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红色少年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
ISBN:9787561429051
作者:戴新伟
页数:239页

作者简介

作者说,这本书写的是十六岁之前的世界。这本书写的其实是:十七岁之前的“明亮惊喜或者恐惧不安,被禁止表达的爱与哀伤,死的阴影”;世界初长成时的进度与疼痛;将陪伴终身的问题以及那个独立完整的世界。 
我真正地看到我自己就是一粒种子:麦子或者谷子,即将被撒在一处无法命名的地方,我因为过度的虚构,会以一种病狂的加速度和那些注定相遇的另外一些种子拥抱,破裂,骨头生长进骨头,肉挨着肉。我还知道,那些生长着的人们,不论还多么年幼,不论他是否被一句话打动,只要他望过远方,风一定会改变他的一生,带领着他向远方走去。


 水红色少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去年时,我在某BBS贴上了我读了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之后的读书笔记,后面抄了一段赫尔岑对傍晚农村的描述,我也写道:“常想起在故乡时临近天黑时田野中充满的各种声音,要是有录音机录下多好,却从来没有想过用文字记录那一切,现在读到赫尔岑的文字,这个愿望部分得到了满足。”网友戴新伟在后面跟贴道:“虽然我写的不好,但是也要给你看看。”当时我并未意识到小戴(认识他的朋友都这样叫他)即将推出关于自己农村岁月的随笔集。今年年初,我拿到了这本漂亮的集子并一口气看完,方觉小戴当时跟贴中的自信语气并非无由,因为它带给我的满足感远远超过了预期。小戴的这本书写的是十七岁之前的世界,生活地点在四川中部的农村,主要在三个地点,一是外婆家的凉风垭,二是作者自己的家乡戴扁,三是作者上小学、中学的安镇。叙事似乎是从作者能够记事起,从被寄养在凉风垭的外婆家开始。这种怀旧性的散文,一是容易写得过度浪漫,二是急于讨好读者,唤起读者的共鸣,于是文中写到的事物及感受实际上都去真实很远,而小戴……(以下略去1500字)我得承认,上面所谓的略去的1500字并不存在,因为这篇书评并未完成,未完成的理由很多:因为我现在对写书评才力不够,心生厌倦,因为忙碌的生活、不平静的心情让我无法坐下来完成一篇,更有可能,用小戴的语气说,是“被这样漂亮的文字吓着了”……不管怎么样,我真的喜欢这本书。(路人甲:何以知之?Luke:夫复何言!从我下面码字的力气活来看,不就说明了?!)于是我选择一种最实在的方式来向小戴的文字致敬,抄!再次像个对大师、对文字心生敬畏的中学生那样,抄下了这本书中我认为最美妙的句子。虽然我不是大翻译家,小戴也不是女的,可我还要仿傅雷评张爱玲《金锁记》的用语,来称赞小戴的《水红色少年》:“这是我们时代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欲购从速,以免向隅!”抄:P13 有一次我追随出去,只见他直直地过了公路,整个人一截一截地消失了,他下到了河边。P23 堂屋里吹着阴凉的风。这风包含着老屋深处的灰尘和霉味,甚至还有大衣柜里的气息。我们往往借助这些气息穿越时空,想起曾经属于我们然后永远不再被重现的某些事和某些人。P32 二十年耗掉一条血性青年,二十年荒芜一条大道,踩出另一条谁也想不到的路来,又过上二十年或者更久。只有生生不息的土地,或进或退,保持着它满意的领地。P44 从那晚起,电视机在这个时段的音乐就占有了我童年的储藏室,我每次回去,都要向它索取钥匙。P58 我享受这样的时刻,我发现,蚂蚁们是如此庞大的动物,它们好像跟我差不多大,我看得清楚它们的眼神,它们也有一双清亮的眼睛:就是在这一双、这无数双清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那个喂蚂蚁的小孩子,他只有十岁,汗水打湿了他的头发,他敏感而忧郁地坐在大地上。在那个平淡无奇的下午,我想和蚂蚁相拥,在我们的身边,是一只发酵的馒头,名字叫孤独。P62 尽管如此,磨坊像一个打过仗,走过很多路的老人,疲倦了也不失威仪。P63 它(石磙)似乎一直保持信心,始终相信会被派上用场。它比它身边一架废弃的大磨更有信心。P83 一条川藏公路穿过这个市镇,而这个市镇,在我的词典和地图上被命名为安镇大街的街道,它在二十多年前穿过我,由此带来的疼痛,至今不能复原。P89 只听见一声刹车,并不太尖利,整条大街却都悚然惊动,起了半个身,向前支起了身子。P90 我第一次来供销社,心里很奇怪怎么会没有人,所有的物件都排在玻璃柜子之后,安全地陈列着,它们几乎要自作主张地跟我说话了。P195 我真正看到的我自己就是一粒种子:麦子或者谷子,即将被撒在一处无法命名的地方,我因为过度的虚构,会以一种疯狂的加速度和那些注定相遇的另外一些种子拥抱,破裂,骨头生长进骨头,肉挨着肉。P207 这是只有在安镇大街上才能发生的事情。也许是我长大,也许是从安镇西面的学校到了东面的学校,也许这二者兼而有之,我发现这里的生活竟然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可以摒除我此前内心的一切,去追寻那些我无法理解又不得不去理解的事物。我内心从前的一切——其实是一个虚空吗?“一切”只不过是戴扁的一切,站在磨坊前的广场上看到的一切,它们遥远而辽阔,清晰而永恒,无论是流水,树木,还是土地,为它们定义简单又精确。现在,它们谦逊地退场了,被我焦虑不安的少年时代替代。那一天我还没能意识到,那一天所见到的只不过是最起初的一桩小事,我被人、被这个奇异而动荡的世界所影响的旅程悄然起步了;我还没能意识到的是,内心某种禁忌的打破,某种经历的完成。从那天起,我不再惧怕血:“我早已戒掉了那一天,它满身是血。”(潞潞)P225 我热爱这片土地,也曾经领略“朴实而壮丽,寂静而深广”的景象,却无法细致入微地了解,然后讲述出来,这是我面对这个春天,这片大地,这本书,都是无力又无奈的事情。其实我并不了解大地上的事情,而我不过是想努力探寻一些什么罢了。P226 我又次重温了它的声音:像烟酒浸润到中年的咽喉深处卡着一口老痰,慈祥,肃穆,自大得不可一世又无限感伤。P227 在田野中间,一条走势平稳、生满了蒌蒿的水渠旁,一株高大稀疏的桉树像一枚铁钉钉在土地上,时间已过三十年。P230 这是戴扁。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时值盛夏,一切饱满。那不是味道。那是一种氛围,是与从前若干个夏天的气味、颜色、声响一模一样的一种氛围。在这个八月初的一个下午,它们和我一样,回来了。我的心除了有强烈的激动之外,也感到不可名状的失落,那些发生了多得不能一一记住事件的夏天,我其实终究只能在一些相似点上回忆它们,这个时候带给我的,并不是所谓的轮回,只是在提醒我,为了日后的动荡生活,为了去见识更多的地方和人,在戴扁,我曾安静得几乎停滞地生活过,尽管我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我的幸福还在于,过了这么久,我仍然可以凭着一些气味、一枝晾衣竿、一株树回到过去。我个人的世界如此完整,无人打扰。
  •     “我羡慕那些在乡下长大的人,不管生命到了何种地步,他都有值得回忆的城堡。“——在戴新伟的复述之中的安镇就是这样的:良田,绿树、鸡飞狗吠,放鸭子,炊烟缭绕,都氤氲在一派川西坝子里。于是,我们在《水红色少年》这本书里,看到安镇在平静中诞生,最后又消失在迷蒙之中。只有人在长大,离开,把记忆带着上路。可以说,这本书实在应该是一个人与村庄的告别,蓦然回首,它依然是那么美好。  这种告别细腻而温柔。村庄的物事,每一个人,一条狗,一棵(柳)树,一片晒谷场,都有自己的名字、个性和故事。在这儿,我们读到了安镇的平和,它令人惊悸而不乏温柔的叙事,让我感到惊讶,比如“‘今晚有场电影......’我怀疑这个消息是随着抽穗的麦浪传递到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在那个平淡无奇的下午,我想和蚂蚁相拥,在我们的身边,是一只发酵的馒头,名字叫孤独。在那个下午我想结识全世界的蚂蚁,向它们打听各自的故事“......  在我和戴新伟的这些年,一直知道他在努力地写作,但在说起这事时,他总会微笑着说莫得,用成都话来说,就是“阴悄悄“地整,现在,我们看到了他的这本《水红色少年》中,依稀见到他当年的光影。  人总是被记忆纠缠。而童年因为生命力最蓬勃、观察最敏锐、心灵最纯洁,留下的记忆也最鲜亮明彻。应该说,童年的目光有一种直指物事核心的透视力度,而成年的一切经验都只是童年记忆的延续。所以,在读到戴新伟的这些文字时,恍然又走进了安镇,那不仅只是属于戴新伟的安镇,也是所以在1970年代在农村里出生的人的安镇。至于童年的记忆里,细节是否真实,已经不再重要,要紧的是它已经出现了我们人生的感情模式、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正是由于这些,才让童年的回忆温馨而多彩。无疑,在戴新伟的记忆的深处,童年是温暖而温润的,所以他的村庄也弥漫着一种宽厚、一种亲情,在不经意间会从岁月的隧道中滑去。  说实在话,我很喜欢戴新伟这种淡若清水的叙事。这让我想起了画家所说的白描,有一种透明的质感和张力。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重新回到了安镇,在这里诗意地生活,就像《水红色少年》中所说的那样:我渐渐觉得那是我的现实。陈年的事迹并非出于怀旧的需要,自小我就是被叙述折磨的人,在潜在的读者的注视下不得不以内省收场,这已经是多么久远的事情了,我可以缓慢地表达那些魔法消失的事物,它们本身的品质吸引着我。气味、颜色、光线、声响,如此种种,或者其中之一,我不想在它们拜访我时,提醒我说,你几乎失去了全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带着村庄上路的。      《水红色少年》戴新伟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http://zxjlxl.blogchina.com/526390.html
  •     《水红色少年》:温暧而明亮的成长温暧而明亮的成长,这是属于小戴的,熟识的人都这么喊他——小戴。《水红色少年》这本书,买了有一年多了,随着学瑜伽的日子,与Z的聊天中,熟悉了这本书,Z与小戴的故事,她嘴里天赋很高的少年,终于成长了。这是本让人感动的书,不仅然是诉说成长故事的,或者它称不上是故事,只是一些片断,因记忆的作用而在心里慢慢形成一片浪般的麦田。能感觉到那些我们喜欢的作家,佩索阿、法布尔等对他的影响。每个与世界有距离感的人,外表羞怯而好奇地看世界。让世界在童真与孤僻中更完整。成长记忆在生命深处。现在写,感觉太早而非太迟,但也是个完整的过程。将童年合缝在那个停顿上。从而不再把它翻出来。写作的意义有时正在于此。挺拔的而饱满的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要解决。难得这样不矫情、不伪饰、不煽情地写下童年往事。孩童的影子在思考中拉长,它不再忧伤。或者在这个城市里所有的记述都是被打扰的,这是个人声鼎沸的世界。《水红色少年》里的“父亲、舅舅、姐姐、铁匠………”他们都是“我”眼里的大人,做的事情未必让“我”更好奇。“我”对周围一切的事情都好奇,乐意探究个中秘密。但非少年恶作剧的,更多是个旁观者。光与影混和的世界,一切都显得纯真、旷美。这是一块无人伤害及保护的很仔细的土地。是自然之音带来的优美。我不知道若干年后,再去回味这些,它代表着什么。因为记忆有相似之处,倒让我不常看这本书。只是将它留在心底。有时抬眼望一下,觉得还有些温暧一直存在的。很近,又很远。Z与戴都在生命里留下深刻的印像。我的孤独倘若这句话:古老的秘密终生缄默………有一个下午飞机飞来了。少年奔跑喜悦。生命地里不断地会出现很多意外的事物。它并非都会带来惊喜。在书与诉说中,我们寻找着始终如一的使命感。我想,还有更多是无法被表达的。比如现在,还有过去…………将来。始终如一。书前面的序言是洁尘的,她的序不算是什么评论吧,顶多是个较关心的姐姐式的谈吐。无序无独白,这本书将更纯净。怀着对故土的思念,捧着这本书《水红色的少年》,它近,亦远。感谢上天让我触摸到一个完整的世界。它如同我小心呵护的。麦浪声声,我们的故土呵……它在笔端是一团纠缠的浓浓的情怀。童年是我们渐行渐远愈发怀念的真。它失落,我们寻找。有些永远找不到了,意像破碎,故土再不是儿时的风貌。唯独记忆,让我们又活了一次。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清新。
  •     简朴清新的乡土文学.
  •       去年时,我在某BBS贴上了我读了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之后的读书笔记,后面抄了一段赫尔岑对傍晚农村的描述,我也写道:“常想起在故乡时临近天黑时田野中充满的各种声音,要是有录音机录下多好,却从来没有想过用文字记录那一切,现在读到赫尔岑的文字,这个愿望部分得到了满足。”网友戴新伟在后面跟贴道:“虽然我写的不好,但是也要给你看看。”当时我并未意识到小戴(认识他的朋友都这样叫他)即将推出关于自己农村岁月的随笔集。今年年初,我拿到了这本漂亮的集子并一口气看完,方觉小戴当时跟贴中的自信语气并非无由,因为它带给我的满足感远远超过了预期。
      
      小戴的这本书写的是十七岁之前的世界,生活地点在四川中部的农村,主要在三个地点,一是外婆家的凉风垭,二是作者自己的家乡戴扁,三是作者上小学、中学的安镇。叙事似乎是从作者能够记事起,从被寄养在凉风垭的外婆家开始。这种怀旧性的散文,一是容易写得过度浪漫,二是急于讨好读者,唤起读者的共鸣,于是文中写到的事物及感受实际上都去真实很远,而小戴……(以下略去1500字)
      
      我得承认,上面所谓的略去的1500字并不存在,因为这篇书评并未完成,未完成的理由很多:因为我现在对写书评才力不够,心生厌倦,因为忙碌的生活、不平静的心情让我无法坐下来完成一篇,更有可能,用小戴的语气说,是“被这样漂亮的文字吓着了”……
      
      不管怎么样,我真的喜欢这本书。(路人甲:何以知之?Luke:夫复何言!从我下面码字的力气活来看,不就说明了?!)
      
      于是我选择一种最实在的方式来向小戴的文字致敬,抄!再次像个对大师、对文字心生敬畏的中学生那样,抄下了这本书中我认为最美妙的句子。虽然我不是大翻译家,小戴也不是女的,可我还要仿傅雷评张爱玲《金锁记》的用语,来称赞小戴的《水红色少年》:“这是我们时代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欲购从速,以免向隅!”
      
      抄:
      
      P13 有一次我追随出去,只见他直直地过了公路,整个人一截一截地消失了,他下到了河边。
      
      P23 堂屋里吹着阴凉的风。这风包含着老屋深处的灰尘和霉味,甚至还有大衣柜里的气息。我们往往借助这些气息穿越时空,想起曾经属于我们然后永远不再被重现的某些事和某些人。
      
      P32 二十年耗掉一条血性青年,二十年荒芜一条大道,踩出另一条谁也想不到的路来,又过上二十年或者更久。只有生生不息的土地,或进或退,保持着它满意的领地。
      
      P44 从那晚起,电视机在这个时段的音乐就占有了我童年的储藏室,我每次回去,都要向它索取钥匙。
      
      P58 我享受这样的时刻,我发现,蚂蚁们是如此庞大的动物,它们好像跟我差不多大,我看得清楚它们的眼神,它们也有一双清亮的眼睛:就是在这一双、这无数双清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那个喂蚂蚁的小孩子,他只有十岁,汗水打湿了他的头发,他敏感而忧郁地坐在大地上。在那个平淡无奇的下午,我想和蚂蚁相拥,在我们的身边,是一只发酵的馒头,名字叫孤独。
      
      P62 尽管如此,磨坊像一个打过仗,走过很多路的老人,疲倦了也不失威仪。
      
      P63 它(石磙)似乎一直保持信心,始终相信会被派上用场。它比它身边一架废弃的大磨更有信心。
      
      P83 一条川藏公路穿过这个市镇,而这个市镇,在我的词典和地图上被命名为安镇大街的街道,它在二十多年前穿过我,由此带来的疼痛,至今不能复原。
      
      P89 只听见一声刹车,并不太尖利,整条大街却都悚然惊动,起了半个身,向前支起了身子。
      
      P90 我第一次来供销社,心里很奇怪怎么会没有人,所有的物件都排在玻璃柜子之后,安全地陈列着,它们几乎要自作主张地跟我说话了。
      
      P195 我真正看到的我自己就是一粒种子:麦子或者谷子,即将被撒在一处无法命名的地方,我因为过度的虚构,会以一种疯狂的加速度和那些注定相遇的另外一些种子拥抱,破裂,骨头生长进骨头,肉挨着肉。
      
      P207 这是只有在安镇大街上才能发生的事情。也许是我长大,也许是从安镇西面的学校到了东面的学校,也许这二者兼而有之,我发现这里的生活竟然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可以摒除我此前内心的一切,去追寻那些我无法理解又不得不去理解的事物。我内心从前的一切——其实是一个虚空吗?“一切”只不过是戴扁的一切,站在磨坊前的广场上看到的一切,它们遥远而辽阔,清晰而永恒,无论是流水,树木,还是土地,为它们定义简单又精确。现在,它们谦逊地退场了,被我焦虑不安的少年时代替代。那一天我还没能意识到,那一天所见到的只不过是最起初的一桩小事,我被人、被这个奇异而动荡的世界所影响的旅程悄然起步了;我还没能意识到的是,内心某种禁忌的打破,某种经历的完成。从那天起,我不再惧怕血:“我早已戒掉了那一天,它满身是血。”(潞潞)
      
      P225 我热爱这片土地,也曾经领略“朴实而壮丽,寂静而深广”的景象,却无法细致入微地了解,然后讲述出来,这是我面对这个春天,这片大地,这本书,都是无力又无奈的事情。其实我并不了解大地上的事情,而我不过是想努力探寻一些什么罢了。
      
      P226 我又次重温了它的声音:像烟酒浸润到中年的咽喉深处卡着一口老痰,慈祥,肃穆,自大得不可一世又无限感伤。
      
      P227 在田野中间,一条走势平稳、生满了蒌蒿的水渠旁,一株高大稀疏的桉树像一枚铁钉钉在土地上,时间已过三十年。
      
      P230 这是戴扁。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庄,时值盛夏,一切饱满。
      那不是味道。那是一种氛围,是与从前若干个夏天的气味、颜色、声响一模一样的一种氛围。在这个八月初的一个下午,它们和我一样,回来了。我的心除了有强烈的激动之外,也感到不可名状的失落,那些发生了多得不能一一记住事件的夏天,我其实终究只能在一些相似点上回忆它们,这个时候带给我的,并不是所谓的轮回,只是在提醒我,为了日后的动荡生活,为了去见识更多的地方和人,在戴扁,我曾安静得几乎停滞地生活过,尽管我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我的幸福还在于,过了这么久,我仍然可以凭着一些气味、一枝晾衣竿、一株树回到过去。我个人的世界如此完整,无人打扰。
  •     “我羡慕那些在乡下长大的人,不管生命到了何种地步,他都有值得回忆的城堡。”我这么多年,一直记得这句话。
  •     17是个独特的数字,理所当然地,17岁是个有趣的年龄。高中时看的,觉得很有意思。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