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字为药》书评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10824654
作者:徐国能
页数:232页

煮字为药

第一次见到“煮字为药”这四个字是两年前的一个豆瓣小站上。觉得这四个字真是太妙了。在这个缺乏文学营养的时代,确实需要这样一剂良药,来治愈我们的心灵的空虚与迷茫。感谢小书在书店无意之中发现了它,于是我也就买来看了。就像是一味温补的中药,不辛辣,不苦涩,但是味道非常独特。带有甘草和薄荷的天然之气,在作者徐国能的熬煮之下,香气四溢,却又不浓烈。好似芸娘的焚香之法。如果说读王小波的作品就像在看一个熟谙世事冷暖却又无力改变的人在嬉笑怒骂,读朱光潜写给青年们的信就像是一个大学教授在讲台上对我们谆谆教导,读丰子恺的散文就像是一个学识渊博的老顽童在玩耍间将人生百态告知与你,那么徐国能的这本《煮字为药》就像是一个年长你几岁的兄长,在阳光和煦的日子里,与你各捧一杯茗茶,细细将他这一路品来的人生茶的味道说来与你听。或许,他本身就是那一缕阳光,不猛烈,但是温暖。

董桥:写给徐国能的新书

徐国能那篇《字的故事》引述夏宇的文章说,爱斯基摩人交谈的方式是“把彼此冻成雪块的声音带回去,升一盆炉火,慢慢地烤来听”。那是人世间最温暖的炉边琐语,是只有生活在雪天冰地里的人才听得懂的心曲。“The Lost World of the Kalahari ”里也有一段Peter Scott说的故事,说是爱斯基摩人听了他讲述战地旧事惊惶极了,连忙问他欧洲人难道都那样随随便便跑出去乱杀陌生人:“But do you Europeans actually go out and kill people you’ve never met?”都市里的人老早忘了那样浅白的关爱。  信息泛滥冲走了往昔珍重的叮咛,纸糊破窗,泥补残檐,人人等待的已经不是来春归燕的呢喃,难怪徐国能蓦然回首,想到的竟是他也“升一盆火,照亮历史博物馆里文字刀契的痕迹,静静倾听每一个字,倾听它们对千年后使用计算机打字的我,究竟要透露什么样的文化秘密”?他一定知道那也不容易:电子霸权的年代里,揿着鼠标长大的新人类认得出张爱玲《琉璃瓦》中金瓶里那朵栀子花算是天大的造化了。  一九七三年才出世的台北人,徐国能读完东海大学中文系又拿了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现在在大学里从事文学教育,多年轻的学问家!我先是读了他的文集《第九味》,满纸精致的怀旧和精致的感悟,连文字都有本事经营得又现代又古雅,彷佛时髦大饭店的餐后甜点,竟是一道早岁巷口叫卖的烤白薯,说是仅仅为了“提供一种徒然与感伤,对于曾经的,对于不再的”!我的朋友焦桐给那本书写的序文于是慨叹徐国能青春的外表里藏着苍老的灵魂。  最近,台北九歌出版社陈素芳寄来一迭打字文稿,说徐国能要我给他这本新书写几句话。这些篇章都比较短,议论多了,抒情少了,借些眼前的人与事烘托心中的思与感,平实的文字步入寻常的巷陌,路人稀疏,鸡犬闲散,几阵桂花雨忽然轻轻飘下,只见邻翁佝偻着身子慢慢清扫门前的落英:徐国能到底舍不得彻底放弃他那管蓄满墨香的笔!墨香,说穿了正是现代人久违的人文素养。  照徐国能说,李家同教授提出过三十个问题探讨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台湾报上立刻有了各种反击:谁有资格决定大学生该知道些什么;李家同应该说明听维瓦第有什么用处而不是嘲讽没听过维瓦第的人;农民子弟谁有工夫读《战争与和平》;没有人文素养有什么损失!我不知道那三十个问题是什么问题。李教授当然是个老派的有心人,他的书生之情越浓,招来的代沟之讥自然越多。人心翻新了。  徐国能写《我喜欢背诗》说,欣赏与理解文学音乐与美术可以探索别人和自己的心灵,“从而更加认识自我与人类全体存在的大意义”。那是赤子之抱负,跟李家同谈人文素养的本意应该是很相近的。可惜我并不那样想。亲近文学亲近音乐亲近美术亲近的是个人的性情,成不成得了一股素养不必强求,跟“认识人类全体存在”的关系尤其不大。我情愿独自升一盆炉火拿文学拿音乐拿艺术慢慢烤来听:徐国能你也试试烤烤看。  董桥于香港

煮字为药解心忧

  近来,因两件事情大受刺激。  一者,老家来的外甥家中做客,谈起乡亲们的打工收入,让我这个搞文字工作的人羡慕嫉妒恨。他说,一个有经验的木匠,每月能挣八千上万;两个人合伙在建筑工地制模,日薪加起来要一千到一千五。听完暗自盘算,换做我,从早到晚一直敲字,也敲不出这么多钱来。原来是脑体倒挂,现在终于挂回来了。  二者,复旦投毒案日前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宣判前,林森浩接受央视记者专访,他说,在看守所的这10个月,一直在看书,主要是一些文学经典。因为觉得以前读的理工科书太多,文学方面读的太少,感觉思维有点太直。“以前也有意识到,但一直没想到怎么去改变。”由此看来,人文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林森浩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为时已晚。  看似不想干的两件事情,反应的却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在商业社会,赚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第一指标,只要收入高,就有成就感;与此相对,精神、心理层面的建设被远远甩在后面。大家都明白,在这方面投入时间、精力,不能马上变现为经济利益,所以根本提不起兴趣。最终,整个社会人文素养下滑,就显而易见了。大陆如此,海峡对岸亦是。  徐国能,台湾70后,台湾师大文学博士,台湾师大国文系老师。他醉心于中国古典文化,乐于将这些美好的文字与学生和读者分享,却为传统人文素养的逐渐丢失深深叹息。鉴于此,他应编辑之邀,在台湾《中国时报》开辟专栏,列举日常中俯拾皆是的中文应用,带领读者赏析素朴语文的个中深境。这些优美的文字集结成书,便有了一个文雅而又贴切的名字——《煮字为药》。  煮字为药,熬一剂芳香的文字汤药,治疗我们丢失的灵魂。徐老师强调,语文是一切的基础,英数理化,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学习起来都事倍功半。再推展开去,缺少了文学审美能力,无论多丰富的物质生活,也会过得单调乏味,如同嚼蜡。文字是打开心灵和思维的钥匙,文学是启迪情感和审美的捷径,读着徐老师典雅、精致,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文章,那种久违了的从容与温暖油然而生。  强调人文价值,当然不是轻视体力劳动,我觉得,让老家的乡亲多赚钱,天经地义,而且早该如此。关键是,钱赚多了之后干什么?是努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是吃喝玩乐?同样,刻苦学习,谋得好的职业和出路,也是人生第一要务。但是,只重技能不重修养,只重学识忽视德育,却是万万要不得的。  “世界的一些美好如细沙簌簌流去,煮字为药治疗着我的无奈与寂寞。”徐老师写到了语文教育的落寞,也从文学爱好者那里获得了鼓舞。他的观察与反思,真正切中了当下人们的困惑和无力,他用人文素养解救了自己,我想,其他人也会从中受益。

煮字为药,治愈浮躁

这段时间在看浙江卫视一档关于国学的节目《中华好故事》,从中学习了很多历史、国学、文学知识。如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词语,不断冲击着传统语言;日益国际化的趋势,也让我们的人文素养在悄然消逝。屡获各项文学大奖肯定的台湾青年作家徐国能对这些现象深感危机,在台湾《中国时报》开辟专栏,列举日常中俯拾皆是的中文应用,带领读者赏析素朴语文的个中深境,并略谈一些中文里特殊的字词或修辞方式,及探讨写作的种种问题。在书封上有这样的文字:“世界的一些美好如细沙簌簌流去,煮字为药,治疗着我的无奈与寂寞。”徐国能谈古人炼字,反复执着;谈文字组合,充满了趣味性;谈如今的文字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和建议;谈时事提观点,戏谑思辨……作为一个中文老师,他引经据典,诲人不倦,不禁让我想起了引领着走上文学道路的初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文字确实能够成为一剂良药,治疗浮躁的心,治疗渐渐丢失的灵魂。在感觉孤独的时候,它们是你最好的伴侣,并且比任何一个朋友都虔诚。在感觉浮躁的时候,投入它们,它们会用那双神奇的手按捺你狂躁的心,从而平静下来。徐国能在《字的故事》一文中引述了夏宇的一篇散文说,爱斯基摩人的交谈方式是“把彼此冻成雪块的声音带回去,升一盆火,慢慢烤来听”。那是多动听的炉边碎语,是生活在冰雪天地间的人才能够享受到的柔情,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最融合的时刻。我们亦可以升上一炉火,照亮我们感兴趣的故事,伴随着炙热,一字一句地融进我们寒气浮躁的心。

煮字为药,情何以堪

煮字为药,情何以堪文/小北文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伤口。母亲的悲苦,连带起孩子的焦灼不安。阅读,是一种小资情调,剩下的便是功利主义,有多少人在思考。时至今日,我们仍在啃民国的骨头。啃完了,还有个“(台湾)中华民国”,端端地摆着。据说,当下的台湾比中国大陆更糟糕。所以薛先生有言,中国的气象还看内地青年。台湾今时年轻人比起这边,更不关注传统,亦更少看书。他们所关切的是泛滥的物质社会,是灯红酒绿的追星生活,这是百年来西洋文明的流毒。故民国时某些人不惧中国之亡于日敌,而忧中华之亡于西洋。西风东渐,至于彻底改变了中国。一九四九年以来之故国山河,不亦盛行着几十年的西洋潮流吗?最大的毒害乃是统治者的功利主义,遂将自己的病根与西洋的毒瘤化合于一体。可对于西方社会,我们亦无可指责。他们有他们的故事,他们亦有他们的好处。五四运动时期的年轻人虽一样无知,可那时是秉着谦虚,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去。故那个时代虽乌七八糟,也还是清寂的。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绝好时代,惜乎一眨眼就过去了,连等不及那帮年轻人的成长。后来的文革及八九,即逊色了许多。但有人抗争,即是气象不绝。向来的革命,都是以文艺为风向,向来的王道,皆要以礼乐正名。今日,又是一代人为之献祭的时候。千万人之中,总要有几个人站出来。为艺术,为文学,为那个破镜重圆的残梦,振臂而挥。低头看看,昨日之日,即成中国之倒影;今日青年之所为,将是中国未来之雏形。鲁迅弃医从文,这是煮的一剂文字之药吗?今日缺的不是文字,缺的是身体力行,缺的是知行合一的思想者。倘若举国人都吸食了鸦片一般,沉醉在逐物的空想里,则煮烂了四库全书,亦无可救药。时至今日,已不再是中西之辩,而是我中华之自省与自觉。“熬一剂芳香的文字汤药,治愈我们丢失的灵魂”,不知谁人写下这句忧伤的话。文艺,病质,凄美,理想主义。其背后是一个国度的焦虑。不甘堕落的年轻人,多少带着点文艺腔,晒晒自我,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显示挥霍不尽的青春才华。不停地给另一个自己讲述幼稚的故事,其实隐含了过多的无聊。他们奉年轻为上帝,把做梦当成艺术。其实“艺术也不过是一个梦”。可是这个梦的深度与广度来自你醒时的经历。一切哲学都是在人类自身的来路上溯流而上。而文学只不过是它的回忆。有些人的无聊,是其人生没有景致,生活缺乏了底蕴。世界在急急地毁坏,我们何以安住。煮字为药?这是志士的自嘲,抑或是年轻人无趣的玩味。现代人的焦虑,能否在文字中暂寄,愉悦瞬间之后,灵魂又终至何处着落呢?文艺,不过是沉浸于现实无法抵达之梦境;生活,沉淀了多少不可告见的杂质;拂去尘埃,直面本来,现出一个天清地宁的世界。文明虽然在破败,我们还是要坚守,去抗争。木心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然而在今天的时代里,文学既成时尚,也是寂寞的。今日书业泛滥,何以让真正的思想者安身立命?乘一叶扁舟,泛游五湖,这种乐趣早已没有了生存之境。没有民族的修行,便没有个人的修行。今日的我们还须把自我,放进时代里。2013年12月8日于北平


 煮字为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