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2-01
ISBN:9787805678825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
页数:246页

作者简介

《第一个人》是一个法籍阿尔及利亚人从童年到壮年的故事,这个人就是雅克,绝大部分就 是加缪自己,书里的故事也就是他的故事。一些久远的记忆,积累一生的真实感触,融汇于 加缪的笔端,溶成一团透明的无色空气,它没有外在的粘着,只是以其文笔内在的力量来支 持自身,犹如地球不需扶持停留在空中,却谁也无法仨量无法不论它的重量。打开这本书, “第一个人”加缪向你娓娓叙述他怎样从蒙昧中蹒跚走来;合上这本书,你仿佛正看见他一 步一步充满自信地在智慧的光点中消失……�

内容概要

原籍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生于1913年,卒于1960年。他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 早年研究哲学,因患肺病而中止,后陆续发表过一些文章和文学随笔。1934年至1937年,他曾一度是共产党员,其间,他出版了第一个随笔集《反面和正面》。1942年,他出版了小说《局外人》和随笔《西绪福斯神话》,声名大振。1951年,他的《叛逆的人》问世后,与 萨特发生了激烈的文学论战。1947年出版小说《鼠疫》。1956年作品《堕落》问世,1957年 ,他由于用文学形式揭示了当代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与萨特一样 ,加缪对西方现当代的哲学和文学影响很大;人们在谈到二次世界大战后风靡一时的存在主 义文学时,必然要提到他;他及他的作品一直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对象。


 第一个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1885-1914……那个曾是他父亲的人比他还要年轻”。 一“没有上帝,一切都是允许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一辆风雨兼程的简陋马车,忐忑不安的高麦利夫妇,刚抵达目的地就诞生的小雅克——加缪通过对自己出生场景的虚构,拉开了整本书的叙事帷幕。随着马车的颠簸,生命于异地突然降临,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世界,似乎从初始时就昭示了前途坎坷。小说中零碎提到关于“第一个人”这个概念:“从零开始,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和宗教” ,同所有生长于阿尔加利亚的法国人一样,雅克“没有过去,没有祖屋,没有堆满信件与照片的阁楼。从理论上说,他们是一个模糊国家的公民,那里(指法国)会有白雪覆盖屋顶,然而他们却是在烤人的骄阳下长大……总之,他们是被上帝遗忘,也不知晓上帝的孩子。”不仅如此,战争还夺走了雅克的父亲。迫于生活压力,母亲领着雅克回外祖母家生活,雅克的童年是在外祖母严苛的管制下度过的,“在家里,人们很少说话,既不读书也不写字,一个不幸而漫不经心的母亲,谁会向他讲述这个年轻而可怜的父亲呢?除了母亲,无人认识他,而母亲又把他忘了”。雅克只能通过书本和他人的记忆去了解关于父亲的秘密。比起被“上帝”抛弃,父亲形象缺失更应该是造成“第一个人”的直接原因。没有父亲意味着没有父亲的引领和帮助,没有父亲的哺育和教导,没有一种可以足够保护家庭爱护妻儿的力量,同样的,还割裂了儿子同“历史”的联系。由进化心理学的理论,人的发展由基因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不同于动物的原始兽性繁衍,人类需要靠教育、亲情、文明、传统、宗教来维系他们的生生不息。雅克降生于历史和文化的空白中,童年父爱缺失,“从来无人教导过孩子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某些行为被禁止,违规受到严厉的惩罚”,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人”,孤立无援,身份尴尬。犹如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当上帝不在了,外在的一切陌生而又荒芜,他只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奋斗,去感知,去成长,去继续存在。但恰恰因为亚当被逐出伊甸园,智慧之窗才逐渐开启,人类才开始诞生,繁衍,书写传奇。雅克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陌生的世界中跌跌撞撞向前走,劈开黑暗走向光明。“上帝的声音”不在了,我们更应当去努力聆听,漫漫人生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当自我意识逐渐苏醒,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逐渐深刻以后,感官才能脱离愚昧的蒙尘。我敬佩雅克在成长过程中所作出的一切努力。二“与贫贱,愚昧,顽固的生活斗,价值无限。”——保罗•克洛岱尔,《交换》“罗兰巴特曾经称加缪的语言为‘零度风格’——句子简短,没有严格的逻辑因果关系,叙述如同摄影机一样将一幅幅图像忠实地记录下来。” 以散淡,朴素的白描,隐匿了一切情感和情绪的冲动,去勾画一幅幅令人压抑,惨淡的苦难生活画面。然而,通过这种如同凉开水一般语言,读者可以窥探、或者说感受到,水刚被烧开时的沸热,炽热的情感在里面翻涌。然后经过了岁月和思想的洗礼,迅速降温,积淀出的温度清爽、舒适、刚刚好,但依旧震撼。就是用这种语言,加缪将读者慢慢引入雅克的世界,在这里,活着是痛苦的。生活的贫穷和苦难扼紧人们的喉咙,然而它们是有温度的,亲切温存,容易被理解。每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属于自己,而非被赋予,每个人都不应当做自己生活的“局外人”。正如雅克的母亲,“被禁锢在半聋的世界里,语言困难,无法靠近,在漫长的岁月里日日年年地忍受着,忍受着打在她孩子们身上的鞭子,忍受着刷洗地板,没有男人没有慰藉的生活,整天流连于油腻的残羹剩菜和他人的脏衣衫裤之间,忍受着一天又一天漫长苦难的日子”,但“从未听她抱怨过什么”。与浮士德,于连,爱玛等不同,加缪笔下人物,似乎没有追求,早就被生活的重担压至绝望,这种不抱怨,似乎也是绝望后的麻木。然而,我认为绝望应当是“卡利古拉”式的,混淆了生活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从而看不清生活的现实性,最终走向毁灭。这种不抱怨,应当是一种对生活的坚忍,还有“活着的愿望,要活下去的愿望,要参与这个世界火热生活的愿望”。西西弗斯被诸神判罚,将一块岩石不断推上山顶,然后看着它因为自身的重量一次次滚落。然而西西弗斯却在这无望的劳动中发现了幸福。《第一个人》中的人物都如西西弗一般,挺起胸膛迎接赤贫,扛起苦难大步向前,“去理解,去认识,去同化他们所不熟悉的世界,以无私美好的愿望,始终如一的平和信念走进它”。这是一种对命运的超越,比追求更伟大,比苦难更坚强。三“无论如何,阳光一直照着我们的身骨”——阿尔贝•加缪,《讥讽》在雅克的记忆里,故乡,并不仅仅是贫穷,还保留着他儿时最原始的欢乐——阳光,大海,野果和无穷无尽大自然的馈赠,尤其是阳光,“灿烂的阳光使这些年轻之躯充满了欢乐,他们不停地欢叫着,接受了世界所赋予的最大奢华,毫无节制地享用着,就像自信的阔佬享用着他们那无法替代的财富。”阳光洒在阿尔加利亚的荒原上,苦难的张力,生命的张力,以及爱的张力扑面而来。这四季如夏的明媚阳光为雅克黯淡的生活背景描上了一层幸福色彩,于荒芜沉寂中唤醒朝气蓬勃的生命。雅克和他的小伙伴在阳光下奔跑嬉戏,在阳光下成长成熟——在大自然那广博的爱里,精神延拓、灵魂飞舞。加缪自己也说:“贫困从来不是一种不幸:光明在那里散播者瑰宝……我置身于贫困与阳光之间,由于贫困,我才不会相信,阳光下的历史中一切都是美好的;阳光让我明白,历史并不等于一切。”苦难和阳光是永恒的存在,如同一枚硬币的正面与反面。而我们是否能对生活倾注一种执着的爱,成为了平衡两者的关键。如果一定要说《第一个人》里什么最吸引我,应该就是这种“无节制爱的权力”——简单,纯粹,穷苦,沉默的爱,在爱里去感知,感觉,感悟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当现实的一切使人们对生活失去勇气时,一种相悖的力量,无法渗透的加缪式的欢乐和蒂巴萨的苦难滋味,彼此和解了。”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暇的思想,加缪也是如此,他的思想具有“枯瘦”的性质,他在书中所描绘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太笼统,太抽象,太巧遇辞令” ,然而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爱,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这种缺陷。加缪是一个为爱而生的人,他的爱是“丈夫”式的爱,深沉亲切,厚重优雅。他在作品中介入爱,在爱中介入思想,于苦难里描写阳光,描写大海,描写希望,给人挣脱泥淖,勇敢向上的力量。“当在我之所是和我之所言之间建立起平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也许在这一天,我可能创造出我所梦想的作品,如果我敢写的话。我想在这里说的,就是这部作品将类似于《反与正》,将谈论爱的某种形式。” 通读加缪所有作品,唯有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最像《反与正,婚礼集,夏》,没有故作冷漠的矫情,没有为了书写存在主义而写作的虚伪,将他的人生思考哲学理念融入爱中,不矛盾,不纠缠,不尖锐,意境简单明朗开阔,沁人心脾。如果说在之前的作品里加缪“不得不贩卖疯子们的主题: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 ,我最喜欢这部作品中的他。字里行间带来的感觉和黑白照片里的加缪本人一样:深邃的眼睛,恰到好处的皱纹,宽而智慧额头,然后又漫不经心地叼着烟。率性,坦然,宽容,勇敢,谦卑,温柔,举手投足间均散发着致命的诱惑。这样的加缪才当的起苏珊桑塔格的评论,可谓是真“大丈夫”!透过《第一个人》,加缪将自己积累一生的理念融入记忆,诉诸笔端,以爱的力量支撑起自身,为我们铺陈一幅名为“成长和生活”的画卷。虽然是这本书是一部未完成的遗稿,随着加缪的车祸戛然而止于主人公情窦初开之刻,但,这种残缺丝毫不损毁它的美,它的意义,甚至可以说它的完整性。我们看见加缪,“如何从蒙昧中蹒跚走来”,“又如何充满自信地在智慧光点里消失”。可以说,《第一个人》实现了加缪自身关于创作的预言——谈论爱的某种形式,它昭示了灵魂的最终归宿,以里程碑的形式向死者致敬。
  •     作为一本为了纪念母亲而写的书,加缪在手稿的开头写下了这句“献给永远不可能读这本书的你”,不幸的是,一语成谶,突如其来的车祸使加缪在这部手稿还未完成之时就离开了人世。当若干年后他的女儿把从车祸现场找到的手稿整理出版时,或许她也想用“献给永远不可能读这本书的你”来纪念父亲吧。《第一个人》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作品,写的是男孩雅克从出生到四十岁之间经历的事情(加缪死时47岁),而这些事大部分都是加缪本人的亲身经历。与加缪其他的小说不同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最大的惊奇是其语言风格的清新和对男孩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心理和行为特征真实而细腻的描写。在看这部小说之前,我曾读过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部残缺的《第一个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男孩的“芒果街”。(我甚至觉得希读过加缪这部小说,因为在我看来《芒》的叙事手法的章节分布与《第一个人》的有太多相似之处了。)但关于这个猜测我不想作过多的纠缠,下面主要就小说中的几个描写男孩成长的细节做一点介绍:一、 关于午睡。在第一部的《孩子的游戏》这一节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他(指雅克,下同)在床上,在墙与外祖母之间留给他的狭小空间里辗转反侧。他也想活下去,在他看来,午睡剥夺了生活和游戏的时间。伙伴们肯定在普雷沃斯特•巴拉多尔街等着他。沿街是一些小花园,夜晚刚浇过水,散发出湿润的气息和忍冬的芬芳。”这段描写让我想起了上小学时在夏天的中午被老师关在教室里强迫我们午睡的情形(相信大部分80年代出生的人都有此经历),男孩子大多是睡不着的,窗外的鸟叫蝉鸣不断的撩拨着我们躁动不安的心。老师看着的时候,就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的装睡,实际上眼睛睁得溜圆,要么是彼此拌鬼脸作怪相,要么是通过眼神交流待会儿怎样趁老师不注意时溜出去玩——这样的机会总是有的。每当成功的逃离教室,那心情就别提有多痛快,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能量都用在这一个中午的玩乐上。虽然事后总免不了受惩罚,但从来也没长过记性,下次逮着机会照样溜。二、 关于勇敢和亲情。这个细节出现在第一部的《艾蒂安》这一节。雅克在舅舅工作的制桶厂玩耍是发生了意外:“有一次休息的时候,雅克呆呆地像小鸟栖树一样蹲在长凳上,可他的鞋底很湿,突然,他向前一滑,长凳顿时往后翻倒在地上,他重重的跌在凳子上,右手卡在凳子下面。他的手立即感到一阵钝痛,但他一骨碌爬起来,冲着围上来的工人们笑笑。”我相信所有的男孩都曾经历过这类事情——当自己不小心摔着、磕着或碰着了,只要旁边有人,不管摔得多重,磕得多疼,第一反应肯定是装作若无其事的笑笑,以示自己坚强、勇敢,是个男子汉。而自己的亲人就不会那么轻松了,作者继续写道:“可没等他收起笑容,欧内斯特(舅舅)就扑了过来,一把抱起他,冲出工厂,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结结巴巴地喊到:`去找医生,去找医生'。这时雅克才主注意到自己的右手中指的指尖完全碾碎了,像个脏乎乎的小面团,不堪入目,鲜血不住地往下滴,他心头一悸,晕厥过去。”由于自己类似的经历——小时候有天傍晚突然下起了暴雨,我从外面往家里跑的时候摔倒在门前的台阶上,磕破了上嘴唇,舅舅(不管在什么文化中,舅舅对外甥的感情好像都类似的强烈,这是个值得研究的人类学现象)慌忙的给我敷了很多云南白药粉(每当想到这事,那味道仿佛就会在我嘴唇上再现)。之后他又开着单位的“双排座”(那个年代对某款货车的称呼)送我到医院去缝针,看这一段时我心中有一股暖流经过,而后当作者写到老去的欧内斯特舅舅时,一种想哭的冲动在我心头涌动。三、 关于长大与平等。八十年代出生的男孩子,很少有没挨过父亲的皮带和巴掌的,但这种体罚总是在我们成长到某一特定的阶段就悄然消失了——有一天当我们犯了错误等着挨揍时时,突然发现父亲不再用他从前的那一套了,而是心平气和的跟我们谈话,指出我们的错误,并提出他的对我们如何改正的建议。这时我们会意识到:“噢,我长大了。”而《第一个人》中的雅克则是通过自身反抗意识的觉醒从外祖母手中夺得了这种平等的权利,在第二部的《周四与假期》这一节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如果说在这之前他都是耐心的承受外祖母的责打,以为那是孩提时代的生活中无法逃避的一个部分,那么直到有一天,由于她那双清澈而有冷漠的眼睛使得他怒火中烧,难以自控,他突然发疯般地夺下她手中的牛皮鞭子,痛下决心要打击一下这个愚蠢的头脑时,外祖母就已经明白了,她退却下来……”,显然,这一天的到来不是偶然的——年岁的增长是量的累积,而那个夏天雅克的打工生活则促成了他从一个男孩到真正的男子汉的巨变,关于这变化作者写道:“在这个瘦而有力,头发蓬乱,目光桀骜不驯的少年身上,从前的那个孩子实际已经死了,他整个夏天都在为给家里挣一份工资而奔波操劳。”四、 关于女性。作为一本献给母亲的书,《第一个人》中的女性在小说中的地位是加缪其他小说中的女性无法比拟的,书中主要有两类女性,一类是母亲和外祖母,她们都是对雅克的成长有着巨大影响的亲人。母亲的性格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一是温和,她对雅克有着无限温柔但却很少表露出来的爱,多数时候都只是默默地以慈爱的赞许的目光注视着儿子;另一方面,母亲懦弱而缺乏主见,加上自身听力上的残疾和收入的不稳定,在家中没有发言权,凡事全凭外祖母做主。因此在雅克眼中外祖母独断、专横,他对外祖母的感情中惧怕的成分大于爱的成分,直到后来雅克看到外祖母为了两法郎去掏粪坑时(实际上那钱是被雅克私自克扣下了,他骗外祖母说掉到了粪坑里),他才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外祖母一个人撑起这个收入微薄的家的艰辛与不易。另一类是以异性的身份出现在青春期懵懂的雅克面前的女人。一个是拉斯兰太太,雅克有一次偶然看见了她“短裙下两只分开的膝盖和花边内裤里的大腿,……这个突然的发现使他张口结舌,一种几近疯狂的颤抖涌遍全身,某种神秘朝他揭开了面纱……”。当然,这种窥视的体验不是每个男孩在青春期都有过的,但是这种在性意识觉醒时期猛然发现自己“面前的异性”时带给我们心理的巨大冲击的感觉应该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加缪很清晰的捕捉到了这种感觉,并如实的纪录下来。而雅克成长过程中的另一个异性,加缪只是在《周四与假期》这一节的末尾这样说了一句:“而他刚刚被任命为校足球队的守门员,三天前他还晕晕乎乎地第一次品尝到了一位少女的双唇。”由于加缪的突然逝去,写到这儿作品就结束了。然而雅克在书第一部的第二节就早已以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的姿态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从献出初吻的年龄到四十岁之间的这段漫长的时光发生的事,加缪留给我们无限的遗憾与遐想。但正如维纳斯因其断臂而更美一样,这部未完成的《第一个人》的整个语言风格之所以清新自然,充溢着孩子般的欢快与淳朴,可能也得益于叙事停在了雅克即将成人之时吧,因为,大人们的世界永远是沉重的。
  •     大部分该是加缪的自传。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童年与少年成长。想从他的经历里知道什么?“一个人只有一个命运”?与他的虚构小说感觉不一样。一般自传体小说往往不紧凑和略显凌乱,这正是回忆的特点:一个个的片段。我看的是《加缪全集·小说卷》里刘华译本。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加缪用他那双热情而冷漠,敏锐而真挚,幸福而痛苦的眼睛在文中探寻他的家庭史,也探寻法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史。它忠实地再现了加缪对人性,人的生存,人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意义进行探索的历程。总在变换叙述场景,叙述对象,叙述角度和叙述顺序。从外角度,从时空的跳跃转承来审视人物和自己,审视法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垦殖史。细腻深刻的热情精妙,实在成熟迷人。
  •     很好的自传,比库切的《青春》写得好一些。可惜作者没有写完就英年早逝了,否则又是一本堪称楷模的自传体小说。
  •     我爱上了大海另一边的那一片沙漠……
  •     加缪总是能把一种微妙感觉很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且很温柔的。看到他写“真正的爱不是选择也不是自由。心,尤其是心是不自由的。而他,从未全心全意地爱过不可避免的东西” 面对这目空一切的宿命感,我觉得有一点难过。但想到这其实也是他把一种“善意”置于绝望的边上,这么友善的、小心翼翼的温柔
  •     完美
  •     第一个人既象征指上帝造出的第一个人,亚当。也寓意着加缪个人对“第一个人”的理解。但我觉得这部小说写的更多的可能还是加缪自己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把这部小说当成他的自传了。
  •     细致。感人。力量。
  •     出乎意料的完美
  •     我最爱的书
  •     在我内心有一片可怕的空白,使我难过得无动于衷。
  •     加缪
  •     他是带着这样的书稿消失在车祸之中 可见万般激昂绝望也终归于温暖——他终于明白 他从此将一个人承担成长的代价
  •     读得异常感动
  •     大部分该是加缪的自传。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童年与少年成长。想从他的经历里知道什么?“一个人只有一个命运”?与他的虚构小说感觉不一样。一般自传体小说往往不紧凑和略显凌乱,这正是回忆的特点:一个个的片段。我看的是《加缪全集·小说卷》里刘华译本。
  •     哎...
  •     第一次看加缪的书
  •     天才之作,但由于天才的逝去……
  •     明明写的全是虚无的,无力感的东西,却偏偏给人种莫名的力量。。。
  •     生之爱
  •     流暢
  •     实在对细节描写过于没兴趣了
  •     他爱他的母亲和他的孩子,爱一切由不得他选择的东西。最终,他质疑一切,诉讼一切,他的爱从来就只是不可避免之爱。命运强加于他的人,他所面对的世界,他生活中所有无法回避的东西,疾病、指责,荣誉或贫困。他可能经历过惊叹、激情,甚至是温情脉脉的时刻。但每个时刻都把他抛向其他时刻,每个人又把他推向另外的人。最终,他不爱他自己的选择。真正的爱情不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自由。现在,他要去爱的就只有自己的死亡了。
  •     我喜欢加缪,所以顺便喜欢了THE CURE。鸟群只在夜间迁徙,爱歌儿亦是如此。夜晚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哟~小羊也要食人肉哟~
  •     由于作者的车祸而没有完成的一部书,但不妨碍它的美。
  •     比《局外人》更好看,加缪把她母亲写得真美。
  •     主人公命运条件十分恶劣,从最初带着朴素的人性和对生命的渴望,到通过几个星期、几个月、几年的日积月累的读书,一种奇特而又强烈的感触在身上产生了,这种感受增强了他对整个想象力世界和对日常现实不可磨灭的记忆,内化成独立的人格,使他能抵抗强大命运力量的侵蚀,活的自由自在。
  •     令人遗憾的是就这样结束了,那些充满困惑而又如此美妙的童年时光,阳光是无尽的财富。
  •     “献给永远不可能读这本书的你”。未完成。
  •     纯真而古典质朴的情感。相对于萨特的《词语》,更能以贴近的情绪触动人的灵魂的永远是加缪。
  •     喜欢
  •     里面记录的小时候光景有很多让人动容的地方,比如老师为他们诵读《红十字架》的选段的时候
  •     完全融进了加缪的童年生活当中,仿佛连这体温都是拜阿尔及利亚的阳光所赐。最爱的一部。
  •     可review
  •     似有自传性内容。
  •     用这样的语言和心灵写作的,只能是加缪
  •     未完成,听说是自传?
  •     我想我得承认,虽然有了译者序里的介绍,我还是看得有点晕,倒不是时间的跳跃,只是依然与小说这一大类别不合拍。不过这本书的主题很让人着迷。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用在某一代甚至几代人成了时代的炮灰的情况下吧。
  •     很接近纯文学,没有玩弄技巧和结构,只有振颤心灵的朴实与肃穆的力量
  •     其实想看他和萨特的八卦,不过也就提纲中寥寥几笔。未完成的意识流自传体小说
  •     一点一点 在早晚地铁上读加缪
  •     令人不得不再三感叹的未竟之作。
  •     若要说陈暗器的作品的开头三两行便让你想起玛格丽特杜拉斯,倒不如说她正是当代的女加缪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