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 呼兰河传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ISBN:9787806037072
作者:萧红
页数:218页

在呼兰河的小时候,在呼兰河的祖父

这本书,读的让人又想笑,又心惊,又难过。呼兰河大部分人的愚昧,让人看来愤怒的恨不得回到那个时候。掉坑里正好是吃闹瘟疫的猪肉的借口,可怜的让人不敢往下看的团圆媳妇,虚伪又让人无奈的邻里们,揭露了一个落后的封建的社会。我们只能说,多亏萧红还有一个比较开明的慈祥的祖父,陪她度过了这个有意思的童年。小孩子的视角是有趣而直接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会有势利眼,不会戴有色眼镜,一般情况下会靠自己的感觉评价一个人,而不是顾虑到别人的看法。所以当小孩子戳穿大人的把戏时,这是大人的反应总会让我们觉得好笑,但是,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也许都会做这些大人的事,而且我们越来越没有兴趣戳穿别人的把戏,彼此心照不宣。萧红分七章讲了自己的街道胡同,家乡的风俗,我与祖父在后花园的回忆,形形色色的邻居们,然后特别的写了三个人,或者是三家,分别是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这里面冯歪嘴子的故事让我最感动,团圆媳妇让我最心酸。一个好端端的女性被折磨成这样,一点尊严都没有,就别说尊严了,连健康的权利都没有。被婆婆如此狠毒的欺负,然后又被各种奇怪的让人匪夷所思的“严刑”折磨,真让人想把她拽到现世来。最终终于被折磨死了,也让我们叹了口气,这孩子终于解脱了。有二伯是个永远说着自己不做有愧于心的事然后又偷东西的人,愤世嫉俗,嫉妒富人。而冯歪嘴子,很可爱,总是给萧红吃粘糕,知恩图报。最喜欢这段话: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的牢牢地。他不管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着,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大家只是拿绝望的眼光看他,其实是想看见他绝望的样子吧。可是生活充实的人来不及怨天尤人,没有时间感慨自己悲惨的命运,他还有日子要过,他有儿子,他又希望,他又事情要做,就觉得充实。让我想起了苏打绿的【他夏了夏天】:他从不害怕自己被人群淹没 中午吃便当是他最大享受 几点钟 也许是 月出的时候 如往常 结束了一天工作 他心中 幻想著 晚餐吃什么 家里的 让他不怕往前冲 疲累在他的身上化成了笑容 步伐的节奏开始不那么沈重 轻轻旋转著夏天地面闷热的晚风 平凡或特别、笨拙或聪明相同 他从不担心自己被世界折磨 甜蜜的负荷是他最大依托 带著笑容的睡意化成了彩虹 在他梦中一口气走上了星空 喧嚣地亮起整个夏天渴望的挥霍 清淡与浓烈、好与坏他都尝过 他从不介意自己被命运作弄 按下了闹钟开启另一个梦

“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人死了就完了。”

呼兰河“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人死了就完了。”看了《黄金时代》后便想找书来看看,有幸在北京清华南门外豆瓣书店陶到一本03年版本的图书馆藏书,拿到手后便开始读了起来,一转眼就到半夜,又不忍再读下去,如小孩收到好久不遇的糖果,不忍一顿吃完。萧红犹如一个旁观者,静静地观察着她们家的院子,她们院子里的人,她的邻居,她所生活的大街,小巷,河流以及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犹如放了一个长镜头,记录这一幕幕看视平常真实实则鲜明生动的场景。 “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萧红说,大人的世界真奇怪。 路上有个大水坑,虽然给大家带来很多不便,经常会有人畜伤亡,但是大家却从不主动填埋它,因为大家还想吃便宜的“淹猪肉”,对大人的自欺欺人的心理描写实在是生动。 “有一次一个小孩说,那个猪肉一定是瘟猪肉,并且当着他妈的面向邻人说的。那邻人听到并没有坚决地表示反对,可是他的母亲脸立刻就红了,伸手要去打那孩子。…… 那孩子一边哭一边扑倒外祖母怀里说,‘姥姥,你吃得不是瘟猪肉吗?我妈打我。’外祖母对这个打得可怜的孩子本想安慰一番,但是一抬头看见老李家的奶奶站在门口往里看,于是奶奶掀起孩子的衣襟来,在孩子的屁股上哐哐打了起来,嘴里还说着,‘谁让你这么一点小就胡说八道!’一直打到李家奶奶走了才算完事。 ”萧红说,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那边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的过着。生老病死也都一声不吭的默默的办理。”“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但是一天天得,也就稀里糊涂的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袄来地过去了。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就拥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这回可是悲伤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 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子哭,嫂子死了她娘家人哭。哭了一朝或三日,就总的到城外去,挖个坑把这个人埋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依旧回家照旧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人死了就完了。”“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拉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走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萧红说,生活是自己的,你的生活在别人眼里不过是八卦而已。“两个年轻的学徒,为了争一个街头的妇人,其中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给淹死了。死的不说了,活的那个进了监狱,被判了无期徒刑。…..过了三年二载,再有人提起这件事情来,差不多就像人们讲道岳飞秦桧似的,久远的不知道多少年前的事情似的。 那淹死人的大缸也许至今还在使用着。 蓝色的布匹做男人们做起棉袄棉裤棉袄,冬天用它来抵御严寒。红色的布匹做成了大红袍子,给十八九岁的姑娘穿上,让她去做新娘子。 总之,除了染缸的房子在某年某月某日死了一个人外,其余的世界并没有因此而改动了一点。”萧红说,亲人之间温暖而亲切,但却没有丝毫亲热的表现。“若是做母亲的同时把几个女儿都接来了,那她们的相遇,真仿佛已经隔了三十年了。相见之下,真是不知从何说起,羞羞惭惭,欲言又止,刚一开口又觉得不好意思,过了一刻工夫,耳脸都发起烧来,于是相对无语,心中又喜又悲。” “从表面上看,她们并不是姊妹,丝毫没有亲热的表现。面面相对的,不知道她们俩人是什么关系,似乎连认识都不认识,似乎从前她们两个并没有见过,而今天是第一次的相见,所以异常的冷落。”“关于别离了几年的事情,连一个字也不敢提。”“但是这只是外表,她们的心理,酒早已沟通着了。”‘你多咱来的?’或是‘孩子们都带来了?’‘这麻花布被面,你带回去吧!’‘留着你自己用吧。’“当然那送礼的是加以拒绝,一拒绝,也就收下了。 ”萧红说,“这都是你的命,你好好地耐着吧!”萧红说,“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娘娘还得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别温顺,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杯打的结果。甚或是招大的原由。” “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负的,告诉人快来欺侮她们吧。”萧红说, 人生苦多乐少,逆来顺受着。“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苦多乐少。”“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阿太2015.1.5

呼兰河传

S老师搁我这儿两本书,《呼兰河传》和《芒果街上的小屋》。上厕所时抓起哪本是哪本,囫囵读了起来。渐渐地,芒果撂到了一边儿,呼兰河放不下了。没必要比较孰优孰劣,个人兴趣爱好而已。岁月的变迁,年华的增长,会改变一个人的读书兴趣。倒退些年月,我可能会做出相反的选择。《呼兰河传》小时候看过,却怎么也读不进去。就像那时候上语文课,最烦读鲁迅的文章,偏偏每册书都要选些篇目,且都列入考试重点。那时候喜欢杨朔体散文,那么多美丽的辞藻,片尾还给你来个小小的升华,好感人吔!呵呵!初学画时惊诧艳羡于那些老画油子帅气的笔法,了了几笔就能把一个苹果画得面面俱到,反而鄙薄塞尚、梵高的拙笨。师长们替我着急,却也无计可施。就如现在的家长们,总会以自己的经验来教导孩子做这弄那,其实不必心忧,阅历长了,孩子自会明白的。《呼兰河传》算是小说吧?不是弄文学的,不太清楚。如果算是小说,应该怎么冠名?自传体小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好像也似这般笔法。"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希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喜欢作者这般平心静气地白描,没有冲突的情节,也无性格十分鲜明的人物,近百年前的旧事、样貌,那些细节,就这样慢慢铺陈开来,展现在你面前。今人王安忆好像也喜欢这么弄小说,一点一划,不温不火,从从容容,在这世道中,难得的不浮躁。看过一些评论,有说苍凉,有说无奈,有说温情,有说同情。我的感觉却是平静。萧红只是平静地叙说着,那些人,那些事。站在萧红的角度,没理由或没资格去悲悯那些苍生,尽管那是她的家乡;站在我们的角度,也找不出理由同情那些百年前的人们。因为,萧红也罢,我们也罢,谁能说自己一定就比书中人过得更好呢?萧红一世坎坷,临终只写下“不甘、不甘”,我们呢?真的比百年前进步了吗?"至于那砖头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已经放了很久了,风吹日晒,下了雨被雨浇。反正砖头是不怕雨的,浇浇又碍什么事。那么就浇着去吧,没人管它。其实也正不必管它,凑巧炉灶或是炕洞子坏了,那就用得着它了。就在眼前,伸手就来,用着多么方便。但是炉灶就总不常坏,炕洞子修的也比较结实。不知哪里找的这样好的工人,一修上炕洞子就是一年,头一年八月修上,不到第二年八月是不坏的,就是到了第二年八月,也得泥水匠来,砖瓦匠来用铁刀一块一块地把砖砍着搬下来。所以那门前的一堆砖头似乎是一年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三年两年的还是在那里摆着。大概总是越摆越少,东家拿去一块垫花盆,西家搬去一块又是做什么。不然若是越摆越多,那可就糟了,岂不是慢慢地会把房门封起来的吗? 其实门前的那砖头是越来越少的。不用人工,任其自然,过了三年两载也就没有了."千百年来,芸芸众生,其实就像萧红笔下的那些砖头,自自然然地活着,而且还将这样活下去,如此而已。悲悯同情?谁又有资格说呢?只是有一点不太明白,萧红作此书时不过区区29岁,怎会有这般冷静的笔调和眼光呢?又:这次读的是山东画报社出的,名曰摄影珍藏版,加了好些图,图下还有些说明文字,多是编者对人生对萧红的一些感怀,读来实在可笑。图弄了就弄了,放那儿就是,自作聪明的文字,不怕萧红笑煞?

倦了,呼兰河

初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并没有太多感觉。上星期,无意间抓起这本书,漫不经心地一页一页地翻着,竟几乎落泪。最近被许多乱七八糟的事搅得心神不宁,又被那些空洞无味玩弄文字的弄得疲惫不堪。再读呼兰河传,看着萧红的娓娓道来,不着痕迹的叙述,心似乎飞回我生命中的隐秘角落。开篇,就是东北小城呼兰河的彻骨寒冷,那些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只看文字,也许很容易就会忽略这本书,因为实在是太平实,而我的心里却生出淡淡的感动来,很久没看到这样的文字了。如此真挚平和,又带着隐隐的哀痛。越往下看越喜欢。在这块土地上有着千古不变的悲伤又平常的故事。那个投井自尽的小媳妇,永远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遭人白眼,那个有着美丽长发的“小团圆媳妇”死后化为一只很大的白兔,夜夜哭泣。年幼的萧红或许只是觉得不解,不解命运的残忍,而好在还有祖父,那个教她念诗,陪她玩耍,于是热闹又荒凉的院子成了她唯一温暖的记忆。世界对于一个心智早熟的孩子是多么无聊啊。“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这句话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心。冰冷的人情,那些喜欢在晴天唱着《叹五更》的闲散杂人,“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于是年幼的萧红,不停地喊着“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却不解其意,只是觉得好听。这样的故事几乎布满了书的每一页,在书的结尾,她这样写道:“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如此轻描淡写。后来那个院子里的孩子长大了,祖父死了。她逃离了那所院子,却逃离不了孤寂的命运,逃离不了那些荒凉的记忆。突然觉得用这些文字来说萧红实在太浅,因为我没有说到萧军,鲁迅,《生死场》。但是,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再说下去,我实在心有不忍。我手头的这本《呼兰河传》做得很艳丽,看着书里的现代相片夹杂在她的旧照之间,突然觉得虚幻,如果萧红梦回故里,她认得呼兰河吗?也许她不愿回去,而她的才华与短暂灿烂的生命早已在那座小城里注定。我有些倦了,呼兰河,我可以回来吗?为了那些记忆,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冷暖人间的无限凄凉与熹光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自然的结果。““呼兰河城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的繁华。”故事是从这城里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可以把大地冻裂的寒冬讲起,一过经年,重忆故园。这世上最难过的事之一便是在故园风雨后,时隔数年重新去拾起那段记忆。萧红的千头万绪最后选择了在一个彻骨严寒的冬日开始讲起,我猜她的心是悲凉的。虽然在本就不怎么温暖的呼兰河城,这寒冷是常态,这悲凉,也是常态。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平凡,平凡的似乎都有些卑微了。对这小城里头的那些生活了几代的平民老百姓来说,生活就像是跨越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哪怕远处的天空中呈现着所存不久却无限美丽的火烧云,但他们当前唯一能做的就是麻木地,无力地,为了活着而活着。“他们这种生活,似乎也是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的,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没有思想,就连表达感情似乎也因为那份过于执着于“活下去”的意念所朦胧了。似乎只有她,只有萧红,许是在那么大的一件宅子里,自己一个人度过的时间太久,孤独便在她心中发了芽。孤独会找到孤独,孤独的她看到了这家的荒凉,看到了这城表面的热闹与内在的空洞。这种共鸣,本身与她,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那些住在长街尽头,买不起豆腐的人,只能听着买豆腐的叫卖声,羡慕地看着那些买得起的人,之后说两句自己都不信的“要毁家纾难买豆腐”之类的狠话;那个每次弄得全镇人都紧张得不行的大泥坑,淹死了多少牲畜,吓到了几代人了呢?却从来没有一个人想过要把它填上;那跳大神的鼓声,在下雨的夜里,凄凉的可以使寡妇落泪,quan夫彷徨。可人们却如此矛盾,明明听了心里难受,却还要像是比西洋人赴音乐会更积极。莫不是,在他们心底很深很深的地方,这种凄凉的鼓点只是恰到好处地狠狠击中了那最让旁人碰不得的地方,终于微微唤醒了一点他们麻木的神经,只是一瞬,却又被那等着看热闹的心态给盖过了;那“粉坊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那唱不是从工作中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逆来顺受,你说我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萧红就生在,长在了这样的小城。如果换做是别的从小被灌输为了生计而劳碌的小孩,也许以后会也像个普通人一样没有目的的生活。而萧红则是很幸运的出生在了局促的大户人家,无需为了“活下去”而劳累,可不幸的似乎也是因为这样。萧红的家,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可仍是静悄悄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就显得更少了。哪怕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那时的萧红还不知道,这种寂寥,将陪伴她一生。更加令人难过的是萧红因为生在农历端午这个不吉利的日子,又是女儿而遭嫌恶。可这不幸中的万幸还是存在的,她的祖父。祖父对她的爱是她在无尽荒凉的呼兰河城里唯一的温暖,“在这世界上,有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对啊,有一个人这么爱自己就足够了,害怕什么呢。年幼的萧红思想看似简单,却是最纯粹的。但仿佛连萧红自己也忘记了。这呼兰河的的人们,包括她,即使生活环境是那么艰苦,土地是那么贫瘠,她们心底都是如此的渴望人间温情。这世上,又有谁是不渴望被爱和爱别人的呢?在她幼年的时候,幸而有祖父,让她知道“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书中所描写的一个又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他们的身份、经历不一样,却都是一样的带有悲剧色彩,更让后觉得可悲的是,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可悲。萧红在写他们的时候,心中除了哀叹和愤恨,这背后还有同情,以及生活在那个年代,那个贫瘠地区的无奈,她没有办法。只能看着这一切发生。“天地多么大”,没有冷漠与伤害。我觉得这才是她想表达的愿望,而不只是单纯地批判地域封闭的那些思想落后的人民。她自然是想要他们好的,这也是她的温暖与爱。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的人们,他们所庆祝的一切盛大活动,基本上都是为鬼,为神而做的,而不是为人。纸屋、纸钱、纸人、河灯……殊不知,这夜河里流淌的河灯再多,也不及人世间片刻的残阳来得温暖。呼兰河城很小,小到连一只猪掉在泥坑里,整个镇的人都知道要去买便宜猪肉;呼兰河城又很大,大到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代表那千千万万的,在那样一个贫穷不幸年代生活的百姓们。它更像是一个缩影,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艰苦的自然条件,落后又排斥新事物的风土文化,难以生存下去的国民们选择了安分守己,宁愿寄希望于来世。宁愿不知寒暑的过完一个又一个那么珍贵的春夏秋冬,也不愿意去改变现状,也不愿意去奋力挣扎一下,去挣脱这早在他们的父辈、祖辈就已经牢牢禁锢在身上的枷锁,也许是因为这枷索已经存在了太久的岁月,久到人们都已经失去打破它的勇气了。这才是最悲哀的。呼兰河城是悲凉的,那个时代是悲凉的,那个时代思想还未开化就马上要迎来中国几千年来也不曾有过的巨变的中国人,是悲凉的。可这悲凉因为人们的过分执着,也生出了意义。那些小人物再卑微,再不堪,再具有国名的劣根性,可他们也是一直为了一个目标而生活着,那就是“活着”,这是最朴素的理想。不知为何,书看到中后部,在感到对思想落后和非人的习俗的愤恨以后,竟也生出些对这些人还顽强却麻木地生活着的敬意,但更多的是对他们悲哀的同情。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人生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即使背负凄凉,还能勇敢向前。萧红迈出了那一步,她不要就这样度过漫长的一生,哪怕必须要不停地经历“从异乡到异乡”,哪怕“送别的只有海上的波浪,迎接的只有异乡的风霜”。幼时的萧红,祖父教她的那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听完后小小的萧红便在心里勾起了片刻的心酸,那时这唯一给她温暖的祖父,“到那时到哪里去寻呢?”可她最终还是离开了,而祖父却永远留在那里了。祖父即便能够一直陪着她,她也会离开的。她是年轻的,而呼兰河所能容纳的一切都是衰老的,她带着祖父给予她的爱,独自一人踏上了异乡的土地。就像她第一次看见后院以外的大河时:那条看不见尽头的河轻快地流趟向远方,一直远到她看不见的地方。当时她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我想将来是不是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去看一看。”“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那片无家可归的鸦群回归林中,飞过热闹又荒凉的小城,飞过映着火烧云的江面,飞过呼兰河南岸的柳条林,永久或暂时栖在那里,旧的一天终于结束了。可惜,对于胡兰河城的寻常人家来说,结束不结束又能怎么样呢?只不过是又过了不知还剩下多少的日子中,不断重复的一日罢了。但对于萧红来说,一旦离开故土,故园的门扉便再也没有在她身后打开过。就像她自己说的,“这些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了她幼年的回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她难以忘却的,她想要记下的,不只是故乡的荒凉与温情,她所要展示给世人的是国民的缩影,时代的缩影。如果能够选择,谁不希望自己从孩提时便能过得温情些。她将这些记下,从一个侧面也是为了唤醒,震醒那些麻木不仁的人们,希望很久很久以后的日子,普通的人也要尽量过得幸福。冷暖的人间,以后也只有她自己去寻找和追求爱,一生虽然屡遭失望,心生悲凉,但同时她也不断的看到了熹光,无论是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引导,还是拥有了短暂却曾经幸福的爱情,她这些都是经历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所拥有的与普通人相比已经是幸运了太多。纵然,临终前她心感不甘,但一生能够活得像她一样,也没有枉然的在人间走一遭。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天地这么大,没有冷漠和伤害。

祖父的园子

这本书的语句很优美,而且形象的写出了作者萧红童年时的乐趣,【祖父的园子】描写了萧红在自己祖父的菜园子发现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希望大家都来观看

用小学生的笔写人生

《呼兰河传》是我看的第一本萧红的书,萧红的一生很坎坷,她的父母都不是很喜她,但是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都是萧红对于故乡满满的爱,从一个读者客观的角度来说,呼兰河不过是一个封闭、落后、甚至封建的小城,人民的看客心理和村妇的叽叽喳喳,尖酸刻薄自私无不是那时候大部分农村的真实写照。但是萧红都真实,毫不避讳的表现出来,萧红写这篇文章是在香港,已经经历了大半坎坷的人生,写完这本书之后两年就去世了。我想正是萧红越过坎坷的人生经历,以淡然豁达的心态看世间百态才能写出如此特别和真实的情感,尽管村妇的愚昧和无知导致了团圆媳妇的死,尽管冯歪嘴子的媳妇的死和村民的冷漠自私和狭隘心理脱不了干系,尽管萧红失望了,但她对于呼兰河是真的爱的。萧红的文笔宛若一个小学生,缓缓的像读者介绍呼兰河的一切,连一个坑都能写上千字,正是这样一种不紧不慢的笔触才将文字与呼兰河的一切融合在一起,呼兰河就是慢悠悠的一座城,人们对于生老病死都是坦然和平静的,对于时间不过是脱棉衣和穿棉衣的过程。呼兰河,正是因为有萧红的爱,才美。

荒凉至极,温暖入骨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到后来,那结果,谁晓得是怎样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似乎是一双冷眼在看这苍凉的人世,但若心不是热的哪有对这荒凉如此自知。如今冷不冷眼,荒凉是自古就有了。最后荒不荒凉,温暖是早就刺心了。

《呼兰河传》——个体生命的精神家园与社会人民的悲悯情怀

我一直觉得中国现当代的女作家是乏善可陈的,而萧红绝对是一个例外。一部《呼兰河传》,就足以奠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呼兰河传》首先是表达了作者个人对于儿时童年的追忆和东北小镇家乡的怀恋。因为作为个体生命,其最基本的是生存的需要,当萧红在香港卧病时,也许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在这种不甘于生命消逝的强烈欲望(可以说成是人性的本能)的驱使之下,一个才女流露出了对自我的真正关照。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不是他(她)最失败的时候,而是他(她)最渴望回归精神家园却不得的时候,像萧红那样怀恋家乡却只能将这种不可能的遐想化作心头萦绕的流年碎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萧红笔下自然而然地饱孕了个体生命价值与自我的寂寞情怀。也正是因为这样,除了小说的叙述和描写,抒情占了很大一部分,至少在小说的流水进程中,一直有种固定不变的氛围在围绕着我们。由于成年后(而萧红在写这部小说时,差不多可以说是接近生命的尽头了)对童年清醒的幻灭感,所以悲伤的心境和苦闷压抑的情绪始终是小说的基调。《呼兰河传》中,萧红一直是以一个小女孩的口吻在娓娓叙述,这种稚气的虚拟语气其实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回归童年不可能的哀伤。所以这部带有很大成分的自传性质的小说充满了对个体生命的诠释与关爱。《呼兰河传》在形式上看起来不像小说,事实上,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束缚,为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这种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样式,在语言上是非常诗化的。因为是强烈的个体生命的表达,抒情就不可避免地大肆发挥,但萧红很巧妙地通过“我”这个小女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童贞般清纯质朴,这就显得很自然。另外,小说之所以让人感觉到散文的特质,我认为除了强烈的事情外,还有就是对呼兰河城的大笔墨地描写,尤其是小说的开头两节,犹如一幅世俗风情图一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还有很多次提到“我”的后花园,这些都是萧红寄予了浓郁的乡思情结的表现。《呼兰河传》还强烈地体现了女性意识和对社会的批判及对下层人民的深切悲悯。小说一直在以“我”这个小女孩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萧红也是以“我”来构建自己的女性审美标准的。小说对呼兰河小镇的风情人土有详细地描写,而这可以视为该地方的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呼兰河城这个小镇在这种传统文化的框架下是麻木不仁的,愚昧保守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戕害。小说中的小团圆媳妇、王大姐(冯歪嘴子的妻子),她们的言行举止是不符合传统女性的规范,没有呼兰河城庙会里那娘娘的“温柔典雅”,“见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打起水来比个男子大丈夫还有力气”等等,甚至连“长得太高了”也是一种罪孽。可是所有的一切,在“我”这个小女孩的眼里看来是正常的,是很健康的。而她们两个人为什么到最后还是会有那种悲惨的命运呢?症结就是在这里。事实上,小说开头的两节对呼兰河城的客观描写及其城里面人的生存状态的叙述已经安排了故事人物的命运。所以,小说在表达女性的意识方面是被盖在控诉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扼杀下面的来体现的。当然,对于下层劳动人民,萧红是包着两面的态度的。一方面,在对呼兰河城人们的愚昧无知和保守麻木是持批判态度的,只不过这种批判态度是较隐性的,因为是通过孩子来看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作者对呼兰河城人又是持怜悯态度的。悲愤之下的无望(萧红作为生命个体,对于改变传统与当时人们的行为是无能为力的)就只能产生同情和怜悯,越是对下层劳动人民爱的深,就越是对他们悲悯得深,这可以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升华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的最佳体现。总之,将个体生命的关照与对社会传统的批判、人民的关爱与悲悯充分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使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值今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在艺术、思想和内容上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能广为流传并脍炙人口的已不多,而《呼兰河传》绝对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呼兰河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