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夜车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229060022
作者:(瑞士)帕斯卡·梅西耶
页数:437页

作者简介

★全球销量逾250万册,近年来少数兼具内容深度和畅销数字的小说
★同名电影由两夺戛纳金棕榈大奖的著名电影大师比利·奥古斯特执导,奥斯卡影帝杰瑞米·艾恩斯主演,2013年亮相柏林国际电影节
★作品构筑出一座回忆与哲学概念的迷宫,将哲学命题化为“书中书”的,映射出了身为读者 的我们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困惑
★意外揭开葡萄牙康乃馨革命时期的一段隐秘的黑暗
.
你问,“如果我们只能依赖内心的一小部分生活,其余的该如何处置?”
我,也急于知道答案
我的身心,如同被唤醒的心灵考古者
迫切寻找灵魂的栖居之地
你的文字,是炼金者的心血
牵引我 ,决然跳上前往内心之旅的列车
.
一次布满困惑与悬疑的出轨旅行
一段充盈感悟与省思的生命探访
文学叙事与哲学思辨的激情碰撞
.
《里斯本夜车》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阅读趣味的哲学小说,探访别人的生平,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探讨人的一生中诸多难以言喻的经验,关于孤独与死亡,关于有限的生命,关于友谊与爱情,关于忠诚与背叛……
心灵封闭已久的中年教师戈列格里斯,无意间在书店发现葡萄牙作家普拉多的 随笔《文字炼金师》,被书中充满哲思的文字吸引,毅然抛下井然有序的生活,展开探索心灵、寻找生命终极答案的旅程……在里斯本,戈列格里斯探访普拉多的生平,一步步重建这位非凡医生、天才作家的影像,揭开葡萄牙独裁政权时期的一段隐秘的黑暗。在一步步走近了解普拉多的同时,格列格里斯也检视自己,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和意义。

内容概要

帕斯卡.梅西耶 (Pascal Mercier)
本名Peter Bieri,1944年生于瑞士伯恩,目前是柏林自由大学的哲学教授,专擅领域是探讨自由,除了学术领域,梅西耶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小说家,前两本小说《佩尔曼的沉默》(Perlmanns Schweigen,19 95)与《钢琴调音师》(Der Klavierstimmer,1998),受到文坛瞩目。在2004年问世的第三部小说《里斯本夜车》(Nachtzug nach Lissabon)高踞德国畅销书榜140周,被翻译成十五国文字出版,全球销量超过 250万册,2007年获颁意大利格林尚内卡渥(Premio Grinzane Cavour)文学奖的最佳外文小说奖。


 里斯本夜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城市小说。充斥着与这个国家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量极大。1.在这个未来的世界里,“自由”轻如鸿毛,“未知”沉重如铅。2.当独裁成为事实,革命便成为义务。3.Aneurysma。每一刻都可能是最后一刻。我可能在没有丝毫预兆、全然不知的情况下,穿过一堵看不见的墙,墙后面是一片空无,连黑暗都不存在。我迈出的下一步很可能就要跨过这面墙。倘若无法体验死亡的瞬间,却又明白死亡的那一瞬确实会到来,我岂有不害怕之理。4.葬礼是别人的事,跟死者无关。5.从反圣像朝拜的十七岁少年笔尖流泻出来的文句犀利如鞭挞,口吻仿佛走过人生一遭的老人。6.耶和华说:我的意念不是你们的意念,你们的道路也不是我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我的道路也怎样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也怎样高过你们的意念。7.唾弃导致的孤独。当我们得不到别人的好感、敬重与肯定时,为什么不能干脆对他们说:所有这些我都不需要,我只要做自己就好了呢?
  •     对于我这种多年保持看客状态的读者来说,真正要浮出水面去评论一本书远比自己亲手去写一本书更加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里斯本夜车做到了让我浮水评论的地步。由此可见,帕斯卡,梅西耶的写作能力有多么的牛逼。而且这是一本对人生意义的哲学,诠释着每个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知。
  •     很久没有这种无以言表的阅读感受了。作为一个书稿的审读者,本应自始至终保持客观甚至于百般挑剔的心态,但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阅读状态……这是一部哲学意蕴深远的小说,虽说探寻的依然是生命的意义这种极其本原的主题,但却能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主人公在其人生列车依然平稳地驶向终点的时候,却因为一个偶发的事件改变轨迹跳上了驶往里斯本的列车。或许是他已经意识到了人生列车就要到达终点,时间的紧迫感让他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自己的过往人生以及接下来的人生。人真的可以认识自己的人生吗?人可以怎样认识自己的人生?人可以通过探索他人的人生而认识自己的人生吗?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奔波忙碌,但那真的是你想要的人生吗?在生活按照通常的轨迹运行的时候,你的精神寄托于何处?是否应该停下来或者是换一种生活方式来想一想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们将如何,又怎么面对即将来临的未来?有那么多可能和不成熟。在这个未来的世界里,“自由”轻如鸿毛,“未知”沉重如铅。
  •     正在看
  •     买了书之后又看到有电影版,自己给自己剧透了。囧
  •     这本书出现的时候彻底把我击倒了 随着穿行的夜车 我也在梦境和现实里穿梭 无法自拔 整个人都不好了
  •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如何生活,而在于如何设想生活”
  •     还没有告诉我他在里斯本的葡语老师总是穿戴绿色衣物的理由呢!就这么完了?????如果有幸逃过宿命,那么戈列格里斯的脑部是不会长肿瘤的,虽然作者没有渲染过宿命论,但戈与普拉多中是有一种轮回宿命感的。这周也许会写篇长评。
  •     更多关于里斯本的感情吧。经过一年才读完
  •     主人公就像是一枚时光与情感交融的绣花针,在还原被尘封的破碎拼图的同时,不断在审视拷问着自己的灵魂。如同贾德之于苏菲的世界,又仿若今人循着前辈的足迹探访时光之旅。不同的是,戈列格里斯将相互隔绝的时空与线索留下的裂缝弥合了——他能一一找到活人发问及对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份细致精巧的全景图。每个人物都鲜活独特,一个细微的动作神态都栩栩如生的体贴入微。因为电影来找原著,就像无数个阅读的缘由,令阅读产生悸动的共鸣。有人吐槽译文不够标准,或是造成通行比对困难。我倒觉得不少细节都译得耐人寻味,与原文的韵律情境颇为合拍。伟大的灵魂注定是孤独的,可这份孤绝的清醒无法长久。人终究是群居动物,迫于各种局囿而向世俗低头。认清并向自己坦诚这个事实,是世上最为残忍和无奈的事。
  •     心如靶,文字如钉。人的内心是更加深邃如谜的宇宙,我借此书,得以探寻其中。
  •     我们为什么会为无法出门旅行的人难过?因为他们无法跨足外在世界,内在不能随之延展,无法丰富自我,因此被剥夺深入自己内在的可能性,没有机会发现自己还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变成什么模样。
  •     如果我遇到了像普拉多一样引起心灵契合的天才作家我也会坐上火车开启这漫长寻觅之旅,尽管他已不在。可现实是,我没有动身去找李银河向她多多索取王小波的生活。不过,给自己十天,远离约定俗成的生活,真的蛮有挑战性。
  •     找寻
  •     其实并未真正读完,就被一个朋友借走(就没再还回来)了。这本书和那次的斯里兰卡之旅,大概多多少少改变了她接下来的人生吧。
  •     当时在数学课上玩电脑看到这本书,马上觉得周围都安静了,连数学老师讲什么都没有听。一直看到下课,错过了晚饭。追寻陌生女子打破一成不变的生活去看世界写得很好。强推。
  •     哲学的絮絮叨叨,喜欢文字的叙事风格,但也无获得重大的哲学启示,人生的流沙愈加空,无语言可述。愈加聪明洞彻愈加陷入人生的滞重。
  •     开头许诺了太多 实际上就是个小水塘 最多没过脚背
  •     字字隽永有味,倾注了深邃的情感,却又不矫揉造作地堆砌辞藻,充满了哲思,也将自己、将另一个人的情感表现得十分真挚。主人公的思索、层层浮现的往昔,让人读起来不断看到自己,静下心来读,真的很迷人。
  •     刚看完电影版,意犹未尽
  •     在没有经历年初的种种之前 我会觉得为了一句葡萄牙语逃走很荒谬 现在倒觉着生活不用那么对仗工整 你可以坐着开往里斯本的夜车 或者驶向革命时期 认识某人的一生 然后成全不完整的自我认知
  •     不少段落硬是不能理解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本来就有特别寓意
  •     不知道为什么被炒得这么热,也没看出多少哲学思考,想要表达的主题近乎常识,根本不至于达到“哲学”的范畴。大概也是我自己悲观已久,所以对生命的不可操控性这类主题麻木无感。除却很多描述上极其刻意的矫情和根本算不上隐喻的“隐喻”外,语言也毫无精彩之处,耐着性子看下来,试图说服自己高潮在后头,然后就这么结束了。
  •     如果我们只能依赖内心的一小部分生活,剩余的该如何处置? …
  •     真的觉得还好就还好 不能和佩索阿相提
  •     所寻找的别人的人生或许也就是你的梦
  •     我们总无法看清自己的生活,看不清前方,又不了解过去,日子过得好,全凭侥幸。
  •     平淡无奇。
  •     总的来说更像随笔而不是小说,情节零散,红衣女子我本以为会是全小说的一个影子,后来看着看着作者似乎忘了她,相比之下电影版在情节构造上胜于原著。文字细腻十分吸引人,典型的外国文学作品。看着看着,你会开始反感普拉多,他太完美太不切合实际,略显矫情。结尾的哲理:生活毕竟不是文学,你终归要回归现实的日常琐碎中,但可以规划起来,尝试自己的各种想法。
  •     看的是中文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腔的缘故觉得有点儿矫情,书还是很好看的,应该有参照佩索阿的原型。
  •     总算是在年末的最后一刻读完了
  •     我还会看改编的电影。
  •     对书中历史背景不是很了解
  •     虽说这书因我黄有点特殊的意义,也有旅行和语言的话题,我也花了四个半月从一而终,也学到了些感同身受了些,但是,我还是只有两个字评价,矫!情!
  •     20161110 一个人通过一本书挖掘出书作者的生平故事。动人心弦的富有哲思的小说。
  •     妙极
  •     “一旦涉及的是心灵的部分,我们基本上是无可奈何的。”
  •     开始的节奏让我以为是一个人抛下一切的自我救赎之旅,后来发现里面的哲思远远超过这个内容,这让整个简单的内容变得更加有魅力。我们都在找寻一个自我,生活应该怎么活,我们怎么和其他人相处,怎么看待和我们不适应的氛围,还有如何处理我们的情绪,在这本书里,他给出了他的见解。有时候我们也要即时停下去防空心境,找寻一个真实想要的自我,然后更自在地生活。
  •     只有离开,才能遭遇奇迹。
  •     自我认知的旅程
  •     大多數人,即使內心迫切想要過另一種生活,也是沒有勇氣選擇逃離的。未知的世界除了讓人嚮往,也讓人恐懼。於是一遍遍說服自己那種想法是如此荒謬和不可行。。。現實就如此令人眷戀和無法捨棄嗎?還是因內心實在怯弱呢? 喜欢雨天的那场邂逅
  •     如果我们只能依赖内心的一小部分生活,剩余的该如何处置。
  •     兴起了对葡萄牙的兴趣,有点类似月亮与六便士——区别是后者是义无反顾的,本书是不断质疑的,哲学方面确实有所涉猎,但是感觉并不突出。下的书应该是只有70%,没看完,有缘再见。
  •     超赞
  •     大学
  •     还不错,美妙
  •     看过电影之后,想了解其中的文字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     有点像佩索阿的《惶然录》,满篇的呓语,内心独白。读者、格列格里斯和普拉多是一个个连环的梦,格列格里斯通过文字和旅行读普拉多,读者通过读故事读格列格里斯,再“间接”通过格列格里斯对普拉多的理解去理解普拉多。格列格里斯和普拉多是一个闭环,也许他们有相似或者相通的经历,但我作为读者却很难跟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产生共鸣。唯一的共鸣点可能是葡萄牙和葡萄牙语。里面的译名比较难嚼,如“科英布拉”译成“孔布拉”等。另外觉得有些无病呻吟了。
  •     很哲理的一本书,故事里包含了作者对生命各方面的思考。
  •     大学的枕边书
  •     很久没有如此专心地看一本书,非常迷人的故事,那些活着的人,被一个逝去的人所牵动。那是一个神的化身,他既完美又痛苦。当一句一句读着父子俩给相互写的又没有寄出的信时,我的声音都是颤抖的。
  •     启蒙之书,曾经是我决定读研的动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