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喜剧 第二卷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8
ISBN:9787020018895
作者:巴尔扎克(法)
页数:704页

作者简介

  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家,我只应该充当他的秘书。编制恶习与美德的清单,搜集激情的主要表现,刻画性格,选取社会上的重要事件,就若干同质的性格特征博采约取,从中糅合出一些典型,做到了这些,笔者或许就能够写出一部许多历史家所忽略了的那种历史,也就是风俗史。我将不厌其烦,不畏其难,来努力完成这套关于十九世纪法国的著作。

书籍目录

目次
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Ⅱ〕
两个新嫁娘
入世之初
阿尔贝・萨瓦吕斯
家族复仇
题解

内容概要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e de Balzac)是法国最大的作家之一,他不仅在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极具影响的小说家。  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出生在巴黎以南的图尔市,他的父亲岁出身农民,但后来,但后来进城并作了文职官员,母亲出身于织造商家族。巴尔扎克很小时就被送到农村寄养,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寄宿在学校,很少与家人见面,所以他在年少时期难得享受到家庭的温暖。1816--1819年,他按照家长的安排,到巴黎学习法律,这期间他还在诉讼代理人或公证人办事处做见习生或书记员。  巴尔扎克酷爱文学,而无意于从事法律工作,所以在读法律时他也设法去文科班旁听,并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1919年他决定从事文学创作。但却遭到家人的反对,由于他决心已定,家里拗不过他,答应只给他两年时间试试他有无文学才能。靠家里给的有限的经费,他在巴黎贫民区租住了一间阁楼,自己埋头写作。巴尔扎克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是《克伦威尔》,五幕诗体悲剧。意想不到,他失败了。但他并没有灰心,又化名和几位朋友一起搞开了神怪小说,前后写了10多部,都没有给他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这时他只好暂时放弃搞创作的念头,想去经商碰碰运气。从1825年开始,他借贷出版古典作家的普及版本,开办印刷厂等,没有两年工夫,他已债台高筑,拖累终身。  1828年,巴尔扎克重新回到他日夜魂牵梦绕的文学创作上来,并于1829年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舒昂党人》。这是他写的第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小说一出版,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不久他又出版了随笔《婚姻生理学》,从此巴尔扎克名声大振,阔步登上法国文坛。  从1819年至1829年这10年中,巴尔扎克经历了艰苦的探索,思想上也有了深刻的变化,艺术上也趋于成熟。伺候,巴尔扎克进入了他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829年到1848年,总共不到20年的时间,他竟创作了90余部中、长篇小说。据说,《高老头》就是他三天三夜赶写出来的。他很需要钱还债是他开始时努力写作的动力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有创作的激情,有远大的目标,他要在文学史上立起一块丰碑。  巴尔扎克过于辛劳,1850年8月18日即在巴黎逝世,他只活了51岁

章节摘录

  奥诺雷·巴尔扎克(1799一1850)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塑造典型的巨匠,举世公认的现实主义大师。他以二十年的辛勤工作,创造了《人间喜剧》这一小说史上的奇迹。他将九十余部篇幅不等的小说联成一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画,“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①使通常被视为供人消遣的小说一变而具有文献的价值。巴尔扎克的全部作品证明,他富有独创性地实践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小说的艺术技巧,使之最终脱离“故事”的范畴,成为一种表现力极强的、全新的艺术形式。  巴尔扎克生活在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亲身经历了拿破仑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等重要历史阶段,目睹了一八三○年和一八四八年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急剧而持续的社会动荡,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空前活跃,促进了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对巴尔扎克的创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在作品中表现了自己的时代,巴尔扎克的愿望却是完整地再现他的时代。他不满足于描绘某一社会侧面,塑造某几个人物典型,而是要完成“一套关于十九世纪法国的著作”,“其中每一章都是一篇小说,每篇小说都标志着一个时代”。他让两三千个人物在纸上活跃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有声有色地再现了法国大革命以后直到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完全取得统治权这一整段历史。按他自己的说法,这是“许多历史家所忽略了的……风俗史”。巴尔扎克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艺术领域和艺术方法,几乎无限度地扩大了文学的题材,让社会生活中一切仿佛与文学的诗情画意格格不入的东西,都肆无忌惮地闯入了小说:财政金融、债务诉讼、银行的倒账清理、商店的结算盘存……都在巴尔扎克笔下得到了富于诗意的描绘;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可以在《人间喜剧》中找到自己的代表。所以有人不无夸大地说:社会多么复杂,《人间喜剧》的内容就有多复杂;生活多么丰富,《人间喜剧》的场景就有多丰富。  不仅如此,巴尔扎克还试图进一步探究产生这种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分析其本质和意义。在巴尔扎克身上,很早就有一种把握一切、认识一切、解说一切的强烈愿望。他在想要当小说家之前,曾经想成为一名哲学家;他在决定以小说来反映当代历史的时候,首先想到应当象布丰研究动物世界那样,把整个人类社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巴尔扎克来说,写作是研究和说明世界的一种手段。所以从一八三○年开始,他就在“私人生活场景”、“哲理研究”、“风俗研究”等标题下出版自己的小说。一八四一年他受到但丁《神曲》(直译即《神的喜剧》)的启发,又决定将自己作品的总称定为《人间喜剧》,把人世间一切纷争角逐或悲欢离合,意味深长地喻为舞台上演出的一个个剧目。  在一八四二年开始出版的《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将编目划分为三个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按作者自己的解释,“风俗研究”是描绘法国当代社会风貌;“哲理研究”是探讨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寻出隐藏在众多的人物、激情和事件里面的意义;“分析研究”则是从“人类的自然法则”出发来分析这一切因果的本质和根源。在这三部分内容里,“风俗研究”的篇幅最大,分量最重,根据题材的类别,巴尔扎克又将它划分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旅生活”和“乡村生活”等六个场景。巴尔扎克原计划在《人间喜剧》的总标题下写一百四十余篇小说,结果只完成了九十六篇,其中绝大部分属于“风俗研究”,而且主要集中在前三个场景。这九十六篇小说并非都是杰作,但就总体而言,却构成了一座奇伟壮丽的大厦。在法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还没有第二座这样的大厦。  《驴皮记》的主人公拉法埃尔曾经说:“我感到自己有某种思想要表达,有某种体系要建立,有某种学说要阐释。”这也正是巴尔扎克写作《人间喜剧》时的心情。为了达到他所企望的  高度,他曾如饥似渴地阅读古往今来的大量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和自然科学著作,不断地进行比较、分析和概括;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搜寻人们内心的秘密,象哲学家和科学家那样细致地观察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法律的奥秘、宗教的效用……,精细地剖析人们的感情、欲望、各种行为的动因,耐心地探究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终于在这个纷乱的、骚动的社会中,发现了一条非人力所能控制的规律,这就是资产阶级的日益得势和贵族社会的解体、灭亡。这样一个历史的总趋向,就是当时支配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力量。社会上的一切冲突、争斗、动乱、犯罪,发生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悲喜剧,都和这个特定的历史进程紧紧联系在一起。由于对社会形成了这一总体认识,巴尔扎克得以从种种分散的、个别的、偶然的现象中,把握住具有本质意义的历史内容,从而成功地描绘出法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重大历史转折在社会生活中引起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人们命运和心灵产生的深刻影响。这样,巴尔扎克的作品就不仅在广度上,而且在深度上大大超过了同时代的作家,并因此博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赞扬。  巴尔扎克之所以高于一般的作家,在于他是个兼有哲学家头脑和历史家眼光的文学家。他的作品超越了个人的生活感受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融入了对社会的总体分析。巴尔扎克在小说《幻灭》中谈到,“最高的艺术是要把观念纳入形象”,而且“一个字应包含无数的思想,一个画面要概括整套的哲理”。这样,他就把小说提高到历史哲学的水平,使之达到了一般文学作品所未能达到的深度。  巴尔扎克作为风俗史家之所以比真正的历史家更有力量,是因为他并不是运用概念,而是诉诸形象。历史家用概念所阐述的一切,他却通过大量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来引导读者自己去感受。因此他以形象绘制的历史,常常比历史家所编写的历史给人印象更深刻、更强烈,因而也更有说服力。恩格斯曾经说,他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塑造形象,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巴尔扎克概括和提炼生活的主要手段,也是他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主要贡献。他把性格塑造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结合起来,建立了法国文学史上最为壮观的人物画廊。巴尔扎克让人物在行动中展示个性,使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巧妙地服务于性格的塑造。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哪怕是次要人物,全都个性鲜明,血肉丰满,虽然不无夸张,却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使人感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别林斯基曾惊叹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众多人物、众多个性竟没有一个完全雷同。左拉曾钦佩地谈到,在巴尔扎克那些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面前,“古希腊罗马的人物变得苍白无力,浑身抖颤,中古的人物象玩具铅兵一样倒伏在地。”  巴尔扎克具有艺术大师的洞察一切的锐利眼光,他能够通过短暂的接触,迅速地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捕捉住这一形象的本质特征。这种非凡的艺术才能,由于他自身的丰富经历而获得充分发展。他出生在一个从农民上升为资产阶级的家庭,亲友多是些中、下层的旧式商人,使他从小就熟悉了这个阶级的各色人等;他成为作家后,为“上流社会”所接纳,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研究贵族的风尚习俗;他在大学攻读法律期间,曾经作为律师事务所和公证人事务所的见习生,窥探到巴黎社会背面的污浊;更重要的是,在他成名前的十年闯荡中,他从事过多种行业,经历过无数次的奋斗与失败,体验过经商、破产、倒闭、清理、负债等种种痛苦,领略过期票的追逼和  高利贷者的盘剥……在他同时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对金钱的迫害、物质的统治有过他那样直接的、深切的感受,在生活的积累上,谁也不象他那么富有;他正象自己曾经描写的某些天才人物那样,在巴黎这个炼狱里“生活过、搏斗过、感受过”。他不仅是《人间喜剧》的作者,也是这个巨型舞台上的演员。波德莱尔曾把他称作《人间喜剧》众多人物中“最奇特、最有趣、最浪漫,也是最富有诗意的一个”①。他在《人间喜剧》中所描写的,不仅是他的观察,也包括他的体验与感受,正是这些切身的体验与感受,构成了《人间喜剧》中最精彩的篇章。  想象力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素质,而这恰是巴尔扎克最强的天赋之一。他既是一位头脑无比清晰的观察家,又拥有最热烈、最丰富的想象。他通过观察和思考而形成的种种观念,总是迅速地转化成千姿百态的人物。这些人在作家的头脑里按照生活的逻辑行动着,似乎并不怎样受作家主观意愿的支配。巴尔扎克经常生活在幻觉世界里,与他虚构出的人物朝夕相处,被这些人搅得寝食难安。他和他的人物一起幻想、受苦、搏斗,有时几乎把虚构的世界与现实生活相混淆。他不时兴致勃勃地向朋友们报告这些虚构人物的消息,似乎这些人真的生活在他们中间。传说他在病危时呼唤《人间喜剧》中的名医毕安训的名字,声称只有这位医生才能为他解脱痛苦。……这种奇异的精神状态,正是艺术家特有的形象思维功能过度强烈的表现。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之所以常常比现实的人物更生动、更逼真、更令人信服,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他这种特别强健的想象力。  巴尔扎克生活在十九世纪巴黎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接触到五花八门的思潮和学说,使他的思想也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态。他的头脑里填满了种种相互矛盾的主张和学说,在他的作品中,大量的真知灼见与奇谈怪论沓然并存,精辟的分析与荒唐的结论相互映衬。他相信世界的物质性,同时又深受神秘学说的吸引;他本质上是个无神论者,却热心地宣传宗教;他为社会绘制的发展蓝图并未脱离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范畴,而在政治上却倾向于保王党……  但重要的是,巴尔扎克作为作家,一直把深入地认识和忠实地再现客观世界看成自己的天职。“法国社会是历史家,我只应当充当它的秘书。”①这句既谦逊又自豪的自白,确切地表明了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虽然巴尔扎克身处浪漫主义文学席卷法国的时代,尽管巴尔扎克本身是个浪漫气 质很浓,经常生活在幻想世界的人,尽管他的作品中不乏浪漫主义的篇章,但不管他采用何等浪漫乃至荒诞的表现手法,却始终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着眼于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因而普列汉诺夫说,巴尔扎克是“最深刻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巴尔扎克从大量的生活感受出发,达到了对当代社会本质及历史发展趋向的清晰认识。他尊重历史,尊重生活,哪怕生活的逻辑使他得出与自己的信念和愿望相反的结论。所以,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尽管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②但当他让那些贵族男女行动时,“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③这一切,被恩格斯归结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④。也正因为此,巴尔扎克这个自称在“王权”和“宗教”这两种“永恒真理”照耀下写作的保王党人,竟出乎自己意料,常常以他的作品为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科学论断作出印证。  巴尔扎克对我国读者来说,已是一个相当熟悉的作家。早在本世纪初,我国第一位翻译家林纾先生就曾将《人间喜剧》中的《永别》、《耶稣降临弗朗德勒》、《红房子旅馆》及《新兵》等短篇小说译成古汉语,结集成书,题名《哀吹录》,于一九一五年在《说部丛书》中出版。嗣后,徐霞村、蒋怀青、盛成、高名凯、穆木天等法语界前辈陆续将巴尔扎克的许多名著介绍到中国。至一九四九年建国前,我国已经出版巴尔扎克作品二十二种;建国后至一九六六年出版了四十二种。不过真正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的,主要是傅雷先生的译本。巴尔扎克思维层次复杂,语言内涵丰富,复杂句型运用极多,要尽传其精神而又不损及汉语的纯净,确系翻译巴尔扎克作品的一大难题。傅雷先生将文学翻译视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刻意求精,终于跨越障碍,在信、达、雅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果说中国人主要是通过朱生豪先生了解了莎士比亚,那么也可以说,中国人首先是通过傅雷先生了解了巴尔扎克。傅雷先生所译巴尔扎克作品十三部,凡二百二十万字,占他自己全部译作的五分之二。其中十一部于一九六六年以前出版,即《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姨》、《邦斯舅舅》、《于絮尔·弥罗埃》、《搅水女人》、《图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特》、《夏倍上校》、《奥诺丽纳》和《禁治产》。还有两种———《幻灭》和《赛查·皮罗托盛衰记》————由于十年“文革”的干扰,直至一九七八年才得以面世。这时傅雷先生已经作古,许多老翻译家也已相继去世,巴尔扎克作品的翻译是否后继有人,中国读者能否看到《人间喜剧》的全貌,成为读者和出版界共同关注的一 个问题。  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巴尔扎克的新译三种:《公务员》、《驴皮记》和《十三人故事》, 获得翻译界和读书界的一致好评。资中筠女士所译《公务员》, 文笔简洁遒劲,且准确传神;梁均先生为翻译《驴皮记》,辛勤工作十年之久,十年磨一书,终于使这部著名的哲理小说发出璀璨的光彩;《十三人故事》是袁树仁女士发表的第一部译作,然不鸣  则已,一鸣惊人,特别是《朗热公爵夫人》中对地中海岛屿自然景色和人物心理的描写,译笔清新俊逸,极富韵致,博得译界的喝彩。  法国文学翻译界人才辈出,使《人间喜剧》的翻译出版有了现实可能性。一九八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定了出版《巴尔扎克全集》的具体计划,于一九八四年开始分卷出版三十卷本的《巴尔扎克全集》。一九九一年,已将囊括《人间喜剧》全部作品的前二十四卷出齐。由于供不应求,也由于考虑到许多读者对《人间喜剧》的偏爱,我社决定将《全集》的前二十四卷作为《人间喜剧》的全译本单独再版,同时,《全集》的出版仍按计划继续进行  《人间喜剧》全译本根据法国最具权威性的加利玛出版社的“七星文库”版《人间喜剧》翻译或重新校订,同时参照“七星文库”的诠注,对译文的注释加以核查和增补。巴尔扎克起初为自己的作品所写的序和跋,后来编入《人间喜剧》时本已删去,但对理解其作品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故集中编入中译本第二十四卷,以方便读者查阅。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内容,各卷卷尾附有简短的题解,扼要介绍作品的出版情况及作家的创作意图。《人间喜剧》译成汉文约九百万字,除已故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译二百二十万字外,基本上都是近十余年的新译,法国文学翻译界的佼佼者,大都参加了这一巨著的翻译或审校工作。语言学院教授袁树仁女士是北京市高等院校评选的优秀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十年来她在课余时间翻译《人间喜剧》中小说十一种,约一百七十万字,审校稿件约七十万字,成为傅雷先生之后,对翻译介绍巴尔扎克贡献最大的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张冠尧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能适应多种题材和风格的翻译家。他出色地翻译了《人间喜剧》中难度最大的两篇有关神学和玄学的小说。他的译文优美典雅,不仅把《塞拉菲塔》中的挪威风光译得引人入胜,且将此书空灵、虚幻的风格表达得恰到好处。北京大学王文融教授、罗芃教授、南京大学陆秉慧副教授,在译校工作中,显示了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和卓越的翻译才能。我国知名的翻译家罗新璋先生、施康强先生和齐宗华女士也都参加了《人间喜剧》的审校工作。人民大学黄晋凯教授除参加部分译校工作外,还在资料方面给我社提供了许多帮助。总之,没有全体译者和审校人员的通力合作,《人间喜剧》这一庞然巨著是很难与中国读者见面的。  《人间喜剧》题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涉猎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及文学艺术各个门类的问题,这样一套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翻译、校订及注释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加之九十余部小说,人物、故事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头至尾统一全部译名,也是一项巨大而艰巨的工程。虽然我们作了努力,差错仍在所难免,我们期待着读者和专家们的指教和帮助。  编 者  一九九四年二月  ……

图书封面


 人间喜剧 第二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记《阿尔贝.萨瓦吕斯》(傅雷先生翻译为《阿尔贝.萨瓦龙》)先简单回忆下故事吧:无钱无权无门路的三无青年阿尔贝爱上了王妃,不同于巴黎那一大帮子吃软饭的文艺小白脸,阿尔贝在王妃的鼓励下决心靠自己的才干打下一片天地,将来光明正大的迎娶公主(他们相遇的时候,阿尔培二十三岁,亲王六十五岁,王妃二十岁。。。),在巴黎苦干近十年,所有成果却因七月革命毁于一旦,阿尔培只好转移阵地,到一个极端保守的外省重新开始,靠着才能、经验以及超乎常人的坚毅隐忍,他于自己的目标只一步之遥。谁知他的邻居,一个在外省极度封闭环境下长大的贵族小姐却爱上这个雄狮般的男人。小姐利用自己在本地的影响和纯真少女无知任性的特权,暗中作梗,她窃取了几封最关键的阿尔培和远方爱人的通信,换成了假消息。结果王妃在亲王去世后却收到了阿尔培已经放弃的假消息,一怒下嫁给了某豪门公子。阿尔培得知一切后心灰意冷,进了修道院永不踏回尘世。小姐去巴黎告诉王妃真相后回乡隐居,从此也再没走出家门。大学时看,只看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很不能接受最后那个惨烈的结局。阿尔培功败垂成,王妃自暴自弃,小姐自残遁世,三人从此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机会,只能在忏悔和祈祷中度过一生。这样的结尾让人无比难以忍受,小说不就该是好人历经千辛万苦功成名就有情人终成眷属吗?怎么能是这种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呢?借韩松落的话说“有的时候,看小说,为的是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可惜的是,青年时连生活都不懂,更谈不上“庸常的生活”,只是满腔的热血、壮美的豪情乃至决斗巴黎的野心,根本不是为了报仇,而是为了积蓄飞扬跋扈横行无忌的气势。在象牙塔里看小说,看的却全是意气风发纵横天下,却没看到事业里有能让你粉身碎骨暗礁和艰险,爱情里有让你肝肠寸断心似死灰的纠结和无奈,生活里是指间金沙一般欲想留下却溜走越快的美好点滴。因此,一篇小说看完,只是一声叹息,叹一句时运不济,怨一句造化弄人。接着抖擞下精神,望着窗外一片霓虹璀璨,暗自念一句“**,现在让我们来斗一斗吧”,然后就奔夜场寻欢去了。多年后,在垃圾箱似的社会里浸染发酵,没能化成腐烂的毒液钻出一个空子,却将一切华丽的理想抛弃殆尽。看惯“破窑寒到紫蟒长”“教有方变做强梁”“择膏粱落烟花巷”。。。心比天高变成了自怨自艾,雄心壮志却成了满腹牢骚,再回头,读起书来全是新滋味。引一段小说中的原文,阿尔贝写给王妃的信----“自从那个幸福的夜晚,美丽的公爵夫人瞧了我一眼,批准了流亡的弗朗西斯卡许下的诺言以来,已经到了第十二个年头了。啊!亲爱的,我的耐心几乎和我的爱情一样多。况且我还需要再经营几年,好让我的财产和你的姓氏相般配。你看,我是快活的,我今天也笑了:这是抱有希望的结果。忧愁也好,快乐也好,一切都是从你那儿来的。事业成功的希望,使我永远觉得,我第一次看到你,还不过是昨天的事,从此我的生命便象大地依赖阳光一般和你的生命结合在一起!这十一个年头,今天又是十二月二十六日,这是我登门拜访你在康斯坦兹湖别墅的周年纪念。十一年来我追求着幸福,而你则象光华灼灼、高悬夜空的星星,凡人是不可及的。”这种因等待而愈发的坚毅,为爱情而努力的执着,为希望而祈祷的崇高,为相爱而心怀感激的纯洁,多么的美啊。纵使美的消亡让人唏嘘让人感伤,但何尝不该满心喜悦的去欣赏它描述它,人世间最好的辞藻难道不该献给这样璀璨的光芒吗?多少人爱过你青春欢愉的岁月,爱慕你的美丽,真情或假意。只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那衰老的脸上岁月的留痕。------------《当你年老时》叶芝是的,我爱的是你那朝圣者的心。心中不平的戾气终于被书中的教诲所开解:心怀希望,感谢爱情,坚贞不渝。。。纵使最后一切化为虚无,也比在纸醉金迷中泡烂掉灵魂要好,纵使最后一无所有,但依然有美丽的星辰和崇高的道德值得敬慕。----------------------------------------------------------------PS1:小说里,神甫曾质问小姐为什么做出那些过分的事,小姐的回答无懈可击“因为我爱他”。。。每一个怀揣真爱的小三,都是极品小三然而,使人间法律无能为力的纯粹道德上的罪恶,是最卑鄙最丑恶的。PS2:王妃后来嫁给了绍里厄家的雷托雷公爵,她在举行婚礼的时候阿尔贝终于赶到,昏倒在了教堂。即使如此,她没有给一丝一毫的机会让阿尔贝解释。爱是宽恕,如果多给别人,尤其是爱人一个机会,难道会遭到上帝的摈弃吗?
  •     读第二卷时比较深刻的感受是,巴尔扎克真是擅长把小说写得五花八门,一会儿搞书信体,一会儿搞小说套小说。曾经有一个疑问,九十几部小说是否会显得面目相似,造成审美疲劳?看来巴尔扎克在这方面也是不断求变,几乎每部小说的切入点都各各不同,换着花样引人入胜。以前读《霍乱爱情》的时候,觉得加·马尔克斯是时间魔术师,现在才发现早在百余年前的巴尔扎克就更习惯在时间上跳转。不过,巴尔扎克注重一个人的过去,是因为历史能决定角色现在的行为方式、性格等等。 这两天中午,同事都让我给他讲《人间喜剧》里的故事,我就先讲了《两个新嫁娘》和《入世之初》。完全是剔除了沛然的文风,感觉像在讲故事梗概那样地复述。即便如此,同事依旧觉得太烦,比如讲《入世之初》就必然要交代内中人物的各种背景,同事听得甚为不耐。 我说,还是要看原本,才能感受精华。 同事说,现在只能接受140字以内微博这个量的文字了。 我笑。。。 第二卷包括四部小说: 《两个新嫁娘》,1841年10月,刘益庚译 《入世之初》,1842年2月,许渊冲译 《阿尔贝·萨瓦吕斯》,1842年5月,程曾厚译 《家族复仇》,1830年1月,郑克鲁译 《两个新嫁娘》: 书信体小说。虽然在《莫黛斯特·米尼翁》中,已经有大量的书信推动情节,但是这本是不折不扣完全的书信体。似乎在十九世纪,书信体小说颇为流行。 小说以从修道院刚刚出来的两位少女闺蜜为切入点,分二股线索展开两人的生活。由于性格、门第、婚姻爱情观念的不同,形成截然相反的生活。一股是稳定平和的婚姻生活,一股是追求激情四射的爱情,结果过多的激情带来的不安为猜疑埋下祸种,在一次误解中,引向故事悲剧性的结局。催人泪下。 让我奇怪的是,文中写到不少妇女怀孕、分娩、带孩子的感受,而且描绘得非常动人,不知道巴尔扎克是如何了解到那么多的。 《入世之初》 此部首先花了很大篇幅描绘公共马车行业。然后由宏观转入一位马车夫的个人生活,再由其一次日常车程展开。围绕一车角色,有微服私访的伯爵,有爱慕虚荣而自吹自擂的三个年轻人,各色人等利害关系交织。充满戏剧性地汇集在一辆马车上,同时彼此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接着,他们开始聊天——单从这个前提,就能够预想接下来有多少玄妙而又危险的话题! 接下来好戏穿帮以后,故事进展地很快,重点就一位底层青年奥斯卡的发展史进行。 最后,十几年后,曾经的一车人,由于偶然的机会又坐上了同一辆车,同一位车夫,不同的是他们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 《阿尔贝·萨瓦吕斯》 这篇傅雷先生翻译过,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书中为何不用傅译本?不知道后面几卷是否会有傅雷先生翻译的作品。 小说最具特色之处就是以近一半的篇幅全文转载了阿尔贝·萨瓦吕斯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小说中的小说刻意放在其中,阿尔贝假托小说中的人物吐露了自己的恋爱苦难史,巴尔扎克在此一改“上帝作者”的习惯,让人耳目一新。 最后,同样是因为爱情,暗恋阿尔贝的贵族小姑娘,毁了他的爱情,毁了他的人生,也毁了自己的人生。 《家族复仇》 这部上手直接写到拿破仑了。巴尔扎克的每部小说中几乎都摆脱不了拿破仑的元素。 戏剧性的伏笔一开始就在家族复仇的历史中埋下,很好猜测接下去的剧情,几乎让我想到《风云雄霸天下》。。。 情节十分简单,但是看到情侣最后双双饿死的时候,以及小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还是想哭。。。回头把第一卷、第二卷人物关系表都补上~~~
  •       《两个新嫁娘》:结婚了,婚后生活开始了。作品以两个贵族少女的婚姻生活为故事背景,采用书信体的形式。表述了作者对婚姻生活的态度。其结尾处:不管是情欲和爱情,都不是婚姻的基础。这个结论真是一针见血。而且我完全赞同巴尔扎克的结论。  婚姻是组成一个家庭,而且长久地生活在一起,荣辱与共。那么如此把两个没有血缘的男女让其共同生活一生需要的是什么?也许起因可以是爱情,但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情感。是双方在共同生活中产生的感觉不可分离的情感,夫妻之情、父母子女之情以及共同对生活家庭的依赖之情。缺乏了或者没有形成足够的这种情感,分离恐怕就是不可避免的。爱情如一阵狂风,狂风暴雨不能久远,只有平淡写实才能长久。  勒内小姐和路易丝小姐分别又两个方面的婚姻生活论证了作者对婚姻生活的态度。当然作为杰作,这只是主干。其重点还在于双方的书信交流中的言语传达出当时的社会、人文、思考等林林总总,一言一语间便可以演绎出一篇大文章。  《入世之初》:当我们入世之初时在干些什么呢?也许是和书中人物一样,沉浸于虚荣之中,在“光荣与梦想”中犯着错误而不自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这个意思吧。还好年轻就是本钱,青年人可以重新出发,去成为一个成年人。  全书以两次马车旅行谈话为呼应,通过乘车的几个人物的命运,反应出了法国从复辟时期到七月王朝初的十几年变迁。老人们离去,青年们成长;资产者们上升了地位,老封建贵族没落了,新的贵族们在兴起;法兰西在前进,而人们在老去。  其实我最早看此作品时非常不喜欢,也许因为奥斯卡的表现深深表现出了自己的行为,那几乎可以算是一切年轻人的影子。就是现在成年了也有阴影,不过也正因为此,证明此书写得入木三分。让我们怀念那曾经的青葱岁月吧!不管怎么难过以及痛苦,我们年轻过,就够了。  《阿尔贝·萨瓦吕斯》:爱情是什么?婚姻呢?爱情是美好的吗?婚姻呢?是占有还是无私奉献?这些问题有没有答案呢?  阿尔贝作为一个贵族的私生子,爱上了一个最高贵的贵夫人,为了能与她相配结婚,他开始了奋斗。失败了两次,他还年轻于是离开了巴黎到外地开始了第三次。而当地的一个封闭在宗教以及最保守家庭中的贵族小姐无意中爱上了他。于是故事开始了,发展了,结束了。  巴尔扎克通过阿尔贝的爱情以及别人对他的爱情,出色的阐述了其对上面问题的看法。看样子爱情是无条件的,至少对于同阶级的人来说,但是婚姻则不是,必须身份财富相等才行。这个条件决定了阿尔贝的结局。可是仅仅是阿尔贝吗?难道贵妇人以及贵族小姐就好过了吗?其他面临着同样问题的人们呢?金钱这“奇特”的东西,一个由人类制造出来而又控制着人类的东西。制造了多少悲剧,可是这是金钱的错误吗?应该是人类自身的丑恶吧!  《家族复仇》:如果我记忆力不错的话,此书是《人间喜剧》中惟一直接出现拿破仑的。这是一部爱情与婚姻的悲剧。不过起因倒不完全是金钱。也可以说这是人间喜剧中出现的第一次非金钱的社会因素带来了婚姻悲剧。起因则是家族复仇,其实想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明白了故事。从这点看,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虽然当今社会依旧存在着书中描写的类似情境,但毕竟已经好得多了。  从此书的四个故事好象应该得出一个论断,爱情是无条件的,可是婚姻则不同。人类的劣根性的最重要之一就是把爱与婚姻分开了,使得有情人未必成眷属。其实许多社会问题不都是这样的根源吗?人类强加了太多的外在条件在事物本源上。这是我们值得深深反思的。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不知道在哪有电子书,或者谁有二手正版书,求卖
  •     <两个新嫁娘>“与其在枯燥乏味的精打细算中生活,宁愿死于心头掀起的汹涌波澜。”
  •     终于把入世之初看来我都受不了自己的磨叽
  •     读第二卷时比较深刻的感受是,巴尔扎克真是擅长把小说写得五花八门,一会儿搞书信体,一会儿搞小说套小说。曾经有一个疑问,九十几部小说是否会显得面目相似,造成审美疲劳?看来巴尔扎克在这方面也是不断求变,几乎每部小说的切入点都各各不同,换着花样引人入胜。以前读《霍乱爱情》的时候,觉得加·马尔克斯是时间魔术师,现在才发现早在百余年前的巴尔扎克就更习惯在时间上跳转。不过,巴尔扎克注重一个人的过去,是因为历史能决定角色现在的行为方式、性格等等。
  •     感觉绍利厄家的所有不幸全砸在路易斯身上了,就连卡那利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百万小姐
  •     没有财产的人就应该没有缺点
  •     欢喜
  •     只能说:厚的让人读不下去,读完了只能觉得累,冗长的场景描写要人命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