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书评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535481108
作者:白岩松
页数:280页

你认识的年轻人和我认识的不是一个类别

以往一定是看了至少全书的50%,才觉得可以大致评断书有没有必要再继续看下去。可白先生这书,从一开始一字不落往下看,到后来跳行看,看完了20%,已经觉得没有必要再往下看。大道理就像过浓的鸡汤,不是谁都咽的下。作为书中被屡次提及的“年轻人”之一,很想质问,作为一个媒体人,说话不是应当更加客观,言辞不做绝对之说么。可书中每每提及“年轻人”,用的修饰词都是“都不”“已经丧失”“缺乏”等带有消极, 断然否定色彩的词汇。凭什么以一个40岁人的心态要求20岁的人与你有一样的人生态度?我不否定白先生读过很多书,借用一套一套的名人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虽然这常常让我想起高考语文议论文。但是把白先生自己倒退30年受过苦难,来对比当下年轻人,以此说明年轻人不懂知足,只知抱怨,缺乏与领导”激烈”讨论的态度,未免有点太过。白先生也知道,在你刚大学毕业时候的那个年代,虽然社会规则仍然告诉大家要送礼,要走小门,但是那会儿大学生至少还值点钱,留学生也还没有变成海带,如果真的有不错的成绩和觉悟,还是能找到工作的。那至少是一个有耕耘,有收获的年代(我浅薄,大部分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来源于上一辈的谆谆教诲)。而现今,作为80与90交叉口的年轻人,有不少的朋友用光了父母辛苦攒下的积蓄读完大学,每个月就算能够在三线城市拿到1万块的工资,对着天价的房子首付,对着对象家人直勾勾等着你拿出房拿出车那种凌冽的眼光,悻悻然只能被迫放弃,被迫与相恋多年的恋人分开的心酸,我不知道在那个时代是否也是这样。为什么没办法和你一样言辞激烈的和你的老板讨论问题?因为这个工作也许是家里人拖了很多关系,花了很多钱才找到的。你的一不小心表达出来的想法,也许你同时就丢掉了你需要寄回老家给父母几个月的生活费。而现在职场规则告诉大家,有话说也不能越级打报告。很多话往往在还没有传到到老板那里的时候,就已经层层被压下来了。“大不了老子卷铺盖走人”的大义凌然很多人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资本去点燃压在心底里的那团火。我所认识的年轻人,我的社交圈子,就是大家会抱怨,会消极,会缺乏创造力,会不敢闲适。因为我们的抱怨不总是在推卸责任,我们只是抒发感情,一个年轻人该有的感情。我就是觉得今天地铁里人太多,雨下的太大,天气太热,怎么了?我们会消极,会迷茫,会不知所措。因为我们年轻,被工作打击了,被感情打击了,被否定了,所以我偶尔允许自己沉寂,可是谁都知道,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第二天收拾收拾我们不是一样积极振奋得去上班了么。我们缺乏创造力,不敢闲适,因为我们在认真的承受来着这个社会的每一分压力,在为了心里的梦想做出所有能做的努力,不敢有一丝懈怠。很抱歉你认识的年轻人和我认识的不是一群人,或者你可以跳出你的圈子来看看,也许会有新的收获。

人生就是不断的好奇

我用嘴活着,也活在别人的嘴里,从白岩松身上看到了一个睿智的人..他深知:公众总是喜欢用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理性的知识.他用行动实践着柏拉图的名言: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他热爱读书和音乐,从生活读书音乐的细节中不断的挖掘故事,并通过独立的思考。去审视每一个故事,领悟着为人处事的道理。他接触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熔铸在他的生命中、成为他血液中的营养,不断的激励他前进他理智的活着。清楚的明白这自己的定位。坚持这自己的信仰。我看到了一个不断坚持的人

不平静,不会幸福

这本书是读的第三本白岩松的书,一直相信遇见一本书,也是一种缘分。这段时间,因为工作忙碌,不禁有些迷茫,读到那一句,无论谁,不平静,都不会幸福。内心像是找到了答案。因为忙碌,忘记了去思考;因为忙碌,忘记了去交流,只是每天忙忙叨叨的过着重复生活,内心满是疲惫,满是抱怨,哪里来的平静,即使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看来,已经很幸福,但是自己的内心,依旧很痛苦。也许,在累的时候,需要停下脚步,正如书中所说“生命不只是使用,还需要奖励。而我们对生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我们的口号是“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往往是“活到老,挣到老”.赚钱永远没够。中国古人在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忙","忙"就是“心亡”。”一语点破谜中人。是啊,在我们累的时候,忙的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如果条件准许,给自己的那颗心放个假,停下脚步,给自己时间,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对话,给心灵一个缓冲的时间。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用这本书里喜欢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白说:我不喜欢的人

白说是书名,我不喜欢的人是白岩松。我不喜欢两种人,一是无端谩骂者,二是思想如渊者。很明显白岩松属于后者。不喜欢的原因,是现在的白岩松正是我希望的中年的模样,锦衣智者,镜片也遮不住他犀利的目光。就像我不喜欢一首歌《为你写诗》,因为这也是我会做的事,为你写诗,为你精致。我更怕的是,等我时至中年,只有他的沉静闷严,独缺他的睿智幽默。所以,对于白岩松,我很少细读;对于他的书,我更是不愿轻易翻开。也没有探究过这种情绪有没有道理。但对于《白说》,我想总会看的,书名很有韵味。我更好奇,此字为白,是白岩松之白,还是无效无果之白。这两天在罗列新的购书单,在推荐书单中再次看到这本书,文里文外,不难看出推荐者对白岩松和《白说》的推崇。及书到手,急觅幽林,急需一阅。至此时,浅读一遍,文字并不优美,自然没有阳春白雪之嫌,也许和他新闻人的职业属性有关,直述、直白、直拨心弦。即拨音弦,幽响不绝,总有深思。印象较深的有两个词,有一句话。一个词是,开始。合上书,出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词就是开始。如果理解开始,我认为它是种行动。每天总是晚睡早起,第二天的工作总是无精打采,因此总是状况百出,即招骂又招嫌。好,我要早睡早起,精力充沛去完成新一天工作,有这个想法还不成,当天晚上十点钟就躺进被窝,这种行动才叫开始,而把这种行动坚持下去才叫进步。白岩松提到开始更多是强调它的态度,他赋予了这个词乐观的深意。举个不甚合适的例子,俩个人打架,白老师应是会先各自批判一番,末了加句:“打架本不是件值得推崇的行为,但它至少是两人解决矛盾的开始,而不是把这个矛盾继续埋下去,给它继续壮大的机会,也许因此他们就找到了解决矛盾的方法,避免了非你死即我死的悲剧。”开始,就预示着成功,不管有没有走反,因为它是种积极态度。而我们最该推崇的,不也正是这种态度吗?开始,是个能给人希望的词语。一个词是,信仰。我很少用信仰一词,谈到信仰,给我的感触就是特别隆重的仪式感。儿童时期,居住的镇集附近山上有个寺庙,叫香山寺。小学时期,学校组织春游总是香山脚下,如果有老家过来的客人,时间允许也总会领去一观。所以,有机会见到纯粹的佛教徒,一脸端庄,慎言拘行,双手合十,念念有词。他们礼佛的仪式简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进门有讲究,上香有讲究,拜佛有讲究,听经有讲究,他们一脸虔诚。当时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给我感觉一定不会是坏人。为什么要有信仰?白岩松在书中有句解释:“有敬,有畏。”是啊,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时常惶恐。科技发展,破除迷信,本是好事,但好像也剥离的人们的信仰,我们好像处在信仰迷失的阶段。寺庙道观,仍旧香火旺盛,但多是中男求财富权势,少女求姻缘美满,学子求学业前途,老妇求健康长寿,唯独少了问心解惑。是那里出了问题?信仰是什么?其实信仰不是繁杂庄严的仪式,它更应该是人心的底线,而底线的高低,缘自人心的敬畏。白岩松信仰忠诚、友情、家庭------,他说信仰不简单是宗教观。我们也该搜寻当下值得信仰的东西,能让我们敬畏的东西。一句话是,“我觉得最幸福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总有一个踮起脚能够着的目标,吸引你踏踏实实始终向前走。” 现在,正是该谈梦想谈目标的年纪,正是有力气有心劲的年纪。学生时代,我们牢记的多是父母的目标,他们想让我们上哪所高中,他们想让我们学什么专业,甚至于他们想让我们从事什么工作。而那时候唯一发自我们内心的目标,可能只是追上某某女生而已。而到了工作时候,离了父母的目标牵引,猛变脱缰之马,没了方向,特别是独自在远离父母的城市里。其实也不是没有目标,因专业技能不过关倍感尴尬时下定决心要后来居上;因欠缺运动身体抱恙时决心要朝夕锻炼;因厨艺不通挨饿难忍时决心钻研菜谱。这些目标像绚丽蝴蝶,举着双手追赶的小孩总是跑跑停停,落得两手空空。这样当然不幸福。白岩松说,最合适的目标是踮起脚能够着的,我自问有这样的目标吗?我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尾记里,白岩松说写本书的初衷只是想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至于《白说》是不是白说,白岩松没有答案。我读《白说》的初衷,是想自己有个更好点儿的现在,至于是不是白看,我没有答案。也许,我还需要看第二遍,因为我不喜欢他是没有道理的。

生活怎能没有鸡血

上次看书评的时候,《白说》的评价是6点多,害得我差点不敢买。买来以后觉得很值得。从这得出的道理是:喜欢的书就去买,不要看了评价再买。有时候你觉得好看的别人不一定觉得好看,你觉得难看的别人说不定还觉得好看。豆瓣的一些评分也不是完全准确。就算都是大道理,也是很有用的大道理,对于高中生来说用在作文里也可以,虽然我现在已经不是高中生了。很多都是演讲的选段,可能有些人已经听过,但转化成文字又是另一种感觉了。白岩松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新闻人,主持人,关键在于他还是敢说话的,虽然说得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又有谁能够说得完全正确呢?最后,正如他所说,希望每一个还有热血的文艺青年都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须静听。

这是第一次读老白的书,像是一本整理过的演讲稿合集,文字简单、明了,也让我想起几年前看柴静的那本《看见》都值得让人思考。书中第50页里说到:有很多年轻人抱怨,现在社会上都是拼爹,拼外貌,我会告诉他们:我也曾经拥有一个成为富二代的机会,但是我爸没珍惜。老白的爸爸在他八岁的时候去世了。现在有小部分年轻人在责怪自己父母无能的时候,是否考虑过有些人连享受到父爱的机会都没有。是的,可能正是因为我的父亲在我十四岁的时候离开我了,所以我真的很羡慕一家欢乐的景象。但是无论生活变成什么样,心态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一直很庆幸我生活在这样和平的年代,有一个爱我的老妈相伴,我现在很幸福。生活中可能也会有被人用有色眼镜看过,或者同情的目光注视过,但是都过来了。我现在过的很开心,以后也会继续很开心的生活下去,不能让这一生白活。如果你总在为未来忧郁,而不能享受此时此刻的时光,你可以把整个余生都搭进去,但你真的打算这么过一辈子嘛?我相信只要安静的做好眼前的事,把未来的事情交给未来去解决,好的过程必有好的结果。其实生活虽不易,青春虽迷茫,但你开心过也是一天,不开心过也是一天。就像老白说的: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只占5%,剩下的90%是平淡。你能不能把那90%的平淡过的不那么平淡?嗯,这本书让我读到了自己。原本焦虑的心也有所平息下来,虽然我知道大多数的书看完后能记得并不多,但此时此刻这样的感受让我觉得是弥足珍贵的。所以老白,你没有白说,谢谢你。祝所有的小伙伴们都能在未来找到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犀利的句子

今天,我们依然不知道未来,可如果不多说说期待中的未来,就更不会知道。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情感可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更是幸福的支柱。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总有人问我读书有什么好处。我说用几个“解”来回答你吧,它可以解惑,它可以解气,有的时候你有很多这种郁闷和生气,打开书看到有与你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或者古人甚至都提前把那种呐喊替你发泄出来,你就觉得挺解气的。另外,还解决你的很多挣扎和困惑。翻开一本又一本书的时候,你看到答案,拥有了一种解决的方案,道路变得更加清晰了。当然千万别忘了,看书还有另外的功能,那就是有的时候还解闷。它帮助我们寻找到平静和幸福,我们可能都记着这样的一句话,“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中国之大,找到一颗平静的心简直太难了。”幸福是由三个关键词构成的,那就是物质、情感和精神。人人一个屏幕,这屏幕只属于自己,即便在身边,也不会凑上去看别人的屏幕。有很多事情,在想像中发生的时候,神圣无比,而当真实的发生到来的时候,人们却失望地发现,它并不如想像中的神奇与壮观。回首过去10年,仔细查看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你都会轻易地发现,痛苦与快乐紧密的纠缠在一起。

这么慢那么美,以不同的视角看世界

上次在当当网买书时,有两本是预售的,昨天收到其中一本,老白的白说。从序言中便处处感受到一个资深说话者(主持人)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之纯熟老练,文白却可雅,几句话中就会有一处长短句似的文字,对仗而且易读。读来一如看他的新闻,语言风格平实又不失态度。然而中间也有几篇水文,差距颇大,再往后看,方才恍然,书中收录不同时间于不同场合的演讲或是培训文稿,受众非常不同,有国家部委,有行业论坛,还有开放的民众演讲,所以风格各异,能说的话,说话的深度都各有讲究与不同。除却语言文字的洗练,如作者所言能用“人话”讲出“人人心头有,个个笔下无”的好故事,并且讲好故事之外。通篇读来,感受最大的还是视角和眼界的不同。最后一点,就如作者在第一篇文章的读后感中说的“人生如茶需慢品,岁月如歌要静听”,一个即将中年的人对于一个有积累的中年人的慢生活的特别认同。我开始期待另外一本还未收到的《这么慢,那么美》了。

白说

两天的时间读完了,也是第一次接触白岩松的书,总感觉读完以后实在想不出什么实质性的收获,也就前文对读书,对音乐的讲解我还有点印象,后面关于新闻媒体人的就有些泛泛了。个人还是挺喜欢白老师的其实。

不说白不说

读了几章,不愧是做主持出身。文字功底和台上表现力很棒,读着读着的确很陶醉,有人说他写的是鸡汤,但我愿意喝下去。

说了也白说,不说白不说

老白姓白,集合了本平日演讲的稿子出了书,取名《白说》。粗枝大叶马马虎虎但也上了各大书店的畅销排行榜。白叔叔是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整本书看似鸡汤,但是不浓不淡,没有答案都是问题,问得不深不浅,刚好是想被人touch的深度。

庆幸我没有弃书而去

我想,我们总能从一本书中学到些什么。网上对这本书褒贬不一。有人说这本书太过鸡汤,有人说这本书太过政治色彩过浓。怎么说呢,因为这是一本演讲稿的合集,听众有大学生,也有政府机构人员。所以这本书的定位可能原本就不是那么“文艺”或“治愈”。书中不乏很多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例子,自我吹捧的例子,以及一些用词如“必须”,“应该”。以至于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感受到作者的“狂妄”,“自负”还有无休止的“说教”。或许听演讲和阅读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演讲者可以举很多自己成功的例子来在听众中树立威信,但当这些例子变成文字汇集成书,读者看起来就会觉得格外“刺眼”。以至于有几次,我真的想弃书而去了。但我很喜欢他关于读书的观点,通常我会选择读那些和自己水平接近的书,没有压力当然也没有挑战,一些畅销书比如《生命清单》。但是只有读一些对自己有点难度的书,我才会真切的觉得收获很大,比如《三体》。而读书的乐趣除了读那些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观点外,听听不同的观点,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可能这个世界,会更有趣。这也是我没有因为对这本书这个作者的成见,中途弃书而去的原因吧。抱着这样的心态,我真的从书中有了收获。比如道德,中国人横穿马路,制造假货真的只是因为中国人素质低吗?美国人守信用是因为他们道德品质更高吗?如果人行横道规划合理,如果横穿马路会影响一个人的信用记录,那么还有谁愿意去用生命和自己的信用去横穿马路?违规犯错的成本太低,而受益太高,这样的诱惑不只是中国人扛不住,怕是很多人都很难抵制吧。比如人性,我也看到很多作者所说的矛盾,我们看过太多平日里市井小民的嘴脸和蝇营狗苟,我们也看到地震火灾时灾区消耗不完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人性很复杂,不是非黑即白。之前读过柴静的书,看过撒贝宁的演讲,虽然白岩松的风格不像前两者那么招人待见,但作为一个记者和新闻人,他的视角给了我一些启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和自己心灵的对话:放下偏见,读一本书,听一个人讲话,和一个人相处。

停止抱怨

我算是很喜欢白岩松的,很多年前很喜欢看他的节目。现在很少看了,不是不看他的节目,是不怎么看电视了。其实我还坚持看新闻,但是因为不喜欢他所在的平台,所以也基本不看他了。喜欢他是因为我觉得他的三观很正,他对事情的评论和看法能够获得我的共鸣。小时候看是学习认可他的观点,大了后比较认同,也会激发自己的一些思考。他之前出的书《痛并快乐着》和《幸福了吗》都在第一时间就买来看了读了,也都很喜欢。因为喜欢他的文字,也认同他的观点。但是,这一本《白说》,并没有我预期的好看,我认为也不如上两本书。原因嘛,我想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确是为了写书而来,所以看到了他的个人成长经历,看到了个人学习工作情况,看到了他的思考,也看到他对很多事情的观点和评判,都是之前没有系统了解的。而这本书并不是专心写就的,而只是将其多年来在各处所作的演讲结集而已,有的观点重复,有的比较浅显,感觉其更多是在讲道理,而不在讲自己。就像他自己说的,故事要有具体的人的感受才好看,当读者只是看到他在将道理感受而不是他自己更多的实际经历的时候,受感染的程度自然下降了。另一方面,肯定也是因为自己成长了,不需要再看更多导师类、鸡汤类的书籍,我需要的是了解事件本身、历史本身、人物本身,你的评论供我参考,但我重视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也享受这个自我思考的乐趣。书中几次提到不要抱怨,现在社会上整个怨气太重,大家都在抱怨体制、抱怨环境、抱怨领导,但是很少从自己做起,先改变自己,当人人自己都变得更好时,社会自然会更好一些。这个道理我懂,我也认可。但却不是非要从这么大帽子的分析下。检讨自己,的确现在怨气重,但我也没有只检省自己改造自己的高尚道德,我也不认为这会对带动整个社会起多大作用。我愿意先停止自己的抱怨只是因为,抱怨并没有让我更开心,更舒服,更好。它也许短时间内舒缓了压力,但绝大部分还是让自己更不开心,我不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中被这些负面情绪占据太多时间,我要快乐地生活,所以我愿意停止抱怨,体会和享受平静的幸福,仅此而已。

喧嚣的年代,有自己的一点声音

记得是在京东上,一次图书促销的活动上买下了这本书。一起买下的还有诸如《摆渡人》这样的文学书籍,所以我把这本书排到了最后。在网上看到许多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 褒贬不一,我对他本身并不了解,也不想凭自己有限的认知去论断一个人,每个人都有对一个人、一件事的判断,但不盲从。我想从自己的角度去分享自己的一点感受。当翻开这本书阅读的时候,看到的许多观点就好像是自己所想的,成功的定义、生命中的价值、沟通中的黑白等,书中观点都让我情不自禁偏向了他。但是正如很多人评论的那样,其实道理我们都懂了,你说的这些我们也早就知道了,那这本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写这本书籍的目的我想不用想的太复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见,我更倾向于积极的一面——这本书对给像我这样的人有了不一样的看见,对人生的一些问题有了不一样的看见,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既然知道了,那应该要去做了。之前听过了太多对中国负面的抨击,对这个社会,对自己都有了太多的思考。但是思考过后,行动却停留在原地,时间前进了,但自己还是原地踏步,埋怨着社会还是没有改变,埋怨着别人没有改变,但是自己呢?所以思考过后,剩下的就是迈出自己的一步了。正如白岩松最后所讲的,要讲的这些故事只不过是希望着中国更好的未来,所以他发声来告诉更多的国人——我们仍旧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解决不掉的、正在解决的、解决了的,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声音传了出来,促使这个社会前进改变。最后想讲的是目前中国已经不惧怕不能传出声音,怕的是声音太多而迷失了自己。喧嚣着,我们的声音就被同化了。在目前喧嚣的时代,保留自己内心的声音,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白说

最近喜欢看一些上了年纪的知识分子写的书,因为文字不再清寡,岁月和生活给予他们的思考沉淀转化成为文字。一些话确实能打到心里。白岩松是央视名嘴,新闻评论界有名的且有情怀的知识分子、公众人物,当然他的专业在于媒体、新闻领域,这本书记录了许多他在公众演讲时的观点和论述,很多是倾向于媒体行业。不过一个人的阅历、观察与思考确实都付诸笔端了,让我看到了一个理性深邃的新闻人。刚毕业或者是在校大学生真的可以看看这本书,虽然可能不会有太多生活经历方面的共鸣,但是却能敲醒意识,思考一些深沉的话题。

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

《做点无用的事》这一篇以法国人的一个月度假传统开头,说闲是好事,能激发创造力,以为然。有些例子就不合适,比如东方时空的成功,说人员富裕,人员闲余导致竞争激烈,产生竞争力,这跟度假出去放松不正好相反么?无用与有用,是啊,中国人现在实在是太功利了,什么事情都问一句图什么?连打个游戏都要说锻炼手指灵活度。正是那些看起来无用的事情让一个人变得有趣,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人生才应该是追寻的目标啊。闲下来的时光,多和自己对话,或者做一些事情让自己变得有趣。白老师站在过来人的台阶上给我们大讲特讲让生命闲下来,您当初是这么做的吗?可是艰难的是,年轻人不经历怎么会知道这些道理呢?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中国的教育确实缺少了挫折教育,回想我这小半辈子,几乎没有遭受过什么大的挫折,似乎有一些一帆风顺,开始严重怀疑起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文中用典颇多,举出很多名人因为失败而最终历史证明伟大的例子,得出的结论是成败与否,不在当下,往往需要历史的追认。站在时间的角度来说,当然是这样,但是伟大是特定时期意识形态所决定的,比如孔子,经历过千年的毁誉。这里不说成功,只说失败,当我们失败的时候,能痛定思痛,坚持下来,就算成功。不好的地方:用典那么多,其实无用,讲的都是经历过挫折后成功的人士的例子,颇有鸡汤之感。再有,王国维曾这么评价诗词中用典,对于读者也是感受颇为不爽。《致青春》认真做好眼前事。活得认真才有趣。总讲自己年轻的时候什么时候,拿来跟现在对比,可是社会在进步,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潮流,我觉得应该什么流行喜欢什么。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是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无私奉献的本来动力就是自私的需求。一个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会去爱别人。面对熟人与陌生人的两幅面孔。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我们读历史书,翻一页就是五百年。你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白说》这本书,是白岩松的一些演讲的合集,但他更愿意认为这是一本自传,这些话语更真实的记录了他走过的路。书中谈的内容很广,多数是面对大学生群体,讲岁月、态度、价值,也讲时代中国、讲新闻行业,没办法总结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前几篇,讲幸福、无用之有用、正视失败、和自己赛跑,更像是一部部的心灵鸡汤,隐藏在给你一点点的新意之中,这些话,到了年纪的人都会说,实在是让人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之感。其中很多问题,比如对面失败比如变得有趣,也想细聊,有空一个个写吧。接下来讲他自己的兴趣,读书、音乐,还有一篇专门讲道德经。书中所说,“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是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深表认同,这样咨询爆炸的年代,什么道理没有看过啊?而名著,总是因细节打动人。比如《巴黎圣母院》大火熊熊的那一幕,比如《悲惨世界》小孩唱着歌在枪林弹雨中捡子弹,比如《穆斯林的葬礼》老师调下坟墓的那一刻,比如《子夜》开车去做空的结局。。。并不记得这些个名著讲了什么道理,只是当我想起这一本书,眼前浮现的只是这一些震撼人心的GIF,哦不,是小视频,带声音的。嗷~道德经啊,买了就要看啊。随后写了面对新闻专业的四篇,不懂,不评。之后的篇幅基本都是讲中国,讲教育、医患、志愿、时代、大国、中国梦……不是不想写感悟,感悟好杂好乱,中国缺什么?中国人怎么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时代发展到今天,世界更像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世界帝国将会出现,我们再也不仅仅是落后的中国人,再也不能有狭隘的爱国主义,我们是中国公民,要有公民意识,更是世界公民,共住地球村(刘欢唱)……

光说不是理想主义是骗子,只有说了并且行动了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

白岩松《白说》“我近年来越发担忧一件事,就是人们对事务的判断,依循的是一种简单对立的标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孟繁靖,对问题的分析总是浮在表面,非黑即白,中国教育的惨痛悲剧。 “青春是一生中最迷茫、最焦虑、交织着绝望、希望和挑战的时期。但为什么所有人都说青春美好呢?那是他们在回忆时下的定义。悲伤的时候,即使有太阳也觉得天昏地暗;开心的时候,即使下着大雨也恨不得出去裸奔。这种自在随意,到了中年就不可以了,但或许到了老年又可以了,我还没经历过。” 一个礼拜零零散散的时间,终于看完了白岩松的《白说》,其实这是一本白岩松的演讲集,一个可以称为中国当今最优秀的记者,带着自己的理想主义以及对这个世界这个中国的小小执念,坚持了自己,为了让这个时间变得更好一点点,付出了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让人动容。书中讲到了读书、选择、青春、社交互联网等等,白岩松通过自己的坚持践行了理想主义。

做好眼前事

一本书看完后回头大概看一下自己的读书笔记。看这本书有两个收获,第一个是写古典音乐那篇文章,本来想要跳过去不读的,可后来却受影响,找了贝多芬、肖邦、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巴赫的音乐来听,一下子打开了一条思路,今后闲暇时多听听古典音乐,耐听。第二个收获就是《道德经》,那章看完,满心期待着要好好的找来读一读。另外,下面这两段话希望自己能常记心间,时时提醒自己:想要改变未来,先从做好眼前的事情开始。如果总在为未来忧虑,而不能享受此时此刻的时光,你可以把整个余生都搭进去,但你真的打算这么过一辈子吗?要知道,你所担心的事情,只有不超过10%会变成现实,其余的都是自己吓自己。而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这两段话都是提醒人们,不要光有远大理想,不要对未来过于恐惧,把握好当下,未来一定会美好。

适合30岁以下或长年不在国内的朋友

算是本鸡汤,送给多年不在国内的朋友读读还是不错,从中打发时间的同时了解些国内思想的变化吧。反正我这样做了,呵

《白说》有感

在旅途买了这本书打发时间,书中所述,因自己正在大学,有点感触。总结起来两句话,第一句:做事做人要用心。这句结论不止一次由自己得出来了,自己却没有做到。 第二句话:热爱生活。懂得爱,才有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才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那种活力,也才有对她人的爱。 白岩松在央视多年,其做人做事大家看在眼里,如何评价是个人的事。,我只针对这本书。书中所写没有亮点,和大多数写励志大学生的书无异,看过一遍真的是"白说"。不过有两点我却记忆深刻。 其一是他大学分配被辞退,一个人孤苦没地方诉说,为了避免自己的坏情绪做出冲动的事,就去了圆明园划船,之后自己也想明白,冷静了下来,热爱生活,重新开始,终于有个好未来,这是很难得的一种面对困境态度。自己情绪不好时,是除非没办法绝不和别人说话,与他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二便是他对于音乐的推崇。这简直就是我的盲点,我一直想在这方面做点什么,却只是想,没啥实际行动。对于音乐的重要性,自己早已经在不同的场合听不同的人强调了她的重要,今年一定要在这方面有一点突破!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读《白说》

上一次读白岩松的书,是四年前的暑假,那时我还是个大二的学生,一个人坐一夜火车去江苏昆山的某工厂打工,我美其名曰体验生活其实只是不想回家。有一天工厂休息,我和朋友去市区逛街,看见一个书店,在那里买了一本白岩松的《幸福了吗?》现在让我回想那本书,很多内容都想不起来,但唯一能回忆起来的,那时我寄住在一个拥挤的住宅楼一层,楼梯口到处都是办证治痔疮修水管的广告,周围住的都是在附近工厂打工的人,厕所在一个垃圾站旁边,是露天的,洗澡间更别奢望,把门关上自己解决,我和娇娇两人睡一张单人床,整个房间大概不超过八平。有时下班回来很晚,睡前看一会他的书。那本书里,他指责中国媒体对待911事件的冷漠态度,愤慨感动中国的乡村医生当地落后的医疗水平,那时我经常我被他这种责任感和家国天下打动,我真心为自己在那种环境下能看到这样的言论而开心。今天这本《白说》,让我想起四年前那些灯光昏暗的夜晚,我一个人坐在床边一页一页翻过书的日子。四年过去,大家都有一点变化,但不变的东西仍有。《白说》是白岩松的演讲集,做为央视最受瞩目的主持人之一,抛头露面自然是免不了的,这本书收录了二十多篇整理后的演讲稿,从中国到世界,从沟通交流到价现实社会,甚至从音乐到教育,在一个新闻人的眼里,这一切都是有必要说的,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在政府和媒体都失去公信力的时代,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让人反省很多问题:医生替医改背黑锅,硬指标到软实力的转化到底有多难,道德与信仰的缺失该怎么办,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问题都值得深思。现实也许还有很多无奈与失败,能支撑我们前行的依然是明天。但说出来,那更好的未来也许能靠我们更近一些。这是一本新闻人说真话的书,虽名为《白说》但其实并没有白说,我想很多读者跟我一样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同感,也能发现新的见解和看法。在这个喧哗的时代,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依然能让人热血沸腾,我们活着,不光要为自己,还要为周围的人,我们要为不公正发声,要为善良点赞,很多事情只有说出来,才有修正的可能,虽然我们有权保持沉默,但沉默其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人到中年,白岩松的经历和阅历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也未尝不可,虽然说这本演讲合集有鸡汤之嫌,但我觉得整体还是可取的,因为在很多大学演讲,励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至于很多人说这如何如何不足以成为一本好书,但我想什么是好书呢,如果一本书能够带给人思考和感悟,那就够了,如果这本《白说》能带给你一些思考,那就够了!

白岩松《白说》读书笔记

白岩松《白说》读书笔记《做点无用的事儿》—2014年厦门大学原文:每年,都有这样一个月,去到一个能保证安静的地方,给自己发呆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了解生命。一定要休息,宁可少挣点钱,背后是一种对生命更透彻的理解。原文:张曼菱写的《西南联大行思录》(让作者很感动)原文:你的人格就是在这种无用的事情的熏陶中,慢慢地健全独立起来。原文:我每周必须跑五天步,非常无用的事儿,但是跑的过程慢慢成为一种享受,自己跟自己对话,把自己放空。累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跑步,跑完以后,累的是腿和脚,但心和脑子都缓过来了。这也是一种辩证法。《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2015年江苏大学原文: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了全世界,也赢不了这个结果。原文:另外还有多少伟大的诗人,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幸、挫折和难过,才创作出那些伟大的作品。原文:任何失败都有可能是上帝对你的一种提醒,让你静下来思考,改变原来的路径。《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2010年国家大剧院 2014年广州大剧院原文:什么是“古典精神”呢?概括来说,第一是那种现代生活所不具备的田园般的纯净;第二是人性,最本质的人性。笔记:白岩松对古典音乐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或者是自己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个问题,音乐,其实无所谓古老还是现代,能够从中听出“人性最本质的那种挣扎、忧郁、喜怒哀乐,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追寻与思索,与今天的心灵息息相通。”所以好音乐会让我们感动,而不仅仅只是欢乐。原文:音乐的本质,就是带着对人性的解读和诠释,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原文:不管你身处的世界经历怎样的变迁,如果你不能把握住最根本的核心,就只能是一个焦虑的跟随者,而不能成为心平气和的生活守望者。古典音乐中就有这种让人安静的力量,在变化的时代中一如既往地陪伴你,让你知道你并不孤独。原文:音乐不是让你“懂”的,只需要你去感受。原文:只要放下想要“听懂”的目的,全然放松地去感受,用我心里有的东西跟音乐所给予的东西去碰撞。笔记:如何听音乐。原文:听音乐是不能着急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相对应的音乐,在生命的转折处等着你,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你的内心变化,很神奇。原文: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里有一句话:“乞丐的身上也有几件没用的东西。”笔记:所谓没用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兴趣和爱好,这是人生之所以有趣的重要支撑。原文:巴赫的《平均律》、肖邦的《夜曲》,把它们当轻音乐听,你会发现它们比其他很多轻音乐都好听。我认为鲁宾斯坦演奏的版本最好。原文: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以及他的大提琴协奏曲,都是最美的旋律。另外还有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舒伯特的《音乐瞬间》《即兴曲》,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节奏,尤其是《如歌的行板》。《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2010~2014年重庆大学、广西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原文:如果总在为未来忧虑,而不能享受此时此刻的时光,你可以把整个余生都搭进去,但你真的打算这么过一辈子吗?要知道,你所担心的事情,只有不超过10%会变成现实,其余的都是自己吓自己。而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原文:舒婷曾经有一句话:“人到中年,朋友的多少和头发的多少成正比,友情之树日渐凋零。”原文:不同的专业与其说教给你们不同领域的知识,不如说是让你们学会用各自专业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比如我自己,在大学学业结束后,开始用新闻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法律系的同学有法律人的视角,理工科的同学有理工科的思维。原文: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原文: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原文:你要从年轻的时候就确立一个概念: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原文:我做节目的特点是,别人的工作结束时,我们的工作才刚开始——要在别人提供的资讯基础上做出评论。但我从来不会为此焦虑,因为已经习惯了逼迫自己去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的过程。原文:我现在练长跑,很多人也说要坚持,我说我不需要坚持,因为我享受长跑的乐趣。《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文:书的第一个功用就是为你打开一道门。原文:阅读图书,是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原文:学习,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也就是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原文: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没有包容就没有拓展。原文:到了诗歌这个阶段,你的心情开始跟它碰撞,它替你释放,替你表达,同时也在塑造着你。原文:古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原文:每个年代选一本书,其实像一个寓言。当我用《朦胧诗选》代表阅读的第二个十年,是想说到了第二个层次,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东西。笔记:原文:到了人生的第三个十年,对我非常重要的书,是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一部三卷本的小说。原文:那个傍晚,我写了几千字读书笔记,只是写给自己的,因为我在那本书中收获太多太多。好像有一层窗户纸被捅破了,突然洞悉了与生命、人性紧密相关的一切。它让我一下子沉静下来,知道如何以二十五岁的年龄,去贴近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的心境。这就引出了阅读的第三层意味: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原文:书里写到,曾国藩一生的最顶点,就是皇帝请他吃了顿饭,他坐在皇帝的侧面,风光如临巅峰,又伴生着很多焦虑。我突然领悟了生命的真相,每一处都是挣扎,凡事都有好坏两面。 佛教讲苦集灭道,什么意思?“苦”就是每天你要面对的事情,“集”是你要把苦归纳收集下来之后面对,“灭”就是想出办法来,把它给解决了,“道”就是变成共通的规矩,可以应付你将来的事情。原文: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原文: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笔记:读书可以说是自己业余时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然而读什么如何读却一直是自己也感到时常很模糊的事情,有的时候就怀疑,读这么多书有意义吗?也都没记住啥?记得当时读《曾国藩》时,很酣畅,但是读完没有好好做笔记,没多久就讲不出道道三儿了,说到底还是自己没有花时间整理消化自己的感悟和认识,所以既然读了书,就得耐着性子把对好书的认识记录下来。《被歪念的<道德>》—2014年住建部原文:前文做了铺垫,“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滋润万物,让万物一年四季生长轮回,最后成就的是自己的长久,天长地久。从这里自然地推导出结论,无私为大私。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原文: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原文: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不管多大的风都不可能一直刮下去,不管多猛的雨也终有停止的时候。随后接着一句反问:“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刮风下雨是谁做的呢?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原文:“不笑不足以为道。”不被嘲笑的一定不是好道理。《学会讲一个好故事》—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原文:国外的新闻报道强调四件事:主人公、故事、戏剧化、悬念。原文:国外的新闻报道几乎已成共识:通过具体人物,表达宏大事件。原文:对于新闻人,讲好一个故事的重要手段,就是寻找跟“今天”最有关联的话题。原文:细节:直指人心的力量《智商很高,情商很低》--2014浙江舟山千岛传媒论坛原文:普利策的一句话:“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的瞭望员。”原文:读书、思考以及责任感的支撑,就是瞭望员的“望远镜”。原文:好记者应该像啄木鸟,通过叼出一只又一只树上的虫子,既给自己找到食吃,又维护了森林的健康。原文:既是啄木鸟又偶尔当一把喜鹊,两项职责加在一起,才是舆论监督的全部含义。原文: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四天,头三天没有新闻,第四天发布大会公报。开幕第一天,我做的《新闻1+1》标题就是“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原文:作为一个媒体人,要具备相当的敏感度,哪怕很细微的信息都能够捕捉到。很多人将敢言归纳为“勇气”——不,表面上是勇气,背后却是学习、思考和对方向的准确判断。原文:二十多年来,新闻已经成为我的信仰的一部分。我依然相信,新闻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儿。如果有一天我不再信仰它了,肯定就不做了。原文:(如何区分“骗子”和“理想主义者”)第一,在面向整体社会的沟通上,方向谈得很多,方法显得很少。 第二,智商提高很多,情商欠缺不少。 第三,口号太多,故事太少。 第四,宏观太多,细节太少。 第五,媒体人接受的指令太多,也就是人治色彩太多,调动媒体积极性、用尊重规律的方法去传播太少。 第六,在对外沟通过程中强调“不同”太多,对人类“相同”的基础关注太少。 第七,社会期待传媒公开透明的意识增长很多,相应的保障还太少。 当然,还可以加上,党性谈得够多,可人性谈得有点少,等等。其实,这些“太多”与“太少”,不仅是媒体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在沟通时都面对的问题。原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句话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灵魂,对未来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原文:“依法治国”相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是手段又是目标,既是方法又是方向。原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方向和方法的结合也早有定数。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道”,在“儒释道”中最该居首。“道”这个字怎么写?先要写一个“首”,接下来写一个“走之”。“首”是什么?脑袋,代表的是思考、方向。“走之”呢?行动。知行合一,缺一不可,顺序也不能错。原文:媒体人真正应该追求的是细节和过程的阐释,而不是简单地只下结论。原文:智商决定你跟谁比赛,情商决定你比赛的结果。原文:人类就是一种喜欢透过感性的方式来获取理性的动物。原文: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原文:讲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将心比心,用感性的方式去传达理性。原文:“正能量”也需要好故事。谁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很难。但是《感动中国》这档节目做到了。它就是一档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节目,但创办十几年来,没有空洞的“大词”,只有故事、情感、人。这一切形成了品牌的力量。无论你站在哪一立场,面对一个具体的人,都很难说不,都会被他打动。原文:意义没有意义,好细节才有意义原文: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报道的宽度、深度、耐嚼度,现在都耐不住性子了,跟新媒体学,玩“短平快”,那你一定死,到死的时候都没人同情。笔记:媒体人谈媒体,让我们接受媒体影响的人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媒体,理性运用媒体对我们产生正面影响。《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2006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原文:传媒应该具有五种功能:解闷、解惑、解气、解密、解决。原文:新技术的出现,使过去的“单向传播”转向更多的交流互动。原文:传媒在过去十多年里实现了两个很重要的进步。第一个进步是由“党的喉舌”向“党和人民的喉舌”方向转变,这已经写到了党的工作报告当中。第二个进步是由过去的“唯行政论”转变为更加关注市场。原文:德国互联网上的留言全是实名制。我相信德国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政策,是因为他们很清楚,当一个人可以不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任,当他处在一个极度安全的阴影里,他可能会展现出人性“恶”的一面。而现在我们的互联网上,好多人的留言也正是如此,越来越像一个公共厕所。原文:公众如果不能用理性看护好自己,任意纵容某些情感,媒体如果不能围绕着道德感和责任感运行,这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社会。原文:身处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传媒时代,如何处理自己与传媒之间的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资讯,如何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变得越来越重要。原文:的确,做新闻人,常常是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吃地沟油的胃却操着中南海的心。《今天的新闻时明天怎样的历史》—2011年“理想国”文化论坛原文:建立在“一样”基础上的“不一样”才有价值。还是以新闻行业举例,过去我们常常跟美国比,都有哪些不同。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即便如新闻这样存在巨大差异的领域,我们跟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同行,仍有70%-80%是相同的,对吗?要客观,要有细节,要人性化,要有社会责任感等等。原文: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原文:所以对于新闻人,真正的考验就是你在往历史的洞穴里放些什么。《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2011年京师公益讲堂原文:法律也很重要。法律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原文: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2005年上海国际电视节目主持人论坛原文: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说: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经拍过了。所以,我们要用新方法去拍老故事。原文:昆汀说:“我们这代人要用新方法去拍老故事。”对于新闻行当,也是同样的道理。《“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2000年中山大学原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愚蠢却勤奋。原文:时常叫嚣愤怒的人不可怕,可敬的是暗暗积蓄力量的人。《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2014年团中央志工部培训班原文:追求物质目标的年代,人们吃饱了就是幸福。原文:所谓理想也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饱喝足,那时的幸福就等同于物质。但是当大家真正吃饱穿暖了才发现,吃饱穿暖之后想要实现的目标更难。这个时候帮助别人、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拥有一个和谐温馨的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了人们内心的需求。原文:曾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春华说过:“归根到底,我们是要把志愿服务的行动,逐步演变为志愿服务的心。”原文:要知道,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会有多达五六千万的“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的环境下独自成长,这在人类历史上都很少有,一定需要大量的关注和帮助。还有,2013年底,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2亿,在敬老、助老方面的志愿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原文:天之所以长,地之所以久,是因为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才能成就天长地久”。还有一句话,我将它总结成“无私为大私”。上升到志愿者精神,越无私的人得到的越多。原文:从“小老百姓”到“老百姓”再到“公民”,是个重要的转变过程。原文:信仰是什么?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么是最差的,是底线,不能突破它。《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2010年深圳市民大讲堂原文:中国的三级改革始于以深圳为代表的广东、珠三角,到九十年代进入以浦东为代表的长三角,再到新千年,进入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原文: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影片里全是美国文化,这就是“软实力”的输出。《时间轴上的中国》—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原文:互联网启蒙了中国人的民主意识:你可以不同意别人说话的内容,但要维护别人说话的权利。你要习惯与刺耳的声音共处,与糟糕的评论共处,与谎言共处——真理的价值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荒谬同在。笔记:《留住乡愁,而不是想起故乡就发愁》—2013年“韩美林日”艺术论坛暨《解放日报》第62届文化讲坛原文:柏拉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一直在想,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什么才是那个民族的故事?是文化。《打造一副世界喜欢的面孔》—2009年吉林大学孔子学院原文:除了“平视”和“脱敏”,第三个关键词是“镜子”。看日本,看美国,看香港,看台湾,归根结底是为了看自己。原文:从世界这面镜子里,能看到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评论:这本书想来也花了不少时间看和整理,可以说对于青年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其他人看看多少也能收获一些关于如何成长、看待社会和自己方面的认识,虽然有些话也略显官话,毕竟作为主流媒体知名主持人,说话总还是要有些顾忌的,我们只是去吸收其中对自己有益的,喜欢的,就好,不想多去其他评价。

《白说》里并不白说的感悟

上大学的时候,买过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看他讲述十年新闻人的痛苦与快乐。其实,我对白岩松并不了解,仅仅知道他是央视为数不多敢怒敢言、勇于抨击社会黑暗面的主持人。喜欢看新闻媒体人的书,因为他们的冷静犀利和发人深省。虽然他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本演讲集,但我想大多数人会认为是的吧,记录了每一次内容的发表时间和地点。看了评价,并不高,撇开那些不高的评价,个人觉得这本书还不错。里面有他各个阶段的演讲,也有各个场合的演讲,有针对大学生的、媒体同行的、有关于读书的、还有道德经、音乐、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每一次的演讲无不流露着他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对于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很乐意看到这样一个睿智的中年人分享自己的阅历和经验。他不再是荧屏里那个嫉恶如仇、眼神锐利的主持人,直指问题要害,叩问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求解决之道。他更像一个年长的老师,娓娓道来,真挚而又诚恳的告诉我们他的想法和道理。对待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会随着人的成长而不断变化,他好像把很多正迷茫正无措的事情都梳理了一遍,也许并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法,也没有任何明确的指引,但无形中会有一种力量,知道不是只有自己困惑迷茫,很多人跟自己一样在经历,所以并不孤单。书里的他很谦虚,也很直接,明确的告诉我们要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他说,会有一天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达到完美的境界吗?没有。人生就是遵循着一条曲折、循环、不断向前的路径。现今的社会,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的过程中,让内心得到舒缓和解压,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所以,面对生活工作学业中时不时冒出来的苦难和折腾,可以自我安慰一下,人生不就是打倒一个又一个怪物的过程么。有人说,这本书里的他正统而又官方,完全是央视主持人的样子,洒了很多鸡汤和正能量。但我看到更多的是乐观,对这个社会充满期待和希望。他会在电视里一次次抨击社会问题,会愤怒而又严肃地指出一些失职失误、会勇敢地揭露社会黑暗面……当他看到这个社会后退、阴暗、邪恶的一面时,他内心仍然充满阳光和希冀,所以才能静下心来听古典音乐看道德经吧。他说中国的事情,往往是前进一步退半步,再前进一步退半步。即使处在退步的过程当中,也不要沮丧,因为总体的趋势是向前的。看,这就是他的态度,积极向上,充满期待。一个中年人看过社会各种负面新闻后,依然有一颗炽热的心,依然会看书看到触动自己的事情泪流满面,依然会因为一曲直击心灵的音乐流下眼泪,他应该也是个性情中人吧。他说经典名著的伟大在于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这本书,说不上是名著,但是确实有很多语言都说出了我们心中所想。他常常以十年为单位总结自己的人生,时间轴很明晰,也看出每个人生阶段都会有新的感悟。学生时期看他的书,我只看到了经历和过程,几年后的今天,再看这本书,会引起很多深层的思考,一些共鸣和感想既需要阅历充实也需要时间沉淀,期待下一个十年,他的人生思考以及自己的阅读感悟。

说了白说www.misubuy.com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全新作品,一部言语中的心灵之路。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 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www.misubuy.com支持一下白哥!

审视白岩松

《白说》改变了我对白岩松的认识。之前看过白主持的节目,由于对央视的厌恶,看着一个道貌岸然的人坐在那大谈民生问题,脑子中闪过的词是恶心、虚伪、做作、舌喉……于是,一直“敬而远之”。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打开《白说》,很快,意识到我的想法有问题,或者至少有偏差。随着读书的深入,发现白是一个非常善于聊天的人。一篇篇的讲稿,说的大多是大道理,我却没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而是通俗、亲切、入心、理性、客观……是那种平等的感觉,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布道。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白内心的强大。有因高层访谈、高阶论坛、要事直播而生的得意,而紧随其后的几乎都是居高自危的理性、冷静和思考。可以察觉到从海拉尔一路走来的不易,和自我肯定如今成绩的小满足,却偏偏把自满与自省拿捏的恰到好处。这是一门艺术,长于此技巧的人让人生畏。好吧,黑转粉了。顺便说一句,白应该是杰克逊的粉丝,我也是。

不要以年轻人的态度轻易反对《白说》

有很多人说这是心灵鸡汤是白岩松企图洗脑年轻人的工具,然而我却认为这本书的意义远比各种外国小说畅销书深远。其实也可以理解人们的心态,好比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循循善诱,而年轻人总认为全都是悖论,毫无意义。年轻人总爱反抗前一辈的经验与观点,试图自己走出一条路或者以反抗的态度表明自己的思想独立。无所谓谁对谁错,只是不应该把这本书的意义全盘销毁。若一个比白岩松见识更多的文化人说那些话我没什么理由反驳,他比白岩松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明白更多的事。然而你没有资格,你单凭你对世界简浅的认识,刚刚架构起的人生观就试图对远比你成熟的人发起毫无根据的批判,这是愚蠢。《白说》很大程度上是记录了白岩松的生活与态度,看完你会好羡慕他,对世界各地那么熟悉,爱听古典音乐,欣赏艺术,会遇到那么多大师交流。所以我说不要以年轻人的态度轻易反对它,不仅仅是白岩松个人阅历总结的生活,也是他采访各种传奇人物累积下来的经验。至于我的一分扣在哪里,我说是白岩松对成功的解读非常矛盾,我认为这是全书最大的败笔,不知道他写这里时是不是喝了酒,颠三倒四,漏洞百出。其实说了这么多我的中心意思是以畅销书的价格买这本书并不亏。

志愿,医生,焦虑——不白说

本以为这本书会是老白的语录集,没想到还真是......基本上都是老白在各处演讲的内容,有些加入了老白的新感触罢了,老白也是,有些偷懒了呢。在看这本书之前,也听过他的《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这算的上是老白最经典的演讲了吧,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大学思修老师都播放提及过这演讲。而看他的演讲,至少同学们抬起了头,就可知内容不错。他在本书中多次强调“讲故事”的重要性,而他这篇演讲,正是讲故事运用的绝佳体现。一个国家的梦,那么大,那么广,怎么去说呢,具体到一个人,就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这个梦的具体内容了。老白终究是个传统的新闻了,他讲传媒,讲道德,讲中国,多少有些乏味,虽然比大多数人讲的都要有趣很多。我倒是喜欢他讲具体的东西,他参与经历过,作为一个普通参与者的感想。比如作为志愿者,比如作为患者,比如作为一个迷茫焦虑的青年人。先说志愿。上大学之前,我对志愿的理解是,支教与养老院。在我的概念里,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能做的,只是这两项。后来发现,支教与养老院反而不是大学里最常见的志愿项目,我们最常做的,是大型活动协助,校内活动协助等,很难说真的帮别人解决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困难。或者说处在大城市里的大学生,只能帮助本来已经生活很好的城市人生活更美好。这也不是大学生不愿意付出青春和汗水去帮助别人,只是实在是太少相关的组织机构有能力提供有意义的活动,而要大学生自己来承办,又常常因为课业压力而不能成功办好。就比如说老白提到的台湾医院里的志愿者,先培训后上岗,给病人一个缓冲的咨询处,这本是很有意义的事,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强,应该是有能力承担起这种志愿工作来的。然而,并没有机构愿意做这样一个中介者,联合高校和医院,做好一个志愿者服务站。即使有这样的一两个志愿者服务站可能在某些医院,也通常只是在北京。老白说,青年培养志愿精神,然后一辈子去贯彻,然而社会或者说学校,并没有很好的提供这样一个培养志愿精神的沃土,现状是大多数同学为了完成学校的志愿时任务挑简单的活动应付,而真正想长期坚持做一个志愿项目的,却找不到一个好的平台来实践。再说医生。“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最好的医生,除了治病救人,很重要的是传播健康知识,治未病。我们没有国外的保健医生的概念,通常是等实在身体承受不住了才四处求医,而常常忽略疾病之前的预防和疾病之后的长期调养。不过幸好,有人已经起步,知乎上的丁香医生就挺良心的,通俗易懂的解释一些常见的养生、医疗误区,背后是许多医疗一线工作者的努力。老白站在一个患者的角度,既说医生的不足,也怪体制的不全,大体上是较为公允的。最后说迷茫的年轻人吧。这一类的书籍,自然是少不了心灵鸡汤的,不过一碗好汤,真能帮到一两个年轻人重整旗鼓也是功德无量。老白熬的最浓的鸡汤,相必是《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原文从体育出发,讲挫折教育。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高三,当时正被一次次的排名折腾的心力交瘁,每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出来都感觉自己经历了惨烈的失败,怀疑高考,怀疑整个人生。那时候看到老白的这篇演讲,真的有醍醐灌顶之功效,“漂亮并且有尊严的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激励我先把失败的悲伤情绪放一边,好好梳理失败的原因。至少,输的漂亮呀。此外,我还在纸上默默记下老白的两句话:我三十二岁的时候,才拥有自己的第一套房子。人生如果没有落差作比较,也就没有那么多趣味了。原来成功人士老白,三十二岁才买房,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我们,真的无需如此焦急,急着成功,急着买房之类。特意记下这句话,以后当身边的人都买房了,再拿出来,熬一碗鸡汤自饮。

《白说》,白岩松,坚守、价值、沟通。(201601)

《白说 》,白岩松,20160126-0201第一遍通读。作为一名财务 人员,学会在平淡中坚守,于失败中累积成功,认识到“学会讲好一个故事”的重要性。一、序:某一年新闻中心内部颁奖,问到我的感受,我答: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听到这句不太“高大上”甚至有些灰色的答谢词,年轻的同事有些不解。我解释: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 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的工作 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这话不灰色,应当重新评估价值了。二、岁月 。活着不是非赢即输。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 精神。物质 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 之战5%,剩下的 90%是 平淡。你能不能把那90%的平淡过得不那么平淡?不太容易 ,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更不容易。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三、价值。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阅读图书,是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没有包容就没有拓展。阅读的第三层意味: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虽然人生的真相更值得悲观。这就是《曾国藩》给予我的启示。人生就是遵循着一条曲折、循环、不断向前的路径。现今的社会,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 不完美的过程中,仍内心得到舒缓和 解压,回归到正常的日子 当中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去试“。真正的稳定是动态中的稳定,不规划长期目标,不断在动态中调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心“指的是敬畏心。即便是最熟练的事,也当做第一次去面对。四、沟通。通过具体人物,表达宏达时间。没有 主人公就没有事件,就会让新闻可信度,尤其是吸引力降低。所以,你首先要明白,新闻写作传播,就是写故事和讲故事的过程。不要在”故事“和”虚构间画等号--真是的事情,也要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传播。一篇文章写的”有血有肉“,细节就是 文章的”血肉“。好的细节,会在聆听着产生倦怠的时候,将他再次带入故事。被细节牵引着的人,聆听的状态都是 不一样 的。你把对方当朋友,他最终真是朋友;你把对方当敌人,他最终真是敌人。传媒也好,执政者也好,如果 依然热衷于 天天谈方向,不提供方法,好的方向怎么实现呢?智商决定对手,情商决定结果。习主席所说的APEC蓝”是一句既坦诚又高情商的话。习主席谈到,那些天他每天早起先看天气,担心有朋自远方来,被坏天气扫了兴。好在人努力,天帮忙,始终不错;想夸上两句,又怕说早了。有人给它起名叫“APEC蓝”,很美好也很短暂,那么希望今后通过大家的努力,“APEC蓝”能变成永久的蓝。总书记不仅直面,而且坦然引用,是的“APEC蓝”突然成为一种社会 共识,成为中国梦的一小部分,吐槽的含义没有了。面对来势汹汹的舆情和转型期的各种矛盾,情商远远高于 智商。中国 老百姓最受用的一个词 是“态度”,不管受多大委屈,如果 你的情商很高,带着爱,带着温暖走到 他的身边,人家立即眼泪 一抹,“放心,我自力更生”。啥委屈都扔到一遍了。无情政策有情解读。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讲故事最重要的是将心比心,用感性的方式去传达理性。没有细节就 没有公信力。宣传中一定要入耳、入脑、入心。五、态度”走,就有希望“。总是远远惦记着梦想,会被现实和梦想纸件的差距打败;不如暂时 忘记梦想,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生活 迟早会回馈你一份厚礼。”东西联大“座右铭,与其抱怨,不如 改变;想要 改变,必须行动。

《白说》不白说

《白说》不白说,依旧是白岩松一贯的自传体风格,由人生经历到人生参悟,解答了很多隐藏在我心灵深处的困惑,读后整个人释怀了很多。可以更加冷静地面对挫折,因为积极的人可以将挫折变为转折;可以更加热情地活在当下,否则永远会觉得回忆更美;可以更加轻松地一路前行,因为路一直都在,努力永远不晚。昨晚,在两人争执后,勇勇懦弱地选择逃避,木木熬夜帮他改简历,当我上楼看到他略带疲惫,依然强打精神的身影,突然心生敬佩。我想,道理我们都懂,但真正能在关键时刻做到无私、大度的有几个?洗漱时,我问:他自己不努力,逃避问题,还要帮?木木淡淡一笑:也只能帮啦,有问题总要去解决嘛,否则问题一直都会在!也许这种状态就是《白说》中来自“爱的自愿”吧!

人生是一场奋不顾身的马拉松

白说,被他的序吸引。很少彻底去领悟什么,包括生活,生命,每一件事的意义,有用这些东西。在序里面,读到的比文本本身要多。白岩松,这个神一样存在的新闻人物,用事实说话,用分寸把握深度,只可惜,出了几本书以后,品质和品味已经开始走下坡。相比这种实事求是的央视主播,新闻主持,外景采访人员,我更喜欢柴静,当时看柴静的《看见》,觉得深得我心,有深度,有见解,有层次,而白岩松的书,看得到的更多的是政治而非民生。其实被序吸引,主要原因是序占领了整本书的精华,从人生谈到理想,从生活谈到哲学,从风花雪月谈到尘世物语,只差陪你看雪看星星看月亮。序里,整本书的轮廓都在,而整本书,只是序的扩张。越到后面,越有距离感。自己的演讲稿,拿出来排版,还自己写一份自己的感悟。我朋友说现在的人越来越会赚钱了,是个人都敢称自己是作家,老师,是个人都能找到出版社出一本书,也不管书的质量。所以整个今年,没有读到一本极好的书,让人痛快,让人心悦诚服,让人欲仙欲死,欲罢不能。难怪有名家说:少读畅销书,多读经典;少读在世人的书,多读已逝人的书。畅销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代的口水,讨论当代的社会现实,而我们整好生活在这个时代,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见地。一旦觉得不妥,就会毁了一个人作家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从此无论好坏,都不沾染。而不曾经历过的时代,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大浪淘沙,留下精华!我想,这才是读者想要读到的精髓。本书没有具体的主旨,写音乐,写古典音乐,纯属个人喜好,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作者私人化的东西。比如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当一切都离你而去,唯有音乐不离不弃。同一首曲,每次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听不懂,也不能解,但真的觉得,感觉到了,就是正点!就像梵语不能解,古典音乐也是一样,同一首曲,每次都能听出不同的味道。他还顺便批评了下天朝——只有好声音,绝无好歌曲!解析《道德经》,很好玩,能针贬时弊,拿捏得当。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内容,只是有某些观点私以为不能苟同,暂且搁置,慢慢品,慢慢聊。《道德经》乃神书,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我,恰好喜欢这个东西!后来就是自己的各种演说词,也真是够够的,几年前的东西,又拿出来炒。私以为,新闻,演讲稿等,都极具时效性,来早了,不行,你不是预言家,来晚了,不行,人们早就烂熟于心的东西,早就在脑海里有了烙印,后面拿出来炒,不是马后炮是什么?整本书打7.5分,不算高也不算低。总之,某些观点还是深得人心,辛苦作者积攒了这么些年不发表。

白说 谁说白说是白说

《白说》 白岩松白岩松,我的第二男神。熟悉的人都知道,就不用多介绍了。这本书想看很久了,如愿以偿。看他的书,就像在跟自己的内心交流。但是还有一章,我看不下去了。为什么呢?今天中午和同时聊天,突然感觉生活是压力很大,那么多问题我都没有考虑过,一直在被保护的状态。我很害怕,有一天 我会被生活的点滴、生活的现实、自己的欲望、而改变自己,不再拥有那个纯真、善良的自己。把握初心,很难 很简单。突然觉得这些书,都建立在现实之上,感性的传达,与我内心的道德相互相应。与盆友跟我说的现实,有悖。看着 看着 我就出现 讨生活 这几个字。让我重新思考 生活 的意义。对于这本书,我就印象最深的几点,说说自己的感触。1、 用感性的方式传达理性。书中举的例子很贴切,很实在,说话方式,处事方式的态度,决定一件事情的结果。总来说的 还是看你是否大度吧,是否更多的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若更多的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是心态上的转变,很多时候,当问题出现,我们第一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怎样维护自己,往往这样子,处理事情的结果更是难堪。有一次做盆友的车出去,被出租车司机 刮车。对方很明显是故意的行为,但是是盆友心急,很着急,很不理性,出口 就说你故意的什么的,我有关系,我不怕你。 但是出租车司机是个男的、我们几个女生、车牌号被记着,要是我们有人,处理又怎样呢?万一这个男的凶神恶煞,跟车 到家怎么办?以后来砸车怎么办?我们当时都没有考虑这么多。 后来还是我们自己赔几百的 刮车费。这样的结果还是好的,总的来说还是安全。 感觉以后 自己遇到事情,更多的是冷静、冷静 站在对方立场,看看事情处理的可能性会有几种。用最坏结果的态度去处理事情。 2、 《道德经》,我没读过道德经,但是看到白写了之后,我更想去读读了。人性的体现。想着如果正直事业顶峰的时候,我的第三男神,芮成钢读了这本书,跟白这样的人多多接触、提点,生命就是转折。这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和心境才能达到这样感悟。人性是自私的。尊重人性的自私。 在这本书中,我读懂了 什么是 水。最近也接触过关于水的一些文章,那时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就感觉,水的特质,让我敬佩:顺势而为,不强攻,利万物而不害他。就拿我的专业来说,我学的是会计,去年毕业,我和我的大多数同学都觉得 一定要找个会计、或者出纳干着。学了几年,出来啥也不会呀,就是应该找个会计干着,不能干其他的。但是经过这一年的折腾,对工作的了解,我就感觉 其实不然。学校的学习其实是培养我们的思维,我们顺势而行,毕业除了专业课比别人强些,很多东西我们都一样。就连我们学习的会计相关涉及的专业也不止是会计、出纳还有数据分析、运营什么的都是涉及在其中的。社会变革如此之快,我们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将我们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也许你会说,哪有用呢?很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也许你用的时候,都没发现自己已经在用它了。 但是真的要在生活中将水的本质发挥的很好,也没那么容易。3、 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刚工作的时候,我就跟家里人说,我的人生马拉松开始了。但是 这一年中,我并没有 以长跑的姿态去面对我的生活。怎么说呢?周边利益的熏陶?在一个处处赚钱的时代,我担心受怕。我所在的行业目前赚不了钱,我缺钱,没有经济 基础,我怎么生活,我不能补贴家用,甚至需要家里来补贴我。谁谁谁,赚钱。对我来说 是个加速器,让我很孬。要换行业,换个有钱转的行业。这样,打破自己长跑的计划,我又开始短跑。幸好,自己理性,只是在长跑的路上做了一次加速跑,加速跑的影响我的进度,幸好自己能够 调整呼吸,放慢脚步,慢慢继续。生活,急不得。4、 入耳、入心、入脑。现在 周边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急躁,我很难做到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一件事情。 别说 入耳入心入脑了。其实一件事情的极致就是这三入。前几天,看到慕课上有很多财务分析的课程,特别想听,把一些课程目录给老师看,毕竟清华老师的课呀,牛气。但是当她跟我说:高上大的东西不一定是你需要的,任何一个老师教你都够了。 扪心自问。自己究竟是求什么?对自己的总结:努力是要有结果的,没有结果的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其实还有很多想法,说都说不清。大家 要是有什么想法,多多讨论哦~成长的道路上,还是需要大家一起共成长,问题很多,摸索着解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家共勉

白说

不明白被顶得最高的评论竟然是一个自称没看过此书的人。那我还真是挺好奇从哪了解他的为人的。书中关于民主,自由,公平的思考,对于改革,甚至对于政党合理性都写出来了,能说到这种程度,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历史上见

一直以来很喜欢白岩松的文字,可能也是内蒙人的缘故吧,喜欢他那种敢于说真话的真诚。以为这本书也是他写的,买回来发现是他近些年在各种不同场合的演讲集,略失望,不过读过之后,也有些收获。还没有读完,其实他的那个“漂亮的失败也是一种成功”这个观点在其它一些场合也看到过,有感于他其中的一句话,做人要有这样一种格局:需要在历史上见,在时间上见,不能总在当下见。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总是需要我们立竿见影,其实好的东西都需要时间沉淀的,耐得住性子,守得住日子,等待的日子也有一番风景,任何情景其实都是老天赏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需要时间以及诚意去拆开这份包装精美的礼物,愿我们静心安心。

对一个传播系学生的标杆存在

很高兴在高一的时候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痛并快乐着》,第一次认识了白岩松这个名字。那时候感觉他是一个不错的新闻人,经历很多,文笔也挺亲切。不过,到了现在大一,再读起白岩松的作品,觉得他对于我是一种理想的存在。《白说》内容涵盖了很多,分有五个章节:岁月、价值、沟通、态度和时代。大到国家改革与政坛风云,小至大学生涯;大到理想的追寻,小至义工的实践。文字在我读来不拖沓且直达心坎。我想聊聊大学的青春韶华。 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年代,大部分人都渴望着自己成为人生赢家,当然也包括处于懵懂阶段的大学生。成功学当然有它本身的好处所在,但是盲目乐观真的好吗?大学期间难免会受到各种培训班的传单或电话,我自己就有参加过这样的一个培训班,美其名曰“口才与演讲”培训。首先导师先与你谈话,聊聊你的现状与未来,抓住你的迷茫状态进而问你“所以你就打算碌碌无为安稳得过完这一辈子咯?”听到这样的问题,相信每一个大学生的本能反应都会是“当然不会啊,我可是想赚大钱/有抱负的人。”然后恭喜你落入圈套。你将接受口才的培训: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跟着数十个与你一样抱着对成功憧憬的学生们,一起呐喊着,一起感受着肾上腺素狂飙带来的兴奋,一起怀揣着奔向成功的心。书中提及“人在年轻的时候,对自我的激励和集体的呐喊都格外敏感,因此很容易被触动。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大学生群体总体上是缺乏明确目标的,到底什么是成功?但我起码知道成功不是口号,是踏实的作为。另外,打开各大社交软件,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都不乏一种身份的存在——微商,励志且小资的微商。当你的旧日同窗每天三更“机遇创造成功”“心态比黄金更重要”“收到工钱才能美美地睡觉呢”这种内容,说实话我是腻烦的。书中道“如果说人生的哪个阶段最需要心灵鸡汤,那正是青春时节,正长身体,正需要营养。”可是,是不是还要关注一下营养过剩的问题?大学难道不应该是一个找准自己定位以及规划未来蓝图的地方吗?励志难道就应用在喊口号及抠分毫的地方吗?还想聊聊媒体。白说:“我和同行只是偶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大多数时间,都是想办法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坏。”白岩松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新闻人媒体人的素养。然而当下新媒体发展迅猛,互联网平台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尖端,好处是人人发声,坏处却是因为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意见可以左右飘摇,人性的丑怪恶一面也都能暴露出来。“现在我们的互联网上,好多人的留言也正是如此,越来越像一个公共厕所。”柳岩事件,从全员骂柳岩到后来指责男方,舆论的风向是几乎一边倒的,似乎“声音大就有道理”。鲁迅笔下的“看客”一直让人感到发指,私以为,当今的自媒体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客身份的现代化。围观表示关心社稷大事,发表言论表示有个人看法。可是,恶言相对与冷眼旁观有何不同?作为一个传播系的学生,白岩松于我像一新闻人的标杆,文字与言语中有一种平淡却引发思考的魅力。

白说(整理)

记者是瞭望员泰坦尼克号撞冰山,因为瞭望员的失职啄木鸟舆情监督情商情商行为虽然解决不了全部问题,但是可以缓解部分问题人类就是一种喜欢透过感性的方式来获取理性的动物大胆的背后敏锐捕捉到别人看不到的信息心中有谱,有学习有思考有判断直面应用习大大举APEC蓝的例子领导人自己面对APEC蓝,将其升华对领导来说,最严重的不是虚假,而是冒犯无情政策的有情解读民办教师合理化温州动车总理背锅收拾铁道部扔下来的烂摊子,白岩松real敢说细节最有意义的就是细节细节是不重复的同样一首乐曲不同的人来演奏就有不同的味道,这就是细节的力量流畅的废话没有细节,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规律是堤坝媒体的视角平视的一切,还原真实的人的状态对杰出的人,比如院士、工程师对普通人小结我们不要急着进步,要跳出来,看趋势,长期反馈和短期反馈是不同的。只盯着眼前,会目光短浅只看着以后,会眼高手低

看《白说》,取有用之处

借这本书之前,有朋友说,《白说》里面有很多片面的观点,空谈,无意义,不实际,不适合阅读。但我内心想着,一个见闻比自己丰富的人,他的书自然有可取之处。下面简单摘抄几个笔记:1.问自己: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活着有什么意义?2.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3.“忙”就是“心亡”4.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所能带来的好处。5.机会:千万不要等到“准备好”才去开门,那时候好运可能已和你邻居相谈甚欢了。6.生命的4s店是:医院。①季节season②服务service③运动sports④阳光sunshine7.其实,当你信任地方的时候,对方给予你的会更多。(医疗)8.三十岁之前要玩命地尝试和折腾,哪怕不考虑物质回报,经历很重要,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优势是什么 。但是三十岁之后,就要开始选定目标做减法,打深井。三十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你要做一次抉择。总结:这些很多都是鸡汤文。因为这本书的文章,主要是把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演讲文组成。具有演讲的激励性,幽默性,调动观众的情绪。但是作为书本阅读,还是有些欠缺,例如,应该把演讲地点放在前面,让读者有个心里准备,知道你演说的对象是什么,这样比较快融入话题里。《白说》封面阅读笔记幽默描述老龄化谢谢阅读,欢迎交流指正!

有态度的中国公民

读《白说》是在6月初,赶上阴雨连绵,风声淅沥、雨声滴答。表面看《白说》是白岩松近几年的演讲稿汇总,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一位新闻人对国事家事的思考,这些思考辩证、理性而又有温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书此景,顾宪成这幅对联描写得实在恰当。读完最后一页“我的故事及背后的中国梦”,却舍不得合上书。14年看《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封面上的白岩松还是满头黑发、目光如炬,此刻手中《白说》上的他,目光仍然如炬,却已见点点银丝如繁星。这是岁月的馈赠,一同赠与的还有理性、睿智和深邃。不然,哪来手上的《白说》呢。他是普通公民,但却是有态度的中国公民。他很郁闷。浙江南浔古镇一文人,爱书成痴终成藏书楼,却被导游说成是将前两代家产“败光”买书,价值观对么;传媒人不知道要学会讲故事才能回归到“人”、抓住观众,落脚点对么;钱的力量太大了,市场的力量也太大了,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层出不穷,关注点对么。他很担忧。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依循的是一种简单对立的标准,而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们追求“有用”、追求成功、追求不平淡,却不知享受“无用”、漂亮的失败、坦然面对平淡,因活着不是非赢即输;医疗困局难突破、医患矛盾尖锐、患者暴力伤医事件增多,因在态度上忽视了进退不是非取即舍。他又很乐观。走,就有希望;说,就有作用。虽然中国结束了挨打、挨饿的时代,正处在挨骂的时代,但有直面琐碎的耐心和恒心,有直面残酷竞争的勇气和智慧,就能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中国梦就不只属于政府,更属于每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人。他说的是真话,但却是有温度的真话。他讲音乐。古典音乐并不古典,它演绎的依然是当下;它所蕴藏的古典精神、人文精神,包含对人性的思考与描述,今天依然能够触动你我的心灵;你不用“听懂”,只需感受,就能被抚慰、被碰触。节奏之外,还有力量。他讲《道德经》。他洞悉了《道德经》对物质和人性很深的探索,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讲到“反腐”;从“大成若缺”讲到解压和舒缓;从“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讲到“做人要正,做事要奇”;从“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讲到改革是从最基层开始试错、人生是从最小处做起。书籍之外,还有生命。他讲更好点儿的未来。中国会更好,守住“保持冷静,继续前行”这条底线,就是安全的,就无惧烦恼和挑战;传媒会更好,记者做好瞭望员、媒体学会讲故事、公众更加理性;自己会更好,明白要什么、怎么要,超越物质的期待。梦想之外,还有期待。书不厚,26万字;书太厚,讲岁月、讲价值、讲态度,时间跨度大、主题内涵深、话题外延广。序言里他说,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我说,《白说》不白说,《白说》不白读。幸福,没白说。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幸福和别人有关,和国家有关,幸福就在你心里,不需要外在标准的衡量。虽然生活的本质是平淡,但,岁月教会你接受平淡却不平庸;虽然幸福无法彻底到达,但,我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也很幸福,这过程让我们无限靠近幸福。价值,没白说。价值部分,白岩松讲了读书、古典音乐和《道德经》。读书缓慢而持久地为你注入能量,我有共鸣,你会有所“敬”、有所“畏”,知道什么该做、能做、不该做、不能做;《白说》为我打开了一扇古典音乐的大门,从一无所知到跌撞懵懂,从入门到进阶,从感受到领悟,音乐也是一种信仰,音乐让人回归到最简单最质朴最人本的境界;《道德经》确是从另一个视角深入,澄清了曾经对老子的误解和对《道德经》的误读,不争只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消极,它让每个人都积极面对该面对的事,放下不必要的争端,并且接受一切结果。故事,没白说。他有写自己的家事:30年间从海拉尔来到首都北京,又走出国门看世界;他也写中国的国事,改革、公益、教育、传媒以及医疗困局等等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但确实关乎民生、关乎发展、关乎中国未来的话题;他更写世界都关注的天下事,信仰、古典音乐、世界喜欢的国家面孔以及更好点儿的未来。这些故事在你疲惫时给你力量,在国家前行、改革进行时给与支持。6月7日白岩松主持评论《新闻1+1》,面对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的场面眼睛湿润、几乎落泪,他说:“高考真的是普通家庭的一个希望所在,也许大家对毛坦厂中学这样的模式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面对他们的家庭,面对他们的希望,今天我们都要祝福他们。”我很感动,此刻他是一位主持人,更是一位普通民众,他能理解或在努力尝试理解普通民众。白岩松敢想、敢说、会说。我想,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传媒人:站在国家层面上看规划和未来,蹲在普通百姓中感受无奈和现实。他为国事担忧,为中国梦发声,也为每一个普通公民的“家事”流泪。他连接了宏观国情和微观民情,他告诉公民,活着有输有赢,世界有黑有白,进退有取有舍;他更告诉我们,走下去,就有希望;国家,会更好;属于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中国梦,会实现。正如林语堂先生曾经说:“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我一直相信:每个人的骨子里自生下来都天然存在着对某些特定事物事物的敏感与热爱,即使它被长年累月的繁琐学业或是工作所压抑,但它绝不会消亡;反而在时光的冲击下,一旦被你发现,它会像精灵一样跳进你的血液里让你欣喜若狂。人之一生,能够发现其所爱是一种小幸福;若能继而所接近让所爱变成生命的一部分,便是此生之大幸。而新闻,这个突然闯进我生命里的小精灵,却成了我本科期间专注于双学位【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可爱的第三者。白老师的【白说】,深刻直率,让我在这个炎热的夏日午后颇有醍醐灌顶的快感。【前言】我用嘴活着,自然也活在别人嘴里。互联网时代更强调了这种概念,说话的风险明显加大。目前的中国,人群中的对立与撕裂愈演愈烈,作为一个新闻人,不能加重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灵鸟赋【一】幸福可以无限接近,无法彻底到达。幸福三要素:物质【基础】+情感【依靠】+精神【支柱】“尊严”是我看到的最有诗意的政治语言。中国人的宗教观是什么呢?人跟佛互惠互利。大家都有很强的功利心。想生孩子,找观音。身体不好,拜药王殿。缺钱,拜财神。然而真正的信仰应是有敬有畏。【二】做点无用的事'忙"就是心亡。法国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国度,跟他们停下来面对自己,成为自己的朋友,与自己对话,与时空对话密切相关。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带来的好处。世上最昂贵的东西,往往是最无用的。比如说戒指,诗歌。创新最需要的素质: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立的人格,人心的自由。没有自主就没有创新,一所好的大学是将'无用‘和’有用”相结合,创造一种真正的辽阔。【三】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体育不仅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更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而且有尊严地输。KEEP CALM, CARRY ON.(二战期间,纳粹空袭英国时的信念)To柴静: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四】致青春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不可替代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新闻这行,互联网时代,新闻资源被垄断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那么拼的就是视角和语言表达,是否具有祖国的竞争力。【五】书读多了,总会信点什么阅读图书,首先是筛选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攀登它。而互联网的同等水平阅读,往往让你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没有包容就没有拓展。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名著之伟大,不在于中心思想,而在于动人细节。【六】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古典音乐之古典精神,指的是:第一现代生活所不具备的田园般的纯净;第二是本质的人性。文化作品的意义是什么?揭露真善美,给人希望,归根到底是拯救心灵。【七】被歪念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皆美即不美,无私为大私。上善若水有之誉之,畏之侮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不笑不足为道。大成若缺善建者不拔做人要正,做事要奇治大国如亨小鲜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生也柔弱,死也坚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八】学会讲一个好故事柏拉图说:谁会讲好故事谁就 拥有世界。新闻导语金科玉律5W:WHO,WHAT,WHEN,WHERE,WHY1.用个体的人,去化解重大命题;2悬念,与当下距离最近的问题;3逻辑,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4细节,直指人心的力量;5节奏,讲故事的核心技术【九】智商很高,情商很低记者是啄木鸟,不是喜鹊。通过叼出一只又一只虫子,既给自己找到食吃,又维护森林健康。作为政府新闻发言人,相当多的政策在发布时,需要一种无情政策的友情解读。好的媒体人不是无冕之王,而是细节之王。不管多大的新闻单位,越是承担着大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任务,越要遵循规律,用入耳入脑入心的方式去吸引观众。传媒原本应该有五种功能:解闷,解惑,解气,解密,解决。解闷需要娱乐,解惑需要知识,解气需要分寸,解密需要勤奋和时代进步,解决需要影响力和耐心。对于新闻人而言,真正的考验就是你在往历史的洞穴里放些什么。【十】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遗留在中国人DNA中的二元对立逻辑(文革期间的非黑即白),让我们对很多事物的判断都是很危险的。打破这种简单对立的思维,是一个真正的基础。因此,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追问’有没有道德‘,更应该考虑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到了可以让人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十一】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汽车4s店:sale,sparepart,service,survey生命4s店(即医院):season,service,sports,sunshine医学是科学,不是神学。如果医院一生无需承担那些不必要的压力,无需面对那些不正常的医患关系,一生定然会对每一位病人负责任。我们所看到的“乱象”,不应归咎于道德滑坡和人性堕落。而医生是在为医改背黑锅。医生这个行当位于上帝,佛与普通职业之间。尊重是另一种约束。【十二】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愚蠢却勤奋。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路。中国真正的强大在于,我们能写下’韬光养晦‘这四个字。时常叫嚣愤怒的人并不可怕,可敬的是暗暗积蓄力量的人。【十三】我们从哪来,到哪去?中国结束了挨打,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革命党就是一拨人修理另一拨人,而执政党则要为所有人服务,包括不喜欢你的人。【十四】留住乡愁,而不是想起故乡就发愁冯骥才老师:贼没文化,损失巨大。文化就是民族的故事。一个民族若有故事,可以解决三个问题:1.因何而著名?(德国莱比锡,巴赫比保时捷更引以为豪)2.因何而流传?(浙江南浔古镇的书楼)3.因何而有用?(富春山居图,70多岁老人独守山林作画,赠与’无用”僧人)

白岩松:说了也白说,不说,白不说

记得邦妮在微信后台,用语音讲了一段有关她近距离接触到白岩松老师的话:前几天去录鲁豫老师的特别节目,读书栏目。有幸近距离接触到了白岩松老师,他做了一段大概五六分钟的演讲。因为离他非常近,大概五米左右吧,他那个气场感受特别强烈。真的是让我心折啊!就那种读书人由内而外的,无论是他的进退、举止、气息、气口、思维的流动。自然的形成语言,既有思考,又有情感。然后有很多真挚的人生感受,但也不会沦为那种庸俗的抒情。非常点到为主,春风化雨,真的让我特别心折。我觉得有幸能和这么棒的人在一个时代,然后并且有幸能这么近地感染到,真的很幸运。听了好几遍,内容大概就是上面的样子。白岩松老师,老干部,他没有微博,也没用微信,与网络有关的东西,似乎绝缘。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工作,就是看书和家人。对了,还有时不时去各地演讲。他说,不喜欢把《白说》定位为演讲集合,更喜欢把它看作是自传。因为除了演讲内容以外,他还在每篇文章后面,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仿佛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感觉。看完《白说》后,我的感触很深,文中好几个点,产生了共鸣。于是,写了这篇文章,记录下当时我的感受,分享给大家。1、幸福幸福是什么?白岩松老师说,“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幸福如同黄金一般,黄金都没有百分百的纯粹,更可况幸福呢。而且,幸福从来没有终点站。尽管经常会听到朋友说,自己很幸福。我想,这仅仅是达到她某方面的满足而已,幸福和满足是两码事。他还提到,幸福和信仰有关。我始终觉得,一个人需要信仰,无论信仰什么东西。有了信仰,会有敬畏心,做事时,摸着良心,问问自己,是不是正确。这样一来,人会变得很踏实。我的信仰是佛。有朋友曾问我,年纪轻轻的,信佛干嘛,总觉得那是老一辈人会做的事。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因为喜欢本命后,才开始慢慢信佛的。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写《心经》,写的过程,心情很平静,很舒服。写得多了,自然也会背了。因为信佛,我相信因果报应,所以在做每件事情前,我会问自己,该不该做,对不对。假如心告诉我,这件事不对,我不会去做的。这样,心会很踏实,人也很舒服。2、阅读白岩松老师说,阅读有三个层次。第一,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第二,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东西。第三,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还说,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非常赞同。记得我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就比较另类吧。那时,买了很多适合小学生读的名著,只有大概的框架内容,缺少原汁原味的经典对话。因为小嘛,只能看懂这个,《海底两万里》、《简·爱》等,都是这样的书。小学时,还疯狂地买《哈利·波特》,真的是出一本,买一本。爸爸每次出差回来,总会帮我带一本已经出版的哈利波特。这套书,现在一直放在我的书架上,那是童年的记忆。第一次接触到成人阅读的书籍,是《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也是爸爸出差带回来的,那时还在上初中。真的太好看了,福尔摩斯就应该是拿着烟斗,高高瘦瘦的人,华生是个矮矮胖胖的医生。看他们破案的过程,惊心动魄,惊险刺激。当英剧的卷福和花生出来时,瞬间迷上了。真的是我想像中的他们,从书中走出来的。后来,学习忙,书看得越来越少,直到大学。在大学里,看得最多的当属外国名著。重温《简·爱》,再读《傲慢与偏见》,还有《包法利夫人》。最爱的依旧是简·爱,大学的论文写得也是她。还会翻出英剧来看,迷得不要不要的。工作后,看书又少了。也是这段时间才重新捡起来的。所以呀,你们会陆陆续续看到我的书评,以及书籍推荐。我的想法是一周一篇书评,每月一篇书单。喜欢看的可以看,不喜欢的不要强迫自己哦。阅读,是很私人的一件事呢。3、长期训练白岩松老师说,他讲故事的能力以及评论新闻的能力,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我想了想,的确如此。一件事情,刚开始做,真的不顺手,时间长了,慢慢地效果也出来了。就像我码字一样。刚开始,真的不知道该写什么。翻翻两个月前,我的文章就知道了。后来,写得时间长了,才有种亲切的感觉。我想,到2016年年底时,或许会越写越顺手。不知,到时的你们,还会不会在。有缘,届时再聊;无缘,就此别过。4、活在当下这一点,白岩松老师也提到了。他说,现在大学生,不在学校里好好享受大学时光,偏偏出来工作。总是想着未来的事情,一点也不珍惜眼前。大学时,貌似我也这样来着。做过家教,发过传单,总想着靠自己的能力赚钱。现在想来,真是幼稚。人这一辈子,起码得工作30年。这么长的时间,又不差大学四年。而且工作吧,大多数人只为赚钱,我也不例外。能够养活自己,并且有一定富余,就够了。我们总在展望未来,回忆过去。殊不知,当下的时光,才是最好,最美妙的。错过了,永远不会再次重来。今天,只有,也唯有一次。5、把握节奏不知道是社会风气太浮躁,还是生活节奏太快,耳边,总充斥着,快,快,快。不快就要被拉下了。于是,开始和其他人一样快起来。看完书后,才发现,慢,是快的一种。更明白,掌握好自己的节奏,不要总被别人影响。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被人影响。总之,我很容易被人影响,虽然现在好一点了。以前看到别人取得较大成绩时,想着应该向她学习,赶紧追上去。追的过程,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别人一直有自己的节奏在走,而我,是个没有节奏的人,被迫跟着,累,效果还不好。就像简书里,推荐的书单一样。大家看了好多书,我怎么才看了一点,还有这么多没看。于是,囫囵吞枣,全咽下去。其实,书并不是看得越快越好,而是越慢越好。看书,讲究缘分。遇到什么书,看什么书。每看一本书,我舍不得与它们分手。能够遇见,本来就不容易,慢慢看,延长相处的时间,岂不是一件乐事哉。不要轻易跟随别人的节奏,那是他自己定出来的。只要你自己,跟着自己的节奏走,就可以了。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不要提前,也不要延期。突然想到,这个方法,貌似可以打败“拖延症”,哈哈。暂时先分享到这里吧,我把《白说》里出现的书籍整理了一下,如下(注:是出现的,并非白岩松老师推荐的):《传家》、《西南联大行思录》、《他们在岛屿写作》、《朦胧诗选》、唐浩明《曾国藩》、《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宽容》、《苦茶随集》、陈鼓应注释《道德经》、《狼图腾》、《约翰·克里斯多夫》、《简·爱》、季羡林《八十述怀》、金宇澄《繁华》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莫扎特传》《白说》的内容很丰富,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百姓自身,涵盖面很广。原谅我的浅薄,只写了这些,其实还有好多,怕写不完,哈哈。看完,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怎么说呢,之前,一直跟着别人的步伐走,甚至觉得这么多年了,好像什么成就也没有。在生活中,免不了被人比。这段时间,开始想通了,有什么好比的。大家的出生条件、成长环境不一样,没必要比,更无需和别人比。龙应台说,“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想想也没错,做自己,有什么不好的。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何须跟着别人走,让别人的人生,照进自己的生活中呢。把握节奏,活在当下,缓步前行,人生一大乐事哉!

很快就2016年了。希望大家看了《白说》,没有白说。

#读书201566#《白说》 白岩松这是一本看了就停不下来的书。章节编排也挺有意思 岁月 ,价值,沟通,态度和时代几个部分。起名《白说》,因为白岩松姓白,也因为这个可能是一本看似无用,说了也白说的书。认识白岩松就是从东方时空主持节目开始。一直很喜欢他这个访谈节目。敢在全国人民面前讲些大实话。拿2篇文章来个大家分享:《做点无用的事儿》,从手机的事情说起,普京送了习大大一部双面手机YotaPhone,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手机出现,原因竟然是俄罗斯人喜欢阅读。这在中国肯定发生不了,我们用手机都是用来发微信的。法国人喜欢度假全球有名,他们会有一个月的度假时间,喜欢度假的法国人是全球创造力最好的国度。白岩松说了,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比如戒指。读书是一种乐趣。不过读书却是最无用的事情,无关功利,只在于读书本身。同样,作者每天坚持跑步五天,看似也是非常无用的事情,但是跑的过程慢慢成为一种享受,放空自己。另外一篇:被念歪的《道德经》 要讲道德经,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说完的。白岩松却有他自己的解读。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他看来却也可以做这样的解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可能是错的解读,但是却也另有一番新意。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作者自有解读,水的特质,是利万物而不害他。愿意往人们不愿意去的地方去。不强攻。顺势而为。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简单解释就是,想要从你这里得到什么,就先给你点什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到越多,失去越多。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意思就是善于建设的人是不会被拔除,善于抱住一个东西就不会脱落。作者推介陈鼓应教授版本注解的《道德经》,有机会可以读一读。很快就2016年了。希望大家看了《白说》,没有白说。

凑来的鸡汤

没有惊喜,也谈不上失望,一本鸡汤文吧,历年各地演讲凑起一本书。如果提前多了解一下可能就不会买书了,所以……没啥说的

不说白不说

看过很多白岩松的书,《幸福了吗》、《岩松看美国》、《岩松看日本》、《痛并快乐着》。作为一个本质工作是主持人的作者来说,白岩松在写作方面可以算作勤奋高产。90年代的央视,确实出现了一些有独立思想的电视人,白岩松、崔永元、柴静、李红,都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虽然没有实际接触,但认识一个人,通过他做的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就决定了你们是不是同类。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书籍本身就是路径。为什么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会需要笔友这种交流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交流的需要。《白说》是白岩松自己对历年来在各处进行的演讲进行汇总,删减,编排并添加了自己现时感悟的一本书。书名叫白说,既是白岩松在讲说,也是作者对自己的讲述内容的一种看法。有的人看了是“不说白不说”,有的人看了是“说了也白说”,究竟是何意,在乎读者自己的理解。《白说》所涉的内容很广,国家层面的,社会层面的,民生民主层面的,新闻传媒层面的,甚至包括读书层面的和音乐层面的,好似大杂烩。就是在这大杂烩一样的内容中,白岩松向社会传递出了自己的思考,并且将这种思考讲述出来,以供精神上的交流。不得不说,这是他作为公众人物的信息传播优势,而他将这种优势从正面的角度发挥到淋漓尽致。70年代生人身上最让我羡慕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情怀,这个年代出生的人,90年代上大学,对国家,对社会,有着知识分子的思考和担当,受到改革思潮的鼓动,身上长存有企图改变这个世界的勇气。在我的眼里,这一小撮人身上,散发着理性和感性交相辉映的光芒。他们拥有改变世界的梦想,又有务实理性的思考和行动。而理性,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一个社会最需要的,尤其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很多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知识经验的缺乏又导致看待事物偏激,引发了很多矛盾。而这种矛盾,不是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的矛盾,而是毫无意义的自我消耗。“我会严厉地批评你,但不会背弃你,我是批评者,但是我仍然会以支持者和建设者的身份和你站在一起。”这是整本书最打动我的一句话。这是白岩松对中国的评价,或者说,对中国建设和Party的评价。批评和自我批评,真的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老子的《道德经》里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个社会还有说真话的习惯吗?我有点怀疑。领导者位高权重,下属为了生存或者升迁,不会傻到去说真话;普通人为了和谐人际关系,也不再喜欢说真话。世面上很多畅销书,教你怎么说话,怎么提高讲话的艺术,很多人对此趋之若鹜。批评的供销市场萎缩了,那需求市场呢,人们对批评已经不需要了吗?我看是恰恰相反,人们对批评的声音更加需要了。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批评多了,会受到打击,会逆反,可是没有批评呢,又会飘飘然,会迷失方向。说话本身不是艺术,正确的批评才是艺术,建设性的批评才是艺术。迟早有一天,我们会为了获得建设性的批评付费。

《白说》读后感

脑海中对于白岩松的印象是不会笑,板着一张脸。我读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是畅销书,而且此书在图书馆中一直都是处于借出状态,好不容易看到一本,赶紧借回家翻阅一下。本书我认真的看了2遍,书中的很多观点很赞同,也有很多想法在其他书中看到过。书中对于《道德经》和古典音乐的描述是我一直很想找的内容。我对《道德经》一直很想看,但是怕看不懂;对于音乐,我也很想入门,但是无从下手。这本书中的这两部分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书中提到了关于幸福的概念。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作者又将它引申了一下: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我非常赞同这段话,空有物质,没有情感和精神的人幸福感不会持续太久。而没有物质基础,情感和精神也是脆弱的。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任何失败都有可能是上帝对你的一种提醒,让你静下来思考,改变原来的路径,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除了专业角度不同,还有一点使自己有别于他人的,是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呢?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什么有些人只有初中毕业却可以做一番大事业?为什么有些名牌大学毕业却过得不如意?当工作时间久了以后,你的文凭就没有刚毕业那时候那么重要,关键在于你的能力。你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你的情商,你的人格魅力等等,这些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而你与他人的区别也在这里。我个人觉得阅读——广泛的阅读,可以提升你这方面的能力。你阅读优秀人物的传记,你会不自觉的拿自己和他比较;你会不经意间把他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自己。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作者提到肖邦的《夜曲》可以当做轻音乐听。我特地在网上买了鲁宾斯坦的演奏版本,真的太好听了。虽然我不是很懂曲子的意思,但是旋律好美,尤其是第一首。我一直想买一本《道德经》,但是市面上的版本太多了,白岩松推荐了陈鼓应教授的版本。下次买来,我要认真的学习一下。《道德经》是值得读一辈子的书。人生真正的挫折是跟生命相关的大悲大落,学业、事业乃至情感历程中遭遇的一些不如意,不过是一段经历而已。作者希望大学生们走向社会的时候,面对一切变动和未知,请用“好奇”而不是“恐惧”去面对。对于作者的这段话,我非常赞同。最近网上我关注的一位博主得了鼻咽癌。他说此刻才发现事业等都是虚的,他甚至羡慕路边的乞丐,认为自己连乞丐也不如。生了病后,他才开始觉悟,以前自己为了所谓的事业、责任不顾自己的身体。只可惜,他大彻大悟的晚了。读书有所获,是对写书人的最大的尊重。开卷有益!

白说,其实不白说

上个月,出差路过南京,恰好赶上白岩松来到南京新华书店举行新书发布会,于是乎就过去听了一耳朵。回来以后就买了这本《白说》来读。白岩松作为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新闻人,他说的话在网络上早已遍地都是,但是他在这本书的封面中写到:“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作为媒体人的白岩松,天天在屏幕中对着观众讲话,讲话对于他早已成了习惯,但他却深刻的知道说话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儿,作为新闻评论员,一言已出必定会动了某人的利益,不得罪人是不可能。但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新闻人要有责任也要有勇气去对这个时代说点什么。这本书主要是白岩松在各个场合进行小范围演讲的集子,有的演讲已经是很早之前的了,但是他在每一篇演讲后面都加了现在对于之前演讲的读后感。白岩松却在书的最后说这不是一个演讲集,他写道: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一路上与人聊天的话语,其实比写在纸上的履历更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内心里走过的路。我相信是这样,时间是一件很有趣的东西,当你回头再看十年前自己写下的文字,难道不就是一本自传吗?媒体上常说,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可是这个水究竟有多深似乎没人知晓,但是我们确实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社会目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幸福感、公平与民主、医患关系、慈善事业等等,网上一有什么负面新闻出现,舆论的谩骂声就是一片,因此常识被忽略了,理性成了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希望大家都能看看这本书,看看白岩松对于种种现象的深层剖析,学着理性,学着宽容,批评这个社会的同时学着看看能为它做点什么,走路不乱闯红绿灯,开车不随便加塞,有道是你我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你我进步了,中国就进步了。这本书对于个人最有用是前两章,关于幸福,关于成长,关于读书,关于音乐,关于失败,这些都是个人成长中都不可避免的话题。体会最深刻的是那篇《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不能简单地以当下的得失论成败,很多所谓的失败,只不过是此世的一个世俗观念,或者某种立场下的判断而已。成败与否,不在当下,往往需要历史的追认”。Keep calm and carry on ,保持冷静,继续前行!对于个人,对于这个社会,都是这样!《白说》,其实不白说。

《白说》,并不白说

白岩松老师是我非常敬佩和喜欢的一位主持人,他博学、正直,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但他以前出的书《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我并没有看过,因为我怕失望,怕毁掉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因为近几年,名人出书太多,良莠不齐,我对此比较反感,有抵触情绪:一出名就出书,你有这个能力吗?你其他方面优秀,就一定擅长写书,并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吗?所以不愿看。但前几天,同事买了这本《白说》,我随手一翻,竟然很感兴趣,就借来一读,竟沉浸其中。本书作者虽然在后记中强调,这并不是一本演讲集,但我愿意把它归为这一类,这并不影响它的精彩,反而拿出其中任何一篇都能独立能章。这本书主要分为几大块:一、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二、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三、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四、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五、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是不是特喜欢这表达?)每一部分,作者都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分析一些比较焦点的问题:比如幸福;比如读书;比如新闻的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比如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如何把握住自我……在作者的引领下,也会引发我们自己的思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关于名著的论述:“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它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这解决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着我的难题,自从看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的心里就一直困惑:这本书到底想表达一个什么主题?为什么它会成为名著?我明明看不懂,为什么还这么喜欢看?仅仅是因为它不时会出现的一些我很喜欢、能引起共鸣的句子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光笔记就作了三千多字。但我就是搞不清它想表达什么。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它的细节—它的动人细节。记得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能在工作中用上一点,任何一点,图书给你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值回书价。”(第26页)如果照这个标准,只名著这一点,我读这本书就没白读,况且,书中其他的很多观点、看法,比如音乐、信仰、价值,我都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喜欢这本书。有思想、有深度、有趣味—《白说》,并不白说。作者的确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能把一些深奥的道理,用讲故事的形式说通、说透,丝毫感觉不到说教的成分,还让人感到非常有趣。有机会想看看他的另外两本书《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还有一点我很想说,我总感觉他和台湾的龙应台很相似,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而且他(她)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让社会更美好。社会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要想身体健康,就不能把病痛捂着、盖着,就要有人出来揭露社会的毒瘤,这样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敢于说真话,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希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那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民主、自由就离我们越来越近。2015年11月17日

不评其人,只谈此书

前两天收到了这本《白说》,用了大概短短三天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提到白岩松,我就下意识的想起来这是一个总是在互联网风口浪尖上的人。本书的作者从来不缺褒奖和贬低,我不想评论本书作者,我只想简单的谈谈对这本书看法。翻开书,首先是一个代序。正如代序的标题,说话并不好玩,这是一门技巧。同样的事情,说出来的方式方法不一样,接受者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本书的作者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所理解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还原并把真实完整的事件告诉大众。但是现在,很多新闻不是完整的,尤其在互联网上充斥着更多的主观新闻,比如我认为这件事情是这样的,那新闻上就报道我想象和认为的版本,即使这是错误的。从第一章开始进入正题,说实话我并不喜欢第一章的风格。文章隐隐的有一种“外国的月亮”的感觉,中国真的那样吗?也许有些地方还确实是这样的。很多中国人确实没有信仰,包括我,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真的没有信仰吗?很多社会事件中很多网友“看不下去”,即使有很多是键盘党。“看不下去”的原因,往宏观上来看,难道不是信仰吗?但是作者认为很多中国人没有信仰,虽然我和作者在这方面的看法有些不一样,但是我看到了作者的看法,了解并思考,之后或包容或反对都可以,倾听别人的声音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全书中很多地方我很同意,比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物质生活并不贫乏,但是争抢无处不在。争抢并不等同于快节奏,笔者不才,只在韩国首都圈生活过六个月的时间,那里的生活节奏很快也很晚,节奏和压力与帝都不相上下,有些地方甚至比帝都还要帝都。但是那里很少有争抢,甚至说几乎没有。无论是在咱们国内的机场还是高铁站,超市还是食堂,几乎只要是排队的地方全都推拉甚至大打出手。在这个问题上这本书的作者给出了他的看法,我也基本认同他的观点,并且我觉得改善这种现象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但是争抢永远也不会消失,全世界也是一样。因为人活着的地方其实都一样。我们的精神生活真的自由吗?我觉得很多时候是自由的,因为现在的社会在很多时候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可是有些时候我想上个Google识图,到外网查点文献,很多时候满满的无奈……想看一些小说或者玩一些Video Game,无奈国内没引进或者不可能引进,只好找灰色地带或者去国外买回来……对于音像文化制品的确需要管制,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更加自信,更加双向开放一些。很多时候我觉得不好用“不是A面就是B面”这种看法看待人或者事。我小的时候一直认为不是A就肯定是B,但是现在我不好说有些人或者事。很多事情和人既有A还有B,但是最终影响判断的,并不仅仅是A or B,还有职责、法律、道德、大环境等等,只纠结在A或B上,最后只会更加影响判断,并且人人心里其实都有一杆秤。这本书我看到了一种声音,一种看法。肯定有支持的,也肯定有反对的。我对这本书的态度,更多的是了解。不评其人,只谈此书。

您“说”,我“听”

这是一本演讲集,有白岩松的思考!白岩松作为一个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经历过很多重大事件的报道,看一看他的演讲集,应该对于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作为一个奋斗青年,想多听一听这样有名有料的人的演讲!有人说:白的文章有一点鸡汤的味道。甭管什么味道,只想多品尝一些味道,这样才能开阔思维,兼听则明!看书中的观点,思考别人如何说,为什么这样说?才能学会理解别人,欣赏别人!大学时,学校没有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所以不能听到很多有名有料的人的演讲,觉得是一种遗憾!看一看书也是不错的!况且书中收集了很多阶段的演讲!可以看到一个发展线路!读完觉得新闻人也是人啊!新闻人的世界,似乎只有在电视中出现,离得普通人很远!但原来他们也是一个个人,和我们一样是一群平凡的人,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有我们的脆弱,有我们的伟大!

大气沉稳的“不说白不说”

这是白岩松将自己十五年间在各地的演讲整理之后、再重新写出最新感想的合集,涉及时政、改革、发展等各个方面。当然,书里也不全是这些高大上的内容,也有对阅读和音乐的诠释,但因为白岩松本人央视资深新闻人的身份所限,本书不可避免地带有央视新闻一贯立意高远、忧国忧民、谈发展论未来的大情怀大格调,即使是从小就一天看三遍新闻的我,也多少需要一些毅力才能坚持看完整本书。但不得不说,这本书里那颗爱国忧国的心是坦诚可见的,而且作为一个新闻人,同样是论改革、发展、社会等大问题,相对于韩寒在类似题材的《我所理解的生活》里较为极端偏激个性张扬的风格,白岩松就显得沉稳平和许多,气度和视野也明显比韩寒高了一个档次。书里收录的白岩松的演讲发生在各个场合各个领域,我惊讶于他虽不精于此道,却能把这个领域的大方向和大线索抓住,并由此延伸出自己对该领域的看法。可能是他新闻人的身份更善于理思路抓重点吧,也更因为他的确阅历丰富知识面广。从书中可知,白岩松家乡在内蒙古,从小在草原长大,家庭情况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甚至更糟一些,但他和千千万万的孩子一样,也是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人生经历相比富二代官二代来说更能给我们以激励作用。

虽《白说》,但不会白看

看完整整一本书,唯一的感觉就是写得不错,只是真的感觉对我这种小白来说没有什么用,空有态度,没有实用。不过我想,一个中年人来看的话,可能会好很多。他们毕竟经历过、失败过、成功过……这样的人生,才有资格来谈放开,这样的人生才可以做减法。而对于一个什么都没经历的人来说,这本书只会让我为自己的消极找到一个更高级的理由,我会这样对自己说:你看,人家白岩松就是这样说的。不过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里面有些东西,挺实用的,比如医疗。白岩松是一个经历过太多的人,所以他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到我们看不到的现象。这些来说,还是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是让我们获益颇多。还是一本好书,只是不适合我。而我是看完之后才这样觉得。看到1/3的时候,刚好是特别沮丧的时期,所以当时来说,真的帮到我了。什么是好书,就是真的可以让你哪怕收获一点点的都算是。因为不可能每本书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说了白说,不说白不说。

放假回家刚读了这本书,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不错。这里面虽说是一些演讲的谈话式写作。但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有解惑的作用。解答了我之前对于生的过程和死的结局,人的AB面,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态度,生活性格的强弱,阅读的作用,以及一些传媒方面,这些都是跟我切身相关的一些东西。是的,其中不乏有一些重复的思想。但是不影响这本书的内容优势。总之,喜欢。

开始行动

记得看《幸福了吗》,有种震憾反省的感觉,里面有许多事情和语句是写到心声中去,相比之下,《白说》稍显弱些,但是文笔比以前好一点。重点是我觉得看这本书不是在看作者写了什么,而是感受到了他做了些什么,以及看完后,你会在想,自己能做点什么,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以前我是跟着组织一起去当志工的,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会在日常生活主动帮助别人,很多时候,只是件很小很小的事而已,但是我做了,或者经历过几次犹疑后,下一次我主动选择了帮忙。在和平年代,改变不一定要大事,作者在书中例举了许多人生经历,我承认,显得有点烦琐,但是他一直在行动中,而不是在白说中,这份勇气,这份投入是应该学习的,也许你也开始行动了,你会发现你真的改变了一些事,或者不让世界改变你---仅以此献自己

一点想法

用了五天的闲暇时间看完了白岩松的《白说》,收获肯定是有的,有些内容肯定也是要反复思考的。我仅对以上两个方面来记录自己的一点想法。
阅读是离不开对作者的揣摩的,和我之前读的文字都不同,之前所读文字的作者我对其基本都不认识,但白不一样,白是央视著名主持人,不管是日常播报,还是重大新闻事件采访,或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你都能从电视上看到白的身影,听到其表达,虽然白是一名时事评论类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但我从他的节目当中并没有感觉他是一名评论员,更别说学者,只是认为他是一名主持人而已,“央视名嘴”是他给我的最直接印象。
《白说》是一部演讲集,读完这本书,我对其的印象还是有直接改观的——他是一名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思考的主持人,起码并不是在日复一日地对着台本麻木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在接近50岁的年纪,其对个人人生的思考是温和的,其对当下时事的看法也是从乐观积极地方向去展望的,有了这两者的基调,再去读他的文字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在我看来,先抛开节目质量不说,在当下中国的新闻环境与社会背景,能够在央视成为时事评论类节目的开创者和领头羊本身就是对其的一种肯定,更何况白还能时不时委婉地提出几点拨动人们神经的论点,虽不锋利,但内核却同样尖锐。
下面摘录我在本书中觉得值得进一步思考与品读的文字。
守土有责,就是偶尔有机会,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而更多的时候,得像守夜人一样,努力让世界不变得更坏。后者,常被人忽略。
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
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
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当下,更要有责任与远方。
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先要考虑人和物之间的关系,所谓三十而立。然后要考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到中年错综复杂,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友,为人上级,为人下级,等等。接下来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活着有什么意义?
幸福当然跟别人有关系,这就是问题所在,也是我们当下经常不幸福的由来。物质是基础,可以依靠自己去创造,情感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关,和身边每个人有关。
就算中国人有那闲工夫,像牛顿一样躺在苹果树下并被苹果砸中,第一反应也肯定是:把它吃了。
每年,都有这样一个月,去到一个能保证安静的地方,给自己发呆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了解生命。一定要休息,宁可少挣点钱,背后是一种对生命更透彻的理解。
中国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忙”,“忙”就是“心亡”。
当一个民族持续二十多年都不读诗,甚至厌恶诗,把诗歌边缘化,你就知道我们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其实炫耀读过多少书和炫富没什么区别,都挺招人讨厌的。另外,当你开始用“坚持”这样的字眼去描述读书时,已经坏了。
这种热泪盈眶我觉得很好,让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还会被什么所感动。
创新需要具备的素质: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立的人格,人心的自由。
我能感受到,将来最大的产业当然不再是房地产,而是健康医疗产业与休闲文化产业。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了全世界,也赢不了这个结果。
失败有时是需要的,而且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因。
我期待十年或者更久以后,年轻人的大学生活能够更加心平气和,可以享受纯粹的念书时光,但现在似乎不行。如果总在为未来忧虑,而不能享受此时此刻的时光,你可以把整个余生都搭进去,但你真的打算这么过一辈子吗?
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
人到中年,朋友的多少和头发的多少成正比。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应该是面对挫折时仍然保有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必修的一门功课。千万不要为大学期间遭遇的小小挫折寻死觅活,哭闹撒酒疯。我也经历过,以为天塌下来了,后来才知道,简直不值一提。将来,社会迎接你的礼物,就是无数个打击,而你能做的准备,就是在校园里练就一颗坚强的心脏。否则,等不到成功到来的那天,你已经被挫折打垮了。
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你是创造者,还是跟随者?这往往决定了未来你的前进速度和能够到达的高度。
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当然,永远别忘了安静地做好眼前的事。
冰山藏在海面下的十分之九,就是我的日子,非常平淡。
所谓没有激情,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越来越务实了,工作不过是养家糊口的一件事,干吗那么较真呢?得罪了领导对自己并没有好处。其实每一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是务实的,尽管他们心里也有梦有理想,但是你指望所有的人都怀揣理想去跟领导吵架,挺难的。
当个什么样的领导,也是一门学问。我建议你们当一个尊重部下、允许部下跟你们吵架的领导。
创作往往包含着三个步骤:始于“感触”—比如你被一件事或一个人打动,想要创作一首诗;终于“表达”—这首诗最终完成了;但中间这个词是最重要的,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而是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你要从年轻的时候就确立一个概念: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往往是具有欺骗性的。因此我在采访时,对方的第一个答案之后,我会观察他,当他眼神闪烁时,我不再提问,而是把身体往后一靠,准备继续倾听。此时他接着说的才是真知灼见。
衷心希望大学生们,当你们将来走向社会的时候,面对一切变动和未知,请用“好奇”而不是“恐惧”去面对。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实就是好奇。我看到所有伟大的创造者,眼神中都写着一种巨大的好奇。而那些习惯于抱怨的人,早已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我依然记得清自己在校园时,那些迷茫、挣扎甚至突如其来的绝望,心中有无数个为什么变成问号等着解答。
那个时候我们不追星,合影签名都少。我们往往带着问题与质疑去,而这是一种真正的尊重,也让我们成为了更独立的自己。
阅读图书,是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
学习,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也就是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
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没有包容就没有拓展。
读诗还有另外的一种隐喻,到了一定的岁数就学会了:生命不能只看到外在有用的东西,也要学会汲取很多无用的东西,无用为大用。
但是我心里会慌。以自己的年龄和尚浅的心境,怎样去理解那些厚重的人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只剩最后几页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地下室的宿舍里,看着从半层窗户中透过来的光影,慢慢在墙上移动。随着光影终于移走了,才合上这三卷本,就像完成了一次漫长的人生马拉松。
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虽然人生的真相更值得悲观。这就是《曾国藩》给予我的启示。
它帮了我很大的忙,让我一下子沉静下来,知道如何以二十五岁的年龄,去贴近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的心境。
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正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能再次跟它相逢,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老祖宗足够聪明,多少年前就已经总结出人生的真相、宇宙运行的规律。
有一些很好的国外的书,我更愿意去找台湾的译本,他们相对靠谱得多。
最后我一定要强调的,其实是前面已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当全世界都向你背过身去的时候,音乐不会,依然会固执地守在你身边。一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格外踏实。”音乐的本质,就是带着对人性的解读和诠释,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
当文字停止的时候,音乐开始了。
人在年轻的时候,对自我的激励和集体的呐喊都格外敏感,因此很容易被那些歌词触动。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澜。你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与感慨。
由于种种原因,今天的新闻未必能够为明天提供准确的历史,或者扭曲,或者留白。而
音乐从来不骗人,它是最真实的。
有人问我,你这辈子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我说我追求在我年老的时候,成为我想象中的特别可爱的老头,比如像启功、丁聪、黄永玉老爷子,或者像克莱伯。这样的人你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潇洒到了极限,要么就不出手,出手就是至高无上的精品。绝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只要他想出山,就得给他五十斗米,这是另外一个话题。(白的这段话让我一度欲推翻我在这本书中对其建立起的积极印象,这其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欲望)
比世界更大的世界在人的内心。
也有人前些年问过李宗盛:为什么现在的流行音乐好像很烂? 李宗盛答:音乐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什么样的时代对应着什么样的音乐。
这是一个快餐、免费又过剩的时代,钱走得多,心也就走得少了。
我也发明过一个“白氏理论”: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无需扬鞭自奋蹄。
我觉得最幸福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总有一个踮起脚能够着的目标,吸引你踏踏实实始终向前走。
天下所有难事一定从简单开始,大事都是从细节开始,所以圣人从来不认为自己在做什么大事,但是他最后成为圣人。
喜欢轻易许诺的,一定常常失信于人;凡事都以为简单的,最后一定会遇到很多挑战过不去。所以圣人以敬畏之心面对每件小事,结果对他而言,没有真正的难事,都能过去。
强硬是死亡的信号,柔软是生的气息。
有真知的人是不会假装博学、四处炫耀的,只有像白岩松这样的人,还敢给人开讲,好像懂得很多,其实知之甚少。
今人虽有百度、谷歌,获取资讯与知识极容易,但有识无智,只有知识却少有智慧。古人获取知识不易,但多智少识!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先生不止一次提到老庄的精神核心。
千百年过去,在老子庄子的哲学中,常常让你读出更现代的气息来。老庄之学,是中国少有的充满着自由与民主精神的哲学。可惜,历史长河中,它被习惯性地误读并长久边缘化。
讲一千、道一万,人类所有文化产品的实质,都是在描写人和人性,从来没有偏离过。
在这个世界上,良性运转的制度极其重要,它可以使人从“想做不好的事情”,变成“不敢做不好的事情”,再到“不能做不好的事情”。时间长了,也就成了“不想做不好的事情”。是这样一个逻辑线条。
很多人将敢言归纳为“勇气”不,表面上是勇气,背后却是学习、思考和对方向的准确判断。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毛泽东和共产党讲故事的能力高于国民党。
市场手段比行政手段厉害。
我那时正好在读大学,几乎经历了所有的文化热潮:摇滚乐在中国的诞生,朦胧诗的火爆,金庸、古龙、琼瑶、三毛的流行……一切都在急剧的变化中,人们对精神的看重远远大于物质。
虽然还是会有局部的“季节变化”,但大环境是进步的。中国的事情,往往是前进一步退半步,再前进一步再退半步。即使处在退步的过程当中,也不要沮丧,因为总体的趋势是向前的。
这个世界的现在与未来不会有太多新鲜的东西,大多在历史中都有。我们总是在重复,尤其是错误。
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
一味地宣传“大公无私”,鼓励“见义勇为”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扭曲的价值观。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会去爱别人、爱社会呢?
很多人做好事是为了换取感激和褒奖,这是当前这个阶段的特性。但终究有一天,当帮助别人出自你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你就不再在意是否有人知道这件事。
中国人有两张道德面孔,一张面对熟人,一张面对陌生人。这两张面孔反差巨大,我们自己,就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族群。
对了,我不过是一个新闻工人而已。我有我的脚步。
面向大众的科普,有时比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更难。
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
我特别相信“不要急”这三个字里所蕴藏的一种力量。
走,就有希望”,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
当今社会,除了物质捐赠,我们很少提倡思想捐赠、时间捐赠、爱的捐赠。我们只理解“硬慈善”,一提到慈善,都以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而缺乏对与人交流、心理支援、提供就业模式、帮人走出孤独等“软慈善”的理解。
无私为大私。
特区之“特”也在于足够宽容。
君子和而不同
中国的信仰,是千百年来儒释道的杂糅,是唐诗、宋词中传承的审美,是爷爷奶奶讲给你的故事,是别人看待你的眼光里无形的约定俗成。但是这一切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全毁掉了,只留一片空白,接下来改革开放,欲望扑面而来,没有信仰的中国人底线层层突破,最后你不幸福,我不幸福,大家都不幸福。
时代的速度太快了,谁也不敢踩刹车。都想跑,没办法,不竞争好像就不是当下的中国人。这是个体焦虑的缘由。
一个弱不禁风的国家,没办法谈太多的人权、民主。
忧心忡忡是知识分子的天然使命。
中国这列火车,我们希望它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但是别忘了,一定有人拦在车的前面把它往回推,也有人在侧面瞎推。更可气的是,还有相当多的人,坐在车顶上,事不关己。这是一个非常残酷但必须接受的现实。好,我们接受。但在接受的同时,确保自己是向前推动的人群中的一分子就好了。
不管多大的政治或多小的交流,讲故事,将心比心,以人与人面对面的方式走进心灵,是真正有效果的。
如果说新闻的绝对自由,我没有;但人格与心灵上的自由,我有。

最后记录一下我的阅读过程,阅读完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我对其是十分满意的,白对人生的思考、对读书与音乐的见解、对大学生的建议都让我感到十分受用。但后面的部分相较前面而言相对显得有杂乱与重复之感,当然在这其中仍不乏独到的观点,但在文字与篇目组织上多少让这本演讲集略显失色,或许也有多次演讲所带来的思想核心重复的影响吧。至于“锋利的匕首”,你不能强求别人一定要论剑统江湖,有时候传授“武林秘籍”倒更能掀起武林的波澜。
现在再让我评价白,我会说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2016年11月30日17:25

不说白不说

看过很多白岩松的书,《幸福了吗》、《岩松看美国》、《岩松看日本》、《痛并快乐着》。作为一个本质工作是主持人的作者来说,白岩松在写作方面可以算作勤奋高产。90年代的央视,确实出现了一些有独立思想的电视人,白岩松、崔永元、柴静、李红,都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虽然没有实际接触,但认识一个人,通过他做的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就决定了你们是不是同类。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书籍本身就是路径。为什么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会需要笔友这种交流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交流的需要。《白说》是白岩松自己对历年来在各处进行的演讲进行汇总,删减,编排并添加了自己现时感悟的一本书。书名叫白说,既是白岩松在讲说,也是作者对自己的讲述内容的一种看法。有的人看了是“不说白不说”,有的人看了是“说了也白说”,究竟是何意,在乎读者自己的理解。《白说》所涉的内容很广,国家层面的,社会层面的,民生民主层面的,新闻传媒层面的,甚至包括读书层面的和音乐层面的,好似大杂烩。就是在这大杂烩一样的内容中,白岩松向社会传递出了自己的思考,并且将这种思考讲述出来,以供精神上的交流。不得不说,这是他作为公众人物的信息传播优势,而他将这种优势从正面的角度发挥到淋漓尽致。70年代生人身上最让我羡慕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情怀,这个年代出生的人,90年代上大学,对国家,对社会,有着知识分子的思考和担当,受到改革思潮的鼓动,身上长存有企图改变这个世界的勇气。在我的眼里,这一小撮人身上,散发着理性和感性交相辉映的光芒。他们拥有改变世界的梦想,又有务实理性的思考和行动。而理性,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一个社会最需要的,尤其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很多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知识经验的缺乏又导致看待事物偏激,引发了很多矛盾。而这种矛盾,不是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的矛盾,而是毫无意义的自我消耗。“我会严厉地批评你,但不会背弃你,我是批评者,但是我仍然会以支持者和建设者的身份和你站在一起。”这是整本书最打动我的一句话。这是白岩松对中国的评价,或者说,对中国建设和Party的评价。批评和自我批评,真的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老子的《道德经》里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个社会还有说真话的习惯吗?我有点怀疑。领导者位高权重,下属为了生存或者升迁,不会傻到去说真话;普通人为了和谐人际关系,也不再喜欢说真话。世面上很多畅销书,教你怎么说话,怎么提高讲话的艺术,很多人对此趋之若鹜。批评的供销市场萎缩了,那需求市场呢,人们对批评已经不需要了吗?我看是恰恰相反,人们对批评的声音更加需要了。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批评多了,会受到打击,会逆反,可是没有批评呢,又会飘飘然,会迷失方向。说话本身不是艺术,正确的批评才是艺术,建设性的批评才是艺术。迟早有一天,我们会为了获得建设性的批评付费。

努力不让世界变得更坏

人到中年看不惯的事越来越多,总处于"这个世界怎么了"的焦虑状态,读白岩松的书会默想真是这样、一点也没错…,他的一句话说得很好,努力不让世界变得更坏(大意),不是悲观主义,而是经历后的面对。

听一个过来人聊聊人生、谈谈抱负

蜕去央视的光环,只拿老白当一个经历许多、善于表达的过来人看全书五章:岁月——我给它的标注是“沉淀”,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正在人生彷徨期、正在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调期的人们,我们都将会走过那个阶段,在当下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样的心态、以什么样的方法去度过。价值——我给它的标注是“建议”,把生活过得有趣、有质的建议,做些看起来没什么回报的事,你会获得最大的回报。沟通——我给它的标注是“宣传”,主要是讲给媒体人听的,也讲给主管宣传工作的部门听,如今的宣传正面临什么样的形式,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宣传。宣传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讲好故事。可惜,这个声音似乎没有被听见,或者听见了也没有当回事,我们的宣传还是脱离不了教条、枯燥,停留在没想要说故事的阶段,慢慢地,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讲故事了。态度——这个不需要额外标注,认清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的事实,谈谈那些矛盾特别集中又切身相关的教育、医疗领域问题,谈谈一直被网民批的问题。老白告诉我们,新生都必经阵痛,当我们不仅只会骂街,而真正开始行动起来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慢慢变好。时代——从这个浮躁的节奏中跳脱出来,好好想想。老白真是个诚恳的人。摘录一点有意思的话: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纯粹由随机性决定,比如轮盘赌博;第二类纯粹由能力决定,比如英语六级考试、110米跨栏之类;第三类,也是我们最常遇到的,由能力和随机性共同决定,比如创业、投资、恋爱或者梦想。人容易产生自怜情绪,沉溺在对结果没有直接帮助只是因为自己遭受了一些痛苦的行为中,误以为那就是努力(误把无意义的消耗当作努力)。如果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行动,超过他们也并不困难。微小的前进胜过完美的规划。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传媒再也无法命令、要求或组织别人收听收看你想传播的内容,传播的主动权已全面向受众倾斜。这就要求你只能增加自己的魅力、吸引力与公信力,让别人自愿看你的东西。传媒原本应该具有五种功能:解闷、解惑、解气、解密、解决。解闷需要娱乐、解惑需要知识、解气需要分寸、解密需要勤奋和时代进步、解决需要影响力和耐心。如果把一个民族比喻成一个人,GDP、钱和高楼是这个人身上的外套和脸上的气色。气色好当然好,但是骨子里没文化、脑子里没有思想,不管外套穿什么名牌,你都不可能成为名牌。

白不白说 白说不白说 我来说说白说

白不白说 白说不白说 我来说说白说最开始,我在想,白说是什么意思。白岩松说?白白浪费口舌之说?白岩松在序言里说:“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的内容都是白岩松说的,是他在不同场合的讲座整理。说幸福书的开篇谈幸福。幸福的概念太宽泛了,似乎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与幸福或者追求幸福挂钩。就像我读这本书,我会很幸福。白岩松是我最喜欢的新闻人,没有之一。所以看他的文字我会感觉我多了解了一些他的生活,我可以看到更多的关于他的经历,我会感觉满足、幸福。但是同时也有不幸福。他开私塾,每届十一个学生,一届学生带两年,每届学生的最后一节课在他的家里上,他为他的学生们泡茶。学生毕业,他赠书、写字给学生。我看到这些的时候很不幸福。就是觉得你可以是大众的老师,是所有人的老师,但你不要只是那么几个人的老师,而那几个人里面没有我。这是一种非常失落又带有羡慕嫉妒的不幸福。白岩松说,“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没有绝对的抵达,但可以无限靠近”。所以,所谓幸福无限靠近但无法抵达,大抵就是这样了吧。我从只能在电视播出中看到白岩松,到可以拿到他的签名书,再到可以站在很近的地方看见电视下面的他,这就是一种不断靠近但无法抵达的幸福啊,已然足够。说读书白岩松说到他读《曾国藩》,他说他故意将它读得很慢——“当你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不愿意太快跟它告别的”,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遇到特别喜欢的书,越读到后面会越不舍得读完。但我不会放慢读书的速度,我还是会很快读完,读到故事的终了。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出现地非常及时、逢时。我最近才刚开启了要读一些书的思想阀门,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书汇流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但我必须知道截止、导流,学会有选择的吸收。白岩松在书的第二部分《价值》中述说了关于阅读。包括我们人生分阶段该有怎样的阅读层面、对待阅读应该持有的态度、阅读过程中的选择以及阅读带给我们的改变和阅读的意义等等。他讲《道德经》里面的一些话,分析它们的道理,在读的过程中,在很多地方,我都停顿下来,他的分析、他对《道德经》里面的话的参透,让我觉得他不仅特别渊博,而且他的引导和领悟至明至深,会让我觉得更加地敬佩他。之前有学长跟我说白岩松的境界很高,他的自律、严谨一般人达不到。当时我不能完全理解学长所说的白岩松可能是一种怎样的严谨做事的态度,然可能我现在才能真正的了解,是从他的文字中发现、从他书里面的描述中窥探出的。比如,忙碌如他,而他还会去一字一字的抄《道德经》,现在拿笔抄书的人还多吗?好的言行会感染人,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在想,也许我也会在看完手头堆积的一些书之后去买一本《道德经》回来抄抄,不过当然,只算作一种凝练的修学,可能学习和领悟的道理是不敢拿出来说的,愚钝如我也可能学不到什么呢。那里面会有很多我不懂的知识道理,但是做这样一件事一定是个内心满足而且享受的过程吧。另外,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白岩松这本书相比于前两本《痛并快乐着》和《幸福了吗?》显得多了些文艺的趣味呢,后来我想可能因为这本书是白岩松在各个场合讲座的内容整理,而讲座的对象多是大学,所以它更符合青年人的阅读理解罢。说音乐好像白岩松给几乎所有人的印象就是新闻节目中的那种不拘言笑的样子。读这本书,读到他写音乐的部分,我突然发现即使如我非常敬佩他、时常关注他,我也没有了解到他身上存在的更多的面。但其实,像他那样“不在演播室就在去演播室路上”的非常忙的一位新闻人,也是在做平常人们都做的事情,而且做得很好。他也会狂热地喜欢一些偶像,也会感性到流泪。他也兴趣多、爱好广,而且对兴趣之内的东西参得透彻。比如他写古典音乐具有的真实——“古典音乐的真实,就是把那些一百年前、二百年前、三百年前的伟大而孤独的心灵,情感的冲突和情绪的起伏,原原本本呈现在你的面前,丝毫不加掩饰。这一点,文字是做不到的,即使是写私人日记,你也不会将最真实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所以,最优秀的音乐家也是最杰出的‘心灵密码破译者’。”说医患白岩松是一位——也会感性、特别感恩的传播者。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又一身份为群众的医疗保障、医生的权益保证提案,他想要真真切切地促进医患关系,提供人们好的就医环境,也保证医生的安全,避免暴戾、伤害,给予医生这个职业该有的尊重。他特别尊重医生这个职业,医生是一个需要人去尊重的职业。他说——在我们国家只有两个职业后面加“德”,一个“师德”一个“医德”,医疗的一个巨大的价值是文明传承的价值。医学的进步使得人的预期寿命从三十岁到现在的近80岁。所以不管今天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始终要在这个大的前提下去探讨问题。白岩松感恩医生。他的父亲在异地出差,异地医院的医生检查出他父亲患有癌症,要求必须马上住院,但是他的父亲拿出当天回家的火车票拒绝了医生的要求并且从医院溜走。而他的父亲在火车站等车的时候,车站广播里面有人找他“海拉尔来的某某某,请到火车站门口”,他父亲走到火车站门口见到了那位医生,被救护车拉回了医院。他说虽然他的父亲在治疗两年后还是去世了,但是当初那位医生的举动是很成功的。大医医心,医生的举动跨越时间影响到了白岩松——一个好的新闻人,传播者。让白岩松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感恩医生、信任医生、尊敬医生,在人群浮躁、医患矛盾的时候能站在正确的立场替医生发声。促进医患关系发展的良性走向。看完前面讲座的内容,再看后面他新写的“自己的读后感”,或许你会有跟我一样的想法——在医患关系这一部分,不管白岩松之前的演说也好,整理成文出版也好,或许,他做着跟曾经替协和医院发声的梁启超先生一样的事。我觉得之前对白岩松的喜欢、敬佩多是源于他是一个新闻人,他做着我非常喜欢的事情,而且做得很好,所以我喜欢他,尊敬他。而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又会发现白岩松另一个感染人至深的方面,他学识很广、很博,他做学问会扎进去,去了解、去参透。所以他不仅是一位在本职领域做得很棒叫人尊崇的人,更是一个会很好地引导人、受益人生的好导师。第十篇书评

整体

1. 人要思考三个问题: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内心。2. 得把乱七八糟的情感都体验一遍,才能体会到家庭的可爱。3. 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过程。4. 做事情投入才有趣,活得认真才好玩。5. 感触 与 表达 之间需要一个漫长的 追寻 的过程。6. 比坚持更重要的是兴趣和好奇。7. 跑步的时候累的是腿和脚,心和脑子确缓过来了。8. 体育教会孩子如何让去赢,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的面对输。9. 跳高是这样一种运动,你一定要以最后一次失败,来宣告你的成功。10. 好的书籍会不断教给你,怎样积极乐观的去面对这样一个实则消极的过程(人生)。11. 《博伊伦之歌》德国 卡尔 奥尔夫12. 无私为大私。因为无私的人得到的往往最多。13.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熟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何况人乎?14. 大成若缺。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15. 做人要正,做事要奇。16.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17. 你按长跑者的目标调整好节奏和心态,却随时有人以短跑的速度冲进跑道,飞快跑完这一段赛程,然后转身离开跑道。18. 在中国,只有两个职业后面加德。一个是医德,一个是师德。19. 谈判是双方妥协的艺术。人生就是一场谈判,与梦想谈判,与时代谈判,与身体谈判,要懂得有所妥协。

向着更好的未来

因为要听白岩松的讲座,想提前深入了解他于是买了这本书,还梦想着能在现场找他签名,然而并没有签到。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音乐可以分为四种:流行,古典,民族,世界。白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人到中年就偏爱古典乐了。以前我总认为歌手只不过拥有一副好嗓子也不见得有太多文化所以有点鄙夷,而现在我知道词人似乎只有碰到了歌者才能激发灵感创作出专属歌者的歌词,这样我对歌者就更敬畏了。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我感受到了讲故事的重要性,他比起那些教条主义更能切实抓住人心。他还反复聊到民主,自由,这些政治话题我只似懂非懂,还需钻研才是。

《白说》没白说,道理说白 ——《白说》短评

白岩松说,当我拿到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时,我故意将它读得很慢—当你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不愿意太快跟它告别的。我深有感受,《白说》这本书,再一次击中我内心深处那一根敏感的神经。深夜,万籁俱寂,我恋恋不舍地合上《白说》的最后一页,伸个懒腰,脑中仍在停留在书中最后一段话:“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里,或许可以篡改一下鲁迅先生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白说》这本书,我拿到手已两周了,仍舍不得一下子看玩,细细品味着书中的每一句话,并像中学时期那样,认真地摘抄那些认为是警句具有启迪的句子。读他的书,感觉就像是一个历经岁月洗礼的邻家大哥,用岁月静好的语调娓娓向我们道说人生的感悟情怀。白是我一直敬佩并以此为榜样的人物,他正直、睿智、理性、风趣。他以前出的书《幸福了吗》和《痛并快乐着》我已仔细翻阅过,能搜集到的演讲视频都一一听过,白的讲话接地气,充满正能量,催人上进。本书白虽说在后记中强调,这不是一本演讲集,但细细查看,书中文稿为多为白演讲时的结集,编书时续写了当下的感受。本书按“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彼即彼”进行编排。全文读下来,最受触动的还是谈读书。该章节中白对读书的体会堪称经典,值得细细品味和深思。白说,人的生命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水,总有很多分支不断地给你注入新的能量,一本又一本的书就是如此。确实,读书让人增知识、变聪明。让人感到仿佛浑身充满了力量,勇敢地面对困境,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战胜困难,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往往收获更为巨大的,是从那些看上去很别扭的,感觉“不顺茬”的,甚至完全不同的意见当中,慢慢读出它的趣味来,为自己开启一个全新的空间。白说,阅读帮我打开世界,带你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它与你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你度过一段时光,让你品味出无用为大用的乐趣。它带你面对内心,面对人性,面对生命。它还可以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在你行走艰难时,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白说,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它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白说,阅读也是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白说,我们读的所有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的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说》真的没白说,值得回味、尊重,不遗憾。最后用《白说》中的话来勉励自己积极面对人生的道路:“佛教讲苦集灭道,“苦”就是你每天要面对的事情,“集”是你要把苦归纳收集下来之后面对,“灭”就是想出办法来,把它给解决了,“道”就是变成共通的规矩,可以应付你将来的事情。”

你说,我听

这仅仅是一篇用心的读后感。1说着无心,听者有意《白说》这书名就取得怪异,如果按照语文老师的要求,分析起来,估计好几层意思。白岩松就不让大家瞎猜了,直接在序言和后记就直接告诉读者,一个意思是“白岩松说的话”,还有几个意思分别是“说了也白说”、“不说白不说”等等,你能想到的意思都可以是他要表达的意思,毕竟他只负责说,你可以听,还可以听出所有你自己想听到的意思。所谓“说着无心,听者有意”,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声音的时代,难得有人这么认真地说,更少有人安静地听。读完这本书,我前后花了不超过一星期的时间。因为这本书就是白岩松说过的各种各样的话,有些零散,又形散而神聚。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都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翻开,一口气读好几页。等朋友聚会的时候、在往返的旅途中、睡前,这就是一本让人读起来很轻松的书,随翻随读;这又是一本值得多读几遍的书,时读时新。读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个中年男人,在你耳边用着一级甲等的标准普通话,絮絮叨叨地说着好多事儿,有故事,有感悟,有音乐,有痛苦。等他说完了,你会收获一种体验,也许,是幸福。2幸福是什么白岩松的上一本书我也收了,《幸福了吗?》。而且也出现在我这排书的照片里,今后会重拾再读。《白说》继续接着上本书的话题,探寻何为幸福、如何幸福。我一直记得冰心先生在散文《谈生命》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同样,白岩松并未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但他告诉我他何时感到幸福。他开着自己第一辆车——一辆小富康,严重超载地带着同事们在山村小路兜风的时候,是幸福的;他听着自己喜爱的古典音乐是幸福的;他看《道德经》、品读老子的时候,是幸福的;他哪怕在经历着失败和人生低谷的时候,也是幸福的……他说:幸福可以无限靠近,却永远无法到达。你根本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但幸福的魔力每个人都感受过。3无用的事让生活更美好对应眼下功利心太重的现实,他也说了很多话。举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举世闻名的《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不过是一个闲来无事的老人画来送给一个名为“无用”的和尚。但是这幅无用的画作却流芳百世。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个不谈“经济仕途”的淡泊之人,从小就受了贾宝玉的影响嘛。但是,成年之后,每每辛苦付出而没有回报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太辛苦,其实,我内心还是原始地遵循了斯马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停留在第四层次的成就感的需要。自然,多了些功利心,也就难免急功近利,再难有闲暇去静品一杯茶或闲画几笔画了。回头想想,“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年人们在说这句诗的时候,不是嘲笑有心栽花的人,而是羡慕无心插柳的人。我受着这种情绪的误导,爱好广泛却学杂不精,工作岗位也是各种跨界促使我涉猎更多未知领域却仅仅是开了个头儿。我以为,播撒的种子越多,总有一颗能“柳成荫”,事实上,很多种子因为没有精心呵护就夭折了,我的10000小时理论依旧无处生根。直到有一天,正在工作中焦头烂额的时候,同事ling请我品尝了一块她自己做的草莓千层蛋糕。很美味。我突然一颗焦躁的心就安静下来了。这种感觉有点儿像幸福。幸福是甜品,是零食,绝对不是主食。用一整个下午琢磨一道甜品,我觉得种感觉,是真正的舒服自在。所以,我从那之后,就经常做点儿无用的事。比如看书。不为写读后感,也不为考试,就是看看书,可以是专业书,也可以不是,什么方面的都可以,享受的就是在忙碌工作之余的那一丁点儿清闲。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吗:“生活不只是当下,还有诗和远方。”4有点闲,有点创意,有点情趣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潮流,就连单位书香建设竟然发的是《从零到一》和《创业维艰》。在《白说》里,我十分欣赏白岩松的这个观点:创新必须是有点闲的人才想出来的。如果生活中只有为了糊口的忙碌,没有闲思,没有闲钱,没有空闲的时间,谁会为了自己某一刻的奇思异想去付诸实践?苹果手机的发明实现了手机从外形到程序的革新,如果仅仅只是满足于通讯,没有一群“闲得蛋疼”的人为了乔帮主这个“只做一个按键的手机”的突发奇想而不断突破自我的局限,就根本不可能有影响世界的“第四个苹果”。当然,闲钱也许是要积累的,但是闲思是可以自己创造条件的。哪怕我已经工作12个小时,为什么就不能留12分钟给自己放空一下呢?生活的诗和远方我都无法立刻就有,但是,我有当下。我能把当下的腐朽化为12分钟的神奇,这也是自我满足的小情趣。不知不觉也写了许多,根本停不下来。原本想着自己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道德经》和白岩松多次提到的古典音乐,但是我写出来的读后感却都是和自己有关的幸福思索。前不久,杨绛先生走了。网上流传甚广的“伪手记”却让我觉得写得很好:“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书籍短评

个人以为是比较好的一本书,总体上来说比其他主旋律类的书籍更符合年轻人的胃口和现代的审美,在阅读的时候虽然也有去辩驳的冲动,但那种感觉不是在阅读某 些单纯的歌功颂德类书籍时的那样一种恶心!但是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充斥着正能量的,我本来以为白岩松的书会一如他的新闻评论,更加犀利,引领我们看见社会 一些并不太明媚的角落,但这本书却更多体现了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的身份。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的在校生、刚刚毕业一两年在社会上立足还略感吃力 的年轻人,这本书给你的鼓舞很真实;如果是身居高位的领导,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也会指引他们转变自己略显守旧的思维;如果是耄耋老人,这本书中的一些 阐释也许会顺应人生的感悟。但对于我们这种工作几年到十几年,对社会认知开始比较健全,逐渐形成自己对思维和判断的人来说,这本书人生指引的作用略有不 足,但在消遣时光的时候能找到一两个看待事物的独到角度也许也是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总之,如书中所说,不要那么功利,看书嘛,打发时间而已,只看有用的 书,人就不会有文化的积淀,也就不会出现求同存异的五彩社会了!转载请注明该读书笔记出自读友吧!http://www.duyou8.com/notes/530

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

白说——白岩松(类似演讲集,各种大学演讲加论坛)说话这件事,不是件好玩的事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当下,更要有责任与远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适。1、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不同时代幸福的追求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要求也不一样,不要走远了就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2、做点无用的事儿——闲下来看到的世界会不一样,闲的时候养精蓄锐才能更好地前进。(邓稼先的父亲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但是却在抗战爆发之际让儿子去昆明读西南联大学科学)3、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我们都应该学会如何体面并有尊严地输。(伦敦这个城市的冷静Keep calm and carry on,英国文化)保持冷静,继续前行4、至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任何时代的青年都会经历一场迷茫焦虑的旅程,交织着绝望、希望和挑战。珍惜现在,过好今天,明天也不会差。5、读书永远不是为了中心思想,而在于作者笔下才有的动人细节。书在不同时代阅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要在你需要的年纪读才能发挥最大魅力。6、音乐是永远不会抛弃我们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对自我的激励和集体的呐喊都格外敏感,因此容易被触动7、最幸福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总有一个踮起脚能够着的目标,吸引你踏踏实实始终向前走。8、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新闻其实也是讲故事的过程,曾经的金科玉律导语写作要求: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什么。似乎遇到这个时代的冲击,如何讲好细节把握节奏更加重要。9、做人做事生活既要有方向也要有方法,不然就是空口说大话。智商决定对手,情商决定结果。10、传媒应该是具有五种功能:解闷、解惑、解气、解密、解决。每种都要求有相应的能力才可处理好。11、中国人潜在的“二元对立逻辑”,好坏既定。面对熟人和生人两种面孔。12、短跑与长跑 的区别:短跑可以获得即时的成果,长跑寂寞而坚守,需要强大的意志力。13、医患关系的紧张,各方有责,但常此既往受损失的还是病人。14、做公益要真正从心出发,是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要求。15、中美关系更适合面对面,而非背对背。即使今天仍然有很多外国人不清楚中国是怎么样,中国人是怎么样,不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不同。

痛并幸福不是白说的

印象中的白岩松还是小时候电视机里的样子,中学的那几年和电视离得越来越远,这个名字也不再出现我的生活中。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到《痛并快乐着》,从此他变成了“我白哥”。大三那年《幸福了吗》刷爆线上线下书城,“我白哥”出新书了,迫不及待第一时间买到手,一发不可收拾,我在书上勾勾画画,带着疑问做着笔记写着心得,两天没出宿舍,躺在二层铺上,各种翻滚各种姿势把它看完,意犹未尽。我拿着书到处推荐同学们看,后来把书传丢了,直到毕业的时候,所有人收拾行装准备滚蛋,一同学悄悄把书扔我床上,算还给我了。五年过去了,又是9月1日,“我白哥”又出书了,这五年关于他的传言种类很多,我无从分辨也不关心各衷原委与是非曲直,只是单纯感谢他,让我从文字中了解我不曾参与的世界是什么样,不曾遇见的人是什么样,不曾经历的事是什么样,仅此而已。五年,他还是那个带着黑眼镜框,坐在新闻面前说说说的“我白哥”,依旧用他的眼睛、语言和文字记录着这个时代的过去与现在。未来什么样,不知道,我只是小小期待了一下2020年9月1日出版的那本书叫什么名字。

尤其欣赏《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这篇

在这个讲究成功学的时代,我们的确忽视了一种现象:很多古人如林则徐、岳飞、莫扎特等,事业成功之后遭遇被贬、被流放、被杀,算是以失败为结局,但是历史记住了这些失败者,那些以看似成功为结局的奸臣、富豪等,被钉在耻辱柱上,或者被历史淡忘。那么,什么算是真正的成功呢?《白说》里的《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这篇让人深思。

再读白岩松老师的书

最近突然想看点书,然后每天晚上爬上床,趴着开始看,短则几分钟睡着,长则半个多小时。那天突然看到白岩松老师又出书了,曾经在大学度过你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当时是一口气都看完的,现在真的回想不想起来内容了,但是还有冲动再读一遍。谈谈读后感,内容、细节我几乎没有记住,一方面由于都是晚上短短的时候看会,一方面我读书少,很少能记住内容,但是有一个感触,读着或读罢,总觉得内心平静了很多,世界有她不好的一面,我们辩证的犀利的去看待时,也要想到过好自己,做好自己。也许你可以抨击制度黑暗,你可以替受委屈的人喊冤,但是要想到你首先是否真心的想去帮助社会或某个人,还是仅仅就想过过嘴瘾。这段话其实是说给自己听的,总觉得研究生阶段的自己变得内心计较,想不开放不下,潇洒不起来,活在自己编织的小世界里。也许没有钱去出去看看,但是总可以在书籍里充实一下自己。至少每晚读完书在睡觉,我总会睡的很踏实很安心。学会学习,任何东西不是非黑即白的。

白说的部分语录

今天为你点赞,明天为你点杀,落差大的可以发电,你无处可躲这个时代,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只占5%,剩下的90%是平淡人生如茶须漫品,岁月如歌要静听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能够带来的好处所有读过的书都像是不断汇入江河的涓涓细流,帮助你漫漫的成长,变得壮阔,深远其实炫耀读过多少书和炫富没什么区别,都挺招人讨厌的但有闲不会闲,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也依然离成为生命的贵族太远任何失败,都有可能是上帝对你的一种提醒,让你静下来思考,改变原来的路径,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keep calm and carry on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如果总在为未来焦虑,而不能享受此时此刻的时光,你可以把余生都搭进去,但你真的打算这么过一辈子么?而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生命不能只看到外在有用的东西,也要学会汲取很多无用的东西,无用为大用。古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曾国藩,道德经,朦胧诗选看样好多事一个道理,得来的容易,品质就不好保证今人虽有百度谷歌,获取咨询与知识极为容易,但有识无智,只有知识却少有智慧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年头骗子跟理想主义者很难区分,只谈方向不提供方法的,就是骗子,既谈方向又能提供方法的,才是理想主义者和建设者智商决定你跟谁比赛,情商决定你比赛结果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愚蠢却勤奋

白说了吗?思辨精神和思想的热度

演讲稿合集,加上他几年后的新感想。这点值得学习,自己也是不断进步变化的,回头想自己当时认为的真理,可能会有新的变化,应该记录下来,保持思辨精神和思想的热度。作者也说是他思想的独白,包含个人的历史与时代的演变,涉及教育、医疗、政治、信仰、新闻、体育等。我还是能看到他在鼓舞青年奋进,自信。没那么有攻击性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作者的成熟和泰然,愿意去和他一起思考,好像也匆匆随他走过了四十几年的路途。在交往中,平视、自信、危机感、进取心都要并存,不要轻易因小成就莺歌燕舞,而应多做思考,思考导致人的深度的不同。也不应受了打击就消沉,多一点信心可能会活的轻松一点。现在就是一个青年自己磕破头试错的时代,多尝试、体会、总结、争取不让错误重演。读书也不容易有见解完全一致的结果,百家争鸣,求同存异吧。

希望《白说》,不只是白说

白岩松的《白说》已草草翻过一遍,平心而论,还是有些小失望。即使白岩松在后记提及这不是一本演讲集,但是从每一篇文章结尾的日期和地点,我们仍能感受到演讲稿的痕迹。很大的篇幅是在各个大学的演讲稿重新归纳整理,之前也散见于不少媒体,不少故事的讲述和感悟的阐述,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再看就少了些许的惊喜,如同隔了夜的饭菜,重新加热总归少了最初的新鲜。和前几本书相比,总觉得缺少了些诚意。因为是为大学生做的演讲居多,文中难免存在些心灵鸡汤的内容,或许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读者比较受用,但对我而言,一方面已经工作多年,一方面离开媒体多年,再看里面的内容,终归是缺乏了一些共鸣。可这些无碍于买一本《白说》装饰着我的书柜,书柜的一层是由包括南方报业丛书在内大批媒体人的书籍组成,曾以为这些书将会是自己工作中的辅导教材,可至今有些书仍未拆封,但购买如初,说起来这是对媒体工作难舍情怀的一种惯性。这几年的媒体似乎被一种悲怆的氛围所笼罩,南方周末愈来愈少了锐度,那位写出“即使新闻死了,也留下圣徒无数”的报业先驱身陷囹圄,从前几年的柴静、崔永元,再到最近的张泉灵、郎永淳,一个个昔日熟悉的名字的面孔因为各自的原因从荧屏上渐次消失,他们不是第一批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同样也不是最后一批。不过这样看来,白岩松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本有千言万语,落到笔下却已寥寥。《白说》是否真的白说,并不好说。不管如何,我还是会从书柜中偶尔取出读上三两行。书中提及范仲淹的一句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至少我曾振臂高呼过。

白说:独立思考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很多东西,我们平时是不是很易容被别人一言一行影响到?最坏的是最终我们听完别人的想法后,会觉得有道理,接着就是让自己践别人的想法!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自己会慢慢蜕变!读后感我已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中,想了解更多内容与感受的朋友可以前往我博客踩踩!http://zhaoxixiong.com/archives/74.html

自强,则国强

我曾经也因为学校的广播站管理落后,自己做的内容不允许播出,而感到不自由,后来放弃。可是真的如白老师所说,环境哪怕掣肘了你80%,那你有没有把剩下的20%做好,还是站在原地抱怨没有好机会,无所作为。好多人都说,是社会改变了自己,没有办法不妥协,变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人云云。那么到底是央视培养了白岩松,还是白岩松成就了央视,让央视的舆论监督变得理性而有力度,让说真话变得不再那么可怕,而是一种面对自己的方式?空间是真的没有吗,还是我们只看到别人给的,而没有注意自己能做的?不是世界改变了你,也不是你改变世界,而是你与世界握手言和,用思考和方法与这个世界积极地交流。你的样子就是你这个行业的样子,你的行业的样子影响着中国的样子,中国的样子影响着世界的样子,所以你要改变世界,还是改变你自己?少年强,则中国强。自强,则国强。

让人深思的一部书

也许读完之后,不过会心一笑然后还是各走各路,各找各妈。但是读了之后就会在自己的心中留下一丝一毫的影子,在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不会朝最糟糕的地方去行走!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阴暗面,但也有善良的一面。在书中,我看到了父辈的悲哀!当我们开玩笑说坏人都变老的时候,看看白说吧!真的很简单,恶搞中的老人可是我们的父辈更可能是我们的爷爷辈的人物,他们好点的是退休在家,更可能那,连基本的医疗都没有!这不是笑话而是事实!看到小白在说自己父亲出差到天津遇到良医的事情,我想起了自己老家的父亲,我爸是一名乡村医生,这是医疗系统中的神经末梢,就像民办教师一样属于清退的一员。不能说我爸的医术有多么的高超,但是医德身为人子的我,在小时候只能靠生病,才能得到父亲的宽慰!也只有除夕夜的时候,才能在家休息,平常都在自己的诊所中随时待命!医闹这种事儿,在我记忆里还是遇到过的,不过是乡里乡亲,信任和口碑就是最好的护身符,没人围观的医闹也只是人们的少许谈资。没有人会让自己的孩子选择自己的职业!社会的进程给了我爸爸不同的选择,1998年的时候,医生是光荣的,所以我姐姐考入了我们省最好的医科大学;2003年的时候,非典肆虐的时候,我爸爸认为中医这门古老的医术可以解决许多西医治不好的病,就把我大哥送进了我们省的中医学院上学!到了后来医闹这个词出现之后,越来越屡见报道的时候,父亲犹豫了,在深思熟虑之后,让我选择了其他!社会在发展中,能不能不要先责怪旁人,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差错?

《白说并不白说》

对于镜头前的人物出书,我并没有好感,然而白岩松却是个例外。之所以会买这本书,在于老白上一本《痛并快乐着》给我留下的良好印象,虽在镜头前,却接地气。全书共分为岁月、价值、沟通、态度和时代五个部分,全部由白岩松的演讲稿改编而成。由于一些演讲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作者特意在每一篇后面又加了自己的一篇读后感,来对之前的演讲进行解读。仅仅就这一点,这就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因为作者在用心写书。在岁月篇章,作者提出“活着不是非赢即输”的观点暗合我心,或许这也是我刚拿到这本书时,想一口气读完的原因。在读到“做点无用的事儿”的时候,更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慨。之后的篇章也是精彩连连,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个好久不见的老友聊天,而故事之外,又让我反思当下的生活。读完全书,我看到的是一个脚踏实地、坚定向前、不被浮躁的社会气氛所影响的活生生的白岩松。《白说》并不白说,它让我看到了这个社会上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相信未来会更好,他们不为争名夺利忙不休,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做出改变,这个社会就会发生改变。而我,也想要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有些失望

生病在家,买两本热销书来读,一本就是白岩松的《白说》,说实话挺偷懒的,就是把他在各种场合的演讲收录在一起成了书,有些演讲因为很多年前了,所以加个评注。因为是演讲,所以演讲者高高在上,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感觉到,作者只是一个著名媒体人而已,以48岁的年纪,并没有什么突出成就,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明星,但是一直在指点说,你们要怎么样,你们要怎么做,我曾经说过什么什么,曾经有某个词汇是我创造出来的。Come On! 书中举的例子就这么几个,翻过来颠过去说,演讲没关系,听众可能只听一次,可是看这本书,一个例子要说四五回,真是很无趣。另外,这本书读的很快,有时候感觉像在读政治课本,虽然他努力找细节,可是每次都点到为止,话题转的飞快,没有深度,读起来自然乏味。采访过很多人,当然是我们普通人没有的经历,可是只言片语能说明什么,不过是语言技巧而已。话说的很溜,却丝毫不打动人。白先生,你创办了一个小课堂,收几名研究生业余讲点课,起了个类似“西南联大”的名字,叫做“东西联大”,并不代表你能达到“西南联大”一所大学的高度,全天下读者也不都是你的学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要理性,不要冲动和血性。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要理性,不要冲动和血性。先扯两句题外话,不觉得《白说》像那么多人说的,是一本鸡汤,一点也不。 这是一个多元、包容的时代没错,随便一个人嘴上都喜欢挂着“只有不同,没有优劣”。本意为了宽容他人,求同存异没错,谁料久而久之,根本就成了不思进取、沉溺于自身千疮百孔的舒适区、脓包泛滥的有毒价值观的借口。别人讲道理谈感悟,只要不能立竿见影那就是鸡汤。幻想任何一本书都像九阳真经乾坤大挪移一样,一朝得到鸡犬升天。那你说怎样才能不费吹灰之力把灰吹走呢?再好的鞋也不能带你跨越千山踏遍万水,再好的装备也不能在你不出门的情况下带着你怒跑十公里。你从没实践过,自然从没体验过那种一点一滴的进步,那种聚沙成塔的成就感,所以你从来不相信。你不曾思考过,不愿追寻他人观点与自身思想生活的联系,自然习惯性反怪其坐而论道,言语空洞乏味之甚。人们太喜欢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物轻易形成判断,特别是轻易形成否定的判断。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多年前一个,自己现在想来极其可笑的情景:几个小学生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批孔反孟,不屑老庄。以小学生的资质批判先秦诸子,那种品性在当代人身上其实并未远去,不论在我,还是诸多看客,还是在我们的时代精神中。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哦不,大概更多的时候是,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不知道。很多道理,是高度抽象化的提炼,看客水平却参差不齐。跟大背景下那么多一边拿着政府补助一边好吃懒做,挥霍精光再跑来抱怨社会不公,从不扪心自问自己做了几分张口就是抱怨的人谈个人精神解放个人价值实现,当真是要笑的。唯奋斗者得功与名,何尝不是一种公平的大浪淘沙?= = 呃,回归正传,总结《白说》。<一、岁月:活着不是非输即赢>【做点无用的事】• 勿忘初心:一路奔着幸福出发,走着走着,也别忘了。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甭管多大名牌,穿着不合适,该硌脚一样硌脚。• 人生三事要思:人和物,人和人,人和自己的内心。 【漂亮的失败也是成功】• 我们追求结果,追求形式上、外化的成功,往往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太重,因此我们不享受过程。• 2012伦敦奥运会: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为什么从来不教孩子“八九”时的心态和应对能力?• 智商决定你与谁竞争,情商决定谁可以赢。• 只有既得到过表扬,又经历过很多挫折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keep clam and carry on 这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不为别人的眼光和标准活着,失败感会在生活中消失大半;建立并信奉自己的标准,已是成功了一半。清浊自甚,神灵明鉴。【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如果总为未来忧虑,而不能享受此刻,你可以把余生都搭进去,但你真的打算这样过一辈子吗?人生5%是愉快,5%是痛苦,剩下90%都是平淡,只有接受平淡,才有可能不平淡。如果总是试图对抗平淡,你注定平庸,相信吗?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通常也不会太差。• 有了感触不要马上表达,中间还需要很漫长很漫长的追寻期。(《辛德勒名单》十年追寻)• 转型期的中国,竞争无处可逃,焦虑是当代学生的主旋律• 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是,好奇心和创造力。这无疑需要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立的人格、人心的自由<二、价值:得失不是非有既无>【读书】• 筛选出水平略高于你,踮起脚尖能够到的,去仰视、去攀登。网络碎片化的阅读中,我们下意识会选择脾气相投、水平接近的观点,久而久之,便使受众失去了挑战自我的机会。• 阅读的一层:在读书中打开自己,试着去体会、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正如鲁迅所说:人和人是不同的,有得专爱瞻仰皇陵,有的却喜凭吊荒冢。包容是阅读的另一大趣,没有包容就没有拓展。•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阅读第二层:打动你、共鸣你、塑造你。读别人的事,与别人对话,继而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 佛教:苦集灭道• 人生的意义不再爬到高位,而在爬到一个开阔的境界。没有阅读,人会走到死胡同,但在书里,你会读到和你有着同样经历的人,在那个死路尽头记录下的所思所想,帮你推开一扇新的门,让你获得力量背负痛苦继续行走,走得久了,回头看,看到自己的进步,会觉得心安理得。【古典音乐】• 音乐中有最本质的人性,最纯净的生活,最原始的挣扎、忧郁、喜怒哀乐。那些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追寻和思索,与今天的心灵息息相通。• 音乐比新闻,更真实地记录着时代。• 比世界更大的世界在人的内心,探究是无尽的,很难找到答案,不过,在音乐里,好像都有。<三、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讲一个好故事】• 与“今天”相关,当下、悬念。• “平行逻辑”:要让任何时候进来的受众都可能被抓住。• 人们太过于喜欢习惯性站队、攻击,可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吗?• 把握节奏:长篇大论最容易,“收不住”也是能力不足的体现。【智商很高,情商很低】• “敢言、胆大”:敏感度背后是广泛的学习、思考,对方向、趋势的准确判断,胆子是练出来的,学习不止,训练不停。• 方向很多,方法太少;宏观太多,细节太少。【资讯爆炸,别被忽悠】• 传媒应该具有五个功能:解闷,解惑,解气,解密,解决 解闷需要娱乐,解惑需要知识,解气需要分寸, 解密需要勤奋和时代进步,解决需要影响力和耐心。 • 更加要求群众具有独立的思考、见解;自主的判断、选择。• 任何时代,优秀的人都是独立的人。【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 世界不是二元的。 • 建立在“一样”的基础上(比如与人为善的品行、对事业的专注、对信仰的追求),“不一样”的沟通才能更具魅力。<四: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中国人不缺德,缺啥?】• 长期“革命”给中国人的基因打下了“二元对立”的烙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几乎根本没有中间地带。• 教育有时并不只在让人“变好”,更是一种“束恶”。• 不要总谈什么道德缺失,道德滑坡。这些糟糕的事情,都是在强迫我们去建立和保障社会配套设施,我们缺的是让“德”充分展现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 只顾抱怨而不改变自己,这是中国此时此刻最大的问题。• 很多知识分子都喜欢习惯性地夸大事实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这很糟糕。• 承认“人性本私”,然后顺势而为。• 要敢于试错,包容,有了成绩要迅速确立模式。发现病症及时改造也是一种进步,打折了理想,却也打掉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 作为媒体,要保持冷静、客观,不能被外界因素打扰到内心,去掉形容词,拒绝“主观暴力”。• 独家表达,才是赢家。(表达:角度、深度、速度)• “我是一个内容提供者,从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会是,我有我的脚步。”【好医生,开“希望”】• 我们谴责“恶”,换个角度,也许更应该反思催生“恶”的土壤,堵住激活“恶”的制度漏洞。• 医患矛盾其实是在为进程过于缓慢的“医改”背黑锅。• 媒体有时真的需要就事论事,而不是迎合情绪。• 医者有科普的责任,但当下的体制,艰涩深奥的学术论文可以评选高级职称,十篇写给老百姓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却不会给他们带去任何效益。【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 在碰撞中把问号留在心底,然后在以后的日子里自己给出答案。• “不敢”需要觉悟,“不能”才会叫人放心。• 时常叫嚣愤怒的人不可怕,可敬的是那些默不作声暗暗积蓄力量的人。• 梦想照进现实的过程,从来不是直通车,而是区间车,中间可能停顿、曲折,甚至是过山车,会经历一些大的跌宕起伏。• 远远惦记着梦想,会被巨大的鸿沟吓退;不如暂时忘了梦想,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小事,生活迟早会馈你厚礼。• 既要有直面残酷竞争的勇气、智慧,也要有直面琐碎的耐心与恒心。•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五、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今天的中国人,离世界很近,离自己却很远。大家争着朝着“我要!”,但是要什么?还真不知道。• 如今馒头早已供应充足,但人们骨子里“抢”的基因还在。• 我们为了幸福出发,为了人生有价值而出发,为了那些无法用数字衡量的指标而出发,为什么走着走着就偏了呢?【时间轴上的中国】• 你可以不同意别人说话的内容,但要维护别人说话的权利。你要习惯于刺耳的声音共处,与糟糕的评论共处,与谎言共处。真理的价值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荒谬同在。• 谈判是双方妥协的艺术,我们时时刻刻需要着妥协:与梦想、与时代、甚至与自己的身体。• 忧心忡忡是知识分子的天然使命。【留住乡愁,而不是想到故乡就发愁】• 因何而著名?(莱比锡:虽有博览会、保时捷,但市长说:一个拥有巴赫的城市,怎么能只满足于成为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呢?我们要成为国际著名的城市!)• 因何而流传?(浙江南浔古镇--藏书楼。周总理:不许炮轰,要保护。)• 因何而有用?--那些艺术家不朽的作品,让我们知道,这就是中国(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多年前一位留洋文人,以为自己从此将成为无根之木。一个偶然,在国外一家图书馆的馆藏典籍里看到了《红楼》《水浒》《三国》,顿时在那个昏黄充满旧书气息的空间里嚎啕大哭。他突然感到安全了,自由了,这不就是中国吗?自己没离开它呀。)【中国面孔】• 国家软实力:有价值的输出、理性的情怀、制度的人性化、民众的素养。• 你是否有靠谱的理念?是否在努力推广并自我践行?别人是否愿意接受?• 外交需要靠的不只是强硬,也需要共同的情怀、非政治化的解读、超越国际的同理心,润物无声的结果。•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说自话,不调整,不前进。• 现实也许仍然有很多无奈、失望,但支撑我们前行的依然是那个更好的明天。

细思极恐的地方

白岩松的白说里面有一个段落我印象很深很深段落,老白去台湾的慈济基金做活动,基金会里的医生说我天天治病救人,这是天大的福报,为什么医患关系会导致我们如此不堪?当时我看完觉得医生有信仰也是好的,常见生死离别也是比旁人修行更为精深! 可是突然有天在开车的时候想到王晋康科幻文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居然让我毛孔悚然⋯⋯病毒不管从哪方面讲都属于生命犯愁,医生这个职业为了本名族的文明延续,断然扼杀别的族群的生存权利(虽然在扼杀的道路上磕磕绊绊,布满荆棘),这样符不符合他们的信仰?杀戮,造就了无边的业火,这业火烧在医生身上就是她口中的医患关系紧张和大众的不理解,不止这样,我的大学同学告诉我:医生的家庭一般来说不会很美满(相对来说),自己也有悄悄验证,果不其然,也可能是境界不高,圈子太窄吧?白说,一本央视名嘴的言行记录,和论语不同的是,我要花钱才能读到,老白的一些话看上去貌似很有道理,但是此书的出发点是以新闻人和对大学生所说的话,工作一段时间的我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回过头来再看就显得无所适从!

读《白说》有感

粗略的翻开,是以一种演讲的形式为篇章,各个不同场合的演讲串成这本书。看来,是圈钱的书!我本来还蛮期待。之前看柴静的《看见》的时候,心里一阵阵翻腾,那一个个事件在柴静的笔下血淋淋的呈现出来了,没有任何防备的直接击中心灵。我以为白岩松的《白说》也会这样没有任何修饰"攻城略池",震撼我的世界,改变我的三观。等我仔细的去翻读,却发觉之前想的都错了。书的末尾,白岩松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他自己的传记。是的,我非常认同。这本书确实当得起。里面有白岩松身处其位,对所在行业的看法,对自身的要求,身为直播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世界对中国的自己的一番见解还有迫切的希望。这是一个有内涵的男人。读完柴静的书,我写下的是,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身处的位置不同,看世界的方法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柴静身处新闻的前沿阵地,与事件的经历者直接面对面,那种对人性的触碰是零距离的,她把所经历的事件告诉,让你自己去感受,去思考;而白岩松是站在直播间的,所采访的素材到他面前,他要考虑的是如何去传导给大众,引导大众如何去看待。所以白岩松的《白说》是教会我怎么样去思考,我以前是按这种方式看世界的,其实也可以按另外一种方法去触碰世界,跟这个世界对话,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书中,白岩松说他有两个习惯,一是听音乐,任何时候,音乐都不会抛弃你,尤其是古典音乐,虽然听不懂,但你去听,终有一天会预见一首触碰到你心灵,让你一瞬间落泪的曲子。我相信了他的说法。二是运动,人到中年,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坚持跑步,是他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我也非常同意,二十六岁的年纪,开始想运动了,每天做在办公室,繁忙的工作让我身体有些吃不消,动起来,才能让我更好的生活,工作。书中有个一篇是题为《被念歪的<道德经>》。看了白岩松对《道德经》的另一份见解,感觉很新奇。一直以来,我阅读这些古文总是去网上找注解,看看文学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其实,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解释解释,和而不同嘛,总是需要不同的想法,才能有新的火花嘛。前段时间,买了《道德经》,对我来说晦涩难懂。所以我只是有空背诵一下。白岩松在书中说,他是到三十岁的时候才看懂《道德经》的,很多书,很多歌曲,因为阅历浅,当下却看不懂,以为看过就好,其实是错过了!等到你的见识深了,阅历有了,再来看,再来听,才能引起共鸣,才晓得引为经典确实经典。书中另一篇《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志愿变成自愿,这大概是志愿者行动真正的落实到位。做志愿者不仅仅是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平静得到升华。有些人到一定的年纪,站到一定的高度,就想着回馈社会,通过志愿行动,不仅可以帮助别人,而且可以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这是一个双赢的行动。这样去想,去做志愿者的时候才会自愿,才会主动,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书中时不时的闪现智慧的火花,阅读这本书是一种享受,是对思想的一种洗涤,是对灵魂的一种升华。

白说不白说 君子和而不同

《白说》这本书是由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所著,整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价值中讲述读书与音乐对于个人的影响,态度中则表明从事各个行业的人们都应坚守的情怀,沟通部分则是分享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时代则是当今中国公民应该思考的问题,而我最喜欢的几个片段则是来自“岁月”部分。1、爱国是爱牛肉面食物是一种乡愁。无论经过多久,你都会记得童年时家里饺子的味道。大学到东南沿海的城市读书,就开始怀念家乡的酸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等重口味并且大份量的菜。无论闵菜多么的香喷喷,那甜甜软软的口感,我总是不爱的。文中,白岩松介绍到,他一个同事,从国外飞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家门口的面馆,感慨道“所谓爱国,原来是爱我家门口的那碗牛肉面。”思考一下,当出国留学成为时代的潮流,那些远赴英美的学子,经历异国他乡的生活后,是不是这辈子都不愿再问道披萨、三明治的味道?2、法国人的度假前两年,希腊债务危机时,我十分愚蠢的说“他们经常休息,怪不得要欠债。”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最多的一个词便是:勤奋。网上一个著名的段子形容了中国孩子的苦逼:没有见过凌晨四点的美国,但是见到了凌晨五点的作业。而在白说中,我得知的信息是:夏季来临时,全法国人竟然都会去度一个月的假!他们的解释是,法国的创造力与夏天的休假紧密相关。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会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内心,了解生命。一定要休息,可以少挣点钱。正是秉持着这种理念,法国的作家才会获得那么多诺贝尔文学奖,导演们才会拍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电影。今年开始,中国的几个城市,已经尝试推行4.5天的工作时间,但实行的公司都为事业单位。现今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并不会让中国的休假制度朝着法国的方向发展。好的一方面是,像我这一代的90后,已经在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从3天的短途游,到15天乃至30天的长线旅游产品出现在各大旅游网站上,人们已经开始摆脱工作、社会的束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便是最真实的写照。3、有趣的校长印象中的校长都是站得笔挺,戴个眼镜,一脸严肃的表情,说话给人字正腔圆的感觉,讲的内容也是千篇一律。面对平淡一节中引用了中山大学校长的例子。午休时间,老教授一脚把他的门踹开,投诉有学生唱歌,并生气的道“你管不管。”他转身走后,校长赶忙打电话把学生劝走。这个片段,让我想起了最爱的一本书:《民国风度》。作者徐百柯历史2年时间,阅览史料,采访后人,才写出的一本书。文字之精炼、人物性格之突出,笔笔令人惊艳。这本书的主角是一群民国的文人、记者、教授,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风骨。很难想像,现今官僚化的中国大学,还能有如此事必躬亲的校长,他打出不是一个电话呀,而是发自肺腑的尊重,尊重教授,尊重有文化有思想的教授。白岩松在后记中写道:新闻的绝对自由,我没有;但人格与心灵上的自由,我有。整本书并不是一个知名记者的采访稿或者演讲录,更像是他所路过的岁月,里面的经历与感悟。很多小故事,都蛮有趣的,大家闲来无事,可一读。

为什么LED照明很好的经济意义?

作为high bay led lights supplier,led flood light suppliers,今天主要想和大家探讨为什么照明对于现代商业社会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很多人对照明,特别是LED照明有着误解,以及其商业应用的使用。铺天盖地的选择使人们对灯具的选择应用都不清晰。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讨论各种照明技术的具体应用和好处,以及它们的使用情况,特别是把照明作为一项技术的重点。最早的电灯1878年是由爱迪生发明的,自那时以来,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完全改变了照明的发展和应用。很难想象没有夜晚的夜晚,我们的生活将如何,现在的我们生活得却是理所当然!但却不知道白炽灯泡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并产生很少的光。大部分的能量(90%)被消耗为热量,只有10%是用来产生光。在光效方面(这是一个照明术语定义照明的灯源输出功率每瓦)白炽灯具有10流明/瓦的效果。白炽灯的另一个缺点是1000小时的寿命很短。然而有超过130岁的白炽灯,在技术方面超过使用还有一些优势!白炽灯的主要优点是,他们有一个CRI(显色指数)为100,这意味着,在他们的光,你看到的颜色是100%真实的阳光。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因为颜色显得自然和充满活力,这也是为什么你仍然会找到很多酒店和零售连锁店使用卤素光源,以使织物和材料的真实颜色的原因之一。优势二白炽灯和卤素灯,他们可以很容易地模糊了简单的调光控制。大多数的办公照明灯具与间接选择(灯是不可见的)不大于40%的效果。这些灯具的典型大多数办公室都是某种形式的–或者凹槽安装或悬挂的固有特性和上面的灯和灯具的灯具。所以,为什么你现有的办公室显得单调无聊,是因为它使用的是从几代以前陈旧的照明!进入新时代或信息时代,随着电子和二极管的发展,一种新型的二极管被发明出来,它产生了光!发光二极管是在1960年代初发明的,最初被用作电子设备的指示灯。快速前进到1990年代,这是当领导的开始进入主流应用在照明和他们的第一个影响。然而,直到2000年的十年,导致了“白光”的领域。2004以来,在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效率加倍,价格上减少了一半。举个例子,在2008个可用的白光LED有60-70流明每瓦效能。现在在2014,流明LED触摸功效为200流明/瓦!从根本上说,发光二极管已经达到了一个发展阶段,现在,他们在经济上是可行的,现在能够提供回报,不到2年的价格已经大幅下降,效率迅速增加。作为LED Lighting Manufacturer的高新企业,在研发半导体照明时,除了光效、价格以及寿命的考虑之外,未来朗胜将更多地考虑照明的效果,考虑人眼的舒适,也就是要注重LED光源的光色质量。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合理配置资源,搭配协作,在电池、配光、散热、芯片等多点开花,我们将根据自身优势,在配光、散热、用户体验上,高度重视研发设计,我们工程师的设计让每一个细节直抵心灵深处,给你非一般的感觉,让LED的经济理念在应用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Web: http://www.elightingsuppliers.com/

生活还是要来点鸡汤的(摘录)

《白说》1在这个时代,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2.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3.我们向前走得太远了,把自己走蒙了:我到底要去哪儿啊?多很多年前,当我们出发的时候,是要奔着幸福而去,走着走着感觉跟迷宫似的,到处都是岔路4.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所能够带来的好处5.累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跑步,跑完以后,累的是腿和脚,但心和脑子都缓过来了6.Keep calm and carry ……跳高就是一种这样的运动:你一定要以最后一次的失败,来宣告你的成功!我希望我的人生如此!7.只有接受平淡,才有可能不平淡。如果总是试图对抗平淡,你注定平庸,相信吗?因为生活不会给你那么多机会,所有的不平淡,都是在忍耐了足够多的平淡之后诞生的8.创作包含三个步骤,始于感触,终于表达,中间是漫长的追寻……做任何一件事情,是不是一有了感触就急于表达?有没有经历追寻的过程?尤其在当下,如何在感触和表达之间加入追寻,我觉得是这个时代必须思考的。9.面对一切未知,请用好奇而不是恐惧去面对10.什么事业一旦需要“坚持”,也就离进博物馆不远了11.学习,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也就是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当然每个人都喜欢在阅读中通过共鸣、共振来自我求证,但是对我而言,往往收获更为巨大的,是从那些看上去很别扭的,感觉不顺茬的,甚至完全不同的意见中慢慢读出它的趣味来,为自己开启一个全新的空间12.阅读,到了诗歌这一阶段,你的心情开始跟它碰撞,它替你释放,替你表达,同时也在塑造着你13.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他读了,一以为“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14.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15.当文字停止的时侯,音乐开始了16.做人要正,做事要奇17.只谈方向不提供方法的,就是骗子;既谈方向又能提供方法的,才是理想主义者和建设者18.人类就是一种喜欢透过感性的方式来获取理性的动物。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19.涉及道德问题,不应该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63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20.时常叫嚣愤怒的人不可怕,可敬的是暗暗积蓄力量的人21.真理的价值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荒谬同在

白岩松《白说》谈阅读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书籍的意义在于为你打开了一个世界,拓宽了你的眼界。每个人的物理生活半径都很有限,但通过阅读,我们不但知道了世界那么大,风景那么多,还晓得了人的心思可以如此复杂和磅礴。阅读图书,是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他,然后去攀登,同时,你要学会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也就是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只停留在同等水平的阅读没有任何意义,是偷懒的一种方式。就比如刘瑜,是写政治方面的题材的,刚开始看到《民主的细节》这本书,真是不想买,因为自封为文艺中年的人不会对政治感兴趣的,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还是买了,然后看的时候就很庆幸自己还是买了。因为虽然题材是关于政治的,但刘瑜的叙写方式是生活化的,把高高在上的复杂政治以生活化的态度来写,原来政治的东西也跟我们平时过日子一样,遵循着差不多的规律,让你觉得很有意思能看明白,能看下去,而且还觉得原来对公共生活还是应该有所了解的,没有那么晦涩难懂。然后也因为刘瑜的推荐,后来接触了刘天昭,刀尔登的作品,他们都是与传统的写作方式背道而驰的人,都有自己鲜明的思想风格和文字风格,很棒。以包容的态度来选择书目和进行阅读,你会发现自己有所进步。当你接触各种不同的东西多了之后,你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变化,不会狭隘,很多事情你能看到正反两个方面,而且两个方面也不是绝对的,一件好的事情从长远来看可能并不是好事,一件坏的事情也许只是短期来看不好,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对事,对人都是这样,想到这些,你会变的更加包容和平和。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是你慢慢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什么样的架构是好的,也想要尝试去写。过去是世界为你打开,你只是好奇地去了解,到了第二个阶段,你的心情开始跟它碰撞,它替你释放,替你表达,同时也在塑造着你。你读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受别人的影响,因为有的人的文字组合方式真的是太独特和精彩了,让人印象深刻,看的多了,你自然就会模仿它,看不同的人的文字风格,结合自己的基础,塑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像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咦,我怎么觉得自己的口气这么像某人呢?呵呵。这就是一个被塑造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不断的发现新的表达方式,发现不同的作者写同一件事情用的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故事来描述同一个道理和人性。阅读的第三层意味: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成长过程是痛苦而迷惘的,这时,如果真的有一本合适的书来陪伴和指导,真的也是一件幸运的事。就比如我同学给我推荐《与神对话》这本书,同学之前原生家庭方面因为重男轻女从小在心底里埋下了很多问题,而且当时工作中因为都是女人,所以是是非非的问题特别多,当时她一直处于低沉的阶段。后来过了大概有一年的时间,再见面聊天,就觉得她变了好多,变得自然欣悦,让人舒服,我就问她个中缘由,她说是遇到苦恼的时候就看这本书,然后对自己进行分析,是这本书陪伴她,让她最终实现了蜕变。我自己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经常看别人写的东西,有时跟自己的生活中的某点对接上,会觉得苦苦思考的问题可以这样解决,真的蛮有用的。阅读,不仅仅是指纸质阅读,当然我觉得还是纸质阅读更让人静心,一些新兴的阅读方式也很有裨益。这些新兴的阅读方式比较与时俱进,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更加及时亲切和有个性。比如我关注的公众号“晚睡”,是情感专栏的,每天都有读者跟她倾诉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然后她都能一针见血,而且毫不留情的指出问题,没有矫揉的安慰,让你直面问题,直面自己。这种新兴的阅读因为跟日常的生活牵连较大,所以也能让人关注不止。阅读的第四阶段在于对一些大问题和终极问题的理解和面对,通过阅读,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开卷有益,阅读不仅是你打发时间的良药,而且通过阅读,你会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发现世界的丰富和巨大。它会带你面对内心,面对人性,面对生命。它还可以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在你行走艰难时,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阅读,终究会让你找到自己,塑造自己。

吃地沟油的胃,操中南海的心

书-白岩松-白说‘’炫耀读过多少书和炫富没什么区别,都挺招人讨厌的‘’这是书中的话,如果换成我说的话,大家就会陷入一个思维怪圈。但是可以用书中的另一句话来解释我现在的处境‘’生命不只是使用,还需要奖励‘’,付出是花费时间读书,奖励便是一个小圈子里的认同感。因为这本书就是作者的肺腑,所以就不添油加醋,简单串一下。除了新华字典,所有读过的书都像是不断汇入江河的涓涓细流,帮助你慢慢地成长,变得壮阔、深远,你的人格会在这熏陶中慢慢健全独立。生命是吸纳释放的过程,所以就会想写东西,这时你就会有机会突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瓶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一种人格吧!我们没有时间读书,因为大家都在追求效率,但现实是执行力又烂的一塌糊涂。怎么个追求效率呢?举个例子,国人若得了病,就希望有味药能立杆见效,那么吃砒霜去吧少年。世界没信仰的人只有十一二亿,大部分都在中国。中国人里有信仰的,一亿多人信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有一亿多信共产主义,剩下的就只信人民币了。万事看开点,赢固然重要,体面的输同样是种修养。赢得了世界,你就逃的了死亡吗。这里笔者并不否认努力的意义,因为‘现在不努力,将来屎都吃不上热的’。这是一个围观的时代,没有谁比谁有更多的自由,但其实是你和大多数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冰山藏在海下十分之九,平淡平庸不一定是坏事。读书不一定会改变一个人命运,但会改变一个人,因为读书久了,总会信点什么,这样我就可以堂堂正正的‘兼具吃地沟油的胃和操中南海的心’了。除去吐口水的人,大家可能感觉说的貌似有道理,那么问题来了‘’白岩松是段子手吗?‘’。

取之所长,补己之短

不知为什么总有些人在质疑白岩松为人,是私仇,是真是如此,还是他失心误言伤了一些玻璃心⋯⋯不得而知,就他新闻评论和著作来说,我觉得最起码他的思考很理性,有些想法却有可取之处。以下是关于这本书所引发的种种思考以及拙见。1.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这确实让我想起现在的很多人特别是网络言论,由于起隐蔽性好,有些人抛开道德价值,只会骂人。有些人不经考虑,一味指责。记得曾有节目请到医学女博士参加科学竞猜,结果女博士表现不好,结果引得一群人对教育体制和女博士的美貌进行无限抨击。反而看不到根本不是人家专业的不懂很正常,还说什么初中的知识,也不想想谁没个忘性,用不到忘了很正常。况且,遗忘也不是一件坏事,它会使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更加专注。人们种种偏见充斥着所有的言论区,什么时候人们学会平等讨论,理性思考才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体现。更别提现在人们往往以讹传讹,不管事实真假,有时为了引人瞩目,往往捏造事实,传播虚假言论,先不论其道德感如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否决的。2.关于幸福的思考。这里就不得不提,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哲学价值了。外国人可能更多的运用宗教哲学来寻找自己的幸福。可是我们也可以拥有科学的积极向上的哲学理念。我们的幸福感低,我以为与传统哲学的悲观态度有脱不开的联系,我也相信它对我的个人生活来说有些不良影响。比如泥古不前(只是指崇拜以前的社会环境,看不到当今社会的美好,实则生活在自己想象的生活中,老是说从前是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实在不现实。),愚忠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极为有害的,正如鲁迅先生抨击二十四孝图一样,古人所标榜的孝,忠之类的精神已经上升到一种病态,更像一种为了孝而孝,为了忠而忠的形式,而忘乎了其原本的内涵。特别是非常爱面子的思想态度让我们做出了许许多多错误的决定,等等。所以我们确实应该在传统哲学的影响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一种更为积极,乐观的价值观。3.幸福和尊严。人活着怎么才能感到幸福?首先吃饱穿暖必不可少,但是我觉得勉强能解决生活问题就应该是条分解线了。饿不死,冻不死有稳定的微薄收入时,人便会放下生存这个问题,转而来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首先人们普遍会把人们分成等级去看待,虽然这本身是不对的,说到底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但是作为极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就不得不考虑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地位。所以尊严是解决吃饭,生活后的第一个大问题。人们只有感到自己有尊严才会有幸福感。4.闲。想想那些古人,没有手机,没有电视。闲暇下来常常饮酒作诗,弹琴画画,甚是一番滋味。如今,机器代替了人力,人们解放了时间,但是我们却被游戏,影视所填充,这样我们就更难有时间好好的想一些事情,想一些关于人生,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实际的问题。所以,有时候看似拥有大把大把时间的我们,真的闲过吗?5.败。我们每个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一生时恐怕常常说自己那些成功和荣誉,而往往忽略自己失败的时候。然而不得不说,正是一次次的失败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人生经验并丰富了我们人生。我们常常无法直视失败,一来怕别人嘲笑,二来怕别人批评。有时我们不惜用谎话来弥补。正是太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而不会将一个完整的自己展现出来,但这并不是一种正确做法,因为我们会尽力伪装自己,与其告诉别人自己是不会犯错的人,不如告诉别人你是知错就改的人,这比那要更真实和宝贵许多。6.平等的上下级关系。现在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庞大的公司需要许多人的贡献,而且工作繁忙的人也需要别人照顾生活,再大了说,我们的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贡献才能保证所有人的幸福生活。在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候,我们就曾经有一个人人平等,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的价值观念。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却总将这个观点抛之脑后,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对上级服服帖帖,对下级张牙舞爪。然而这种价值观念,并不利于社会发展,我们不能以赚钱少而对某个职业厌恶不已,也不能以某人权高位重而对其俯首帖耳,这种落后的价值观明显还未走出封建独裁的落后观念。一来阻塞了上下级的沟通,上级不了解事实而乱发命令,下级只能唯命是从,胡乱做作。二来,丧失了一定的人权,会形成明显的等级制度,这不利于人们的团结统一。所以新型的团队关系一定要平等,相互交流理解,才能集众人力量为一体攻坚克难。7.寻找第二个答案。人活着一定要多思考,只有思考才有活着的意义,曾读过一本书叫《你的灯亮着吗》的书,其中有一句话“观察任何事物,每转换一次视角,都会发现新的不协调之处。”,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反复斟酌,发现问题。8.被念坏的道德经。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任何一种有道理的解读都是真正的解读。作者通过自己理解又结合自身的经历解释,十分在理,很有说服力。9.会讲一个好故事。现在我深有体会,你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想让别人接受。通常讲道理是行不通的,然而一个有趣的故事,往往会带动受众,让他们跟随自己的思路去思考。所以,有时会讲故事就掌握了发言权,才有领导受众成长的责任和义务。10.从众。我最讨厌喜欢追随别人意见的人,这种人一点主见没有,好像别人的附庸品,一辈子活不出自己,从不用脑袋去思考,真是从了那句话“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11.自私的基因。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初听仿佛鄙视穷人,但它确实道明了基础物质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倘若人都活不下去了,还讲什么道德礼仪,所以穷到一定程度就会穷出病来,就会对物质拥有更大的需求。可悲的是,自私的基因存在人类中无法根除,即使在物质比原来丰富的多的今天,人们也无法放弃对物质的追求,即使有些人的财富远远超过自己所能花费的,还是为了财富不顾一切。他们缺乏并不是物质,而是缺乏知足的精神。12.理性看世界。我们通常把欧美国家想的挺好,好像他们要比我们的社会高好几个等级。老说什么,在美国怎么怎么样,说这话的不一定就出过国,只是将美国理想化了。事实上,你从没想过美国贫民窟里的人生活是多么艰难,美国每年持枪杀人伤人的案件能有多少,美国的种族歧视有多严重很多非裔,美洲裔无故被打,美国的每次经济危机会抢走多少普通人的血汗钱,等等。在中国混底层社会,到了美国不可能就成中层阶级了,所以说到底生活不好,要靠自己努力,别老指望社会去接济你。毕竟社会的财富是大家一起创造的,凭什么老让别人养活你呢?认识一个国家也要全面,不要总是别人怎么好,自己怎么坏。真正好的地方可以学,但是我们也应该有自信。13.对医生要宽容。医生作为救病治人的专业却饱受质疑,不是嫌看病难看病贵,就是嫌效果不好。看病的人往往都会太着急想不开,人总有死的一天,医术本来就很难,很多时候要靠运气,现代医术已经克服了多种疾病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最好不要奢求太多。14.文化软实力。我们常常谈论美剧,韩剧,日漫,甚至印度电影,但是我们的影视文化能走出去的都很少,年轻人往往感觉十字架,韩版衣物,什么的很酷。然而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却很少,而且有些太老套不受欢迎。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不行,没有人去真正的开发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文化埋没于其他文化之中。15.尊重文化。一个地方因经济文明时,别人会认为那里都是土财主,而它因文化而文明时,人们会觉得那里人杰地灵,慕名而往。所以,比财富更加吸引人的是文化,这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所有人类的财富。

笔记摘录,自己留存

荒郊野岭中,幸福感超载 p16p28无聊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创造的重要母体。p29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by海子p44每当我自己遇到挫折或者失败的时候,总会很好奇的想:老天爷又打算给我什么新的机会?有时,公道并不在人心,但时间,却可以将失去的公道追回来。p46 跳高就是这样一种运动:你一定要以最后一次的失败来宣告你的成功。p52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p58创作往往包含三步骤,始于感触,终于表达,但中间这个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p59很多人回答问题时,习惯于先说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很安安全很平衡的标准答案。其后接着说的,往往才是他的个人想法。p66人与人是不同的,有的专爱瞻仰皇陵,有的却喜欢凭吊荒冢。by 鲁迅p68成千上万的汉字摆放在你面前,哪天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你就又一次发明了中文。p71在书中,你会读到跟你有相同经历的人,在那个死路尽头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想,帮你推开一扇新的门,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走的久了,回头看那段历程,看到自己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又感到很快乐,而且心安理得。p72草原人家的悲伤是节制的,它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更本质的理解。即使遇到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不幸,母亲都不会太过失态,反倒是一种淡淡的忧伤,相信她的孩子回归大地了。p74当你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时,你永远不会孤单,永远备感踏实。随便拿起一本书,就如同邀请到了一个朋友,可以跟他对话,可以赞成他,也可以反对他,可以和他谈谈你的焦虑不安,听听他怎么想。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p 79为什么科学技术进步这么快,但这个世纪的人依然需要好几个世纪之前的音乐来抚慰心灵?当全世界都向你背过身去时,音乐不会,依然会固执守在你身边。一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格外踏实。p93比世界更大的世界在人的内心,探究是无尽的,很难找到答案。不过在音乐里,好像都有。p98除了人民币和大熊猫,没有什么能让全国人民一致点赞。p100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p101 其实咱们学校现在挺好的,哪怕校长不在,只要打铃的人在,就可以正常运行。p103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挫败和低谷也终将过去。p116~128 学会讲一个好故事传播,归根到底,就是给别人讲一个好故事。新闻无学士,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学科,始终在淘汰和更新。新闻的核心是人。线性逻辑正面临平行逻辑的挑战,要让任何时候进来的受众都可被抓住。受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讲故事的人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新闻人应该养成一种习惯,无论做什么样的选题,首先考虑人物,其次寻找细节。作为报纸编辑,首先要记住的是,一个整版有多少字?做内容的人,只有对版面和节目时长充分了解,才会有节奏上的把握。全世界新闻的平均字数是700字,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p130~148 智商很高,情商却低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的嘹望员要知道,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媒体人真正应该追求的是细节和过程的阐释,而不是简单只下结论。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意义没有意义,好细节才有意义。内容为王是一个不变的规律,无论你用微信写情书,还是用鹅毛笔写情书,你的心跳是一样的。中国人没耐性,换台频率就是快,四到七秒,有上百个免费频道可选呢,世界第一。按规定办,时间一定修理你,让你付出代价,可按规律办,你的领导可能立即修理你,让你马上付出代价。150~160中国的事情,往往是前进一步退半步,再前进一步再退半步。传媒应该具有五种功能,解闷,解惑,解气,解密,解决。如果传媒只剩下解闷,时间长了,观众就该去解手了。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里,看护好你自己已经变成非常重要的命题。对于新闻人,真正的考验就是你往历史的洞穴里放些什么。165~175有时候,一项事业的前进需要大时代的机缘巧合;有时候,需要的只是一个人。中国人不缺德,缺的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当你陷于一个不敢出任何差错的境地,还能发挥多少优势呢?作为媒体人,应该具备容错能力。你们不能说,因为你胜任了一份用虚假简历换来的工作,这个谎言便是合理的。一切美好有序的东西,都曾在最混乱的时期生长。怕啥,又没人认识咱!176~183你是替观众去采访,如果你把每一个被采访者都称为老师,都等于把这种称谓强加给了千千万万的受众。你不能将主观修饰的东西,利用媒体的暴力强加给受众。请注意,有一种“流畅的废话”虽然动听,但也不会被人记住。184~200即便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对彼此仍有很多错误的想象。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重点是呈现这座城市在工业革命和流行音乐方面的荣耀,其中却拿出很大一块时间反映英国的公共医疗体系。比如老军医华益慰,总是会把听诊器在自己手中捂热了,才放到患者的身体上。慈悲如月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抚慰。有时候,依靠传统技术和药物无法治疗的疾病,反而可以在大自然的抚慰完成自愈。与其说是到医生这儿来老病,不如说是到医生这来寻找希望。人只要有希望,就不会走上绝路。201~212我们生存在这样一个时代,心里上面临的三对矛盾:痛苦和快乐;理智和情感;梦想和现实。改革开放20年来,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内心的触动:快乐不是单纯的,痛苦也不是绝对的,它们混杂在一起。走,就有希望。一开始也很失望很艰难,觉得梦想很遥远。既然遥远,就不去想它,只管低下头深一脚浅一脚走好眼前的每一步。走着走着,猛一抬头,发现自己已在岸边,梦想近在咫尺。真正的挫折是跟生命相关的大起大落,学业,事业乃至情感历程中遭遇的一些不如意,不过是一段经历而已。213~224志愿服务不能想当然。我们拍摄的这项公益活动,就是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山里孩子上学路上就要花费两三个小时,回到家还得做作业干活,根本没时间读课外书。可以利用的时间倒是上学途中。于是送去了存了很多部有声书的mp3,相当于一个有声图书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局限于熟人圈的社交活动,使得中国人的优点都体现在了熟人生活圈里。226~276当今世界,喜欢中国的人相对少,喜欢中国人民的人在增多,但是大家都喜欢中国人民币。就像很多年前,中国所有的城市里都流行着一种加州牛肉面,人们认为美国来的东西一定非常好吃,所以他们都去吃了。即使没那么好吃,因为这是美国来的,大家也不好意思批评。这个连锁快餐店在中国存在了很久,直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亲自来到美国,发现加州原来没有牛肉面。

我读《白说》

记得读白岩松上一本书《幸福了吗?》时,我流泪了,曾深深被打动过。新作《白说》收录其几年间在不同场合的演讲稿,文字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远,故在每一篇文章后,白岩松都续写了当下的感受。相比较,我更喜欢白岩松当下的抒发,接地气,没端着。一本《白说》读下来,没“白说”,几处文字引我深思。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一定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多蹇的人生。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如同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择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我一直认为,人与书的相逢相知需要缘分。为避免好书太早相遇而错过最美好的相知,需要常读常新。初中时便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读到什么?能记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读的书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遗憾。八九两个月似乎很忙,读书的时间很少,完整读完的书,《白说》之外仅有一本——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不仅读完,还抄录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学时代。在同龄人热衷诗歌的年代,我埋头琼瑶金庸,读诗的兴趣不大,而今天却越来越喜欢读诗。诗用简单的文字组合完美诠释了我内心渴望表达的情感。白说:为什么读诗?因为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发明。成千上万汉字摆放你面前,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又一次发明了中文。我以为,书读久了,对文字亲近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爱上诗,因为那里有最美丽的中文。拉拉杂杂,读《白说》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读书。对书中关于道德经、关于人性、关于发展、关于世界的言说,不是无感,而是看得太多,没了新鲜感,失去了思想的弹性。在“老生常谈”中,亦有星星点点的精彩言说,如: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意义没有意义,好细节才有意义;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不得不暂停阅读,闭目思索。读过不少媒体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静的《看见》。受文体限制,白岩松的《白说》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贵在一个“情”字,作者不用“情”,读者自然无法动心。但是作为媒体人的书写,有两个字贯穿始终,就是“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岩松的《白说》值得阅读与尊重。用《白说》中的话结束读后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如何学会?好的阅读与理性思考。

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我原以为白岩松是政府身上的“牛虻”,总是盯着政府的黑暗面和不作为,是监督抨击政府的老愤青。正因为此,我对他曾经出过的书没有太大的期望,怕是针对热点新闻事件评论以迎合观众的情感,却没有理智的思考,不容我汲取营养。然而,读罢这本演讲集,我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四十而不惑的他,散发着成熟和魅力,令我敬仰。当我钦佩他的思想和情怀的时候,我更应该多一点追寻,他是如何成长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他的每一篇演讲稿,正如他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讲故事说道理”“没有细节就没有公信力”,避免了他批评的主持人大赛中“流畅的废话”的误区,他用自己的实际作为践行着柏拉图的名言: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他深知:公众总是喜欢用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理性的知识,因而每一次的演讲,他都根据受众的不同职业和地域,讲与内容相关的故事和细节,让人在细节中、在故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他的想法。他是如何做到故事信手拈来的呢?我追寻他的脚步,发现了三个路径:一是,用心去发现故事。以前特别佩服一个姑娘,总是能记得大学教授的某一句话,并适时的引用,而我总是忽略了。白岩松就是一个有心的人,时刻留意着身边的事儿,时刻用心记录着小故事。比如,他尤记得妈妈在他返京的前一晚对他讲述的爸爸天津就医的故事;他鼓励敬一丹写下她奶奶的故事;他编造冯骥才家被盗的故事,他总是用心记录着小故事,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回忆讲述,这就是厚积薄发的成果。我希望自己,从这本书开始,意识到教育的感化在于小故事大道理,而不是照本宣科讲些流畅的废话。当然,这一点我也在慢慢成长,故事不在远方,就在身边。学生喜欢听关于教师的故事,所以教师要成长为一个有故事可讲的人。二是,阅读中积累故事。白岩松说自己在海拉尔的时候,还不及书桌高就拿着妈妈的阅读证在市区两个图书馆穿梭,深深的感触于他的阅读启蒙竟如此早。更让我感触的是,在本书的细节处,我发现他总是在旅途中插空阅读书籍。于是,我深切的感触: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优秀,而是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这也让我想到微信朋友圈一个幸福的妈妈,她工作家庭阅读都兼顾的很好,在旅途中、在睡前总是不忘阅读充实自己的灵魂,他们都为我点亮了阅读的明灯。关于阅读,白岩松说他人生的四个十年读书的四个境界:第一个十年,阅读打开一个远方的世界,带着他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第二个十年,阅读与他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着他走过青春的岁月,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第三个十年,阅读曾国藩等引导他面对内心、人性和社会,学会为人处世;第四个十年,阅读《道德经》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他最后说: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好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阅读的滋养不是一朝一夕,是岁月慢慢积淀,是由内而发的魅力和气质。从阅读中,白岩松积累着故事:在讲述成功与失败的时候,众多的历史人物出来佐证失败是另一种新的开始;在论述观点时,众多作家的名言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而又有说服力,这都是阅读的滋养。三是,阅人中听故事。白岩松曾经策划过一档节目,采访十一位空前绝后的老学者,如启功先生、季羡林、胡绳、汤一介等。我想他有此想法,于公于私都是对我们和他本人有益的。他在与这些智者的交流中,领悟着为人为事的道理,成为熔铸在自己人生血液中的营养。他也作为央视的核心新闻人物,见过大世面见过大人物,总是用心记录着名人的谈论和故事,比如伦敦奥运会英国一个发言人的讲话、比如某次采访人物的发言,具体到细节和文字。正如,俞敏洪在大学的演讲说一个人要成长,得益于阅读、交流和行走。白岩松的智慧,在于行走的路上,遇到了有智慧有想法的重要人物,在与各种人打交道和访谈的过程中,他在积累着小故事,体味着人生的大道理。白岩松解读《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最优秀的人,知道一个大道理之后,二话不说就去执行。而下等人则是一笑置之,不予理会。我想,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以阅读中的体会和感触为向导,不断调整并付诸行动。 2015.11.11

白说也会让你警醒

按理不应该去看别人的评论。心灵鸡汤也好,白说也罢,到少对于我而言,也是颇有营养的。我看过的书不多,心灵鸡汤类的更少,所以怎么说对我都是有益的。其中的讲音乐,解道德经,还有对学生们一类的演讲对我的感触都挺大的。至于其对于新闻行业的讲解也会诸多赞同。大道理人人都会觉得是炒冷饭很无聊。从岩松的话语来讲,纵使表面风光,其自身的奋斗之路还是充满艰辛,付出也是巨大的。也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研究,琢磨,才能考究到人生的一点点真谛。而对我而言,这些还是差的很远。如白所说,人生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平淡并不是真正的幸福,有追求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一样,生活会让你去思考,去解惑。三十而立,接下去的日子,如何让自己不惑,就是要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解决生活上的一个个问题,理解人,生活,生命的意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可是,慢慢来

最近读了白岩松的新书《白说》,对于作者来说是一本自传,对于读者的我来说更像是一本演讲集,不管是自传还是演讲集,里面的一些观点触动了我,想要道一道自己的一些想法。【“感触”和“表达”之间,还有“追寻”创作往往包含三个步骤:始于“感触”——比如你被一件事或一个人打动,想要创作一首诗;终于“表达”——这首诗最终完成了;但中间这个词是最重要的,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而是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在高中时代,只知道读教科书,怕浪费时间而不敢涉及课外书。或许是阅读量欠佳,写作文对我来说是一件头疼的事儿,每次都不知道编些什么内容,写出来的文章索然无味,自己都不愿意再看第二眼。高中虽然不看课外书,可是能够感受到内心的求知欲。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开始看各种各类的杂书。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写日记,刚开始有的没的都在本子上写,流水账一般,味同嚼蜡。或许是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亦或许是书读得越来越多,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写的东西不再那么讨人厌,有些句子越看越喜欢。有些感触,随着岁月的沉淀,可能会有更好的表达。就像书中——“感触”和“表达”之间,还有“追寻”——所言。最近几年,每个月都会看几本书,可是我常常怪自己没有太多的输出。有时候看完一本小说,总是懊恼自己只是得到一个故事,没有所谓读后感的表达;有时候看到书中某个观点,对自己触动很深,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去表述这种感受。或许,我应该不急于表达,慢慢来。【国外有一个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结论是达到衣食无忧的境地越早,之后幸福指数下降速度也越快。比如说刚刚二十来岁你就什么都不愁了,剩下的五六十年怎么混呢?】当下年轻人结婚,大都会借助父母的支持买房,甚至买车。姑娘我觉得二十多岁什么都有了,之后的生活该多没意思呀。留美学者薛涌在《年轻可以一无所有》中说:“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年轻人就是应该一无所有的。”姑娘我非常赞同此观点。一无所有只是暂时,可世俗奈何不了。内心赞同,可是恐怕姑娘我没勇气面对“一无所有”。可是,我总觉得慢慢来,想要的终会有的。


 白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