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201097202
作者:鲁迅
页数:200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1918年,新文化运动正值高峰。鲁迅因为和老朋友“金心异”(钱玄同)的一场关于“铁屋子”的谈话,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1922年,五四大潮渐落,鲁迅应陈独秀之邀,将之前的小说结集出版,目的在于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并且慰藉那些在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无畏地前进。
新版《呐喊》完整收录鲁迅从1918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自序一篇,以及陈丹青先生专门为新版撰写的读后记长文一篇。
【编辑推荐】
陈丹青先生自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欢《呐喊》。他说,这是“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说”。五十年后,他重读《呐喊》,会是怎样的感受呢?陈丹青先生深情长文推荐,每个少年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青年画家慕容引刀,为本书倾情创作十三副版画插图,精美绝伦,值得收藏!
【名人推荐】
“我十二岁的时候,从我母亲手里得到《鲁迅选集》,在那之后直至二十岁,好像还数度阅读过鲁迅的作品,尤其是被收录到《呐喊》和《彷徨》中的那些篇幅短小、却很尖锐、厚重的短篇小说。”——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94)
“最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说,还是鲁迅。单看书名就有魔力:“呐喊”,而且“彷徨”,天哪, 我也想扯开喉咙乱叫——虽不知叫什么,为什么叫——我也每天在弄堂里百无聊赖地乱走。”——陈丹青,艺术家,文学评论家
“要看鲁迅的原文,少看我们这些研究鲁迅的人的文章。这是真的。”——孙郁,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鲁迅博物馆原馆长

书籍目录

自序 _ 001
狂人日记 _ 008
孔乙己 _ 023
药 _ 031
明天 _ 043
一件小事 _ 053
头发的故事 _ 058
风波 _ 067
故乡 _ 078
阿Q 正传 _ 92
端午节 _ 143
白光 _ 154
兔和猫 _ 162
鸭的喜剧 _ 169
社戏 _ 174
读后记 / 陈丹青 _ 187

内容概要

鲁迅
1881.9.25(农历八月廿八)-1936.10.19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04年赴日本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一生写作千万字,主要成就包括杂文、小说、散文、现代散文诗、翻译等


 呐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鲁迅走了,我们去《呐喊》《彷徨》里找他当我做完《呐喊》、《彷徨》的时候,在微博上看到一条热门微博。微博的标题是“长大后,才发现鲁迅的文字是那么深刻”,截止到今天,转发量是41967。 在经过学生时代那过度解释与追捧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一度对鲁迅与他的作品是不以为然,甚至是反感的。在经历一段真空期后,当鲁迅的文字再度被抬到台面上,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那独特犀利的见解,那剑指轩辕的气魄,嬉笑怒骂式的批判,让我们震惊。他的呐喊实实在在。正如陈丹青所说的,他自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欢《呐喊》、《彷徨》。他说,这是“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说。单看书名就有魔力:‘呐喊’,而且‘彷徨’,天哪,我也想扯开喉咙乱叫——虽不知叫什么,为什么叫——我也每天在弄堂里百无聊赖地乱走。”陈丹青很早之前就表达出鲁迅的钟爱。他看鲁迅有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看出了一些曾经的“鲁迅专家”没有留意的东西。他认为,过去对鲁迅的看法,害垮了很多年轻人对鲁迅的兴趣了!向陈丹青约稿之时,正是他忙于筹备木心美术馆开馆的时候。可是当他听到小编的一句话——“我们是有使命的”,就欣然允诺了。但补充了一句,等木心美术馆落成后,才有时间好好写,这个必须放下一切认真的写。“我们是有使命的”,真不是匡人的。在明朝人胡震亨开始编全唐诗之前,唐诗已然失传了一半。李白这个天才写了一辈子的诗,总有五千到一万首,然而十分之九是没有的了。写出“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凄美句子的孟浩然,其诗文集也全部失传。感谢古代做书人,因为他们,今天的我们才能看到盛唐的瑰丽与旁礴。时至今日,我们已无需为‘保存下来’而苦恼。那我们新一代的做书人,是怎样的使命呢?举个栗子,《呐喊》与《彷徨》并不是古书,保留地很完整,印刷了千万册,可现今有多少新的读者呢?陈丹青在后记里如是说:“眼下,倘若不是言过其实,《呐喊》与《彷徨》遭遇问世以来不曾有过的冷落(直到八十年代末,它们仍然唤起必读的尊敬与爱),鲁迅的读者即便不是大幅度丧失,也在逐年锐减(太多读物裹挟新生的读者,逐出了鲁迅)。” 我想,“交付新的读者”,应该是我们现代做书人的使命吧。我们要告诉大家,新版的阿Q与假洋鬼子,新版的孔乙己和夏瑜,新版的祥林嫂和子君,其实仍然活着,并非是旧书中的鬼魅。前不久,我看到的一则新闻:被卖到大山里的女人,竟然做起了被拐妇女代言人,我不禁想到了两个字——吃人!于是新版《呐喊》、《彷徨》再次面世的意义则显得十分重大。记得在木心美术馆开幕之时,他说,木心逃走了 我们去美术馆找他。今天,我斗胆也说一句,鲁迅走了,我们去《呐喊》《彷徨》里找他。
  •     呐喊是从小时候就想看的好书,现在终于有了最新修订版,想收藏一本。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     鲁迅有过一篇文章,叫做《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内里写了什么,根本不记得了,标题留下的印象却很深。“我们现在怎样……”是个几乎万能的句式,套用在所有场合都不算跑偏,我们现在怎样赚大钱,我们现在怎样拗造型,我们现在怎样吹牛皮。一个当下的问题,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我的回答是,干干净净地读鲁迅,读干干净净的鲁迅。什么是“干干净净地读鲁迅”?就是把自己的杂念抛掉,忘记写下眼前文字的是“文学家、教育家、革命家”,把这个作者当作无名小卒(nobody),去干干净净地阅读里面的每一个字。觉得好的,能吸引自己,就畅快读下去;觉得不好的地方,也完全无妨,放在一边就是。鲁迅总有他好的地方。什么是“读干干净净的鲁迅”呢?言下之意就是说有“不干不净的鲁迅”,这种“不干不净”和八十年前那个头发硬挺、穿着长衫的绍兴人几乎没有关系,他本是赤子,写赤子的文字。后来却被加上了太多不该有的东西。比如“文学家、教育家、革命家”,其实什么家也不是,鲁迅就是鲁迅,周树人变来的鲁迅,绍兴人,南京上过新式学堂,去日本学过医,学不大好转行写字,以此谋生。写的还挺不错,有些粉丝。然后患病死掉,埋在公墓里。现在的鲁迅不在公墓里,他的尸骸被迁葬到以前的大公园,独享。迁葬仪式极隆重,参加人物规格甚高。棺椁上照例覆着那面红旗,“民族魂”。也不知道问过棺里的这个人没有。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总要问问棺里的这个人。我猜他会和我给出一样的答案。读就好咯,读出来什么是什么,别想那么多有的没的。他的文字本来就和他的发型一样清爽。但以前的鲁迅的书都好像不大清爽。那一套几十卷的全集够厚重了吧,翻开像是字典,每页的脚注认真严谨,战战兢兢,经常搞得比正文字数还多、还复杂。这哪是清爽的鲁迅?清爽的鲁迅,应该就是清爽的。清爽的纸张,轻盈、薄(但不透),尺寸小一些,精致一些。文字嘛,还是那个文字,注释却可以扔到文章后边去。别给我来什么专家的导读,老读者的感想倒是可以放一点,但是要放在最后面,放前面可不行。这样的鲁迅,现在有了。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这两本书递给你面前。读罢,鲁迅。读出来什么是你自己的事儿,读不出来任何一些什么也是相当欢迎、甚至相当厉害的。鲁迅本就是这样,没什么特殊的。他很特别倒是真的,特别在文字里的个性,个性每个人都有的。他的有意思些。像是周海婴写给他父亲的墓碑,“鲁迅先生之墓”,笔触多童稚、多歪歪扭扭。而不是后来迁墓之后的墓碑,“鲁迅先生之墓”,雄浑的、大气的。却好像不是那么鲁迅了。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读那个干干净净的、漂亮的、清爽的。像这本一样。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特别爱社戏中夏夜行船的部分,一回想起这篇文章就像闻到豆麦耘藻飘香的夜气,仿佛自己也和双喜一起拔船镐,一起和迅哥阿发还有一群小孩子们坐船去看戏... 也喜欢 白光;还有其他几篇文章,喜欢鲁迅的风格
  •     在西弗弗书店选到的这本书 很有质感却又轻盈的 拿在手里的感觉很好 里面的故事在小时候的教材上都学过 那是不要说喜欢或许还有几分嫌弃 可是 这一次 翻开来再读的时候 甚至不忍心合上 一天读完 而神经和情绪分明被深深触动了 那些阴霾 那些抑郁 那沉默中的呐喊 以及那些没有春秋的夏去冬来 都能我感受良多 庆幸 我终于没有错过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致敬
  •     还是以前读过的几篇更喜欢,可能因为更亲切,尤其《故乡》最叫人感动,那是一种长大后才能体会到的悲哀与无奈,是一种时间对人的塑造甚至摧残。忘了是谁说过,小时候的朋友就像小时候穿的鞋子。尤其对我这样一个容易沉湎于往事的人来说,这样的故事简直字字诛心。
  •     三星给我读懂的部分,一星给我读不懂的惭愧。
  •     重读经典 就像最后陈丹青写的读后感 阅读是可以复活一个作品的 经历岁月的洗礼 鲁迅他是否已经脱离这个世界太久?以前阅读是学习和目的性 现在更多的是“无用”和随心所欲的体验 我想后者的时光收获的更多!@CD言几又 ps 狂人日记没看懂 除了最有名的那段吃人描写。
  •     非常用心的编排,拿在手里很有质感,很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     就如同陈丹青说的那样,民国那时候并非鲁迅书里写的那么绝望,也依然有新气象和风骨在。但鲁迅的文章,却叫人看的爽,哪怕隔了一百年之后再来看狂人日记,还是感觉此文惊为天人,一读就上瘾。
  •     随陈丹青重读
  •     和《野草》《彷徨》比,显然有些过时了。
  •     喜欢
  •     喜欢《故乡》《孔乙己》。
  •     真的是一部认识自我、反省自我的巨作。
  •     鲁迅的文字值得一读再读。
  •     呐喊是对社会鞭辟入里的批判…每次读故乡都深有感触
  •     居然是初高中的课文?不可思议!在不用总结中心思想,不用揣测作者阐述了、揭露了、抨击了什么时,阅读体验真是好!
  •     鲁迅所批判的内容,即使放到如今、放到国外也不会过时。因为它所批判的不是国民的劣根,而是人性的劣根。至于说鲁迅所表达的内容被弱化成了两个方框,我不是很赞同。鲁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是图片所达不到的。封面其实挺好,纸张和封面都有种民国的设计感,我挺喜欢。而且纸张很轻便于携带。
  •     鲁迅先生的作品
  •     “我也想扯开喉咙乱叫——虽不知叫什么,为什么叫——我也每天在弄堂里百无聊赖地乱走”
  •     有几篇是读书时学过的,看着看着忆起了往事。少年闰土印象最深。
  •     都是小时候读过,人物都是模糊有印象的。鲁迅不应该只存在于课标与阅读理解题里,这次重读作为文学的鲁迅。很喜欢故乡和社戏。
  •     因为是电子版 读得是这本 想来也没什么差别/都已经大学毕业两年读起中学时的课文别是一番感受/不吹不黑,迅哥真的是实力派
  •     我是素不想以悲观的情绪影响年轻人的
  •     最近听到这个词,是在苏阳现场。唱“喊歌”时苏阳说:“我们早已忘了一个词,叫作呐喊”。除去新旧社会差异,苏阳说的“呐喊”和鲁迅《故乡》一文的意境很切合。守于故土的人,离久归乡的人,不被勤劳覆盖的萧条,不被人情掩饰的隔阂
  •     一针见血,扎死你!
  •     迅哥的书实在不适合放在小学初中教材里 他的文字 长大了读才震撼才深刻 早早的对他的字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了 实在是一大遗憾
  •     只要中国人没变,那鲁迅就永远不会过时呀!小时候看着没什么感觉的课文,现在读起来又别有韵味。讲真,故乡这篇文章,根本不是初高中年龄才能理解感受的课文。但是,我坚定支持鲁迅坚守在语文课本。
  •     买来kindle后看完的第一本书。读了些书之后才敢去读鲁迅,先从小说读起,一些故事能理解其思想,而另一些则仍是读到了云里雾里,还需去查查解析来理一理自己的思绪。鲁迅作为我的一个老乡,写出来的一些故事着实能吸引我,而对于读鲁迅的人最重要的,应该是体会到他的思想。据说这个年龄读鲁迅是好时光,小时候读一读课文也就当是故事过去了,背一背经典句子。现在有了时间与精力,则应更深层次地去阅读。应该站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以鲁迅一代大师的角度去细细读。迅哥儿的书还有很多,都是作为一个青年应该去读的。
  •     喜欢封面设计。很干净。有民国范儿。
  •     过于的“听将令”了,有些地方倒有些刻意了。
  •     这版 印刷装帧设计我都特别喜欢 就是小贵
  •     陈丹青的序写的实在太烂
  •     必看
  •     无需赘言。
  •     感谢微信读书..
  •     重读鲁迅,讽刺的真厉害。狂人日记写的太正直: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道义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老一辈如此卖力气的反封建,如今的人却想把传统捡起来,真是无耻。阴雨天读鲁迅很舒服,翻开书全世界都静了。就像走进了秋天的深夜,在青白的月光下坐在茶馆里点燃油腻的灯盏。又好像望着远处的渔火,耳听悠扬的横笛,坐在船尾闻着两岸的豆麦夹杂在水汽中的清香。仿佛是在深冬苍黄的天底下回到一座萧索的荒村。又似乎一下子来到了新绿的水田旁,查算着静修庙低矮的粉墙下种着几棵何首乌。鲁迅的文字好美。乡下的孩子真是纯朴可爱,可一想到这些孩子以后会变成畏缩恭敬的闰土,就又感到沉重遗憾。鲁迅真帅,他不是课本里的文思革,他是迅哥
  •     毋须赘言了,鲁迅是需要收藏的民国大家,吃人,不见真人的那时,大约死了的孔乙己,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鲁迅的文字真是,早期白话文加点文言小字,随性,有意思,一个晚上读完一本编集,像看了十四集情景剧,回味无穷。
  •     封面好评!迅哥儿还是个吃货,哈哈。
  •     每一个文字都像是刻在木头上一样
  •     ,
  •     正版书少十几页 烦躁
  •     不是作为教材时老师带着的精读,读懂鲁迅还需要太多积累。
  •     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还有陈丹青最后的读后记也很棒
  •     有时候非常搞笑哈哈大笑起来 有时候极其悲凉想落泪 学生时代教材里的回忆
  •     看到了脱去偶像光环,和平凡大众一样的鲁迅,抄着没有用处没有意义的古碑,对时代和未来悲观不寄希望,虽心中愤然又觉发声无益。受朋友之邀开始写作,想说还是呐喊几声罢,慰藉曾经如自己一样打满鸡血充满希望的愤青,让他们奔驰路上不至于太寂寞,于是呐喊诞生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愤青,包括我。
  •     倒是很喜欢白光 却没什么解读 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本土破案片 一具尸体飘在市区沿河的下游……陈丹青的后记真是太敷衍 没办法不吐槽
  •     尤其喜欢的几篇:《药》、《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社戏》。前几篇太过沉重,幸而最后一篇得以喘息的空间。陈丹青先生所作的后记与我的内心十分契合,因而说不出更好的赞赏之语了。
  •     在一间敞亮的屋子里听先生讲故事,心情都会比背课文时复杂得多。时至今日,阅读仍然是使得我们直面另一个时代的唯一便捷方式,而即便沧海桑田,人心都未曾变过。不知道再过十年又是什么样的感受。Ps. 陈丹青的读后记也是一言难尽,褒贬难辨,删掉比较完美。
  •     大抵是应为读书的时候课本里经常有些鲁迅的文章,孔乙己是读过的,但是出于和初高中的语文老师都不对付,所以也就不喜欢读书
  •     补全了阿Q与狂人日记。从教材书走进Kindle的鲁迅先生依然有着永恒的力透纸背的力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