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最后十年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49559244
作者:林贤治
页数:236页

作者简介

林贤治“一个人的鲁迅”系列,充满激情与力量的鲁迅四重奏!
林贤治的文字既有卢梭式的愤激与直白,又有培根式的犀利与明澈 ——摩罗
鲁迅的使命在于要使“黑暗的动物”现形,使“铁屋子”里的人们无法昏睡和假寐,使大家看见事实的实在性,使真理自明。可以说,鲁迅的全部努力,几乎都在于揭示时代的真相。
而林贤治作“一个人的鲁迅”系列丛书,则在于发扬和传承鲁迅这一精神。他的笔墨重在描摹作为思想家的而非文学家的鲁 迅,更加突出了他是如何用一生来履行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天然使命,如何在其最后的十年与国民党政府、左联、新月社以及青年进行论战,其中包含了他对各个派别的抨击,对诸如专制、集权、书籍审查制度、人权、国家、民族等一系列理论的冷静思考,以及他对知识分子价值体系的构建与申诉。
谈到鲁迅,除却《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这些文本我们还知道什么?而“当我们重温鲁迅的文本时,就会诧异地发现:被揭露出来的一个又一个未曾改变——鲁迅倾其一生都在促进其改变——的事实,已然包含了一种猫头鹰式的洞见,犹如先知的预言”。林贤治也正是站在这一高度,在《鲁迅的最后十年》中不仅展现出鲁迅作为思想家,作为知识分子与专制集权的斗争,与各大派别的论战的斗士形象,也赋予了鲁迅思想的历史超越性,证实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将重读鲁迅的一生,接受鲁迅思想的鞭策与引导。
☆“一个人的鲁迅”系列广西师大出版社全新精装版精彩面世。精选鲁迅一生中的生活旧照、书影、手稿、信件,图文混排,内文版式疏朗而灵动,极富冲击力。
☆另给读者精心准备500套裸背函盒典藏本,纯手工制作,裸脊部位锁红线,配以酒红进口装饰布,照片用超白雅梭纸裱于中灰草香纸,将民国书籍的古朴雅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书附赠鲁迅手迹、手绘、书影特制书签。

书籍目录

引  言
国民党“一党专政”
反文学:“革命文学”
自由与人权
书报审查制度
专制与改革
知识分子的内战
国家、民族、统一问题

内容概要

林贤治,当代著名学者和鲁迅研究专家,著有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时代与文学的肖像》,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生十年》等。主编“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书库”“曼陀罗译丛”“曼陀罗文丛”“流亡者之旅译丛”“流亡者丛书”“世界散文丛编”;《散文与人》《读书之旅》《记忆》等丛书、丛刊多种。选编《绝望的反抗》《野百合花》《鲁迅档案:人与神》等数十种。


 鲁迅的最后十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借与朋友的一次聊天,谈林贤治的《鲁迅的最后十年》:鲁迅对林贤治的意义就远不止是一个研究对象,因为经历了文革,他有着极强的代入感。而中国,正是从鲁迅的最后十年,也就是1927年开始,因蒋介石上台,而堕入地狱。文革是地狱最底层,它的结束,算是中国开始慢慢朝地狱出口爬。写《鲁迅的最后十年》的世纪之交,也正是中国爬到地狱边缘的时期,他站在地狱出口处对于地狱入口的审视,是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在我们的时代,在这个仍然潜伏着重重危机的时代,或许这不一定是最好的最专业的鲁迅解读,但这一定是最有意义的鲁迅解读。总是从林贤治对鲁迅的这种孜孜不倦、唠唠叨叨的描绘中,感受到他的语重心长。忽而又想起前段时间听说,一位知识分子,也是我敬重的一位老师,因为看到当代知识分子的丑陋痛苦得活不下去。而林贤治这本书中的鲁迅,又何尝不是置身于地狱的最低层,在百鬼围困之中坚强地活着!战斗着!我想,林贤治的解读,更多的是在塑造鲁迅的品格,也可以说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品格,缺少这种东西,任凭天才也可能是人间一大祸害。(先写到这,以后温习一遍再补全)
  •     回到鲁迅,也是一种惰性绍兴人“新谱系”鲁迅在1930年给章廷谦的一封信中写道:“贱胎们一定有贱脾气,不打是不满足的。今年我在《萌芽》上发表了一篇《我和<语丝>的始终》,便是赠与他们的还留情面的一棍。此外,大约有几个人还须特别打几棍,才好。这两年来,水战火战,日战夜战,敌手都消灭了,实在无聊,所以想再来闹他一下,顺便打几下无端咬我的家伙,倘若闹不死,明年再来用功罢。” 斗起兴致的鲁迅着实火力难挡,而且就信中来看,也颇有几分“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意味。在一般绍兴人看来,这般“好勇斗狠”是难以理解的。前几天和一个老绍兴人聊天,他的结论是绍兴人胆小、怕事,两只船在水面上撞上了,一句话不说,各自撑着竹篙离开,待已经够不着人了,相互才开始骂,且隔得愈远,骂得越狠越响亮。今天在另一绍兴老人那里,又得了所谓历史文化上的验证:绍兴出师爷,何故?人聪明,但怕担责任,于是更愿意选择站着不腰疼地说说话。 当然,他们所不能理解的绍兴人,除了鲁迅,还有徐渭——一个曾用巨锥刺耳,以椎碎肾囊的人。他们构成了绍兴人里伶仃的“新谱系”。然而有趣的是,在绍兴的地方性纪念碑里,正是他们,如同浮在这座江南小城上空的两张怪异的面孔,冒犯着更悠久的温文尔雅和谦逊有礼。    为什么好斗?林贤治先生在《鲁迅的最后十年》中关于鲁迅的斗争提了一个有益的问题:鲁迅的存在,其价值是否仅仅在于反抗本身?如果说,鲁迅前期尚有少许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时光,但越到后来,就越苦涩,越发觉难以转寰,几近成了文坛公敌。 在《扣丝杂感》中,鲁迅有一段包围新论:“无论何等样人,一成为猛人,身边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使他变成傀儡。外面的人看不见他的本相,所见只是包围者制造的幻形而已。此时也就发生了胡乱的矫诏和过度的巴结,但猛人大抵是不知道的。”这个道理百姓也懂,总以为上头是好的,全是下面的人在瞎搞,于是仰赖明君,纷纷去告御状。鲁迅为此思考了两种“包围脱离法”:一是猛人自己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二是广泛接触,不为一定的若干人所包围。可结果仍是回到老路。由此宣告了明君政治,以及其他一切形式的专制独裁的破灭。胡适参照欧美,提出宪法和人权,算是求制度出路,被鲁迅斥之为“好政府主义”,是依附着政府的“想做权势者”。鲁迅认为欧美之强,既不是物质主义,也不是宪政主义,而是在具有充实的“内部生活”和“个性尊严”的个人。事实上,一味追求完好的个人而怀疑制度,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看,或许也是鲁迅政治观念中颇可商榷的地方,因为土壤总还是不够。然而希望之所以不断绝,乃在于排除法的不穷尽,然而排除法的负面累积依然是巨大的内伤。须知,鲁迅当时遍眼所见,人是奴隶,制度是吃人,中国一直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里周而复始。胡适照搬欧美的一套制度,更多是在学理上讨论“人应当如何治理和生活”,而忽视了“人实际如何治理和生活”。因此,在鲁迅看来,出路唯在立人。 “立人”是鲁迅最热情的,也是最受挫的事业,一辈子斗争下来,几乎看不到希望,又不得不更用力地斗下去,这便是苦处。初到上海时,钱杏邨批评鲁迅“始终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眼光仅及于黑暗”,这两点倒确是鲁迅特质,鲁迅所有的斗争都是在警惕那些可能把时代拖回老路子去的人、观念和手段。而这恰恰也是鲁迅斗争极为有效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文化的旧基因在知识分子中浸淫得太深了,稍一松懈,就不不自然露出破绽来。   鲁迅研究的时代对表鲁迅从当时的各种被孤立,到死后成为神坛,确如林贤治所说是“生于 20世纪而活在21世纪”,甚至鲁迅的好斗也因此成了巨大的标识——尽管更多地是出于误解。大批的鲁迅研究者,也包括本书作者林贤治,都惯于争做鲁迅的好学生。但相较于那些不断将鲁迅形而上学化和提纯化的研究(这其中的陈词滥调也组成了某种浩瀚的“南腔北调”集),《鲁迅的最后十年》至少是做到了把鲁迅放回他的时代去理解。这是有益的,鲁迅的最大价值也正在于他是一个同时代的作者:“坚守对自身时代的凝视”。在“与鲁迅同时代”和“同时代的鲁迅”之间,存在一种有关鲁迅的今人对表法。近些年,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盛行的民国“审美”和类徐志摩、林徽因式的民国“浪漫”。这些小清新、小美好,一俟放到鲁迅,尤其是鲁迅杂文面前,很快就会被荡涤一空。在当下中国,鲁迅作为一种反拨和一种祛魅,也总是显得有效。但鲁迅的有效和简单回到鲁迅是不等同的。在鲁迅之后,“中国空间”已经发生了更广阔、复杂和深刻的变化,如果对这种变化熟视无睹,仍直接用鲁迅来理解当下,无疑是一种新惰性,它的意义不在于说出了什么,更在于遮蔽了什么。事实上,“与鲁迅同时代”被理解得过多,“同时代的鲁迅”又被研究得太少。单就文学层面来说。一直以来,国内研究者对鲁迅鲜明的文学身份一直没有很好地厘清。即使在鲁迅专事杂文写作的时期(最后十年),他仍创作了别出心裁的《故事新编》,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仅有的对中国远古神谱的一次大面积回应,它原本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鲁迅的一生都在战斗,白话文由他的手走向全国,无怪乎他一个月拿两百大洋工资。他是中国人的一座精神丰碑,上面刻满了苦难和坚持,尽管习惯了战斗脾气不太好,容易跟人对着干,“批判”别人,但说来谁还没个毛病呢?
  •     在书店看的,确实一开始和想象中不大一样。QAQ奈何我比较肤浅看不了太多党政的东西
  •     原来是十年前的书再版呀!这本书里的很多地方让我直怀疑,为啥没有被阉割,难道是很多地方讲专制腐败独裁都声明了在讲国民党的缘故吗?大先生死后被称为名族魂,我想,这个民族的魂里,哪里有一点鲁迅的味道?
  •     在今天的政治环境下谈鲁迅,是有价值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