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通俗演义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0-4
ISBN:SH10186-126
作者:罗贯中
页数:1162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明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即“罗本”,由民间长期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编成的。早在唐末,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李义山《骄儿诗》即云:“或谑张飞胡(大胡子),或笑邓艾吃(口吃)。”到了北宋,出现了专讲三国分立故事的说话人。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搬演三国故事的杂剧,并且出现了一部《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从黄巾起义开始讲到西晋的统一,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资料,编撰出《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通俗演义一问世,便出现许多刊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毛本一出现,罗本反而湮没无闻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虽然毛本言语精炼,广为流传,且人物个性更为鲜明。但同时也导致了许多人误解了罗贯中的原著的意思。刘备,世之枭雄,并非事事光明正大。而曹操也是极有胆略不乏褒词。研究罗贯中的原著,还是该读这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     三国志演义历来有明本毛本之分,时下国内出版社校点整理的基本上都是以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的本子为底本,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历次的整理本,是将毛本的白文校以明本,更正了部分毛本误改的字句;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都相继校点出版了带评语的毛本。在人们的印象中,仿佛“三国演义”就是以那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临江仙词开头,120回的长篇历史小说,而没有多少人会晓得,在明代出版的“三国演义”基本上都是240段,甚至连书名都还是叫“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毛氏父子对三国志演义不仅在评,更是在改,而且是脱胎换骨般的改,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即旧本遍加改窜”,这个话说得很到位,削、增、改,所有手段全都用上了。毛氏父子的本子在其身后三百年基本上取代了明本而成为三国志演义这部小说的定本了,可以说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元末罗贯中的原文和清初毛氏父子的改文所反映的具体历史信息是不一样的,如果仅拿毛本三国作为样本来研究三国的话,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解。现存明本,以嘉靖元年修髯子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最早刊本(或谓带关索故事的志传体系版本来源更早,姑且不论),题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一般认为此罗贯中即《录鬼簿续编》之“太原罗贯中”,然续编所记乃元明之际的戏剧家,于“罗贯中”条,一字未及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只是列举了他的几部杂剧作品,况且书前弘治甲寅庸愚子序中称是“东原罗贯中”,东原在山东,太原在山西,差得有些远了,故此尚有疑问;另外明人笔记中还有钱塘、庐陵等说法,联系近年来愈炒愈热的文化名人效应,太原清徐乃至山东江西等地为争一个罗贯中而闹得不亦乐乎,颇可作为当今国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理念之一注脚;学者们发现书中注释古地名的小字夹注,今地名基本上都是元代的建制,足证小说主体部分应完成于元代。但明初从未有人说过他读过这么一种小说,直至弘治年间才有金华蒋大器写了篇序,谈到士君子纷纷誊抄本书的情况。嘉靖本是写刻本,字大而悦目,版宽,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每则都有一七字小标题。这个本子不象是坊间书商所为,书商要盈利就得减少成本,不会不惜血本刻这么一部成本高的书,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嘉靖时“好刻小说”的武定侯郭勋家刻本,与今天所能见到的署名郭勋刊刻的白氏文集版式、字体上都很相近。这位郭侯爷的祖上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世袭公侯,到了郭勋这辈,由于善于揣测当朝嘉靖皇帝的心思,在议大礼之争中倒向嘉靖一边,皇上颇存感激,自然也就青云直上,做到相当于今天北京卫戍司令的官位,可谓捞足了政治资本。这位侯爷闲暇时好附庸风雅,而且财大气粗,刻书不计成本,曾以武定侯郭勋的名义刊刻了白居易的诗集文集以及元次山集,都是十分精美的善本,从明人笔记中可知郭勋还曾刊刻过号称善本的水浒传。之所以不肯署名者,恐怕还是那时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缘故吧。嘉靖本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流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明代从嘉靖开始,通俗小说的传播迅速流行开来,蔚为大观。嘉靖本之后的各种明刻本三国志演义,除了志传本体系,基本上内容都一样,直到清初康熙年间毛本问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迨清康熙时,茂苑毛宗岗字序始师金人瑞改《水浒传》及《西厢记》成法,即旧本遍加改窜,自云得古本,评刻之,亦称‘圣叹外书’,而一切旧本乃不复行。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毛本从总体上对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将原来24卷240则,每两则合并为一回,重新拟定回目,如明本前两则: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寇立功,到了毛本那里就合并成了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不可否认,回目拟得很对仗,读起来也琅琅上口,技术含量高了很多。首卷前增加了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的那首临江仙,杨升庵先生生前跟着老爹倒霉,政治上的终身禁锢倒成就了一位文化大师,在当时不可谓名声不大,不过这阙词的家喻户晓却绝对要感谢毛家这爷俩,升庵先生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流放到西南荒蛮之地穷极无聊时填的一首词,竟能在身后借一部不入文人士大夫法眼的通俗小说变得妇孺皆知。话扯远了,拉回来接着说毛本。毛氏父子的历史眼光还是满犀利的,明本一上来就模仿史书体例:“后汉桓帝崩,灵帝即位,时年十二岁……”,显得干巴巴,吸引力不大,毛氏父子却加了一段今天仍然为很多粗通中国历史的人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寥寥数语,道尽上下几千年,手笔不可谓不大,虽则在今天看来有些陷入了历史循环论的窠臼,但毕竟是三百多年前的人,总不能指望人家用马列主义看待历史吧。毛本对三国志演义的修改,其主导思想在于更加强化原著中已经强调了的正统思想,帝蜀寇魏,尊刘抑曹,是全书一以贯之的灵魂,对于曹操,毛氏父子极尽谩骂之能事,效法金批水浒传一味丑诋宋江,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明本对曹操虽有许多批判,却也不乏赞美之词。例如,曹操在作品中第一次出现:“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 (《刘玄德斩寇立功》)对他的热情赞扬大大超过对他的批判。因此毛氏父子看了非常不爽,就把这一段文字编为冷冰冰的三句话:“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又如,罗贯中在《关天长千里独行》一节中,不仅引了裴松之的评语和宋贤的诗来赞美曹操,而且还进一步加以阐发:“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得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而这一切,又都被毛本删去丁。再如,《曹操乌巢烧粮草》写曹操把其部下私通袁绍的书信统统烧毁,并引“史官”之诗加以赞美:“史官有诗曰:‘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此言曹公能捞笼天下之人,因而得天下也。”“史官”以下,也都被毛本删掉了。从以上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罗贯中并不想掩盖曹操的“好处”,对这些“好处”也并不吝惜赞美之词。凡是史料上所有的、能够显示出曹操“好处”的事迹,明本中基本上都加以描写,有些并作了艺术夸张;同时,他还以一些虚构的情节来赞扬曹操。试以曹操破下邳、杀陈宫事为例。据罗贯中描写,下邳一破,曹操就“差人入城,不许劫掠良民”。及见到被擒的陈宫,曹操并不想杀他,陈宫却说:“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甘心也。”尽管“操有留恋之心”,陈宫却决意一死,于是,“操与从者曰:‘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吾府中恩养,怠慢者斩。’后曹公养其母,嫁其女,待之甚厚,此乃曹公之德也。” (《白门曹操斩吕布》)这里所写的“差人入城,不许劫掠良民”,在史料上没有依据,是作者的虚构。对待陈官及其家属一节,虽本于《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及《注》所引《典略》,但作了艺术夸张:史料上并无曹操把陈宫家属送回他自己府中“恩养”的记载,也并无“怠慢者斩”的那个命令。而在毛本中,“操差人入城,不许劫掠良民”两句,被删掉了;“后曹公养其母”等句也被删掉了;“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吾府中恩养”,改为“即送公台老毋妻子回许都养老”,不但事情本身与原来所写的颇有区别,连下句“怠慢者斩”的意思也走了样。很显然,罗贯中原来塑造的曹操是一个立体感很强、很丰满的形象,除了奸雄一面之外还有很多富有人情味的情节,经过毛本一改,这些正面的塑造基本不见了,曹操变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脸谱化形象,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对历史和生活本质的认识是一种倒退。至于对刘备,罗贯中虽然颇多赞美之词,但其实也还是把他当作“枭雄”来写的。不但史料中当时人指斥刘备为“枭雄”一类的话,在明本中基本上保留着,有时作者甚至自己出面来加以评述,如《云长延津诛文丑》中,写关羽斩文丑后,袁绍欲杀刘备,备以言自解,作者评云:“此是玄德极枭雄处。”可见他认为刘备还不是一般的“枭雄”,而是“极枭雄”。在《刘玄德败走夏口》中,关羽提起昔日欲杀曹操而为刘备所阻之事,说:当时“若从吾意,可无今日”。刘备回答道:“此时亦为国家惜耳,若天道辅正,安知不为福也!”接着,罗贯中就引用裴松之的话,指出刘备的回答并非真话,实际上也就显示了:即使对所谓义同生死、情如骨肉的关羽,刘备也没有忘记耍弄权术,和“极枭雄”之类的评语可以互参。但此类描述,在毛本中都被删改了。再就明本中刘备在一些重大事件上的表现来看:例如,他在荆州破曹操打败后,派诸葛亮去联合东吴,共拒曹操,诸葛亮提出:倘曹操失败,就乘势夺回荆州;倘曹操胜利,就乘机夺取东吴。刘备对此大力赞同,说是“此论甚高。”又如,刘备在入蜀之前,己在荆州与张松深相结纳,并以言语相挑,使张松献出了蜀中地理图,然后与张松立下誓约:“他日事成,必当厚报。”明白地表示了他欲图刘璋、取西川的决心。他这种蓄意结纳张松以图刘漳的行为,跟他一面与孙权同盟抗曹、一面却想乘机夺取东吴的筹画一样,都不是所谓“忠厚长者”做的事,而是“枭雄”本色。而且,正因作者在事前就淋漓尽致地写了他与张松的这一番勾结,所以,后来法正、庞统劝刘备图蜀时,刘备的几次推托,就都显得是故意做作。当然,即使从明本来看,作者在总的方面,也是对曹操的否定远过于对他的赞许,而对刘备则作了更多的肯定,也不乏美化的地方,尊刘抑曹的观念古已有之,一方面有人民大众对于仁政的渴望,一方面两宋中原汉人政权军事不振,对外征战屡战屡败,一亡于金,再亡于元,民众思念汉家天下,自然对苦苦恢复汉家江山的刘皇叔心存敬意。但书中对刘备的称赞主要在于他的“仁德”,而作者对曹操的“仁德”之处也同样称赞,并不因为一个“正统”、一个非“正统”而有所轩轾。那么,书中之所以对刘备着重于褒而对曹操偏重于贬,恐怕是现有史料中刘备事迹可与“仁德”挂起钩来的比较多,而曹操则此类事迹较少、与之相反的事迹却比较多的缘故,三国志裴注所征引当时人的很多著作中就有很多刘备仁德的事迹,可见刘备仁德的口碑绝非后世小说家的杜撰,而是史有所据的。作者对曹、刘态度的不同,主要应不全在于正统思想,而在于追慕“仁德”的政治观念。毛本除了强化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之外,在小说全文无处不在地宣扬伦理纲常的教条,对原文不甚突出的地方加以改动强化,明本卷之十六《废献帝曹丕篡汉》本言曹后助兄斥献帝,毛本则云助汉而斥丕,此乃强调君臣之分;卷之十七《先主夜走白帝城》本不涉孙夫人,毛本则云“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兵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此乃突出夫妇之义;卷之二十四《诸葛瞻大战邓艾》有艾贻书劝降,瞻览毕狐疑,其子尚诘责之,乃决死战,而毛本删除了这个情节,以强化诸葛瞻的忠。毛本的这种修改其实用当代文艺的话说就是理念先行,图解概念,将人物作为意识形态的体现者,而非从人性本身的特征加以塑造,“诸葛瞻大战邓艾”那一例,人性中的狐疑猜测本不可避免,毛本偏要将诸葛瞻改成一个“狠斗私字一闪念”的高大全似的人物,反倒不如原文真实可信。比较明本毛本之间的不同,文字上的差异俯拾皆是,不可否认,毛本对原著的加工润色很多是得当的,删除大量游离于小说的章奏、诗赞、史论,对于文本是必要的,毕竟三国志演义是小说,而非通俗历史读物。毛氏父子是苏州人,明末清初苏州是通俗文学的创作阵地,也是出版阵地,明季以来,姑苏一带爱好通俗小说戏曲的文人不仅创作新的作品,对流传下来的前代作品往往伪托古本加以修改批评,从冯梦龙(1574-1646)增补《新列国志》和《平妖传》开始,这一风气愈演愈烈,金圣叹(1608-1661)评改《水浒传》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清代以来水浒传最流行的本子。毛氏父子托古本评改三国,正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进行的,从本质上来说,冯、金、毛等人的评改其实是一种再创作,旧瓶装新酒,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而不单单只是一项编辑性质的工作,编辑是尽可能达到文从字顺和保留作者原意的统一,而明末清初苏州文人们的评改则是有意识地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是原作发生质的变化。毛氏父子都是没有功名的乡间文人,他们的生平今天已不易得知,毛纶大概与金圣叹同辈,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晚年瞽目,口述评改三国,其子毛宗岗记录整理。毛本中对于尊刘抑曹、帝蜀寇魏观念的强调、对于纲常伦理的突出强化,与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不可分的关系,身处明清鼎革天崩地解的年代,毛氏父子更加尊崇原著中的尊刘意识,尊刘即崇汉,将蜀汉作为一种民族意识的象征,对于身处异族统治下的人们更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意义;痛感明末浮靡淫乱的社会风气和变节臣僚的无耻,因而对于原著的忠义节操更加突出强化,在献帝衣带诏那一段,突出了董承等几个死节的忠臣,以鞭挞那些投降满清的明朝将领。这些内容都是评改者针对自身所处历史时代的面貌有的放矢的抒写。有意思的是,明末作为异族入侵者的满清,也看中了三国志演义的教育意义,早在入关之前就命人将三国志演义连同“四书”一起译成满文,供满洲将领参考学习,并活学活用,效法周瑜的反间计使崇祯处死了优秀将领袁崇焕;满洲统治者甚至从战略上都吸取三国演义的养分,将本国比做刘备,将蒙古比做关羽,用以拉拢蒙古,对抗明朝。文化没有国家民族的界限,谁加以掌握都可为自己服务。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1981.6 肇东
  •     还用多评论什么?绝对的经典。
  •     先看的三国志,才看三国演义
  •     我爷爷当初买的,后来传给了我,看的第一部全本中国古典小说,我至今还记得前言中编者说的毛本的三国演义把罗本中曹操的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去掉了,仅突出了其奸诈狡猾的一面云云。我认为对人物的全面刻画这正是罗本优点之一。。。
  •     四大名著之一
  •     四大名著中的榜首,毫无疑问
  •     和毛批本比较阅读饶有趣味
  •     四大名著,三国最差。
  •     没想到连这套书都有~罗贯中的原作~没有被毛氏父子改过~家藏一套~读了无数遍~
  •     毛宗岗修改过的三国演义不如这一本内容充实和平衡
  •     当初从同学那借的应该是这个版本,可惜再也买不到此类版本了。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罗氏三国,后来让毛氏父子改了个乱七八糟
  •     神书,小学看到现在
  •     就是这本~~~
  •     与众不同的书,看不完的感动,读不尽的智慧。
  •     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     没错,就是这本,居然给找到了。那时候读这种白话小说还有些困难呢。,
  •     小时候看三国最喜欢诸葛亮算无遗策,谁都没他会算,还有那些有预知能力的世外高人,司马德操啊,管辂啊什么的。现在读三国则是脑海中三国杀的形象,最纠结的就是于吉,明明是仙人的形象,怎么一副鬼样|||是被小霸王虐的太怨气了么……郭嘉去的太早了,天妒英才啊,要是他还活着,跟诸葛对峙多好呀。边看三国,边玩着1v1的三国杀,卧龙、陆逊、黄月英、司马懿、老诸葛,任选其一能胜其他,唯有敌为郭嘉时须待三分运气才侥幸胜之。
  •     灯
  •     忠?诸葛死在战场上是对他最好的结局
  •     专挑喜欢文武双全的人物看。
  •     罗本,非毛本、从我舅母那偷的
  •     此真三国也,英雄气惯肠,少毛本假道学
  •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诡谲、权谋和帝王学充斥的尔国的一种隐喻……杀戮、阴谋伎俩的盛行……尔国民众不了解,真正的思想者管宁、嵇康、阮籍却湮没无闻,难道不是这部小说起的反作用吗?三星是因为这部书真实的反映了那时的情境…
  •     好书!
  •     文笔不甚流畅,难怪要被毛本取而代之了
  •     初中图书馆借的
  •     罗本是每个三国爱好者必读的
  •     披沙简金才觅得的古籍。
  •     和《三国演义》略有不同,旧书摊买来的,细看一番,毛评的确是不错,这个略有粗糙。
  •     认识的人一个个都死了,看到后面好寂寞
  •     这事接近罗贯中描写原貌的三国演义,也值得认真学习,有些方面比毛本更好
  •     不能在线看
  •     除了和真正的三国史不同这一点外,也是很不错的
  •     哇塞淘到这个版本拉~~
  •     《三国演义》从这本书里删去了不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