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后天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
ISBN:9787564004620
作者:[英] 马特·里德利
页数:360页

作者简介

  本书详细记录了我们对基因的理解中所发生的一场新的革命。里德利描述先天力量的信徒与后天力量的信徒,为解释人类这种悖论式的造物如何能够既有自由意志同时又受本能与文化的推动而发生的百年之争。对基因如何建造大脑来吸引经验做了一次激动人心、紧跟前沿的论述。全文充满洞见、智慧,文风迷人。  2001年2月,学界宣布,基因组所包含的不是如原先所预想的10万个基因,而是只有3万个。这个令人震惊的修改导致一些科学家做出结论,认为人类基因其实不足以解释人们的所有不同方式的行为:我们必定是由后天而不是由先天所造就的。生物学再一次要被放在先天一后天的争论这张普罗克汝斯忒斯之床上撕扯。  广受赞誉的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主张,正在出现的真相比这种神话要有趣得多。后天培育依赖于基因,而基因也要求后天培育。基因不仅预先规定大脑的广义结构,而且它们还吸收塑形的经验、因应社会的线索,甚至运转记忆。它们是意志的原因。也是意志的结果。  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年之后出版的这本《先天,后天》,详细记录了我们对基因的理解中所发生的一场新的革命。里德利描述先天力量的信徒与后天力量的信徒,为解释人类这种悖论式的造物如何能够既有自由意志同时又受本能与文化的推动而发生的百年之争。《先天,后天》对基因如何建造大脑来吸引经验做了一次激动人心、紧跟前沿的论述。

书籍目录

序:12个有胡子的人/1
第一章动物范型/1
类人猿的肥皂剧,7
性及其效果/13
进入遗传学/19
切换开关/27
第二章本能众多/35
火星人和金星人/51
曼尼还是戴蒙德/55
民间心理学/58
一个心智,多个部分/62
柏拉图式的乌托邦/67
第三章先天与后天:恰切的对仗/70
分开双胞胎/75
巧合/79
智力/91
加强肯定因素/98
乌托邦/99
第四章原因的疯狂/101
怪妈妈"%/104
怪基因"%/108
怪突触吧/111
怪病毒吧/114
怪发育吧/119
怪饮食"%/122
疯狂自有道理/126
心智的混乱/127
第五章基因第四维/129
天生论太多/131
在厨房/134
心智中的信号站/136
从一生多/141
新的神经元/148
孵化的乌托邦/153
第六章塑形岁月/155
妊娠之伤/158
生命的长手指/161
性和子宫/162
大脑中的开关切换/167
幼年的语言/172
熟悉造成冷淡/175
纳粹的乌托邦/179
第七章学习经验/182
让婴儿对188
重新设计人/190
“只不过是”论/193
神经、网络和节点/202
牛顿式的乌托邦/205
第八章文化之谜7208
知识的积累/216
巨大的停滞/230
允许文化的基因/237
性和乌托邦/238
第九章基因的七种意义/241
基因别有其名/243
有态度的基因/246
进入政治/252
第十章一组似非而是的寓意/260
寓意1:轮齿/260
寓意2:父母/261
寓意3:同龄人/267
寓意4:专才统治的社会/271
寓意5:种族/275
寓意6:个体性/277
寓意7:自由意志/280
跋:稻草人/287
致谢/291
尾注/295
索引/324
译后记/361

编辑推荐

  天和地被创造,大海波浪拍岸,鱼儿戏水,鸟儿欢唱,大地上运物成群,但还没有一个具有灵魂的、能够主宰世界的高级生物。这时普罗米修降生了……他赋予万物以智慧,盗来天火照亮人间……  ……(本书)为一个古老的争论赋予现代的灵魂,同时又给当代遗传学提供一次卓越的导读:包含基因和环境的反馈环通常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而现在,这种可塑性、这种优美的交互性,对于我们对人类的本·性的新理解如何影响公共政策似乎至关重要。这些时代就需要这样一本书。  ——伊恩·麦克伊文(I an McEwan)  著名作家,英国布克文学奖、美国全国图书奖得主  清晰地解释有关是什么使我们是我们现在之所是的最为晚近的发现、解释我们在沉思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时应该如何思索这些发现……非常出色,写得充满洞见、智慧,文风迷人。  ——斯蒂芬·平克, 《白板说》的作者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令人心旷神怡的知识享受,清楚,立论公允,当然也是妙趣横生。 《先天,后天》对我们现代对基因与经验的理解做了一次精深而迷人的考察。  ——奥利夫·萨克斯(Oliver sacks)  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神经学教授,著名脑神经科普作家  这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他是多么出色的作家,他看来越来越优秀了。  ——理查德·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和《延伸的表现型》的作者,牛津大学教授

内容概要

  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的著作,曾入围六项文学奖最后名单,包括《红色皇后》、《美德的起源》和《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他是科学家、记者和一价全国报纸的专栏作家。他住纽卡斯尔附近,出任那里的国际生命研究中心的主席,他也是大名鼎鼎的冷泉港实验室的访问教授。他与神经科学家安妮雅·荷尔伯特结婚。  陈虎平,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生物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  严成芬,200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在湖北中医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为一个古老的争论赋予现代的灵魂,同时又给当代遗传学提  供一次卓越的导读:包含基因和环境的反馈环通常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而  现在,这种可塑性、这种优美的交互性,对于我们对人类的本·性的新理解  如何影响公共政策似乎至关重要。这些时代就需要这样一本书。  ——伊恩·麦克伊文(I an McEwan)  著名作家,英国布克文学奖、美国全国图书奖得主  清晰地解释有关是什么使我们是我们现在之所是的最为晚近的发现、解

章节摘录

  性及其效果  从一定方式上看,行为的演化似乎不同于解剖结构的演化。在解剖结构  方面,大多数相似是共同遗传(common descent)或演化论者所称的系统发生  惯性(phylogenetic inertia)的结果。例如,人类和黑猩猩都是每只手上五  根手指,每只脚上五个脚趾。这不是因为“五”是这两个物种的最佳生活方  式,而是因为在早期的两栖动物中,有一个动物恰好是有五个足趾,而它的  无数后代中的绝大多数,从青蛙到蝙蝠,都不曾改变这个基本模式。一些动  物,如鸟和马,足趾较少,但没有哪一种猿如此。  同样的说法对社会行为并不成立。大体上,动物行为学家(ethologist)  在社会系统中极少发现“系统发生惯性”。非常接近的物种,如果它们生活  在不同的栖息地,或吃不同的食物的话,就可能有非常不同的社会组织。远  亲物种,如果它们栖息在相似的生态位中的话,也可能因趋同演化而有非常  相似的社会系统。两个物种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相似之处所告诉你的,没有多  少事关它们的共同祖先,而更多的是关于塑造它们的环境的种种压力。  一个合适的例子是非洲猿猴的性生活。当灵长目动物学家进一步深入探  索这些猿猴的生活时,他们发现,在相似性之外,是一些让人感兴趣的对比  。是乔治·夏勒(George Schaller)和黛安·福西(Diane Fossey)对大猩猩  的研究、比鲁特·高迪卡斯(Birute Galdikas)对红毛猩猩的研究,以及后  来神野高义(Takayoshi Kano)对倭黑猩猩的研究,鲜明地揭示出了这些对比  。在动物园里,一只黑猩猩看起来有点像一只小的大猩猩;大的黑猩猩的骨  骼结构一直被混同于小的大猩猩的骨骼结构。但是,在野外,它们的行为却  有着显著的差别。这全是因食物而起。大猩猩是食草动物,吃绿色植物,如  荨麻或芦苇的茎干和叶子,也吃一些果实;黑猩猩则主要是食果动物,要找  树上的果实,但如果可能,它也吃蚂蚁、白蚁或猴子肉。食物上的这种差异  决定了社会组织上的差异。植物很充足,但不是非常有营养。要以它们为生  ,一只大猩猩就必须几乎花上整天的时间吃东西,但却不需要走很远的路。  这使一个大猩猩的群体相当稳定,且容易进行防卫。而这也促使雄性大猩猩  演化出一种多偶的交配策略:每一个雄性都能够独占一小群雌性以及其未成  熟的年幼者,赶走其他的雄性。  但是,在哪里能找到果实可不好说。黑猩猩需要有更大的领地(home  range),以确保找到一棵结果实的树。而当一棵树上有充足的食物,大家都  可吃到时,这些黑猩猩就能够与许多其他同类共享其领地。但是,正因为领  地的扩大,这些群体经常暂时分散活动。因此,对雄性黑猩猩来说,多配偶  策略不灵。惟一能够控制这样一大群雌性的办法是与其他雄性共享。因此,  一群黑猩猩的性交特权(sexual favours)是一个雄性黑猩猩联盟所共享的。  一只黑猩猩成为“居统治地位的”雄性,能取得更大的交配份额,但他并不  独占。

图书封面


 先天,后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涉及到基因与达尔文的普遍,高尔顿的遗传,詹姆斯的本能,德佛理斯的基因,巴甫罗夫的反射,华生的联想,克莱普林的历史,佛洛依德的塑性经验,博厄斯的文化,杜尔凯姆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力量,皮亚杰的发展和洛伦兹的印刻。关于基因本身也讲了很多实例,包括启动子到钙粘蛋白等概念。关于这本书一直想在写点什么,恰好看到这篇博客先转过来共享一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ab9d50100n5fy.html刘夙的网志:如果要问我英国最好的生物学科普作家,第一当然是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第二则是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马特·里德利的科普好在哪里?我举一个细节大家就知道了:从1993年出版第一本科普《红色皇后:性与人性的演化》(The Red Queen: Sex and the Evoluation of Human Nature)以来,到2010年,他总共只写了6本科普,也就是说,平均每一本要写三年多,由此可以想见每一本精心写作的程度。  这6本书中已经有4本翻译成中文,除了《红色皇后》之外,另3本是《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The Origins of Virtue: Human Instinct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1996)、《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 1999)和《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Nature via Nurture: Genes, Experience and What Makes Us Human, 2003),还有两本尚未翻译出版的是《弗朗西斯·克里克:遗传密码的发现者》(Francis Crick: Discoverer of the Genetic Code, 2006)和近著《理性的乐观主义者:繁荣如何进化》(The Rational Optimist: How Prosperity Evolves, 2010)。前四本的中译本我都看过,《红色皇后》和《美德的起源》译得较差,而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先后于2003年和2005年出版的《基因组》(刘菁译)和《先天,后天》(陈虎平、严成芬译)则译得较好,陈虎平甚至还不厌其烦地添加了大量的译者注,多少让人觉得他是把读者当小学生看待了。  幸运的是,我认为这后两本书很可能也是里德利迄今为止最好的科普作品,尤其是《先天,后天》,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英式生物学科普的“终结”(英end,德Ausgang)。“终结”这个词在汉语中可能有一点贬义,但在西方语言中往往意味着一个事物发展的顶点,比如恩格斯的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主要说的就是费尔巴哈的哲学代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而福山的名文《历史的终结?》更是在赞美自由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最完善阶段。所以,如果你想领略英式生物学科普的最高水平,不妨从里德利这两本书开始。说到这里,插一点花絮:我曾经问过某科学记者是否看过里德利的《先天,后天》,我本来以为他一定看过,结果他不直接回答,却说什么在西方,类似内容的科普有很多。由此我便知道了此人的真实水平——无论业务上的还是人品上的。  《先天,后天》的基本论点是:人类个体发育既不是完全由先天(基因)决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后天(经验)决定的;真实的情况是,基因是个体发育的内在动力,而经验是个体发育的外在约束,尽管个体发育是由基因直接指导的,但是所有这样的指导都要受到经验的制约,因此先天总是“经由”(via)后天起作用。这样一来,人类个体发育的原因便只能是先天和后天的协同作用,任何极端的先天论和极端的后天论都是错误的。  这个论点看上去很简单,但不幸的是,在人类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学者都不免要陷入某一种极端中,要么是极端的先天论者,要么是极端的后天论者。里德利在书中介绍了提出“支配整个20世纪的有关人类本性的主要理论”的12位学者的观点,其中4位属于先天论阵营(或者其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先天论的发展),即高尔顿、威廉·詹姆斯、德弗里斯和洛伦兹,6位属于后天论阵营,即巴甫洛夫、约翰·华生、克雷普林、弗洛伊德、迪尔凯姆(或译涂尔干)和博厄斯,只有2位是比较中立的,即达尔文和皮亚杰。通过逐一介绍这12位学者的观点(顺带也介绍一些和他们的生平相关的八卦),里德利告诉我们,其实他们每一个人都把握到了真相的某一部分,只是因为历史局限性,没有看到真相的其余部分罢了。所以,当里德利介绍先天论者的观点时,他就用最新的神经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着重指出先天必须在后天的约束下才能起作用;当他介绍后天论者的观点时,他又用同样新的科学证据着重指出后天必须以先天为基础。最终,这12位学者的观点便都统一在“先天经由后天”的综合性理论之下。有了这个综合性理论,我们在21世纪便不应该还像在20世纪时那样片面、偏激地理解人性,更不应该继续创造一切不顾事实的乌托邦了。  正如本书中译本“译后记”所说,先天和后天的争论,反映的实际上是一个基本的科学哲学问题:因果关系是什么确定的?从经验论出发,我认为因果关系和宇宙的层次或人的感官所不能及的事物一样,虽然含有客观成分,但本质是一种主观构建。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必然有无数个原因(比如划火柴使之燃烧,不光要求相应的物理化学定律,还要求要有划的动作,要求火柴头不是湿的,要求火柴头周围有氧气……直至要求整个宇宙事先存在,科学研究只能是从这无数个原因中挑出个别原因重点研究罢了,而这个挑选的过程本身就暗含了某种价值观在里面。  同样,个体发育也有无数个原因,其中一部分属于先天,另一部分属于后天,在先天原因里还可以区分“直接因”(即基因的具体表达、调控过程)和“最终因”(即这些基因是如何演化出来的)。先天论无非是说,先天的原因比后天的原因更重要,所以他们宁可只挑选出先天的原因来研究;而后天论无非是说,后天的原因比先天的原因更重要,所以他们宁可只挑选出后天的原因来研究。但是,他们凭什么就认为先天一定比后天重要,或后天一定比先天重要呢?答案是因为他们事先抱定了某种价值观,他们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驱动下对各种原因作出挑选的。至于这种事先抱定的价值观,那就人人不同了,而且往往受到学者所处文化、时代的深刻影响——比如动物习性学的奠基人、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洛伦兹,就信仰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主张人的种族先天有别,因此洛伦兹成为先天论的积极鼓吹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理,“先天经由后天”这样的综合性理论背后也有暗含的价值观,这就是科学功利主义。在科学功利主义看来,最有解释性和预测性的理论就是最正确的。里德利的科普著作中主要弘扬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有生物学特色的科学功利主义。当他竭力运用比道金斯多得多的手段(不管是名人八卦还是对书中枯燥内容的自嘲)弘扬这种科学功利主义的时候,他的科普就实现了英式生物学科普的终结。  然而,正如顶点意味着不能再高一样,终结也常常意味着某种局限性。里德利的局限性在于,虽然他对于社会科学比较熟悉,但是他在针对社会科学问题发表看法时,仍然不可避免要带有先验的偏见,并在这种偏见主导之下有意无意只搜集有利于自己的论据,于是他最终还是背离了自己一直鼓吹的科学功利主义。这集中体现在本书最后一章(第十章)他对进化心理学理论的取舍上。比如,进化心理学有不少实验表明肤色是重要的区分自己人和异己的依据,但里德利对此视而不见,光是根据另一项实验的结果,就认定种族主义很容易打破,这不能不说是一厢情愿。再如里德利对专才统治(meritocracy)颇有微词,认为上层阶级中的男性会被下层阶级中的美女吸引,这种通婚将打破高智商人群对上层阶级的垄断,因此专才统治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在这里里德利批评的仅仅是专才统治的一种,即先天式的专才统治——高智商人群和低智商人群各自繁衍,前者始终统治后者。问题是还有另一种专才统治,即后天式的专才统治——下层阶级的高智商个体将不断被选拔到上层阶级,同时上层阶级的低智商个体也将不断被淘汰到下层阶级。驳倒先天式的专才统治,并没有同时驳倒后天式的专才统治,也就最终没有驳倒专才统治理论。  但里德利最大的问题在于,为了替自由主义经济学辩护,他在几本科普中都鼓吹个体发育中的“生态位挑选”造就了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保证了文化的迅速兴起,最终使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动物。这个观点不能算错,但是用它来支撑自由主义经济学,还是太天真了。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致命硬伤在于它假定人类个体具有经济学理性,而进化心理学早就揭示出这并非事实。对进化心理学颇有了解的里德利,居然无视这些研究成果,在2010年的新著《理性的乐观主义者》把“社会分工促进文化发展”的观点敷衍成书,以为只要我们坚持科学主导下的社会分工,人类社会就能永远繁荣,这只能说明他头脑中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实在是太顽固了。我还没有看这本书,但猜测它应该是里德利写得最差的一本科普。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如果中国的那些“科学主义者”的人文水平能有里德利的一半,我就要“感谢国家”了。当这些人一面从里德利等文理兼修的科普作家那里受到有限的哲学教育,一面又嚷嚷着“打倒哲学”的时候,我就深深感到,中国多是这样的科普读者,比中国没有里德利一样优秀的科普作者更加可悲。2010.12.01
  •     先天后天的争论历来是生物学的热点。先天论者指责后天论者是唯意志论者,不讲科学;后天论者指责先天论者是机械主义者,带有偏见。但是,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的:科学家最常出错的时候是他们互相批评的时候。他们在争论的时候都走向了极端,从而看不到对手论点的合理性。本书作者既不是先天论者,也不是后天论者,更不是骑墙派。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先天经由后天(Nature Via Nuture),证明了先天后天的争论是一个伪命题。如果说“基因”代表“先天”,“环境”代表“后天”,那么你相信随着年龄的增大先天的影响在增强吗?因为环境并不是僵化的存在物,而是行动者本人所主动选择的独特的影响因素的集合,也就是说你的基因在影响你的环境。反过来,你的基因也不是僵化的,因为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基因的启动子,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也就是说后天可以通过先天来表达自身,这就是先天经由后天的含义。看完这本书,你还能够区分某一性状是先天还是后天吗?
  •     因为在新东方上陈虎平老师的课而知道这本书。彼时大三,在此之前的十九年里从来没碰过西方哲学,总觉得背景不同很难理解。因为信服陈虎平老师而去读了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门。从中了解了西方哲学的含义,体会到哲学的思维逻辑,了解了生物学哲学的内涵,更丰富了知识。一言以蔽之,什么使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基因和经验都起了作用。详细说来,可以论证一本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里面也包含了恋爱的哲学和生物学道理。受这本书的启发,对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太好看了!
  •     : Q987-49/6122-1
  •     翻译得不行哟
  •     对后天的部分如果能由一个搞统计的来写就好了
  •     值得再读一遍
  •     类似中国的老庄之学说,从生物及基因出发的,对人性与行为的哲学思辨
  •     幾年前讀的台灣版。。寫的非常好。。推薦。。
  •     绕来绕去没读完
  •     关注的问题非常重要,非常本质,我喜欢。对于后天讲的很好,对于先天则没实质性启发。
  •     纯因为是虎平哥的魅力!我也要加油!
  •     本来的书应该更好,翻译的像狗屎一样,糟蹋了这么好的书!
  •     系统了解人们认识自身的过程,过去数十年间人们如何在先天决定论与后天决定论之间摇摆。人类天生对于二元论的追求,以及对于因果关系的执着,不仅体现在这样的科学研究中,也同样贯穿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凡事中庸不可为,但有偏向的时候,适当的注意到,存在更多可能,是必要的。
  •     翻译得不成啊。
  •     原作者文笔很好,神采飞扬,译笔亦佳,一气贯注。难得如此又好看又有料的科学书籍。
  •     文摘而已
  •     梳理了很多观点 ,涉及的生物学知识比较专业。
  •     论先天-后天两分法的倒掉!
  •     希望所有孩子父母能看一下本书,关于人的先天基因,和后天抚养教育对于孩子个性的影响。你的孩子只所以是这样或将要可能会是那样,是注定的吗?是可按要求去塑造的吗?本书通过多种从上世纪初的理论到最新的,指出那些比较靠谱,解释更合理,从而给出一个big picture。
  •     (2016)孩子出生前又读一遍,更加觉得好,但是一定要读 陈虎平翻译的,千万不要读后来黄菁菁翻译的。后者翻译抄袭前者,但是因为没读懂,抄还抄错很多(2011)对我而言是非常震撼的一本书,说是颠覆性的都不为过。我们的人性教育,还停留在白板论、印刻论的阶段。对人性的生物学探究,基本没有介绍。先天与后天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神奇、各界学者在各自领域内的艰苦探寻和激烈交锋,在本书里可窥一斑。
  •     记得你说“谢谢你的遗传学”~
  •     强烈推荐,观点很令人信服,赞
  •     最讨厌这种科学界的和泥派
  •     一般般。
  •     2006-4-18 13:58:50借书
  •     重点还需要再读一下。才能整理自己的结论。
  •     Matt Ridley真心是一位好作家。他的书都值得一看,不仅文笔优美而且也有专业性。特性就是很友好很适合外行看。这本就是综合起来介绍了,基因+meme
  •     陈老师的翻译。。。额。。。不评价。。。
  •     丛书里面最奇怪的一本评分最高。。。
  •     神通广大。生物,连带哲学,夹杂政治,信息量很大,屏住呼吸,十分好看。
  •     我们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的前生、今世、后世到底是什么???
  •     内容很有意思,可惜翻译太烂,只看了前几章,看不下去了
  •     阅读难度太大了
  •     非常猎奇的一本书,适合伴随早餐阅读
  •     2016-11-22
  •     两分法无处不在,男女无名指的区别。我永远的失去了你,我不知道自己悲伤到什么程度了!没有想到事情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     没另一本好看哦
  •     好像读过
  •     相对《裸猿》这种现在看来比较入门的科普书,《先天,后天》更加学术,引用了相当多学者的观点,并且回顾了社会对于先天、后天对于人之为人的影响孰轻孰重的争议。落脚点在先天基因是基础,后天环境、经验引发基因的显性表达,相对较中性,也避免了偏颇一方带来的社会舆论不良导向。
  •     这翻译渣,看得好累
  •     今年以来读过的最好的书
  •     没错,基因和环境都是自然的一环,主体是骗局是对客体做出反应的基本需求,真他妈想哭,哲学彻底的废了
  •     有关人类行为和思想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一本科普书!旁征博引、立论严谨,将自己的逻辑框架和结论建立在上世纪百年中相关领域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10几位思想家和科学家的代表性理论的反思和辩证分析之下,本书的可看性和结论的真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从成书以来已经有10几年,我相信有很多具体科学例证和方法上的进展和突破,但就总体结论和对于命题的思考模式来说,这本书至今仍然是这个领域最权威最可信的指南针。
  •     涉及到基因与达尔文的普遍,高尔顿的遗传,詹姆斯的本能,德佛理斯的基因,巴甫罗夫的反射,华生的联想,克莱普林的历史,佛洛依德的塑性经验,博厄斯的文化,杜尔凯姆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力量,皮亚杰的发展和洛伦兹的印刻。
  •     有些晦涩,但长了不少前沿小知识。 比如,AB型血是对霍乱的抵抗力最强,每多一个哥哥,男人成为同性恋的可能增加1/3,“有奶便是娘”并不通行,幼小动物偏爱温暖特质的母体。诸如此类
  •     什么使我们成为了现在的人
  •     由这些乌托邦梦想所得出的唯一教训就是:所有的乌托邦都是地狱。所有参考某种狭隘的人性观念来设计社会的尝试,无论是纸上谈兵,还是付诸实践,其最终结果都是令社会变得更糟糕。数学家约翰纳什说,他精神错误期间穿插的一些理性时刻根本没有多美好,“理性的思考阻隔了人与宇宙的亲近。”一些精神错乱程度中等的人——有时候称之为分裂型的人——通常都很聪明、自信并专注。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可能会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也许精神分裂症也是由于太多有益的方面汇集到一起,却产生一个不好的结果:一些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通常有益于大脑功能的发挥,但是过多的因素全汇集到一个人身上,就可能导致精神分裂。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使人们易于患上该病的基因没有消亡;只要它们没有组合到一起,它们每一个都有益于携带该基因的载体生存下去。
  •     读过《基因组》再来看这本书,基本就是作者所论述的概念的重组分析。全书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我们学到的东西是后天环境中获得的,但是人类可以学习的能力是基因本能决定的。
  •     翻译的能更渣点吗???
  •     翻译扣点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