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精装插图版)

出版日期:2016-5-1
ISBN:9787519300188
作者:[美]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荷兰]伊恩·布鲁马(Ian Buruma)作序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1944年,作者受美国政府所托,完成一项旨在认清日本民族的课题,并以之为二战后改造日本国家的指导。此书即该项目成果。在本书中,作者在简单叙述日本近代史的基础上,挖掘日本人矛盾性格的根源,并详细阐释日本人的“恩债”“人情”“义理”“忠孝”等理念,以及其他一些如幼儿抚养等生活习惯。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这两个在后世引发巨大反响的概念。本书不愧为文化人类学模范。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 义理“最难承受”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之常情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 孩童启蒙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内容概要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
1887年出生于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本尼迪克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合作,在研究中结合心理学方法论,创立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 即文化心理学派或称种族心理学派。该学派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因此,本尼迪克特的作品以分析文化形态的《文化的类型》和分析日本国民性的《菊与刀》最为著名。
1944年,作者受美国政府之托研究日本民族,《菊与刀》即为此一成果。《菊与刀》奠定了作者在人类学、民族学的不朽地位。此书影响至今不衰,不仅在于此书对日本人深刻而细微的分析,指导了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管理和改造;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凭借自身的学术积累,仅仅依靠日本发布的宣传片、与日裔美国人的访谈以及战俘审讯记录,即完成如此精确的研究,值得当代人学习。


 菊与刀(精装插图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很早就看过。买了个口袋书版本放在车上,有空就看。日本的文化的要仔细体会。是需要我们学习的时候了。记得余华有本腻味的邻居更值得一看。
  •     日本这个国家说起来真的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又爱又恨,爱这个国家的商品,美景,逐年飙升的境外游中,日本作为最热门的目的地一直雄踞高位,在日购物狂潮时时见诸报端。恨这个国家曾经在二战期间在中国施行了暴行,在战后也仍未认识到自身错误的行为,一次次挑战折亚洲被侵略国家民众的底线,激起高昂的民族情绪。在这本《菊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中,作者也一再将中国与日本相比较,在所有的亚洲国家中,日本在唐朝时期曾全盘照抄过当时的盛唐文化,以至于在今日的日本街头仍能随处可见遗唐之风,而到了清朝末年,同样的闭关锁国遏制资本主义萌芽的两个国家,再被列强的炮火敲开锁国的大门后,日本通过自身的变革自强后,建立起新的制度,走上富强,并不断追赶着曾经的学习目标们,而彼时的中国在渴望重新复制日本的成功时失败了,并陷入了长久的混乱与战争中。而此书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仅仅是凭借自身的学术积累,依靠日本发布的宣传片、与日裔美国人的访谈以及战俘审讯记录,即完成如此精确的研究。在阅读此书时,会发现很多不同于以往认识的日本国以及日本人,这个国家在其特定文化背景下不断吸纳外国优秀文化后形成的本国独具特色的本国文化,而这些文化的碰撞最后形成了日本人矛盾性格的根源,作者还为读者详细阐释了日本人的“恩债”“人情”“义理”“忠孝”等理念,以及其他一些如幼儿抚养等生活习惯。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这两个在后世引发巨大反响的概念,是一次读过后就觉得略有震惊的读后感受。原来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是这样的不可理喻,是的,在作者笔下的日本人,因于大家设想的不同,与文化圈的行为差异,只让人直呼,原来你是这样的日本。是一个会惧怕竞争的民族,为了避免竞争就尽量缩小比较的可能,这取决于其脆弱的神经。不仅对于竞争不能够接受,只要能避免就一定不接触的日本,就能一个陌生人的善意举动都是被拒绝的,这可能会对被帮助人造成一种负担,被帮助人甚至不需要你的举手之劳。中华民族对于大和民族的情绪有多矛盾与复杂,在阅读此书后,会发现原来大和民族本身就是一个足够拧巴的民族,有着让人看不懂的那么多,和不能理解的那么多。
  •     这是一部阐述日本民族性格的公认读本,如果想了解日本人,了解日本文化,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很棒的参考。个人以为这是一本“奇怪”的书,一个美国人仅仅依靠日本发布的宣传片,与日裔美国人访谈以及战俘审讯记录,完成的一部很精确描述日本性格的书,然后又被中国人翻译引进过来的一本书。虽然是1944年就出版了这本书,可是正真被引进过来好像时间也不久远,毕竟日本战败之后是由美国接管,对日本人性格的研究就立马提上日程了,毕竟那个是现实要面对的问题,要掌管这个民族,就要先理解这个民族的内在。只是我们对日本的了解,大都停留在自影视剧里,譬如《小兵张嘎》,譬如《地道战》,譬如《亮剑》,很多很多关于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战斗片,而且都是中国人怎么怎么虐杀日本人的故事,至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之类的电视反倒没怎么发现。这种节目放多了,于是我们从小就“认识”到,我们是永远同日本对立的。日本是个很奇怪的名族,虽然文字是从中国引进的,但是性格方面却同我们不一样,虽然有中国汉字隐藏在字里行间,但那些变成了他们自己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他们关心“义理”,他们忠于天皇,他们接受讥讽教育,他们处事圆熟,他们又是一个“可怕”的名族。对于所谓的“义理”,日本人甘愿抛弃个人荣辱,他们在乎的是大众对他们的偏见,他们在乎的是一直保持的忠义。这本《四十七士物语》就很有代表性,故事讲一个主人因为一件事被另外一个人侮辱而死,于是主人手下四十二士团结一心,就为了给主人报仇,他们装聋卖哑,躲避仇人的追杀;他们沉迷酒色,忍受世人的偏见。最终在仇人放松警惕的时候报了仇。于是这四十二士出名了,甚至民众都出来欢送他们,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人的下场就是死,毕竟他们杀了阶层更高的人。可是就为了这个忠义,为了这个义理,他们抛弃妻子,宁愿牺牲自己,就为了换取世人对自己的褒奖,就为了自己内心一直保持的忠义。其实我很想看下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早就听说过同在一个夏令营,日本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差别很大。看完孩童启蒙这个章节,我才发现日本人对孩童的讥讽教育深入骨髓,以至于这种讥讽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阴影,或者对他们来说,这个就是一辈子的动力。日本是一个岛国,面积真的不大,或者说等同一个云南省的面积。但就这么一个小国,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却超越我们很多。日本人几乎不投降,不认输,除非天皇颁布投降书,于是举国和平,没有人反抗报复,甚至对于敌军出现态度逆转,在敌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下出现“太平盛世”。因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他们又忠于天皇,只要是天皇的意愿,那就是整个民族的意愿,天皇的一切指令都是为了整个民族的美好未来。只不过,他们认为失败就是一次重生,或者在某一天,他们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再次战斗。在日本人眼里,“灵魂是可以训练的”!于是,在盛大的足球赛场上,直至比赛结束,每个日本人的座位底下没有任何果皮纸屑;于是,在《矛与盾》的节目里,日本人那些小企业组成的联合军,把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于是,在泰国候机场里,几乎每个日本人都人手一本书,大家都在静心阅读。这本书花了我三个早上才看完,于是对于那些世人不可理解的现象,或许通过这本书就可以更深入的理解,理解这个民族,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我们始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以偏见的眼光看待日本,每天督促自己,不断进步,身处日本周边,我们应该具有很强烈的危机感:身边有这么一个可怕的民族,我们怎能不寝食难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年代略久,但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涨了很多知识,受益颇多。以史为鉴,以人为鉴。
  •     日本文化全面解读
  •     差异化的视角剖析邻国。日本式的禅意总能在身边万物小事中体现,普通的事物皆可有佛性,之前奇怪为什么佛文化的渗透和我们不一样,看后感觉这就是文化解读和传播的差异吧。方方面面,同样本源的东方文明,传到日本后就有他们独特属性的解读,也许出于特殊的政治目的,最终促成矛盾化的日本文化的产生。
  •     某种程度上析清了从前对日本人的一些疑惑,只是不知这么多年过去,现代的日本人比起书中所写又有多少变化。说实话书描写的让我无法欣赏日本人。
  •     本书在研究日本文化领域中的建树自不必多说,令我更加惊叹的是,在当年作为一个从未到访过日本的美国人类学家,秉着“宽容态度”来研究剖析日本这个复杂的民族文化,实在是相当出色。时至当下的今天,本书中提到的某些概念也仍然适用与大多数的日本人。作为日语专业出身,文中深入浅出的解释与案例,使我受益颇多。值得阅读!
  •     菊与刀,这书名起的真贴切,精炼地展现了日本人性格中可柔可暴的二元性。但我对书中一些定论持保留态度,作者的观察范围大多是二战结束之前的日本,距今也有七十几年了,难说日本人的民族性格会发生什么改变,所以对作者的一些结论也不可盲目尽信。
  •     不止是日本人,与中国有很多共性,都是压在东方人身上的一座大山。
  •     在对比中既能去了解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可以看到美国和中国相应的不同。当知晓了一点背后的思维,有些民族的行为就没有那么不可理喻了,挺值得思考的的一本书
  •     正如书中所说“问题是日本人将如何行动,而不是我们处在他们的境遇时将如何行动”,读这本书,通过美国人的视角,看待日本的文化和日本人的生活。由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不同,从这一视角也更能窥探到日本文化中那些我们同为东方文化的人不易察觉的本源的东西。
  •     读完这本书再去读日本作家的文章感觉都不一样了。读完这本书,觉得日本人的信念太强,他们完全是按照物竞天择的法则总是谨慎的使自己保持在有利的地位上,从而给自己背负了太多的思想上的包袱啊。
  •     有趣的民族,看完有二刷的冲动
  •     很奇怪
  •     没有亲身去过日本而写出的著作,总让人觉得有点臆想,内心对文中的观点持有保留意见,毕竟从成书至今也过去了几十年。不过,对于了解日本的民族心理还是有点借鉴意义吧,尤其说到义理那部分。p.s这版书印刷油墨偏浅,插画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反正也看不清细节。另外书有股味道……
  •     图书馆借的~因为书的包装炒鸡好看~内容也很赞的~
  •     遵守义理却不循常理,温和而又极端,等级制已经融入了日本民族的骨髓中,对于他们的文化,我总是心生羡慕却又感到一种恐惧
  •     作者站在西方的角度解读日本文化 她把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来比较 却没有很好的说明日本在东方文化中的独有的民族色彩 作为一个中国人 看来还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从我自己的角度看过去 概念还是挺模糊的 再就是毕竟是上世纪中叶的文化分析 与如今的日本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     菊与刀,菊代表日本人谨慎而又爱美,刀不是代表进攻,而代表理想和对自我负责。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日本,明白了为什么日本会生产出那么多既精致又好质量的产品,为什么日本人都那么的彬彬有礼,为什么日本会发展AV文化而且大受热捧,为什么日本那么听美国的话,为什么中国的文字、建筑风格、佛教。。
  •     首先等级制深入人心,然后就是忠孝、义理不得不服从,有助于理解日本人。中国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仁。天子不仁,可以揭竿而起;亲人不仁,可以大义灭亲。日本的仁只有极低的道德地位,忠孝是不得不遵守的。
  •     看的电子版
  •     在当时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作者能通过多方考察对日本有这样深的认识,特别是详细介绍了日本儿童教育对本国人性格的影响,有见地!
  •     看过后看日漫的感受都跟之前不太一样了。对书中的耻感文化,等级制度印象深刻,也算粗略的了解了日本近代历史。
  •     一直想读这本书,最近断断续续花了几次给看完了,对于了解日本文化很有帮助
  •     1945年的原著,很老的书。这个版本有个别错别字。
  •     先看了姜文的《鬼子来了》,姜文在访谈里也谈到《菊与刀》,《鬼子来了》应受《菊与刀》影响很深。电影中日本人表现出来的前后矛盾的做法实际上根源于他们的“忠”,以及复仇心理,荣誉心理,耻感文化。不过作者只从书籍来总结日本人的特质,难免有些地方不够准确。
  •     没看完 不想看了 我垃圾…………
  •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应该是五年前,之前两次都只看了开头一点就放下了,到这次是第三次看,也是阅读的第三个版本。这本书一直被奉为外国人研究日本人的“圣经”,但我真的觉得写得挺无聊的。而且作者主要是透过其他书本来研究日本人,虽然我承认她很厉害,“义理”这些点也都抓得很好,但举的例子实在没有实感。最后是真的想匆匆扫完,我好奔赴下一本“有趣”的书了。
  •     还写了report
  •     这本书至今时间已经很长,当下的日本人或许和书中所说已然不同。但是我一直觉得这个书更加重要的价值在于他告诉我如何去看待一个人,或是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不能仅仅凭借一些所谓的刻板印象做一个笼统地归纳,而是要看他对外部社会和世界的认知,对过往历史的认知,对道德观念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以及从小成长的环境的影响,通过这些东西去看一个人才能看得比较清楚。我一直说,人总是喜欢看别人,却极少省自己。这个分析人的方式更可用于自我剖析,大家都说,人是会变的,那作为一个个体,如何去改变才能真正做到去摧毁过往狭隘的自己呢?我想这本书也给出了极好的答案。总的来说,在我看来,作为一部学术书籍,其结论或许已经不再有巨大的说服力,但是其对人的分析手法,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     日本民族是个奇怪的民族
  •     从古至至二战结束初期日本人的一些共性,不难理解日本人为何活得这么纠结这么极端。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昭和年间出的书,不知道平成年代的日本人有没有太大的改变。
  •     日本人样样都好,唯有得志后不敬祖宗是最大的缺点,不过这也是几千年长期精神紧张造成的。
  •     西方人认为,反对陈规旧习,克服障碍去争取幸福,这是强者的标志。而日本人认为,所谓强者,恰恰在于敢于抛弃个人幸福而去履行义务。
  •     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如何构造的?
  •     菊的温婉,刀的锋利。矛盾的日本人。。。
  •     美国人从社会学角度对日本人的剖析能有如此程度,难怪一直拿得下。
  •     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如果一种方式我们不认同,只是因为不理解其背后的文化。
  •     稍后加批注
  •     每个民族都像上帝的试验品,赋予本身的特性,掺杂其他民族的特点,揉合而成。好奇现在的日本人保留了多少曾经的特质。
  •     有读加长版论文的感觉。 观点犀利,有趣。 但是结论多,论据少。
  •     环境影响一个人,也影响一个民族
  •     任何一个民族根植于其共性深处的,一定是千百年来的点滴累积
  •     对日本人描写的很透彻。
  •     作者从未去过日本,仅靠读物和采访写出,是不容易的。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早期心理学研究的文科属性的幼稚的一面,就是耶鲁心理课说弗洛伊德的——不可证伪,此书语气比弗洛伊德略好,但距离科学也有一定距离。没有统计分析的详尽阐述。书中其实没有提到菊与刀,而是仅以此作为比喻,说明日本民族心理的矛盾性,与后来南大日语系赵老师所描述的很多观察以及感受是一致的。作者对战后日本的一些预言也是正确的。详细批注见读书笔记。
  •     日本的这个文化确实跟我们不太一样,看过后对他们在战后的转变多少也就有些理解了。很执念,很压抑,很独特的伦理观。另外翻译的很多话得多读几遍才理解…
  •      菊与刀是一个美国人企图从日本民族的本性上解释日本人在二战中种种狂热行为,以及战败投降后没有任何反抗坦然接受的必然性。 尽管中日文化有一定相通性,但对书中所描写的日本人一些行为习惯处事方式还是很难理解。日本人奉行等级制度,坚信精神至上,无条件无限度尊崇天皇神道,讲究自重克制。作者对耻感文化的分析相当到位,感觉东方人活得都挺沉重的。此书出版距今已过70年,想必书中描写的诸多行为习惯已有很大变化,可以再找点近期相关书籍补充一下。
  •     一部细致入微的社会学民族学著作。从民族习性,政治制度到家庭等级观念展开描述的一个民族的形成。 菊与刀,优雅与尚武。看起矛盾的行为却有合理的解释。任何习惯或者传统观念的形成都有它根本的原因。
  •     按照书中对日本这个民族的种种分析:中日之间必有一战!
  •     人类学经典补档 日本人真的很奇怪啊 美国人理解不了 中国人也不行好吗 他们没有“仁”
  •     看日本民族的血性。
  •     这个版本翻译的不行。作者只是逐字翻译,连中英文思维转换都没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