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的神话(新知文库)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87年3月
ISBN:SH2002-296
作者:加缪
页数:169页

内容概要

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
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1949)等。除了剧本,加缪还写了许多著名的小说。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该作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长篇小说《鼠疫》(1947)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作家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加缪的创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极其客观地表现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笔简洁、明快、朴实,保持传统的优雅笔调和纯正风格。他的“小说从严都是形象的哲学”,蕴含着哲学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艺术家的强烈激情。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他赢得了远远超过前辈的荣誉。他的哲学及其文学作品对后期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影响很大。评论家认为加缪的作品体现了适应工业时代要求的新人道主义精神。萨特说他在一个把现实主义当作金牛膜拜的时代里,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主要作品有《误会》、《卡利古拉》、《戒严》、《正义》、《局外人》、《西西弗的神话》、《鼠疫》等。


 西西弗的神话(新知文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如果人们承认世界自身也能够去爱,去忍受痛苦的话,那就与世界和解了”——《西西弗的神话》。1 自加缪去世以来的几十年中,我们读他的文字,讨论他的作品,追寻他所走过的道路,谈到最多的是他所阐述的“荒诞”与“反抗”的命题,或者我们也从他的叙事内涵中读到了“孤独”2的主题。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内容中,加缪始终在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为我们书写一个荒谬的世界,从中,加缪教导我们要“反抗”,这种反抗精神并非对世界的否定,而是一种承认世界的荒诞,承认命运的反抗精神。因此,我们看到了他所要表现的另一个精神层面,一个看似与默尔索的冷若冰霜或是《鼠疫》中的灾难有些相悖的主题:“爱”或者说是“热爱”。看到他去世前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第一个人》时,我们发现,在这部不失为加缪最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中:他追忆他那贫苦、但又得到淳朴的人们的爱、受到地中海及其阳光启迪的童年。他在概述写作计划时说,“总之,我要讲述我曾经爱过的人们。”3于是带着这种“对世界之爱”去理解加缪的反抗与荒谬,也许能够让我们看到作者内心深处始终坚持的精神内涵。一在加缪的文字中经常出现阳光和大海,这类美好的事物并非为了与这个世界的荒谬形成对比。加缪在谈到让·格勒尼埃的《岛》一书时说::“我们应当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出生在他乡,却也深爱着阳光和躯体的光泽,他用无法模仿的语言对我们说这些景象是美的,但是它们即将消逝,因此我们要更加热爱它们。这个伟大的永恒的主题像激动人心的新颖题材那样在我们身上荡漾。大海,阳光,一张张脸庞,犹似一道道看不见的栅栏把我们隔开了,它们离我们越来越远,却始终使我们着迷。《岛》使我们醒悟,我们发现了文化。”4他后来在画家理查·马凯的画展中也谈到了这些景物赋予他的灵感:“我又看到了实验公园山丘上的美妙光线——这种淡淡的深蓝色光线——穿过密密的松林;我更好地理解了烈日下的梯巴萨的田野;我再次沉浸在满足之中,那种满足感从温暖的海湾上升到俯视着大海、洒满阳光的平台上。5”这些景物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阳光与阴影》的作者罗歇·格勒尼埃引述了加缪在一页纸上记下的他爱用的词:“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们,荒漠,荣誉,贫困,夏天,海洋。”我们发现“从他作品的第一篇直至最后一篇,其中每个词都出现过,或是潜在地出现过。这些词归纳的若不是他的思想,至少也是他的情感。”6这些文字就是加缪创作的感想,他借此表达对世界的思索与感受,体现出一种深厚的地中海精神和热情。加缪对世界的荒诞感来自对生活的切身体验,他的作品永远是对生活的见证。他把尼采的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任何苦难都无法,而且永远无法让我对我所认识的生活作伪证。”加缪不回避生活的种种不幸,他笔下的世界虽荒诞却是快乐的。来自现实的种种素材与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开始成为他的创作源泉,在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反与正》(1937)的序言中,:“无论如何,那美好的炎热天气伴随我度过童年,使我不会产生任何怨恨。我固然生活在经济拮据之中,但也不无某种享乐。我感到自己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所需要的就是给它们找到用武之地。贫困并不是这种力量的障碍。在非洲,海洋和阳光不取分文。”7《反与正》中,他设法在这世界中找到宁静和爱情的和谐,从中我们也看到加缪的整个创作的重大灵感所在:“不,重要的不是我,也不是世界,而仅仅是和谐和沉默,沉默在我身上产生了爱。”8他的第二部作品《婚礼》(1939)中,也充满了地中海的明媚阳光,阿尔及利亚的夏日。他想提倡某种文明形式:这种压倒一切的对生活的热爱,就是真正的地中海精神。9加缪在献给大学教授及拉丁语专家雅克·厄贡的《阿尔及尔之夏》中,引述了《九章集》普洛提诺的一些哲学思想,在大地,海洋,阿尔及利亚的太阳中,他发现了“灵魂的所在”,甚至“太一”。确实,普洛提诺经常引用表示热、气味、光和流水等隐喻。10在《局外人》中,同样不断地出现阳光,大海和夏天。主人公默尔索的母亲死了,他跟在灵柩车后,阳光刺目,这样的夏天,他更想到山谷中享受阳光。他后来悟到母亲的幸福,他知道死对于母亲而言或许是幸福的。加缪曾在青年时代的一首歌词中写道:“生活是漂浮的微笑。热爱正在逝去的东西,这就是奇迹。”加缪对死亡的解释正是出于对生的热爱。默尔索幸福地对一切都有把握,爱谁或不爱谁都无所谓,死去的人得到的是解脱,未来的生活远没有以往的生活更真切实在。整部书中充满了阳光,泥土,海水的气味,阿尔及利亚仿佛永远都是美好的夏天。《局外人》中的文字按照罗兰·巴特的说法,是写作的零度。这是一种不动声色,无所期望,不激动也不在乎的文字。这种文字中隐含着一种力量,其中也凝现着一种生活态度。陌生、虚无、异己,默尔索看似是这样一个悲剧。而文字里夹杂着阴影却随处透着阳光,表现的是荒谬的世界,却充满了理性。如果说加缪初步的分析使他对世界得出了荒谬的结论,那么他并不是为了自得其乐,而是为了寻找出路,为反抗,为爱。11不能否认,加缪的反抗就是出于对世界的爱。二文学的本质在于反抗。加缪认为生活的价值和崇高就是反抗,是头脑清醒。他从荒诞中得出三个结论,即:我的反抗,我的自由,我的激情。对待这个世界的荒诞,加缪所采取的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坚持奋斗,努力抗争。这种奋斗抗争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西西弗的神话》中推石上山周而复始却又不懈坚持的对命运抗争的精神。他认为这个世界没有高一层的意义。但是,这个世界中有些东西有意义,这就是人,因为只有人才要求有意义。在这种意义中,幸福就成为一种意志。于是,加缪鼓励我们含着微笑去见证生活,带着这样的勇气,穷尽可能地爱这个世界。加缪教给我们的不止是看到世界的荒谬而进行否定一切的反抗,而是坦然地面对,承认灾难追寻幸福的反抗。《西西弗的神话》的故事在哲学家柏格森(Bergson)12看来是无意义的,而加缪则认为在这个无理性的世界中,人的高贵通过躯体,创造,行动重新获得了自己的地位,人最终在这个世界里重新找到了荒谬酿就的美酒和冷漠做成的面包。从这一点上看,加缪所谈到的创造行动与柏格森的“宽宏大量”并无冲突,正是基于毫无怨恨,宽宏大量的本性,西西弗才找到了自己的意义。故事的最后一章谈到西西弗,这位神话英雄被判处永无止境地把岩石滚向山顶。可是他滚石上山的行为“足以充实人心”。由此引出结束全文的话:“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这种精神在《婚礼》中我们可以看到:“若无生之绝望便无对生活的爱。”13反叛的情绪并不是怨恨,反叛不能解决一切欲求,怨恨是对存在的否定,加缪就是要承认存在,用爱取代怨恨。三加缪所阐释的荒诞不仅仅是否定荒诞的悲剧存在,而是在荒诞中寻找反抗之路。这也是他与萨特的区别所在。如果只是对荒谬徒然的焦虑,加缪断然不会写出令人振奋的文字。加缪在一篇评论萨特的文章中认为萨特所描绘的荒诞还应走得更远:“看到生活的荒诞,这还不能成为目的,而仅仅是个起点。这是一个真理,几乎所有的伟大思想都由此起步。令人感兴趣的不是发现(荒诞),而是人从其中引出的结论和行动准则。”14他笔下反抗的人物并非对这个世界始终抱着痛恨,而是选择平静地接受,这便是面对生活的勇气,见证苦难的力量,这样的反抗正是源自对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的热爱。于是我们看到阳光,海水,夏天时感受到的是一种真正有力量的反抗,而这种反抗也让我们在沉重的生活中找到温暖。加缪在《致一位德国友人的信》(1945)中受浪漫主义前期作家塞纳古尔的一句话启迪,其中的第四封信包含着《鼠疫》和《反抗者》的全部精神。加缪发现了这句话,他该是幸福的。反抗的思想用几句话,从优美的语言中,从荒谬中迸发出来:“人都是要死的。不错,但让我们在抗争中死去,倘若等待我们的是虚无,也别让这变为理所当然!”15不断地与虚无抗争就是与世界的荒谬抗争,同时世界也给了我们这种反抗的力量。加缪始终在寻求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这种精神即爱。他并非用充满激动或幸福的语言描写这种爱,而往往是选择分离,灾难来表现。因为生活是同时需要激情与清醒的。加缪运用的是一种事实推理法和抒情诗式的表达法,要我们在苦难荒谬的生活中坚持追寻幸福的意志。我们无法调和世界,而世界也不可能永远归结为理性和合乎常理的原则,因而活在这个四处碰壁的世界,人无法超越,只能选择用“善”来面对,用“爱”去理解。在《鼠疫》中,我们看到同情与绝望随着鼠疫的恐慌蔓延,人们失去方向,经历过无所适从之后的人们,很快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反抗,人道主义的关爱成为鼠疫的克星。《鼠疫》中没有女性形象,而加缪正是借这种缺失来让人们感受,失去女性这便是个无法生存的世界。没有女性在场,爱情的主题却比在加缪的其他作品中更多涉及到。“当里约偶尔发现克郎在流泪时,他‘知道此刻流泪的老人在想什么,而他的想法同老人一样:这个无爱情的世界犹如一个死亡的世界,人们迟早会厌烦这监狱般的生活,厌烦劳作并失去勇气,而去寻求一张活生生的脸和充满柔情的欢悦的心’。”16这种手法同加缪选择分离、灾难、漠然等主题来表现承认荒谬、充满斗志的反抗内涵相同。他不是直接用人与人之间爱情的美好来描写爱,而是用白色文字中的缺失给人失去爱的空洞感,这种无形的力量胜过任何语言,这也就是加缪沉默的文字所给人的力量。四哲学家始终强调“人”是一切的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在自我规定之前已存在。而加缪认为,人就是自身的目的。存在主义的“人”在脱离自身时存在,在超越中存在。而加缪则告诉人们:“人”无法超越。于是加缪理性地思考人活在世界上,与荒谬并存并不断地反抗,我们反抗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加缪的文字中看似荒诞,绝望,阴暗,苍白的内容,实则处处透着阳光。他告诉我们:世界就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人类无法缺少的意义。生活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人们反抗世界的荒谬,而我们的反抗不就是为了这种存在的意义吗?注解:1、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19页。2、黄晞耘《加缪叙事的另一种阅读》,《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3、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作者序,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4、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5页。5、同上,第12页。6、同上,第183页。7、加缪《反与正》作者序,丁世中译,载《加缪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卷,第4页。本处节选引自吴岳添《萨特与加缪的恩怨》,《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8、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41页。9、吉奈斯蒂埃《阿尔贝·加缪》,施益译,《文艺理论译丛》,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第3辑,1985年,第505页。10、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43页。11、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引言,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2、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他认为只有直觉和生命动力才是我们应优先关注的东西,这是超越的行为,在完成任务时产生的胜利感觉,这也是“宽宏大量”。(作者注)13、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81页。14、加缪《评让—保尔·萨特的〈恶心〉》,杨林译,《文艺理论译丛》,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第3辑,1985年,第305页15、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110页16、同上,第125页。
  •     “与世界不分离。   把生命置于阳光之中,一生中就不会一事无成。   不管处在何种境地,遇到何种不幸与失望,   我的所有努力便是重新去寻找接触。   在我亲身体验到的这种悲哀之中,   爱,   是难以表达的意愿。   即使看到的仅仅是夜幕中的一座丘陵,   那又是何等陶醉的感觉。” ——加缪加缪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当在做某些事,某些被自己认为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的时候,他是幸福的,无论此时他承受了何种痛苦和压力。在这段文字中,我最喜欢的是‘我的所有努力便是重新去寻找接触’,它似乎告诉我们无论何种经历,那都是新的旅途的起点,人应该保有一种重新开始的力量和勇气,不要哀叹过去,更不应沉迷于过去的荣耀之中,勇敢的去尝试那些未知的领域,在这一跋涉的过程中,成为自己。
  •     相信我,翻译得就是一坨屎。而且和一般的烂翻译不一样;如果说平时看的翻译水平不足最大可能性是会造成阅读障碍的话(而这个我们是能够意识到的),译者在这本书里面简直近乎故意翻错,不知是何居心。往好处说是她缺乏基本的对于加缪、对于西方古典学的认识和知识背景;往坏处想就是她压根不想让你读懂这本书,才会故意引申、扭曲原文的含义。而且不是全部扭曲,而是在一些关键之处扭曲,所以假如不看原文或者英译本的话还真有可能以为加缪就是这么说的。我最开始先看中文版,发现读起来似是而非,似通非通;于是借助英文版试图照应,结果就发现许多地方两者是矛盾的——简直说的就不是一回事。然后找法文的再比对一下,就知道了这本中译本有多扯淡,简直是狗屁不通、令人发指。所以凡是英文阅读无障碍的还是去读英文版吧,或者干脆就别读这本书了;读坏书还不如不读。讨论目的,谢绝人身攻击。反对意见欢迎,请拿出干货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只看了西西弗神话,其他部分晦涩的推理,暂时看不下去。
  •     简直是胡翻,扯淡!
  •     翻譯,翻譯,差得難受呀!
  •     没看懂,没记住什么,但是觉得很好。
  •     五星打给加缪~~!! 翻译要减分.... 虽然译得很认真, 不过在全文对比了三个译本之后, 发现这本书要翻译得令人全然满意是很艰难的~~相比之下这个译本算不错了!
  •     读后觉得加缪的论证没有杜小真的译后记提到的那么震撼有力,苏珊桑塔格对加缪这种哲学随笔评价“不过是一个极有天赋和文采的模仿者的作品”。
  •     超前的,过时的;理性的,感性的;混沌的,清晰的;普适的,局限的。这本书就这些。
  •     荒谬的英雄,荒谬的反抗者。
  •     一个十分合理的建议:豆瓣上点了“读过”后应该再弹出个子窗口,包含“已懂”和“没懂”两个按钮以供选择。比如这本,唯一全篇章透彻理解的就是译后记。难过
  •     西方的智者,西方的思维-----聪明的无奈,小孩般的无辜,挺可爱的,但看多了却成了心理负担.
  •     荒谬!
  •     那个年代的翻译真是出大家
  •     “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说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这块巨石上的每一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每一粒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就足以使一个人感到心里充实。应当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     对待终极问题刻骨的真诚
  •     这翻译。。。逼的人学法语不行了。
  •     有鉴于人不能在生命中活过两次,所以何故谈起死不死的事情呢。。。。
  •     22永远不应该希望重新恢复那给予我们心灵平静的熟悉而又宁馨的平面25知以它的方式也告诉我这个世界是荒谬的。它的对立面—盲目的理性宣称一切都是清楚明白的,而这毫无用处63我触摸到的,反抗我的东西,就是我理解的东西67生活着,就是使荒谬生活着。而要使荒谬生活,首先就要正视它69荒谬三推论:最初结论:反抗。个人力量维持荒谬之紧张状态,以意识和反抗证实唯一的真理—较量71失去了对永恒的确信,什么样的自由能够存在呢72在想像他生活的目的时,他就变成了自身自由的奴隶73荒谬:不存在明天。这成为我自由的深刻原因74结论二:自由。死亡和荒谬在此是唯一合理的自由原则:人心灵能体验和经历的自由79结论三:激情80生活规则:拒绝自杀115人是他自己唯一的目的159幸福与荒谬是同一大地的两个产儿165生活是,未来不
  •     待续。
  •     生命中所有的努力都是西西弗式的,此岸和彼岸都是虚无,唯有向彼岸前进的过程才存在“意义”生长的空间,当你能够赋予这个过程以“价值”,西西弗才是幸福的。
  •     存在主义
  •     杜小真的翻译是不是有问题,为什么读起来不通情理?
  •     影响人生
  •     智商被碾压了…选《局外人》来做book report作业真的大丈夫吗……
  •     对荒谬的清醒认识给他造成了痛苦,也使他获得了成功。
  •     难读
  •     真是看不懂。
  •     除了书名,什么也不记得了。。。
  •     正是因为人固有一死这个结局的确定,所以这种在当下任由真实可感的激情来去和对荒诞的享有,这种兼有和解和反抗的感知思维和行动,才是人弥足珍贵的所能穷尽的所有自由。 人寻求的意义并不在于自身存在之外。阳光多美丽;海水是蓝色的。
  •     对待荒谬的世界,不必执着与赋予其意义。 只管竭尽全力去穷尽它,生活就是反抗。 想要搬动巨石,就要变得比巨石更坚硬。
  •     人的存在是一种荒谬,自杀在人的心中默默酝酿着,犹如酝酿一部伟大的作品,用自己的双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到死都任凭其感情行事,潇洒,潇洒……
  •     被人称之为生活理由的同时也就是死的充分理由
  •     读了第二遍,才依稀明白。不得不说散文写得很值得玩味,相比于纯哲学的表达,散文的表达方式更富弹性。至于加缪与一般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区别,还需在进一步了解萨特、尼采、雅斯贝尔斯、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等人之后才能有个明确的评判。
  •     他相信时,他不相信他相信;他不相信时,他不相信他不相信。是我的灯塔
  •     总觉得自己慢慢要明白了,又突然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简直和西西弗一样。结果什么意义也没有,多么可笑。
  •     终于读了加缪的作品,这是一种静默、欣喜、确然、而有力量的感受。读完后有一种:尘归尘,土归土的淡然;同时,也有一种接受的力量。加缪的思想中所探讨的主题是真切的,说到底,死与活其实是一回事。加缪从“生活是否值得的自杀”问题开始,从一个陌生的、非人的、带有荒谬感的恍然的世界,最后借由西西弗的神话,又呈现了一个切身的、充满力量的个人世界。回到每个读者自身,活着为了什么?生活是否可以凑合?这些是活着的人难以避免的问题。加缪认为,正视生活是荒谬的这一真实性是一种可能性的开始。总归说来,答案太多,又有什么真假对错,你选择哪个,这是一个决定。生活总归是每个个体自己的生活。就像加缪所说,痛苦和幸福本身就是一体两面的。但是,你愿意沉睡,或者你清醒的知道自己装睡,这是不同的罢。关键是,自己知道,这是重要的。
  •     存在主义经典之作
  •     微笑的悲歌
  •     看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就够了
  •     这本书的内涵应该是很高的。我也是第一次接触到荒谬一词。猛然觉得陀爷书中的思想和这个极为相似。可惜的就是这个版本的翻译实在不敢恭维。可能是年代早吧,好多直译,让本来就晦涩的哲学知识更难理解了。沈志明先生的那个版本翻译的要好多了,换那一本。
  •     這回終於讀懂了,不過還是要慢慢消化的。翻譯的年代久遠了,有些晦澀,不知道能不能出個新的翻譯版,比如柳鳴久之類的。
  •     毁三观的书必须收。
  •     第三遍的时候,给读完了。荒谬,源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紧张对立状态;勿妄想通过抽象与狂热盲目的希望跨越这存在的鸿沟,这种跨越已然取消了荒谬这个清醒存在的前提本身;承认和接受荒谬前提下的生活就是容忍着荒谬生活而不试图以自杀或思想取消它,保持这“挤压我的东西”,走这一条“仅仅和自己所知的东西生活”的道路,一条反抗虚无而不是取消虚无的道路。“反抗对荒谬说‘是’,但是对未来说‘不’。”这种生活的意义在于当下穷尽存在的可能,反抗本身维系着生活的激情。最后,个体重新回到他曾惊异和质疑的生活轨道,带着常人的面色继续生活。然而,一切已然不同。
  •     年轻时受到这本小书的影响。。
  •     希望的荒谬之处在于:一介肉身,又凭什么让时间来替你背负飘渺的期望呢
  •     加缪:比巨石更加坚硬
  •     西西弗的神话,就是人性与命运的抗争。人生就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如果只是想着未来的意义,会痛苦不堪,如果安于当下,则不知忧烦。西西弗对荒谬的清醒意识给它带来了痛苦,同时也造成了他的胜利。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加缪认为,关键是要活着,不希求将来。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种人生观,是傻逼还是顽强。
  •     写论文简单读过,加缪早期的哲学随笔,从探讨自杀说起,告诉我们荒谬的世界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大部分人不像西西弗斯那样认识到我们普通的生活也是“推上、推下”毫无意义,如果你认识到了,感到了悲剧感,还能够义无反顾的生活着,这样的人才是真的人。而“荒谬的人”正是这种不为永恒花费一毛的人,活在当下。毕竟哲学著作,不好读。
  •     重要的不是意识到生活的荒谬,而是认识之后的选择与行动。这本书和《局外人》应该当作互补的作品来阅读。《局外人》算是理论指导下的作品,《西西弗的神话》是对其的注解。
  •     後悔現在才讀到這本書,寫這本書時加繆只有二十九歲!
  •     杜小真译的这版算是最易懂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