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中國歷史》书评

出版社:海鴿文化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9866714023
作者:羅文興
页数:267页

多一个角度去看历史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历史,会有不同的结论,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从而得出的交集也许就是最接近历史的真实。就像作者在一开始所说的,一提到汪精卫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汉奸,而为什么是汉奸,却没几个人能说的出。这就是愚民教育的伟大胜利!!!且不论作者笔下的这个汪精卫的真实程度,因为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己的倾向性,完全的客观不管是从人性上还是从技术上都是不可能的,单就作者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点这一点来讲,也值得一读。

不算很客观

作者明显是站在汪的立场看问题和想问题。纵观汪的一生,汪在晚年一错再错。一错一开始可能只是与将争权,最后孤注一掷式的扩和平运动。搞和平运动没有错,与将争权也没有错。但私下与日本人密谈搞和平运动,就是大错特错。二错当汪私自离开重庆跑到河内,日本人没有按事前约定给出条约,汪居然还与日本人相呼应。三错与日本人相呼应的同时,还拉将下水说将也是和平派的。四错居然相信在别人的领土上,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不过这本书还是值的一看的。因为这本书是难得较少受现在政治体制影响的历史书

历史只有一个汪先生

一直为汪精卫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所震撼,读罢此书,只是为汪先生不愿斗争这一性格所感慨,如若他像毛公那样,历史、国民党当是另一番模样,但历史就是历史,后人只有浩叹!陈壁君,一代烈女。史家对你亦有争议,汪精卫晚年这最大一步的错棋,你难逃其咎。看来人生寻得一个好伙伴实乃不易!

东拉西扯汪精卫

先说题外话,首先我认为中国最厉害的刺客,是要离,而不是荆轲。荆轲去刺秦王,做了一些准备,但明显准备不充分,最起码带错了助手,然后之前装神弄鬼,取了樊於期的首级,害得高渐离自杀。最后一切就绪,大殿之上,五步之内,持短剑而不能杀一人。反被嬴政刺伤。要离则不同,要离虽是勇士,但身材矮小。似乎武功也好不到哪里去,至少没有荆轲那么武勇。他断的是自己的臂,伤的是自己的家人。然后只身去获得庆忌的信任。在归国的船上刺杀庆忌,却被庆忌顺手给丢到河里去,他却爬上船来,再丢再爬,如此三次。最后庆忌伤重而亡。这个故事最厉害的就在这里。庆忌虽被要离所刺,但将死之时,尤说,要离是个勇士,但一天之内吴国不能死去两个勇士。所以他死以后请手下放了要离。这是庆忌的度量和对勇士的惺惺相惜。那么要离怎么做的呢,他说自己有三过,毁自己的身体,连累了自己的妻子,还辜负了庆忌的信任。所以他也一意求死。这个故事往大了说,是要离和庆忌两个人为了国家安宁,和彼此的相惜。往小里说,这是一个信任与承诺的故事。说汪精卫,为什么要说要离,因为我觉得,汪精卫有一个时期与要离很像。就是他去刺杀摄政王的时候,按道理,以他当时身份,是没有必要归国搞刺杀的。但时人对革命者的风评不好,。如梁启超讥讽:“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所以汪精卫气不过,他要亲身赴汤蹈火。这是他刺杀的初衷。要离的事迹发生在春秋晚期,而荆轲的事情发生在战国晚期。可以看出两个时期的人,其实有很大不同。虽然都轻死重诺。但春秋时人,更要实在与有度量一些。而战国时候,未免徒托空言,牛吹的很大,如秦舞阳。后人还给他遮羞,说什么舞阳怒而色白之类的屁话。他在秦宫的掉链子,根本就是小混子没有见过大阵仗的自然反应。同时秦王免死,却未有度量去敬荆轲之勇,杀他无赦。晚清时候,似乎还是有些春秋的遗风的,比如戊戌七君子时候,谭嗣同是有机会跑路的,他却说,要用牺牲惊醒国民。所以慷慨赴死。革命党人这里,敢死之士也是层出不穷。比如陈天华,徐锡麟,以及后来黄花岗的一众烈士。汪精卫也在其中,他选择朝廷最大的目标,根本就是在求死。但这个故事的唏嘘之处,就是,晚清虽然风雨飘摇,但有点气量还是有的,你要“引头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朝廷却最终下不去杀手。汪精卫之名声,就此树立。汪精卫不怕死,人长的好看,文采也不错,少年便有大名,起点也高,但可惜,上帝给那么多的好给他,却始终没有给他过成功。所以从这次不成功的刺杀开始,他一直就没有将什么事情做成过。不但没有做成,反而成了别人的垫脚。做为刺客,他所成就的勇敢之名,是不如敌人饶他不死的雅量。后来,宁汉分流,他输的很惨,与蒋介石翻脸,支持共产党,结果,八一起义,秋收起义,全是分裂的是他那点微薄的小底子。最后又不得不像蒋介石认输,该经历在他后来在武汉大学讲演中,如同检讨一般。再后来委曲求全。当然,说委曲求全也不尽然,汪精卫在蒋介石领导下,也未必做的很委屈。汪精卫是个志向很大的人,据说孙中山死时那句著名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是他的拟稿,以当日风头地位,这个同志分明就是自许,可惜,未来之路,一直屈居人下,偶然出头,立即被打的缩回头,难怪,日后投日,有说日本人期待他去说服蒋介石归降,他老婆怒道,难道做汉奸也要做老二嘛。汪精卫臭名昭著的“艳电”,今天读来,其实意思也未必不对。其中三点,提出日本交还租界,共同防共,以及相互经济提携。其中防共一节,是这样写的“第二点,为共同防共。前此数年,日本政府屡曾提议,吾人顾虑以此之故,干涉及吾国之军事及内政。今日本政府既已阐明,当以日德意防共协定之精神缔结中日防共协定,则此种顾虑,可以消除。防共目的在防止共产国际之扰乱与阴谋,对苏邦交不生影响。中国共产党人既声明愿为三民主义之实现而奋斗,则应即彻底抛弃其组织及宣传,并取消其边区政府及军队之特殊组织,完全遵守中华民国之法律制度。三民主义为中华民国之最高原则,一切违背此最高原则之组织与宣传,吾人必自动的积极的加以制裁,以尽其维护中华民国之责任。”大意是,你要在法律下,不要有军队,你们也声明按三民主义去做,那就按你们的承诺去做。另外艳电最大的迫切之愿望是” 其尤要者,日本军队全部由中国撤去,必须普遍而迅速,所谓在防共协定期间内,在特定地点允许驻兵,至多以内蒙附近之地点为限,此为中国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所关,必须如此,中国始能努力于战后之休养,努力于现代国家之建设。”是的,这个言论并无不妥,两国交兵,打又暂时打不过,就此提出的愿景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但问题是,这个相当不错靠谱吗?汪精卫之所以老是失败,就是他过于单纯,起点高的人,往往城府不深,汪精卫这一辈子,也不止一次上当。比如河内这次与日本人谈判,竟然就轻信了日本人的许诺,其实稍微想想,日本人花九牛二虎之力取得的利益与地盘,会因为与你的谈判,就轻易还给你吗。可惜是时汪精卫过于理想化,而身边的人又多利益之惑。汪之成功,是为其愿为理想赴汤蹈火,其之失败,亦是为理想万劫不复。汪精卫当年刺杀失败,身陷大牢,命悬一线的时候,尤还壮志激怀。写下这轰动全国的诗篇: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可惜,从其年轻时候这首《被逮口占》来看,他这辈子,也无非“孤飞”与“羞逐”四个字形容来的贴切。

卫石成痴绝,不负少年头

林思云在《真实的汪精卫》中开篇就说:“中国经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妇孺皆知,但问起该人的生平和事迹时,却又是鲜为人知。汪精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大汉奸,可是大家对汪精卫的“卖国事迹”却是一问三不知。这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一大特色,好在中国学生头脑比较简单,不喜欢刨根究底,所以历史老师还不至遇到太大的麻烦。”想必诸生看到此句都要汗颜的。回想起来,我高中时曾一度害怕历史课,因为实在是读不懂,我提出的问题老师似乎也不大愿意回答,后来跑去问历史分数高的同学,才知原来好成绩也不过是生生地把课本背下来而已。看林思达的写汪精卫的文章,发现他一生里的事情完全可以把我曾经读过的国共党史里零零碎碎的史实串联起来,不能正视汪精卫就根本无法真正理解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说起汪精卫,可真是一位高度脸谱化的人物。去年我去武汉红楼参观,导游就指着墙上一幅旧照说:喏,这位就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的汪精卫啦。哗,大家都围拢上去细看。真的,是位面容俊秀的美男子呢,眉目间还带着侠气,让人忍不住怜惜的模样。听说胡适曾说自己若不是男子的话也要嫁给汪精卫呢。我突然察觉到自己的无知。卿本佳人,何至于此?想起“滚滚红尘”里的一幕,一个青年拿着榔头追打秦汉饰演的章能才,一腔热血地喊道“打死你这个汉奸”,章能才苦涩地笑着说“杀了我这种人,就能——救国吗?”章能才隐射的是为汪伪政府效力的胡兰成,我当时并不认为在政治立场上站错了队是件多么不可原谅的事情,如今想起来,才能慢慢品咂出他话里噬骨的哀伤。我们常常忘记,汪精卫早年与孙中山一起,同是同盟会的创始人。他原名汪兆铭,在《民报》担任主笔,笔名“精卫”,是取“精卫填海”之意。汪精卫原本是清政府公费出国的留学生,到了日本后才惊觉祖国的落后。那时他正值青年,意气风发,深知要振兴中国,非暴力推翻清政府不可,然而要唤醒颓靡的国民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他愿为精卫,愿以自己的骸骨为后来者铺路。汪精卫口才极好,演讲时很能鼓舞人心,文采也佳,是《民报》的主笔,人品亦无可挑剔,不贪财不好色不抽不嫖不赌,更何况还是美男子一枚,细数数,简直是个人瑞。在当时,是毋庸置疑的青年偶像、舆论领袖。1908年,汪精卫去拜访在马来西亚的华侨巨幅陈耕基,结识了陈家的小姐陈璧君。陈璧君早就是《民报》的读者,对汪精卫已是“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心情。陈璧君也是慧眼识珠,见到汪精卫后拿他跟自己那位口口声声“革命是男人的事,女人掺乎啥”的未婚夫比较了下,心下惨然,果断退了婚。倔强地跑到日本跟孙中山他们搞革命去了。不能不夸陈璧君是个妙人,遇事当机立断。我想,凡有些思想的女子,汪精卫这一型儿的都不可抗拒的一盘菜吧。这样的男子,既能与你并肩交谈,也能在高处给予你指引,胸怀大志,深邃沉静,直如开在绝壁上的花,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那种。看陈璧君的旧照,她其实并非美貌的女子。当然,如她这般从旧式富贵家庭走出来的小姐,要她放下矜持去追随那人去出生入死,不是看准了、下了很大的决心,是不会这样做的。汪精卫却恪守着自己“革命家不结婚”的信念,从未碰过陈璧君一个手指(想必暧昧更是没有的),她多少会有些不安吧?后来汪精卫说:“其实是因为太爱陈璧君”。革命进入最困难的时期,海外革命派的领袖们被抨击为“远距离革命家”,一时兴起倒孙狂潮,人们对同盟会的信心下降,同盟会一时几乎陷入失败的边缘。为挽救颓局,汪精卫主动请缨去背景刺杀政府高官,期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革命党的清白。陈璧君要求同去,偏有人出来打趣说:“你有一张英国臣民的护照,自然不怕死啦”。不料陈璧君竟当场拿出英国的护照撕成碎片,满座皆惊。汪精卫与黄复生的船到达天津后,出来迎接的竟是当时天津有名的交际花郑毓秀。廖仲恺曾特别写信,要求郑权力帮助汪精卫。汪精卫见惯了陈璧君这样的革命烈女,对于郑毓秀这样风姿绰约的美人不大习惯,想想,真是替陈璧君捏一把汗。刺杀行动失败后,汪、黄二人被捕,当时舆论一片震惊。两人被判处终身监禁,也算是捡回了条命。在狱中时,肃亲王亲自去看望他们,这让汪精卫感到惊讶,因为没成想清廷高官中还有这样谈吐文雅、学识渊博的人物。肃亲王是主张立宪派,汪精卫是革命派,两人政见不同,却相互佩服,一番辩论下来,谁也无法说服对方。陈璧君在狱外自然焦急不已,她买通了狱卒为汪精卫送鸡蛋吃,陈璧君不知道的是,那天晚上汪精卫抱着鸡蛋入眠。又一日,狱卒托来一封信,是陈璧君的笔墨,信上说:“我们两人虽被牢狱的高墙阻挡无法见面,但我感到我们的真心却能穿过厚厚的高墙。我将遵从你的忠告立即离开北京,不过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想和你商谈。你我两人已不可能举行形式上的结婚仪式,但你我两人从现在起,在心中宣誓结为夫妇,你看好吗?”这只怕是诀别前最后的承诺了,君问归期,未有期。汪精卫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一个字:“喏。”陈璧君接到回信后,大哭了三日。汪精卫被捕后,海内外一时舆情愤慨,革命的决心再度被燃起。此后中国是形势发展之快,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很快,清廷宣布释放汪精卫与黄复生。革命胜利后,汪精卫履行誓言,与陈璧君隆重完婚,成为一时佳话。汪精卫对自己的生活一直清洁自守,从未有过艳事绯闻,与陈璧君相携到老,真正的一生一世一双人。我读汪精卫的生平故事,常常为之感到心哀。真的,就是这样以为自身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被捆绑缠绕在一起的人,向使中国近代史上不遭遇日本侵略这样的变故,又或者汪精卫一早便殒身于清廷的牢房里,中国不会多出这么一位悲剧人物。那样,汪精卫的光彩不会逊于孙中山,简直可以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理想的偶像。可是偏偏造化弄人,命运的大手生生地将他拽入了历史深不见底的漩涡里。1927年,北伐军强行收回英国租界、打杀外国人,对此日本政府召开了“东方会议”,专门讨论对华政策。其实日本政府对华的态度还是相当保守,但日本有一派强硬的少壮派军人相当不满意政府的软弱,他们自小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中成长,狂热的爱国主义使得这帮人根本不会用头脑思考问题。所以,虽然日本政府中主和派居多,但军部的人常常绕开政府单独对华行动,“九一八”事件即是一例。如果日本军部的年轻人可以不那么疯癫,或者战争之初东北的军阀能稍微表现地强硬一点,又或者西方强国在一开始即对中国事务多一份正义感,这场牺牲惨重的十年战争早可以避免。孙中山逝后,汪精卫成为党主席。战争一开始,他是政府中“主战派”的核心人物。然而当时中国的时局正是军阀混战时期,各派军阀面对日本的挑衅都不愿意主动出兵去迎战。在“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就是手握兵力却丝毫不做抵抗的人才,眼看着那一小拨日本将校们一口气吞掉东北全境,使得军部的威望大增,一时风头无两。可惜汪精卫并没有自己的军队势力,喊破喉咙也无用,各派军阀在竞相比赛谁更冷漠、更无耻,看得汪精卫简直心灰意冷。汪精卫曾对陈公博说:“我们要复兴中国起码要三十年,不止我这年纪看不见,恐怕连你也看不见。我已年过半百,无其他报国之道,只要中国不再损失主权与领土,就可告慰平生了。”此后,汪精卫由“主战”转入“主和派”。汪精卫和蒋介石主持批准的《塘沽协定》被一般民众认为是卖国条约,汪精卫解释说:“以前人们批评政府不抵抗而丢失了领土,现在我们进行了抵抗,结果却丢失了更多的领土。中国是一个弱国,这就决定了这场被侵略的国难绝不是偶然发生的。以现在中国的国力,无论进行怎样的抵抗,都没有取得胜利的可能,这是我们最初就明白的。既然没有取胜的希望,我们为什么还要抵抗呢?这就是爱国心的缘故,她让我们明知不能取胜,还要准备抗战到最后一兵一将。现在很多人当中有两种错误的想法,一种是过分软弱,认为中国绝对不能对日本进行抵抗,如果和日本交战,将和过去义和团的下场一样;另一种是过分强硬,就象一个人在旷野中发泄一样,“杀尽倭奴”、“打到东京”,什么狂言都敢说,还能得到人们的拍手喝采。以上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政府和日本和平交涉,有一个最低的限度。只要停战条约在我们可以忍耐的最低限度以上,政府就决心签署停战条约,即使受到国民一时的唾骂,也要坚决进行负责任的签字。但如果停战条约在我们可以忍耐的最低限度以下,政府就决不签字。这次政府和日本签署局部地区的停战条约,是为了让疲惫的军队、穷困的人民得到一时的休息,其是非利害将得到历史的评判。”这番陈述可以解释很多东西。人们骂汪精卫卖国求荣,可他到底得了什么好处?又究竟卖了哪片国土?以前因不抵抗而丢失领土,后来抵抗却丢失了更多领土。沦陷区实质上就是被日军占领着,无论国人承不承认,日军都不会把它们给吐出来,难道光凭一番义愤填膺的YY就成事儿了吗?我们民族的传统是,但凡主战的,都是民族英雄,但凡讲和的,都是卖国贼、臭汉奸。当时国内的舆论就在痛斥政府无能、面对侵略一退再退什么的,连蒋介石这样强硬的人也被逼得唱高调,竟不顾越战越败的事实。讽刺的是,汪精卫说过:“别看现在全国一致高喊“彻底抗战,牺牲到底”的口号,实际上真的准备为国家牺牲的人能有百分之几?大部分人嘴上高喊牺牲,但他们内心里牺牲的概念是让别人去牺牲,而并不是自己牺牲。为什么大部分人不肯讲出不愿牺牲的老实话?是因为他们害怕卖国的罪名。”如今多少年过去了,多少人还不是那副怂样?当时的中国是弱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汪精卫到日本留学过,很知道日本政府与军部的矛盾立场,他一直在寻找日本政府中主和派的支持,期望和平救国。其实早日结束战争对日本也是很好的事,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拖得越久对中国其实越有利,日军已经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沼中早就心力交瘁了。汪精卫的和平计划是先在日军为占领的地区建立新政府,然后日本撤兵,由新政府接受沦陷区,在不割地不赔款的条件下实现和平。为什么要建立新政府,无非是跟蒋介石政府已经把高调唱得下不来台有关。可惜的是,日本的军部实在不识趣,那帮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国家的利益丢在一边,几乎是自绝退路地,把汪精卫给摆了一道。其实是弱国无外交,但在外人看来,汪精卫根本就是拿自己的政治声誉来迎合日本侵略者。从汪精卫一开始决心发起和平运动,就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至于日本的背信弃义,无疑是将他逼入绝境的同时也自毁出路。如果后来日本军部不是疯癫到去偷袭珍珠港,汪精卫或许还有机会为自己正名。美国对日宣战,二战局势开始逆转,后来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很快无条件投降,简直是风云骤变,在这始料未及的变幻中,汪精卫根本百口莫辩,注定落魄收场,想必,这就是造化弄人。汪精卫在临死前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会悔恨吗?想必多少也是有的吧。我们为他叹息,却也不必过份沉湎在悲伤的情绪里。从革命领袖到卖国汉奸,或许不过一步之遥,人心如此难测,所以重要的并不是被世人如何嘉许,而是我们真正做过了什么。有欺世盗名的人被奉为英雄,亦有竭忠尽智的人至今被骂为国贼,若要真正读史明鉴,首先做一个对自己真实的人,然后回到常识,回到起点,回到他们纷繁复杂的生活里面,恢复历史的复杂性。

原像花儿一样,其实一旦揭开有毒。

  比汪汉奸的多了,起码答应割据东北和台湾的就不是汪精卫。汪不管投日,还是拘于形式,都没那么可恨。日本人也并不可恨,死人最多的也不是抗战时期。  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承认日本割据东北的事实,当时的东北抗联被当作非法组织谴往新疆,被苏联缴械,押往新疆,期间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张学良从东北跑了,汪软了说,和稀泥,“伟大的”说,收拾张学良的烂摊子。  苏联与日本合谋谋取利益,蒋介石谋与日本和谈,日本人不要蒋介石政府,以蒋介石下台为前提,不与蒋和谈,蒋介石不得不抗战,毛共利用抗战作秀老便宜,建国。抗战的基地以及主力供应地是云贵川,广西广东,还有东北的军阀,抗联。抗战的主将是孙立人,李宗仁,何应钦,陈。财务是四川,江南以及华侨。  抗战的招牌是孙胖胖,孙科。情报的主力是戴笠。毛共割让土地,打仗以换取苏联的支持,卖国贼事实做成。原像花儿一样好,其实一但揭开有毒。

三个人的两首绝命诗

国父骑鹤西去的时候,于病榻上落下了一句遗言:兆铭,兆铭。他喊的是汪精卫的名字。窃国大盗蒋中正却说,国父念的其实是“中正中正”,一样的压韵,但同志们都听岔了。被盗走了名字的这位汪精卫,位居民国四大美男之首。他面如冠玉,丰神俊朗;文可捉笔狂草,武可上马击胡。国父青眼于他,于私于公,都是极自然的事。汪又是个守正的君子,留学日本时候,周围有不少女子倾心,但汪以家中尚有发妻,推之诿之。那些为汪之神采折倒的人群中,便藏了一个陈璧君。 汪精卫少年习文,家学渊源。其叔父汪瑔,堂兄汪兆铨、汪兆镛都是词坛的名家。他的诗词之作虽然染上了些脂粉气,仍不失为佳品。即使以钱钟书之傲物,读了汪氏的诗词,也要抚掌而赞“扫叶吞花足胜情,鉅公难得此才清”。但汪又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他有血勇之气。听得人说革命党人爱惜身体,只知怂恿草民送命,汪便要拔剑正名,要从日本摇一只孤帆,直去清廷杀身成仁。易水送别之际,陈璧君为表爱慕,为千里赴死的汪,献出了一朵完璧。    文人造反,十年不成。汪虽有雄才,毕竟不是执刀的匹夫。被摄政王载沣的宿卫捉入狱后,汪将所有罪责,一身承担。又自付必死,题诗于狱壁之上:     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     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此诗慷慨激昂,百年后重读,仍有金石之声。与之相较,也唯有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堪可比肩。审案的肃亲王,亦为之动容,轻轻落下笔来,留下了汪的性命。1911年,武昌首义,汪被清廷大赦出狱。汪为践行“革命不为名为官”之诺,飘然而去,携陈璧君去了欧洲。鼓帆东渡之日,回望故国山河易容,又有佳人相伴偎依,人生顶峰的汪不由得文采飞扬,口占一词曰“翛然携手,云帆与意俱远。呢喃何语,掠弦曾笑双燕。”彼时的汪,哪里看得出有半分的国贼样子。    此后二十年,又有瞿秋白赴死。秋白其人,与汪同,也是书生从政。当年在上海滩的秋白,以文章名世,又与鲁迅肝胆相照。鲁迅曾赐他一联“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因此后人有说秋白,学到了鲁迅的文章神韵。瞿秋白虽然文章做得好,但与鲁迅之大境界还是不一样。同样借物抒情,鲁迅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而秋白只写得出“何事万缘俱寂后,偏留绮思绕云山”。秋白没有鲁迅的激烈狠毒,却能有一副十足的名士派头。家中穷得无米下锅,他还要用上一个仆妇;即使是骂人,也要拿腔做调,姿容优雅。与鲁迅的丝丝入骨相较,瞿秋白更象是个浊世的公子,文章政治女人钱财,于他都只是拿来的玩物。    可惜秋白却陷入了政途。1935年,瞿秋白因中共前政治局常委身份,为国民政府所戮。死前秋白有彷徨,于狱中写《多余的话》,有贪恋生命之意。毕竟是文人从政,才气是有的,骨气却是弱的。好在终于奋发。1935年6月18日晨,临刑前的秋白集唐宋人联句,凑成了一诗:     夕阳明灭乱山中,(韦应物)     落叶寒泉听不穷;(郎士元)     已忍伶俜十年事,(杜心甫)     心持半偈万缘空。(郎士元) 诗罢掷笔。行至一八角亭前,见风光绮丽,瞿秋白便驻足不前,含笑左右“此地是我埋骨之处”。 至死,也还是一副满满的名士派头。    瞿秋白之外,尚有个夏明翰。 夏明翰是没有文采的武夫, 临刑前的那首“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不能算诗,充其量是个打油诗。其才其情,与汪、瞿二人,云泥之别。可见腔调,也是要靠文采支起来的。嵇康若只懂打铁,何曾能有广陵散的风度?夏明翰自知其短,刑场上又引了汪精卫的诗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但解放后要为尊者讳,只好将国贼的诗句隐去,只留下了那首打酱油的白话。    做文人,汪、瞿两人都是大家,从政治,汪、瞿两人却是悲剧收场;只因为,气息都太纤弱。汪精卫若能远渡海外,不再落叶归根,中国将多一国学的大家。瞿秋白若肯执笔为业,与鲁迅海上唱和,文坛又将多一杂文的健笔。但他们毕竟丢不下仕途。1939年5月,汪精卫与蒋介石决裂,北上投敌。全国哗然,终于身败名裂。时上海有人改了汪当年的绝命诗,刊之于大美晚报以为讥笑:“当时慷慨歌燕市, 曾羡从容做楚囚。 恨不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这时的汪,早已是覆水难收了。

换个角度看汉奸

在中国,一但和外国发生冲突,主和派承受的压力往往万倍于主战派,北宋秦桧斩岳飞,屈服于金人,换来南宋江山半壁,留下骂名千古;汪精卫抗战主和,国共同视为汉奸,葬送前五十年的英明!换个角度看汉奸:1,对秦,可以从南宋人民的角度去看,受益的是南宋王朝,遭唾骂的是秦所以说他做出了很大牺牲,(作为北宋状元,宰相,这么聪明的人,对历史上和后遭唾骂他是清楚的)明知是火坑还是跳了。而且在当时,金人南下入侵和日本入侵性质是一样的,如果那时中国为金人控制,就当时来说,就是亡国灭种2,对汪,他知道,一但真能和日本签订和平,那符合国民政府和日本政府的共同利益,问题就在于他接受了日本过于苛刻的条件,但在这之前,他心里对自己会沦为汉奸是心知肚明,并且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抗站初期主战,被颂扬,后来,主张和平谈判,同样是救国,却被国共唾骂为汉奸,所以说主和者承受压力大!

如果那年我死了,我便是你们眼中的李重光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我死于1944年11月10日下午4时20分,日本,名古屋。寥廓的太平洋依旧无休止的吹着咸涩的海风,和广东的味道一样。       我的老家在广东,广东番禺,靠着珠江。对岸的县府叫东莞。这个小县城之所以在我年轻时广为传知,是因为几十年前一位钦差大人在那里硝烟,两万多箱,烧了近一个月,珠江入海口飘满了罂粟花的香味。历史教科书上把这个事件叫虎门销烟。这样一个以地点命名的历史事件竟然没给东莞任何机会,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虎门就在东莞。东莞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已是百年以后,因为那里的城管,摩托,二奶,农民工,性工作者,拥挤的人潮,脆弱的治安。。。       我出生于1883年,这真不是个好年景。是年中法战争爆发,从国土的西南角一直打到东南沿海。可眼前的景象又着实让人倍感恍惚,广州的大街上依旧人群熙攘,人们表情麻木,贩夫走卒在温饱线上继续挣扎着过活;与此同时北京城的酒楼里依旧霓裳羽衣,莺歌燕舞,身着绸缎的公子哥举着扇把挑逗着新捧起来的梨园花旦,本该寥落的末世总是一副奢靡的狂欢模样。我知道你们有的人是多么不想出生在你的时代,我的共和国子民。那请你告诉我,哪个时代是你想要的呢?秦朝,汉朝,唐朝,宋朝还是明朝?我们面临的问题都一样,你以为我有多喜欢我的那个年代?没有!我比你更厌恶。只是我们想要的时代,它迟迟没有到来。       顺着珠江入海口向上走就是广州,在黄埔区的江道中间有个长洲岛,岛上是黄埔军校。很多年前从这里走出一批批年轻的面孔,抗着共和国的旗帜,用脚步跋涉几千里的城乡山河,一路北伐。无数的青年弃笔从戎,用跳动的赤子之心虔诚地迎接一个共和国的诞生。再往市里走你会找到一个叫黄花岗的地方,里面有“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墓中七十二具尸体残骸,面目模糊难辨。但我知道,此间必有我的兄弟身在其中。说这些,不是因为我太容易沉迷于过往,更不是祥林嫂样絮絮叨叨念着狗儿,我只是想说,你们根本不可能理解那时的广州是怎样的一个地方。那时的它和亚运会无关,和GDP无关,和霓虹灯无关,和暂住证无关,只和热血、和革命、和自由息息相联。它是那个年代,我们在天南海北,故土异乡四处翘首遥望的梦想之城。它在北京几千里之外的最南方,离太阳更近,天空格外的辽阔蔚蓝,甚至连云朵也比别处的洁白坦荡。每个夜晚都有无数双眼睛激动地向南方张望,瞳孔满是寻找北极星般的热切目光。       墓周有碑林一片,其中一块碑身乃中山先生手书“自由魂”,此三字最得我心。黄花岗起义,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最后,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百余人就这样单枪匹马地冲进了两广总督的府衙,如投石之卵,如扑火之蛾。而在此往前翻十五年,在北京城的菜市口同样有这样一个人毅然决然地弃生赴死,“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戊戌年北京城一团慌乱的时候,我还是个15岁的少年,这个年份过后的第十二年,北京城又出了件大事,摄政王载沣被行刺未遂,而我则锒铛入狱。这是意料中事,从广州到北京,千里重重,我从未想过此次能幸免苟活。“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我深知诸人所思所想,其实,我和他们一样,从来无心成为一个玲珑的政治家,此生所作所为,不为名利,无关荣辱,一切只为体内自由的魂灵不死!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人生七十古来稀,名古屋病逝那年我61岁,好多人都觉得我应该在34年死去,那年我27岁,还是个处男。好多人说我人生有两次重大的抉择,而第二次选择太过愚蠢,英明一世,晚节不保。其实他们不知道,与我而言两次选择都是生死度外,无关虚名,没什么不同。早年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政治活动的时候,我曾认为我是当时最好的政治家,因为我相信我有足够的智慧,有严格的操守,并对物质名利没太多渴求,最重要的是我有可以为之献身的政治理念,我甚至一度认为,这是一个人涉足政治的基本要求。多年后,我才哭笑不得地发现,中国从没有出现过一个合格的政治家,那些不断被推向神坛又被拉下的大佬们,从来不会为政治理念协商,只会为女人地盘打仗。       27岁那年,我觉得自己是个上帝,我说不要黑暗,世界就应该出现一道光。而在此后大难不死的余生里,岁月却给我带来更深的迷惘。早年出生入死的弟兄,早已忘记我们当初梦想中共和国的模样,穿绸缎的公子哥只是剪了鞭子,换上了西装。37年,外族入侵,人为屠夫,我为羔羊。彼时反抗只是炮灰,我说和平协调,他们说我是民国的李鸿章。为了政治,38年,武汉文夕大火,没有告知市民,全城一夜付诸焦土,直接烧死市民3000余人;为了政治,是年,蒋委员长下令黄河花园口决口,同样没有告知,洪水突然失控,整个华北一片汪洋,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八十九万人,是南京大屠杀的三倍。你肯定没见过那些流民老乡的眼睛,那些口含天宪,拍板决策的人也没见过。我见过,它让我过目难忘,并让我这个在这片国土上搞政治的人一生恐慌。政治,政治,我只是觉得愈发荒诞,愈发迷惘。兄为其易,我为其难,40年去南京,已明了这是火汤。       1940年其后,我一直安慰自己,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只是到了最后才明白,我从来都不曾真正地想去做一个政治家,我只是一个希翼天下太平的凡物,一个渴望自由的魂灵,一个反抗一切坏政府的无政府主义者。我对一切政治活动厌恶到呕吐,并对过去自己所做的一切羞愧难当,包括27岁那年搞政治暗杀。倘若真能时光倒流,我真希望十七八岁去谈场恋爱,去旅游,而后在法国留学永不回来,做些文艺翻译,或者当个老师,哪怕写一辈子三流的诗歌,我都不想再涉足半步政治。       1944年,日本。这一年名古屋的秋天异常阴冷,病榻外的一株梅树在瑟瑟秋风中颤抖着枝桠。周身前所未有的冰凉,我知道,这当是那个时辰就要来到。       最后合上眼的时候,感觉仿佛进入了梦境,本州岛摇摇晃晃像只小船,我开始失重,有个透明的影子离开了躯体,并被凛冽的海风吹散,抛进汪洋。隔着漫漫的海域终于看见那块大陆,熟悉的海岸线形状让我想起广东,想起番禺,想起老家院子里的那棵枇杷树,想起童年自己第一次看见大海时的情景。大海明晃晃的一片蔚蓝,我兴奋地跳入其中,海水便把我拥在怀里,母亲的摇篮般缓缓地起伏。那时的海洋是那么温暖安详,阳光细沙般撒在身上,没有今天这般咸涩的海风,没有,没有。       奥,差点忘了告诉你们,我姓汪,叫兆铭。你们肯定熟悉我的另外一个名字,它被印在不同大小的书页上,采用不同的字号,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被不同的人念着不同的语调,但是我更希望你们叫我汪兆铭,因为这个名字是我那落地秀才父亲的骄傲,而汪精卫-----不过是我的一个笔名。             .................                  (哒哒哒。。。,键盘画外音)      1939年11月1日,以周佛海为首的汪方代表开始与日方代表举行秘密谈判。汪精卫听完陶希圣的谈判汇报后,流著泪说:“日本如能征服中国,就来征服好了。他们征服不了中国,要我签一个字在他的计划上,这种文件说不上什么卖国契。中国不是我卖得了的,我若签字,就不过是我的卖身契罢了。” “别人去送国还不如我汪某去送。别人送国是没有限度的,而我送国则有限度,不能让他们把国都送完。”      1940年3月20日,新政府在南京宣布成立,日本本来主张新政府使用以前北洋政府时代的五色旗,因为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和重庆方面的国旗一样,容易造成混淆敌我。但汪精卫坚持用国民党的这个国旗,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在国旗下增加一个写有“和平、反共、建国”字样的黄色三角巾。      1940年4月26日,新政府在南京举行“还都”仪式。大礼堂里人头攒动,却是一片肃静,偶尔还传来低声的叹息声甚至哭泣声。汪精卫宣读完《还都宣言》后,不禁流出了两行热泪,周佛海和影佐帧昭也落下了眼泪。      1942年9月22日,汪精卫向访问南京的日本特使,前平沼骐一郎提出了强化南京政府建议,汪精卫在建议中要求日本不要继续干涉南京政府的行政和经济。      1943年1月9日,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租界返还和废除治外法权》,将英法租界和日租界返还中国。      1943年2月2日,汪精卫发出主席令,撤除国旗上“和平、反共、建国”字样的黄色三角巾,使国旗恢复了原来的模样。1943年10月30日,南京政府和日本重新签订了《华日同盟条约》,大大改善了1940年签订的《华日基本条约》中的主权丧失部分。      1945年10月3日,陈公博一行7人被引渡回中国受审。1946年4月4日,江苏高等法院开庭审讯陈公博。陈公博对指控他的汉奸罪表示不服,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说:“我认为抗战应该,而和平是不得已。平心静气去想想,当日汪先生来京之时,沦陷地方至十数省,对于人民只有抢救,实无国可卖。在南京数年为保存国家人民的元气,无日不焦头烂额,忍辱挨骂,对于个人只有熬苦,更无荣可求。到了今日,我们应该念念汪先生创立民国的功勋,念念他的历史和人格”。1946年4月12日,法庭判决陈公博死刑,于1946年6月3日执行。      1946年4月16日江苏高等法院开庭审讯陈璧君,陈璧君在法庭上说:“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这是蒋介石的责任,还是汪先生的责任?说汪先生卖国?重庆统治下的地区,由不得汪先生去卖。南京统治下的地区,是日本人的占领区,并无寸土是汪先生断送的,相反只有从敌人手中夺回权利,还有什么国可卖?汪先生创导和平运动,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壁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法庭最后判处陈璧君无期徒刑,陈璧君接到判决书时却说:“本人有受死的勇气,而无坐牢的耐性,所以希望法庭改判死刑。”      1949年G.C.D夺取大陆后,蒋介石并没有把陈璧君移往台湾,而是把陈留给G.C.D。1952年,和陈璧君私交很深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和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去监狱探望陈璧君。1912年汪精卫和陈璧君结婚时,何香凝还曾作过陈璧君的伴娘。宋庆龄和何香凝告诉陈璧君,中央已经决定,只要陈璧君承认汪精卫有罪,写一篇悔过书就可以释放出狱。陈璧君却立即拒绝:汪精卫无罪。她宁可坐牢,也不承认汪精卫有罪。      1959年6月17日,68岁的陈璧君死于监狱中。                  资料参考《真实的汪精卫》,作者林思云

作者在诡辩,汉奸就是汉奸!

请看这篇文章:http://go.paowang.net/news/3/2010-04-27/20100427154106.html

伤怀

他病死客乡,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回中国。  ——题记  本来看完《真实的汪精卫》后惆怅的心情早已平复,昨天历史课说到孙中山时又勾起了我的悲愤。汪精卫这个在国民党前期那么重要的人物居然完全被抹去,不留一丝痕迹。当大多数人漫不经心地勾下孙中山遗言时,又有谁知道那实际上是汪精卫起草的孙中山只是签名?  这样一个人,他为了自己理解的苍生大义,鞠躬尽瘁,到头来不仅当时的人不理解他,后世的人更是将他当做千古罪人,“遗臭万年”,对于他之前的功绩只字不提,企图将他遗忘,让历史车辙滚滚而过不留痕迹。我甚至想,这样一个人,百姓不理解他,历史上不留名,他努力的意义在哪里?一百年之后,一千年之后,还会不会有这个人的痕迹?为了不使自己陷入悲观和虚无主义,我只好想,至少在他庇护下的百姓,得到了几年安生日子。即使没有人记得,他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吧。这也是唯一的安慰。  其中过程不赘述,诸位感兴趣者可自行看书。只说后事。汪精卫死后,陵墓被蒋介石炸开,尸骨被毁,生前所钟爱的梅林被毁坏殆尽。更有甚者,1994~1997年,不知是哪个有关部门,在他的墓前立了一座跪像。。。。。。  赤子之心,何罪之有!事已至此,满心悲戚。即使我是无神论者,相信死了便是死了,但知道这些后,仍感凄惶。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燐光不灭,夜夜照燕台。愿折梅一枝,葆得先生精魂永在!

引刀成一快,半个好男儿——说汪精卫的前半生

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因此现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实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简单地提到了汪精卫和他的维新政府。这种出于主观愿望而随意修改历史的作法,使中国人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虚假的理解。然而真实的汪精卫却并非完全如此。历史上真实的汪精卫,曾是近代中国有数的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对中国的历史走向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904年9月,汪以公费留学生的身份首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住在东京神田区神保町名叫春水馆的留学生宿舍。政法大学以教授西方的政治法律为主,汪在那里学习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神》、斯宾塞的《政治进化论》,这些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使汪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树立起推翻专制的封建王朝,建立西方式民主共和国的信念。1905年7月孙中山从美国来到日本,汪和胡汉民,朱执信等广东同乡一起拜访孙中山,加入了孙中山的广东派“兴中会”。汪文思敏捷,擅长演讲,有很大的组织力和号召力,很快脱颖而出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并委以重用。1905年8月20日,各革命党派的大联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选为总理,汪兆铭作为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被选为评议部部长。新建的同盟会最初设有三个部: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汪兆铭当选重要职务的评议部部长,说明汪兆铭在革命党中有相当的影响力,那时汪兆铭才22岁。陈璧君倾心于汪精卫,不仅因为汪精卫的相貌才能,还因为他严肃的生活作风。在好些年青的革命家中,不少人嫖妓赌博酗酒,而汪精卫却象清教徒一样生活,被人称为“道学先生”。汪精卫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和革命同志陈璧君结婚,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汪陈的革命婚姻在当时一时传为佳话。汪精卫婚后也一直严守一夫一妻的准则,从来没有外遇和桃色新闻,汪精卫的道德人品在当时的革命家中也是交口称赞。到1908年冬,革命进入最困难的时刻。六次武装起义相继失败,大量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之中。不久这场批评的矛头就开始指向孙中山,有人写了《孙文十四大罪状》一文,揭露孙中山贪污革命经费2万元自用。当时孙中山独揽同盟会中的经费大权,从不公开经费的使用情况,所以人们怀疑孙中山贪污也不是无中生有。虽然孙中山到底有没有贪污的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但这场批评对孙中山在党内的威信影响极大,同盟会中出现也了反孙运动。章炳麟的浙江派公开反对孙中山,宣布脱离同盟会,恢复他们以前的“光复会”。黄兴的湖南派持中间态度,对革命灰心和怀疑的人大量出现,一时间革命陷入失败的边缘。 在此情况下,汪精卫站了出来,主动提出自己去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虽然后来行刺未成,反落牢狱,受刑狱之苦,然其精神不可谓不壮烈,其行动不可谓不勇敢。历史虽然无法假设。如果当时汪精卫被清廷处死,汪精卫毫无疑问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钦定英雄,永远载入史册。汪精卫在《致南洋同志书》中的一段话,也在当时被流传为佳话∶“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汪精卫最有名的文章是发表于《民报》26期上的《革命之决心》一文。汪精卫在文中说∶现在四亿人民正如饥泣的赤子,正在盼等吃革命之饭。但烧熟米饭所需要的一是薪,二是釜。薪燃烧自己化为灰烬,把自己的热移给了米,才使生米变成熟饭;釜则默默地忍受水煎火烤。所以革命党人的角色有二,一作为薪,为薪的人需要奉献的毅力,甘心把自己当作柴薪,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二作为釜,为釜的人需要坚韧的耐力,愿意把自己当作锅釜,煎熬自己来煮成革命之饭。能说出此等话并能赋予坚决行动,可见汪决非等闲糊涂之辈。其有理想;有行动;有智慧。实为卓越之人。辛亥革命成功后,汪精卫实践了他“革命成功后,一不作官,二不作议员,功成身退”的诺言。于1912年9月,携陈璧君一起前往法国留学。又可见其原本也不是贪婪功名利禄者。孙中山死后, 1925年7月1日,孙中山原来的大元帅府改组,改为国民政府,设国民政府主席为最高领导人。在中央政治会议上,汪精卫以全票当选国民政府主席,成为孙中山以后第一位国民党领导人。但汪精卫却有一个极大的劣势,这就是他没有一只忠于它的私家军,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中国社会中,汪精卫这样的文人书生,注定不能在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坐得太久。汪精卫的国民政府遵守孙中山“联俄、联共、辅助工农”的三大政策,积极任命了一批共产党员位居国民政府的要职。比如汪精卫任命共产党员的谭平山为中央党部的组织部长,毛泽东为宣传部长,林伯渠为秘书长,帮助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工作,使共产党的势力在国民党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一时间汪精卫领导的国民政府似乎一切顺利,但一个多月后发生的廖仲恺暗杀事件,一下使汪精卫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1925年8月19日,廖仲恺遭枪击身亡。汪精卫亲自组成了特别委员会,调查廖仲恺被刺案的凶手。可是汪调查的结果,显示出胡汉民是刺杀廖仲恺的幕後策划者。汪精卫念及当年他们两人在东京时代的旧情,没有公开处分胡汉民,只是将胡汉民以国民政府特使的名义派往苏联考察。廖仲恺一死,汪精卫就成为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人物,遭到一批国民党右派的猛烈反对。由於右派的台柱人物胡汉民被迫离职出国,国民党右派在广州政府已无法立足,於是他们跑到北京另立中央。1925年11月23日,戴季陶、林森等一批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监察委员,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的灵前,召开了自称为“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这就是所谓的“西山会议”,与会者也被称为西山会议派。西山会议以反对联俄联共、反对汪精卫“左倾”为主要议题,通过了一系列反对联俄联共的决议案,并罗列汪精卫“为共产党护符”的九大罪状,宣布开除汪精卫党籍半年,以观後效。1924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戴季陶等人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而蒋介石不但不是中央委员,连候补委员都不是。但1924年5月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後,一举成为国民党党军--国民革命军的实际最高领导人。在中国往往是得军队者得天下,蒋介石凭借掌握的军权,在国民党中的地位飞速上升。当然蒋介石的跃升,在相当程度上也得益於汪精卫的大力提拨和重用。1925年10月,汪精卫以国民政府主席的名义,发布了东征陈炯明的命令,汪精卫亲自任命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汪精卫那时还没有想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字辈蒋介石,居然会在一年後成为掌握国民党的实权人物。蒋介石东征陈炯明取得胜利後,在国民党中名声大振。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成为国民党中最有实力的人物。 不过蒋介石能够飞速掌握国民党的实权,还与汪精卫过於淡泊权力有关。汪精卫在党内的资格最老,和孙中山的关系最近,又有敢於自我牺牲的英雄事迹,所以汪在国民党内的声望首数第一。汪精卫为人诚实、不贪钱财、特别是在个人生活方面,汪精卫不抽烟、不酗酒、不赌博、不近女色,这在当时腐败的中国政界,是一种非常清高的存在,和他周围的污浊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汪精卫在国民党内是类似於“圣人”的偶像,是大家非常尊敬的革命老英雄。但大家总是对汪精卫敬而远之,在国民党内从来没有形成过所谓“汪精卫派”,这是为什麽呢? 中国有句格言说:“水至清则无鱼”,汪精卫品格过於清廉,所以愿意跟随他的人就很少。在中国善於玩弄权术的人总是以“封官许愿”等物质刺激的方法,来召集网罗自己的跟随者。汪精卫不但不搞“封官许愿”,还对自己的部下要求很严,由於跟汪精卫干捞不到什麽好处,所以愿意跟随汪精卫的人就很少。另外汪精卫也不会用“结拜兄弟”等方法来拉拢有权势的人,蒋介石曾两次给汪精卫送去兰谱,希望和汪精卫结为“拜把兄弟”,但都被汪精卫婉言谢绝。按照西方的标准,汪精卫这样有出色口才笔才,又有充分政治责任感和生活清廉的人,是非常理想的政治家。可是汪精卫这样西方型的政治家,却不适合於中国污浊的政治土壤,这也是汪精卫一生的悲剧所在。抗战中,汪所做也可谓多也,然因为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无法指挥动其他派系军队,处境甚为尴尬,别人且不说,就以张学良为例,在对日事情也是一味退让,有汪的电报为证,汪辞职前发电保指责他“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千里土地陷於敌手,敌气益骄,延及淞沪。今未闻出一兵,放一矢,却不断向中央索要军款,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汪精卫最後要求张学良“惟有引咎辞职,以谢四万万国人,毋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然而自1933年4月后,汪开始了他的为国人唾骂的行径。已不在本文要说之列了。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从前上学的时候,很多东西真的是死记硬背的,比如九九乘法表,元素周期律,汪精卫是汉奸。孩子么,课堂本来就几乎是一个被逼着不得不去的地方,再加上那时的记忆力很好,直接记住结论总是比分析结论背后的原因要简单的多了,于是汪精卫在我的世界里被汉奸了很多年。很多年以后重新认识汪精卫,是因为喜欢上了他手下的第一大才子胡兰成;而认识胡兰成,是因为喜欢上了他众多女人中的张爱玲;而认识张爱玲,回忆起来还是因为课余在书摊上乱找闲书看。汪精卫,原名汪兆铭,早年加入革命党,行刺过摄政王载沣,为孙中山的亲信,国民党元老,孙中山死后与蒋介石争权失败,抗日战争中投降日本人,沦为汉奸,成立南京伪政府,终死于日本。我记得的历史课本上,写法基本如此。时至今日,恐怕也差不多。历史的问题在于同样的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讲法;而不同的讲法,则会带来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比如关于解放战争,海峡两岸的教科书讲的总是同样的战役和结果,但是结论必然是相反的。而汪精卫卖国的说法,海峡两岸竟然也是一致。春秋笔法下,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更反衬出与敌人合作出卖国家的可恨。难怪袁崇焕的肉北京百姓要咬来吃。当年蒋介石将汪精卫在中山陵的墓穴炸开,想来也是全国人民拍手称快的。况且,中国的历史本就是脸谱化的。君不见那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么?胡兰成有诗曰:“天道历然人事疑,英雄无赖有真姿。女子关系天下计,渔樵闲话是史思。” 难道,汪精卫的高尚,汪精卫的清廉,汪精卫的豪爽,汪精卫的勇感,汪精卫的牺牲,汪精卫的纯粹,都被这所谓的天道历然掉了吗?估计在将来很多年的教科书里面,汪精卫依然还会是汉奸。所幸,孩子们总是会去找课外书看得,而找着找着,总有会一些人会重新发现并喜欢上一个眼神清澈的让人吃惊的英俊的汪精卫的。这是不是课里课外的天道历然呢。

有观点有态度只欠翔实和论证

看了一会儿项立刚先生提到的《真实的汪精卫》,作者林思云在部分史实的基础上充分个人发挥,有立场有态度。可以当私人笔记看,但考据和论证功夫还差一些。汪诚非历史书脸谱化的那般,但很多细节和原委还是没分析透彻。一本60分的涉史的书吧。

汪精卫的前世今生

一直都记着这本书的第一段话:“中国经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是妇孺皆知,但问起该人的生平和事迹时,却又是鲜为人知。汪精卫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汪精卫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大汉奸,可是大家对汪精卫的“卖国事迹”却是一问三不知。这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一大特色;只告诉大家他是坏人,却又不告诉大家他作过什么坏事。好在中国学生头脑比较简单,不喜欢刨根究底,所以历史老师还不至遇到太大的麻烦。 ”这句话有太多的道理、想法和思维值得思考。想不清楚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还依旧如此,这,需要多大的努力和勇气!!!一问三不知的耻辱让人觉得这是在对一个新世纪的知识分子的巨大耻辱。但为什么,又为什么我们真的重复着这样的历史!故事很漫长,汪精卫的爱情很真挚。不管又多少丑化他们的形象的书,我还是觉得时间给了中国历史一记狠狠的耳光!他的人生很单纯,让人觉得一个在战乱年代中朴实无华的中国人却能被很多人给洗黑和弄不清楚。不过,依照现在的情况来看,确实是可以理解的。四大帅哥之首的汪精卫,值得人纪念的不是他的相貌,而是他的思想和他存在的过程。我想看懂他价值的人,终会明白自由,民主和科学的含义的。未来很美,历史很醉人。


 被誤解的中國歷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