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命令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39961507
作者:叶兆言
页数:156页

后记

有读者看了这部小说,写信给我,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尾。为什么在文章最后,情感暧昧得像走私的盐贩子一样,这样写究竟是何用心,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老实说,自己也没太想明白,大致情况就是写着写着,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于是便这么结束了。至于为什么,有时候真说不清楚,反正我觉得这么写比较合适,似乎就应该这么写。这部小说想说的话并不多,大致的意思可能是,原来人生有很多美好,但是不当回事地就丧失了。譬如和平,譬如爱情,譬如平常的家庭生活。我在小说中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感慨它们的轻易丧失,一边写,一边感觉到心口疼痛。这是我写作以来,最有疼痛感的一篇小说,在写作过程中,情不自禁便会流泪。有一天吃饭,跟女儿说起正在写的一个情节,说着说着哽咽了,说不下去。熟悉文风的朋友都知道,我不属于那种会煽情的作家,不喜欢在小说中号啕大哭,写作时,总是节制节制再节制,冷静冷静又冷静。我把那些容易让人感伤流泪的部分都做了冷处理,如果读者能坚持把这篇小说读完,我想不难获得这样的印象。小说始于2011年的8月29日,当时刚在腾讯开微博,随手写了几句:开始写小说,想写个中篇,注意力集中不了。年轻时写作太容易,现在完全不一样。过去要写,故事自己就会来,根本没有提纲之类,现在不得不考虑要列个大纲。当然也和这些年非小说的写作太多有关,被杂文随笔害了,仿佛职业运动员,赛季开始了,却苦恼,不能一下子进入状态。到了9月13日,又忍不住在微博上写了几句:今天是林副主席忌日,我正在写的小说就叫《一号命令》,自己整个情绪也沉浸在“文革”中。提到“文化大革命”,常用词是林彪和四人帮,其实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看今天的种种阴影可以知道余毒有多厉害。为“文革”翻案者,不是别有用心,便是没心没肺。微博具有评论和回复功能,当然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叫好也有反对,一位叫屈俊贤的网友这么写道:叶老先生,我最值得庆幸的事是没有读过你的小说。我看到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自发地在家里,在其他场合挂上毛泽东像,你老郁闷吗??好在有林副主席的幽灵陪伴你。网络上的声音没必要太当真,有人庆幸没读过你的小说,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难过也是白难过,烦恼也是自寻烦恼,你必须心甘情愿地接受。有的作家像被丈夫抛弃的怨妇一样,喜欢抱怨喜欢叨唠,说今天的读者不阅读,不读他的小说。这是地道的不明白事理,人的阅读从来都是自由的,一个人可以阅读,也可以不阅读,别人可以读你写的故事,也完全可以不理睬你。因此,我并不在乎别人没读过我的小说,在乎的只是后面说的那些话,这位屈俊贤说得不错,“文革”并没有真正结束,林副主席的幽灵不仅陪伴着我,而且还在当下的世界里到处游荡。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的理由,我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够穿越时光,再现一些真实的历史场景。小说不是历史,然而有时候,小说就是历史,比历史课本更真实。到了9月18日,针对网上有人说今天的人太健忘,已经忘记国耻纪念日,我又微博了一下,发了一条“九一八有感”:有时候,忘了也好,比误导好。譬如我们小时候,就相信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谁谁。大清朝,也喜欢军国民,也成天喊振兴。落后要挨打,军国民也一样挨打。老套的话听着都烦,别忘了,当年日本人德国人都打过要强大的旗号。一句话,要文明,不要野蛮,搁哪朝哪代,好战都是错的。这条微博引起的强烈反响出乎意外,同样是正反都有,赞成的不说了,不赞成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博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汉奸,这样的人不应该留在世上,活该在南京大屠杀中被日本人杀死。当然还有很多更下流的言语,网络是最容易让人撒野的地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满意,对世界的各种自以为是,都会变成莫名其妙的仇恨,化作一股股戾气,肆无忌惮地宣泄到互联网上。这部小说的草稿在2012年3月19日完成,这是我历时最长的一部中篇小说。前前后后写了七个月,这以后,又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修改。事后有人问为什么不把这些故事写成一部长篇呢,不提醒倒没事,提醒了以后,我也忍不住反复琢磨这个问题,后来终于想明白了,原因很简单,从一开始就没准备写长篇,在我心目中,它就是个中篇,想说的那些话,要说的那些故事,必须要在中篇的字数中完成。也许真当做长篇来写,会容易一些。不过对于写作者来说,轻车熟路是大忌,容易未必是什么好事。在写《一号命令》的日子里,我的生活很简单,也很充实,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写作,看书,休息,游泳,临帖。这期间有两件事比较轰动,一是韩寒事件,一是抄写《讲话》,因为身陷其中,被骂得很厉害。关于这些,我已在微博上做了解释,现在稍带一句,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看我的微博,毕竟有些话只能在网上说。没想到这个中篇小说能出单行本,我对自己的作品一向没信心,对《一号命令》更是如此,不知道大家会如何看待这些老掉牙的故事。总之一句话,感谢读者,谢谢你们赏脸,谢谢你们的阅读。

作者简介

《一号命令》内容简介:一起震惊全国的政治事件!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多难之邦的浮沉起落!国家命运未知,个人前途未卜,林副主席的“一号命令”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历史机密?动荡时局下,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1969年林副主席的“一号命令”惊动了全国,军校退役的赵文麟接到疏散命令,却不知该往何处。他曾经是国民党军官,打过日本鬼子,九死一生,解放前夕在四面楚歌中起义,虽然成为解放军中的一员,却始终有点另类,一贯要求进步的妻子紫曼觉得自己嫁错了人,上吊自杀,让赵文麟愧疚终生。赵文麟回到老家,巧遇初恋情人沈介眉。当年美丽的大小姐、中央大学的老师,如今沦落到几近赤贫,赵文麟竟然认不出曾经刻骨铭心爱过的女人。
世事沧桑、人事变迁之残酷惨烈,令人感慨不已。
在这里,听到灵魂的呻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1969年这一年,到处都在挖防空洞,男女老少,只要是能干活的,都为防空洞出过力。挖防空洞已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运动。
第二章
紫曼留下了遗书,遗书上充满了一个女人对丈夫的怨恨。紫曼说赵文麟是一名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国民党军官,说此生嫁给这个男人是最大的不幸,说她为此感到非常后悔。
第三章
路以和是他的领导,是他所在军校的副校长,是他的顶头上司,当然也是他不多的朋友之一。
第四章
往事不堪回首,历史可能重演,赵文麟不由地想起1937年。三十年前的一幕幕场景,却像噩梦一样,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第五章
天天和妞妞毕竟是女孩子,听了这样的解释,顿时有种血淋淋的感觉,脸上表情都有一些诧异和惊恐。
第六章
她倒好,一撒手去了,害得活人念念不忘。这年头,死又有什么难的,一闭眼一撒手就走了,为什么不能替活人多想想呢。
第七章
李叔明说即使是重新回到现场,身处相同的困境,即使明知自己可能被打死,他也绝不可能先开枪,因为他下不了这个手,在与凶残的日本鬼子血战了这么多天以后,他没办法对自己人开枪。
第八章
这一战,赵文麟他们终于打出了士气。自抗战以来,作为一名军人,赵文麟和他的战友屡战屡败,却越战越勇。
第九章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沈介眉注定会是他心头永远的伤痛,而紫曼就成了最好的止痛药,也是最好的忘情水。赵文麟匆匆与她结婚,显然与希望尽快忘掉沈介眉有关。
第十章
赵文麟百感交集,说我和叔明这一生中要说死,也不知死过多少回,人生反正是一死,躲得了初一这劫,怕是也过不了十五,因此怎么个死法就没什么大不了。
第十一章
那一夜足够疯狂,那一夜惊心动魄,那一夜如鱼之乐水,那一夜的结果,便是有了可爱的女儿天天。到最后,到了最后,他们不可抑制,都爆发了,一阵阵沉重的喘息叹气,终于肆无忌惮,终于不约而同地发出声来。
后记
有读者看了这部小说,写信给我,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尾。为什么在文章最后,情感暧昧得像走私的盐贩子一样,这样写究竟是何用心,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老实说,自己也没太想明白,大致情况就是写着写着,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于是便这么结束了。至于为什么,有时候真说不清楚,反正我觉得这么写比较合适,似乎就应该这么写。
这部小说想说的话并不多,大致的意思可能是,原来人生有很多美好,但是不当回事地就丧失了。譬如和平,譬如爱情,譬如平常的家庭生活。我在小说中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感慨它们的轻易丧失,一边写,一边感觉到心口疼痛。这是我写作以来,最有疼痛感的一篇小说,在写作过程中,情不自禁便会流泪。有一天吃饭,跟女儿说起正在写的一个情节,说着说着哽咽了,说不下去。熟悉文风的朋友都知道,我不属于那种会煽情的作家,不喜欢在小说中号啕大哭,写作时,总是节制节制再节制,冷静冷静又冷静。我把那些容易让人感伤流泪的部分都做了冷处理,如果读者能坚持把这篇小说读完,我想不难获得这样的印象。

小说始于2011年的8月29日,当时刚在腾讯开微博,随手写了几句:
开始写小说,想写个中篇,注意力集中不了。年轻时写作太容易,现在完全不一样。过去要写,故事自己就会来,根本没有提纲之类,现在不得不考虑要列个大纲。当然也和这些年非小说的写作太多有关,被杂文随笔害了,仿佛职业运动员,赛季开始了,却苦恼,不能一下子进入状态。
到了9月13日,又忍不住在微博上写了几句:
今天是林副主席忌日,我正在写的小说就叫《一号命令》,自己整个情绪也沉浸在“文革”中。提到“文化大革命”,常用词是林彪和四人帮,其实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看今天的种种阴影可以知道余毒有多厉害。为“文革”翻案者,不是别有用心,便是没心没肺。
微博具有评论和回复功能,当然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叫好也有反对,一位叫屈俊贤的网友这么写道:
叶老先生,我最值得庆幸的事是没有读过你的小说。我看到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自发地在家里,在其他场合挂上毛泽东像,你老郁闷吗??好在有林副主席的幽灵陪伴你。
网络上的声音没必要太当真,有人庆幸没读过你的小说,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难过也是白难过,烦恼也是自寻烦恼,你必须心甘情愿地接受。有的作家像被丈夫抛弃的怨妇一样,喜欢抱怨喜欢叨唠,说今天的读者不阅读,不读他的小说。这是地道的不明白事理,人的阅读从来都是自由的,一个人可以阅读,也可以不阅读,别人可以读你写的故事,也完全可以不理睬你。因此,我并不在乎别人没读过我的小说,在乎的只是后面说的那些话,这位屈俊贤说得不错,“文革”并没有真正结束,林副主席的幽灵不仅陪伴着我,而且还在当下的世界里到处游荡。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的理由,我希望自己的小说能够穿越时光,再现一些真实的历史场景。小说不是历史,然而有时候,小说就是历史,比历史课本更真实。到了9月18日,针对网上有人说今天的人太健忘,已经忘记国耻纪念日,我又微博了一下,发了一条“九一八有感”:
有时候,忘了也好,比误导好。譬如我们小时候,就相信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谁谁。大清朝,也喜欢军国民,也成天喊振兴。落后要挨打,军国民也一样挨打。老套的话听着都烦,别忘了,当年日本人德国人都打过要强大的旗号。一句话,要文明,不要野蛮,搁哪朝哪代,好战都是错的。
这条微博引起的强烈反响出乎意外,同样是正反都有,赞成的不说了,不赞成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博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汉奸,这样的人不应该留在世上,活该在南京大屠杀中被日本人杀死。当然还有很多更下流的言语,网络是最容易让人撒野的地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满意,对世界的各种自以为是,都会变成莫名其妙的仇恨,化作一股股戾气,肆无忌惮地宣泄到互联网上。
这部小说的草稿在2012年3月19日完成,这是我历时最长的一部中篇小说。前前后后写了七个月,这以后,又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修改。事后有人问为什么不把这些故事写成一部长篇呢,不提醒倒没事,提醒了以后,我也忍不住反复琢磨这个问题,后来终于想明白了,原因很简单,从一开始就没准备写长篇,在我心目中,它就是个中篇,想说的那些话,要说的那些故事,必须要在中篇的字数中完成。
也许真当做长篇来写,会容易一些。不过对于写作者来说,轻车熟路是大忌,容易未必是什么好事。在写《一号命令》的日子里,我的生活很简单,也很充实,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写作,看书,休息,游泳,临帖。这期间有两件事比较轰动,一是韩寒事件,一是抄写《讲话》,因为身陷其中,被骂得很厉害。关于这些,我已在微博上做了解释,现在稍带一句,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看我的微博,毕竟有些话只能在网上说。
没想到这个中篇小说能出单行本,我对自己的作品一向没信心,对《一号命令》更是如此,不知道大家会如何看待这些老掉牙的故事。总之一句话,感谢读者,谢谢你们赏脸,谢谢你们的阅读。
叶兆言 2012年12月13日 河西

编辑推荐

《一号命令》编辑推荐:44年前,一份神秘的“一号文件”轰动全国,中共立即进入了紧急战备状态!•这一年,某国在我北方陈兵百万,虎势眈眈。一直想“反攻大陆”的蒋介石为何在这个时候放弃了“最佳时机”?•中央党政军领导紧急疏散,原国民党高管赵文麟接到命令后却不知该往何处。•国家命运未知,个人前途未卜,动荡时局下,我们该何去何从?•叶兆言写作30余年来,最具疼痛感的历史小说!•一起震惊全国的政治事件!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多难之邦的浮沉起落!在这里,听到灵魂的呻吟!•“文革”并没有真正结束,林副主席的幽灵不仅陪伴着我,而且还在当下的世界里到处游荡。

内容概要

叶兆言
著名作家。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至今。
主要作品有:《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五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集,以及各种选本等。

章节摘录

《一号命令》内容简介:一起震惊全国的政治事件!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多难之邦的浮沉起落!国家命运未知,个人前途未卜,林副主席的“一号命令”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历史机密?动荡时局下,我们又该何去何从?1969年林副主席的“一号命令”惊动了全国,军校退役的赵文麟接到疏散命令,却不知该往何处。他曾经是国民党军官,打过日本鬼子,九死一生,解放前夕在四面楚歌中起义,虽然成为解放军中的一员,却始终有点另类,一贯要求进步的妻子紫曼觉得自己嫁错了人,上吊自杀,让赵文麟愧疚终生。赵文麟回到老家,巧遇初恋情人沈介眉。当年美丽的大小姐、中央大学的老师,如今沦落到几近赤贫,赵文麟竟然认不出曾经刻骨铭心爱过的女人。世事沧桑、人事变迁之残酷惨烈,令人感慨不已。在这里,听到灵魂的呻吟!海报:


 一号命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作者后记交代过 在腾讯微博 曾经写过反思文革的话,立即被人当作林副主席同情者,对方还把崇拜毛泽东作为政治正确的表现,当前人心已经混乱到三言两语说不清的地步。很多人说这本书如何平庸,我感觉其实根本是读不懂,读不起……
  •     没有惊心动魄的宫廷权斗、也没有毛骨悚然的武斗铺写,《一号命令》切入的时间是1969年,是一个沉默的国民党投诚官员在这波澜不惊的一年“疏散”的故事,叙述上顺叙有序、从容节制,又隐隐藏着各式角色随着隐形的政策指挥棒微妙变化的各式小插曲,这倒是符合叶兆言一贯以来舒缓、冲淡的文风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有效控制。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强调“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的反应”。重复那些千篇一律的权斗阴影,无助于对历史的真正认知。至少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的轻逸风格,成为抗衡现实世界的“重”的重要盾牌。努力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来抒写大时代的纷乱万象,是叶兆言小说的特色之一。潜伏在平静现实之下的,却有特定历史和个体存在之间妥协、抗争、服从、破裂的纠葛张力。上层宫廷中的任何一项微小的决定都可能对小人物的命运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每一个社会的个体变迁,又能够真实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动荡。无论是庙堂周边的路以和、何道洲,还是街巷闾里的高奶奶、沈介眉等,在大时代的洪流里都属于小角色,在这篇小说中又是点到即止、不偏不倚,却成为单线情节下躁乱的真实历史的重要写照。主角的身份,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设定。“打过日本鬼子、打过美帝国主义”却“没打过国民党反动派”的经历,本身就蕴含着因为政治的变迁而被历史随意抛掷的错位感。而赵文麟逆来顺受的个性,本身又是众多平民大众在乱世中的生存常态:清醒却无助、弱小却又坚韧。以草木一般的个性来抵抗艰难时世,本身就展示了一种有尊严的生命质感。只是这种质感因为有政治的沉沦悲剧作为依托,却足以让无论是亲历者、或是后来者都惊心动魄、肝肠寸断。以可憎可厌的残酷故事来表现上个世纪的历史的荒谬固然也未尝不可,然而以节制和边缘化的小人物来表现大时代的波澜却给予这篇中篇以美学的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努力接近小说原本的“社会性”价值上,至少是让读者更能收获“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与此同时,赵又麟和沈介眉、紫曼之间浅浅淡淡的情感线,又是一条伏脉千里的草蛇灰线。紫曼的功利心、沈介眉前后形象的反差,若离若现地穿插在回忆和现实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效果,强化了大格局的反讽效果。具有骚动欲望的结尾,似乎有点突兀,然而却以性的载体建构起一种善意的指向: 从压抑到释放的过程,应该也是一种美好的寓意,作为新生命诞生的女儿,为深蕴着悲凉的全篇小说增添了超越宿命感的体悟,尽管时代的创口依然痛彻人心。   2013-5-29凌晨读完小说,午前速写
  •     你能想象这本8万字的中篇小说卖将近30块钱吗,我以前看的书里面只有韩寒的《长安乱》走过这种路子,不过人家那本书好歹用大面积的空白页(每页纸的半边都空出来)来给人造成一种书很厚的错觉,而且记忆里好像字数在十万字左右,叶先生这本书就给人很不好的感觉了,160来页,8万字左右,又不是精装版,竟然标26.8,写到这儿我突然想知道网上会卖多少钱,看了一下亚马逊上,是9.9,不愧是业界良心啊。抛开坑人的价格的话,这本书写得非常好,保持了叶先生一贯的风格和文笔。故事很精干,我们可以把赵文麟看成国民党爱国军官的缩影,作者有意让他参加了抗战的几乎所有大战,之后又让他投诚到了共产党这边,可谓是活着的近代中国战争史。我想,赵文麟一生最开心的日子恐怕不是他与沈介眉谈恋爱的时光,而是他接到一号命令后回到家乡老宅的那段生活。那一段,很有避世桃源的感觉,好像战争阴影已不再,孤独的感觉也能坦然面对了。我们这些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当然理解不了经历过战争和战争阴影的那一辈人的感受,所以作者对接到一号命令后众人的白描,很是让我鄙夷和捧腹。只能说那是个疯狂的年代,而所有生活在疯狂年代下的人,都谈不上什么幸福了。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杂乱无章,整篇像个故事大纲。叶兆言!
  •     所谓一号命令,其实也就是随波逐流,任人宰割。谁都不清楚自己与当下的时局。那个时期对普通人的家庭、爱情、亲情、友情的一些列冲击。小说其实很平淡,作者大概也不想起什么波澜,平平的。
  •     说来遗憾,在南京生活多年,却怎么读过叶兆言的书。《一号命令》应该是个长篇的框架,却写成了中篇,就像安排好罗马到巴黎的线路,却只有一天的日程,巍峨的历史事件之间,只能浮光掠影。大概这段历史稍一提起就会勾起心痛的往事,当年起义的国军将领们,得到他们为之奋斗的东西了吗?很难说清。
  •     第一次看叶兆言的书,感觉上有点儿象余华。当代作家里有三位的书都是看完了记不住情节,留给我的只有感受,苏童、余华,再加上叶兆言。又买了几本叶先生的书,渴望着不同的感受。
  •     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确实
  •     “女儿冷笑说,什么呀,你那是上当了,国民党根本就不打日本人。 女儿生气了,说爸你真是老糊涂了,竟然帮国民党反动派说话。” “究竟是要跟苏修打还是跟美帝打?”
  •     文革题材,有点过于平淡,不过可能这就是叶兆言的小说
  •     只能说,不是我的菜。。。作者说他写作时抑制了情感,我相信他抑制地很成功。
  •     结尾仓促了,至少还是一篇态度端正的故事
  •     不知为何,看完以后的触动并不是很大。会觉得不是篇幅问题,而是我不太喜欢他的这种架构,结局真得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求解。
  •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万字,但是故事却很不普通
  •     人生境遇真是不知道有多少条岔路,说不准明天自己踏上的那条路是自己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也许是别人给你设定好的,主观客观,世事变迁,都是未知。
  •     很好看,把每个人在那种社会背景下的表现描写得很到位。主人公内心的无奈,彷徨,哀伤都在不经意间流露。没有经历过文革,却象身在其中一样,不知道自己回到那种时刻,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
  •     有时,对于苦难的描写不一定是悲痛的,可以平静、可以淡然。凡是写历史的小说,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是作家们的良心所在。我感觉,本书叙事要加强一点,有点混乱。
  •     温柔克制的语言、空荡荡的情绪、
  •     整本书弥漫着孤独和隐忍的空气,叫人大哭一场不合适,一笑了之也不合适。
  •     真心好详细啊啊 大爱我很中意
  •     让人不能成为人的中国政治。
  •     文章潇洒简洁到无趣,可能是年龄的关系,和电视剧里的很多剧情合的。作为历史普及的小说可以的。
  •     叶兆言不愧科班出身,点个赞。
  •     在這樣一個時代裡,人無法成為一個正常的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繫也被扭曲的時代擠壓得不成樣子。讀著這部中篇心中一直隱隱作痛,但是卻一直沒有爆發出來。處處能感受到作者在敘事時有點刻意的節製。這樣读下来,雖不酣暢,但卻回味無窮。
  •     美好很容易就错过
  •     对老作家而言,能出版这本书感觉完全靠名气
  •     一代记忆
  •     没什么营养,随便看看还行
  •     大概是在南京生活过,比较有情境感,文字还是比较洗练的,算是很合现在我的境况吧。
  •     书是很快就看完了,但是从阅读开始情绪就被崩着,也让人对蒙昧产生深深的恐惧,一个人的命运相较于国家和那些掌权者来说真的太渺小
  •     并不太长的篇幅,看起来很容易,但是真的明白不大容易,建议出注释本。把每个战役或者涉及的事件都加注释。 @叶兆言
  •     很短的一个中篇,有2个小时就能读完,读完又稍有心痛,所谓没有国哪有家。“小说不是历史,然而有时候,小说就是历史,比历史课本更真实。”
  •     对时代变迁的残酷的书写,人的哀怨与身不由己。没有出路,只有绝路和死胡同。
  •     简短的语言连接了许多历史碎片,于我是迷迷糊糊感知的那个年代的记忆。
  •     有人情味
  •     很久没看到叶兆言的作品了。似乎上一部看他的作品还是《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不过,却忘记了那小说大概是说什么故事。江苏有几位作家,只记得毕飞宇人帅文佳。而按传统的面相观念,面相若是正些的,文字也是正的,所以毕飞宇的小说中似乎的确没有大奸大恶之徒。字如其人的一个诠释吧。这小说的封底那几行字甚是不喜欢。倍觉多余。小说的故事从那个特定年代的一份特殊的命令传到南京开始,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南京有着三面的环山的厚重的城墙,因此挖防空洞是得天独厚的好地利。小说很直接地写出一个时代给每个平民的遭遇,何道州的前抑后欢无非就是红楼梦中的贾老太君不安继而又喜气盈腮的真实写照,历史给每个人一惊一乍的余地。却从来没有抛弃哪个人。爱情婚姻与家庭与时代是本书暗中的一个主题,随着主人公的回忆及追寻回忆的这些故事推进,昔日的大小姐到今日的贫妇,骄傲的小护士成为上吊的冤魂,疆场的勇士死于冤屈的,因此,总体说来,故事中的这些总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每个人物都是在一个历史剧中的小布景中的一份子,只是有人参演的是正剧,有人参演的是闹剧,更多的人只是一幕一幕的悲剧与喜剧间充当无益的看客,被动地让历史带走了年代与岁月。所以,每个人的历史其实都是一部全社会的历史。这小说的时代背景已经是有选择性的遗忘了。
  •     只能说还是老作家独到老辣~
  •     读完觉得意犹未尽,那些年,那些事,总免不了后人的一声叹息!
  •     结尾有些诡异。。后记里说写得很疼痛,读起来是钝痛,整篇闷闷的,毫无生气。
  •     我是奔着叶兆言的大名而去,结果颇有失望而归,我不知道本书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至少我是不太满意的吧,希望国内的作家们好好努力,把心沉下去,别光想为了钱而多出作品,别出那种快餐式的作品,其实多数作家已经解决温饱问题了,应该要为自己的历史地位负责,给后人留下一些真的可以流传的作品,无愧于这个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中国太缺少像路遥、陈忠实这样对生活与人民怀有浓厚感情的大作家了。另外,亚马逊原先都可以支持货到付款的,现在好多商品都不可以了,发货速度也慢了好多,真的有一些遗憾。
  •     南京先锋书店蹭读。
  •     一个八万字的中篇,作者控制得非常好。我想作为一个有故事的人,身处如此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多都会像主人公赵文麟一样,一半是激荡,一半是麻木,激荡于过往,麻木于当下。
  •     大师级的作家,喜欢他的作品
  •     大时代面前个人命运的身不由己,让人慨叹不已。历史,就是无数个我们不知道的种种人物的悲欢离合啊。
  •     赠书,质量不错,故事不怎么样,小薄本
  •     感觉不好看
  •     简单的小故事。
  •     叶兆言的小说里,我能感受到夏天的闷热,隆隆的炮声还有历史的痕迹。赵文麟在妻子紫蔓自杀后,试图用爱和愧疚描绘出一个不同的过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爱情是多么的渺小,却又多么坚韧。战争、政治乃至生死,最终都令人怀疑。只有爱是刻苦铭心的。
  •     语文老师推荐之作品,所以赶快购买。
  •     第一次读叶兆言的书,味道还算合口
  •     书太薄,价太高。
  •     弱化版的《活着》,不是那么煽情,但爱情点缀得很不错
  •     半世流离形影只
  •     读过,没有深刻体会和印象了。
  •     是个不错的故事。
  •     感觉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啊
  •     一般吧
  •     这是我今年买的最烂的一本小说,没劲。
  •     故事平平,叙事平平,扉页上的一句“新历史主义”宣言倒是让读者先入为主地理解了整个文本的指向。说实话,自始至终,我没有被感动。
  •     其实是对那段历史太不了解,又不想看过于严肃的书,才想着从小说看起。作者很克制,书中处处透着冷冰冰,结局却暧昧得莫名其妙。69年本身是个敏感的年代,语焉不详可以理解。
  •     书中的那个陌生世界,作者并没有带我走进,我只是靠近又无感地出来了。也许是写作过程的艰难痛苦磨坏了那把钥匙。
  •     但它是一本精彩的小说吗?很平淡,从情节到语言。读后什么也没有留下,不过尔尔。有时,不能迷信大作家啊。
  •     是买书送的,不过值得一读。
  •     叶先生的文字还是一贯的内敛,男主角可以算得上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就被他这么淡淡地叙述了一遍。只是后记略矫情了点儿,有失大家风范啊。
  •     没什么太多的感觉,平平之作吧
  •     时代洪流下的小人物。
  •     文字浮浅 读完《生死在上海》再来读这个。。真是。。。。
  •     大四-1[0811]内容简介写得比正文精彩的一本书。个人感觉书中故事说得并不很好,尤其倒叙插叙用的不佳。详述的三四个时期跳来跳去,(甚至同一段落里就两个时期在交替讲述),有数次都没分清楚又倒回去看看的。[0812]一个感悟。人们总是怀着必胜的信念,然后屡遭挫败。“否”什么时候是“极”呢?可能有些人一辈子也等不到泰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