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567533758
作者:李泽厚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2014年5月9日—27日,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李泽厚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以“什么是道德”为主题的伦理学讨论班。5月21日,李泽厚先生与陈嘉映、杨国荣、童世骏、郁振华教授举行题为“何谓哲学”的学术对谈(讲坛)。5月27日,李泽厚先生与杨国荣教授围绕“道德、伦理与哲学”进行学术对话。四次讨论班讲课场场爆满,气氛热烈,主会场座无虚席并同时增设两个分会场,视频同步传送,所有听课者身份、地域不限,只须事先细读指定书目,便可平等、自由地参与讨论;两次哲学对谈以当今哲学界绝无仅有的豪华阵容,吸睛无数,对谈现场一席难求,哲学大家围绕“什么是哲学”,围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唇枪舌战,激烈交锋,以哲学家特有的方式呈现了哲学无可比拟的魅力。

书籍目录

伦理学讨论班实录
第一课:从与桑德尔的异同谈起
第二课:道德心理结构:意志、观念、情感
第三课:宗教性道德与现代社会性道德
第四课:道德与伦理的区分和联系
哲学对谈
何谓哲学 李泽厚 陈嘉映 杨国荣 童世骏 郁振华
道德、伦理与哲学 李泽厚 杨国荣
整理后记
伦理学讨论班上的经典问题:
Justice应译为“公正”还是“正义”?
儿子会不会告发杀死自己父亲的母亲?
(构成道德心理冲突的因素有哪些?)
动物有没有道德?
伦理学作为学科是否存在?
恐怖分子与救火队员在道德上有什么不同?
我为什么要道德?(Whyshould Ibemoral?)
道德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
中国人的至善是什么?
是否可以有一个中国的伦理学?它有中国特色但又具有世界普遍意义。

内容概要

李泽厚,祖籍湖南长沙,生于1930年6月。著名哲学家,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在1956年的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向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教授挑战,提出了美感二重性、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等独到见解,成为名杨一时的青年美学家。十年动乱中曾 被下放到干校劳动,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研究康德,写出了《批判哲学的批判》。1981年出版的《美的历程》对中国古典文艺进行一次美的巡礼,获得很大成 功。近年在中国思想史研究方面多有创见,论文集《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和《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影响较大。他宣称:不写50年前可写的书。不写50年后可写的 书,这种治学态度引起较大反响。此外还主编了“美学译文丛书”和 《中国美学史》等。


 什么是道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8月20号,上海书展第二天,在一楼的一侧发布厅里在举办李泽厚《什么是道德》的新书发布会。李泽厚本人并没有来,来的是三个人,一个是中文系出身的阮光页,一个是哲学系出身但是后来去了新闻媒体的石剑锋,而坐在他们中间的是哲学教授郁振华。发布会来的人很寥寥,我和另外两个男生以及一个女士居中坐在了稀稀拉拉的观众席里。阮光页最先开始说,说了一下这个书怎么印刷啊纸张啊之类的无关内容的问题。我还没有买这本书,就到观众席后面的出售台去翻了翻样本,说作者是李泽厚,实际上是一本对话录,真正李泽厚说的篇幅也有限。李泽厚的著作我之前没有太多了解,虽然名字很耳熟,像我这种还在啃康德维特根斯坦什么的经典著作的人,基本还没有什么闲情逸致来看国内的还活着的人的书,所以我翻了翻就走回位子上。石剑锋又开始谈了,他跟郁振华倒是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起了与哲学有关的内容。郁振华显然是主角,在哲学上他自然最有发言权,他介绍起李泽厚,说他怎么怎么了不起,是中国现代有自己哲学体系的两个人中的一个。听到“体系”这个词我不禁皱了一下眉,心理暗自在想这都什么年月了,都后现代肆意多久了,哪还流行什么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这种事情。我只是腹诽,他们还在继续说,说李泽厚的哲学具有原创性,有什么道德的心理结构,什么区分了道德与伦理,什么在道德问题上是康德派的。我心说我也正好读过康德的一些书籍。然后台上的郁振华在谈到康德后,突然一笑,自顾自得跟身边的两个人就说什么,当然说道康德就太深了,大家都不一定能听懂了。我忍不住就小声跟身边的男生说:“这人也太小看现在的观众读者了,不就是康德吗,好像谁没有读过一样。”我在来到这个发布会前,真的不知道李泽厚具体是什么哲学观点,至于郁振华,听都没听说过,但是看着台上的这个谢顶如此严重的人,看到他莫名展现的学术人的优越感,我不禁翻了一下白眼。但是想了想,嗨,哲学这么冷门的学科,已经够悲惨了,能有几个人买这种书看这种书,我就当支援支援了,去买一本好了。我起身又去了售书台,又看了看,嗯,这回看到里面有一个我认识的人,陈嘉映,这不是翻译海德格尔的吗,看来这书是有好几个哲学家的对话,这些人各自立场肯定不一样,这样说不定可以看到他们的争锋相对,那就有趣了,我暗暗的想着就付了钱。而且还有一种考虑,新书发布基本都有签售的,在场就这么几个人,而且很少有买书的,别到时候签售都没人送书给你签售,那不是太悲剧了吗?台上三个人自己讲的非常欢乐,这个时候观众席陆陆续续人多了起来,但是这些人并关注台上的情况。身边的男生跟我说,下一场是一个经济学家的座谈会,是跟郎咸平一起的那个。他说了一下名字,我还是没有印象,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没想起来他叫什么。我暗自又感慨,哲学发布会都没人,经济学就这么多人,真是时代的风往哪里吹,人就往哪里跑啊。台上的人看看时间,觉得终于凑够了时间了,开始观众提问环节。我边上的男生就问了第一个问题,然后台上的郁振华就说这是语言表达的误会,作者没有这个意思。这个时候我环顾四周,然后也举手示意要提问,当然是没有人跟我抢了,真正的观众其实就我们数得着的几个。我问的是:“既然说到李泽厚的道德观点是康德派的,我记得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里写过四个人的例子,表达了道德的具体的四点要求,一是对自己好,二是对别人好,三是对自己发展好,四是对别人发展好。那么李泽厚的道德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吗?”郁振华,首先就说这不是康德的观点,然后又说康德是推崇理性的,理性超越感性。我心说我知道康德推崇理性啊,问题是我这话跟理性感性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对自己好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但是我没办法抢答呀,我就听他在台上说了一堆。等他说完了,我又举手,当然还是没有人跟我抢了,台下虽然已经人越来越多,但是都是来参加下一场的。我说:“我知道康德推崇理性,我没说他不推崇理性,那么李泽厚的原创性和先进性在道德这个问题上到底表现在哪里呢?”然后他就说了表现在区分了道德与伦理,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道德内容,但是提出了道德的心理结构的什么形式。最后到签售了,我拿着书上台,他们不愿意签字,说不敢签李泽厚的书。我心里又腹诽了一下,不敢签字,倒是敢来发布新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郁振华他们离场了,某某经济学明星登场……从书展回来的当晚,我就发了qq空间广播,上传了发布会的一些图片。这个时候***(本文的正主出场了)***一苇看到了照片,说郁振华,这是他大师兄啊。我一听,那我就把今天的跟这个郁振华的遭遇说来给一苇听听吧,让他给我评评理。我明明是看了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里面死个人的例子我记得非常清楚,郁振华居然说这不是康德的观点,那书都在那里写着呢,难道是我杜撰的吗?我要让一苇给我评评理。可谁知道,一苇一上来就说:“郁老师学力身厚,他说你说得不对,那你肯定就不对了。”我听到这话我都懵了,郁老师学力身厚就一定对啊,康德本人还不一定就一定对呢,郁老师比康德还牛啊?该说道理的时候,怎么能搬出权威呢?一苇又说:“康德不是功利主义者,你的对自己好对别人好……这与康德无关”接着又说:“康德……剔出质料,保留纯粹形式性的法则……所以你的话与康德完全相悖。”他说康德说的行为中有利好的欲求和渴望,都是不道德的。我心里是这么想的,好与功利并不是一个意思,与欲求和渴望也没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因为功利的原因因为欲求和渴望的原因去“对我自己好”呢?我怎么就不能因为理性而“对自己好”呢?我想我解释不清楚,那我发我的哲学笔记好了,我就把我的涉及到四个人的例子的那页笔记发了一下。结果一苇说你就是把书抄一遍,不懂还是不懂。然后他又说,最讨厌民哲了,概念不清,哲学是需要专门训练的。我听着更窝火了,怎么说着说着就说到民哲去了?这帽子扣好了,还不是随便打。接着我就跟一苇撕了起来,然后这个撕的过程中他还说到好并不是善,又是什么康德说的目的不是你理解的目的什么的。后来我都不说话了,因为我人在外地,网络又不好,每天都日程紧张,他还一直在回复我,还说什么你想赢,我就让你赢,什么我对不起了。搞得好像我在胡搅蛮缠一样,我明明只是就事论事在讲道理。他却帽子一扣,一顿打,踹两脚收尾,鞠个躬,还撕出了涵养了。我人在外地啊,宾馆网络还经常不灵光,我气结还没办法。于是我就说,你等我回合肥,我回家用电脑用键盘跟你把这个事情好好说说,所以说我就写了这篇文章,要把这个事情好好说说。首先我为什么列举那四个人的例子,实际上是为了让郁振华跟我说说李泽厚的道德有什么具体的主张。一苇一开始反驳我的理由,是认为我说的“对自己好”的“好”是一种利好,是欲望的结果。但我本人并没有说这种含义。就像你遵守规律,你可以因为怕处罚而遵守,可以因为规定而遵守,也可以因为理性的认识而遵守。你遵守规定不一定就代表你是怕出发,你对自己好也不一定是因为欲求利好,你同样可以因为理性的认识而对自己好。一苇也好,郁振华也好,有什么理由就一上来就认为我说的那个就不是康德的意思呢?一苇后来还说我这种讲话方式是把哲学庸俗化,是康德最反对的。我心说康德反对又怎么样呢?哪个哲学家不是彼此反对?康德反对我就不要做,那所有哲学家反对的事情加起来我还不要活了呢,我直接去死不是干脆了。再说了,你怎么知道康德说的庸俗化就是我这种行为呢?什么叫康德说的庸俗化呢?表达问题,日常说话里这么表达,又不是在背课文,只要是自己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如果挑剔总是没完没了的,人家康德还说读他的书不要纠结在细枝末节里呢,要注意思想的大方向呢。那你怎么不听这条呢?我怎么说这番话的时候突然想到xxx语录了呢?是不是学术就是张口某某说,闭口某某说啊?除了背课文都不会说正常话了吗?那你背课文背的再多,我觉得你不懂还是不懂啊,何以见得我写笔记就是要比你背课文低级一点呢?我把一本书的内容就浓缩成四页笔记,这是抄课文的人能做出来的吗?你做一个我看看啊。我承认我对康德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内容,我也承认我作为一个非哲学专业的人没有你们训练有素,但是对于问题讨论的时候,去好好沟通去先理解一下别人要表达什么,是不是一种诚恳的讨论态度呢?哲学家对于真理是盲人摸象,我们读哲学家的著作是摸象的摸象,有不同见解很正常,但是不要歪曲别人的意思随便给人扣帽子。
  •     (刊于《文汇报》2015年10月12日12版)文/俞耕耘李泽厚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其理论始终在探索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新路”。这也成为他“创造性转换”、思考常新常变、影响力远未退潮的关键所在。这本《什么是道德?》的著作,不仅是作者思想的一次生气淋漓的即兴呈现(首次以讨论课“对话体”实录形式呈现),同时更是对其近年伦理学思考的又一次回顾与召唤。讨论围绕《回应桑德尔及其他》一书中的伦理学话题,延续了一种“接着讲”的思路。讨论班、对谈会上诸多学生与教授的“问答”,更是构成了此书文本衍生的“召唤结构”。全书的四次讨论课,虽然都围绕伦理学问题,但却集中呈现出李泽厚哲学本体论、方法论应用的具体理路。它集中呈现为区分与融通两大论述策略。在讨论开端,他回应了与桑德尔的同与异。他们“都不赞成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都追求一种超出两者的美德伦理学”。然而,李泽厚重视情感本身的价值,以“情理结构”引入伦理学论述,更看重道德行为背后的心理结构。这种差异更源于其与桑德尔在本体论上的不同。一方面,李泽厚的“情本体”是其“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必然演绎。伦理学问题要始终结合历史的具体“情境”,掌握“度”的要求,这就需要涉及情感。“桑德尔与我的根本差异是他不谈情感,情感就涉及心理,政治哲学可以不谈,但伦理学必须谈。”另一方面,他的人类学以“生存延续”为“至善”,以一种“吃饭哲学”决定了伦理学的指向性:为绝大多数人生存着想。因而,李泽厚并未完全否定功利主义。“我觉得功利主义还有意义,特别是在社会措施、治理上”,“这方面我是跟桑德尔相当不同的,因为他首先就批判功利主义”。李泽厚坚持道德心理结构中“情感、观念和意志”三因素的区分,并试图界定各自的主次作用和比例大小。这一区分显然是对中国学者喜欢混沌不分、相互转换、共同作用的思维模式的反思。“不要让‘道德’一词泛化”,不要把情感和理性原则相混淆是李泽厚的目的所在。李泽厚将理性区分为观念和意志,正是看重意志在“实践论”意义上对道德行动的决定作用。“动物是否有道德”这一问题,只有以“自由意志”的决定性因素来考察,才能得出一个答案。可以说,李泽厚坚持“区分”、看重“分野”的策略始终以回答问题、解决矛盾为导向。他区分宗教性道德与现代社会性道德,正是因为善恶观念与对错观念虽然大多重合,但却时有冲突。善恶观念在不同社会、宗教中都有不同、变易,它绝非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存在。然而,对错观念乃是现代社会中、情理结构渗透下最基本的“善恶”,任何宗教性道德都应遵循现代社会性道德“对错”的评判标准。这种区分正旨在解决没有确定标准导致的伦理学认识“混乱”。李泽厚将康德哲学放置在一种历史的、实践的、心理的“情理结构”中,以中国式的伦理学哲学创造性阐释了“人是目的”这一核心命题。他将“人类总体延续”视为“至善”,以“一个世界”关照人类的现世生存意义,与西方“两个世界”的建构形成巨大分野。《什么是道德?》以具体“问题”为讨论线索,努力避免了大而无当,抽象玄谈。李泽厚正是在对问题的创造性回答中,探索了真正“作为哲学的伦理学”,努力构建一种既有中国阐释风格,又兼具世界普遍意义的伦理学范式。链接http://wenhui.sumg.com.cn/html/2015-10/12/content_65.htm#
  •     玩摇滚的郑钧,一曲《回到拉萨》,曾风靡全国。这首歌这样唱到: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 牵着我的手儿我们回到了她的家 你根本不用担心太多的问题 她会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 这歌词朴实,却常令人回味。“教你如何找到你自己”,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啊!估计很多人因这首歌,因这句词,被勾到要想去一次拉萨,去一次布达拉宫。这是借助于外在。外在的力量会激起我们审视自己。当然,审视自己,还有内在,那就是伦理学。人伦一词,古已有之。中国的伦理意识,可说是奠基在周文化的基础上的。孔子特别重视人伦日用,看一看《论语》就知道。因他而起,后世儒家一直特别重视人伦日用的养成,家国天下、修齐治平,是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应该被称作“士”吧——毕生的精神追求。沧海桑田,春秋代序,古代的人伦日用,有一些精粹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必须继承;当然,也有一些不符合我们这个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的文明的诉求。怎么办?伦理学家们对此作出了认真而深刻的思考。2014年,沪上哲学界最为轰动的一件事,就是李泽厚来华东师范大学讲课。本书是李泽厚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四堂课的实录,四节课有郁振华、杨国荣、陈嘉映、朱志荣等著名学者主持。撇去新颖的课堂形式、豪华的主持阵容不说,朴实无华的语言、贴近现实的事例,四两拨千斤,将看似高深的哲学问题,浅显地表达出来。李先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发言、互动,毋庸置疑,这四节课都非常成功,而这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引导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如何认识人类自己。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如果讨论班有更多学者参与,效果应该会更好。四分给课堂形式。
  •     虽然尽是古老的命题 思维的碰撞还是精彩到让人窒息 这世界处处充满相对性 美丑善恶之间的灰色地带比比皆是 即便如此 重要的事情上还是要有自己的立场 如此才不枉生而为人
  •     学习讨论的范本。很多时候沙龙办不下去,不是没知识,而是不会讨论。
  •     无需多言。
  •     谈话式,只是看的还不过瘾。原因一方面是总在强调时间时间有限,因而许多问题无法充分展开讨论。另一个是真的没有什么创见,似乎还是围绕着李泽厚的进路。据马克思主义的李泽厚,不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或普遍理论来处理各种具体情境(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关于道德心理的结构,李仍旧是康德派,认为道德的特征是理性,更重要的是意志选择。李氏伦理学区分了两种道德,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但在与杨国荣“私谈”中似乎仍旧未说清,看来要看看《回应桑德尔及其他》。什么是哲学,陈嘉映的发言不给力,好像是在吐槽。但后来出的书《何为良好生活》中个殊者思想似乎在与李遥相呼应。李泽厚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有一定价值与创建。李泽厚仍然是接着康德说,而我也将回到康德。还有,封面谁传的?
  •     讨论班实录之后的两篇对谈,也收录在《李泽厚对话集•二十一世纪(下)》一书中。伦理讨论班上讨论的内容,大体还是李泽厚在《回应桑德尔及其他》中的内容,可以结合来看。此外,讨论班上涉及到的“火车司机”、“动物有没有道德”等问题,可阅读三联《洞穴奇案》、《猿形毕露》两本书。
  •     讨论现场很有意思,让人意犹未尽,后面几位老师关于什么是哲学的讨论,也相当有趣,尤其陈嘉映的发言!
  •     一本对话形式的讲座,每个人发出自己独特的观点。现场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不灌输你谋一种思想,引导思想交流。
  •     看完我没去现场听的两讲,其实具体内容并不出《伦理学纲要》和《回应桑德尔及其他》,甚至只是对其中相关段乱的重复,但是这样课堂的形式真的很好。无论学文学、学哲学、学伦理学,本身并不担保任何东西,如果不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敞开,去想怎么样做一个更好的人的话,都没什么意义的。就像快乐本身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能引发快乐的东西本身是不是善一样。扯远了,回想起最后一次在华师大逸夫楼的对谈,最后李泽厚鞠躬,在场所有的人一起给他持久的掌声,场面令人感动,这是对他最好的褒扬吧
  •     这种的应该要看视频比较好吧 终于发现困扰自己的许久的问题属于伦理学 可塑这本看不太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