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如画美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44748375
作者:(英国)马尔科姆·安德鲁斯
页数:342页

作者简介

《寻找如画美》描写了英国趣味演化历史中一个有趣的时期,通过从当时各种旅行资料中收集的细节,十分生动地展现了18世纪后期上流人士的这一爱好。第一部分讲述18世纪英国如画风景的兴起,从诗歌、风景画等写到风景趣味的演变;第二部分以怀河谷地、北威尔士、湖区和苏格兰高地为例,考察了早期的如画风景之旅。在展现英国本土风景如何取代国外风景进入主流趣味的同时,也揭示出当时时兴的旅行活动与这种趣味变迁之间的关系。

书籍目录

前言…………………………………………………………………………………1
致谢…………………………………………………………………………………5
图示…………………………………………………………………………………7
地图…………………………………………………………………………………15
第一部分 如画美的兴起
第一章
诗歌与英国风景之发现……………………………………………3
第二章
风景画与如画美范式………………………………………………33
第三章
如画美品位之演进,1750—1800…………………………………54
第四章
旅行“必备”………………………………………………………93
第二部分 画境之旅
第五章
怀河河谷之旅:河景和废墟………………………………………120
第六章
北威尔士之旅:群山和游吟诗人…………………………………149
第七章
湖区之旅……………………………………………………………205
第八章
高地之旅与莪相式崇高美…………………………………………259
旅行文献精选…………………………………………………………………317
人物小传………………………………………………………………………327
关于参考文献的补充说明……………………………………………………330
索引……………………………………………………………………………336

内容概要

马尔科姆·安德鲁斯,肯特大学英语学院荣誉退休教授,狄更斯研究专家,也长期从事维多利亚时代与视觉艺术的研究,已出版数本探讨艺术与文学作品中的风景的著作,包括《寻找如画美》(The Search for the Picturesque)、《如画美:文学资料与文献》(The Picturesque: Sources and Documents)、《风景与西方艺术》(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等。


 寻找如画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1. 批评家罗斯金在自传《过去》里,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美学家、评论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回忆说,从三岁开始,他的父母每年带着他,乘着马车,“参观各种上层人士的房子”,“巡游一半欧洲国家”。十岁,罗斯金开始在旅行中用素描表现所见景色,比如坎特伯雷大教堂、坦布里奇城堡。十二岁那年,为了让他的旅行速写更为出色,父母给他请了一位绘画老师。十三岁生日时,有人送了他一本带插图的旅行书《意大利》——罗斯金说:“决定了我人生中的主要基调”。的确,若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有如此广博的见闻,若不是随后的一生始终是在游历中度过,罗斯金不会是罗斯金。英国人向有“壮游”传统,从十七世纪开始,英国的贵族子弟在接受了大学教育之后,一般要把游历欧洲作为经典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比如英国大诗人约翰·弥尔顿,剑桥大学毕业后隐居书斋五年,也还是要去瑞士、法国、意大利旅行一圈。简要地说,对于英国的上层社会,“出国游”本不稀奇。稀奇的是,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英国人开始“国内游”了,顺便崛起了英国本土的“旅游业”。风气所及,十九初期的罗斯金一家也热爱着祖国的风景,“如果游历的国家比较靠北,我们会顺道去拜访在苏格兰的姨妈。”不仅如此,父亲身为雪利酒代理商,经常带着少年罗斯金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旅行。相形之下,罗斯金的旅行装备较之半个世纪之前的英国前辈没有多大变化:记事本、图画本、一小套水彩颜料、钢笔和铅笔、望远镜、地图册、旅行指南。当然,身为罗斯金,一切都要更复杂一点,“天空蓝度表用来测量天空蓝度的深浅;有平行线的笔记本用来记录地质学发现;四开的大笔记本来做建筑学的草图(这个本子在外面奇特地标有直角尺和英制尺)”。重要的是,“文学教育成为带进风景的额外又昂贵的智力装备”。英国旅游的第一代都是“鉴赏者”,也就是“有趣味的人(a man of taste)”,他应该受过古典文学的熏陶,熟悉克劳德等人的画作,根据维吉尔和贺拉斯等罗马诗人所提供的模式——田园牧歌的阿卡迪亚——来评价英国的乡村生活和风景。而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展、国力的强盛和财富的积累,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希腊罗马的文化权威受到有力挑战,英国人开始有了文化自信,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地位已经与荷马和维吉尔并驾齐驱,旅行者们的囊中读物,也从维吉尔和贺拉斯,过渡到弥尔顿和约翰逊博士。弥尔顿的《快乐的人》与《沉思的人》对于英国“如画美”趣味的形成功不可没,他在《失乐园》里所描写的伊甸园,根本就是泰晤士河谷。至于英国国民知识领袖约翰逊博士,罗斯金的父亲曾指出:四小卷约翰逊的《漫步者与闲人》(The Rambler and the Idler)可以打包成便携的样子,比其他作者的书更能提供旅行时的精神食粮。罗斯金本人也推崇约翰逊,当然,时代发展,他头脑里携带着的,还有司各特,还有拜伦。十九世纪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将司各特、拜伦等为代表的英国文学归为“自然主义”,极言英国人对于自然的崇拜。在深究意识形态根源的学者看来,出于对法国大革命的厌恶,英国人讨厌一切人工的设计,“系统化的园艺与政体都是令人厌恶的”,他们鼓吹自生自发的秩序,因此喜欢参差多态的园林:“小规模的、设计感不那么明显的如画园林。这种园林由各种私密隐匿的景色组成,自然在其中呈现出粗糙、杂乱甚至简朴的一面。”于是,政治与美学就这样找到了结合点,英国式风景观其来有自。2. 游记作者吉尔平有关十八世纪英国旅游业的崛起,当代有两本名著,分别是马尔科姆·安德鲁斯的《寻找如画美:英国的风景美学与旅游,1760-1800》,以及伊恩·欧斯比的《英国人的英国:品味、旅行和旅游业的兴起》。安德鲁斯的著作出版于1989年,梳理了英国十八世纪后半期通过园林、文学与绘画所体现的风景美学,又对业余驴友所发现的几条旅游线路——威尔士北部、湖区、苏格兰高地——进行了复杂的纸上考据。喜爱文艺的读者对其中出现的丁尼生、柯勒律治、华兹华斯、布莱克、彭斯等名字当是非常熟悉。所谓“如画美”(picturesque),顾名思义,意味着“像画一样”,表明眼前风景从题材和构图方面都可以满足某种图画性的描述。以题材而言,“崇高的废墟”、“感伤的园林”都是可以“入画”的,而“古老的寒舍”是宁静生活的象征,既有维吉尔式的牧歌情调,又承续了基督教的隐士传统,更契合英国人对于乡村田居的想象,最具如画美之本土风味。从形式而论,“如画美”是指一处从单一固定的视点所看到的、带有隐形边框的景色,艺术家和旅人将前景、中景、远景等构图理论移植到风景上,通过剪裁、定格、视点选择等等方法,使未被驯服的自然得以“控制”、进而转化成某种“风景”。从技法来说,不合英国国情的“意大利光线”和“酱油色调”渐渐退出,十八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水彩画在英国空前发展,一则它的轻柔色彩特别适于表现英国水汽氤氲的自然环境,二则便携和快速的特征也正适合旅行者记录印象。历史的真正开创者未必都是“大人物”。威廉·吉尔平(William Gilpin, 1724-1804),一个学校校长和乡村牧师,所梦想的是以宗教作品流芳千古,无心插柳,却成为“如画美学派令人尊敬的创建人和大师”。吉尔平曾经遍游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他的旅行日志用钢笔淡彩来做插图,深受朋友喜爱,手稿流传数年,终于在1782-1802年间陆续出版,书籍采用蚀刻铜版以表现“弥漫的光影”,冠绝一时。这其中,《怀河见闻》是他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游记,本书出版的1782年也被后世视作英国“画境游”风尚的滥觞之年。吉尔平的追随者甚众,到该世纪末,《怀河见闻》已经再版了四次,成为旅行者的案头必备;“画境游”不仅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惯常活动,还逐渐向中产阶级扩散。特别是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欧洲大陆游”颇为不便,各地的书店摆满了英国各地的风光绘画、畅销游记和“美景指南”,吉尔平的著作往往陈列于显要位置。3. 画家透纳1799年,出版商查尔斯·黑斯将吉尔平《怀河见闻》的部分内容编辑成“旅行攻略”《沿怀河远足》,这种新的图书类型是为了方便旅行者轻装上路,在通俗化和实用性方面比游记走得更远,黑斯因此获利颇丰。三十年后,黑斯编辑出版了由英国伟大的风景画家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创作的画册《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如画美景》。在某种意义上,透纳本人成长于“如画美”的潮流之中,1786年,少年时代的透纳曾为一本“吉尔平式”的图书《英格兰和威尔士古迹的如画美景》做雕版上色的工序;二十岁时他终于亲临实地,做了一次“专业旅行”,画下大量风景速写。五十五岁,功成名就的透纳为了完成新书重新游历英国中部。1832与1838年,包含九十六幅画作的巨著分为两卷出版,它涵盖全英范围的风景,包含透纳本人毕生最出色的水彩作品。与其它供读者“卧游”的咖啡桌读物不同,这本书中的画作在如画风景的“前景”上出现了某些“丑陋”的东西:悠闲、放纵、欢乐、不守礼俗、甚至不守法律的“下层阶级”,比如与海关官员对峙的走私者、在河中公开沐浴的妇女、水手与女人的歌舞狂欢。喜欢透纳的“宏大风格”的人,对待这种“僭越型人物”十分困惑。就连透纳最热情的拥戴者和推广者约翰·罗斯金,都对这种“粗俗性”表示“无法理解”。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透纳其实道出了一个秘密,正如英国杰出的文化学者雷蒙·威廉斯所说:“风景意象是被争夺的政治地带”。英国地产私有化程度极高,因此最精致的风景都在私人的地产之上,比如弗莱明爵士的莱德尔瀑景、布雷斯维特的温德米尔湖景、阿托尔公爵的“莪相厅”、约翰爵士和罗斯夫人的克莱德河瀑景。在废墟和自然奇观之外,主人的宅院、园林、乃至部分工业区域,也在游览路线之中。他们以风景的主人自居,有兴趣接待上流社会的游客,并以自己的财力和品位,对风景进行修饰和改造。对于那些没有社会地位的旅行者而言,风景也许可以远观、却并不是可以自由出入的。所以成名后的罗斯金令父亲骄傲的是:“能看到英国所有贵族的房子”。英国等级森严的阶级区隔在如画风景背后有着残酷的一面:部分小资产阶级和城市贫民根本无财力和时间体验风景,乡村劳动者与流民一直生活在风景中却又与其格格不入。安德鲁斯透辟地指出:“游客的体验具有一种特殊的循环性。他对已在绘画、明信片和广告中得到美学验证的景色进行鉴赏,用‘如画的’这类词语来评价它,而后他又摄下这一景色来确证它的图画价值。此种方式鉴赏出来的景色就变成一种商品,对此旅游业相当清楚。”面对风景,游客从来都不是自由的,文化造就的“取景框”约束着他的视野,意识形态的“底片”决定着他的色彩,他长途跋涉、百般辛苦,看到的是别人已经描述过或描绘过的“画面”,并为这种“签到”式的观看而沾沾自喜。程式化的路线,程式化的感动,程式化的旅行日记,程式化的旅游模式。意味深长的是,当铁路等现代交通方式拉近了城市与景点的距离,学者欧斯比说:透纳笔下的那些劳动阶级变成了“游客”、而非“革命者”。时移世易,审美观念日益多元,旅游也到了喷气机加数字技术的时代。不过,罗斯金的几句话依然令人感慨:“现在有一些人为了旅行而旅行,对自己沿途看到的风景和人物没有任何感触,像牛一样被车子拽着在世界各国之间穿梭,想象着自己在旅游观光。在我看来,他们是旅行的奴隶和傻子。”准确一点说,他们是旅游业的好顾客,他们已经失去了天真的眼睛。马尔科姆·安德鲁斯:《寻找如画美:英国的风景美学与旅游,1760-1800》,张箭飞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W. J. T. 米切尔:《风景与权力》,杨丽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罗斯金:《过去:约翰·罗斯金自传》,刘平译,金城出版社2012年。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不列颠风景的发现
  •     英国人有克劳德镜,中国人有美图秀秀,这为人类学、物质史、IT史等等开发了新课题,,,ps:写18世纪的旅行,抛开背景看,好象是在写今天一样,这感觉很奇怪,还说不好,有待思考。。。
  •     对18世纪的英国风景画有了全新的理解。“如画美”(picturesque)这个概念也让我重新审视平常当风景旅游地的湖区、高地等区域,当初它们出现在风景画里的原因、方式,其实更应该站在那个时代的人的角度、用他们的方式来看,而不是像现在更多是当明信片一般来看。这也让我想起以前看有关印象派兴起的纪录片,也是因为生活方式、作画材料等客观因素演变出来的,并不仅仅是人们对艺术的喜好突然就转向了。
  •     中国好像对于十八世纪英国园林以及风景鉴赏缺少关心(相对于意法),很难得有一本中译版的相关专著,中译的水平不错,但是不少出自原始文献的翻译如果有原始的英文对照就好了。
  •     这还是一年半前,作为“福利”提前阅读的。不是自然给了我们看待艺术的眼睛,而是艺术给了我们看待自然的眼睛。译笔优美,推荐!
  •     游的都是情怀
  •     读起来的感觉实在是美好
  •     18世纪末期英国旅游者必备的是:欣赏风景的克劳德镜、记事本图画本、一小套水彩颜料、望远镜、地图册。除此之外,文学教育成为带进风景的额外又昂贵的智力装备,因此也要带上袖珍版诗集、精简版的名人游记、值得反复吟诵的维吉尔。面对风景,游客从来都不是自由的,文化造就的“取景框”约束着他的视野,他看到的是别人已经描述过或描绘过的,并为这种到此一游式的“看到”而满足。本书叙述1760-1800年间英国人风景趣味的演变,于诗歌、散文、绘画、美学理论和旅行日记之中,复原“如画的”风景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被文人墨客呼应唱和的思潮所定型、又如何在达到刻板程度后走向自己的反面。翻译流畅,图片甚多,英国迷们可以一看。
  •     田园牧歌伴与画境游,城乡之别再加群体之分。文人散去游人聚,谁言风光似旧时。向书难得如画美,未到承平且迟迟。
  •     本书是学术书么?答案是肯定的。本书是用来zhuangbility的通识读本么?也可以算哦,散文般的优美、亲切、言辞随和,还有英国文人独有的幽默,完全可以读来当华丽的外衣,翻译很文气。
  •     读完才意识到副标题写的时间,而且如画美是一个很特殊的术语,所以不是做美术史的我读得就不太开心了。不过看见了高地,去过的罗蒙湖。相继普及之后,旅游变得大众化之后,拍的照片越来越多不美的,人们也不再用语言描绘风景了。那么新时代的美的标准是什么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