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探险生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2-11-01
ISBN:9787544222303
作者:(瑞典)斯文・赫定
页数:574页

作者简介

一部唤醒勇气和梦想的奇幻之书。 他两次只身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他首次发现丹丹乌里克古城、尼雅古城、楼兰古城;他勘定印度河源头;他解开“罗布泊”之谜……他,世界探险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征服者。

书籍目录

译序
第一章 缘起
第二章 翻越厄尔布尔士山脉到德黑兰
第三章 骑马穿行波斯
第四章 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到巴格达
第五章 骑马穿过波斯西部的一次冒险
第六章 君士坦丁堡
第七章 出使波斯
第八章 墓地
第九章 登上达马万德山之巅
第十章 穿过“太阳地”呼罗珊
第十一章 “殉教者之城”马什哈德
第十二章 布哈拉和撒马尔罕
第十三章 深入亚细亚腹地
第十四章 觐见布哈拉的埃米尔
第十五章 驱车两千英里――冬日驰行“世界屋脊”
第十六章 同吉尔吉斯人在一起
第十七章 同“冰山之父”搏斗
第十八章 我走近沙漠
第十九章 沙海
第二十章 旅行队遇难
第二十一章 最后的日子
第二十二章 鲁宾逊・克鲁索
第二十三章 二游帕米尔
第二十四章 我在沙漠中发现了两千年的古城
第二十五章 野骆驼的天堂
第二十六章 一千二百英里大撤退
第二十七章 亚细亚腹地的侦探故事
第二十八章 我初次进入西藏
第二十九章 野驴、野牦牛和蒙古人
第三十章 在唐古特强盗的地面上
……

内容概要

斯文・赫定,一八六五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为知识分子,终生对斯文・赫定的探险事业给予极大的支持。

一八八0年四月二十四日,斯德哥尔摩倾城欢迎瑞典籍“维加号”的探险英雄载誉归国,而这欢声雷动的氛围不禁感染了人群中一位少年,那就是时年十五岁的斯文・赫定。自此,斯文・赫定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以探险为一生事业。

原本以北极作为探险目标,却因缘际会使得亚洲成为他探险之路的首站。一八八五年,他开始中亚之旅,先是俄属中亚、而波斯(今伊朗),再一步步深入亚洲腹地。一八九0年,他跟着驮队进入喀什,从此,他的探险生涯便与西藏紧密结合,因而被誉为“西域探险之父”。

斯文・赫定在中国西部的探险与考察,横跨时间长达四十余年,其间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与创见,也撰写了多本极具份量的作品。如《亚洲腹地探险八年》、《穿越亚洲》、《丝绸之路》、《西藏南方》、《长征记》,以及厚达八卷的《1899―1902年中亚科学考察报告》等书。


 我的探险生涯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最早看这本书还是十多年前了,在网上一堆低价处理的图书中,一眼相中,然后爱不释手,其实翻译的并不好。多少年后,换一个版本重温,一路看到最后关于日本的地方,对翻译已经崩溃,好在故事还算明白。书本中斯文赫定前半生的探险,始于开篇迎接极地英雄的凯旋庆典,热烈而美好,一颗少年的心,早已落在远方,从此在智识与体力上,默默准备,去实现那自我实现的预言。多少年后,极地已经变得模糊,东方却日渐明晰。从高加索开始,一路向东。最初赫定像极了现在的背包客,一面顾忌自己羞涩的钱囊,又贪恋远方的风景,并默默暗自期许新奇的事物。直到后来一次次的成功,荣誉来临的同时,丰裕的支助也随之而来,他前行的步伐也日渐坚定,越行越远。也许对于大多数人,远方充其量是一种念想,或是在对现状不满时,背起行囊出发的生活变态。对于斯文赫定,在路上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暂时的回归都酝酿着下一次出发。也许这也是考古、地理发现的魅力所在,除了所谓的刺激与惊险,更多的时候要直面与文明世界的悬隔,枯燥、绝望,一不留神,就会成为茫茫大漠中的一具枯骨,最后被世界彻底遗忘。当英雄凯旋时,于欢庆中享受片刻的沸腾喧嚣,就如同赫定少年时代看到的场景,想必除了发现,这也是他心中的希冀。再然后回到书斋,进行细致却难免枯燥的绘图、资料整理的工作,直到掩上门扉,又一次离开家乡。也即是说,这一类的工作中,热闹与冷清,举世瞩目和被人遗忘,矛盾而美妙的共存着。这种感觉,想必就是无数少年憧憬中的探险的美好,虽然事实未必如是。一开始,斯文赫定爱上了波斯,很快的学会了当地的语言,不过对于帕米尔东头的那片土地,一股执念开始萌生。这也许和他的老师Richthofen关于中国的调查不无关系。斯文赫定自己也坦言,只有在从老师那汲取了足够的经验与知识后,他才敢深入中国西北。斯文赫定和稍后的斯坦因等人,他们的行动,开启了一门新的学科,对象依旧是传统的中国亦或是东方,只是不再仅仅关注那些诸如官修史书中的帝王家谱与异域地志,而是在这古城烽燧中、墨迹斑驳的文书里,去寻找先民鲜活的身影。在西方沙畹等汉学家与东方的王罗的对话互动中,开启了一个新的学科纪元,研究人群的国际化以及新材料与新视角,说是史学革命也不为过。此时,中国西北史地这门古老的学问在接下来的百年中会变作另一番光景,其本身就是一段随着赫定、斯坦因开始旅行的过程。楼兰、尼雅、于阗、居延的脉络在漫漫黄沙中日渐清晰。但是赫定与斯坦因不同,坦诚自己只是地理方面的学者,历史考古知识的不足,所以进行的考古挖掘相对有限,但是他在书中却一再提及,他绘制的地图为斯坦因等人后来的发现提供了正确的指引,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也许大家都会注意到,作者的一幅幅手绘,难道是相片丢失的经历,让他对绘图存有某种偏好?总之现在看来,这种行为,古典而又新潮,那玩意儿,值得信赖。大概也正因为如此,赫定身上的古典色彩更为浓重,在他的身上,更容易让我们想起亚历山大、马可波罗,亦或是中国的玄奘,每每在帝国的时代,总会有这种豪气冲天的人物,去开拓未知的领域,其实在那时,诸如丘吉尔、诸如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有一个关于远方的梦想。只可惜现在看来,斯文赫定作为探险者,似乎已是最后的古典。只可惜,当年闪耀的英雄,存世太久,时代的改易会让他显得愈发不合时宜,渐渐在人群之中,成为一个显得碍手碍脚的老古董,在自己愈发陌生的平凡生活中、在自己不能驾驭的领域中,说着不合时宜的话,做着不合时宜的事。到最后,被人遗忘,甚至不掀起一丝的波澜,身后数年,不知为何又被人想起,然后被捧上神坛,于是就成为了今日人们眼中的斯文赫定。还好,这本书只是他的半卷人生,那时名声荣耀尚在顶峰,在世界各处演讲,接受金光闪闪的勋章。他还见到了比当时一般日本人高一个头的明治天皇,还有伊藤博文坦诚而露骨和他谈起日本的前途,托克维尔说过,主人总是不介意对远方的客人说一些平时不易吐露的秘密的。这一段的岁月静好,一直要持续到世界大战的爆发。。。然后他将面对一个日益聒噪变动的世界。。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斯文·赫定的第一次中亚行用了3年6个月,准备了552张地图,行程一万多公里,耗资2000英镑,堪称穷游专家和户外高手(当然之后的探险多有金主赞助。有一次新疆之行他携有多达200公斤白银)。探险家还都有另一种技能,每到一地就拜访当地统治者并与其建立良好关系。在19世纪末的中亚,为赫定提供方便的包括伊朗皇帝、俄罗斯外里海省总督、喀什道台。探险者也具备项目经理般的管理和决策能力,身处未知地域和极端环境,分派任务、计划路线、配给粮草不仅涉及探险成败,更是性命攸关。36岁发现楼兰古城,赫定留名考古史。不过历史并不浪漫,他事实上先后受雇于沙俄和英属印度,为其勘测南疆及西藏,以换取哥萨克骑兵的护卫和巨额资助;600多页的回忆录中他身为欧洲人的优越感也令人难生好感,西藏和中国对于他来说只是野蛮无知的化外之地
  •     其实我看的是繁体翻印本
  •     又读了一个版本,后悔没有读英文的,看到后来讲日本的那段我对翻译彻底崩溃了。
  •     这真正是一本激发梦想与勇气的书。我原来以为斯文赫定是一位高大威猛的人,事实上并非如此,他甚至不到一米七。到瑞典来一看确实是这样,尤其是北欧的女人,纤细苗条比之江南女子尤甚
  •     娶了中亚沙漠的斯文赫定,当年我的偶像——我是看这本书喜欢手绘的。
  •     没有相机,只有纸和铅笔,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一个瑞典人在中国的传奇
  •     靠不住的回子,贼性大的藏人,欺软怕硬的汉人,脏兮兮的蒙古。那时候来华欧洲人对这里的印象好一致。
  •       我说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的探险是悬崖上的舞蹈应该不为过。在那样的年代既使是从斯德哥尔摩去趟乌普萨拉恐怕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这个其貌不扬看起来甚至有点猥琐的欧洲人竟然在那样一种如月球一样蛮荒的地方旅行,地理上的险阻倒在其次,更可怕是兵荒马乱,完全没有人身安全的保障。这样的旅行该要付出多么大的勇气。没有超常的毅力和意志是不可能组织完成这样的旅行的。贯穿全书平实的叙述中赫定的人格魅力闪耀其间。
  •     多年前,我用几天的时间一气读完。我想,做为探险家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就是不畏艰险面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有着不屈不挠顽强精神。这本书讲述了斯文赫定从一位私人家庭教师到走遍千山万水成为一名探险家的过程,我最感兴趣的是他横穿中国沙漠和两次穿越进西藏,向你展示生命极限下人的求生欲望,还有达赖喇嘛政教合一统治下的西藏。
  •     我们现在的社会缺乏的正式这种直灼的人生态度。不畏前险,勇往直前。
  •     多年前,我用几天的时间一气读完。我想,做为探险家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就是不畏艰险面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有着不屈不挠顽强精神。这本书讲述了斯文赫定从一位私人家庭教师到走遍千山万水成为一名探险家的过程。书中最精彩片段是他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和西藏,向你展示生命极限下人的求生欲望,还有达赖喇嘛政教合一统治下的西藏。
  •     勇气!智慧!
  •     靠,节选本!
  •     学校图书馆借的,睡前一读,09登山集训期读完~
  •     为了查背景资料看的……太流水账了
  •        最早看这本书还是十多年前了,在网上一堆低价处理的图书中,一眼相中,然后爱不释手,其实翻译的并不好。多少年后,换一个版本重温,一路看到最后关于日本的地方,对翻译已经崩溃,好在故事还算明白。
       书本中斯文赫定前半生的探险,始于开篇迎接极地英雄的凯旋庆典,热烈而美好,一颗少年的心,早已落在远方,从此在智识与体力上,默默准备,去实现那自我实现的预言。多少年后,极地已经变得模糊,东方却日渐明晰。从高加索开始,一路向东。最初赫定像极了现在的背包客,一面顾忌自己羞涩的钱囊,又贪念远方的风景,并默默暗自期许新奇的事物。直到后来一次次的成功,荣誉来临的同时,丰裕的支助也随之而来,他前行的步伐也日渐坚定,越行越远。也许对于大多数人,远方充其量是一种念想,或是在对现状不满时,背起行囊出发的生活变态。对于斯文赫定,在路上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暂时的回归都酝酿着下一次出发。也许这也是考古、地理发现的魅力所在,除了所谓的刺激与惊险,更多的时候要直面与文明世界的悬隔,枯燥、绝望,一不留神,就会成为茫茫大漠中的一具枯骨,最后被世界彻底遗忘。当英雄凯旋时,于欢庆中享受片刻的沸腾喧嚣,就如同赫定少年时代看到的场景,想必除了发现,这也是他心中的希冀。再然后回到书斋,进行细致却难免枯燥的绘图、资料整理的工作,直到掩上门扉,又一次离开家乡。也即是说,这一类的工作中,热闹与冷清,举世瞩目和被人遗忘,矛盾而美妙的共存着。这种感觉,想必就是无数少年憧憬中的探险的美好,虽然事实未必如是。
       一开始,赫文斯定爱上了波斯,很快的学会了当地的语言,不过对于帕米尔东头的那片土地,一股执念开始萌生。这也许和他的老师Richthofen关于中国的调查不无关系。斯文赫定自己也坦言,只有在从老师那汲取了足够的经验与知识后,他才敢深入中国西北。斯文赫定和稍后的斯坦因等人,他们的行动,开启了一门新的学科,对象依旧是传统的中国亦或是东方,只是不再仅仅关注那些诸如官修史书中的帝王家谱与异域地志,而是在这古城烽燧中、墨迹斑驳的文书里,去寻找先民鲜活的身影。在西方沙畹等汉学家与东方的王罗的对话互动中,开启了一个新的学科纪元,研究人群的国际化以及新材料与新视角,说是史学革命也不为过。此时,中国西北史地这门古老的学问在接下来的百年中会变作另一番光景,其本身就是一段随着赫定、斯坦因开始旅行的过程。楼兰、尼雅、于阗、居延的脉络在漫漫黄沙中日渐清晰。但是赫定与斯坦因不同,坦诚自己只是地理方面的学者,历史考古知识的不足,所以进行的考古挖掘相对有限,但是他在书中却一再提及,他绘制的地图为斯坦因等人后来的发现提供了正确的指引,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也许大家都会注意到,作者的一幅幅手绘,难道是相片丢失的经历,让他对绘图存有某种偏好?总之现在看来,这种行为,古典而又新潮,那玩意儿,值得信赖。
       大概也正因为如此,赫定身上的古典色彩更为浓重,在他的身上,更容易让我们想起亚历山大、马可波罗,亦或是中国的玄奘,每每在帝国的时代,总会有这种豪气冲天的人物,去开拓未知的领域,其实在那时,诸如丘吉尔、诸如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有一个关于远方的梦想。只可惜现在看来,斯文赫定作为探险者,似乎已是最后的古典。只可惜,当年闪耀的英雄,存世太久,时代的改易会让他显得愈发不合时宜,渐渐在人群之中,成为一个显得碍手碍脚的老古董,在自己愈发陌生的平凡生活中、在自己不能驾驭的领域中,说着不合时宜的话,做着不合时宜的事。到最后,被人遗忘,甚至不掀起一丝的波澜,身后数年,不知为何又被人想起,然后被捧上神坛,于是就成为了今日人们眼中的斯文赫定。还好,这本书只是他的半卷人生,那时名声荣耀尚在顶峰,在世界各处演讲,接受金光闪闪的勋章。他还见到了比当时一般日本人高一个头的明治天皇,还有伊藤博文坦诚而露骨和他谈起日本的前途,托克维尔说过,主人总是不介意对远方的客人说一些平时不易吐露的秘密的。这一段的岁月静好,一直要持续到世界大战的爆发。。。然后他将面对一个日益聒噪变动的世界。。
      
      
  •     4.5
  •     翻译的真不给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