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的神话(新知文库)》书评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87年3月
ISBN:SH2002-296
作者:加缪
页数:169页

世界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如果人们承认世界自身也能够去爱,去忍受痛苦的话,那就与世界和解了”——《西西弗的神话》。1 自加缪去世以来的几十年中,我们读他的文字,讨论他的作品,追寻他所走过的道路,谈到最多的是他所阐述的“荒诞”与“反抗”的命题,或者我们也从他的叙事内涵中读到了“孤独”2的主题。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内容中,加缪始终在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为我们书写一个荒谬的世界,从中,加缪教导我们要“反抗”,这种反抗精神并非对世界的否定,而是一种承认世界的荒诞,承认命运的反抗精神。因此,我们看到了他所要表现的另一个精神层面,一个看似与默尔索的冷若冰霜或是《鼠疫》中的灾难有些相悖的主题:“爱”或者说是“热爱”。看到他去世前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第一个人》时,我们发现,在这部不失为加缪最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中:他追忆他那贫苦、但又得到淳朴的人们的爱、受到地中海及其阳光启迪的童年。他在概述写作计划时说,“总之,我要讲述我曾经爱过的人们。”3于是带着这种“对世界之爱”去理解加缪的反抗与荒谬,也许能够让我们看到作者内心深处始终坚持的精神内涵。一在加缪的文字中经常出现阳光和大海,这类美好的事物并非为了与这个世界的荒谬形成对比。加缪在谈到让·格勒尼埃的《岛》一书时说::“我们应当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出生在他乡,却也深爱着阳光和躯体的光泽,他用无法模仿的语言对我们说这些景象是美的,但是它们即将消逝,因此我们要更加热爱它们。这个伟大的永恒的主题像激动人心的新颖题材那样在我们身上荡漾。大海,阳光,一张张脸庞,犹似一道道看不见的栅栏把我们隔开了,它们离我们越来越远,却始终使我们着迷。《岛》使我们醒悟,我们发现了文化。”4他后来在画家理查·马凯的画展中也谈到了这些景物赋予他的灵感:“我又看到了实验公园山丘上的美妙光线——这种淡淡的深蓝色光线——穿过密密的松林;我更好地理解了烈日下的梯巴萨的田野;我再次沉浸在满足之中,那种满足感从温暖的海湾上升到俯视着大海、洒满阳光的平台上。5”这些景物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阳光与阴影》的作者罗歇·格勒尼埃引述了加缪在一页纸上记下的他爱用的词:“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们,荒漠,荣誉,贫困,夏天,海洋。”我们发现“从他作品的第一篇直至最后一篇,其中每个词都出现过,或是潜在地出现过。这些词归纳的若不是他的思想,至少也是他的情感。”6这些文字就是加缪创作的感想,他借此表达对世界的思索与感受,体现出一种深厚的地中海精神和热情。加缪对世界的荒诞感来自对生活的切身体验,他的作品永远是对生活的见证。他把尼采的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任何苦难都无法,而且永远无法让我对我所认识的生活作伪证。”加缪不回避生活的种种不幸,他笔下的世界虽荒诞却是快乐的。来自现实的种种素材与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开始成为他的创作源泉,在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反与正》(1937)的序言中,:“无论如何,那美好的炎热天气伴随我度过童年,使我不会产生任何怨恨。我固然生活在经济拮据之中,但也不无某种享乐。我感到自己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所需要的就是给它们找到用武之地。贫困并不是这种力量的障碍。在非洲,海洋和阳光不取分文。”7《反与正》中,他设法在这世界中找到宁静和爱情的和谐,从中我们也看到加缪的整个创作的重大灵感所在:“不,重要的不是我,也不是世界,而仅仅是和谐和沉默,沉默在我身上产生了爱。”8他的第二部作品《婚礼》(1939)中,也充满了地中海的明媚阳光,阿尔及利亚的夏日。他想提倡某种文明形式:这种压倒一切的对生活的热爱,就是真正的地中海精神。9加缪在献给大学教授及拉丁语专家雅克·厄贡的《阿尔及尔之夏》中,引述了《九章集》普洛提诺的一些哲学思想,在大地,海洋,阿尔及利亚的太阳中,他发现了“灵魂的所在”,甚至“太一”。确实,普洛提诺经常引用表示热、气味、光和流水等隐喻。10在《局外人》中,同样不断地出现阳光,大海和夏天。主人公默尔索的母亲死了,他跟在灵柩车后,阳光刺目,这样的夏天,他更想到山谷中享受阳光。他后来悟到母亲的幸福,他知道死对于母亲而言或许是幸福的。加缪曾在青年时代的一首歌词中写道:“生活是漂浮的微笑。热爱正在逝去的东西,这就是奇迹。”加缪对死亡的解释正是出于对生的热爱。默尔索幸福地对一切都有把握,爱谁或不爱谁都无所谓,死去的人得到的是解脱,未来的生活远没有以往的生活更真切实在。整部书中充满了阳光,泥土,海水的气味,阿尔及利亚仿佛永远都是美好的夏天。《局外人》中的文字按照罗兰·巴特的说法,是写作的零度。这是一种不动声色,无所期望,不激动也不在乎的文字。这种文字中隐含着一种力量,其中也凝现着一种生活态度。陌生、虚无、异己,默尔索看似是这样一个悲剧。而文字里夹杂着阴影却随处透着阳光,表现的是荒谬的世界,却充满了理性。如果说加缪初步的分析使他对世界得出了荒谬的结论,那么他并不是为了自得其乐,而是为了寻找出路,为反抗,为爱。11不能否认,加缪的反抗就是出于对世界的爱。二文学的本质在于反抗。加缪认为生活的价值和崇高就是反抗,是头脑清醒。他从荒诞中得出三个结论,即:我的反抗,我的自由,我的激情。对待这个世界的荒诞,加缪所采取的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坚持奋斗,努力抗争。这种奋斗抗争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西西弗的神话》中推石上山周而复始却又不懈坚持的对命运抗争的精神。他认为这个世界没有高一层的意义。但是,这个世界中有些东西有意义,这就是人,因为只有人才要求有意义。在这种意义中,幸福就成为一种意志。于是,加缪鼓励我们含着微笑去见证生活,带着这样的勇气,穷尽可能地爱这个世界。加缪教给我们的不止是看到世界的荒谬而进行否定一切的反抗,而是坦然地面对,承认灾难追寻幸福的反抗。《西西弗的神话》的故事在哲学家柏格森(Bergson)12看来是无意义的,而加缪则认为在这个无理性的世界中,人的高贵通过躯体,创造,行动重新获得了自己的地位,人最终在这个世界里重新找到了荒谬酿就的美酒和冷漠做成的面包。从这一点上看,加缪所谈到的创造行动与柏格森的“宽宏大量”并无冲突,正是基于毫无怨恨,宽宏大量的本性,西西弗才找到了自己的意义。故事的最后一章谈到西西弗,这位神话英雄被判处永无止境地把岩石滚向山顶。可是他滚石上山的行为“足以充实人心”。由此引出结束全文的话:“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这种精神在《婚礼》中我们可以看到:“若无生之绝望便无对生活的爱。”13反叛的情绪并不是怨恨,反叛不能解决一切欲求,怨恨是对存在的否定,加缪就是要承认存在,用爱取代怨恨。三加缪所阐释的荒诞不仅仅是否定荒诞的悲剧存在,而是在荒诞中寻找反抗之路。这也是他与萨特的区别所在。如果只是对荒谬徒然的焦虑,加缪断然不会写出令人振奋的文字。加缪在一篇评论萨特的文章中认为萨特所描绘的荒诞还应走得更远:“看到生活的荒诞,这还不能成为目的,而仅仅是个起点。这是一个真理,几乎所有的伟大思想都由此起步。令人感兴趣的不是发现(荒诞),而是人从其中引出的结论和行动准则。”14他笔下反抗的人物并非对这个世界始终抱着痛恨,而是选择平静地接受,这便是面对生活的勇气,见证苦难的力量,这样的反抗正是源自对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的热爱。于是我们看到阳光,海水,夏天时感受到的是一种真正有力量的反抗,而这种反抗也让我们在沉重的生活中找到温暖。加缪在《致一位德国友人的信》(1945)中受浪漫主义前期作家塞纳古尔的一句话启迪,其中的第四封信包含着《鼠疫》和《反抗者》的全部精神。加缪发现了这句话,他该是幸福的。反抗的思想用几句话,从优美的语言中,从荒谬中迸发出来:“人都是要死的。不错,但让我们在抗争中死去,倘若等待我们的是虚无,也别让这变为理所当然!”15不断地与虚无抗争就是与世界的荒谬抗争,同时世界也给了我们这种反抗的力量。加缪始终在寻求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这种精神即爱。他并非用充满激动或幸福的语言描写这种爱,而往往是选择分离,灾难来表现。因为生活是同时需要激情与清醒的。加缪运用的是一种事实推理法和抒情诗式的表达法,要我们在苦难荒谬的生活中坚持追寻幸福的意志。我们无法调和世界,而世界也不可能永远归结为理性和合乎常理的原则,因而活在这个四处碰壁的世界,人无法超越,只能选择用“善”来面对,用“爱”去理解。在《鼠疫》中,我们看到同情与绝望随着鼠疫的恐慌蔓延,人们失去方向,经历过无所适从之后的人们,很快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反抗,人道主义的关爱成为鼠疫的克星。《鼠疫》中没有女性形象,而加缪正是借这种缺失来让人们感受,失去女性这便是个无法生存的世界。没有女性在场,爱情的主题却比在加缪的其他作品中更多涉及到。“当里约偶尔发现克郎在流泪时,他‘知道此刻流泪的老人在想什么,而他的想法同老人一样:这个无爱情的世界犹如一个死亡的世界,人们迟早会厌烦这监狱般的生活,厌烦劳作并失去勇气,而去寻求一张活生生的脸和充满柔情的欢悦的心’。”16这种手法同加缪选择分离、灾难、漠然等主题来表现承认荒谬、充满斗志的反抗内涵相同。他不是直接用人与人之间爱情的美好来描写爱,而是用白色文字中的缺失给人失去爱的空洞感,这种无形的力量胜过任何语言,这也就是加缪沉默的文字所给人的力量。四哲学家始终强调“人”是一切的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在自我规定之前已存在。而加缪认为,人就是自身的目的。存在主义的“人”在脱离自身时存在,在超越中存在。而加缪则告诉人们:“人”无法超越。于是加缪理性地思考人活在世界上,与荒谬并存并不断地反抗,我们反抗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加缪的文字中看似荒诞,绝望,阴暗,苍白的内容,实则处处透着阳光。他告诉我们:世界就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人类无法缺少的意义。生活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人们反抗世界的荒谬,而我们的反抗不就是为了这种存在的意义吗?注解:1、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19页。2、黄晞耘《加缪叙事的另一种阅读》,《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3、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作者序,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4、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5页。5、同上,第12页。6、同上,第183页。7、加缪《反与正》作者序,丁世中译,载《加缪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卷,第4页。本处节选引自吴岳添《萨特与加缪的恩怨》,《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8、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41页。9、吉奈斯蒂埃《阿尔贝·加缪》,施益译,《文艺理论译丛》,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第3辑,1985年,第505页。10、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43页。11、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引言,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12、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他认为只有直觉和生命动力才是我们应优先关注的东西,这是超越的行为,在完成任务时产生的胜利感觉,这也是“宽宏大量”。(作者注)13、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81页。14、加缪《评让—保尔·萨特的〈恶心〉》,杨林译,《文艺理论译丛》,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第3辑,1985年,第305页15、罗歇·格勒尼埃《阳光与阴影》,顾嘉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110页16、同上,第125页。

文字的力量

“与世界不分离。   把生命置于阳光之中,一生中就不会一事无成。   不管处在何种境地,遇到何种不幸与失望,   我的所有努力便是重新去寻找接触。   在我亲身体验到的这种悲哀之中,   爱,   是难以表达的意愿。   即使看到的仅仅是夜幕中的一座丘陵,   那又是何等陶醉的感觉。” ——加缪加缪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当在做某些事,某些被自己认为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的时候,他是幸福的,无论此时他承受了何种痛苦和压力。在这段文字中,我最喜欢的是‘我的所有努力便是重新去寻找接触’,它似乎告诉我们无论何种经历,那都是新的旅途的起点,人应该保有一种重新开始的力量和勇气,不要哀叹过去,更不应沉迷于过去的荣耀之中,勇敢的去尝试那些未知的领域,在这一跋涉的过程中,成为自己。

跪求大家别看这本了。

相信我,翻译得就是一坨屎。而且和一般的烂翻译不一样;如果说平时看的翻译水平不足最大可能性是会造成阅读障碍的话(而这个我们是能够意识到的),译者在这本书里面简直近乎故意翻错,不知是何居心。往好处说是她缺乏基本的对于加缪、对于西方古典学的认识和知识背景;往坏处想就是她压根不想让你读懂这本书,才会故意引申、扭曲原文的含义。而且不是全部扭曲,而是在一些关键之处扭曲,所以假如不看原文或者英译本的话还真有可能以为加缪就是这么说的。我最开始先看中文版,发现读起来似是而非,似通非通;于是借助英文版试图照应,结果就发现许多地方两者是矛盾的——简直说的就不是一回事。然后找法文的再比对一下,就知道了这本中译本有多扯淡,简直是狗屁不通、令人发指。所以凡是英文阅读无障碍的还是去读英文版吧,或者干脆就别读这本书了;读坏书还不如不读。讨论目的,谢绝人身攻击。反对意见欢迎,请拿出干货来。


 西西弗的神话(新知文库)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