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改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10029394
作者:朱幼棣
页数:394页

后记

“看病难”早已是时下中国百姓最为关注、最为头痛的民生痼疾,与之伴生的是官方、民间对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医疗体制改革持续多年的争论,“改”已是共识,该如何“改”,“改”成什么样子,至今莫衷一是。在众口一致的改革呼声之下,却屡屡碰壁,最终出现原地踏步的现象。其中,并非大众愿望不够热切,高层对民众的呼声不够关注,亦非操作人员不够专业,归根结底,仍在于改革举措频出,却缺乏整体层面的协调,而造成这种后果的,恰恰是现行体制的层层区隔和操作者的不同利益诉求难以达成一致。正如《大国医改》所揭示的,中国医改的大局被利益分割成了几个犬牙交错的大条块,比如医院体系、医药企业,再裹上一层意识形态的外衣,将外资、私立医院等在国外通行的操作模式挤压在角落中苟延残喘,种种力量博弈共同塑造了中国医疗体制这一既无效率、又缺少公平的怪胎。现实已然如此,朱幼棣作为一个游走于体制内外的知识分子既非决策者,也非操作者,他所能教给大家的,自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仙丹;他所能做的,不过是将医改“大战”中各方选手的堂皇面目与隐私秘密公之于众,令那些原本隐匿于阴影下的利益之争重归阳光下。这也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所能做的。“为生民立命”并非替人民担当审判者,更不是自顾自地代表人民,在当下的中国,这种期望无疑是不现实的。真正的救赎,归根结底仍在于人民自己。既然“医改”将惠泽所有人,也可能危害所有人,那么真正的选择只能交予所有人手中。

作者简介

医疗腐败、药物滥用,以及药品回扣和“处方费”,直至“板凳费”之类“创收”,都是几十年来最糟糕的。
在现有卫生体制下,在危害极大的污血事件中,最难治理的,其实不是民,而是官。
为什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十年来只开花,不结果?
无论是财政买单,还是医保保底,中国穷人应该有免费药。
体制机制改革,根本上就是为了千千万万民众,能在低水平的医疗服务上,公平合理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舍此之外的堂皇言辞,大抵可认为是扯淡。
直面医改前途步步维艰的瞬间,直面理想回归照耀的瞬间,让我们心忧天下。

书籍目录

序……于明德
自序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激辩医改
001 为什么连白岩松都看不懂
002 “看病贵”问题缓解了吗?
003 “看不懂”背后的多种解读
004 洞察力有时也是一种不幸
005 重温《十七大报告》中的医改提法
第二章 以改革的名义思考
006 2005年:中国医改不成功?
007 争论:摸清河底的石头?
008 中国医改有没有起步?
009 重提没有完全实现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
010 并非怀旧的回望之一
011 回望之二,财政投入公立医院机制的变化
012 中国真的就是差钱
013 城镇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解体和崩溃
014 父亲的离去
第三章 争锋的焦点和实质
015 有没有“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016 铺花的歧路:“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
017 医改方案中的“假命题”
018 能陷政府于“无信不义”的“公共产品”
019 “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020 军队式“国家医生队伍”
021 不懂经济的北大经济教授
022 “八个版本的医改方案”和三部门分歧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公立医院:隐忍不言的难与痛
023 从儿童医院的“板凳费”到豪华病房
024 老而又新的问题: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
025 理念“设计”上的几个“软肋”
026 历史不会后转,不会倒退
027 拒外资医院于“国门之外”
028 高端体验与被高价“套餐”
029 公立医院:挤在同一港湾中的巨舰和小船
030 公立医疗机构:冰火两重天
031 要不要开征医院的税收?
032 老照片简短回放:60年前的协和、华西医院
第五章 拯救医院
033 “灾难性”医疗费用背后
034 美女巨贪:天价医疗费用下的医院管理
035 “天价医疗”下的百姓
036 宿州:眼球事件的背后
037 “猫捉老鼠”游戏中的医院院长
038 能拔掉“药品加成”这根维系医院生存的“输液管”么?
039 公立医院:财政要拿多少钱?
040 民营医院“公益性”:艰窘的选择
041 照明的火把:170位医院院长的建议
第六章 医生们(上)
042 医生:已经无需誓词的职业
043 1960—1990年:医学、医生与社会的断裂
044 1996年:收取现金回扣起始的青萍之末
045 夹着“外带器械”进手术室的医生
046 “叛徒医生”的坐标——职业道德的回归与沦丧
047 社会责任,医生难以承受之重
第七章 医生们(下)
048 “为民医生”存在的意义
049 频发的医疗事故:利益链条和处事流程
050 卫生部的“公共形象危机”
051 左右不分的手术
052 “高薪养医”是否可以杜绝不正之风?
053 医生要不要多点执业?
054 业界的生态更值得关注
055 王争艳:“小处方”的证明
056 道德底线必须坚守
第三部分
第八章 药业的崛起与蜕变
057 药业的现代中国定义
058 药业的不能承受之重
059 “医药分开”为什么这样难?
060 回望药业改革的起点
061 走向市场:中国药业的重造
062 潮起潮落:民营药企的异军突起
063 谢子龙和他的老百姓大药房
第九章 药价为什么这样高?
064 按下去“葫芦”浮起来“瓢”
065 定价权由流通环节转向医院
066 崇洋媚外到底:另一种价格“双轨制”
067 谁是跨国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
068 为什么屡次药品降价成“空降”?
069 普药降价,对药企生存空间的压缩
070 致命的灭菌与致瘫的混药
071 高药价的背后,谁拿走了暴利?
第十章 都来趟药品招标采购的“浑水”
072 “齐二药”事件水面下的冰山
073 高价芦笋片,靠垄断获取暴利
074 降低药价的神话: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075 政府光管“集中招标”,却不管“采购”
076 医药“一品两规”的危害
077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乱象
078 基本药物“零差价”之忧
079 关于上海闵行药品招标采购模式
080 落红随流水,又是一年春归去
第十一章 中国能不能有“免费药”?
081 基本药物三十年:曾被错过的时光
082 在体制迷局中失落的“基本药物”
083 从贫困非洲走向各国的药物政策
084 去意彷徨三十年
085 “零差率”的陷阱
086 中国穷人应该有“免费药”
087 都是小小胶塞惹的祸
第四部分
第十二章 医保之网
088 全覆盖:大网和形形色色的小网
089 “阳光”照不到的人:“非常绑架”
090 超高覆盖率的疑问
091 “双保险”和无须缴费的医保?
092 农民和农民工的“双保险”?
093 “免费”能不能成为底线?
094 我国各种医保的横向比较
095 总理看到的是另一面
096 穷人的体面和尊严
097 为什么医保基金会大量结余?
098 “骗保”:咬破的是什么
099 “高价回收药品”的背后
第十三章 公共卫生:从艾滋病到“非典”
100 开胸验肺之痛
101 岁月无法遮掩的污垢:拷问血站
102 艾滋病感染流行,在中国成了“机密”
103 “非典”与公共卫生危机
104 预防接种:世纪成就与风险
105 山西:“高温暴露疫苗”疑云
106 谁是精神病患者?
107 “超越疯人院”
第十四章 医改之路:从宿迁到神木、高州
108 多种选择与突破:医院药房托管
109 医院产权改革:树欲静而风亦止
110 宿迁医改的是是非非
111 免费医疗:并非神话的神木
112 济宁:单病种限价付费
113 成都模式:医疗国资委
114 高州医改:薄利多销
出版后记

编辑推荐

《大国医改》:迷雾疑云×触目惊心灾难性医疗费用的背后民工开胸验肺和国人之痛污血事件到问题疫苗暴露了什么抽丝剥茧×酣畅淋漓公立医院:隐忍不言的难与痛药价和药费:按下葫芦浮起瓢都来趟招标采购的浑水上下求索×路在何方铺花的歧路:政府还是市场主导?免费医疗:并非神话的神木宿迁到高州:各地医改的是与非国务院研究室前司长给中国医改来一次刮骨疗毒!三十年来,我们穿过了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风雨电闪雷鸣,却怎么也走不出医改的“地雷阵”作者从很高的视角关照医改,喊出了底层民众的呼声深入思考和全方位剖析,直指表象后实质与关键所在对医药卫生腐败现象的无比痛恨对改革之路的艰难找寻——在科学、正义和公平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无休止的权力纷争和利益纠葛延宕、误导和误判,将会断送新一轮医改已经期盼很久、折腾很久、阵痛很久了我们终究还是要直面历史,交出答卷前路虽然崎岖曲折,然舍此便无捷径,难越关山——这是朱幼棣继《后望书》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

前言

朱幼棣是我非常敬重的学者和官员。有幸拜读他的新作《大国医改》,深有感触,受益颇多。记得在今年“两会”期间,一位身居高位的政协委员感叹社会风气时说:当前最难的是说实话。而朱幼棣同志就是一位思想解放、视角高瞻、敢于说实话的人。医疗体制改革关乎13亿人,特别是10亿多低收人的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与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休戚相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体制改革。医改20多年来,探索了多种模式与试点,总结了宝贵的经验。胡锦涛总书记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为核心的医改方针。国务院破天荒地决定拨出财政收入8500亿元巨资投入医改。一方面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力推动,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翘首期盼。遗憾的是自医改方案公布一年多来,以建房子、买设备为代表的增量改革进展较快,而作为医疗资源主体的公立医院在体制、机制改革进展缓慢,以药养医的局面依然故我。医院卖药牟利、医生开方赚钱愈演愈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依然茫然。有识之士称之为医疗体制改革呈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呢?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看完朱幼棣同志的这本书,读者们可以明白了。朱幼棣同志搜集、列举大量的数据和事实,站在13亿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在于“四个不分”的卫生体制,同时也对解决“以药养医”的顽疾,提出了深邃思考的建议。

内容概要

朱幼棣,学者、作家。曾为新华社著名记者、国务院研究室司长。现为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研究员。
生于浙江黄岩。曾作过矿山技术员。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编,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1992年被评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首届地球奖、中国新闻荣誉奖获得者,国家软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朱幼棣在诸多方面有较深研究。出版过十多部著作,其作品多次获奖。这是继《后望书》后又一部力作。

章节摘录

我国政府药品降价已经二十多次了,全国各地卫生部门“集中招标采购”也搞了多年,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价部门的药品行政降价情结、卫生部门的集中招标“采购”情结——早已经被证明了对抑制药费上涨过快的作用有限——在后面还要进一步论述。把老办法当成新政,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细想一下,部分药品,特别是300余种原本低价的基本医药(农村和社区基层用药目录)的招标价降低,既不决定医疗和药品的“消费价格指数”,也不决定“药品(门诊或住院)消费价格指数”。而且,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医疗的“消费价格指数”极有可能和低价药再降价是“负关联”的。其实,药费在医疗总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不到一半,其余一半则是反复检查化验治疗等费用。农村药费所占的比例要高一些,城市则更低一些。在我国城市医院中,进口药和单独定价的“原研药”占药品总量的80%以上,大医院知名医院里基本药物已近绝迹,因而与普药的降价无关。不可思议的是,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后,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多数药物’还比当地的零售药店高。更主要的,大处方、重复检查等决定看病贵的主要因素并没有消除和减少。新闻发布会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部长在称“看病贵”问题已经缓解时,“全国人民都笑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里,卫生部陈竺部长历数一年来的政绩,面对众多海内外媒体,侃侃而谈中国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已经缓解。几乎同时,报上发表了一条新闻,标题是:《广州人去年看病又贵了!每住院一次平均花费1.2 5万元,同比足足贵了一成多!》这条消息的来源是广州市卫生局官方网站,各媒体纷纷转载。

图书封面


 大国医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2005年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公布了一项课题研究成果,他指出:“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断言一出便引来众多讨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几乎所有领域里的改革都号称是成功的,且是取得重大进展的。为何偏偏医改举步维艰?之后的大概两年时间里,人们都在喋喋不休于医改是否成功的讨论。人们淹没在言辞的争论里,行鸵鸟之姿,仿佛问题能在口舌之间烟消云散。按照朱幼棣老师的说法,老百姓的日常体验就验证了这个其实并不夸张的说法。追问和辩难一直没有停歇,迫使卫生部就此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比如医院,床位,人均预期寿命等等“硬指标”的增加。如何解读这些丰富而没有生命的数字,新闻见报后,引来的是一片沉默而不是喝彩。朱幼棣的见解一针见血,“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既然医疗卫生的‘硬指标’一律飙升,那‘不成功’一定是‘软实力’,是体制机制上的原因。这不是明摆着的吗?”。终于在08年,中央发布新一轮医改意见,开始公布医改方案和“征求意见稿”,2009年4月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伴随这这一轮改革产生和讨论,几种不同的改革意见和声音,几个关键的医改问题也逐渐清晰明朗。《大国医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它是朱幼棣老师的一本新书,它来得有点晚,毕竟新一轮医疗改革序幕已经拉起,而且正似乎行进于朱幼棣并不期望的航道之上。正如于明德老师在本书序言中所说:“遗憾的是自医改方案公布一年多来,以建房子、买设备为代表的增量改革进展较快,而作为医疗资源主体的公立医院在体制、机制改革进展缓慢,以药养医的局面依然故我。医院卖药谋利、医生开方赚钱愈演愈烈。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目标依然茫然。”早在关于医改是否成功的讨论时,便有一种观点认为,其实医改没所谓成功与否,理由是我们国家从来也没有针对医疗卫生事业展开专项的改革和讨论。但实际上,三十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曾经先后高调启动过多轮改革。朱幼棣在《大国医改》中便对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这些历史性的回顾和总结在一本引用了大量实时的新闻材料和数据的书中显得颇为珍贵。第一轮改革始于1984年,卫生部提出“精简放权、多方集资”。这是在公立医院体制整体格局不变的情况下,改革管理机制,引进了一些“市场因素”。尽管公立医院体制没发生重大改革,但在市场化巨大洪流的冲击下,医药产业的改革却风起云涌。“先后经历了企业承包、租赁、产权多元化、取消医药商业四级批发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引入竞争机制等阶段。医药产业与国企、金融、税收、商业等体系改革几乎同步,差不多领先了医疗卫生院体制改革一个时代。”第二轮改革始于1997年初,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发布为标志,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这轮医改“在大范围内将公费医疗制度转为医疗保险制度,由政府全包转向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其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2000年2月,国务院又公布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关于城镇医疗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医药分开、收支两条线等,试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原本希望在药品采购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提高透明度等”,但是“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等医疗卫生的体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唯独药品政府招标采购一项,花开得耀眼,果结得灿烂,但利弊得失却因此变得很难评说”。2007年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成功,并在全国展开。按照朱幼棣的说法,“这可以看作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增量部分”。2009年新一轮改革开启。对于这次新一轮医改的众多细节,朱幼棣在《大国医改》中做了详细的论述和解读。可以这样说,在新一轮改革意见中,总得一个趋势依然还是在延续老路。这一点朱幼棣看得很清楚。人们依然依据“公益性”和“信息不对称”等等理由,阻止医改的实质性进展。比如“征求意见稿”提出:“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朱幼棣对这一意见的评价是:“走向高度的行政化管理,回归计划经济的做法”,他不无担忧的认为,这是在为进一步的“行政寻租、集中收权和扩张行政权力铺道”。另外,“征求意见稿”还提出:“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人才、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维护性质。要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朱幼棣认为,所谓的政府举办而非补助,“隐含着由政府举办所有公立基层卫生院和社区诊所”,“现在这个方案的走向是明确的:通通由政府举办”。对于新一轮改革,朱幼棣最大的担心就是政府包办一切的做法,“对相对充裕的资源实行垄断,有可能意味着专营、排斥和效率低下。在我国城市,总体上来说医疗服务资源并不短缺,而且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实际上,这个新医改的意见和2007胡锦涛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医改的意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也是背道而驰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改革意见呢?这里有几个关键的理论和概念需要辨析,尽管这本书以大量的篇幅叙述的是那些实际的经验和材料,但是花费一定的篇幅来阐述这些问题还是值得的。首先是“公益性”问题,有人认为医疗卫生行业属于“公益性”的范畴,所以必需得由政府全权包办并无条件的投入,而不论产出,持这论调的学者更是变本加厉的为这一论调推波助澜,比如北大的美女教授李玲的“养医论”,而新一轮的改革也在不断的强化这一概念。“貌似公益”的做法不仅成为医院“收费高、服务差,人们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借口,更成为利益集团抵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的理由。朱幼棣引用许小年的说法,对“公益性”做出了辨析,“他们所提倡的‘公益性’总是与‘公共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学里公共品是有严格定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公共品的最主要特征”。朱幼棣犀利地指出,“公益性—公共品—最后得由政府举办或资助,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潜台词:政府投入不足,就可以不讲医德地赚钱”。其次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是除公益性外另一个被很多人用来作为医疗卫生服务政府主导的理由,认为医疗的专业性和患者地位的不对称决定了医疗行业的难以监督性。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医疗行业和任何一个专业领域一样都存在专业领域的壁垒问题,但是这绝不能成为医疗行业散失监督可能性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医院由政府来经营的理由。朱幼棣在书中举了资本市场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掌握本公司股份的充分信息,而投资者却缺乏这样的信息。对此,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外国政府,都无一例外地出面强制规定上市公司要执行信息披露制度,而不是由政府部门自己出马经营上市公司。同样,医疗行业,可能最好的解决方案也不是由政府来经营医院,而是政府通过法律、监管,强化信息披露制度来规范医院的运营”。另外,朱幼棣也指出,“政府部门应该也有必要降低行业准入壁垒,促进社会资源尤其是民间资本的流动”,“建立规范的税收监督的财务制度,是建立科学的医院管理制度的核心”。在书中,朱幼棣还提出了“基本医疗服务”的问题。他指出十多年前的,我国把“初级卫生保健”不动声色地换成了“基本医疗”。这一转变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它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人们无法在较低一级的“卫生所”和“医疗站”就医,而不得不到城市中的高端医院、超强的综合性大医院就医。因为这一看似“正规化”的改革使得人们不得不“小病大看”,也进一步让原先大量存在完全能保证人们基本的“头疼脑热”的“卫生所”和“医疗站”消失了。朱幼棣《大国医改》这本书几乎涵盖了关于医疗改革的方方面面。包括医疗改革涉及的经验和理论,历史和现实,政策和建议,人物和事件等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只是在最粗浅的角度进行摘录和理解,而完全无法彻底涵盖本书中作者提供的大量生动的例子和经验,以及对于那些艰涩理论和概念的通俗解读,理解和摘录是片面的,估计也充满了错误。另外,《大国医改》中,作者的立场鲜明,观点明确,对于众多混淆医改的“假问题”作出了独到的见解。另外,本书不是艰涩的理论著作,作者擅用通俗的故事和语言,风格简单明了而不失犀利辛辣,说到动情处亦不乏真情流露。
  •     这是一本奇书。看到书名《大国医改》,似乎应该全方位讲讲中国医疗的困境和弊端,剖析医疗产业的关系,改革的困难和阻碍,阐释一下可选的方案。看过两三章,你就发现,其实这书写的完全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嘛,书名应该叫《朱幼棣论中国医改》。不过也无所谓了。我觉得最精彩的要数第三章。作者说,医改争论的焦点就是在于“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作者旗帜鲜明地支持“市场主导”,坚决反对“政府主导”。胆敢有人支持“政府主导”,我们就一定要跟她斗到底。比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李玲教授。这里是李玲教授的个人主页http://www.nsd.edu.cn/cn/article.asp?articleid=13272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与他的论敌进行论战的:(叙述李玲的履历)李玲的“迅速蹿红”,则是受卫生部门推荐,2006年进中南海给中央政治局常委作过医改报告,走的是“上层路线”。李玲给政治局常委作报告的消息见报后,起初业内还不太知道是何方大师,纷纷打听其来历。(“揭露”李玲的“黑幕”)李教授受“雇”于卫生部,作为顾问来说,她的确尽力尽责。(批判李玲的“国家养医”论)人民养育军队与李玲提出的“国家养医”,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智力出了毛病的人才进行如此类比。(批判李玲的“医患信息不对称”)“嗡”的一响,我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揉揉眼睛,她仍在银屏上不绝滔滔,大家听得真真切切。分辨真理或歪理,其实不需要高深的学问,也无需有博士之类的文凭,或教授的头衔职称,而凭的只是良心或良知。(!!!)(继续批判李玲的“医患信息不对称”)李玲这个歪理的基础是医患“信息高度不对称”。(再三批判李玲的“医患信息不对称”)有华丽的包装,但没有正义和科学的内核——斯文的教授怎么会有一副医霸的嘴脸?而且即使想从患者身上捞钱的医托或医生,也绝不敢如此理直气壮、口出狂言。(攻击李玲的学术水平)她对如何医改的思维并不十分清晰,常常前言不搭后语,强词夺理。童言可以无忌。教授的胡说八道、胡搅蛮缠,为何可以横行无阻呢?我上网查查,有一些网民称教授“弱智”。我们的百姓,我们的网民,实在宽容得很啊。(批判李玲的观点需要大笔国家投入,财政无以负担)有懂装不懂,也有不懂装懂。(攻击北京大学的十佳教师)就像被选全国十佳少年或环球美女一样,据说李教授已经被评为北大年度“十佳教师”了。只想说一句,做学问应该老实,研究经济更要踏实认真,耍不得一点花架子。是什么样的“学者”,仅仅通过一些媒体的报道就概括对方的论点,就在自己的书中去对一位数十年研究中外医改的经济学学者进行如此污蔑性的人身攻击,将自己摆在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肆无忌惮的道德攻击。是什么样的“学者”,自己立论并不通过严格的逻辑分析、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对比分析,而是跟这个聊聊天,跟那个聊聊天,摘抄一些报纸上的报道,讲讲中央的文件,引用点别人的名言,再对自己不合意的观点进行一番挞伐,让读者以为真理尽在作者掌握之中。当别人指出,由于医学知识、医学技术的专业化,导致医疗行为是信息不对称的,患者难以全盘尽知、难以对医生进行监督,是什么样的“学者”,竟毫无“信息不对称”的基本概念,能够提出以“加强市场运作,强化信息披露,规范医院运营”来言之凿凿地应对“医患信息不对称”。是什么样的“学者”,能够每当见到他所不赞同的观点,就会“暗自吃惊,不可思议,以为自己耳朵出了毛病”,仿佛别人的言论皆出自于低智商低情商精神病臭流氓,作者高高在上,视论敌皆为黄口小儿。是什么样的学者,拿着十七大报告里的“四个分开”(其实你换成“三个代表”或者“两个凡是”什么的也都可以)当作圣旨,全然不顾其他领域其他学者所做的种种研究和调查,一句官样文章的“四个分开”,打遍天下无敌手。是什么样的“学者”,揭露了公立医院种种大处方、吃回扣的卑劣行径之后,没有逻辑论证,没有条分缕析,简简单单一句“四个分开”解决问题。是什么样的“学者”,一会儿写写盲目崇拜洋药企内外不平等,一会儿写写药企管理混乱生产质量欠缺,一会儿写写药价虚高流通环节猫腻甚多,杂糅到一个章节里面,总之体制肯定不好,却见不到论述的思路究竟在什么地方,怎样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解决这诸多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学者”,将宿迁医改吹得神乎其神,可来回来去引用的都是媒体报道的故事、官方统计,全部都是二手资料,将反对私有化医改模式的报告批得一文不值,使用的材料却全都是支持宿迁医改的文章而已,未见作者一分一毫自己肚里的货。是什么样的“学者”,洋洋洒洒四十万言,从不引用学术书籍、学术文章,而屡屡印证各种媒体报道、各种文件、请愿书,乃至动辄就说网民如何如何评论,将各路材料剪裁剪裁,加上作者的文字修饰,就成了大部头力作,成了资深记者积年累月的思考,成了为生民立命的绝代风姿。本书作者朱幼棣就是这样一位格调高远的学者。
  •     ----"有拼凑嫌疑 2011-01-11 11:26:55 徐 查看徐的所有评论 我是怀着很大的希望买的这本书,但是看到中间249页和271页出现 了同样的例子,但是数据还不一样,顿时心寒啊!" 这是卓越上的唯一一条评论. 顿时就不想买这本书了.谁看过的能说说是这个情况么.

精彩短评 (总计68条)

  •     态度诚恳,内容详尽,点面俱全,案例丰富,但,条理不清晰,体系不严谨
  •     医改真是重重迷雾,我是看不懂也想不透。这本书除了让我清楚了一下医疗体系以及相关概念,确实给不了我多少。只能三颗星。
  •     一声叹息啊!
  •     书本身是自己喜欢的,觉得不错、服务也还好
  •     写的非常真实,所有事件都立足于实际,作者对以中国的医疗行业有着深入的调研了解,八字总结:大国医改,触目惊心!
  •     逻辑混乱的一笔,根本看不下去,书虽然厚但是有用的东西很少很少,不过体制内的人呵呵后what do you expect from them?
  •     捕捉到了一些核心问题,但行文、结构及立论太过纷乱孱弱,多是一些情绪而缺少硬核的分析、判断与方案讨论。白白起了一个恢弘的题目,反而是作者体制内的身份成了几乎主要的看点。有些干货,总体糟糕。
  •     缺血
  •     医改治本难!三方博弈,神仙打架,百姓遭殃。
  •     整本书的框架不是很清晰,许多描述性的内容。
  •     作者掌握的资料很多,从医改的历史谈起,书中详细描写了近些年来医院,医生,药品流通,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的现状,揭示了一些表面下的东西,值得一读。但总的来说逻辑性稍有欠缺。
  •     真是敢写!值得了解!
  •     冲着书名和作者的背景读了一遍,毫无保留的说,此作品有失作者的一贯水准。作为一个在核心部门有长期历练,且走过万里路的高级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常有高瞻远瞩的观点,常有醍醐灌顶之警示的思考者,对“医”与“患”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清醒、透彻的认识,忽略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忽略了作为劳动者、服务提供者的医务人员在改革执行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主体地位。似乎有数处即将击中制度的要害,却又临阵收枪,转而从道德水准方面来衡量官员和医务人员。此书读之,于管理人员,不能提供正确思路;于医务人员,不能警示教育(说实话,作为一个对医疗问题常有思考的基层工作者,读过之后,没感到受教育,只感到恐惧);于患者,怕只有加深医患矛盾的可能了。以我的偏见,目前的医改困局,既有现行制度的不足之处,也有数千年民族文化畸形沉淀的顽疾,书中提到华佗和扁鹊,华佗可谓是名医,甚至称为“神医”,尚且死于“患者的猜忌”,难道是华佗“医德”低下?秦王英明,用扁鹊,扁鹊却死于同行之手。两大神医,分别被医患纠纷和行业竞争所终结,原因是制度还是民族性呢。
  •     说那么多罗嗦,也没有看到可行的方案。
  •     作者个人情感融入太多,揭露出一些真相,但也仅限于报告文学类,没有太多的why,更不提how
  •     过了些年了,一些举得例子都是当时的事了。当初看还是在基础医学院,两年后即将毕业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医改不应该只是口号,成效不应该是统计学上的比较,病人、医生、医院、社会的满意度才能说明问题?!
  •     多看看,多想想,家里人口多事情必然复杂,可日子还得要过得好,当家人的智慧很重要!
  •     问题提出很多,但作者也没有靠谱的解决之道,批评李玲倒是毫不留情
  •     大国医改
  •     送货很快,很好的一本书。
  •     完全跳离临床一线的角度,的确有些的偏颇,但总体上是值得通读的,对于把握医改的脉络,有着很好的提携。感谢学者。
  •     圈外人的视角看医疗
  •     当获取知识来读
  •     boring
  •     凌乱。
  •     很多医疗黑幕
  •     太厚了,用刀切成两半,随身带包里读。
  •     看了大失所望
  •     有病没病都还是别去医院的好!
  •     相对客观的描述了现在医疗状况,从患者,卫生局,及药品供应等角度剖析了现存的种种问题,但是由于作者是社会学专家对医疗这块懂得不多,还是有些偏颇和遗漏的地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医改这条路还很长!
  •     读过的朱幼棣的第二本书。书大致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现状的矛盾和困局;第二部分从“医”的角度讲述困局的来源和冲突发展,医改首先是医院医生医务工作者的改革;第三部分从“药”的角度讲这个行业在改革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以及如何成为医改的阻力之一的;最后对一些医改的试点地区政策和发展做了介绍。作为国务院研究室的司长,优势是曾涉足医改讨论,对其中人、事、权的纠葛有亲身体会,而作为普通民众对医疗的现状也有切肤之痛。虽然作者本身并不持市场论或政府论,但文中多是对政府包办既开医院又管医疗还想兼管医保的状况颇多抨击,认为祸多出此。而让本行业既得利益者去研究和推行本行业的改革,上下两张皮可想而知。由投入80%医疗费用的人只享受了10%成果,而投入20%却窃走90%医疗费用,这种状况恐怕是铁了心要与日俱丧的吧!
  •     视点比较独特
  •     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分开
  •     这特么垃圾
  •     大而全,不深入。乱!
  •     我是怀着很大的希望买的这本书,但是看到中间249页和271页出现了同样的例子,但是数据还不一样,顿时心寒啊!
  •     我刚入行的时候,关于医改的报道,书籍,讨论,论坛层出不穷,大家都热衷于谈政策,在微博讨论话题,但从去年开始这些讨论都没有了,声音越来越弱,以至于我刚刚搜书籍“医改”关键词,里面排第一位的是朱幼棣先生的书,作者都没了,书还在,问题还在,是谁的悲哀。
  •     因为医改是个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我爸看到对这本书的作者的介绍,想了解一下就买了这本书
  •     写的很好!
  •     13块钱买的平装版,很合适。没有质量问题。
  •     看过很久之后回过头看,只记得一堆弊端以及黑幕
  •     没看完,不能看,这不是学者的书,这是个有怨言的患者家属和政治家的书,观点偏颇且感情用事。
  •     书不错,但是作者的某些观点不敢苟同
  •     言语很犀利,但是剖析得越惨烈越感到这个改革的艰辛,是不是该对天朝还存点期望?
  •     老百姓只知看病难、看病贵,不知其根源。从本书可以了解答案……
  •     情绪宣泄 + 案例照搬,全书没有整体感,逻辑不连贯,实在follow不上
  •      这也算本书,还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最糟糕的一次读书体验。
  •     打上学者的包装,写的是博客体的内容,核心是作者自己对医改的意见。
  •     内容比较客观,切合热点,希望有新作
  •     作者带有非常大的偏见来评论中国医疗体系,这一点从他叙述的个人家庭经历也是能够看出的。整本书以口述的口吻完成,缺乏逻辑性,但可以做为特定群体的观点来研究。
  •     唉……看了之后对医改稍微有点了解,但依旧一团乱麻。大概这些本来就很难理清吧~(逻辑不好的人自我安慰)
  •     開頭典型先捧政府的內容, 並且用一些政府數據及荒唐的結論進行論述. 一味提醫價, 卻沒有考慮相關內容和計價方式, 如果政策有用的話, 我們只需要看政府每年報告和報紙就可以治國了, 本書做為"故事書"有50分, 討論如何醫改還是算了
  •     傻X记者写的书简直看不得,满篇的主观臆断。业余的记者写专业的素材,太可怕了。
  •     以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给《大国医改》作者的信(翟永存注:朱幼棣在《大国医改》点名批评了曾益新,曾益新非但不恼还热情地写信给朱幼棣寄送医改资料,其胸襟令人感动。朱幼棣本收到信后,也非常感动。现未经曾院士同意,公布此信,见谅): 尊敬的朱幼棣先生: 您好!在网上看到您的大作《大国医改》,深为您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百姓的关怀之情所感动。医改的确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美国好不容易通过的医改方案最近又在众议院被推翻,确实需要集中全民智慧,调动全民,特别是医疗系统本身的积极性。 我参与医改政策咨询也纯属偶然,但这几年的参与和学习也的确长了不少见识。现将我牵头制定的几份文件寄送给您,还请多多批评指正。 顺祝 新春愉快! 曾益新 2011,1,21
  •     还不够透彻啊,有些隔靴搔痒一般。
  •     感性认识太多,数据及分析太少,不推荐
  •     其间黑暗,无言以对
  •     看完后令人刻骨铭心,对中国医药问题的病因剖析入微,并开出良方,是一本给读者带来启迪的好书。
  •     感觉是一本随笔感想,诸多案例来源也不清晰,作为一本讨论严肃话题的书,逻辑也很。。。挺糟糕的一次读书体验。不否认作者经历学识,只是觉得这本书需要优化的地方太多了
  •     空洞无物。朱先生简单地将资料凑在一起,冠以自身的想象,可以说缺乏逻辑性和理论的完整性。实在是大失所望。
  •     挺犀利
  •     速度很快,书本质量也不错,支持卓越!
  •     感觉不错,很满意,质量很好,是正版的。
  •     这么大的一个话题下,本应该有很精彩的思辨,但是在这本书里缺乏思辨。不否认可以看到以下闪光点,但是太不想一本系统性的论著了。不知道作者在书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什么样一种方式,阅读的过程中我更直观的感觉是在读一本新闻报道的合集,而不是一本专著。这和我最初找这本书的初衷不相符,我只能这么说了。
  •     1越秋水,雾散尽,不请长缨,剑催西风。于是,粗糙愚钝的思想,渐渐打磨得锋利。继续前行,确实需要披荆斩棘。2让穷人看得起病,富人看得好病。3我明白,一个人做学问的第一要义,是学会理解底层,学会和普通的百姓对话,了解民间大众的疾苦。人应该讲求良知和人道。
  •     一如继往的犀利不失客观,可惜看的是阉割版的电子书。
  •     作为一个记者的书,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客观性大打折扣。不过很多事实还是发人深省。这本书被他写瞎了
  •     体制内的作者扯体制的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