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510706066
作者:朱永嘉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朱镕基为什么会为商鞅的命运热泪盈眶?
毛泽东晚年为何要求注释《商君书》三篇?
毛泽东当年发动“尊法批儒”基于什么历史考量?
共和国建立六十年后重启改革话题,“习李新政”该当何为?
朱永嘉这部论史作品,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两次著名改革——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来探讨何谓真正 的进步的改革,如何改革才能符合历史潮流,以及改革者的素质与命运等问题。
作者结合时代环境和历史现状,着重从解读改革的思想资源入手,分别演述了两次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进程,并藉此说明:一场改革的开展需要“法、术、势”三者相互结合,而改革成败的关键则在于是否从实际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出发,调节好各个群体间的利益关系让多数人受益。
历来改革成败皆难预料,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一成一败,其中历史经验教训恰好可为后世改革者镜鉴。朱永嘉先生在共和国建立六十年后,抛出这个话题,显然是意识到当前的中国发展需要进行新的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如何调整,怎样才能保证改革符合历史潮流和大多数人的利益,正可以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这两次著名改革,获得一些启发。

书籍目录

目  录
序/ 中国古代变法改制思想资源之历史回顾/ 1
上篇 从商鞅到韩非——战国时代的改革变法和法家思潮
前言 / 从商鞅变法说起的缘由/ 12
一、商鞅其人 / 14
二、《更法》与《画策》/ 17
三、《农战》/ 24
四、商鞅变法措施之一/ 30
五、商鞅变法措施之二 / 37
六、商鞅个人悲剧性的历史遭遇/ 46
七、变法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潮流/ 57
八、从韩非子说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潮/ 60
九、春秋与战国两个历史时期的比较/ 64
十、战国时期的儒家/ 68
十一、韩非子对儒家的批判—— 说《五蠹》篇/ 71
十二、从《定法》论法与术/ 75
十三、韩非子论势/ 85
十四、小结/ 90
下篇 汉儒神学化和王莽改制的失败
前言/ 94
一、汉代外戚辅政的历史传统是王莽起家的历史背景/ 95
二、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 99
三、孝元皇后的起家及其如何为王莽上台铺平道路/ 109
四、王莽其人/ 114
五、王莽改制的思想资源/ 118
六、西汉儒学思想的演化/ 121
七、刘向、刘歆与古文学派的兴起/ 137
八、元、成、哀、平时期,汉朝官僚机构的状况和变化/ 139
九、王莽的改制之一—— 关于土地制度的变革/ 144
十、王莽的改制之二—— 关于官制的改革/ 150
十一、王莽的改制之三—— 关于货币改制及其失败/ 159
十二、王莽统治崩溃的历史过程/ 179
十三、结束语/ 188

编辑推荐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是一部兼具研究深度与可阅读性的作品。这部著作脱胎于讲座,最初是面向听众,整体语言较为通俗,普通读者阅读并无障碍。★作者是素养深厚且博览典籍的学者,而所述话题又与其自身经历颇有联系,因而能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思考的深度。★这部著作结构严整,上下贯通,纵横引申,论述精当。而作者论述的一大特点是反思过往,联系当前。★作者在论述历史时,经常会引用毛泽东的讲话和文章,或者思考毛泽东的一些设想,也含有自身所经历的历史事件的反思。这是作者的个人特色,很多内情皆为普通学者所不能道。同类书: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朱永嘉《论曹操》,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读者对象:历史/政治爱好者,国家干部,思想文化研究人员,媒体从业人员,大学生及研究生等

前言

序/中国古代变法改制思想资源之历史回顾这是我在春秋书院两次讲座的讲稿,题目是书院定的。这两次讲座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和改制,大体上都属于改革的范畴。改革和变法,实际上是过若干年必然要产生的,是统治者自我调整利益关系的一种措施。任何法制,或者一种社会秩序,时间长了,它必然会积叠许多矛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同样如此,“习李新政”这个说法,实际上也是人们对在新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改革的期待。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过改革,有的成功,也有的半途而废最终失败。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因为他有秦孝公的支持,虽然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车裂,但新法还是保留下来了,而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受益于商鞅变法的。当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是成功的,赵国也因此抵御了匈奴的进攻。有一些半途而废的改革,往往是顶层的动摇与变换,如王安石的变法由于神宗和哲宗年间的反复,造成新旧党争,反而导致了北宋的垮塌。张居正的改革是成功的,但他死了以后,也被后人倒算账,一家子都倒霉,当然这也与其自身在生前太张扬有关系。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慈禧太后的反对。在历史上完全是倒退的改革也有一个案例,那就是王莽的改制。改革现在是一个最时髦的名词,什么东西都往这个框里装,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所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改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我们不妨探究一下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的历史进程及其思想基础,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从方法论上讲,这是解剖典型,对人们思考问题是有益的,因为解剖一、二只麻雀便能知道其他麻雀的五脏六腑了。而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是可以互相对比的历史事件,它们或许对我们认识各种情况会有一点启发。商鞅变法,虽然他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这次变法,应该说还是功在千秋。王莽在汉末的那次改制,应该说是失败的,加剧了内外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新莽的崩溃和灭亡。所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和思考,或许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上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有帮助。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变法和改制,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应对内外挑战而对自身的一种调节和改良,它必然会涉及到统治集团内部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故这个调整过程在统治集团内部必然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甚至有可能激化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两次变法和改制,在形式上也有区别。商鞅是秦的客卿,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图强,没有改变秦王朝原来的基本架构。虽然商鞅个人遭遇很悲惨,但他变法的成果,对秦王朝的发展和最后统一六国,还是起了重要作用。王莽的改制则不同,他要应对元、成、哀、平以来积叠下来的矛盾,而他这个改制又是为了改朝换代,在以外戚身份擅权的基础上,用新莽代替刘汉,结果西汉垮了,新莽也覆灭了,他自己弄了一个身败名裂。既然是变法和改制,当然都会对原来的政策方针作某些重大的调整和变革,而这些调整和变革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思想资源。如商鞅变法所秉承的是法家的思想,商鞅本身便是一个思想家,之前有李悝,同时期还有申不害,之后集大成者是韩非。王莽改制所吸取的思想资源则来自儒家。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都有适应自己需要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也存在各种不同形态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历来是多元的,尽管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别,但二者之间往往既是互相对立,又是互相补充的。有时候斗争的一面占主导的地位,或者说分化的倾向占主导地位;有的时候则是综合占主导的一面,以一个流派为主,综合其他一些思想流派。它不可能是单一的,讲国学不能只讲儒家一家,应把儒家之外,先秦的诸子放在一起考察。其实先秦诸子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表现。战国至秦统一这个时期,从政治角度讲,法家占据主导地位,儒生都不怎么得志。陈胜起义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子孔鲋便跑到陈胜那儿去,任陈胜的博士,而且死在陈,从这一点上可见儒家在秦是不得意的。项羽死后,楚的其他地方,都投降从秦的关中打来的刘邦了,只有鲁国不降,他们看到项羽的脑袋之后才投降,刘邦最终把项羽以鲁公之礼葬于榖城。从战国到秦,儒家作为非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存在,秦始皇焚书坑儒,被坑的并非都是儒生,首先是曾欺骗他的术士。如叔孙通作为儒生,长期为秦的博士,后来才投奔刘邦。法家作为主流意识时,也没有把儒家斩尽杀绝。秦末汉初,占主流意识形态的是黄老之学,从太常博士的组成看,申商、纵横及儒生都占有一席之地。自秦至汉初,两本大的综合性著作——《吕氏春秋》与《淮南子》都是综合各家学说而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是田蚡为丞相时,“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汉书•儒林传》)这样才把其他各家排斥在太常博士之外。从理论上提出这一方针的则是董仲舒天人三策中关于《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其云:“《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公羊传》讲的春秋大一统的概念,与董仲舒借大一统的观念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还是有区别的。《公羊传》在解释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时,它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的大一统是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这是指国家的统一,真正实现国家统一的,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是秦始皇,毛泽东说的“百代皆行秦政法”,也就是藉郡县制实现国家的统一。《三国演义》上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从更早的历史上讲,而到了近古唐宋以来,合是主流,国家的统一是主流,那是由于每一次分,中华民族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每一次分都带来人口的大幅度减少,每一次合,结束了战乱,人口便大幅增加。故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对合有着偏好,这个偏好不是西方任何学者所能改变的。董仲舒是把这个大一统的观念推演到思想观念上的大一统,这就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了。事实上,董仲舒讲《春秋公羊传》,在伦理学的论述上,有许多精辟独到的地方,但它也不是纯粹的儒家,它吸收了阴阳家的学说,讲天人合一,讲灾异,董仲舒是为了以天道来限制君道,但实际上却开启了儒学向神学化方向发展的道路,如眭弘,借《春秋》讲天命传国之运,便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此后夏侯胜借《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京房以《易》长于灾异,此后翼奉、李寻皆借灾异说政事,可见汉儒神学化这一支流,是借着董仲舒天人合一这条路慢慢越走越远,成为术士们政治投机的一种手段。“天人合一”在另一方面也有它合理的地方,中医的学说,便是通过阴阳五行说明人的生活和疾病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不仅人的生理现象是如此,人的社会生活也与自然环境的条件息息相关,所以“究天人之际”还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故对董仲舒天人合一之说,还要作具体分析,既不是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来讲,无论主流意识,还是非主流意识,无论法家还是儒家,我们都应该具体分析,持两点论的态度,既不是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谈《六家要旨》的分析还是比较中肯的,这个六家是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在《六家要旨》的开头,他引了《易大传》即《易•系辞》的一句话,“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换一句话说,各种学说思考的对象和目标是同一的,即如何致天下于大治,用现代的话讲,那就是如何使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和谐相处。然而各家思考的视角是各不相同的,尽管各自提出前进的道路不同,但目的地只有一个,因此各家之间既有分歧、互相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也有互相补充和相通的地方。《六家要旨》对各家意识形态的态度,既抱着兼容的态度,也抱着分析的态度,对各家的态度都是取其长而补其短。在各种学说之间,既承认他们之间对立的一面,也承认和看到他们之间互相补充的地方。在先秦到秦汉是如此,以后也是如此,例如我们对来自印度的佛学是抱着包容的态度,近代对西方的思想学说也是采取包容的态度。但我们不能让外来文明反客为主,丢掉我们自己多元的互相包容的优良传统,而应从自身社会的实际状况出发,以我为主地采取分析和包容的态度,取长补短,提高和丰富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要真能实现这个目标,那需要有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欲速则不达。再说在《六家要旨》中,关于儒家,其云:“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为什么说它“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呢?其复云:“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这样对儒家的分析,还是非常中肯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艺是以周为主,包括夏、商、周三代历史文化的综合,其中一些传注是战国到汉初儒生附加上去的,如《仪礼》、《周礼》上便有许多繁琐的东西,无法照搬。而儒家学说在伦理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君臣,这些相互关系,只要家庭和私有制及国家还存在,那么这些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互关系还是存在的,如何处理这些相互关系的伦理观念,儒家在这方面的论述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事实上,即使在革命运动高涨的时期,我们也不可能把革命同志的关系,取代人与人之间的其他伦理关系。此外孔孟关于一个人如何为人,如何学习这些方面的论述,在《论语》和《孟子》以及《荀子》中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即使在今天读来还是有益的。《论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外诸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君子聚于义,小人聚于利”、“放利而行,多怨”,都还是能给人以教益的,对儒家要作分析。汉儒如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在伦理学方面确实有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而他由“天人合一”引申出借灾异作预言来与君主谈论现实政治问题,实际上是把儒学引向神学化了。而王莽改制以儒学作为思想资源,所沿用的却是儒学中消极的一面,他想把累世不能通其学的六艺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例如他搞“明堂”、“辟雍”之类的建筑,随意更改地区和官制的名称,这些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的东西,势必四处碰壁,反而把原来的社会秩序搞乱了,若用上海方言讲,“这算啥名堂呢?”这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又如他把董仲舒灾异说以及祥瑞符命这些神学迷信的东西发挥到极致,死到临头时,王莽抱着“符命”逃到宫中的渐台,最终还是死在台上。这些靠迷信骗人的东西只能欺人于一时,不能骗人于一世,它一旦被人识破,那便成为促使改制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法家,司马谈在《六家要旨》中,也有两段非常精辟的分析,其云:“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还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法家所强调的那套东西,“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确实说到点子上了,它的优点是在法制面前人人平等,职务上的分工不得逾越。它的问题是在为了划清界限,统一法令,亲亲之恩绝矣。“文革”时期,为了划清阶级界限,把传统的伦理观念给破坏了。在全局与局部,眼前与长期,个别与一般,应从实际出发,有所区别,如大义灭亲的事,应该有,但它只能是在特殊的场合,至于在一般和通常的情况下,主要还是亲亲之间的伦常关系。社会生活是复杂而多元的,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有经也有权,在不同情况下,应对的方针是不一样的。故法治有时也不能简单化地一刀切,什么事,那么多事在一起,总有轻重缓急,某一时刻总还有必须权宜之处,故原则和变通总还有因地、因时、因人共存的情况。反之,亦是如此。这方面我们过去所犯片面性的教训确实非常深刻。故我们在分析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的过程中,应分别对其思想资源有适当的关注和理解。在准备这两篇讲稿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反思“文革”后期尊法评儒时的一些失误,那时候,我们论述儒法斗争史时,缺少两点论,多少犯有一些形而上学和片面性的失误。责任在我们执笔者的身上,故在这次讲课时,我就尽量注意改正了。

内容概要

朱永嘉(1931— ),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文革”时为上海市常委、上海市写作组总负责人,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注释的组织者,曾为王洪文讲解《后汉书》之《刘盆子传》。早年师从谭其骧、周予同等文史名家,后从事秦汉史、三国史、明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刘邦与项羽》(中国长安出版社)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关于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史记·商君列传》有一段记载,就其内容,可以分成五个部分,其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 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这里“令民为什伍”,即是管仲的作内政而寄军令,其中有:“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此言农民村落中的基层组织,即以五家为一伍,什伍为一连。所不同的是商鞅在邻里之间建立告奸的制度,这就是通过连坐的办法,加强对基层农村政权的控制,通过放手举报的办法,使大家都只能安分守法以营生。其二: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是鼓励大家分门立户,以利于农耕。过去是大户,一户有好几个男丁,授田是依丁口授的。《汉书·食货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讲到户时,有余丁,说明一户不只是一个男丁,一户一个男丁,便是为了扩大垦田的规模。与此相联系的便是废井田、开阡陌,原来的经界便打破了,草地可以自由开垦了,自然会促进当时的农业生产,而且开垦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了,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田赋》便说到“秦开阡陌,遂得买卖”。由于秦地空旷,借此以招徕三晋的人口来垦荒。《文献通考·兵考一》说:“秦地旷而人寡,晋地狭而人稠,诱三晋之人耕秦地,优其田宅。”这里讲的赋,是指农民负担的赋役。商鞅的这条措施,对鼓励和发展当时秦国地区关中平原上的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事实上这些措施魏国早就实行过,商鞅出身于魏国,魏文侯时,李悝就曾为魏国实行尽地力之教。此事见于《汉书·食货志》,其云: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李悝还为当时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算了一笔细账,其云: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上周的时候,去参加一次活动,听到有朋友说要学习华为。华为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学习华为无可厚非,但学习华为不应当是口头上的吆喝,而应该是深入本质的去学习华为最根本的东西。大部分的企业学习华为,都注定是失败的。为什么呢?这里先不说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些故事。说到商鞅变法,都不陌生。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当然了,这里的这个背景是在百度百科中直接选取的,这里阐述了几个很关键的点:第一个,介绍了当时的大环境,新型生产力关系的产生,变革势在必行第二个,道出了这次变法是两个阶级的对立第三个,变法前,秦国在七国中一直都落后于其他六国第四个,秦国变法要晚于魏国跟楚国变法第五个,引进人才从当下来看,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环境跟战国时期有一些相似之处。可以说,今天我们也处在一个新旧生产力关系的路口,一边是高科技产业不断冲击传统产业,互联网对实体店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一边是传统产业对自己的破产归咎于电商崛起,死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做转型升级。当然了,这里也有很多的传统企业开始思考利用新工具、新理念进行转型升级。如果放在战国来说,处于弱势的传统企业,就像是当时的秦国,在这里还是可以找到共同点的。阶级对立虽然说,现在的阶级对立并不是特别明显,但也形成了对立的阶级,很简单的企业内部形成了两个对立阶级,一个是既得利益的老高管阶级,一个是创新求变的新管理团队。越来越多的80、90后开始走向工作岗位,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也不再满足于传统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也有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诉苦,现在的90后员工没法管。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不变革,未来就失去年轻员工的青睐,变革却伤筋动骨。这也就带来了新的问题,改变,找死;不改变,等死。已经失去先机的传统企业,已经被互联网企业远远抛在了身后,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少,不过还好的是,虽然结果横竖都是个死,但还是有两个选择可供选择,那就是选择变还是不变。有没有成功转型的企业呢?有。但是不是你呢?不好说。这里还有一个秦国变法的背景,需要交代一下,秦国之所以变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过近三百年你来我往的打打杀杀,在秦孝公成为秦王的时候,秦国已经成功的把秦穆公时的产业,打的不多了。这还不是罪关键的,要知道秦国在跟魏国的一次大战中,秦献公战死,秦国又丧失了少梁。此战之后,秦孝公继位。魏国发起六国会盟,欲联兵一战灭秦,彻底瓜分秦国。这是一个绝对的烂摊子。内忧外患的困境,为了化解困局,倾举国之财,又割河西之地给魏国,才化解了六国攻秦。变法也在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大环境之下拉开。相信看过《大秦帝国》这本书的企业负责人,都会深有感触。自己就是面临新的互联网企业不断的压缩生存空间,自己增长乏力,组织没有活力的内外交困局面。我不是在鼓励你变法,起码现在虽然你不好过,起码日子还能过,如果去变革,你可能瞬间就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而秦国之所以变法成功,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变法失败,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秦孝公对商鞅无条件的支持,并一以贯之的为变法扫清障碍。纵观其他国家变法之所以失败,一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阻碍并反扑变法带来的成果;二是国君在变法进程中定力不足,无法推动变法从始而终;三是变法本身没有触动利益集团的根基。说到这,是不是传统企业就没机会了,就只能等死了?肯定不是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会有企业逆势而起。当然了,现在的困境大家都感同身受,就不需要我在这里废话了,不过唯一的好处就是大家都很疼。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必然会淘汰掉那些落后的生产力。在一个人性回归,个人崛起,人的价值也正处于上升通道,在未来,智力竟会成为最大的资本。是时候对企业文化、对组织架构、对人才战略重新梳理了。企业文化文化,这个都很清楚,在企业中所占据的重要的位置。一家企业的文化,终归还是决定了组织的架构以及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将企业文化放在第一位。那什么样的文化,才会在竞争中拥有更大、更长远、更持久的竞争力呢?在我看来,那一定是一个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去中心的文化氛围。当然了,这也是目前互联网精神的核心内容。只有充分的开放、共享、去中心、反权威,才能让每个人的欲望、激情、活力、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组织才会快速形成想法,把想法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商业模式,然后快速长大。所以,互联网行业充满了小人物不断战胜大人物的现象,充满了颠覆和被颠覆。在未来,不管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如果想要更长远的成长与发展,一定要在创造开放、包容的文化。华为在1997年,请IBM的顾问进行流程变革,公司开始也有争论,要不要让顾问们对公司进行全面诊断与透视?任正非说,“脱光衣服,连裤衩也脱掉。”只有你不遮遮掩掩,顾问才能知道你的病根到底在哪里。现在早已经处于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了,包括各项成本,售价,甚至是技术,资源都已经非常公开,利用信息差赚钱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时代的发展,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服务的升级。今天这个时代就是打明牌的时代,所有的牌大家都亮在桌上,技术牌、市场的牌都放在明处,甚至共享,这时候比拼的就是你的战略,比拼的是不同的企业精神和各自企业的价值观。组织架构之前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结构,虽然有非常多的优点,像是:结构严谨、等级森严、分工明确、便于监控等,在一个确定性的时代,这样的组织结构无疑产生了巨大的价值。但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新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组织架构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不再适用于当下的不确定性商业竞争环境。正如金字塔结构曾经突出的优点一样,在现在看来,金字塔结构的缺点就如同优点一样突出:由于曾经的增多,信息传递不畅,甚至到达基层以后,早已经面目全非;组织内人员的膨胀又必然会造成管理、沟通成本的上升;而由于机构部门众多,不仅仅管理效率低下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扯皮以及责任推脱;权利集中于上层管理层,下层组织没有自主权,严重影响人的潜力发挥。在一个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如果还在利用确定性的组织结构来应对,那将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甚至将快速被小团队小组织而打败甚至取而代之。唯有以不确定性的组织架构来应对不确定的商业环境,才有可能在当下占据一定的市场空间。人才战略人,在之前被认为是成本。因为企业要为员工发工资,购买保险,还有各种福利,还要应对员工的一些突发状况,所以被当做是企业的成本来对待。有一段时间,人才被称为资本,包括现在,人才更多的被称为是企业的资本。人才优势开始成为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现在,人开始获得解放,人的价值正在回归。西方组织管理学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懒惰的,贪婪的,正因为单个的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私、贪婪、惰怠,所以,当这些携带着同样病毒的一群人,构成一个组织的时候,也同样就构成了对组织从发生、发展到终结的全部生命过程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疲劳。一个人保持阶段性的活力、激情是容易做到的,一个组织保持两年、三年、五年的活力也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持久地保持激情与活力,大概是组织领袖们所随时面临的难题。一方面是人的价值回归,每个人的个性开始凸显,一方面是人与生俱来的缺点与不足,在管理之中,将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冲突,如何设计一个新的组织架构跟管理模式,经成为重中之重。领袖是一帮什么人?是一帮永远富于妄想症的冒险家, 中国社会最缺乏的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第一是冒险精神,第二是永不懈怠的持续的冒险精神,也就是说领袖必须像永动机一般的思考和行动。所以,组织的领袖是否能够保持持续的激情与活力,持续的奋斗精神,才是一个组织的关键,但是光有这个关键还不行,还必须点燃起整个组织的全体参与者、追随者们持续的梦想,持续的激情。这是解决冲突的一个方略,但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放到后面再来解决,我们先看一下华为的干部选拔机制:(1)优先在成功实践和成功团队中选拔干部(2)优先在主攻战场、一线和艰苦地区选拔干部(3)优先在影响公司长远发展的关键实践中选拔干部华为的干部流动方式:一般来讲,一个干部不到3年的时间就要进行岗位调整,而且干部之字形的发展是华为提倡的。也就是说一个干部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一直往上走,这是烟囱式的发展,华为是之字形的发展,是在干部的周边领域发展,比如说研发的干部去到市场,去到供应链,再到采购,经过多个业务领域的历练,综合的管理素质、对业务以及端到端流程的理解都会很深刻。也就是说,华为的干部基本上是复合型人才。但华为认为“干部不是终身制,长江一浪推一浪“。必要的淘汰是需要的。我们提倡能上能下,在实践活动的大浪淘沙中,把确有作为的同志放到岗位上来,不管他的资历深浅,我们也坚定不移淘汰不称职者。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但在努力者面前,机会总是均等的。被降职的干部,要调整好心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所以,企业的文化还是很重要的嘛。但体系的成就源于灵魂的铸就~没有创始人的格局、眼界、胸襟和领袖力的表达,不会有文化的生根与生发!这也是为什么说大部分的企业在学习华为的过程中,注定是失败的。更不用说,华为的分钱机制,估计有相当多的企业家,会分的肉疼,哪还有心思去搞生产?传统企业转型,已经喊了好几年,但直到现在,也鲜有转型成功的企业。当然了,如果按照我曾经的风格,到这里故事就讲完了,但最近突然心血来潮读了一本书,提到了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下一篇文章即将在一周之内发布!你最真诚的朋友:极客志强(优品工坊创始人)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今天,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明天。以这个观点读这本书,就会有更多的感受。
  •     这本书语言不平实,让没有文言文功底的人读不懂;更多引用古人文字,缺少个人观点;没有对根源做剖析,缺少深度;因为复旦教授而写,非常期待。但读后觉得大失所望;
  •     挺不错的,能够系统讲述。不论作者经历如何,值得一看
  •     商君书
  •     书还没有看完,书中的错误已经让人不知道怎么说了,不知道是作者的疏漏还是编辑的不认真,太多错漏!
  •     说了很多过头话,但并非批儒赞法,而是讽今之喻。
  •     哈哈,好书不是绝对的好,而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能从书中学会什么。
  •     这本很一般啊。还是《论曹操》最好。
  •     在我的印象中,商鞅是革命者,王莽就是反革命,历史是这样吗?
  •     很好,是我想要的东西。
  •     好多文言文,直接跳过去
  •     阶级斗争历史分析法。
  •     哎呀,能退钱吗?
  •     上了一堂有水准的课,还是不错的
  •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三百年后的王莽居然要”复古“重新搞土地国有化,历史有时候真是喜感
  •     借古讽今啊,就史学而言都是旧论。
  •     换出版社了?
  •     感觉这本书写的比较片面,说了王莽改制的局限性,却没有给他一个更加公正的评价,
  •     好失望,本想看看局内人有什么独到之见,结果基本是老生常谈,且保留了评法批儒的气息,还不如《帝国的兴衰》那片子呢~当然讲稿可能更容易流于表面吧,不知“春秋书院”是个什么机构……
  •     昔日政界文人复出,不通学术
  •     历史照进当下。很有深度,很有理解。期待朱老的其他著作。
  •     很有现实借鉴意义
  •     我前天收到书。今天来写两句,发现还剩下几本了??朱老的书,我买了《论曹操》、《刘邦与项羽》和这本《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说实话,我这样的小人物读了这些,对于社会现实的改变也起不到什么大作用。但单就对个人小生活来说,一方面是感觉有所启迪,改变了之前学校教育灌输的观点,从另一些角度看事物。另一方面,从这些人物身上,发现自己很欠缺的,就是那个“狠”劲。比如这个商鞅,真够狠。死活都要干一件事。干得如此坚决,如此彻底,直把自己逼得无路可退。果真是无路可退,才成就了商鞅呀。
  •     文言文白话文混搭流水账...
  •     作者在论述历史时,经常会引用毛泽东的讲话和文章,或者思考毛泽东的一些设想。这是作者的个人特色,也是对自身所经历的历史事件的反思,很多内情皆为普通学者所不能道。
  •     这本没前几本写的精彩。我想如果没有审查,让朱老能放开了写的话,会相当的精彩。
  •     特殊的作者在历史大潮之后,为群众讲历史的故事。
  •     挺不错
  •     还可以呀。呵呵。希望老先生好好写呀。
  •     东拉西扯,泛泛而谈也就罢了,竟然还说出违反常识和历史事实的话来给领袖洗地,可惜最低只能打一分
  •     王莽这个人物很有悲剧色彩。
  •     书中的内容引用的古文太多,没有作者自己真正的见解,大部分内容作者只是在翻译文言文给我们看。
  •     尤其喜欢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人言不足恤。。。
  •     朱永嘉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2015年2月至3月18日,简单翻翻,可以读一下。讲变法、改革、革命或者造反的事情。
  •     书还是不错的。历史人物的作为要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他们的必要性和局限性。放在那个时代来看,商鞅与王莽的做法或许都没错。但是读史为了什么?不禁考虑这个更为关键的问题。。。。作者在评价之余,没有站在现代的角度去看它,更没有站在平民大众的立场去看待这一问题。这是本书的不足之处,也是当代学者犬儒主流的表现。
  •     評法批儒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