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二卷 向社會主義過渡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9881756220
作者:林蘊暉
页数:716页

作者简介

1953年至1955年,在共和國歷史上被稱為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期間在中國社會的一切領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所發生的變革,都是以毛澤東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為主線而展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提出,自1980年代後期開始引起了人們對過渡時期總路線進行反思。作者依據歷史文獻和檔案資料,對中共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以及由此引發黨內的「倒劉」風波和「高饒事件」,以至實施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出現的意識形態分歧,作了詳盡的敍述和分析。此外,對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訂、蘇聯給予的援助和貢獻,以及這一時期的國防建設和外交活動,也有精闢的論述。

内容概要

林蘊暉,中國共產黨歷史、當代中國史學者,長期從事教學和研究,主要著作有《共和國年輪(1953)》、《劉少奇之路—輔助建國(1949-1956)》、《走出誤區—我觀共和國之路》;並主編《中國四十年發展戰略的演變》、《人民共和國春秋實錄》;合著《凱歌行進的時期》(1949-1989中國系列之一)、《人民公社狂想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二卷 向社會主義過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青竹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出版的共和国史系列,全书共10卷,时间自1949年至1981年止。为共和国系统修史,这似乎还是第一次。其撰述方式是由多位专攻党史国史的学者(他们是:杨奎松、林蕴晖、沈志华、钱庠理、卜伟华、高华、史云、李丹慧、韩刚、萧冬连,金观涛总摄其事)提前就全书结构充分讨论,确定框架,然后分别撰述、分册出版,至今已近出齐。承蒙多位友人慷慨相赠,我得到了该书的第2、3、4、5、6、10共六卷。读史宜重近代,这是我从毛泽东处学来的读史方法。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时,虽对明史过于详细而无重点颇有微词,但却对明史研究甚深,即因明史离清代最近。推其原因,读近代史有助于了解现实的来龙去脉,观照历史对现实的影响。这是一种读史益今的方法,不为读史而读史,我也正是以这样的出发点来研究历史的。此次出国,限于行李重量,我不能带太多书籍。俗云:“千里不捎书”,但我还是将共和国史系列悉数带来,是想借这几年时间对共和国史作详细的了解和研究。为记录阅读感悟,特辟此专题,作读书笔记。笔记随感随记,不追求条理系统,一般也不写成独立成篇的文章,只是逐条记录,欢迎同道批评指正。由于第1卷我尚没有,因此从第2卷《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林蕴晖)读起。这是第一则。2013年7月29日傍晚于渥太华其一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误于理论,背离常识,莫此为甚。可见理论之害甚大。劫富济政府,政府济贫(起码政府是这样宣称的),这是《共同纲领》的核心。好大喜功,是中国专制体制的来源之一。邓小平的改革纲领是否即是新民主主义的纲领呢?很可能是。邓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待查。也许他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传统,不再这样提。然而实际上,他正是这样做的。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没有否定总路线。现在中国走的路,其实还是建国初规定的路。治国的基本模式也没有改变。但是,我们现在对目标进行了修正。不再大提共产主义,而是不断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建立现代国家。这是国际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化所造成的。现在之所以不能让左派得势,就是因为如果左派拿“祖宗之法”(即建国初的纲领、建国的目的、党的奋斗目标等)来压现政权,现政权将陷入无可辩驳的境地。(页26)刘少奇的话,为“国家资本主义”找到了出处。另外,这里所讲的情况,和今天的现实,是何其相似啊!邓小平、陈云的拨乱反正,反,不是反到别的地方,而是反到建国初期。说有多少独创,恐谈不上。他们的思想是在建国初就定型了。(以上2013年5月26日)其二翻阅建国初的历史,对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特别是经济)有了较为详细的认识,惊讶于新民主主义路线和改革开放后在经济领域的若干政策,竟是如此相像。一定程度上说,邓的拨乱反正是拨“极左路线”之乱而反“新民主主义”之正。建国初的新民主主义路线没有坚持下去,诚为极大遗憾。(2013年6月21日)其三(页132)先制造问题,再解决问题,徒费精力。这真应了苏联笑话,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它成功地解决了其他社会制度不存在的问题。(页135)“社会主义”一个词,害死多少人?得不偿失。误于理论,莫此为甚。(页146)中国为逢迎上级弄虚作假的毛病,至今未改。这种做法,表面是维护领导权威,实际是推动领导犯错误。(页147)重视思想问题,认为思想解决了,就能改变人的行为和事情的结果,是中国传统上和马克思主义中共同的方法论错误。这一错误在毛泽东身上得到发挥,延续至今。不查找体制原因,而将错误归结于思想偏向,这是至今还在吃的迷魂药。其实,统一思想的最大谬误在于,谁都无法提前预知哪一种思想正确,从而统一上去。(以上2013年7月24日)其四(页171)书中引用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页375说:“在我们党内生活中,还常常有这么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喜欢人云亦云,你说这个事很好,就到处都是报喜的;你说这个事有问题,就到处都出问题了,而且越讲越严重。这种现象对于全面了解真实情况,作出正确决策是很危险的。”薄一波指出了问题(请注意“常常有”和“很危险的”两个词,分量是很重的),但没有分析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所有官员对上负责,只知拍马逢迎,平时一再被要求,必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久而久之,放弃了独立思考,认为中央的政策天然地正确。然而,中央其实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和国家一样,只是一种观念中的想象,其实质无非那么几个自然人的头脑罢了,而自然人的头脑都无法保证不出错。中央一再地要求下面的人坚决贯彻落实,虽然党章中也有条款保护党员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但是党章也规定了,决定一旦形成,无论是否同意,都要坚决执行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会有人独立思考。这是权力集中导致的必然现象。权力集中的前提条件是一号权力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不容置疑就不会有人敢提意见,这样就无法纠正错误,必待错误非常明显,才会不得不纠正,然后找一些借口,比如在这样一个大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啦之类,而这样做的代价是相当大的,而且这个代价完全是由民众承担。其实,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两个积极性”,即中央的积极性和地方的积极性,是比较正确的。毛泽东在建国初期也公开说,欢迎地方造他的反,给他提意见。这个时候毛泽东还比较清醒。但是,时间一长就不行了。在地方显示出过分强的主导性和独立性时,中央必然对地方不放心,并出于政权考虑收权。从这一点看,建国初期是放权,反右、文革就是收权;改革开放初期是放权,朱镕基的经济改革和胡温时期的改革也是收权。这就是体制的必然性,也是体制的必然弊端,怎么改都是改不掉的。历史证明,凡是地方自主性比较大的时候,各方面的发展就是比较好的;凡事中央过于集权的时候,各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现在的很多问题,基本上都是上头瞎指挥,下面欺骗上头造成的。下面除了欺骗,没有别的办法。现在虽然也提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但是形式大于实质。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等到问题积累到不得不解决、再不解决就产生大变的时候,就再放一次权。然而,权收上来了不会舍得放,放下去了不一定收得上来。一收一放之间,风险极大。清末的情况就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把权放下去了,结果没收上来,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最后完蛋。我们现在如果还不吸取历史教训,还在玩周期性的收权放权的把戏,还不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作出体制性(宪法性)的安排,那是极为危险的。(以上2013年7月29日)其五(页187)中共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农业合作化,毛泽东作报告,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彭真、陈毅唱赞歌、拍马屁。主管农业的副总理邓子恢、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杜润生、彭德怀作检讨。历史证明,邓子恢、杜润生、彭德怀是对的,其余人都错了。这是维护领袖权威而导致失败的活生生的典型例子,但是现在仍然没有人引起重视。其原因不是没有看到,也不是不明白,而是工作好坏的考虑让位于维护体制的考虑。盲目讲政治、跟风,所有人都是如此,都比不上邓子恢。应该对邓子恢表示敬意。(2013年7月29日)其六(页189)中共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农业合作化。邓小平的发言主题是“我们所要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建设社会主义为目的的工农联盟”。根据宪法,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中国之基础。回过头看,工农联盟目前是巩固了、削弱了还是破坏殆尽了?1990年代朱镕基进行国企改革,不仅是经济改革,更重要的是政治改革。所涉及的是工人阶级的地位问题、国家性质问题。从《朱镕基讲话实录》收录的内容看,当时的考虑主要都是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没有关于政治方面的内容。如此重大的政治变革,当时有没有引起政治上的争论?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待考。(以上2013年7月28日)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历史书课本中充斥着谎言
  •     客观是它的本色
  •     问题挺多,太关注高层了。。。
  •     史料很详细,从时间段分划来说已经做得非常详尽了
  •     跟他的那本《凯歌行进的中国》差不多,歌功颂德太多,可读性不强。
  •     大部分时间感觉在读人民日报。
  •     资料翔实,论述散乱。外交部分几乎只是采用国内立场言辞的资料。但还是非常难得。过于强调政策叙述,缺乏个人及社会生活史的视角。总之还是很棒的分期史著作。萧东连有必要找来读。杨奎松的第一卷已出,还没找到电子版。手头的word版排版不能忍……纸质版再读还是留待以后吧,不去冉家参加查经班以后确实对于阅读资源是个大大的损失。听说全套入手要上千……我还是将就乱码满篇的电子版吧……
  •     看的电子版,把高饶事件放进过渡时期路线分歧中考量,材料也翔实。
  •     治党史者撰国史,其目光所及还是党内事务,行文上作者简直是逼着自己尽量客观,但是一不留神党八股又都冒出来了,最让人不解的莫过于为何对教育改造之事一字不提
  •     过渡时期的种种事件,内因就是务实派与意识形态派两股力量的较量。务实派关注点在生产力的发展,关注民生,先把生产力发展起来,经过新民主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过渡。意识形态派关注点则在生产关系的纯洁与否,认为先有生产关系的进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尽早确立)才能让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务实派主张过渡时期以经济发展为工作中心,意识形态派则以阶级斗争为工作中心,两股力量相互斗争此消彼长。而毛选择站在意识形态派的一边,破坏了这本来有益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平衡,而且党内没有按照正常的秩序处理两派的摩擦,还开了政治运动打压异见的坏头。
  •     事件史(主要是政治史)详尽充实,例如高饶事件;但是专题史(例如军事、外交)却基本上是官方资料的汇编,缺乏研究。
  •     不咋地
  •     三星半,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学期。①章节结构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不同事件排列。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按照时间顺序,把各个方面的变化融合到一起来写,这样事件就不会被切割成几块,看书的时候还老是要回想相同的时间点还发生了什么;②罗列资料较多,但作者个人观点不多,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毕竟这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其中一卷,必须客观而且各卷之间最好保持某种程度上的一致,因此客观性先行也可以理解。阅毕想起不久前在微信上看到过的一个学者的观点,读书更重要的是自身阅读能力和对事物认知能力的提升,当我们通过阅读培养了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就不太需要去抠过于具体的细节了,除非是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对此观点如今深以为然,所以估计短时间内不会再去碰通史类的书,有时显得太琐碎了,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并无太多助益
  •     毕竟是大陆学者主笔,前部分分析“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的戏剧哗变”稍有些考据功力,后面的几大改造就基本上是平铺直叙,可以不客气地讲是“大陆高中历史书的具体版”。
  •     想着睡前把五十年代的也给补一补,没曾想能如此无聊,像看维基百科一样,看到说林蕴晖所撰的另一卷也很坑,决定一并跳过了
  •     吐下槽。这本书关于“高饶事件”,从《高岗在北京》一书中引用了不少段落,有一段落是这么写的:“毛泽东把高岗单独留下,强压怒火,和颜悦色地笑问:'你知不知道是谁泄露的?我怀疑是饶漱石。‘高岗很紧张,还是没有勇气当面认错,只好含混地说:’饶漱石?恐怕不会吧。‘”我了个擦,这是上帝全能视角么?有对话,有表情,居然有心理状态?这是历史著作么?这种材料能引用么?
  •     各种引用非常多和全面,对了解建国初期的经济,政治政策和方向以及党的路线方面非常有帮助。
  •     开始的内容还好 之后关于毛为啥放弃新民主主义以及其开端 讲的实在是散碎 云里雾里的
  •     林写的过于碎片,有些章节重复叠加。这册主要内部因素,三册沈从外部因素,毛的整风进化史。
  •     比较出彩的高饶一章在国史札记里看过了,其他的部分堆砌史料的现象相当严重,大段大段的引文不见作者评说。军事与外交两章几乎是全文誊入其他书的研究。林先生是把它当成向CP献礼的作品在写吧。
  •     林的文笔太碎,无创见,大段摘抄而少评论.简而言之,53'开始毛摈弃新民主主义"自由的空气"所造就的"不便利",转向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49年以来分田到户的状态重新被破坏,新的合作社与统购统销政策完全成为"国家地主"的两大利器.城镇工业化,单位,档案制度也使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稳固,不能变易.毛在这些问题上心里很清楚.所以当梁漱溟谈"九天九地"时,他无法容忍.至于高饶事件,显然是毛利用高的野心打击刘,林所引用的材料都指向此,而这章结尾林居然否定张戎的这个观点,认为是高咎由自取.后几章包括国防外交都与国内高中教科书无异,不看也罢.感触最深的是中央领导无论文武大小,对毛都只有唯唯诺诺或者自我检讨的份,不愧都是经过几次整风的"老同志".
  •     传统党史框架和问题意识下稍微解放思想爬梳传统史料所能预期的成果。大多章节纯粹宫斗史、高层文件史,少数章节视野稍扩,但仍限于俯瞰宏揽。事件细节辨析有益,治理机制分析缺乏。按领域运动为主题分章叙说,有利厘清要事本末,有碍横向统观时局情势,所附大事记稍可弥补。
  •     如果想要这套书的,可以联系我QQ562724763,全新的,从香港带回来的
  •     15.课外读物。
  •     读的实际上是第六卷:砸烂旧世界,卜伟华著,奈何没有条目也建不了。仅以此作为记录。这是一个仍要为时代所讳的时代。
  •     很好的一套中国现代史概述。
  •     有略重复之嫌
  •     這集還可以。
  •     跟作者国内出的《国史札记》差不多
  •     #Kindle# 2015.07.08-12.11 不如沈志华的卷三《思考與選擇》,过多引用党内文件,过于依赖以文件论述事件,缺乏对社会底层剧烈动荡的描绘,第十章“寻求和平共处”写得跟外宣文案一样。
  •     1、史笔、行文、视角与内地学术界那堆庸常的论文别无二致,完全沿照官修历史的口径与思路去写史,充满了知网泛滥的僵化、死板、枯燥的气息,读来直欲掩鼻。2、过度引用,甚至到了疯狂抄书的地步,连最起码的总结与提炼都不肯做,简直像是仓促赶制出的作品。3、金观涛先生引领的“国人写国史”的意图令人心潮澎湃,但这一卷完全辜负了笔者优越的治史条件,也辜负了国人的期待,致使这一项目与大陆学术泡沫产物相比不遑多让。
  •     他回复光滑发给
  •     名家联袂,视角客观独立,不错的当代史,准备通读。第二卷由林蕴晖执笔,对高饶事件的剖析比较全面(但过分侧重高麻子,在华东一贯与陈不睦、与刘相好的小饶为何转变?值得做文章)。高麻子的经典语言不录是遗憾,如大会上的发言: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就好像男人的jb,动不动就硬了起来
  •     探求真相是阅读的动力
  •     以前对57年反右及以后的运动比较关心,其实53~55也很精彩,公有制的跃进,高饶事件,梁漱溟,批胡适,斗胡风。外交那一章写得有点左,连带苏联朝鲜形象一并美化。
  •      真假我没法判断。但是,臆测来说,我觉得比较可信,也有启发。原因就在于,作者力图描绘因果串接,多从生长的历史事件。而且,作品也没有将中共测算无疑化,而是将其描绘为不断摸索中,修正政策,而一半人为冒进,一半又被迫的出发了一些历史事件
  •     磨蹭了快一个月终于看完了,对53到56年的认识多了点。
  •     高饶一事甚详。胡风事件略简。
  •     最精彩的还是万隆会议,胜过高岗事件
  •     修行26th,杭州三日,将剩余半卷读完,大事如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高饶,导流,第一个五年计划,读完之后最深刻的两个感觉就是,TG过桥抽板,毛刚愎独裁,毛之独裁几次令我破口而骂,其中周与毛的互动印证高文谦的《晚年周恩来》处处若合符节。此时第三卷我已读完一半,那句有名的“我作为总理从良心上不能同意这个决定”,注定毛周一生面和心不合,毛睚眦之仇必报,枭雄之人,妇人心性,而整个国家就在他一念之间被折腾的翻来覆去,无力而叹。其实这本书写的很老实,很客观,写外交部分有种枯燥的细致,周的确不容易,做了很多实事,那些咬他的人有点求全责备了。至于罗瑞卿等文革中悲惨至死的老帅,在本书中让人觉得,一条忠狗而已,死了只能说明毛凉薄,并没有太过可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