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概论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200050875
作者:姜亮夫
页数:170页

作者简介

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重新面世。随即,因藏经洞大量珍贵古代写本流失海外,一门代表“世界学术新潮流”的敦煌学迅速形成,而国内学者却寥若晨星;至于远赴欧洲寻访敦煌写卷的仅数人而已,之中就有姜亮夫先生。
姜亮夫先生不仅是第一位撰写普及敦煌文化与敦煌学知识读物的名家,也是第一位在高校开办敦煌学讲习班的大师,这本《敦煌学概论》就是根据他在1983年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是我国第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一本不足八万字的小书,其内涵之丰富,学问之广博,感情之充沛,均非一般的高头讲章之所能及,也决不亚于一些煌煌巨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本小书是姜先生一生教学与研究敦煌学的结晶,也是他治学精神与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书籍目录

第一讲我与敦煌学
第二讲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价值
第三讲敦煌经卷简介(上)
第四讲敦煌经卷简介(下)
第五讲敦煌艺术内容简介
第六讲敦煌卷子的研究方法
附录:《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节录)

编辑推荐

  一本不足八万字的小书,其内涵之丰富,学问之广博,感情之充沛,均非生般的高头讲章之所能及,也绝不亚于一些辉煌巨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本小书是姜先生一生教学与研究敦煌学的结晶,也是他治学精神与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重新面世。随即,因藏经洞大量珍贵古代写本流失海外,一门代表“世界学术新潮流”的敦煌学迅速形成,而国内学者却寥若晨星;至于远赴欧洲寻访敦煌写卷的仅数人而已,之中就有姜亮夫先生。  姜亮夫先生不仅是第一位撰写普及敦煌文化与敦煌学知识读物的名家,也是第一位在高校开办敦煌学讲习班的大师,这本《敦煌学概论》就是根据他在1983年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是我国第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姜亮夫先生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又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讲授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

内容概要

  姜亮夫(1902——1995),云南昭通人。原名寅清,以字行。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1926年进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研究科,后转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1935年自费游学巴黎,专心抄录法、英所藏敦煌写卷。历任复旦大学、云南大学、杭州大学教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语言文学分会会长,生平著述丰富,有24卷本《姜亮夫全集》行世。

章节摘录

  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  本讲拟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谈一谈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这个问题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段:第一大段是唐代以前,第二大段到唐代为止。唐以后不讲了。重点讲印度文化同中国文化的关系,如印度哲学到中国来以后,给中国文化一些什么影响,中国文化受了印度思想影响之后,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局面等等。  我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有过三次大变化,三个时期。第一是春秋时代。从考古学上看,关于夏商周的历史记载差不多是比较正确的,夏商周三代一脉相承的文化到春秋结了一个穴。主要原因是夏商两代文化刚刚进入半文明社会,而它的发展是以黄河流域为基础的。这个黄河流域西起现在的新疆、青海、西藏,东到现在的山东、河北。周家本来是西方民族去的,它同夏家是有关系的,可能夏家是一个靠北方偏西一点,就是现在陕西、甘肃之间的民族。周这个民族就是陕西,甘肃之间的民族向东走的,到东方来之后,同殷民族交锋了,殷民族是东方民族,周家本身以夏文化为基础,吸收了殷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尚书》中箕子为武王称《洪范》,这是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影子。我只能况影子,因为《洪范》有好多成分是真的,好多成分是假的,还不能断定,但确实足一个影子。《洪范》这篇文章把殷家的乃至于夏家的整个文化的重点几乎都说出来了。周家以后的文化大体根据《洪范》来,不过周入也有自己的特点。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原来周文化总结了夏文化之后,承认我们人同自然的关系,并在人的关系上固定下来,它就是宗法。周家以前无所渭宗法社会,而是氏族社会,或氏族社会的早期。周家把宗法社会定下来了。宗法社会有两个很重要的连锁反应,它们又是统一的。一个是传子,即传嫡长为贤的继承问题,一个是财产遗传问题。夏商两代没有这两个问题。父亲死后,王位一定传给儿子,而且一定是长子,只有母亲是王后,才能继王位.假如母亲是妾,就是第一个生下来也不行。以天命关系定王位继承.继承以后,不管你是什么样人,好的,天下也算你的;坏的,天下也算你的。这样一来,家庭内部没有纠纷,国家也初步可以安定。譬如武王得了天下以后,传给成王,成工是个小孩子。国家初年纷乱得不得了,幸好周公把着他的关,所以后人说周家这些宗法制度的完成、政治制度的完成都靠周公。  ……


 敦煌学概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姜亮夫在《楚辞》、敦煌学诸方面都有涉猎,事业似乎比较广,然而其著作太经不起细审,读者稍微多看几眼,就错漏百出。举例如下:楚辞通故.第三辑.姜亮夫称:“《本草衍文》曰:款冻花,百草中惟此不顾风雪,最先春也,世又谓之钻冻。”今考姜氏所引,为寇宗奭《本草衍义》之文。所谓《本草证类》。姜亮夫称:“孙氏《本草证类》云,款冬花一名橐吾,一名颗冻,一名兔奚。”考唐慎微《证类本草》曰:款冬花,味辛、甘,无毒……一名橐吾,一名颗东,一名虎须,一名兔奚。(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备用证类本草》(张氏原刻晦明轩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4.第226页),故姜氏所引“孙氏《本草证类》”又为唐慎微《证类本草》之误。其它引文不严谨的情况屡见。姑且不论其它,仅《敦煌学概论》一书对于敦煌医药卷子的论述,表现出极大的模糊性和模棱两可,完全是外行人的见解。作为入门看看即可,不可死抱不放,因为不怎么可靠。曾听老师讲课时提到有学者对姜亮夫的一些著作作了考证,发现抄袭痕迹严重,因而或者说,他的很多学问成绩都是值得怀疑的。
  •     王道士圆箓,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可惜这本该带来巨大声望的发现给他带来了什么?国家社会的主动赞许和承认?没有,反倒是王道士自己得向官僚们四处馈赠以期换取功德,修缮道观。从1900年发现藏经至1907年斯坦因至敦煌,七年之间,已有大批经卷文物被官员私自取出,如果说斯坦因之徒盗取国宝是因王圆箓参与而得逞,那么那些被清政府官员“盗取”的经卷呢?还能说与王道士有关么?1910年清政府终于决定将残余卷子全数运京,但是途中又一次严重流失,每至一处即失窃一部分,这又该指责何人?斯坦因等盗出文物,地方官员不仅大开方便之门,甚至盛装为其送行,仅仅一问:“为什么要把这些古代资料运到西方?”反倒背负骂名的王圆箓被斯坦因称为“孤傲的、忠于职守的”宝库看守。他“虔诚、无知又很执着”,多年来四处募捐所得全部用于修缮庙宇,自己和两个助手并未花费一分一文。意识到自己被斯坦因利用之后,王道士还在担心会被附近的施主们发现而毁掉八年来的好名声。八年啊!你可以说因为没有“市场”,守护国宝还不算太难,可是如此漫长的八年,中国的知识分子、行政力量哪里去了?王圆箓也许想象不到这些经卷流失的真正含义,可是其他人呢?这不是一个人的愚昧就可以解释的。1914年,当王圆箓再次见到斯坦因,悔恨非常,他告诉后者,朝廷的拨付的6000两银子,层层克扣之后,到自己手中,不过300两。王为当年没有将全部经藏一次交给斯坦因倍感歉意,他说:“这些流散对于他一生的功德和当地捐助者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绝不是想替王圆箓翻案。他毕竟协助盗卖。但是,即使他不协助盗卖,敦煌国宝能不流失么?他为什么没能成为一个名垂青史的发现者?他的虔诚为什么没有阻止流失?他的无知为什么会被利用?再次发问:中国的知识分子、行政力量哪里去了?
  •     每个周末,都有一段闲适的午后时光。天津的初冬还不冷,阳光暖洋洋地洒进窗台上的水竹叶子里,灵秀的小植物们悄无声息地成长着。只能听到挂钟嚓嚓的走动,因为这样的安静总是由一杯绿茶,一本好书和一颗读书的心组成。我用这周周六、周日两个午后的时间,读了姜亮夫的《敦煌学概论》。这书名初看起来有些吓人,实际上是一本不大的书,也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部。所谓“大家”,一是指写书的人是他所研究领域里的大家,二是指普及给大家(普通人)来读来学习,意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说到“小书”,却是一种谦虚的说法——纵观通篇,其内涵之丰富,学识之广博,见解之深刻,讲授方法之深入浅出,爱国感情之丰沛赤诚,绝非一般讲章所能及,也绝不亚于一些煌煌巨著。此前,我对敦煌的认识,只限于高中的时候读过余秋雨的《道士塔》和今年参观过的敦煌艺术大展。十年前的我,觉得余秋雨真是语言奇才;十年后,我实在都懒得评价他。姜亮夫先生这种从来不当电视歌手大奖赛评委,从来不组织文化之旅的学者,却默默无闻,鲜有人知。可是他早年自费赴欧洲抄写遗失海外的敦煌卷子,为抢救保护文化遗产放弃攻读博士学位,半生颠沛刻苦钻研几近失明,学冠古今著作等身,不唯利不唯名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严谨治学的大家风范,足以感动中国。当然,和姜先生同样感人的,还有那灿烂的敦煌文明。读罢此书我才知道,敦煌卷子包括了唐代之前中华文明的大部分,佛教、道教、儒家、语言学、西域古国历史、中西交流、音乐、舞蹈、艺术、医学、科技、民俗……包罗万象,异彩纷呈。今人看到的经典,甚至《道德经》这样的著作,很多都是宋代之后增删的;而原本却在敦煌!更为殊胜可贵的是,敦煌的一些卷子是其相关领域的孤本,除此之外的都已亡佚。正是一千年前被泥土封上的藏经洞,保存住了太多我们曾以为已随历史烽烟而去的血脉;也正是这一百年前被王道士打开的藏经洞,划破了一个苦难民族的文化伤口——十万卷敦煌卷子,如今国内只剩九千卷左右了,大部分散落在世界各地华丽的博物馆里。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故事里,愚蠢的道士、虔诚的教徒、贪婪的侵略者、奉献一生的学者、保护国宝的爱国者、千千万万为敦煌文明奔走的人们,千秋功过,悲喜交加,自有评说。现在每天电视上都播一个广告——一个男演员激动地对大家说:“2008,中国人的自信与风采!”可是我想,作为中国人,其实有机会都应该去敦煌,走一走,看一看;去感受真真正正的中国力量,去见证伟大的中华文明的自信与风采。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了解敦煌学
  •     一次偶然的发现,一段屈辱的经历,当敦煌古卷呈现于世,尘封的历史焕然一新。遗落的典籍、美妙的艺术,接续起华夏文明的传承,彰显东西交流的轨迹。先生留学在外,见敦煌文献而有投身之志,抄经文,做撰述,以一己之功,皓首穷经,终有“敦煌学”之学统,其心可嘉,其志可效,尤为浙大我辈之榜样。
  •     很薄的一本小册子,只有8万字左右,内容也不是很多,很易读。但豆瓣上评价不是很高,蛮大一部分人纠结于他对法显《佛国记》的观点。我倒是无知者无畏地觉得这个说法挺新鲜的,值得研究一番。另有人批评他有如现今棒子一般的心态,对中国的诸种传统百般维护。其实这在80年代的学术作品中屡见不鲜,比如周汝昌先生也许多次展现出类似的心态来。
  •     读完井上靖找来补知识
  •     有一些启发,看到网评,似乎错误也不少。
  •     觉得内容与书名不符合,不是概论,更贴切作者研究敦煌多年后再回顾的笔记经验之谈。
  •     姜亮夫先生这本书,对了解敦煌学有重要意义。在不了解之前,仅以为敦煌只是莫高窟,现在才知道敦煌学包含丰富的史料,涉及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医学、天文学等很多方面,其中佛教史料占90%以上,这些研究都非常吸引我
  •     作者在英法抄过实体卷子,比看微宿胶片的有不同角度,比如从纸质看写经人对经的重视程度,关于双面卷子和残卷拼接的看法,不接触实物是提不出来的。
  •     讲座笔记------
  •     好吧好吧
  •     扫了几眼,深入浅出,挺好。敦煌发现的晚,给其定位,需要研究群体深入的爬梳。动不动就叫嚣某某伟大,某某精彩,不如列举一二分卷子、讲讲真实细节来的实在。
  •     叫敦煌学讲话还差不多。。。姜亮夫那会儿是老糊涂了吧。。。
  •     罗振玉好流弊,以假乱真骗日本人
  •     钦佩这位老先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但是觉得很多论述和结论不客观,一切仅以、只能以中国为中心。。。。
  •     敦煌学真的很有意思啊。书写得真没大意思啊。
  •     大师啊......
  •     一塌糊涂
  •     大家小书,很不错哎!
  •     虽然是小书,脉络清晰但不简单。
  •     姜亮夫这本大家小书很好的阐述介绍了流落在美日等国的敦煌的保存成果,介绍经卷文化研究方法很值得一看
  •     看一看
  •     书很小,语言也平易,不过还是很难读。而且稍有一点民族主义的气味。
  •     老爷爷居然因为抄书没拿到博士学位
  •     大概了解一下
  •     法显可能是最早法显新大陆的,这点有意思
  •     读完这本书,对莫高窟为何予以我历史的厚重感,有了些许的了解。近来,愈发感受到自身的浅薄和粗鄙。倒也不仅仅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这一生确实需尽可能多读些有意义的书,看不同的风景。
  •     又是一本由讲演整理出来的小书,姜先生在第一讲作了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个很“憨”的人。有了这种朴实的第一影响,后面几章读来都跟着生动不少。
  •     了解敦煌学的皮毛。
  •     很不错
  •     本书为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系列的一种,是根据姜亮夫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这就注定了本书语言的平实性,内容也较散,有时讲着讲着叉到其他相关内容上去了。但这样的书看起来更有味道。北京出版的的大家小书系列都挺好,不知道后期为什么改成大开本了,反倒失去了特色。
  •     爱国主义教育读本
  •     入门即可,入门而已,足矣!
  •     敦煌于中华历史当中之美,似漫漫沙海中璀璨的珠宝
  •     旧书录入
  •     大家小书,小中见大!
  •     如果是想对敦煌学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真的应该去好好读读他的《敦煌学论文集》,这本书甚至连入门都算不了,序言中他徒弟说这套“大家小书”不是真正的小书,但相关的内容实在是不够详细,好在也只有这个价钱,又因为毕竟是上课时的讲稿,许多语言也不严谨。
  •     很实在的小册子,很受教益
  •     千载岁月中封存的瑰宝,被二十世纪这批学者拾得,也算是对藏经洞不幸之中的一丝补偿。这本书是治敦煌学的入门,诚惶诚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三观太民哲了。。。
  •     扫盲之读,感受研究的经验之谈,不记、不究细节。
  •     这么多人去研究敦煌就不差我一个啦……
  •     简短,但是足矣解释敦煌的意义,保存了这么多可溯的源头~
  •     本科阶段读完的最后一本书。
  •     本书是讲课录音整理成书的,通俗易懂;敦煌文物诚然为国之珍宝,姜先生讲课中不免于激情充溢,实有过誉之嫌。学术风潮涌动之下,即深湛如陈寅恪亦不免有“预流不预流”之说。反观另一派学者,如蒙文通先生就不迷信古本、珍本,其对于老子版本及注解的研究即为朴实治学之典范,仅此一点,已胜于姜氏不知凡几;吕思勉治学亦自正史、三通等大路材料入手,颇能炼石成金。可见功力到处,触手皆是学问,更不必奢谈版本。
  •     激发对敦煌兴趣,但其中观点,令我一头雾水。如,汉朝今文古文之说。。。
  •     在ipad上看的,敦煌游一拖再拖,倒是在不断地去了解敦煌的历史
  •     奔着姜亮夫的鼎鼎大名去的,但是有些地方像是老人家年纪大了说的糊涂话(当时老先生已经年届80了)。不过第六讲《敦煌卷子的研究方法》还是可以放心看的。
  •     学术性略强,主要涉及到宗教音韵和艺术方面,无奈自己是个门外汉,读起来略感晦涩,不过这也无碍于从中感受到姜亮夫先生的学术精神,后附的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可读性较强。
  •     学习了
  •     老爷子这本书确实只能算是教人如何研究敦煌学的引言,不难看出其启蒙之心切。但附录评价斯坦因等人“帝国主义”“间谍”等不免有些意识形态遗风,虽然儿时听说日本学界宣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时也愤慨不已,但是想想清廷起初毫不重视,上缴过程中又层层截留、裁剪损毁原卷,再加上文革及后面保护不善,不由地说句政治非常不正确的话,至少斯坦因和伯希和盗走部分可以流至后世,且研究极其细致(揭走壁画这种下三滥手段的美国暴发户不在其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