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椅上的谎言》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诊疗椅上的谎言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111391272
作者:(美)欧文•亚隆
页数:404页

诚实也终将我们解救

第一次了解了一下心理医生,病人的移情和医生的反移情都将是面对的大问题,我们以后又何尝不会遇到移情的病人呢?在真真假假、欺骗与背叛之间,暴露出更多的是真实的人性;妒忌、愤怒、贪婪与报复,也是世间的折射。但世间未必就如此不堪,人性也未必就是那么自私,是诚实将我们陷入如此境地,最终也会是诚实将我们解救

真诚与谎言的相对论

这是一本让人拍手称奇的小说。如果你是普通读者,你会被小说的情节吸引,如着魔一般,恨不能一口气读完;如果你是专业人士,你只能恨得牙痒痒,光是把那些专业术语用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都已很让人伤透脑筋,更不用说是以心理治疗作为叙事线索了。欧文•亚隆的小说《诊疗椅上的谎言》到达了艺术性与专业性的完美结合。首先这是一个精彩无比的故事,戏剧性冲突,节奏紧凑,开篇与结尾切入点都很妙,通俗易懂;其次专业性很强,精神分析、自由联想、团体治疗、督导与伦理,但一点也不枯燥,故事性强,十分好看。真是让人妒忌,既是心理治疗大师,又是小说创作好手。文中的幽默比比皆是,塑造的人物鲜明又不单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展开妙若莲花,又有开创性和实验性,大胆构思,细节着笔,让人五体投地。故事带给我巨大的冲击力,还有心灵上的震撼。什么是真正的诚实,底线到底可以触碰吗?小说好像有股魔力,吸引着你读下去,读的过程中教人摸不着头脑,真实中有虚构,虚构中又有真实,就像书中卡萝在治疗时的感受一样,一方面要编造虚构的故事来报复她的心理医生,另一方面又被治疗带来的变化冲击着,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甚至你读完了,放下书,仍意犹未尽。

诊疗椅上的谎言及其他

和同行聊起《诊疗椅上的谎言》这本书,我们首先是被美国同行的惊人体能所打动。一位五十多岁的治疗师典型的工作日安排是:8—9个咨询,每个5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一场篮球赛,一顿大餐,晚上再去开一场学术会议,在会上搞搞派系斗争,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还用计算器算算今天的股票涨了多少,咨询费又收了多少。在我现在的阶段,每天最多只敢排三个,每个一小时,中间最好间隔一顿饭,别的时间也就看看书睡睡觉干点杂活。后来看到小说里这位治疗师(马歇尔)下场颇惨,我心里倒是平衡了很多。  接下来试着剖析一下书里提到的几个和治疗相关的主题。  首先是治疗师的自我暴露。传统精神分析框架里,治疗师要躲在职业面具的“白板”后面,让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充分投射在这块白板上。后来很多流派批评这种方式让治疗师显得没有人性,治疗毕竟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当前很多人属于“中庸派”,认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部分的自我暴露。  因为保密原则是针对治疗师的,而从来不约束来访者,在这里可以用我经历过的两个治疗师来举例,他们在自我暴露这件事上处在两个极端。(当然我还是不会说他们的名字)。一位治疗师像是用橡皮防弹盔甲武装到牙齿。如果我说:“刚才你说的这句话让我有点生气。”他就会问:“我很好奇,生气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我接着说:“你这样说让我觉得你好像在拒绝我。”他就会问:“我很好奇,被人拒绝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然后他就会把话题引向童年:小时候你的父母是不是会做一些让你生气的事,或者重要的人拒绝了你对你产生创伤,以至于现在别人随便做点什么你就会觉得生气,觉得被拒绝,巴拉巴拉……最后我对他愤怒了,他还是很淡定,一双猥琐的小眼睛透过高度镜片瞟着我:“我很好奇,愤怒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另一位治疗师,我们在一起的时间里,情况最好的时候,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讲自己的事,剩下四分之三听她讲;情况最糟的时候,她从我进门讲到我出门,等我出了门,已经忘了今天为什么来找她。她是如此慷慨地跟我“分享”她的经历,她的感受,她的领悟,她的学习。如果心理治疗就是告诉来访者一些他不知道的事,那我的确次次都是满载而归。等到我因为别的原因而结束了这段令人困惑的关系,突然发现,我知道她的治疗观念,知道她的治疗技术,知道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看重什么又不在乎什么,我知道她家里每位亲人都是什么性格,也知道她和几乎每一位男友是怎样认识又是怎样分手的。可是对我的这一切,她知道的聊聊无几。后来学到的比昂的“容器”概念,才反应过来,自己是去交了钱,当了她的容器。  当然,仅就《诊疗椅上的谎言》里的情况来看,美国同行在这类问题上的斗法水准真没这么低级。综合亚隆好几本书里传达的信息,或许可以把他的观点大概总结如下:  适时、适当的自我暴露,会有助于咨访之间建立更平等、更有人性的关系。但在暴露前要充分进行评估:这个暴露是为了来访者的利益,还是出于治疗师自己尚未修通的情结(比如自恋、征服欲、情感索求之类)。当然,由于来访者对治疗师说的话并没有保密义务,治疗师需要能够承担自己的暴露被公之于众的后果。其实治疗师不需要述说多少自己过往的私事,只要对当下的感受和体验保持敞开,愿意坦诚相见,就已经会对治疗有所助益。  小说里的主人公治疗师恩尼斯,就处在一个从完全不自我暴露的传统向适当的自我暴露进行转变和试验的阶段,读者可以看到他忐忑不安、步履艰难,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这个无人地带进行探索。不过不用担心,在亚隆的小说中,真诚和真实总会受到奖赏——虽然在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的治疗中,这种奖赏不见得总能来得那么快、那么容易。  小说中另一个与治疗有关的主题,就是诊疗椅上的“谎言”。如书中所言,也许治疗师是最容易受骗的人,因为他们总是默认,来访者不会花那么多钱就为跑来向一个陌生人撒谎。小说呈现了来访者在诊疗椅上撒谎的诸多原因:为了挽回婚姻、为了逃避责任、为了报复……甚或就是为了诈骗治疗师。面对这么多陷阱,治疗师怎么办呢?说真话总是没错的,亚隆一直强调:真相是最后的救赎。  这一点倒可以消除不少治疗师的自我幻觉——也是很多外行对这个行业的幻觉——治疗师不是测谎仪。治疗师固然有“阅人无数”的经验,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真相的探索者和呈现者,但他们和侦探不同,他们并不预先假定对方想要掩藏真相,而把这场互动变成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虽然有时候局面看起来有些像)。我相信,在人性深处,人冥冥中想要了解并呈现关于自我的真相,所以才有症状,有痛苦,有了随之而来的一切。而所谓的“治疗联盟”,一层很重要的意思,就是治疗师和来访者的这一部分人性所达成的联盟。  第三个关于治疗的主题,是治疗师自己的欲望,或者叫做反移情。对治疗师而言,治疗的场域也是人性的考验场,无论金钱还是色欲,任何一个起心动念都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刻掀起轩然大波。小说就呈现了治疗师职业生涯中会频频遇到的两大类考验:性和金钱。具体情节我就不剧透了,倒是可以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感。  性的层面,圈子里时不时都会传点什么把来访者(或者被来访者)推倒在沙发上的八卦。除了其中令人兴奋的色欲情节,同行私底下的津津乐道,恐怕也是在防御自己的无力感:谁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深陷对某个来访者的迷恋之中?又有谁能保证遇到这样的局面能够全身而退呢?在欲望这个层面,我们也经常挣扎在一个和来访者一样的问题中:到底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  至于金钱的层面,行贿已经不止是我们的民俗,而几乎要成为国粹。我们给各种“老师”和“医生”塞的红包不可谓少,来到似师似医的“心理咨询师”这里,相互之间发生点生意往来,提供点职业便利,好像就成了默许的事。国外的咨询书籍里动不动说不能对来访者进行“金钱剥削”、“性剥削”,我却不大听到同行说这些词。中国人心里少有“剥削”这个概念,也许是来自于天然的边界不清,“你的”还是“我的”模棱两可,拿也就拿了,被拿走也就被拿走了,时间长了觉得有点怪,还得找些别的理由让自己“合理化”过去。  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能否通过这些考验,与学识、经验、资历都没有关系,只关乎人性本身,在地方学会执牛耳的大佬并不比半路出家的小年轻多几分胜算。亚隆引用罗杰斯的话说:不要花时间去培养咨询师,而要花时间去找适合做咨询的人。  治疗师写的小说在一点上与很多其他的小说不太一样。一般的小说里,人物性格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性格鲜明,哪怕消失几百页之久,再一出场,化成灰读者也认得出来。也许有时候,读者要的就是这种“化成灰也认得出来”的快感。治疗师写的小说中,人物性格却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由此带来一种希望:所谓命中注定的悲剧,并非不可更改。  看到人的本性发生改变,是一种奇妙的感受。而催化这种改变的发生,又是如此不易,不论是在虚构里,还是在现实中。也许这是治疗师兼小说家的双重乐趣。

真诚的救赎之路

欧文•亚隆的名字,在心理学界可谓如雷贯耳。亚隆作为心理治疗方案毋庸置疑的权威与大师级人物,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与团体心理治疗中做出巨大的贡献。很遗憾自己作为心理学的一位业余爱好者,并未在读这本小说前对心理治疗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不然想必理解会更为深刻。但是自己也同样幸运的,在之前接触过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思想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技巧,在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趣味性与专业性并存,也引发自己的不少感悟与思考。《诊疗椅上的谎言》是一本异常精彩的小说,其精密构思的情节,紧凑而深刻的对话描写,贯穿整本书的各个主人公的生命线索,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文学性的造诣,想必不会逊于欧美市场上的绝大部分畅销小说。而作为一本心理治疗小说,其更突出的特点是,其对人物自身性格与生命经历的深入描述与分析,以及对心理治疗本身的指导意义。在具体的情节上,此处不必拘泥,在这里我主要谈谈最印象深刻的几点。在这本小说中,或许读者最不能忽略的,或者是文中最极力表达的一点,就是在不同的心理医生的人物塑造上,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欧内斯特•拉许,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是面向来访者保持真诚的一种全新治疗方式的实践者。虽然作为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但是其绝非一个完美的形象,在他身上同样存在人性最原始的冲突,存在着情欲移情的强烈诱惑,存在着打破职业道德的挣扎与冲动。他敢于质疑权威,主动开拓一种适应时代全新的治疗方法,而“真诚”这一核心要素,使得医生与来访者都在欺骗与现实之间得到了救赎。西摩•特洛特与赛斯•潘德,这两个人物形象可惜有些类似,都是心理治疗界的资深人物,也都因为打破了传统的心理治疗职业界限而受到学界的道德谴责,乃至是学术地位的一落千丈与政治地位的剥夺。而更重要的一点,西摩•特洛特的对来访者保持真诚的思想与豁达的态度对欧内斯特•拉许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正是其走向心理医生职业道路的契机。马歇尔•施特莱德,小说中相对反面的人物,自傲,生活在一种家长式的权威之中,爱慕金钱与利益,其身上的很多特质,是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所必须要克服的困难。其对患者的治疗往往重视精神分析的理论技巧,坚持权威的理论观点,在医生与来访者的关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同样在对欧内斯特•拉许的督导过程中,也注重树立一种遵从权威的传统精神分析训练模式。抛去对具体情节的分析,从中反映出的存在主义思想应该集中体现在欧内斯特•拉许身上,其对来访者的真诚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存在主义治疗的核心体现。而同时,我们看到亚隆本身对待心理治疗的“技巧”的态度本身也是辩证的,而这又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一大特点。在存在主义治疗中,“技巧”绝对不是主要的,更不应当是治疗本身的限制因素,诚如文中赛斯•潘德所言,心理治疗有时就应该放弃一些所谓的“技巧”,而全心投入到医生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中去,而这种关系的深刻、亲密体现的一种人类心灵之间的联系与共感,才是治疗的源动力,才能发展出更为创造性的疗法。这种存在主义分析贯穿与整部作品的咨询对话之中,而我个人觉得最精彩的是最后部分卡萝因为马歇尔的问题而向欧内斯特寻求专业求助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拉许医生非常良好的专业咨询资质以及对人性最深刻的洞见,其对卡萝的建议简练而深刻,可以说是心理治疗分析的典范;同样,这些建议也正是整本小说的升华所在,更深入的人性揭露,更精辟的心理分析,与存在主义分析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如小说的题目所述“Lying on the couch”,lying一词一语双关,既指在诊疗室接受心理治疗的状态,也代表人性中诡谲的一面。小说中的谎言与欺骗几乎贯穿整个主线,而更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小说中受骗的最大受害者,马歇尔医生与欺骗欧内斯特的女性形象卡萝,有着十分类似的性格特质与生平经历。欺骗者也可能成为欺骗最大的受害者,人性的诡谲与脆弱,在这种辩证的设计中可见一斑。当然小说中也提出了面对谎言的一种解决方法,那就是医生与来访者关系中相互的真诚。任何谎言与欺骗,在面对这种直面人性最深处的真诚时最终都能得到救赎。我想,这便是整篇小说所表达的最浅显而最深刻的主题。当然,其中对心理医生本身的职业形象也是一种颠覆式的刻画。在人们心中,心理医生能够洞察人的内心,无私助人,予人前行的勇气与力量,自然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形象与强者的光环。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在面对谎言与欺骗时,心理医生可能也是弱者。医生在对待来访者时保持开放真诚的态度,并为来访者严格保密,但是又有谁能规定来访者不会在私下泄露有关于心理医生的隐私呢?这种不对等性,往往使得医生的坦诚面对很大的风险。而在传统精神分析领域的性驱力与情欲移情,也使得心理医生的职业准则受到很大的挑战。心理医生毕竟也是人,其具有的情感与欲望在咨询过程的投射,会对整个治疗过程也有难以预测的影响。最后一点,是关于小说中心理治疗过程中对话的详细描述。这种描述的形象性,深刻性对于任何一位初级的心理咨询师或者是刚开始接触心理治疗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实战指导。这些对话中所蕴含的心理治疗的专业分析以及观察咨询技巧,是亚隆作为心理治疗大师的岁月积淀结果。而这些东西,可能在阅读的某时勾起你的阅读精妙之悟,也可能在你人生漫长岁月之中的某时突然忆起。诚如书后的评论所言,读第一遍,心有所悟,对整体的小说情节与文学价值,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读第二遍,你有更多的时间,针对其中的心理治疗分析与人性洞见做更深的思考。或许在某时你了解更多有关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与心理治疗思想,当你因为岁月成熟而对生命的体会更加深刻,当你对这个世界的伦理与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当你回过头来读这样一本书,会有更多思想的火花闪现,也会有一种崭新的、更深刻的体悟。

禁忌与治疗

开篇以及贯穿着全文中,都是充满了禁忌与治疗这两个话题。从第一份给治疗师的礼物里面,我们能看到一位久经磨砺的心理医师突破了禁忌,去疗愈他的患者。在外人眼里,心理医生与他的病人之间的结合超出了伦理的界限,所以他需要收到惩罚与审判。庆幸的是这位成熟的治疗师并不是一时的糊涂,而是以一个深思熟虑责任担当的角色出现。于是乎,作为读者我的,会觉得有一丝认可乃至赞许。“适当的对来访者坦诚”,这份礼物对于我们主人公来说是一份责任。专业术语叫做自我暴露,咨询师的自我暴露里面富含这个人的需求,比如年轻男性对“性”的需求,年暮男性对“财富、”“权力”的需求。这些需求暴露在咨访关系中,既是一种纽带也是一种束缚。但是这种暴露致使作为咨访双方处于了相同的境地,于是乎咨询师更真切的看到了他的来访者,而来访者也真切的看到了他的咨询师。不仅仅是信任在这里建立,也不仅仅是打破谎言的勇气在这里建立,还有更多潜移默化的东西在这里传递。生命影响生命这句话或许不假,俩个人彼此影响,不论是否被拉入了旋涡,治疗作为指引的光辉一直照耀着人性。所以禁忌与治疗也并非是以一体两面的事物存在,禁忌指的是危险,这种危险在深度的治疗当中随处可见,于此同时在危险的情况下是否还能保持清醒与治疗的理智。最终是看的人性~

碎碎念

继《爱的艺术》之后,看完的一本心理类的小说。相比前一本,小说体裁的内容比论述体裁的内容更让人读的有趣。做为一个心理学的旁观者,从这本书中我自然是得不出太深奥的专业内容,但还是有一些自己小小的收获。欧内斯特贯以的开诚布公的治疗方式不仅可以用在医患之间,我觉得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同样适用。或许在生活中,真的有一些人怀着不是很善良的心,拥有某种目的来接近你,但是用开诚布公的态度来接纳来者,并保持自己的底线,尽心的帮助对方,将对方的误解或者仇恨化解也是很有可能的。不得不说,欧内斯特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特来特医生慧眼识英雄。热爱自己的职位,尽心尽力为病人着想,或许这是欧内斯特取得如此高的医学成就的重要因素。无纪律,不恭敬,反权威。这在我眼里是一种极具创新的做为。如何拥有这样的魄力,或许是需要天长日久的学识经验的积累来支撑。用实践证明真理。同样的,成长也不是一个人的事。在欧内斯特的取得成就的路上,也有马歇尔的牵引以及好朋友保罗的许多良言建议。设想如果没有如此了解欧内斯特的保罗事先给欧内斯特打了预防针,怀疑卡罗的动机,那么欧内斯特会提早做好防备吗?在这里,我很羡慕欧内斯特拥有这样的朋友,道相同而相为谋,多么幸运,可以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书中提供了一些对于心理问题的治疗方式。像那些奇特的梦境的解析与现实生活的吻合程度,梦真的能反应一些现实生活中做梦的人的心理活动。或许下次我可以看一看荣格的书~还有一些马歇尔遇到的生活的瓶颈,欧内斯特所建议的开导方式。现在你所在的状态只是你生命中无数事件中的一个小事件,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看自己的未来,或者回望当初类似事件的处理方式,会发现,曾经不管多艰难也都熬过来了,眼前的一切困苦也终能熬过去。展望未来,当生命走到尽头,一切的一切都会化作尘土。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赤裸着身体出生,死后更不能带走任何物品,当所有化成尘埃,更没有什么可执着。当下的生活状态是可以选择的。在瓶颈时,你可以选择妥协,也可以选择奋起。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可以一读再读的书。

尼/椅/妈:与亚隆谈谈

亚隆的风格很清晰:优美的文笔,简洁的表达——我从没想到这么优美这么简洁的文字可以表达如此深刻的意思——有趣的情节,以及故事中蕴含的心理治疗大师的智慧结晶。我很喜欢。《当尼采哭泣》:布雷顿悟体系在《直视骄阳》之后再来看这本书,总是带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且把刚开始治疗尼采时布雷尔教科书般的展示放在一边——虽然亚隆假设此时心理治疗尚在襁褓之中——来谈谈亚隆对于活着与死亡意义的思考。关于本书,我最为困惑的一点是布雷尔为何经过催眠,就闪电般彻底根治了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一转变过程似乎没有得到详尽解释,以至于我不得不返回去重新阅读第21章。弗洛伊德讲过生本能与死本能。个体总是有对死亡的恐惧,因此会试图与他人发生联结,来对抗死亡恐惧。而联结过于紧密的时候,自我的存在就受到了挑战,因此会断开与他人的联结,追求自我的自由,这样就又回到了个体状态。维蕾娜.卡斯特称之为追求共生和个性化,并举了个惊世骇俗的例子——以此解释性爱抽插过程中的“结合和成为独立个体的节奏”。弗洛伊德在本书中年纪尚轻,没有机会做出这样精妙的解释,只好由布雷尔来亲身体验。看起来布雷尔似乎受困于他的生活。一切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带着一成不变的乏味,于是成了牢笼。自我被埋葬其中,与家庭和工作的紧密联结禁锢了自我的活性,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所以他试图抛下一切,去面对“一无所有的虚无”,成为“自己的存在”。但不幸的是,他很快发现,当似乎得到自我的自由时,他立刻对这种无所依附感到恐惧,立刻需要与另一种生活模式联结,获得安全感以对抗这种恐惧;同时,虽然新生活是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伴侣、不同的环境,但与他的前一段生活一样一成不变、禁锢自我,只是换了种面貌而已。而衰老和死亡,则无可避免的到来。这样看来,所谓的自己的存在,只是那种选择权本身,以及对自我选择的接受。而可以赋予生命以意义的,则只有当下的体验。到此处,我相信这本书更像是对《直视骄阳》一书的艺术化诠释。亚隆用两位巨人思想的碰撞,激起了生命意义的火花。《诊疗椅上的谎言》:打倒精神分析!在书本的第337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我情不自禁批下了这么两句:犀利地向精神分析和认知疗法发动进攻;同时不忘对人本自吹自擂。这当然是玩笑。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心理治疗百家争鸣,但这只是因为我们比亚隆晚生了数十年,而有幸站在亚隆等一众大师的肩膀上。在亚隆还年轻的时候,心理治疗领域并没有今天这样开阔的视野。老祖宗弗洛伊德的一些狭隘甚至是错误的见解,还大行其道,并假各种学会、期刊、专家头衔、理念灌输,压制新兴疗法的发展,并威严俯视着所有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资格。但在今天我们依然时时能够看到不同技术流派的相互诘难。即便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依然还会重复和延续前辈已经做过的那些没有结果的辩论。这使得我觉得有必要来探讨一下亚隆的进攻是否足够无懈可击。答案当然是明确的。我们认可人本治疗的伟大,一致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有错误之处,但是同样一致同意,精神分析训练是一切心理治疗流派的基础,纵然不专精,也必须象征性的学习一二。真诚的咨访关系是对求助者的支持,而精准的判断更能提高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感,提升来访者自身的力量感和信心,并加深咨访关系的建立和咨访联盟的牢固。同样的,尽管亚隆时时显露出对精神分析部分理念的质疑,但是他笔下的医生依然时时在借鉴精神分析的解释,并因为这些精准的分析,获得顾客的信任。我相信此书关于心理治疗技术的精华,在马歇尔对拉许的督导,以及拉许假卡萝之手,对马歇尔的心理治疗。拉许对卡萝的实验中夹杂了太多的小说桥段,所以不便用作技术分析的案例。他们同样言语精要,直指核心,因为他们都只是提线木偶,声音则都来自亚隆。那些简洁精妙的发问和总结,是亚隆高超技艺的体现。马歇尔督导拉许,采用的是正统的精神分析,让拉许非常受益。马歇尔对卡萝的需要体现了咨访关系的重要性——有良好的咨访关系,甚至不需要具备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但真正将马歇尔拉出泥潭的,则是拉许在背后的指点,那些指教则恰恰来自精神分析和认知疗法。《妈妈及死亡的意义》之《双重曝光》:说出你的反移情或许是短篇与长篇的差别,本书在语言上远不如前两本优美,但我更倾向于因为译者的文字水平高下悬殊。这些篇目的目的也与前两本迥异,似乎旨在记下某些典型的案例,而非借以讨论案例之外的东西,除了《双重曝光》。此文讨论的中心是咨询师是否可以在咨询中表达感受,对此我有明确的答案。我曾经遇到这么一个咨询:在一段鸡同鸭讲的沟通之后,我们双方都筋疲力尽的终止了咨询,然而在坦率的表达自己的感觉后,咨客告诉我她是精分患者。我也曾经与咨客一起陷入十分窝火的情绪,而对彼此情绪的交流却促成了咨访关系和咨询过程的突破。因此我毫不犹豫的认为,在咨询中的某些时候,咨询师以活生生的人的面目出现,远比总是稳如泰山应对圆滑要好的多。读这篇文字前,我正处在对自己的一个特殊案例的左右反思中。那个在丧失感驱使下解除了自己的全部防御、四处寻求批评指责的咨客,以其无耻的行径成功激起了我的反移情,我在觉察到自己情绪、原本可以自我控制的情况下直言其“无耻”,并因为满足了他的受虐需求而得到咨客的诚挚感谢。咨客心满意足,但我却有一种本能的自我质疑,我在想自己是否应该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及这种做法是否真的对咨客有益。假设我在自我觉察之下,很好的控制了自己的鄙弃,咨客可能会因为受虐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十分窝火,咨访关系及咨询都因此中断;也许他会认识到自己在寻求自我惩罚,而获得心智的成长;也许他会像笑纳其他论述那样简单的说“是,我就是在找骂”,然后随手丢在一边;也许还会有其他的反应。咨客可能有不同的反应,使反移情是否可以表达这一问题没有一定之规。但很明确的是,咨询师根据对咨客的了解,推测其可能的反应,然后决定是否要表达自己的反移情,是最佳的做法。而更痛快的做法是,根据咨询师的个人特质来决定是否表达,并以此作为评测咨访双方匹配度的检验标准。咨客不能接受,大可以摔门而去,反正总会有不同特质的咨询师在执业。


 诊疗椅上的谎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