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神探鲁文基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30660195
作者:绿杨
页数:250页

作者简介

绿杨与鲁文基
绿杨的科幻创作始于一九八〇年。这年,他的处女作《黑色的死亡》发表在《科学文艺》(《科幻世界》的前身)杂志上。小说描写了一位客居海外的华裔科学家林迪文发明了一种用电磁波治疗脑瘤的新技术,然而因为他执意要携这项技术返回祖国,结果遭到“敌对分子”设计暗杀。“我”身为林迪文女儿林莉的同事,最终揪出了杀害林迪文的真凶,并让凶手得到了应有的制裁。像所有优秀科幻小说一样,《黑色的死亡》预言了“伽马刀”技术的出现,也奠定了他的硬科幻写作风格。另一方面,从情节安排和人物设计上看,《黑色的死亡》明显受到了童恩正的名作《珊瑚岛上的死光》的影响。
绿杨早期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继《黑色的死亡》后,又创作了《难圆玫瑰梦》、《缺席审判》、《铁血人》、《鸡尾酒》、《遗物钓鲨》等多篇科幻小说,涉及生命科学、遗传工程、宇航探险等诸多前沿领域,充分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以及驾驭故事情节的创作能力。其中,《难圆玫瑰梦》和《遗物钓鲨》分别获得了中国科幻银河奖第二届(1989)优秀作品奖和第三届(1992)三等奖。
绿杨早期科幻创作的文学化倾向是比较明显的,不少作品的科幻元素很淡,在小说情节中主要是承担“机关布景”的作用。这与当时童恩正“宣扬科学的人生观”,并积极向主流文学靠拢的创作理念相一致。但也有一些作品像《铁血人》、《鸡尾酒》则纯粹以科学构思为基础架构故事,注重严谨的科学逻辑,具有强烈的科普色彩,这种科幻特色成为他后来创作追求的重心。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绿杨老师陆续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构思并创作了他最具影响力的系列科幻故事——主角“鲁文基”的故事。鲁文基系列的时空背景被设定在并不遥远的近未来,故事的主角是长年住在空间站上从事科学研究的天文学家鲁文基教授和他的助手、年轻漂亮的梅丽小姐。两位主角都个性鲜明,彼此映照:鲁文基教授德高望重、态度严谨、学养丰厚,但脾气有些古怪,甚至有些不近人情;而梅丽则是个性格外向、语风犀利、活力十足的年轻女性。这一老一少虽然性格迥异,但又配合默契,是忘年之交,可以说是一对颇具喜感的搭档。而这对搭档在面对各种谜团、危险和挑战的时候,总能靠科学智慧解决问题,化险为夷。可以说,作者把“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景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鲁文基系列的首篇作品《鸟巢里的笑声》发表在《科幻世界》一九九三年第八期上。此后,绿杨又陆续创作完成了十余部鲁文基作品。其中,《黑洞之吻》(《科幻世界》一九九七年第八期)为绿杨老师赢得了一九九七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
总的来说,“鲁文基系列”体现了一种科学乐观主义的精神。如果说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是逻辑推理的化身,那么绿杨笔下的鲁文基就是科学智慧的化身。鲁文基与助手梅丽既没有超凡的能力,也没有蝙蝠车,而每每在故事中化险为夷,完全靠的是渊博的学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一来,原本生硬抽象的“科学”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化身,通过鲁文基教授,读者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作品中所蕴含的科学内容,有效的实现了科学普及之目的。在当今中国科幻文坛,能有这样自觉的创作追求,能够把文学技巧与科普目标熔于一体的作者,无人能出其右。当然,“鲁文基系列”的成功绝非偶然。他首先体现的是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构建故事的卓越能力。在这两方面,与其说作者靠的是天赋异禀,倒不如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积累。在新生代科幻作家中,绿杨是极少数长期同时从事科普与科幻创作的作家。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或可说,绿杨通过科普创作发现了隐藏在硬邦邦的科学知识背后的知性之美,而这种科学之美又通过他的科幻小说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也就是绿杨的科普派科幻小说与“用故事送服科学知识”式作品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焕然一体;后者则是机械式填鸭。
除了科幻小说创作外,绿杨老师还在杂志上开辟了《科幻之翼》、《真幻平台》等科幻科普专栏,普及科技前沿知识,启迪科幻创作灵感。直到临终前,他仍在构思新的科幻作品。作为坚守在当代中国科幻界的一位老兵,绿杨老师的人品与风骨在圈内有口皆碑,是所有中国科幻人应该学习和继承的榜样。

书籍目录

鸟巢里的笑声
雅典娜号案件
星使
古刹之光
博物馆里的较量
鬼屋
死城月食
空中袭击者
沧桑的影子
永恒的影子
失落的影子
情系反宇宙
嬗变
德宝隆医院的秘密
耶和华之剑
真实的幻影
天演
消失的银河
黑洞之吻

内容概要

绿杨,本名李钜康,祖籍广东番禺,一九三四年八月十五日出生于上海,一九六一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曾任池州卫生学校内科教研室主任、池州地区医院内科主任、副教授,上海科普协会天文组会员。绿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从事科幻科普创作,几十年间发表作品近百万字。是为数不多的同时活跃在中国科幻“黄金时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和“新生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著名科幻作家之一。


 太空神探鲁文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 一绿杨的书是第一次看,他的名字其实也是第一次听说。在吴岩老师的相关中国科幻史的作品中,印象中是隐约提到过这个名字,但是回头去找,反而仅仅发现两处。**《追忆似水的未来》**书中**《中国科幻小说:一个百年载人航天梦》**一文提到:>绿杨的《鲁文基探案》展现了月球中的多元文化。>绿杨在《鲁文基系列》中构建了一个太空研究站,在这里可以日复一日的观察宇宙的变迁。在读过了这本《太空神探鲁文基》之后,只能感到这种疏忽是遗憾的。如果能够武断地为这种遗漏找一个理由,就只能用“生不逢时”这四个字来形容。# 二绿杨最为知名的鲁文基系列作品,第一篇是发表于1993年的《鸟巢里的笑声》,最后一篇《黑洞之吻》是1997年发表。这本书一共收录了19篇文章。19篇文章,质量有高有低,篇幅有长有短,可以看得出绿杨在创作时候的惯性与创新。大概地说,他的文章还没有摆脱科幻小说“点子文学”的特征。尤其是在凸显鲁文基”神探“的这一方面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其实这一点就像是最基础原始的推理小说,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猜谜书一类的作品。利用知识上的不对等——毕竟鲁文基是两次诺奖的获得者——鲁文基往往可以将常人视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利用科学予以解释。这在获奖作品《黑洞之吻》中表现的就非常明显。故事的模式就是:出现不可思议的天文现象,一种科学家束手无策,请教鲁文基教授,教授予以解答。这种故事模式反复出现,像是《古刹之光》《鬼屋》《真实的幻影》等篇目,都差不多如此。略有不同的就是对话和悬疑的主线。如果放在现在,每一篇都可以变成类似《X档案》的剧本,用简单的科学猜想建立起一个还算好看的故事。但是架不住经常反复出现这种模式,其实也挺无聊的。但是绿杨的作品中,也有后来出现的“软科幻”,或者我更愿意称之为“人文性”的科幻的色彩。在一些较大篇幅的作品中,他开始关注的是“科学”本身对于人的影响,没有仅仅将故事局限在点子上。我最喜欢的一篇《失落的影子》就属于此类。作品的科幻核心是**引力透镜**,而故事的主线则是鲁文基和助手一起找寻观测站。故事的结尾,他俩自然成功地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地方,利用引力透镜原理,观察到了宇宙大爆炸的最初景象。他们成为了时间空间开始的见证者。核心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却能直指人们对于科学最基本的追求,非常让人感动。这点与《乡村教师》不遑多让。遗憾的是,此类作品非常有限,更多的还是沉湎于上文说到的窠臼。还有一类文章,是对于科学的哲学思考,这点上表现的最好的一篇是《天演》。故事的模式其实和第一种非常类似。开头是发现奇怪的陨石,然后去该星球上一探究竟,最后发现星球上有生命痕迹。但是精妙之处在于,不是简简单单的给出了一种看似“科学”的解答就了事;而是给予了这种解答非常丰富非常精细的解释,充分的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构成、定义、表现都考虑的面面俱到,而且是用两种生命形式予以对比:一种是超越了人类智慧的硅基生命,他们的特征是对于信息的保存与传输(资讯统合思念体?);另一种则是有自我意识繁殖的蛋白质。一个复杂一个简单,一个高级一个原始。但是生命的意义,在这种罗列之中就展现无遗。不过同样的遗憾就是,这种对于科学有深刻思考精妙设定的文章还是极为稀少。除此之外,《雅典娜号案件》算是一例,篇幅不大,讨论了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不过从总体上看,鲁文基系列缺少对于科学发展的批判与反思,也缺少对于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科学还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基本上呈现了简单的乐观主义。这与现在的主流,有着很大的距离。他动作片恰恰是落在了从“乐观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间隔之中,无意中被人忽视,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三在这19篇文章里面,绿杨塑造了鲁文基和梅丽这两个人物。如果还有重要配角的话,算得上是巴恩斯。此人因为轻视鲁文基的猜想,在文章中被反复的鞭打。人物的形象,通过十九篇的文章,基本上是建立了起来。但是完全不让人喜欢。鲁文基和梅丽,一老一少,一男一女,放在现在的作品中,会出现很多的互动方式,但是他俩的互动,完全不是现在广受欢迎的那种。这个当然受困于时代的局限,也就不能要求的太多。# 四《太空神探鲁文基》这本书,虽然里面有很多作品有点无趣,有点过时。不过,其中还是有几篇值得欣赏。除了上面说的《失落的影子》《天演》之外,《空中袭击者》《情系反宇宙》《黑洞之吻》这些也是不可错过的篇目。当然,如果是想要全方位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科幻小说的转型,这本书更是一个很好的标本资料。
  •     科幻小说,尤其硬科幻小说,在国内近现代原创小说中,泰半是与科普、少儿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也有“我英勇的公安人员及时发现并捣毁帝国主义的新型武器”一类。与人文情怀、哲学思考、体系构架相比,软科幻更偏向于政治实用性,而硬科幻则更多承载着科普重任。绿杨先生的科幻无疑是后者。在《中国科幻百年史回顾》中,作者郑军给了鲁文基系列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科普类科幻的标志。作为陆陆续续发表科普类科幻短篇集,通观全书,作者并没有费心去描绘出一个鲁教授所处时代的科技全景,而是以90年代的日常生活填充细节,让主角以角落里的老人的姿态去解决各色难题,堪称科幻版的安乐椅侦探。所以尽管鲁文基教授和助手梅丽像一根串珠子的绳子般将这十九个故事串联起来,但但并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可以打乱顺序,也可任意删减而不至于影响阅读。在首篇《鸟巢里的笑声》中提到的M星人、时空转换、镜像翻转等科幻常见术语,并无进一步阐述和深入,与后面的短篇也不再有关联,简直让人有惋惜之感。而这种以当下现实世界为背景的文章,往往难以避免的是,过多描写现实场景,与未来的高科技放在一起时,有种难以描述的割裂感。而侧重某一构想、理论的同时对其他相关或无关信息的简省,更是加重了这种不协调感。譬如偶尔露个脸的机器人,其行为举止和正常人完全无异,对于看惯三定律的人来说,非常怪异。而最普遍和最明显的,鲁教授五十年的家——鸟巢空间站,在各篇中的描写与普通地球住宅完全没有差别。助手梅丽在其中可以自由方便地烧菜做饭,其他人也可以像进侦探事务所一样轻松拜访,其中几乎没有提到任何移动和对接方式。唯一的一次是在《死城月食》中提到了旅行工具太空船。事实上,在阅读期间,我需要经常提醒自己,这是太空船而非地球渡轮,是空间站而非地球住宅。而其中的相机、底片、放大镜、整麻袋演算稿纸等完全写实的细节,可以说并不恰当,也不合适。《德宝隆医院的秘密》可以说是里面最怪异的一篇。其中的硬知识板块并未能很好地和故事本身融合。如果刨去医院里进行非法人体研究的部分技术细节,这几乎就是单纯的冒险记录。不晓得这一篇可是受到《圣保罗医院之谜》或者国民党时期上海某医院与病人家属勾结,谋杀有钱病人一案的启发?不过这一篇也是作者更多注入人文思考,并非单纯解决科学谜团的转折点。科幻作品,尤其硬科幻,其最重要的社会价值便是激发人们对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的热情。鲁文基系列中,这一点做得最好的非《天演》莫属,让人们了解到天外有天,宇宙无限而进化无穷。但即使是这篇,也未能摆脱权威、崇拜的影子。所有的短篇中,都有一个绝对真理的化身存在,所有的疑惑他都能解开。这种个人崇拜其实应该是科普和科研的大忌。当然从这一意义上说,本书标题的“神探”二字真真贴切。而这种类似古典侦探的风格对于日新月异,不断修正更新的科幻小说并不合适。铁嘴直断出肉体在反宇宙中反转年轻,用扫描技术能直接从细胞DNA上折射出人体幻影,生物辐射能借助力场与琴弦和人类大脑共振等等,倒真有些神棍嫌疑了。当然,能够伴随老教授和助手解决一个个看似不可思议的问题(虽然有些很有点走近科学的味道),能够看着这一系列从一开始非常明显的借鉴走向自己的特色,从单纯的解迷拓展到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有其时代局限性,无论如何,鲁文基系列很好地代表了90年代科普型科幻的特点,在中国科幻史上的贡献和影响难以磨灭。
  •     如果没记错的话,最早看到绿杨先生的作品是在1999年。因为都是短篇,所以印象不大深刻,唯独记住主角的名字是鲁文基。转眼10多年,没想到还能再次看到这部作品重新集结出版,只是书名洋气很多,变成《太空神探鲁文基》。题外话,这书名到是让我想起《国产007》里的达文西,有没有?《太空神探鲁文基》的主角自然是鲁文基,这位绿杨先生一手打造出的人物是性格乖僻的老科学家,携年轻助手梅丽小姐一起探索太空。尽管不喜欢多管闲事,却也能时不时的用智慧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本书一共收录了19篇鲁文基故事,最后一篇则拿过1997年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可算是为这个系列留下豹尾。在我看来,这本趣味小书更像是带有幻想色彩的科普小故事集。无论是《雅典娜号案件》、《鬼屋》、《博物馆里的较量》,还是《耶和华之剑》,都是通过解决事件的同时科普一些科学常识,没有太多启人深思的内容。至于对未来科学的想象与展望,更是无从谈起。还有就是《空中袭击者》和《黑洞之吻》中出现的“寻找太阳系第九大行星”这样的表达,事实上现在哪里还有这种说法呢?这无疑是时代的局限所致。除却时代造就的局限性之外,想来绿杨先生也没有太大的野心,写故事的时候主要还是试图用文字去表达科学的神奇,并试图强调科学与社会其实是不可分的。值得一提的是,绿杨先生的文风还算有趣,让我再次体验到以往国产科幻文学的朴素之美,这一点在当下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品中已不多见。科学之后是神探,这一点也是吸引我的地方。从人物塑造来看,性格古怪的老科学家+年轻活泼的女助手,大多时候是以互补的形式出现。而这样的人物塑造与早期古典推理小说的人物刻画几乎是一致的。虽然两位的刻画有福尔摩斯与华生的影子,但是在我看来,鲁文基的造型更像是美国推理小说家雷克斯·斯托特笔下的沃尔夫,更具有安乐椅神探的风采。所不同的是,鲁文基教授虽然脾气古怪,但是在男女搭配的状态下,解决事件的同时带给读者的还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能是年龄的关系,虽然是多年之后的相逢,但是整体阅读感受还是缺乏一些惊喜,怀旧的成分更多一些,很多时候都让我回想起当年报纸连载的情景。让我意外的是,当我把这本书给孩子看的时候,他却看的津津有味,甚至有点爱不释手。这也或多或少帮我解开之前的困惑。毕竟,国内以往的科普作品面对的作者就是年龄相对偏低的儿童读者,例如小灵通漫游太空之类的。儿童读者并不在乎什么高深的科学知识,而更享受科学与文字结合之后所带来的愉悦,而绿杨先生的《太空神探鲁文基》一书恰好就能给孩子带来这样愉悦的作品,从科学启蒙的角度来看,值得推荐。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有一些像是那个年代的科幻,不过一些篇章如今看来还挺有意思的!
  •     还不错,值得一看。 比起文学价值,文学史价值更多一点。
  •     《重温大学时代的科幻经典》http://book.douban.com/review/7655002/
  •     很老派的科幻,还算吸引人。可惜编者太不认真,很多明显错误!
  •     出版选题很好,怀念绿杨老师
  •     科幻元素太淡了,估计连软科幻都算不上吧。。。情节也比较单薄,倒是主角的性格塑造很鲜明。。。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