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29日
ISBN:9789866807053
作者:法兰克.薛庆
页数:896页

作者简介

~ 本世纪最波涛汹涌的小说 ~
当大海有了智慧,第一个念头竟是杀人……
狂销300万册的德国出版史奇蹟!连续104週排行榜冠军!即将开拍电影
最厚,也最卖的小说!
在秘鲁,一名渔夫从海上消失。
法国顶级餐厅「三个胖子」的厨房裡,鲜美的龙虾用牠黑色的眼睛盯住大厨,然后,自己爆炸了。来自海底的讯息,从都市下水道流泻蔓延……
加拿大沿海的鲸群迟到了好几个星期,受到赏鲸民众欢喜相迎时,竟反常地联手展开攻击。
蚌类开始拥有导航的本领、涌向行驶中的货轮,直到船舵被绞碎成堆的蚌壳堵到动弹不得为止;墨西哥梭子蟹引发了中毒恐慌;一群群剧毒的水母聚集岸边,威胁着澳洲和印尼。
交织在深海中的电缆被扯断了,大西洋两岸完全失去连繫,电话、网路顿时成了废物;直布罗陀海峡、麻六甲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地球上最重要的贸易命脉一一瘫痪。
这一切之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繫,但身为生物学家,西谷.约翰逊不相信巧合,他意识到,有什麽在利用大海来反扑人类。鲸鱼研究员李奥.安纳瓦克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不得不面对鲸鱼旅游业的瓦解、狂热的环保分子,和掩盖真相的美国军方。
海的世界裡,似乎有了什麽联盟。策略。有计画和智慧。
但,究竟是什麽样的计画?又是「什麽」导演了这一切?科学家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对这颗自以为统治千万年的星球,了解的程度并不比太空多……

内容概要

法兰克.薛庆(Frank Sch?tzing)
1957年出生,在科隆过着多采多姿的生活: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作曲家、音乐製作人,同时也是热情的业馀厨师和受过训练的潜水员,1990年起又多了一个身份:作家。
1995年,薛庆出版了他首部小说《死神和魔鬼》,以十五世纪为背景的历史悬疑小说,二十五万本的销量让薛庆不只是作家,而是畅销书作家。2000年的政治惊悚小说《悄无声息》则被媒体誉为「对这即将结束的世纪,所捕捉到的精采瞬间」。2002年薛庆获颁科隆文学奖 K?ln Literatur Preis,2004年,《群》的成功让薛庆在德国的地位与麦克克莱顿、丹布朗等国际作家平起平坐。
《群》始于薛庆数年前的梦境;而《群》的男主角西谷.约翰逊——黄金单身汉、魅力中年型男、都会雅痞、无可救药的品味狂和美食家,就算远赴海上鑽油平台、也要随身带着高级红酒跟搭配下酒的起士;这些描述,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作者自己的投射。
薛庆为了《群》这本书花了三年阅读相关资料,包括海洋生物学、地质学、海底探勘等,并花了两年时间书写。这期间有三十一位科学家协助薛庆完成了这本一千页的小说,当中有些人被薛庆写进了《群》当中,像是德国基尔大学的海洋学家们,他们以本名在书裡过着英雄般的光采生活。不过经历最奇幻的角色,莫过于SETI(搜寻地球外高等生物计划)的一位负责人Jill Tarter教授,茱蒂佛斯特才刚在《接触未来》中扮演她,接下来她又被派到《群》当中与海底高等智慧生物沟通,读者会在《群》读到她的化身大显身手,目前Jill Tarter在拯救地球的副业之馀,依然在忙着聆听来自外太空的声音。
而薛庆本人,在《群》裡描写的水母毒杀游客、鲸鱼攻击船隻之后,仍旧不怕死的保持着潜水的嗜好。
维基百科对作者的介绍:en.wikipedia.org/wiki/Frank_Sch%C3%A4tzing


 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科幻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故事的主线总是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一个what-if的故事;是关于一种科技,一个发现,或者祇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狂想,如何挑战读者的价值、社会制度、和大家的想象力。既提出了问题,作者有一个任务,就是必需提出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常带来价值观的冲突和修正;科幻小说好不好看,就是看作者如何利用科幻点子、事件和人物来塑造价值冲突,在兼顾合理性和精彩情节之余,令读者反省固有观点。有些科幻小说很好看,情节紧凑,有足够科学理性,想象力丰富,Larry Niven,William Gibson,宫崎骏都是表表者;但有些作家更高明,故事不但说得精彩,还有高度的人文视野,其解决方法不但超出读者想象,更扩阔大家的眼界和价值,有前瞻性,这就堪称大师;Arthur Clark,我喜爱的Ursula Le Guin和押守井都是。也有许多科幻,作者提出的问题很宏大,很切中当前社会环境,但碍于自身的修养,所想到的解决办法没能超越常轨,堕回到固有价值的巢臼。常遇见这种作品,故事开得很精彩,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点子,但最后结局高潮来个追逐打斗甚么的,主角不知怎样用机智和身手解决了问题。对于资深科幻读者来说,这是不合格的,可惜往往要读过了大半才会知道,这种故事近年越来越常见。Swarm 就是属于这类,厚甸甸八百多页,其结局高潮就是主角不明不白(不是没有解释,祇是不够合理)地解决了问题;但纵是这样,作者提出的问题很重要,足够发人深省,也就不枉一读。它败在雄心太大,把好几个大主题放在一起,结果没有一个处理得好。主轴是这样的:如果海洋里无数的单细胞生物,能透过某种化学物质互相连通讯息,构成一个像人类脑袋一样的矩阵,并有觉知和智慧,会怎么样?它(小说称之为Yrr)存在了好几亿年,一直以海洋为家;近百年来人类不断消耗地球资源,污染环境,它视这为敌意攻击,最后忍无可忍,展开防卫反击。对于浩瀚海洋里单细胞生物,人类不可能全部消灭;相反,没有了海洋的资源,没有了海洋环流的气候调节,人类面临的打击将很可怕。另一个点子是有关天然气水合物(gas hydrates),这是在极地或深海海底,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天然气与水结合而成的冰,主要成分是甲烷,形状与干冰相似,遇火燃烧,又称为「可燃冰」。其全球含量极丰富,足够代替石油,可惜到现在还没有开采及使用的技术。故事说深海底的可燃冰被Yrr分解,释放大量甲烷气,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二十倍,令全球气温急升,水位暴涨。Yrr(隐喻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深入内陆,难以逃避。可惜故事的推进张力还是老掉牙的情节,主角科学家被野心政客利用,狂热大美国主义者(一个美籍中美混血儿~)欲利用Yrr和主角的新发现扩展霸权,结局是政客被消灭,主角在最后关头取得Yrr的谅解,世界和平云云。想起1990年David Brin 的旧作Earth,这小说里提到一个类似构想,就是地球在互联网、黑洞能源拉动下,产生自我觉知,整个地球成为一个认知单位。这小说探讨大量的个体连线,在自由随机的网络里,会有甚么可能性?脑细胞会不会知道自己是一个自我觉知系统的一部分?细胞有没有自我觉知?书成于互联网初起之时,现在看来,有高度前瞻性。宏观而言,这是科幻界对Lovelock 所提出的大地之母论(Gaia Hypothesis)的回应,Lovelock提出大地之母盖亚是孕育整个地球所有生命的母亲,地球整个生命系统本是一体,息息相关。大地之母论已成为西方环保分子的基础论述,并溶合进化论、新纪元运动,渐成一种宗教。而在个人方面,神经生物学家透过研究大脑结构,渐渐挑战传统心理学、哲学里的自我概念,认为「我」祇是一个无穷回路,在两块镜子的无穷返照里,核心本来是空的。有趣的是,Swarm里一片赤子之心的科学家,其敌人是狂热大美国主义者──霸权主义、国家主义,说是老掉牙吧,这反映了作者和热捧它的西方读者群,心底里最为担忧的威胁;美籍中美混血儿,哈哈,惹人解读。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我极度讨厌那个混血女人!!!!!!!!!
  •       科幻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故事的主线总是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一个what-if的故事;是关于一种科技,一个发现,或者祇是一个天马行空的狂想,如何挑战读者的价值、社会制度、和大家的想象力。既提出了问题,作者有一个任务,就是必需提出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常带来价值观的冲突和修正;科幻小说好不好看,就是看作者如何利用科幻点子、事件和人物来塑造价值冲突,在兼顾合理性和精彩情节之余,令读者反省固有观点。
      
      有些科幻小说很好看,情节紧凑,有足够科学理性,想象力丰富,Larry Niven,William Gibson,宫崎骏都是表表者;但有些作家更高明,故事不但说得精彩,还有高度的人文视野,其解决方法不但超出读者想象,更扩阔大家的眼界和价值,有前瞻性,这就堪称大师;Arthur Clark,我喜爱的Ursula Le Guin和押守井都是。
      
      也有许多科幻,作者提出的问题很宏大,很切中当前社会环境,但碍于自身的修养,所想到的解决办法没能超越常轨,堕回到固有价值的巢臼。常遇见这种作品,故事开得很精彩,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点子,但最后结局高潮来个追逐打斗甚么的,主角不知怎样用机智和身手解决了问题。对于资深科幻读者来说,这是不合格的,可惜往往要读过了大半才会知道,这种故事近年越来越常见。
      
      Swarm 就是属于这类,厚甸甸八百多页,其结局高潮就是主角不明不白(不是没有解释,祇是不够合理)地解决了问题;但纵是这样,作者提出的问题很重要,足够发人深省,也就不枉一读。
      
      它败在雄心太大,把好几个大主题放在一起,结果没有一个处理得好。主轴是这样的:如果海洋里无数的单细胞生物,能透过某种化学物质互相连通讯息,构成一个像人类脑袋一样的矩阵,并有觉知和智慧,会怎么样?它(小说称之为Yrr)存在了好几亿年,一直以海洋为家;近百年来人类不断消耗地球资源,污染环境,它视这为敌意攻击,最后忍无可忍,展开防卫反击。对于浩瀚海洋里单细胞生物,人类不可能全部消灭;相反,没有了海洋的资源,没有了海洋环流的气候调节,人类面临的打击将很可怕。
      
      另一个点子是有关天然气水合物(gas hydrates),这是在极地或深海海底,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天然气与水结合而成的冰,主要成分是甲烷,形状与干冰相似,遇火燃烧,又称为「可燃冰」。其全球含量极丰富,足够代替石油,可惜到现在还没有开采及使用的技术。故事说深海底的可燃冰被Yrr分解,释放大量甲烷气,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二十倍,令全球气温急升,水位暴涨。Yrr(隐喻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深入内陆,难以逃避。
      
      可惜故事的推进张力还是老掉牙的情节,主角科学家被野心政客利用,狂热大美国主义者(一个美籍中美混血儿~)欲利用Yrr和主角的新发现扩展霸权,结局是政客被消灭,主角在最后关头取得Yrr的谅解,世界和平云云。
      
      想起1990年David Brin 的旧作Earth,这小说里提到一个类似构想,就是地球在互联网、黑洞能源拉动下,产生自我觉知,整个地球成为一个认知单位。这小说探讨大量的个体连线,在自由随机的网络里,会有甚么可能性?脑细胞会不会知道自己是一个自我觉知系统的一部分?细胞有没有自我觉知?书成于互联网初起之时,现在看来,有高度前瞻性。
      
      宏观而言,这是科幻界对Lovelock 所提出的大地之母论(Gaia Hypothesis)的回应,Lovelock提出大地之母盖亚是孕育整个地球所有生命的母亲,地球整个生命系统本是一体,息息相关。大地之母论已成为西方环保分子的基础论述,并溶合进化论、新纪元运动,渐成一种宗教。
      
      而在个人方面,神经生物学家透过研究大脑结构,渐渐挑战传统心理学、哲学里的自我概念,认为「我」祇是一个无穷回路,在两块镜子的无穷返照里,核心本来是空的。
      
      有趣的是,Swarm里一片赤子之心的科学家,其敌人是狂热大美国主义者──霸权主义、国家主义,说是老掉牙吧,这反映了作者和热捧它的西方读者群,心底里最为担忧的威胁;美籍中美混血儿,哈哈,惹人解读。
      
  •     楼主完全没有看懂
  •     原来是这个结局啊,被剧透了……
  •     太多页了,我用了两个星期的空闲时间才看完
  •       資料太札實,故事反而顯得薄弱,去掉無謂的資料,恐怕可以濃縮為原來的 1/3,其它多出來的,也只是附註而已。
      
      作者多線進行,看的我想打人,名字太多,上集又沒什麼關連,各人說各人的故事,實在是....
      
      所以我說,缺點就在太厚、太厚、還是太厚....
  •     这本书好看吗?
  •     1 這個作者認為愛情=做愛 每對情侶表達愛的方式都是上床 2 虎頭蛇尾 後面停止攻擊的理由好薄弱 3 設定怪怪的 美國被預設為反派 那些人如此熱愛美國的理由也沒有說 感覺很詭異 4 相關科學知識很多 所以有時候會看得很累 會覺得很煩 最後的打鬥場面才比較緊湊吸引人 5 作者把自己寫成某個角色 然後讓那個角色看起來特別優秀 最後還壯烈犧牲 看了真討厭 6 整體而言 不算差 但也沒有好到要買的地步 不會讓人想回味再三
  •     看了一年后还剩下一半,太多德语词不认识了。
  •     确实是啊,看不下去了,估计是学克莱顿,几条线一起,可是也太多了吧,N多线,人名都记不清,这还没搞清楚就切换到那边去了,跟不上作者思维,没看完,哈哈
  •       我不知道自己还有动力继续看下去吗,买回来以后先甩给朋友看的,他只是默默地告诉我“很长知识”。潜台词就是我们对群的期望太高,一个太不上多么离奇的故事,因为翔实的知识显得意味深长,这不是畅销书,这是辞海,你我可能都太恶俗。
  •     都講得無錯,好似上面有人評過,如果削減他那一大段有關科學嘅註解,故事本身就得返三分一左右,不過各取所好,雖然故事情節薄弱了些,但也不失為一本有趣的科普讀物。
  •       这是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书,看完之后很增长知识,书里面有大段大段的争吵或者叫辩论,多发生在科学家、军人和政客之间。大家耳红脖子粗的争吵生命的价值,人类的命运,什么是文明,动物会不会思考,动物有没有感情和自我意识,以及其他各种各样有趣的问题。如果想提高英文思辩能力,最好能把这书背下来。
      
      BTW,我很讨厌里面那个general li,丫整天睓着脸一幅欠踹的样子!特想拿着小皮鞭披她一顿,让你丫拽!呵呵!其实,大多数时候哥这么说一个女的时候都是想上她,但这人着实不讨我喜欢,而且一点儿没欲望。
      
  •     会不会是翻译的问题啊??
  •     同意作者观点,看这书真的很费神
    地点与事件切换的太快了
  •     我买的台版的,很便宜,但是至今没看完。
  •        两天,大开本的五百多页,大量陌生的海洋知识,简直佩服自己,更佩服作者.上次这么认真的看科幻小说似乎还是我的<科幻世界>时代,接着就开始了远离现实的魔幻时期.大概是看多了现实的残酷,在只属于自己的时间,我宁愿留在吸血鬼和巫师的森林城堡里.
       这本书又把我拉回了现实中.并非对大海真的有什么感情,实际上我对海洋的认识也仅限于北欧的海盗传说,对龙虾之类的海鲜也没什么兴趣.但作为人类的一员,我深深的为我们对自然的野蛮掠夺感到耻辱.
       走在城市的边缘,一个又一个的垃圾填埋场让人心惊,连路边的草丛里都是塑料袋在颤动.穿城而过的河流经常飘着异味,竟然还有人在垂钓.煤层挖空后回灌上水,新修的水泥路面没过几年就裂开手掌宽的口子.化工厂旁边的小树林,只有三分之一在春天能长出新枝叶.城郊的菜地上空密密麻麻的高压输电塔,电线交织成了围棋格子,一到下雨天,菜农都不敢下地,因为头顶常常噼劈啪啪闪着火花.城市里的绿色除了公园里就是一处处一寸多高的草坪,年年的植树节,都在一个山坡上种树,种了这么多年,竟然还是手腕粗.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灾害,不但没有警醒我们,反而成了我们显示自己是自然主人的机会.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至少我在反思,我也正在行动,从小事作起,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因为我是自然的一部分.
  •     因為Yrr從Rubin屍體中儲存的訊息得知在Independence上發生的一切,知道不用自己動手,人類最終還是會自己消滅自己的。
  •     整本書宛如一本生物課本一般,故事背景龐大,劇情安排也是設計的有趣,推薦對科幻有興趣的人觀看。
  •     耶稣问他说,你名叫什么。他说,我名叫群。这是因为附着他的鬼多
    这就是奶奶给我起名的由来
    原来altai也写东西的啊,失敬失敬
  •     这么说,群和独一的对立矛盾是相互成立的。从认知观来说,还是逃脱不了这样的局限:人不能创造自己所不能理解的东西。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人本身的社会性或者叫群的性质,和作为意识本身的独一性,始终是一个相互矛盾和相互作用的纠结的过程。现实的存在不过是在中间找一个动荡的相对平衡罢。
  •     但是灾难片怎么样才能拍好看和深远呢..
    值得思考的命题呢.:)
  •     当时想奖励一下自己,花了18欧买了这本书;搬家后找不到,以为丢失了,心痛极。见此惨状,友人送了一本。后来之前那本居然重现了。
    最后家里有两本词典,晕倒!
  •     当年看完之后就谣传有电影了- -然后一直没有消息……还在拍?!
  •       当我读这本书的书的时候,没有过于专注于作者和翻译的写作技巧,而是花了些时间对内容进行了阅读和思考。包括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相关资料。个人觉得可以借着小说情节的吸引对自己进行一些海洋知识的科普。
      书中涉及的海洋知识相当吸引人,我作为一个对此有了解欲望的人,看完之后感觉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更加关注,书中对于环境破坏导致的灾难的描写令我十分震撼。另外作者还描述了当人类面对一个更高级的智慧时,如何自处的问题。这个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来说都能引发更多的思考。
  •     人文关怀是这类作品高下之别的一个重要点,不太喜欢动作电影式的后半部分,但是毫无疑问,充满睿智
  •     十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50万字
  •     肯定是~~所有这是遗憾的地方
  •     抱歉抱歉,实在忍不住要来砸一块砖。看这种评论,每每看得我心头火起,楼主对科幻小说的理解是如此狭隘,却又自以为高高在上,肆意地卖弄一些自以为高级的词汇,连掉书袋都掉得让人倒胃口。奉劝一句,以我从字里行间看到的楼主读书所持的那种不纯洁的动机,恐怕读再多小说,也永远都无法理解文字、故事这些小说最根本的价值的,至于说创作,就更不必谈了。
  •     我刚看了开头,发现适合拍电影啊
  •     前边一大半都用在承上 ----德国人写书好像多有这个毛病
  •       一、 他既憧憬未来的新事物,也喜欢缅怀传统。(P10)
      二、 卡瓦裘特印第安人相信,每个前生是好人的人,都会转世为虎鲸。(P24)
      三、 安纳瓦克感到内心一阵僵硬。(P25)
      四、 “恋爱了”约翰逊在安静的气氛下问。
      “你是说谁?他还是我?”
      “你。”
      “嗯,”她笑着,“我想是吧。”
      “我想是吧?”
      “我是研究员,我得先作研究。”(P41)
      五、 约翰逊关门时想:生命是由无数错过的机会组成的,得自己从中找到妥协。(P41)
      六、 重要的不是某样东西是什么样子,重要的是它透露出什么样的想法。(P181)
      七、 我们被抛进了一个原本不属于我们的世界,且永远不会属于我们的世界里,现在我们返回自己的世界,却发现我们并不熟悉它。(P185)
      八、 如果你不准备落脚在一个地方,你就是不爱它。(P195)
      九、 上帝在第五日创造了海洋及其居民,大海及其居民正在惹是生非。(P196)
      十、 你能得到的,你可以骄傲。但你否认一切,否认你是谁、来自哪里,以及应该为你归属的民族负责。你属于一个民族,却抛弃了它!你指责我不真实,可我不过是想为一点点的真实而奋斗。相反,你是真实的,但你却不想做你自己。你不是你想做的那个人,你告诉我,我看起来像来自一部拙劣的西部电影,但那至少是对某种生活的认同。(P208)
      十一、 我过的生活或许可笑,可你……你根本就已经死了。(P208)
      十二、 你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是什么吗?人类失去了意义,每个人都是可以被取代 的。再也没有理想了,没有理想就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比现在的我们更伟大。每个人都在寻找证据,证明有他存在的世界与没有他的世界会有一点点差别——(P209)
      十三、 里面似乎什么也不缺——只缺开阔的空间。(P209)
      十四、 在这里,没有汽车就像没有脚一样。(P209)
      十五、 但对一个故意不修边幅的人来说,收拾一只皮箱要比一个打理整齐的人困难得多。打理整齐的人不会碰上像夹克掉色这种突发情况。(P218)
      十六、 听着,要相信每句话都是真的,但同时又不能相信。(P225)
      十七、 他喜欢她那站在荒凉中等待的样子。……。一座远古的岛屿,岛屿有个孤独的女人,两者相互统治。(P239)
      十八、 “考虑”在军队里不是特别受欢迎的,这个词背后隐藏着思考!(P312)
      十九、 每段冒险都有一个折返点,过了就回不去了。(P336)
      二十、 伊努特人有许多表达欢迎的说法,却没有一句表示“再见”。(P337)
      二十一、 后来他想到,舅舅可能也跟他一样紧张。一个默不作声,一个滔滔不绝。人和人不一样。(P338)
      二十二、 这是和他共同生活的人们。是不是朋友,这有什么关系?人死去,是离开所有人,所有人都陪他走完最后这一段。(P340)
      二十三、 顺从即为主宰之道。(P343)
      二十四、 不能说他们变得生疏——实际上,他们从未亲近过。(P343)
      二十五、 这故事讲的是生与死。这就是全部。你最终会死去,这是肯定的,在那之前只有起起落落。你自己是无力的。你的一生可以活得好,活得赖,但你会遭遇什么,得由更高的力量决定。(P371)
      二十六、 那是人类生活,你属于那里。那是等着你的冒险、友谊、爱情、所有的一切,还有敌人、仇恨和愤怒。你的角色不是扮演英雄,你不必向别人证明你的勇气。这个故事里的英雄角色已经分配好了,那是给死者的角色,而你属于活人的世界。(P373)
      二十七、 那位挪威人的睡相很奇特,以至于多年前一位情人半夜将他叫醒,只是为了对他讲,他睡起来像个大地主。他每天都这样睡,闭着眼睛也显得像是他想拥抱生命。(P374)
      二十八、 安纳瓦克想道,最空洞的房间似乎是在一个人的体内。(P394)
      二十九、 你得去那里,看看夜空的星星倒映在水里的样子。你就不会忘记,你的整个生命都系在这孤独的闪耀里。一种特殊的经历,但你只能单独这么做。(P400)
      三十、 你是个会享受的人,会享受的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P455)
      三十一、 一个号哭的小男孩躲在一个很想对自己和别人有点意义的魁梧身躯里。(P474)
      三十二、 我们没有物种记忆,我们的文化建立在口头,或书面流传,或图画的基础之上。但我们无法直接传递亲身的经历,因为我们的精神随着身体死去。如果我们说,永远不可以忘记过去的错误,其实讲的是一个无法满足的愿望。(P475)
      三十三、 人类有种终将招致毁灭的意图,想和自身的自然天性对抗,想将生存的时光独立框起来。(P538)
      
      
      这样的日子,每天靠近上帝一步,
      又后退两步。
      ——刘长卿,2009.3.17
      
  •     hi,欣賞你的書評,我想以「Altai」的名義,把它轉載到「普普文化站」的網頁,可以嗎?
  •       抱歉,我不能像其他人般讚美這本小說。
      
      即使你們怎樣說這本小說如何有多札實的科學知識、有多精確的數據、又或是她有多廣闊的知識領域,那又如何?我只可以說這是一本很不錯的科學小說。
      
      作者把大部份精力都花在如何用故事去表精確的科學,卻沒有在做好小說的「幻想」工作。
      
      我也認同作者寫作態度很認真,落筆前做了很多資料搜集,訪問了很多知名的博士。所以,我只覺得這是一本賣弄科學知識的書吧。
      
      
  •       群没把yrr当作人来,它揭示一个问题,其它智慧生命可能完全不与人相同,无论是外形,道德观,逻辑,还是更深次的DNA。当一种比我们优秀的智慧想要杀死我们的时候,人又是那么的卑微,无助,就像我们杀死弱小的生物或同类一样。
      最后尾声是克罗夫日记,它真诚写出我们人类最终应当回到本源,而不是生活在摩天大楼和计算机之间。除了教育我们应当保护自然之外,还告诉我们需要一种恒久不变的本源。
      
  •     海洋知識教科書
  •     翻译的太生硬了,不是原著更难体会啊
  •        这本书是我在王府井书店偶遇的一个德国绅士推荐给我的,他说他和作者talk过,并且很认真地和我说他不是在joking,呵呵。目前我读了前两节,感觉非常好,作者为故事高潮所作的铺垫就很吸引人。我也很佩服作者为了完成这本书所作出的努力。
       故事所包含的内容很广阔……科学,生命,环境,未来,还有人类自身。故事后来的发展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道,我所说的仅仅是我从这本书的前两节得到的信息。
  •     九百頁? 简体版没这么多吧?
  •       无论是谁,坚持看完这本书,都会有强烈的刚读完两个月补习班的感觉,科目是海洋生物及地质学,除了理论及学科最前沿的进展,还对该领域的主要机构、研究方法甚至仪器进行了恶补。至于故事,大致相当于老师在补习过程中穿插的段子,在书中占的比例绝对不会高于多数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在课程中差的段子。
      
      但是那些知识本身就能对于我们的常识造成很大的冲击。因为我们的道德和信仰都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之上。海洋智慧生物的存在摧毁了基督教世界的信仰根基,人只是宇宙中的微尘,而不是宇宙的中心和主宰,不是上帝的选民。
      
      同样用“硬”知识来构建故事,这本书在技巧上高于大刘老师的三体系列,背景和情节的结合度更高。但和三体一样,结尾面临too big to close的难题。
  •     都无甘差呱......
  •       紧赶慢赶,终于看完了,知识趣味浓的一本书。
      不是说已经编改为电影了么?有看过的没有。
      叫什么名字???????????????????????????????????????????????????????????????????????????
  •        一周在办公室不务正业,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书。书本身尚可,故事编的不错,知识背景像教科书般完整详细准确,不过可能是人物太多、名字又太拗口、死的太快等原因,或者根本就是因为我看的太不认真吧,即使到后期,居然都没法通过名字第一时间判断一些人物,导致丝毫没有代入感,很遗憾。不过这里我只想说这本书里的一点。
       Yrr是一种拥有物种记忆的远古生物,它通过DNA进行知识的沉淀和传承,而我们人类呢?很遗憾我们没有物种记忆,我们通过文字、图画等一切非人物质传递我们的知识和记忆,但现有的科学技术使得我们无法传递真正的亲身经历,因为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感受会随着我们的身体死去。所以我们讲“永远不可以忘记过去的错误”就是在扯淡。我们能够记忆,能够学习和理解,但是我们毕竟不曾经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火是烫的,谁都知道,问题是你不真的摸一下,你知道什麽是烫?但是Yrr就不同了,通过DNA传递物种的记忆,所有的新细胞不需要学习抽象的知识,而是直接经历,它们就在现场。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但也反映了我们似乎不可避免的走入了进化的死胡同,我们的文明社会建立在记录上,文明因为记录而得以发展,而我们人类本身,则已经好久没有真的进步过了。
       上面这些东西不过是本科幻小说告诉我的,感触完了或许很快就会忘掉,但当我看另一本书《佛祖在一号线》的时候,这一切突然变得真实起来。
       李海鹏讲:我国诗人最喜欢写咏史诗,为的是鉴古之今。可谁真的了解那些教训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就是中国全部的历史,我们总是没能解决统治权与民权的矛盾,折腾够了,统治者又总是掉进同一条沟里。
       李海鹏还给这种操蛋的思绪起了个美好的名字:“历史的愁容”,而且发现中国似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愁容挥之不去的国家。在往复循环的历史中,老百姓今天被这位操,明天又被那位操,操来操去我们就虚无了:日的嘞!为啥啊!
       这样被操多了,我们要不就去操别人,要不就漠视一切。我们还谈何公共意识?更不要说批判社会了,我们多半只会对小孩子讲:“看,这就是我们操蛋的社会”,然后小孩子再对他们的小孩子讲,就这样一直讲下去,一直操蛋下去。还能怎么办呢?讲讲如何不能再重蹈历史的覆辙?操。
       我貌似已经觉得人类无望了,晚上下班骑在长安街上,我突然意识到我为什么完全不喜欢小孩子了,因为我觉得他们的人生实在太绝望了,我也自私的实在不想承担这麽绝望的一个负担。
  •     想起1990年David Brin 的旧作Earth,这小说里提到一个类似构想,就是地球在互联网、黑洞能源拉动下,产生自我觉知,整个地球成为一个认知单位。这小说探讨大量的个体连线,在自由随机的网络里,会有甚么可能性?脑细胞会不会知道自己是一个自我觉知系统的一部分?细胞有没有自我觉知?书成于互联网初起之时,现在看来,有高度前瞻性。
      
      宏观而言,这是科幻界对Lovelock 所提出的大地之母论(Gaia Hypothesis)的回应,Lovelock提出大地之母盖亚是孕育整个地球所有生命的母亲,地球整个生命系统本是一体,息息相关。大地之母论已成为西方环保分子的基础论述,并溶合进化论、新纪元运动,渐成一种宗教。
      
      而在个人方面,神经生物学家透过研究大脑结构,渐渐挑战传统心理学、哲学里的自我概念,认为「我」祇是一个无穷回路,在两块镜子的无穷返照里,核心本来是空的
    这段太nb了,看的我一身冷汗!
  •     感觉很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读不下去了。
    画面不断的切换,拍成电影应该可以看看。
  •     确实人物太多了,集中度不够,不过,挺长见识的一本书
  •       要獨力完成這本科學知識浩瀚的小說.肯定困難.
      可以理解作者在推演故事內容時.需要31位科學家協助才能完成.
      難怪後序導讀寫著 ~ 看完這本書就是博士 !
      
      這故事敘述 ~ 許多不可思議的災難在各地發生 ....
      船難. 失蹤. 生物襲擊. 藻類病毒. 大陸棚邊坡崩落. 海嘯. 螃蟹侵襲. 洋流停止....
      人類文明世界受到嚴重衝擊. 宛若 " 世界末日 ".
      而主導攻擊的 ~ 是來自深海中一種人類從未理解的智慧生物.
      地球真正的統治者. 原來是它.
      人類占領了陸地. 攫取海洋資源. 破壞環境. 終遭到反撲.
      書中集結了軍方. 中情局. 科學家們. 共同尋求應付災難之道.
      而故事另一主軸 ~ 當然就是這群人的合作與鬥爭. 及主角們個別的人生省思.
      
      這本書有深切的環保意識.也隱藏著反美意識.
      並暗示單細胞智慧生物群體的完美性.相較人類因自私而鬥爭的劣根性..
      我在讀完上冊時. 已被小說文字與劇情緊緊扣住.
      甚至還引發自省的災難意識 ~ 是否自己也處於某種大崩壞前的時刻?
      而在讀到下冊最後四分之一段時. 卻覺文字混亂. 故事通俗. 不夠簡潔 .
      或者該說 : 後段文字. 不夠環保. 冗文太多 !
      
      900 頁的故事. 懸疑精彩. 知識豐富.
      只惜結局有點混濁老派. 不夠清澈脫俗 !
      
      這本書科學知識極為豐富.適度簡單化後.很適合拍成電影!
      就像 " 明天過後 " 這類型的賣座電影.
  •     触动颇深
  •       十三个小时。
      偶尔暂停。
      时钟嘀嗒转过的那一秒。
      眼前巨大的群落缓缓浮游。
      似乎可见的。
      隐匿在渐渐灰白的云端。
      知觉变得迟钝。
      却不能停止为世间的肮脏羞耻。
      如果没有道德感,
      TheSwarm还是出自于人类的自我吹嘘。
      在几乎所有的科幻小说中。
      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者。
      其实只是我们无法理解更广阔维度上的美。
      更高阶的生命阶层,
      是一团混沌还是一团清澈呢?
      不不,我并不是妄自菲薄。
      我自然仍然为自己是人类而骄傲着的。
      但实际上这种骄傲,
      只是一种单纯的种群归属感。
      因为我是其中的一分子,
      所以必须攫取,也必须奉献。
      必须得到,也必须失去。
      也许这才是世界得以维持正常运转的能量守恒定律。
      并且,永远不存在熵会递减的问题。
      
      我永远遗憾的一点是,
      我的脑容量实在不够大。
      但是,
      当我的潜意识已然选择性遗忘数据的时候,
      我的眼睛,我的耳朵,
      我的每一个细胞,
      仍然贪婪地感知着这一个,
      既美的世界。
      
      ps.
      翻译绝对是硬伤。
      细节尚待商榷。
      之所以力荐因为刚看完还有感觉。
      也因为我们确实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若你够诚恳。
      且对未知还不知餍足。
      
      再ps
      感谢作者耐心的科普扫盲。
      照片上的锁骨很性感。:)
  •     很早前看过一篇科幻小说,一台计算机内部是有蚂蚁构成,每次启动都是在光盘驱动里放入糖。一群蚂蚁就构成一个智慧体
  •     最后的结局的确是看不懂,女司令放毒计划失败,然后一堆正义人士冲出来用了放射性毒药……
    好讽刺
  •     脑洞真大;另外大陆人看繁体字,好多都用猜的...
  •     辞海 海洋篇。。。。。。
  •        果然是德国人写的书,写得专业精确,可以作为专业德语翻译的教材或者科普教材啊。港台的读者还是有福,可以看中文译本,不知道国内的德语翻译者们为什么没有关注这本德国畅销书,Zweig, Goethe不必人人都翻译吧。。。
      
       开头还是非常吸引人的,结果我的耐心渐渐被查字典和日益抬头的懒惰消耗殆尽。那本厚得可以砸死人的书还躺在家里。相比之下,德语版的“天使与恶魔”就轻松愉快好多,娱乐性更强。
  •       同样一本书,角度不同,评价就各异,有人读的荡气回肠,有人读来晦涩难懂,有人觉得混乱,有人觉得美好,我想这只说明一个问题,这书的内容含量确实很巨大。
      很厚的一本书,看了很久,决定力荐,是因为下面几个理由:
      1、读书的过程就像上了一学期的海洋学课程,海洋地理学、海洋生物学、洋流、地质学……不停地知识轰炸。虽然可能有人觉得都是皮毛,但这么多皮毛织到一起,就是件很可观的皮草了。学习从来都是快乐的,尤其是感兴趣的事情,反正对于海洋知识浅薄的我来说,读起来很过瘾,又激发我继续攻读它的资料篇《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迎接新的海啸。
      2、故事很好看,虽然谈不上特别精彩,但也绝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堪。多线并进,人物也没有多到记不下来,毕竟,这不是漂流派的单人历险。人物虽然多,但形象并不单薄,性格鲜明,不是符号。情节推进很理性,节奏有张有弛,描写丰富,中文译文也算简洁流畅,通俗易懂。适当的抒情和升华,也没有显得突兀和隔阂,顺理成章。感情戏只是点缀,无伤大雅。由于是近科幻,对当下的科技成就吸收很多,让人对很多科学阐述难辨真伪。总之,小说写的很成熟,主料、辅料,还有佐料都有,火候合适,色香味俱全,口感不错。文字的画面感很强,估计好莱坞的买家一定开心,因为不用再另行花钱改写剧本了。
      可问题也就在这,太过理性成熟的小说,就像好莱坞生产出来的灾难大片,故事完整,视觉效果奇佳,但是缺少独特的视角,缺少一种惊喜。就想象力而言,只能算刚刚及格。而且相比气势磅礴的过程,结尾也的确有点草草。不过这也可以理解,就像三体的结束,面对完全未知的世界,想象力也难免会衰减,在一个完全通过想象构建的宇宙里,包括作者在内,我们每个人都缺乏经验。
      3、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未知的态度。《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里有一句话:科学,是无限接近的艺术。这是我读过的对科学最诗意的阐述。我想《群》就是在向我们展现这样一种艺术。神马环保、神马政治阴谋、神马人性、神马反美情绪、神马宗教,都是浮云。在一个以亿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内,在一个以光年为单位的空间范围内,存在成为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动于衷的状态。生命更是如此。所以,生命的快乐,就在于面对存在的诗意解读。而面对未知的一切,有人麻木,有人恐惧,有人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人好奇。在《群》里面,是理性,但其实也浸透着诗意。想想看,人,作为一种智能生物,既不是开始,也绝不会是结束。在无限的存在里,经历并体验有限的生命,就应该从容而快乐。
  •     一本很好看的小说。小时候喜欢科幻世界的人一定会喜欢的。
  •     我担心它拍出来只是又一个故作伤怀不痛不痒肤浅苍白的灾难片.
    十分.
  •     当然~
  •     断断续续用了将近4个月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看完,很多文字都过于晦涩,实在是难以明白。结局也是很莫名其妙的感觉,轰轰烈烈的一场进攻,最后竟然不明不白地结束了,感觉好像就是拿一艘军舰上全体精英的性命换一场战争的结束,该死的都死了,战争也就该结束了。。
  •     n小的时候看过一个sf,标题叫蜜蜂,讲一个盒子里的蜜蜂群让盒子产成自我意识的故事……
  •     讀完後覺得這是一本披著科幻外皮的哲學小說。不知道是不是德國人普遍都有良好的哲學休養,沒事就問問自己“人類生存的意義是什麼”(๑•ั็ω•็ั๑) 就小說而言,故事情節緊湊,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       这本书50万字,550页
      可怜的自己刚好设定了一个计划:只有读完手里所有书,才能再购进新的。导致我每天读它的最大动力就是数数还剩下多少页,今天攻克了多少页。
      作者在这本书中加入了太多硬科幻知识,让我看得常常有种弃之而去的冲动。读到一半才慢慢被故事本身吸引,想了解那个陌生的智慧体是怎么产生并生存的。文章结束的太突兀,不知是不是像“小四”说的,写到最后作者尿崩,只好安排主角一个个死去,还有些顾不到的,就让其自生自灭。
      尾声克罗夫的日记完全可以省略,或是替换为更精彩的内容。里边还是不可避免的讨论到宗教,信仰,也许外国人更看重这样的命题?如《刀锋》一般,不免俗的将主题升华到宗教
      最后的最后,庆祝自己看完此书,撒花~向下一本进发
  •     尤其是“语言完全没有美感”这句。赫赫
  •     呵呵,意外地看到阿泰的这篇文章。自己也是个科幻迷。不过就很可惜自从年长,就开始消失了那种少时读科幻的一个激情:因为对这个世界的未知和寻求答案,所以才会迷上科幻。就好像阿泰所说的意思,构建一个未来世界不难,但是要突破现有的价值和体系,重建整个全新而合理的世界,那才是要真正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不过我同时也面对这样一个自我矛盾的境地:人只能理解自己以为理解的东西,对那些真正存在于自己理解之外的东西,又何曾能表达呢?
    可惜我还没有读到这样的文字,也许阿泰可以多向我推荐一些?
  •     有解经家认为撒旦的本质是群,和上帝独一恰好相反。群性是妒忌(envy)的罪魁祸首,妒忌就是叛逆上帝,堕落的源头。在群集里人们得以壮胆,寻找安全感,‎然后说:不如我们起一座塔,可以上达天庭…但上帝说你们真正的安全在我,真正的安全就是承认你们没有永远的安稳──这是犹太人的历史观。‎
  •       花了一個禮拜,終於把這本九百頁的書看完了,
      作者是一個很會說故事的人,九百頁裡面基本上沒什麼悶場,
      書裡也說了很多海洋地理方面的知識,
      據說還只用了他二成的資料,
      德國的作家就是認真,不像現在什麼有的沒的,
      都說自己才女才子,沒事就出來出一本書,
      來騙fans的錢。
      整本書都精彩萬分,像一些很喜歡的角色,
      一個一個都被作者殺死了,真是狠心,
      最後的結局,我有點看不懂,看不懂為什麼地球就平安無事了,
      可能因為篇幅太長,看到最後都昏頭了吧。
  •     为啥繁体版的评分比较高,是翻译水准的问题嘛?
  •     豐富的科學知識背後包裹著的還是個有點好萊塢的冒險故事,實在不太喜歡老是把美國搞成是世界唯一擔負責任的國家的刻板形象。雖然這個故事最後沒像無底洞般玩弄起接觸的宇宙和平遊戲,卻讓人有更多想像的空間。值得一讀。
  •       其实打心眼儿里觉得这本书根本不值得写书评。
      打了个四星已经是超给面子了。
      德国人搞哲学和交响乐那真是牛X得没话说!
      但是文学,还是幻想类的,OMYGOD——不提也罢……
      
      四星的理由如下:
      首先作者长得实在是很帅,恩,这点相当非常尤其特别之抢分。
      其次环保之心拳拳到肉啊,看完后无数人肯定连龙虾和螃蟹都不敢吃了,这总算得上是功德一件。
      再次科普工作值得赞许,让人们初步了解了海洋的概念,虽然仍旧很肤浅,但对于一本小说而言足够了。
      最后写了好多字,书真的挺厚,我家没书桌,看书都得捧着,这书让大爷换手、换姿势、从椅子到沙发到床,好一番折腾,一天下来真的超累。这点勉强可以称得作是不算功劳算苦劳吧!他劳,我也劳……
      
      至于扣分的地方,那就简直太多了!
      
      语言完全没有美感,连硬挤出来的寥寥几段抒情都显得那么生硬。
      节奏混乱,承转起合对吧,此书前面整整一半都用在“承”上了。
      后面还剩下“转起合”三大块呢,被生生塞进了不到一半的篇幅。
      
      最严重的是逻辑站不住脚,这在科幻小说可是致命伤:
      1、“对手”要消灭人类,先搞了场“小规模”的海啸,把北欧淹掉了一半,欧洲大部分沿海城市全部消失。那么请环保人士们计算一下,有多少正在运行中的核电站被毁,后果是什么……而这位“对手”的终极目标是淹没起码一半陆地……它们是要自杀吗?如果它们对这种程度的污染都无所谓,那人类的活动对它们的影响算个什么,用得着兴师动众改变地球吗?
      
      2、人类的最终解决方案太弱智了,这招咱中国一千年前就用过了,叫做“狸猫换太子”。虽然大家都是智慧生物,但人家都统治地球几亿年了,这是什么概念?还吃你这套?你人类会写字才几千年啊?这可是能改变地球形状的主儿,当人家Hello Kitty还是史努比?
      
      3、反派幼稚得可笑,是,全世界都流行丑化美国,但您这可是一本号称“严肃”的硬科幻小说呢。一位小将军就能独揽拯救世界的大权,全世界科学界都无条件让你全权调度,做决定连美国总统都不带打招呼的,你当国际政治是儿戏?而她当反派的论证过程真的真的是全书最大最大的败笔,这么一个可人儿,左右逢源,风生水起,轻松混到总统的内参,可在解决此案时居然用的是零和逻辑,不是想丑化美国吗?连萨达姆和拉登都不放过揩把油的决策机制,遇到这么一个对手,怎么忽然就“零和”了呢?这可是多好的一个再称霸地球五百年的机会啊,居然眼睁睁放过了,这不,果然立马就金融危机了,立马就坐等全世界抢班夺权了……
      
      4、感情关系一塌糊涂。恩,感情这档子事好像不在逻辑的范畴,但我还是把它归到这条下面了。因为实在是太惨不忍睹了,太双子座了,太双鱼座了,太OOXX了,一句话,太变态了。这充分说明作者不知道一本好的小说该如何设置人物关系,思考能力有欠缺。
      
      ……(还有好些问题,实在懒得写了)
      
      总之,硬撑着看完,不吐不快,也别太较真,本来就是娱乐而已,看看还是有意思的。
  •       小说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作者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做资料方面的收集。台湾版的后面据说博士都未必能把书读完,但是读完的确可称的上博士。
      我觉的里面的知识到真的算是一本关于大海的科普读物。不过感觉可能作者的资料收集工作做的太翔实了,到最后感觉前面铺垫的很多内容都没有用上就草草收尾了。
      
      还是真的长了很多知识,包括极地圈里面的母地的描写。
      
      作者还将剩下的80%的资料写了一篇叫做“海” 科普读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