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心理学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5
ISBN:9787500838456
作者:[美] 史考特·派克
页数:249页

作者简介

《邪恶心理学》的其中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把人性的邪恶定义为一种心理病,必须面对并正视它,进而能以更严肃的态度看待人性之恶。如托尔金(J.R.R Tolkien)所言:‘掌世界所有情势的兴衰,并非你我份内之事。但是从内心开始整顿,连根拔起一切恶念,好让后代的子孙拥有一片净土勤事耕耘,你我责无旁贷。至于他们的境遇,则非你我所能干预。’他提出邪恶会扼杀生命力!!LIVE 反过来就是EVIL。恶──摧毁的是肉体的生命还有心灵的成长。生命的大爱是治疗邪恶的良方。作者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他举了数个诊治个案,来说明他想要说的慨念。细读这些病例,一开始是惊诧世上为什么会有这种人,但是回心一想,其实个案中人物所做的事是很普遍的。如父母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出了什么差错,就把所有责任推得一乾二净,甚而归罪于孩子本身!!他们怕的是面对或被指责其缺点和过失,这些不是一般人的心理吗?分别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邪恶心理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4条)

  •     两年前写的了...现在回看很多想法都不一样了,不过还是贴上来吧-,-     恶,邪恶,“EVIL”。这个词能让你联想到什么?暴力,杀戮,强权,禁制;还是另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宗教,道德,社会规范?又或者是一些非常实际的疑问:什么是邪恶?恶是作为独立存在的力量还是仅仅是一种个人感知?   本文无意对邪恶这一概念从伦理或宗教层面上进行阐述和深入分析,更无意参与到哲学的“善与恶”的问题(problem of evil)的论战中。但,对于邪恶的界定,还有对邪恶的属性及它造成的影响却不能脱离这些领域进行讨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首先“邪恶”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有哲学学派否认恶的存在,我认为把“邪恶”作为“善的欠缺”也属此类)其次,恶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善”相对存在的。最后,恶与罪(sin)不同,罪不一定就是邪恶,邪恶也不一定会造成罪(这里罪是以破坏法律为标准,并非宗教观念上的罪)。   诚然,不同角度看邪恶的问题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心理学界对于邪恶这一问题并不存在系统严谨的理论。主要有两派思潮:一派认为,没有邪恶的人,只有特定行为被判断为邪恶。心理学家、传道人马歇尔•罗森伯格(Marshall Rosenberg) 认为暴力的根源就是邪恶(evil and badness)。他认为,当我们认为某人是坏或者是邪恶的时候,包含了一种惩罚或施加痛苦的欲望。马歇尔把邪恶和司法制度联系在一起,因为司法制度是通过惩罚——刑罚性的正义——来对待那些不好的或者错的行为。相对在一些不认为邪恶存在的文化中,如果有人伤害了其他人会被认为是与自身及社会不和谐——他们被当成有病被加以照顾以求恢复到原先的与他人及自己的和谐的关系。   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的观点与此相像,在他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中,愤怒的根源及伤害他人的欲望,总是来自下列想法之一:   1,他们应该/不应该干了某些事   2,他们这样做说明他们是一个坏/糟糕/可怕的人   3,他们这样做应该受到惩罚   而且艾伯特•埃利斯认为缺少上述任何一条,暴力都没可能发生。   这些观点,连同其他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把邪恶直接与暴力、攻击伤害这样的行为挂钩起来。   另一方面,精神科医师史考特•派克(M. Scott Peck)把邪恶描述为存在于人类内心或外在企图扼杀生命力或活力的那股力量。恶人作恶的主要弊端不是良知问题,邪恶出现在各种自恋中,应该作为一种心理障碍的症状。   在史考特•派克看来,一个邪恶的人:投射他的邪恶和罪到他人身上并试图把他人消灭;用大量的谎言来保持体面的外在;不断犯罪,邪恶不在于那些人犯罪的大小而在于一犯再犯;缺乏同情心;寻找代罪羔羊是他们最显著恶的行为,并为此常常施加恶行。邪恶作为一种心理的障碍,可以通过手段来治疗——他将此方法称为“爱”,就我看来是一种近似于人本主义疗法核心和基督教最终教义的混合。   但把邪恶看成是单一的心理缺陷——而且主要来源于病态自恋——是否合适已经受到了一些批评。史考特•派克的主要问题在于他倾向于把邪恶限定到一小部分人中,而不是承认邪恶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当中(Stephen A. Diamond, 1996)。某个角度来说,史考特•派克描述的只是某一类型的邪恶——这不可避免就涉及到邪恶的定义问题。   邪恶是什么?不同的解释中有一点是共通的:破坏、伤害及此带来的痛苦。而破坏与伤害又很容易与攻击行为相联系。确实,一部分的社会心理学家把群体中的攻击行为定义为邪恶。因此,谈论到邪恶心理学(psychology of evil),一些社会心理学家主要集中于群体中的伤害等行为的影响因素,比如毁坏服从(Obedience)、去个性化 (Deindividuation)、对象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等(Philip Zimbardo, 2003)。如果把邪恶定义为破坏和伤害,那么邪恶在心理学中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死本能(death instinct “Thanato”),死本能的外投就是攻击性,或者说伤害和毁坏,也就是邪恶。这样的逻辑是否成立呢?破坏和伤害并非单单是邪恶的体现,邪恶很多时候会造成伤害,但并不是所有伤害都是来源于邪恶。莎士比亚接哈姆雷特的口说出:没有绝对的所谓好和坏,只是思想让它们变得这样("For 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实际上,邪恶的定义不能独立于社会伦理、道德或宗教、文化等背景的,而且邪恶在语义学上本身就是一个模糊而且广义的概念。如果我们要充分认识邪恶,我们必须对它做一个相对严格的定义。那么,应该如何定义邪恶呢?它是一种:行为?情绪?思维过程?认知方式?还是一种人格?动机(内驱力)?又或者如一些宗教中的定义:特殊的力量(energy)?      首先,从行为上来看,某些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确实可以被认为是邪恶的,比如强奸、大屠杀、折磨小动物等(C. S. Lewis, “Abolition of Man”)。这些行为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对社会规范(道德或法律)的破坏及对社会伦理的挑战。但邪恶对社会规范的破坏的却具有相对性,比如某些社会上被认为邪恶的行为在某些社会中却可以被接受(比如堕胎,吃人等)。邪恶的行为表现由于与社会伦理及规范的高度相关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影响邪恶的绝对存在性。就如各种社会文化中伦理道德存在共性,邪恶的一些属性和行为表征应该也是跨文化的。这其实是对于邪恶的本性两种不同的观点的一种折中——道德绝对主义者(moral absolutism)认为善与恶是由上帝、自然、道德、常识或者其他来源确定的一个固定概念,而道德相对主义者(moral relativism)则认为善恶观念只是由当地文化、习俗或偏见塑造成的——这样的折中被称为道德普遍论者(moral universalism),他们认为道德只是某个程度上可变,真正的恶可以认为是全人类普遍认为恶的东西。   如前文所述,部分心理学家把能带来痛苦的攻击行为当作邪恶的表征。而史考特•派克则将欺骗作为邪恶的动机及象征,这也是他的书名为 “People Of Lie”的原因。但他也认为邪恶必然导致摧毁他人的心灵成长,也就是会有一些伤害等带来他人痛苦的行为。这样单一的划定标准是否合适?邪恶是否可以直接由某些特定的行为来划定为而不必参照其他因素?个人倾向于否定。   其次,我认为邪恶包含了一定的情绪,或者说邪恶是一种强烈的个人体验,往往给人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普通人如果做出被认为是邪恶的行为(他自己认为邪恶),他会感到负罪感(guilty),而且常常会感到恶心(disgust)——要避免接触这些想法和行为并把它“吐”出体外。厌恶和负罪感可能是邪恶带来的最强烈的体验(实验也表明让被试观看被认为是邪恶的影片如纳粹军,会诱发厌恶的情绪),其他可能引起的情绪是愤怒、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   不得不提的是快乐这种情绪。电影、小说等媒体中常常会把一个邪恶的人描写成在使他人痛苦中得到快感的人,我们通常会觉得这样的人很变态 (sick),比如说《发条橙》里面带着邪恶笑容的男主角。这些可能也构成了我们对于邪恶的人的原形。“邪恶就是那些通过毁坏和伤害得到快感的动机” (Corbett)。这样的描述虽然不全面但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同。   第三,可能是心理学最需要解释关于邪恶的一方面:邪恶是否存在一些特殊思维模式或认知过程。所有人都存在对于邪恶的观念,把某些事和想法判断为邪恶,那么,我们是如何感知到邪恶呢?这种概念的形成是否和其他概念的形成一样?还有是:存在一些邪恶的认知模式吗?(它使人们更加倾向于邪恶 act evil)这些都是为被研究过的问题。当然已经证实有些因素会影响邪恶行为的产生(可以理解为影响了对邪恶的认知,或影响对邪恶的感知阈限)。比如已经有研究表明去个性化、对象的去人性化都会增加邪恶(或者说反映邪恶的攻击行为)。   同时,对于邪恶的认知应该和道德认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邪恶与否和道德高低与否没有必然联系(“American psycho”里面邪恶的主人公看起来彬彬有礼,公共道德可以说相当高)。这或许是由于“恶”在中文中的语义造成的。中国传统中不存在类似西方的二元的善恶观,这种善恶观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犹太—基督教的。中文中的恶更倾向于sin, bad,而不是evil,比如“毋以恶小而为之”。而西方传统中恶和罪并没有绝对的联系,伊甸园中的人虽然有罪,但称为邪恶的是那条诱惑人的蛇。   第四是邪恶的人格特征的可能。个人倾向于把反社会人格(sociopath)作为邪恶人格的一种,但史考特•派克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邪恶的人格是与高度自恋相关的,邪恶正是基于防卫及保护病态自我的完美。他还认为邪恶不同于任何已知的精神或人格障碍,因此才有必要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心理障碍形式并加以重视。但一些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确实认为反社会人格可以称为邪恶,因为其极端自私的行为、缺乏同情心、毫不自责地伤害他人。而且反社会症状和其他的精神病症状有截然不同的特征(Robert Hare, Without Conscience)。这种观点遭受了一些反驳,批评认为反社会只是用了一个听起来科学的名称,并没有完整地描述这种不正常的机制应该怎样被判断。换句话说,之所以称为反社会人格因为一开始它就被认为是邪恶的,这种观念本身不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的——反社会和邪恶因而成为了一个循环论证的关系。   无论如何,最低限度地说反社会人格不能代表邪恶的全部。邪恶能否作为一种类型的人格或人格中是否存在邪恶维度取决于心理学对于邪恶最终的看法。但将邪恶作为人格因素的想法应当谨慎,因为这可能会造成“邪恶只存在于某些人当中”的推论。每个人都可能有邪恶的行为或想法,善恶存在于人心。(这也不是否认某些人可能更有邪恶易染性)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邪恶是否必然与动机有关?有些人认为判断邪恶不能只看行为是否造成了痛苦,同时应该看这些行为动机是由于自私利己的还是因为他们从这些行为中得到快感。在这种定义下,如果一个人出于善心作了坏事是不应该被当成邪恶的,而出于善心却采取一些不当的手段也不应该被当成邪恶。但并不是说行为不能被当为邪恶,只是在个体没有邪恶的意图下施行行为的个体不能被称为邪恶,这样行为的意图就是一个判断的重要因素。由此看来,有必要将作为动机的邪恶和作为行为的邪恶进行分离。      上述的讨论及以为可以说是对于邪恶属性的讨论,属性是与定义密切相关的。那么邪恶的定义应该如何?心理学中,除了前文所说的弗洛伊德的死本能,荣格也从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发展出“阴影(shadow)”来描述个人或集体的恶。还有其它的心理学家阐述了邪恶的问题(Frey-Rohn等),但心理学最先使用邪恶这一宗教上代表负面的概念是Nevitt Sanford和Craig Comstock 1971年在他们的书Sanctions for Evil中:邪恶作为行为并不必须是一个违反某些既定法律的罪行,但一定会伤害他人和导致他人的痛苦;这对社会的破坏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要使用这么一个古老而且严重的词汇。普遍的定义都会认为邪恶就是限制个人成长和发展,破坏或限制他人发展潜能。   这样的定义仍然只是流于表面,着重于可观察的行为。我认为,邪恶至少应该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就是行为表征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及痛苦;另一方面是个人体验上的,包含了对自我的道德概念的违背,动机上的自私或以此为乐,情绪上的强烈体验等。   心理学需不需要“邪恶”这一概念呢?或许这个概念还是过于庞大,就如心理学没有明确研究“善”一样,研究这样一个过于笼统、模糊的概念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不断修正邪恶的概念,不断熟悉它的属性和影响,最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如史考特•派克所说,邪恶心理学必定是宗教心理学,必须涵盖符合一切宗教传统的正确观念。从“善”去了解“恶”,由“善”来定义“恶”。同时,邪恶心理学必定是社会心理学的,因为恶往往体现于施加他人以痛苦,扭曲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邪恶心理学还应该是道德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甚至是进化心理学的。(但用进化心理学来解释邪恶可能会得到“进化本质是邪恶的”结论:如果物竞天择,那大自然是不是恶的;如果自身的延续必然导致他人灭亡,直接或间接地攻击或伤害他人或其他物种增加自身基因传递的可能性,利于自身种群发展,那么进化确实符合邪恶的一些属性——把邪恶的产生解释为有利于基因传递,那么无可避免地人类最后也会变得越来越邪恶。)   邪恶心理学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定义的问题。刚才我一直避免给邪恶作定义,是因为根本现在还无法很好地定义。邪恶的定义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质化研究的过程。第二是邪恶心理学的应用,这是和邪恶的定义息息相关的。最后是要把邪恶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和其他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主体做一个有效的区分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邪恶的心理学研究应该可以得到令人欣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M. Scott Peck. People of Lie, the Hope for Healing Human Evil. ISBN 978-7-5008-3845-6;  2. Evil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Evil;   3. Stephen A. Diamond. (1996). the Psychology of Evil, Anger, madness, and the daimonic.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4. Philip Zimbardo. (2000).The Psychology of Evil: Seducing Good People Into Evil Deeds,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n New Orleans, Louisiana.;   5. Philip Zimbardo. (2004). A Situationist Perspective on the Psychology of Evil: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Are Transformed into Perpetrators. New York: Guilford;   6. Corbett. A Depth Psychology of Evil
  •     本书作者有标题党的成分本书作者站在基督教徒的世界观上本书作者一直强调去恶存善——即使大多是读者只对人性之“恶”感兴趣。犯罪心理学在本书中没有太多涉及。综上所述:本书是一个过气的畅销书作家抓住人们对于心理的好奇感写的一本YY读物。
  •     2009-11-10 20:13:30写作就是这样的。越是想写的时候,手边没有纸笔就会把那些脑中的文字放走了。有人提醒我来着,我还是很不在意的说:不会的,闪出来的未必是真知灼见。完全没有料到灵感总是像运气一样从来不会在你希望的时候到来。不写会生疏的,好心人提醒道。我想他说对了,那么让我们找一找灵感吧。以为从来不会发生的事情,总是会发生。不知道这是不是墨菲法则的一部分。最近想了很多的事情。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不愉快,也有很多想说的地方。最想说的大概就是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本性,永远不要违背人性吧。最近读的书,随笔如下:——“The people of the lie”《邪恶心理学》一、心理学的软科学性。这位作者的文笔很大程度上更像是有个神学家和传教士而并完全像是一个科学家。虽然他的文字里不乏科学的真知灼见,但是我也不得不苟同与Dr. Brenan及Jeffsonia 的同事一样不能认同心理学并不是硬核科学的一套说辞。确实是这样的,人的复杂性是我们所不能判定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一些科学的方法去明辨。当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科学方法说明这些理论的时候,也就不存在这样的疑惑说是社会科学,尤其是心理学不是科学的说法了。而这方法最终会回归,未必是硬核科学的方法,但是肯定是有着科学的灵魂的。二、人类的尊严——自由意志这位作家在他的文字里提到人类之所以与动物不同的原因,是因为人类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我们有动物性、有社会性,可是我们拥有可以支配的意志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最大的地方。我想这大概是我最能接受他的有时候如同圣谕般的文字。“人类的尊严来自于荣耀上帝。”(不知道我记得是不是够准确,好像是这样的)所有的那些蛊惑的、利用别人的行为和谎言都来自于想要控制别人自由意志和一己私利。这是一本讲述关于心理学救助的书籍,中文作者的翻译是《邪恶心理学》。这个词并不是这个作者发明的,之前已有邪恶心理学的著作了。也许译者觉得《人类的谎言》诸如此类的标题不够震撼吧,又或者是这其中确实也主要讨论的是邪恶心理学的事情。这是近年来才提出的一种说法,也许还并不为人所接受;不过我想会有那么一天的。所有的案例均出自这位心理学治疗师的真实记录,当然他是这样声称的。而且阅读这样的文字和他所记录的案例,我觉得非常具有典型性,很平常。我想中国人对于心理健康的接受可能更多的认为是神经病或者是精神病。我自己就在很长之间分不清这两者的区别。现在因为有所了解,略有区分。神经病更多的是因为神经系统出现了紊乱造成的,或者说这种疾病的病理、病源是主要有神经系统的问题引起的,出现的症状也大多是表象上的情况,诸如脱皮、疼痛等等。精神病更多的是由于大脑的问题,有的可能是器官功能的损伤,有的可能只是思维仪式上的。我没有去查阅,只是大概的做了一个分类。我并不是想将一个科学话题,所以仅仅以我自己的理解作一个分别了。从这位治疗师的情况看起来,中国社会能够接受这样的职业的情况可能需要推后很久。出现的案例往往是某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精神不振,某个人不能够适应社会。这样的情况都需要心理帮助。我想中国的社会结构短期内估计是无法提供这样的服务。首先是没有这样的意识,这种事情也需要心理辅导;其次是没有这样的资源和强制性的要求进行心理治疗。能够进行心理治疗的人也是屈指可数。我们的治疗师在书中提到的情况在我看来简直是太平常了,只是无数的社会现象中的一点点。一个中产阶级的孩子因为父母的自私和没有爱心,而成绩下降。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表现和他们自己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完全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治疗是不是起作用。恨不得直接宣布他们的孩子是遗传性精神病才最是好事。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估计也是很正常吧。多少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很冷淡,互相不能理解;有的父母就是一些自私的暴发户,根本不存在什么心理联系,甚至有些人在孩子的生活中几乎都不露面。有很多家长只是把孩子当做自己另一个成功日志,这些都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孩子们能够挺得过去就挺过去,挺不过气也得自己挺过去;因为你们连治疗师都没有。更没有可能说学校里有真正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心理导师了。我应该说这位治疗师过于言重了,还是说他真的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呢。而那些因为拥有权力就毫不客气设计别人的道路的人又是如何如何的邪恶,因为他们拥有的知识和地位足以让他们能够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多么对别人不利和伤害他人的精神和未来的。权力的滥用和对自由意志的践踏让这位治疗师觉得他们是邪恶的。关于他所说的滥用自身权威来践踏别人的自由意识,不愿意别人获得成长的人是邪恶的,我是深表赞同。但是我得说我们的治疗师真的是宛如生活在天堂里一般,我们周围的世界里更多的人不光是践踏别人的自由意志,甚至要剥夺别人的生活的权利烂人也是为数众多的。如果按照他说的那样,那么我们的世界真是宛如地狱,我们也确实是需要寻找上帝的荣光才能让自己心灵得到净化。如同《康斯坦丁》和中国神话里描述的一样,我觉得这就是人间。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人间,至少最近。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就在于它永不完美的世界和永远需要净化和努力的生活。真的如同这位治疗师所说的这样充满净化灵魂的世界,也许才是无趣的。我喜欢卡拉瓦乔胜过提香,完全圣洁的主并不符合我的心理所想了。这才是世界,肮脏而喧闹啊。也许就只有这样的世界才需要我这样不完美的人类。自由意志,永远是我追求的目标,但它永远达不到这才是完美吧。呵呵,让人总是拥有生气。同样的我想我也憎恨那些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控制别人,而非让别人获得心灵成长的人。他们是邪恶的罪人,但是也许他们也是想要拥有自由意志的另一面,黑暗肮脏的一面?两头身的神是那种神话里的形象呢?我不记得了。有一个寓言:上帝每天造人,有时候多,有时候少;但是每天都造。魔鬼每天吃人,有时候多,有时候少;但是每天都吃。有一天上帝正在造人,魔鬼走到旁边嘲笑他:哈哈,你不知道你造的人都被我吃掉了。你干嘛还要造呢?上帝头也不抬的说:我总得有事做。魔鬼如同泄了气般地低下头,沮丧的说:我也是。在我开始咒怨我的环境、我的内心的沮丧,遭受的不公平、诅咒那些践踏我们自由意志的烂人的时候,或许也是我们需要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他们的时候。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可怕!恐怖版故事会!
  •     欲望是心的爪牙
  •     不能以最坏的心理去揣测别人,也不怜悯任何一个妖怪
  •     印证了中国人那句老话“可怜人必有可怜之处。”
  •     我读的第一本心理学书,不过我没认真读。
  •     几个生动的案例,形象地说明作者要说的观点。在读的过程中,每一个案例中,我都有强烈的反动作者的冲动,但最后又无言以对。按照作者的标准,这种邪恶的人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又或者,作者本来就是揭开每一位读者的伤疤。最后一章讲的集体邪恶部分最是精彩。这本书写的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还有哲学问题:我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哪里?
  •     有趣的题材,但从专业精神上来讲作者加入了很多宗教的东西会让人难免产生疑惑。或许心理学本来在某些范畴上是无法用科学手段衡量的,宗教化的解答未尝不能算作一个出口。
  •     对案例描述感兴趣,但对作者得出的结论没什么感觉。印象最深的内容:恶的根源是自恋,而自闭是自恋的极端形式。本书的最大局限是:关于“恶”的定义模糊,因为确实没办法用科学的方式清晰界定;没有给出系统的解决办法,因为心理学领域对此的探索太少。阅读过程中主要都在以案例为鉴,反思自己,获得的硬知识很少。
  •     学术性不足,前几章分析案例时直接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模式让人不敢苟同,陈述的事实不具有代表性。后两章则更是脱离主题甚远。作者的道德观点倒是简单清晰,利于吾等对照现实进行反省。
  •     各种邪恶恶人之类的词汇真的把我吓坏了,但是本文举出的案例无一不精彩绝伦,因此必须打出四星。即便是你爱的人,也不需要全盘肯定,须知没有人是完美的,这世上原本就没有完美。
  •     读了一半 不大认同
  •     作者太罗嗦了不是么?
  •     人之初,性本无
  •     算是一本心理學筆記和一些個人牢騷吧。这本书副标题应该叫做父母皆祸害使用指南....
  •     2.5
  •     邪恶即为维持自己病态的状况而伤害他人的行为。
  •     部分赞同
  •     一开始有些恐惧,后来发现不是那么深刻
  •     “邪恶”把世界包围,自己被自己包围。
  •     读了这本我愈发清楚了我妈对我进行的不是单纯的抨击而是精神层面的
  •     书中的内容并不像封面和题目表现出来的那么可怕。我们每个人有时都会需要面对“邪恶”。可怕的不是存在“邪恶”,而是不去改变。这本书对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其实也有借鉴意义,基本观点是童年的阴影可能会造成整个人生的缺失。
  •     翻译的有点次,不过在没点心理问题都不好意思出门的今天,得多备点药
  •     挺好的一本书,怎么写到后面就有点神神叨叨的
  •     : B846/3142-1
  •     与《良知泯灭》这本书一样,作者对这种邪恶、变态的人格与心理深恶痛绝却无能为力。书中的几个遭受邪恶侵害的受害人,最终是否逃脱魔掌,我们无从得知。不过现实就是这样,深深的无力感。
  •     一般的书,作者应该不会傻到想要开立一个心理学新门派却没能成功。也就看看里面的案例比较有趣吧。
  •     简单明了
  •     一个下午就看完了 感觉和直视骄阳有点像 因为都是治师写的吧
  •     群体部分的几十页跳过了没意思,还不错当八卦看。。
  •     作者虔诚的基督教徒身份深深地影响了这本书的水准,不过话说回来本来水准也比较呵呵,不信上帝都下地狱好了
  •     个人觉得非常一般;医治不了的,就是邪恶?
  •     邪恶之人以邪恶为食。
  •     好书,但后面宗教的部分实在太说教,扣一分。请你至少看完这本书再为人父母。
  •     精神病比想象的多
  •     这个翻译者是什么问题,读了几句就不想读了,满篇的感叹号,文笔也烂成翔
  •     看得自己内心都邪恶了......
  •     强烈的基督教思想,原罪观、七宗罪、赎罪,对邪恶的定义并非通常认为的大奸大恶,而有些类似于平庸的罪恶
  •     信仰之罪,以爱的命运操控人。
  •     很久以前读过的书,发现豆瓣没有标记。
  •     每个人都在反社会啊。
  •     没有期待中的好,可能期望过大,或者有心情时找来重读
  •     看的时候不止一次想哭
  •     很好看哦
  •     有启发性(指出邪恶的根源在于内心的自卑(shame))
  •     很好看,看完电子书就收了实体书- -好难买
  •     EVIL - LIVE
  •     昨天刚读完,今天手机、kindle双双被偷。我也是要画个圈圈诅咒你啊!
  •     最后一章值得给五星
  •     不要被书名欺骗了
  •     完全是浪费时间。这个作者真的是心理学家?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把心理学和宗教混淆得如此难分难舍。不管什么心理都得扯上下地狱、受到上帝永久惩罚什么的,真的很讨厌。估计按作者的分类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得下地狱。通过读这本书我不禁揣摩作者心理,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自我陶醉的异常自恋者,而不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家。那个女病人说自己要为自己的荣耀而活,而不是为上帝的,作者竟然逼迫她放弃这种想法,因此而称她为邪恶至极。什么一套。这种人做心理学家,唯恐天下不乱,如果哪个心理有问题的人遇上了他,恐怕只有承认自己邪恶,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