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506067730
作者:熊秉元
页数:296页

作者简介

茅于轼倾情作序推荐。
熊秉元教授是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早年因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而名扬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成为华人经济学界“四侠”。
本书中,作者用那支带有魔力的笔,或用生活中的大小故事解释经济学原理,或用经济学原理解读生活中的大小故事。这些故事小到伦常关系,大到国家政治,经由作者由浅入深,有理有据的阐述,使我们在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学会经济学思维方式。
本书通过16个章节,60个小故事,从人的特质到社会价值的演变,以经济学的视角,使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愈加清晰。作者用一只诙谐的笔,将复杂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使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经济学知识,就能发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同时塑造我们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生活中的经济学概念
第一章 经济学的基石
第二章 稻草人的由来
第三章 那一只看不见的手
第四章 对铜臭味的追求
第五章 谁懂谁的心?
第二篇 社会关系有“价签”
第六章 这种孩子,不养也罢
第七章 大道之行也
第八章 流逝的景观
第三篇 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对话
第九章 政治过程的基本元素
第十章 真理和圣人
第十一章 到民主之路
第四篇 当法学遇上经济学
第十二章 公平正义的真正意义
第十三章 司法有价吗?
第十四章 司法女神的举止
第五篇 “万能钥匙”怎么用?
第十五章 以管窥天?
第十六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内容概要

熊秉元,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曾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在华人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并担任多所国内外高校兼职教授。
熊秉元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1993年,推出第一本经济学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即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目前,熊秉元已有两篇文章被选为台湾高职国文课文,是华人经济学家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人。最新著作《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眼光看世界》、《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备受好评。


 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阅读《解释的工具》这本书时,正逢今年高考。话说今年的全国高考,共有18套作文题。其中不少题,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开发的是地球村意识,倡导的是多元化发散式思维方式。 本来,这两边井水不犯河水。但有意思的是,似乎说的又说到了同一码事。新课标1卷的作文题,大意说,学校运动会有一“山羊过独木桥”项目,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的两人,相遇时,按运动会规则,需一人下一人过。但有对同学,相遇时,抱着转身,双双通过。为此引起了争议。请据此材料,写篇作文。 显而易见,这里倡导的,是非标准答案。既可说变通双赢,也可议打破规则,也可以论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及意义,也许,对规则和潜规则,都有思辨的必要。总之,对此作文题,很多专家的共识是,解释多种社会现象,因角度不同而观点各异,倡导非标准答案,应该是更贴近实际生活 ,应该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进步。 真是巧得不能再巧了。熊教授书中,有类似“山羊过独木桥”的故事。而在书中,熊秉元教授以经济学家的专业“导游”水平,教我们乘坐经济学原理号游艇,或明喻或暗示,对此给出了不少经济版本的高考作文答案。 阅读《解释的工具》后,笔者借熊教授知识,试着整理出几种破题选择。 答案之一,以经济学原理,所谓制度的诞生,皆因人们权益直接发生冲突时为解决需求,导致制度的产生。人们的思想、观念、习惯、语言文字等等,都是这样应运而生的。答案之二,以经济学眼光,此题根本不应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可选择太多了,因为爱,因为情,因为年龄悬殊,因为男女有别,因为对方的身体状况,因为双方利益需求……都可以做出一种选择。 答案之三:以经济学原理,此游戏若真需设规则,也不应由一人来制定。而必须从实践中考虑。这个规则,既能造福于众人增值,又能束缚限制无序竞争,总之设规则应让实践这一市场发言。 答案之四:从维护制度都需要付出成本来说,双方最终的选择,肯定会包括了有形和无形的成本意识。答案之五:好的制度,既能降低行为成本,又能尽善尽美解决问题,所以,制度的孕育和发展,需求得时间的认可。 还有更多。 以经济学原理看世间多少人、多少事、多少物、多少故事、多少理,原来都具有多种答案的选择埃啊。 借熊教授经济学一双慧眼,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很多社会现象。 譬如说,人具有的两种特质,理性和自利。由此派生出各种复杂的人性,引出大大小小的故事。竞然可以对自然人的行为和复杂社会现象做出大量分析研讨。 譬如说,世上很多规则,其实是人情世故的微信版。人的理性,其实潜能无限。 说到这儿想到几句闲话,本次高考前,不知有没有考生,阅读了熊教授《解释的工具》这本书?高考考生平常增加阅读量对否?试着发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养成我们生活中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会有用吗?
  •     熊秉元曾经这么说过:”从过去近20年来的教学和研究里,我已经说服自己:和其他社会科学相比,经济学的分析架构确实最有说服力。近年来,我的脑海里常浮现的两个问题是:一、如何归纳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介绍给一般社会大众,使他们也能有较好的思维模式?二、以一种思维方式而言,经济分析的弱点、短处、缺失或盲点在哪里?怎么样补强?如何向其他学科汲取养分?”所以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他两个问题的实践。他将经济学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可见的事实作为例子举例,然后总结出经济学原理。个人认为这是很正确的思路,因为一切经济学理论其实都是人类在千百年的经济活动中而提炼出来的。而作者除了涉及日常生活的经济学,还将法律,政府发布政策等等行为的范畴纳入了经济学。尤其是司法有价这一概念,可以说颇为新颖。作者提到:“权利”的成本,一定有资源的付出,而资源的付出,一定牵涉到成本的问题。我以窃车的破案率为例:50%和80%的破案率,隐含不同的人力物力支出,而这些人力物力的支出,是由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收来支付的。也就是说,如果破案率50%,每个纳税人需要付的可能是1万,但是80%,每个纳税人可能需要付2万。因此,这就涉及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愿意付出多少资源,来保障私有财产权。小的时候,总认为警察和政府办事不力,不把坏人抓尽,而用经济学法一考虑,涉及整个社会的成本,就好理解,为什么,有些问题,政府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得去就算了,因为只有和谐,平衡,才能让整个社会稳定。就好像香港黑帮电影警察老爱对黑社会说:安分点,别搞大事,我们就不抓你。当然不足之处也有,这本书总体来说,是浅入,但却不够深处。只能算普及读本,要想真学经济学,得把作者提到的所有经济学书籍读个遍才行啊。
  •     我曾经很热爱经济学,在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的指引下,认为经济学这门可以量化的社会科学无所不能,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以价格和价值机制为核心的算法,能够够社会的发展规律精确计算和推测。我也曾经很鄙视经济学,在哲学、文学和史学等人文思想的洗礼下,对于凡事都用货币衡量的经济学,让我一度觉得它充满了铜臭味,将光辉的人性、道德、理想都庸俗化。当我阅读完台湾经济学家熊秉元先生的《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突然发现,原来这只“看不见的手”真的很大。在《解释的工具: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熊秉元先生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由浅入深的将经济学渗透进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先后通过60则日常生活的小故事,从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经济人的假设、成本价格、供需关系、财富与信息等,到社会伦常与变迁的论述,进而研究在民主政治过程中经济学发挥的作用,并由价格和规则的关系讨论公平正义的意义所在,最后以经济分析为工具推广至经济以外的其他文化价值。整本书阅读起来十分轻松,,不像时寒冰和郎咸平的书那样写给专业人士看的,几乎不需要太多的经济知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经济学的逻辑思维来看待生活中的事例,重在培养人们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理解。阅毕反思,现在可以更客观的看待我曾经对经济学又爱又恨的情感。经济学基于“人自利”的角度出发,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本性的,这应该是由千百年来的生物特性所决定的,即使采用“理性”的思维,也最终是实现“自利”的结果。“自利”并不可耻,而每个人在相互妥协后的“自利”,有可能就是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人文追求的是逻辑推理,经济学追求的是量化,这二者并不冲突,相反的,由于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也许你的感觉、潜意识都已经是你凭借经验和知识储备在瞬息中产生的计算结果。而生活中的每个选择,也许都是你在不经意间对成本与价值考量后的最佳“性价比”的体现。正如书本封面上所说,“经济学就像一把钥匙,可以解释诸多社会现象。”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更提供了我们与世界的对话方式。文/卢育涛 2014.07.25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对有专业要求的读者来说太浅~简言之,用权宜的眼光看世界。
  •     即逻辑思维版的《正义的成本 成本帝国》,摆事实,讲道理,比《正义的成本 理性之美》中的小短文要分析的更为深入。
  •     过于直白了些。
  •     内容啊错,很容易懂,不说教摆事实,读起来很愉悦
  •     挺好的,语言通俗,故事有趣,视角独到。古代对通奸是用刑法,处罚比较重,而现在则是用民法,处罚没那么重了。为什么?盖因为古代农村生活是熟人社会,通奸对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的伤害太大,而现在城市生活是陌生人社会,伤害就没那么大了。
  •     公平正义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既然是手段,也就是工具,当然就值得试着选好的工具。
  •     比正义的成本水了太多
  •     对于报纸专栏式的文章组成的一部书,给五星,没啥专栏文章能把经济学介绍的那么开智和吸引了!对于华语圈的人来说,就是超五星!故事虽然选取的是台湾,但对于华语圈的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如果觉得有趣看完全书,本书对于介绍经济学这任务来说算是完美完成。
  •     照此标准,我真是不够理性,更不懂得自利。。
  •     最近在听经济学原理的课,这本书用更实际的故事让我理解一些名词和原理。
  •     罗胖的推荐,不过针对内容显得不够深入,对具体问题点到为止,没有深刻论证具体问题。话说经济学的思维去解释,会不会是一种自圆其说,然并卵。
  •     1 这本书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拓了了一种分析角度,即书中所言的经济学的用场,向外拓广的实用价值。其核心角度在于:从利己这一特性导向的成本效益。2此外,在方法论上也带给我启示:如何选择合理的建模?如何梳理整个闭环控制系统的各个环节的作用?实际问题大多是复杂而绞绕在一起的,针对研究问题取舍,忽略部分因素,这都需要更多交叉知识的学习,更高的智慧分析的能力。3所以,也承认自己的智慧与心智无法道清很多问题,承认这种“不可解”也是活着的另一种途径。4经济学的外扩帮助我认识人行为的世俗面:利己和目的结果论,从而可以帮助个人从不必要的纠结中解脱出来:
  •     适合普通大众阅读的一本经济学的书,以经济学作为视角,作为工具,去解释社会生活,来解释社会学、政治学与法学的观点与逻辑。读书的时候除了赞叹会想,他一定非常热爱,如果不是热爱,怎么能够做到用这样奇妙的视角去感悟这个世界。
  •     与优雅的理性、正义的成本一脉相承。
  •     从yaha那拿来看的。可能自己确实没什么经济学方面的嗅觉,纯当故事会看了。但另外一方面也觉得作者讲一些概念并没讲到点上。比如“回归基本面”一文,全篇看完仍然不知道什么是基本面,怎么回归的基本面。作者的思维和语言也偏台湾,大脑内部还需要做一个转换。茅于轼先生的前言说的不差,这本书不是给入门读者的。
  •     还是沿着芝加哥学派的路径,这回换了一个台湾的著者,有直白的解释,好像是那么回事的故事,在配上不是大陆的叙事方式,讲的又是经济和法律的故事,有的时候,酣畅凌厉的阅读快感就是这样产生吧
  •     任何一种学科,都有迥异的思维角度,用“角度”而不是“方式”,是“思维方式”都有共通性,所以“政治”、“法律”、“社会学”甚至作为自然科学的“电机”都可以被经济学所解释。本书是熊教授《正义的成本》之后的大众读物,讲理性、自利,讲效率、公平,在“经济学无用论?”终章给出四点结论,道理还是“就事论事”、“打破因果律”的简单道理,但很多人想不明白,想不明白的人又不会有阅读习惯,哎,所以还是言简意赅点好,故事讲多了,太散漫,会消耗读者的时间、机会成本。
  •     学会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     理论阐述地很通俗易懂,但熊秉元似乎真的不太会讲故事。
  •     轻松读入经济学思维看待身边事物。
  •     200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林行止、黄有光和熊秉元的系列文集,知道经济分析的不同视角。2007年,有幸听了熊老师两个月的法与经济学,不自觉的把他的上课方式和内容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效果佳。重读《解释的工具》里面的文章,另有一番意味。故事虽小,确值得多嚼,在不同的时期总能读出不同的感受。无怪乎最后要站在巨侠的肩上,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巨侠。
  •     起初,并不知其人,只因旁听学校安排给他系学生的课程得见其人,算是先见其人,后闻其大名。正如熊教授所言,法科学生普遍存在先入为主的弊病,脑中满是大道理,却鲜有立论的案例。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论证。本书用生活中的鲜活例子讲述了一个个经济学原理,读起来并不觉拗口难懂,但听完熊教授的面授后,始觉运用起来并非易事。雄教授的成本效益法在一些极端案例中得到近乎完美的诠释,如他所言的“弹药库中的核武器”。
  •     这家伙书确实不错,优美,易懂通俗,但是二十万不到的书和他之前的书竟然有上万字的重复,这不是坑读者吗?
  •     用经济学的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无论亲情,友情,每一件事都有经济学方面的解释,社会,政治,法律等等。结合故事,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经济学,无处不在。
  •     当然不能和西方经济学大家的作品相比,毕竟不是专著,随便看看就好。
  •     上熊秉元的课需读的书目,内容松散却简单明了,上完他的课受益匪浅
  •     这是三本中读的第二本,翻来覆去还是那些事,三本合一就行了。
  •     例子都来自生活中简单容易被忽略的事实,但成语使用太多,不直观,中国传统哲学意味颇浓
  •     做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这本书启发性的观点很多,只是觉得体系不是很严密,虽然很多地方微言大义,深入浅出,但是有些地方过分生活化,跳跃性较大,不能看透作者的思想轨迹,这可能是作者从生活经历着手写下自己理论观点的缘故,而我只为一届少不更事的学生缺乏生活历练,难嚼其中深意。
  •     有和老师谈笑风生的机会也是很开熏
  •     简明有趣
  •     如果是在高中前后读这本书,可能对我的人生都会有很深的影响吧。
  •     挺不错的,可以好好的看看 经济学的四个重要结论 1.人是理性和自利的 2.存在不一定合理,但存在一定有原因 3.好的价值要出现,是有条件的 4.一件事物的意义,是由其他事物衬托而出
  •     将未曾感知的经济学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带入家庭、宗教、政治、人生、道德、法律,给人以全新视角,已然惊艳,此一条便足以。
  •     重要的是思考方式。比如家里是否要有厨房,最后的争论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想过,在周围全是饭店的情况下,其实我们可以有“家里没有厨房”这个选项的。不是说要把生活过成永远在权衡利弊,而是说,当我们用取舍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时,我们会发现一些以前从未意识到的可以有的选择。这些选择不一定全部都成立,但或许会有一些的确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     大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小常识把经济学串了一遍,其中着重掺入了法律经济学概念。
  •     结语:确实是位不错的体育老师,成本与真相最让我受到感触.
  •     很可惜,放现在已经没有可读性
  •     比较贴近我们日常的生活,读起来有趣味不枯燥
  •     大师就是大师,内容上无可挑剔,比上一本好太多。这么好的一本书被大量毫无意义甚至让人哭笑不得的感叹号给减分不少,冷静理性的文字被这些感叹号蒙上了一层歇斯底里的色彩。另外,多次浓墨重彩描写自己的学员听完自己课后多么的“激动”“兴奋”“重塑世界观”“整个人生不一样了”这样真的好吗。。。
  •     把过往写过的文章,集结出书。。。这种骗钱的做法。。呵呵
  •     世上很多规则,其实是人情世故的微信版。试着发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养成我们生活中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会有用的。
  •     非常有启发的经济学导读书。作者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再以经济学思维分析了逻辑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的一些重要课题,一方面展示了经济学分析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给人对这些领域固有话题的新启发。最后,作者总结了自己的对于书本所运用的抽象思维模式,即对照与衬托。耐读,受益了。
  •     过于简单,深度不够,有点啰嗦
  •     以生活中思考的视角对法律经济学进行阐释。“离相无住”
  •     从生活入手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     读的时候能感觉到作者很爱自己的专业。
  •     需求法则还可以这样解释,有意思。经济思维在支配着一切。
  •     行为成本理论
  •     不错,通俗易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