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构想》书评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38740406
作者:刘家琨

构筑乌托邦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小猴子,大晚上不好好睡觉,抬头看见天上静静洒满光辉的明月,就被迷住了,不知谁低头一瞧,咦?水里也有一轮明月!于是猴子们尾巴勾着尾巴,伸长爪子要捞月,可当猴爪子一碰到水,哎呀,月亮碎了。小猴子们好像做错了大事一般,懊悔不已。  猴子捞月的故事,你一定熟悉不过。想必我说了个开头,你就猜到了结尾。  而书中的人们,也像这样的一群群小猴子。这样说似乎太不尊敬他人,然而,我无法不把他们与这个故事联系起来,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很久很久以前,云贵高原的旁边,有一个叫普照平原的地方,居住着世代的普照人。那儿来了个建筑师欧阳江山,他的胸腔里燃烧着熊熊的理想之火。他来到了普照,看到房子杂乱不堪,意欲造出一座新城来,起名为“明月构想”。而他不止是希望造出新城,更希望通过这一座庞大的建筑,改造人们的灵魂。  他发表了演讲,这一场演讲让人们激动,又让他们警觉,他的到来,与他的所作所为,一次一次敲碎了百姓平镜般的生活。……终于,百姓同意大家一起开工,而不借助社会上的捐助。  他真的能够成功吗?  是作者的倒叙,让时光之水轰然倒流,当灰尘已经散去,当明月未被淹没,当那些老人还是小年轻,当欧阳江山复活了……通过“我”这旁观者的嘴,让故事如旧日皮影戏,一幕幕生动如昨。故事的主线虽围绕建筑展开,而无数的暗线则将砖瓦垒起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建筑师欧阳江山来到普照上时,他带来的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带来的是一种他心中对人性与灵魂的净化渴望,因此,他的一言一行,给落后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小镇生活也从不同年龄层之间起了变化,从小到老,都渐渐受到心灵的震动。其次,一起来的先遣队队员也成了他的帮手,为一部分最先追随这样拥有乌托邦梦想的人。作者也对平头百姓的心理着墨颇多,一个外来人渐渐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读书的孩子们觉得先遣队队员们是他们最好的朋友,一生碌碌无为的涂马倌也容光焕发,觉得日子渐渐好起来了。  然而,想构造乌托邦,也要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定改造。这里的描写,有着某一时期强烈的中国特色:外来协助者贝尔尼因自己的鞋子丢了,穿了所谓反动派的鞋子,而导致自己被粗暴地赶出普照平原,而那个老者也被迫变成了一股灰。他们搭筑了帐篷,以上工建筑自己的家园。先遣队队员不让男女恋爱和发生关系,幽默的是,辛苦检查下的几乎都是原配夫妻,少有新恋爱的男女。与此同时,伙食也日渐变差,在一场天意的大雨后,帐篷被吹跑的百姓再也不愿如此上工与被严管,原来明月构想的“共有制”又被挖成了一个个“私有制”。   当最后大水淹没了尚未建成的明月时,一切又回到起点。这个明月构想,终究成了南柯一梦。  作者刘家琨的这本《明月构想》,作为建筑师的他,有着禀赋将建筑的外形与意境一字字写出,作为文学创作者,他亦字字精炼,处处体现着其文学素养。通过这篇黑色幽默小说,他刻画了一个理想的建筑师,描绘了一场宏大的生活场景,也铸造了一份在沧桑中昂首挺立的纪念碑。  有时候,失败比成功来得更伟大,更耐人寻思。

英雄“陌路”与反“乌托邦”式的的隐喻 ——读《明月构想》

文/渔歌欧阳江山一心推行明月新城。从来到永镇开始,他排除各界阻力,使用各种办法赢得镇民支持,建造出他最初构想的一座新城,但这座新城存在太多致命缺陷,以至于难以抗拒自然、人为的力量,很快便“崩塌”了,长埋在大水之下。它预示着欧阳江山理想的破灭。小说无处不在的隐喻萦绕着,遮蔽着,同时也藏纳着作者的思想。在这里,刘家琨不一定称得上是思想家,但绝对是一个企图使用文学语言建构一座属于他个人的思想城堡的建筑师。欧阳江山是复杂的。他首先是一个理想家,“其人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官僚和实用主义者,而是一个梦想家、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设计师和浪漫文人(尽管表面冷漠)。”他更是一个改造者和践行者。“他的雄心绝不是仅仅建造一座理想城市,一个钢筋水泥躯壳,他是要借此建造一种文明、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培育出一代新人,至少在当时,他的本意是要进行一场诉诸灵魂深处的文静的革命。欧阳江山主要做了四件大事:改造青少年的思想、以火毁城,建造新城和引水淹城。欧阳江山建城项目很早就注定失败了,从他对青少年的思想改造上就可以看出来。他所谓的灵魂改造只局限在表面:篝火晚会、看电影、发月饼等等只能引起青少年们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缺乏心灵上的共鸣。他们对欧阳的追随只能是短暂的,一旦失去兴趣,号召力很快便瓦解了。欧阳领导的先遣队在方山上纵火,以至于从孩子到教师到全镇人开展一场类似于全民纵火的狂欢运动,火本身是希望、是瓦解过去建构新的未来的象征,而镇里人却把它理解为古老节日的重生,仿佛一场锅庄舞的再现,一夜歌舞,次日照样过着与过去无差的生活。虽然大火真的烧掉了永镇的一切,人们心灵上的“过去”并未消除。它被狂热、激情等等人类常有却不持久的情感暂且压制在潜意识里,一旦狂热退去,激情冷却,过去的生活习惯,自带的本能力量会很快胜过新建立的思想;火能烧灭过去,但同样,新的东西也能被人类之水湮灭。在某种意义上,永镇过去的面貌和“明月构想”有着相同的质。作者有意设计悖论:个人的理想与集体存在的冲突;人为的建构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博弈——欧阳江山的失败本质上源于这二者的悖论。理想的实践会使得个人走向英雄主义,面对一个族体,甚至会产生集权。在永镇,欧阳及其理想成为明月新城的核心。他直接指导着城的运营。而欧阳江山从一开始践行理想到后来采用集权式的管理办法约束永镇居民,无疑使得理想走向另一个极端。新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违背人类本能的现象。最明显的是对镇民自然情欲的处理方式——只允许夫妻房事,不容忍“非礼”之事,“捉奸”在这里被表现得既荒诞又极具隐喻性,让人不禁联想起“文革”时期的种种荒谬。禁欲实际上是对人类本能底线的一种违背,必然催生反抗,也就为之后的失败埋下伏笔。后来,永镇人从外国人带来的杂志上描述的“威尼斯”水城里得到启发,用引水入城的方式改善居住环境,也证明了永镇人本生具有学习、创造的智慧,这是欧阳江山不能左右的。大量的隐喻环节给小说增加了智性的特征,看似简单地叙述故事,实则隐藏了巨大的现实内涵,富有思想的力量。出版者给本书冠上了“反乌托邦”小说名目,也有其道理之处。总之,这是一部认真的作品——虽然在柳老师、老外的人物建构上还有更大可能;柳老师、老外和欧阳江山三者之间的情感关系上还缺乏更加深刻的构造。

--

很早就知道刘家琨跟翟永明何多苓一帮成都文青是一伙的。那时我上初二,读翟永明王小妮的东西,很喜欢,里面老是提到这个叫刘家琨的建筑师。后来在电视上看了一组讲建筑的片子,里面也有刘家琨,还有张永和,估计是我对建筑感兴趣的最初原点。但刘家琨在《我在西部做建筑》里却写:“上大学之前从来未听说过‘建筑学’...毕业十多年间,主要的精力和兴趣都没放在建筑上...心里暗暗对文学说:我还要回来。”这个百转千回让我千辛万苦进了现在专业人,真爱竟是文学。我未曾料到这个故事既有着马尔克思的魔幻色彩,又有着昆德拉的讽刺,同时这两种口味放在中国式的背景之下又显出了一种奇特而恰到好处的小幽默。有着自己的语言和讲故事的方式,在当今的作家之中已属难得。《明月构想》故事本身,与后一篇《我在西部做建筑》一起读,中心思想会更明确。《明》是一个想象的游戏,而《我》则是其现实中的注脚。《明》中写明月新城半途而废,村民开始乱搭乱建,在《我》中有着实际的体现:“诗人马丽华当时认为是‘月光下壮丽的大厦’。那房子风光了一阵,后来听说成了设计中没有考虑过的‘歌厅’。再后来,听说院子里面主要是挤满了避风的羊。(P180)”大多数时候,做建筑和规划的人常常不自觉地将设计作为实现自己雄心和影响他人的手段,建筑师和规划师,某种意义上都有着独裁的基因。若干年前,读《the fountainhead》还会觉得像其中Howard Roark一样坚持自己的设计是建筑师应有的骨气和品格,如今时过境迁,反而觉得有些固执得可爱了。《我》里写如何教民工抹墙尤其好:“为了避免大片墙面抹灰不平整,我干脆用乱抹以掩盖瑕疵...不管怎么示范,那些民工千方百计总要把它抹平,但又不能真正抹平...过了几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们心里暗暗打着些算盘:首先,他们并不真正相信城里人修的房子连‘衣服都不穿’(指不贴瓷砖),当真那么没钱;其次,他们认为自己下死劲去抹还是抹得平的,就这样有点看不起人嘛;最重要的是,他们生怕以后会用‘没有抹平’作为理由来扣工钱。我们划定了一块示范段,并规定抹平了才拿不到工钱。(P188-189)”做设计在今天,或者甚至任何一行在今天,只着眼于本身已经远远不够了。设计早已经不仅仅是审美和材料的问题,而是城市和社会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如何使用空间又会获得怎样的体验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它还是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材料以怎样的方式去实施设计的问题。它更是设计背后有着怎样的政治谁来出钱能出多少的问题。而这些藤蔓支节,反映在生活中,往往就是像抹墙这样有些讽刺有些好笑的片段。而在《明》中,这些片段被进一步夸张成了进行抹肥皂、清洗和冲洗的三层浴室;成了一年一次可以完成光荣造人任务的宿舍;成了下场颇为惨淡的外国友人贝尔尼。《我》中写道《明》是匆匆结尾的。读来是有些匆忙,倒也不坏。回到了作者第一人称的叙事,正好为读《我》做了铺垫。《我》中写后来作的小尺度,当地化,探索新可能性的设计,刚好是《明》对现实的启示。

文学与建筑的缝隙

我一直对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存在莫名的好感,大概是因为建筑师能同时游弋于工程学理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吧。所以当得知刘家琨出版小说,身为建筑师甚至触及文学创作时,便对他更生好奇了。事实上,文学绝非刘家琨在建筑界有所成就之后的跨界之举,而是生来便与他同在的。自认是文艺青年的他年轻时便对文学抱有热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刘家琨就已是一位先锋小说家,而《明月构想》一书实际上是他十几年前完成的作品。而这种错中复杂的因缘令到刘家琨这些年来最常被问及的便是:“建筑设计与文字写作的联系?”这对他来讲或许“回答很困难”,但从他的文字里不难看出当中的羁绊。从故事本身说起,《明月构想》的主人公欧阳江山便是一名建筑师,其中关于建筑规划之专业,确是除建筑师本身难以写就的。我甚至依稀感觉到这个故事与刘家琨本人前往西藏设计那曲群众艺术馆的经历不无关系:初出茅庐的建筑师刘家琨厌倦于设计院那种国营单位的沉闷生活,积极响应前往西藏担当建筑设计,颇有如欧阳江山般抒发理想之感;群众艺术馆的设计被第一任馆长痛批,刘家琨明白到这房子更似“我们这些自作聪明地人塞给人家这样一种自以为是地生活”,而欧阳江山的明月构想实际上建构的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看似美好却不顾他人意愿的生活。如此反乌托邦的设定,亦不难让人联想到是刘家琨在建筑设计中所遵循的理念。“建筑设计的要旨不只是设计建筑”,刘家琨从“低技策略”出发,遵循着面对现实利用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充分强调建筑与现实需求的关系,而脱离现实的设计如明月构想自然只得失败。故事以外,字里行间,我同时感受到了刘家琨作为一名建筑师,其惯有逻辑思维的严谨与细致。而这种严谨,更多是表现在叙事的描绘中,常以丰满的细节铺陈,令虚构之事变得如具象之实般呼之欲出。其中最喜欢的莫过于那段对新城的描述了:“把一张铅条铸就的蜘蛛网平平放下,以它自身的重量去密密切割一朵桌面上的奶油莲花。”极具画面感。当然,事物常常是一体两面的,当所有的文字都能轻易让读者在脑中产生相应的画面,那其中可以赋予文字的想象空间自然就会被压缩掉。刘家琨在某次采访中的回答似乎能解释这般取舍:“我感觉到合适地运用细节,会使文字和气质形成有趣的对比,这个对比会使骨感的技术性语言和肉感的文学性语言构成一个特别的东西。”由此再度印证了,刘家琨的写作绝非玩票性质,而是饱含了思考与突破的尝试。看到刘家琨的小说发表招来一众文艺界好友为之站台,言语间无不满盛赞美之词,我的注意却落在了一个无谓的疑惑上:主人公欧阳江山的名字与诗人欧阳江河是否有什么渊源呢?

或许我们都误会了那晚的月光—— 读《明月构想》

文/飞熊       1      那个在屋顶上来回踱步的巨大黑影,在迷茫的夜色中散发出一种淡淡的疏离感。   他并不拒绝你接近,不过即使你和他四目相对,侃侃而谈,你也很难窥探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宝藏。      当一个建筑大师,开始用文字,构建他的城镇,郎朗明月下,却只是朦胧。读罢此书,掩卷,回想,小说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好像离得很远,在脑海里依稀可见的只是影子,那些落在河面上的影子,有些许微风,就不断改变着身形,总也看不真切。      我试图通过互联网络,更多的了解作者刘家琨,可是能找到的信息真的不多,对于他的文学作品的评论和介绍,就更是少的可怜。刘家琨在网络上的形象,更多的是作为建筑大师的形象——那些溢美之词,万众敬仰。有两个地方,对于我了解刘家琨,帮助很大:一个是百度百科,另一个是豆瓣。      百度百科上说:“他一直拒绝往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扎堆’,长久以来始终立足于四川成都这片土地。”我也曾游学成都,那个说着北方方言的南方城市,那种特有的人文气息,和人流攒动的北上广深比起来,真的是有些与众不同。   饮茶和麻将暗示了那个城市的安逸和“巴适”,那些随处可见的旧书店,那些游走在你我之间的文人骚客......而刘家琨的建筑生涯,也是“从艺术家工作室开始出手”。      “在创作了罗中立工作室、丹鸿工作室、犀苑休闲营地、‘红色年代’娱乐中心、何多苓工作室一系列建筑作品后,他让建筑的石头唱歌了,让建筑成为了自己的另一种小说形式,继而声名鹊起,成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国际知名建筑师。”   在豆瓣上,只能找到刘家琨的两本著作,一本是本书,另一本叫《此时此地》,成书早些,像是本建筑书籍。而上面的文字,就来自于那本书的书评之中。      那些书评一定来自于刘家琨的朋友,或者非常铁杆的粉丝。在阅读那些书评的过程中,我觉得,我在慢慢接近作为建筑师兼小说家的刘家琨,但他可以接近,却不能读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毕业于重庆建筑学院,八十年代却以先锋小说《高地》一举成名,他的小说由此而收录进了《四川文学.小说系》,当年与他并列的还有新出道的阿来。可在进入四川省文学院后,却写不出像样的文字,再次回到了建筑设计中来。      2      建筑和小说,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却有太多的相通之处。它们都是一种设计,使用某种语言元素去构建梦境。两种语言元素虽然不同,但都散发这某种人文质地,某种艺术气息。从这点看,所有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结构、节奏、主题......暗示、转义、隐喻......近景、中景、远景——我们把思绪来回来,看这篇小说《明月构想》,作者使用了稠密的语言(过多的修饰和议论),相对舒缓的节奏,大量的远景镜头,讲述了一个并不是很清晰的梦,一场朦胧夜色下的大火,一组需要时间慢慢琢磨的隐喻......这个故事里,有我们太多的不解,太多没有线索的谜题。      这个故事关于如何在一个闭塞的南方小镇一建立座新城——明月新城。而新城的缔造者,在这个构想失败后,成了一个屋顶上的漫步者,离群索居默默无闻悄无声息。“如果是阴天,他会一直模模糊糊的融入黑暗”......作者喜欢使用这种远景镜头,去描写一个人,甚至一个场面,以至于在阅读临近结束的时候,我的神经还是紧张的。我们不得不在某两个章节使用了“略读”大法,我想我并没有错过什么——那两个章节是大多数小说都会提及的历史阶段,但我还没见过哪本小说能把那段时间描写得有太多的文学色彩。不过,作者在写那些的时候,并没有写得那么清晰直白,以致一刹那间我产生了错觉——也许他能写出别样的风景。可最终,我还是在某某暗示下,确认了那种种场景就是那个我们不得摆脱的曾经——这不是作家的宿命,而是读者的,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对那段过往有什么审美体验。      如果你是个通俗小说读者,关注情节的发展,关注那些起承转合,或许你只能在第一遍阅读后,把这本充满误会和偶然事件的小说束之高阁。不过,那种种误会和次次偶然,还是叫你觉得不虚此行,感官的满足之后,必定会交口称赞。就像小说的主人公欧阳江山,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城时,那种要创造一个物质和精神都非同一般的新城的野心一样,作者刘家琨也在刻意炫耀他文字技巧的同时,暗示着一个设计师,一个构建者那种试图创造一片新天地的野心。不同的是,作者笔下的欧阳江山的形象是模糊的,第三视角的叙述方式,和作者刻意使用的远景镜头,没给欧阳江山太多的曝光机会,欧阳江山一直是群众、作者、读者通过转述猜测中的一个不可接近的人;而作者在叙述上的野心是明显的,他明确的告诉你——他要用隐喻,转义等种种修辞方式,暗示我们他要告诉我们的太多,关于梦,或者还有那个时代,那些人,不只是建设一个新城,还有别的什么......      欧阳江山要在那个古老的永镇,建设一个新城,最初大人物们的态度是支持的,但当他们欧阳江山把那个小镇说的一无是处的时候,不仅是那些大人物,就连那些平头百姓也产生了一直他要将小镇“夷为平地”的隐忧。于是,欧阳江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他找了个“圣地”——一个废弃的仓库安顿下来,他构筑了“样板间”吸引学校里的学生.......一场意外的大火,真的把永镇夷为了平地。于是,明月构想有了实施的可能。随后,从异域来了个外国人,为永镇带来了些插曲——一个爱情故事,发生在那个特殊时期,外国人爱上了那个孤傲的女老师,于是外国人在批斗后被驱逐;故事的最后,欧阳江山,也爱上了那个孤傲的女老师.......那个建造一座新城的梦,彻底碎了......         写到这,我们终于明白,原来这里有一组建筑化的文字隐喻。不过,或许我们都误会了那晚的月光,误会了月光下那个孤独的人影。

《明月构想》:左手天堂,右手月光

这是一本很独特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分外荒诞却又格外真实的故事。故事以“我”的第一视角展开,以多年前一位名叫欧阳江山的建筑师实践“明月构想”——一个要建立一座新城,并用建筑重塑人们的灵魂的计划——从开始到终结的故事。故事不长,却充满力量。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很出色的建筑师,因而在小说的推进过程中,关于城市规划的细节真是有力,这无疑使得作者的表达变得更加容易。建筑师和小说家有许多有趣的共同之处,譬如唐诺所言,小说家是“在苦难中才方便找到工作机会的人,但这苦难往往包含了它自己”而一个建筑师,往往需要在一片废墟上寻找美的可能,而对美的寻找和体悟,同样需要自己在废墟上亲力亲为。小说家的世界很简单,曾经他们只需要一支笔和足够的纸便可以创造一个世界。而建筑师需要的不只是砖瓦,还需要更现实的因素——或许可以称之为“权力”。“自古太守多诗人”,一个城市的规划者,倘若富于诗情从字面上看或许是一件极好的事,但这种情形,似乎和柏拉图的“哲学王”的构想有些类似。哲学家做不了称职的王,而一个过于理想的建筑师,也很难让梦想照进现实。他太理想,因善良而充满理想,因善良而懦弱,要么不肯改变他人,要么只能改变自己。《明月构想》中的欧阳江山显然改变了自己。他从一开始的正向思考——如何让人们在更舒适的城市建构中成为自己,到最终试图以大刀阔斧的改造湮没每个人的自由,来换取似乎只该存在于梦中的“人造天堂”。亦或许在他的“明月构想”中,天堂的样子只能在朦胧的月光下欣赏,而当日光倾城时,贫瘠、荒芜、愚昧、贪婪和妒忌,这些植根于土地里的东西,并不会因为地上的建筑变了模样而真正改变。一切由心而始,也只能焦灼心灵,停滞于月色的幻象中,埋葬浑噩。在小说《明月构想》的最后,附了一篇作者自己的散文《“我在西部做建筑”吗?》。比起热衷于在大城市追逐梦想的大多数同行,作者刘家琨却始终留在“西部”。这种坚持暗示了他自己的信仰,一种在局限中创造浪漫,使“建筑的石头唱歌了”的表达方式,叙述自己的困惑与喜悦。这应该成为一种被人羡慕的生存状态。或许我们都在寻找天堂,但乌托邦的脆弱却让它变得虚幻。无论怎样,我们都无法拒绝局限,就像只有局限本身才构成我们自己一样。也许每个人生来便拥有通往天堂的路线图,只是我们都在忙于逃避障碍,以至于忘记了顺其自然,同样可以到达彼岸。左手天堂,右手月光。寻找天堂,只需要遵循心灵的自由,以及月光照亮的方向。

要让啦明月落在平原

1.读完这本书花了三个晚上,第一天睡得甚是平常,第二晚有些迫不及待,第三夜心情复杂一言难尽。最终决定把自己乱七八糟的思绪落诸笔头,且看看能交一份怎样的读后感。周六晚上,《我的建筑与文学创作》的“分享会”将在深圳举行,不难想象有方的那间小屋里又要怎样的人头攒动。不过恐怕来听建筑的多,对“文学创作”真正有兴趣的人怕是少之又少。这倒不是秀优越感之词,若不是一念之差,自己也要和这本书错过了。琨叔建筑上的成就更大,难免让人觉得“文学创作”有附庸风雅之嫌,称为爱好尚可,真的办一场“签售会”,脑残粉们也有些不知所措了。且不知“分享会”上如何做解,拭目以待,回到正题来谈谈这本书。2.第一个晚上看的有些无趣,开篇甚是无奇,没有情节起伏,只有古怪而寡淡的人物(有且只有一个)。老实说我是有一点失望的,尤其是看到理想的城池出现的时候,有一点得意——一个“业内人士”自然看得出缘起之处;有一点失落——琨叔未免有些俗套,如简介所说,英雄人物绘就理想画卷,功败垂成的伟大故事未免只能达到郭小四《幻城》的水平……还好我是警惕的——英雄人物并不可爱(不是高大全的写作模式),理想的城市严重缺乏新意(起名的情节更类似于调侃),我对琨叔有信心。关于“挣扎的室内家具”的比喻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台面上都铺满了灰扑扑的厚实细毛。”这种隐喻很有张力,甚至真切的让人感到一种不安,为独闯的“我”,也为犯了心脏病的欧阳江山。3.第二个晚上很美妙,像一场宾主尽欢的宴请。情节开始加快,矛盾冲突开始显现,英雄的轮廓开始明晰,明月普照,理想的火焰越燃越高。知识的力量终于压倒如蝼蚁般卑微到猥琐的庶民,甚至颇有些启迪蒙昧的意味。“崭新的生活正在招手,崇高的理想指引向前。”眼看明月升上夜空,年轻的朋友你怎能裹足不前!知识的胜利让信奉知识的人得意(特别是建筑知识的),甚至有些飘飘然——看!美好的明天怎能少了建筑师出马!“强奸案”是第二个回合的交锋,一方的出击并不正大光明,另一方却毫无招架之力,读者尚留疑,第三次交锋已在一日又一日的酝酿中整装待发。明月、火光、屋顶、守望者。积聚的热量最终变成一场盛大的狂欢,光明与希望的象征却转瞬变成无情的恶魔,读罢全文看来,这更像一个预言——激情燃烧了岁月,也有可能烧到自己。3.兵不血刃,先遣队拿下这场攻坚战,而无家可归的群众别无选择。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大幕徐徐开启,我们透过国际友人贝尔尼的眼睛看到多年以后的盛况,只有在这个拥有万里长城的国度才独有的壮观,正如文中所说——这是“这个崇尚“万众一心”的民族思索和行事的尺度”。作为一个后辈,了解那段历史恐怕只能凭着各种支离破碎的片段,或是种种未待讲述就急于得出结论的叙述。猎奇的心理往往放大了荒诞或是残酷的情节,状似激烈的批判背后常常是无知者无畏的肤浅。因着对一个极端的恐惧,而矫枉过正的拼命奔向另一个极端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毫不关心,毫无兴趣,回敬一句“关我鸟事”——一道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无法忽略的印记如此悄无声息的隐没在众人的沉默与默然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托豆瓣上简介的福,读到盛况之时,我却一直在想象理想之城的垮塌。我深感自身的想象力匮乏,洞察力更为有限,无法想到这样耐人寻味的结尾,和之前的两个夜晚相比,也许我更喜欢这一夜。4.《明月构想》之于我,既不是一个所谓“反乌托邦”的寓言,也不是充满社会责任感立志通过自身实践改变社会的建筑师的悲壮史诗,更不是讽刺什么民族劣根性的杂文。我甚至觉得,将其明确的置于某个时代,也并不是单纯为了批判历史,或者说这至少不是作者写作的初衷。我从三个晚上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明月——“真”、“善”和“美”。“要让啦明月落在平原”,这样美好的愿望,不仅仅是先遣队员们的,更是作者的,甚至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从赋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到普通民众心中最朴素的情感。用“乌托邦”来形容,恐怕是有便于理解的好处(颇像“鸟巢”的由来),可是大家怕是只看到了“乌托邦”如空中楼阁,却忘了这楼阁美得动人心魄。不再相信“乌托邦”的人,是成长成熟而让人欣慰,还是遗失了某种东西而让人可悲?《明月构想》里的人物是复杂的(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和他们的原型——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千百万年的人们比起来,恐怕他们因着文学作品篇幅的缘故,还要更易于理解一些。也许是因得本身的不纯粹,才让那些闪光之处愈发明亮起来。因一双鞋而终生内疚的贝尔尼是,认罪不迭的李文书也是,平静而倨傲的山歌妹子更是在某一瞬间成为了众人敬畏的存在。有个更为有趣的问题——“咋会去搞她呢”——堪称第一女主角(最不济也是黄金女配角)的柳老师,为什么会出现在一个又一个情节的关键路口,甚至在后文的描述中——“她坐在黑暗里,像母亲一样抱着欧阳江山悲伤的头,倾听他伴着月光照耀的缓缓水流徐徐吐出的呢喃细语。”——俨然披上了女神的光环。也许这就是《明月构想》式的审美——浮夸自恋的忏悔者,虚伪却敢担当的男人,无数人叹之鲜花插在牛粪上的“圣女”。至于柳老师——“折翼的天使”这样的字眼怕是不能形容她的矛盾和复杂,我想,异于常人的行事方法而成为外星人一样的存在,该是她与欧亚江山得以沟通的关键因素了。敢问明月如此皎洁无暇,凡夫俗子是否应该因为自身的“不纯粹”而自惭形秽?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扩大到“人性的光辉”这样的高度,却恰恰因着朴素而使人信服,我想这就是琨叔所说“某些是非,是可以有个基本的判断的(非原文,各位意会)”。5这篇读书小记起笔自七月十日,写得洋洋洒洒,拖拖拉拉,终于拖到七月十三日方才收笔。读书分享会昨夜已然结束,琨叔“吴刚说书”或多或少的解答了上文里提到的疑惑和期待。最后来一句——昨夜的月亮,挺美。20140713于深圳


 明月构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