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距离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208114432
作者:邓安庆
页数:222页

作者简介

从北漂族、打工仔、女工、个体小老板,到修路工、保安、讨债人、农民……纷纷被裹挟进变革的洪流,在细碎的生活中品尝着悲喜人生。
作者邓安庆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对于乡村,对于城市,对于社会底层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细致入微的体察和深刻的洞见。本书即是作者这些体察与洞见的浓缩和集结。无论是小说还是叙事散文,巧妙的虚构中始终贯穿着作者对日常琐碎的热衷,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敏锐洞察。在素淡的笔调中,作者以悲悯的情怀,将对现实无力感转化成文学的力量,将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推到世人面前,直抵人们柔软的内心。

内容概要

邓安庆(豆瓣ID:http://www.douban.com/people/renjiananhuo/),湖北武穴人,1984年生。中文系毕业后,去过不同城市,做过多种职业,现居北京。已出版有《纸上王国》一书,在各文学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柔软的距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1条)

  •     关于个人1、从你的书中可以知道,你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是什么让你对写作感兴趣?从小就想过要当作家吗?我在乡村,家里是没有什么书可以看的。我能看到的是我哥哥遗留下来的课本,有一次我在我家的楼上翻东西,看到了我哥哥的地理课本,随手翻了翻,看到上面有很多花花绿绿的地图,顿时就被吸引住了。我就找来白纸和铅笔,模仿地理书上的地图画了起来。画着画着,渐渐不太满足于照着那地图画了, 我就开始自己在白纸创造我想象中的国家,并为它们划分好疆域,分布好城市,搭建好交通路线,最后再为这个国家命名,并编造历史。那时候我父母在外乡中间,我一个在家里没事情做,就天天为这些国家编造各种各样的历史,还为它们创造我想象中的文字。这可能就是起初我创作的缘起。这是我还没有充分掌握语言工具的时候做的事情,小时候没有想过要当作家,觉得那是个很遥远的事情,想都不敢想。2、你曾说过写作是你的生命状态,从什么时候开始比较正式的写作的?哪一阶段产量比较高?创作可以追溯读初中的时候。我遇到我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老师,他叫张伟,是教我们语文的。他鼓励我写日志,写好了可以给他看。我当时就把我写的诗给他。他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初二的时候我第一次尝试写小说,他帮我拿到《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上发表,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至于说比较正式的创作,应该是到了大学,读了中文系后,那段时候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阅读的书籍也开始多了起来,就开始写了好些小说和散文,这个创作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产量比较高的阶段是当在苏州一个工业城的时候,天天处于一种比较苦闷的状态,写的东西比较多。3.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豆瓣上发表文章的?为什么那时候豆瓣账号叫“纸上王国”?2009年我第一次听说有豆瓣这个网站,就去注册了一个。“纸上王国”就像第一个问题所回答的,童年在纸上画幻想中的王国,后来虽然不用画了,转换成文字来搭建一个虚拟的世界来,因而叫它“纸上王国”。4、相较于多数条件优越的80后,你吃的苦要多得多,如你自己所说,仿佛一出生就约束在一个小箱子里,从来不能随心所欲,甚至有过多次挨饿的经历,这种经历对你的性格有什么影响?似乎你内心有一种很强大的力理让你能战胜这些苦难。身处其中并不觉得是苦难,何况我这样的经历真是非常普遍的。从那个小城市离开,我去了大城市,工作几次被炒鱿鱼,生活一度拮据到每天只能吃馒头的地步,债台高垒,可是很奇怪心态非常平和。因为我想有一个信念在支撑我:相信时间,时间会让一切改变的。更深层的是:日子会越来越好。因此我对于目前的状况都能忍受了。何况生活不只是生存一件事情,还有很多细碎的看似无用的东西,那些城中村的小贩,饭馆,各路的打工仔,在面前呈现出纷繁的人世。生存问题不是尖锐到非常要一个劲儿钻进去,须得有两个我,一个我是在生活中工作挨踢生病受饿,一个我是脱离了肉身,在高处看着你以及和你一样的芸芸众生。这样我在自己内心有了个缓冲带。我不只是我,我还是作为观察者的我。5.你的小说始终不乏“旁观”和“审视”,这是你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而通过你的经历,又可以了解到你从小就是个沉默的观察者和思考者,这与你从小就独自生活有关吗?跟语言表达上的欠缺有关吗?童年有些事情我想是会影响到后面的人生观,当我九岁的时候,我爸妈去外乡种地,我一个人在老家生活,这样你被迫就看周遭大人的脸色,因为没有能保护你。后来上初中,寄宿到亲戚家,你也得看他人的表情,担心是不是会得罪他们。这样退到自己的内心,缺乏安全感,会让人变得很敏感。这种被迫的疏离,也会让你退到一个比较安全的位置,去观察他人。关于新书《柔软的距离》6.这本书收录的作品,多数是什么时间创作的?这本书是我2011年到2013年的创作合集。7.你的上一本书《纸上王国》是什么时候出版的?两本书出版后对你有什么改变吗?《纸上王国》是2011年出版的。两本书的出版的确对人生的改变很大,原本我只是一个默默的写,顶多是几个朋友来看看。在豆瓣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的创作,期间得到了很多鼓励和建议,这促使我写得更有动力。我想对我个人而言,豆瓣改变人生。它提供给了我这个非常好的平台。8.“家乡你已经回不去了,而城市你还融入不了”,这句话一下戳到了很多背井离乡者的心口窝里,你认为那种迷芒和焦虑如何才能排解?其实我也不知道,只能就我自己而言,是通过写作来排解吧。9、文中有你大量对家乡人事的回忆,以及对父母、兄弟的描写,但在时代的洪流里,你已不可避免的与他们产生疏离,在未来你还会写你越来越陌生的家乡吗?每回过年回家,我都能见到亲人和乡村的变化。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乡村过去不美好,现在更不美好。每回回家,看到新的工厂占在原有的田地上,污浊的废水充溢着沟渠,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这种不美好的感觉更加强烈。我会继续写我这个我越来越疏离的故乡。10、看过《马路》《烟》和《夏逝》几篇内心非常沉重,让人感觉到现实的坚硬,对于你这样一个心思敏感的人来说,写作这样的题材是否也是一种煎熬?创作比较不是控诉,也不是喊冤。它会有一个中间转换的过程。举个例子,有一次写小说写到一处,难过的情绪上来了,本来我打算是立在外头看我笔下的人物自己走向他的绝路,我不投入我的情感,可是那人物像是有很强大的力量把我拽过去,陪他一起走,渐渐我仿佛变成了那个人物。此时我强迫自己停下来,我要把自己一点点地从那人物身上剥离开,继续站在外头,冷眼看他一个人走。我的确是写过很多底层,工厂女工、种地农民、讨债人、小孩子、保安,但是这跟“底层写作”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我很不赞同贴标签。我想我还是坚持一点:在写的时候,尤其是小说,不要有道德预设,既不同情所谓的弱者,也不攀附所谓的强者,我只负责我熟悉和了解的,不负责提供观点和立场。我写这些人,因为我生活在他们中间而已。11、新书中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篇小说?为什么?我最喜欢的是《马路上的父亲》,因为它很接近我想创作的效果,细致刻画,有一种属于此篇小说的独有气氛散发出来。关于创作12、豆瓣有一个很好的氛围,很多人一直坚持写,并且维持文字的质量,但是真正能找到文字定位,并且能够形成自己风格的,肯定是少数,你怎么评价自己的文字风格?找到自己的文字定位了吗?我在创作上完全是个新手,自己的文字风格,我想更多倾向于细腻的白描,不提供观点,只负责呈现。13、你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几点起床?几点写作?绿妖在微博上说你总是抓着人谈文学,你喜欢哪位作家的作品?除了写作还有其他的爱好吗?我现在还是在上班,白天工作,晚上写东西。一般是七点多起床,写作大都是晚上九点以后。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是王安忆,每个阶段喜欢的作家都有所不同吧,目前很喜欢厄普代克、奥尔罕•帕慕克、科尔姆•托宾、图尼埃尔等。除开写作,其他的爱好,读书算不算?如果不算,我想爱好还是空想吧。走在路上喜欢唱各种我想象中的歌。14、你在后记里提到,“心里始终有事”应该是一个立志写小说的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为此你会做怎样的日常积累?日常积累是很重要,比如场景的积累,还有对于事物描写的积累。当你创作的事情,你的人往往在一种兴奋的写作状态,这个时候你很难有耐心去精雕细刻,日常积累此刻就会发挥作用,把平常记录的场景放置其中,作品本身会显得很从容结实。另外当你写作卡住了,看你日常的积累,往往会帮你开辟一条新路。我手机上面是有拍照功能和记录功能的,我常常会把我觉得有意思的招牌、菜单、街边广告都拍下来,而记录那一块,坐在公交车上、地铁上,心中想到一句什么话,随手可以记下来。15、这本书有很大一部分文字是你的个人生活体验,你怎么看待经验写作?作为年轻的书写者会选择如何突围?这本书其实一半的篇幅其实不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它是创作出来的。经验写作中总是少不了一个“我”,而“我”的经验总归是有限的。大家都在把自己的那点生活阅历反反复复地写,从童年时期开始追溯,一直到现在,所有的能想到的,能变异的,能组合的,都穷尽了能做到的可能性,然而好比是自身的矿产,终于一天在不断的书写中给挖干净了,接下来该如何前行?经验写作的困境也许就在这里吧。曾经碰到的情况是,我很兴奋找了写作的点,开始去写,却突然发现越来同样的想法、同样的事情我早就在某一年写过。那好吧,那不要以“我”为中心,去搜刮外界的,像是一个人拎着蛇皮袋去路边拾捡丢弃垃圾一样,眼睛放光,大脑处于警备状态。跟朋友一起出去玩,也是有点神经质,朋友随口一句话,仿佛是一个开关一样,啪的一下打中了心中一个点,那点哗啦哗啦生长成一种情绪,一种氛围,甚至是一段完整的故事。接下来的几天,就一直会放不下这个,在反复琢磨,怎么我才能一个点儿发展出一个功能齐备的小说来呢?16、接下来生活和创作有什么计划?我几乎没有什么计划,因为我很难想象未来的几年会发生什么。我生活在其中,并用笔开写,这就够了。
  •     当看到他的年纪真让我吃了一惊,什么样的经历能让人写出这深刻的文字.背井离乡,只为了心中的梦,有多少心揣梦乡的年轻人奔波在茫茫大都市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去留徘徊,最后无奈的回到原处的地点.好的l史列总能激励后人坚持向前......
  •     1、读前以为是打工文学,读了前几章以为是意识流小说,读到最后认为是散文随笔,或者有些自传的意思,反正没明白到底是什么个文体。2、作者是个敏感细腻的人,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对于母亲的生活,我既陪着她开心难过,又是一个观察者,“我也愿意把自己变成人肉DV,用笔去记录村庄、家人、亲友。我对他们 有我自小的情感,提起他们,我脑中翻腾着无数关于他们的细节,温暖的、沉痛的、好玩的、难过的,都历历在目;而在写他们的时候,我又希望我是相对客观的,只负责呈现细节,不因为我的个人情感而去遮蔽了他们的个性。”正因为此,作者的笔触细腻真实,往往不经意就勾起一段回忆,仿佛发生在自己的身上。3、“与亲人,我距离过近,因此我走远一些来写;与陌生人,我距离过远,因此我走近一些来写。我希望把距离定位在一个适合的距离,同时也是一个柔软的距离,用情度之,用理解之,因此才有了这些勉力为之的粗糙文字,只希望把他们的片段留下。”作者的这段话大概说明了这是一个文艺化的生活还原,但仅限于再现,远没有表现的欲望。4、短故事有阅读的快感,就是很快能读完一章,一点压力都没有,但短故事也不容易形成鲜明的艺术形象。作者的功力体现在细节的把握上,居然就还有很多形象逗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比如骑车在大堤上衣衫给风鼓起,荷锄送菜老者的善良,率子讨要赔偿的阿妈,哥哥不带自己走亲戚的沮丧和愤恨,与父母的亲情和隔膜,在在生动感人。5、整体形象总还是不那么鲜明,有些抓不住全貌的感觉,陷于琐碎之地,往往是长篇的大敌,你专注于细节的呈现,却忘了整体故事的连贯性、关联性,以及呼应转合,总觉得就如一颗颗珍珠,散见于午后的沙滩,耀眼的亮着,却晃得人眼生疼。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感情。
  •     一种真实感扑面而来~ 感觉很敏锐,这个作者就是因为之前看他一篇中篇小说才喜欢他的,期待后面的作品ʕ•ٹ•ʔ 而且写作风格更像国外的作家,虽然我读的作者并不多但隐约有这种感觉
  •     风格确实比较柔软,好几篇打动我的小说,但更动人的还是真实的散文。可就像那篇书评说的,他还缺少锋芒,光是“看见”还不够,而我阅历之少才容易被吸引。
  •     休憩105th,此书较早,邓安庆笔力不如今日令我喜欢,此外他虚构小说的功力比起描摹乡村人物故事功力所逊不止一筹。前几篇小说,只是他心中压抑的烦躁与愤怒的载体,情感颇激荡,但是文字反而没有近几年平和下来以后写的有力量,大概有些东西需要积淀,或是只能无心插柳,难以强求的吧
  •      虽然安庆是以写苏州工业园、打工生活这些底层话题起家,但我更喜欢的是和作者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几篇:让人想起卡夫卡的《纸脸》,结尾处理像欧亨利的《清洁》,还有写女性心理的《天光》。尤其是《天光》真是惊艳,感觉是复活了魏晋隋唐时期男性文人写闺阁女性怨念的文学传统。
  •     和作者的经历一样,故事繁多而杂乱,有点戛然而止的感觉,一度昏昏沉沉差点读不下去。更多地是在窥探另一个平行世界,那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似乎比我想象中丰富的多。比较有感的是对城市、对异乡漂泊的人物的心理刻画
  •     没有读到太有趣的故事。
  •     太做作 简直读不下去。只有名字取的成功
  •     人物心里刻画很深刻,对拆迁,城市建设的边缘人物描写很到位
  •     这叫日记,不是小说- -
  •     三星半。作者应该是有意模糊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界限(确实都属于prose的范畴),“人间”“工业城”这两部分读起来虚构性更强,后两部分写实味更重。比较喜欢《丝瓜蛋汤》《换台》《烟》这样的短篇,信息量大选的人物也很有意思,其他的还是觉得作为短篇小说太短了,无论是情感还是情节都太瘦了。后面更加写实的部分还是当随笔读吧,要当作小说的话实在无感。总体感觉还是作者的生活经历还是有的,要是把这些零碎的体验写成长篇也不为过,这样四五页一个小篇还是不太过瘾。
  •     初期的作品
  •     发现写作者的处女作大概都是会写自己经历过的悲苦生活,可是成年人的生活哪有简单二字呢。我知道时间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这个安慰的点是在回顾往事的时刻,而不是痛苦的当下。经历过残酷的童年生活,大概内心会更敏感温柔,可以看到别人忽略的日常感。20170311-20170320【KPW】
  •     喜欢作家的第二部作品 文字更有味道
  •     邓安庆可能不是什么出名的作者,可是文还挺对我胃口
  •     作者爱耍小聪明 读起来很无趣。
  •     柔软的内心
  •     写的淡淡的,不露声色的,但读完心里堵堵的。那么多无奈,那么多心酸。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微不足道,都是如此苟延残喘,可每个人的感情又是那么脆弱,那么丰富,可谁又真的关心呢?每个人的悲哀对于别人来说都是过眼云烟的饭后调侃的故事,于己呢? 隐忍么。。
  •     已阅。
  •     感情很细腻,语言也很生动。
  •     真性情,感性,但不怎么深刻。
  •     有几篇不错。不过总让人觉得太装腔作势了
  •     有几篇让我有打五星的冲动,佩服的就是每篇篇幅虽然都很短但能让我迅速入戏。
  •     最喜欢“柔软的距离”和“外面下着雨”这两篇。
  •     有几篇确实不错,看到心里微酸。家乡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好像要远离它,心才会变得柔软
  •     还以为会是很高深的东西,原来是“精确的细节描写,不炫耀任何技巧的平易近人”,家乡的你已经回不去了,而城市你还是融不了与亲人我距离过近,因此走远一些来描写,与陌生人我距离过远因此走进一些来写,所谓的日常生活更有意思,还有在这之下的“隐隐不安”,一个我在生活中挨踢生病受饿,另一个我是脱离了肉身在高处看着你以及和你一样的芸芸众生。口福,奔跑,清洁,烟,锄头,天光,追赶,馒头,与兄同车,房东与狗。
  •     柔软的距离。
  •     先立一个flag,若干年后,邓安庆一定能写出精彩的长篇(获奖?/畅销?/被推崇?)因为怀着“在时间里某种不懈的、追究的、心里始终有事的态度”,“用精确的细节描写,不炫耀任何技巧地平易近人”,发现“正常地壳下的内心世界”。
  •     现在不敢提孤独这个词,觉得很烂大街。孤独,算是一种毫无着落的生活状态吧,它意味着和所有的事物产生了距离,人情味的浓淡对应着忽远忽近的距离。柔软的距离,若有所思。
  •     全书有种《故事会》plus版的感觉,有几个故事的结束方式有些太刻意制造氛围了,读不出感觉,痕迹较重。
  •     很接地气很结实的作品。
  •     三星半,还不错啦
  •     文笔还是可以的 不过很多时候太有种絮絮叨叨的感觉 深度也不够 不知新的作品有没有提升 抽空再看
  •     所谓柔软的距离,就是比亲人远一点,再比陌生人近一点。《纸上王国》写的是乡村,这本书则迈到城市里,写那些不是人物的人物,不是故事的故事。可惜风格和内容太相似了,读下来让人觉得趣味寡淡。两本书有若干篇目重复,但稍有改动。
  •     祝好!
  •     不喜欢,看完一篇都不记得。
  •     特别喜欢丝瓜蛋汤、锄头、追赶、与兄同车、南游记。很多篇目读起来都有感触。
  •     大概始终欠缺人生阅历,虽然有些许感触,却并无法引起共鸣。
  •     之前在豆瓣上看到邓安庆写的文章,于是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此书。文章中有时候有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影子,有些文章不错。
  •     没看到柔软,却看到作者和生活的土地阴阳两界般的距离。
  •     依稀记得应该是看过他在豆瓣发的《清明》一文之后决定买他的书来看一看的。(因为常常搬家,很少买书)文字有点点过于腻,结构往往很随意。时不时会有一些颇为灵动的东西,但整体趣味稍稍稀薄了一些。
  •     图书馆借来 很新 觉得自己像是挖了宝
  •     @kindle
  •     有几篇以“我”为主角讲述独身一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比较好看,感觉像是作者自身经历特别深刻,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人,成长过程透露孤独且自卑的感觉。其他文章有些不够真实,有些真实讲述小人物的故事,可是身边每天都能遇到那些小人物我也能深刻体会到心酸,不够吸引力。
  •     大时代的小人物,看是悲喜,其实却平常,激起心中浪,却在这当下难以打起一个旖旎
  •     跟豆瓣上的邓安庆老师风格差异略大……虽然很有意思,但不得不说有一些地方比较刻意。只是邓安庆老师真的太好玩了舍得不下黑手评三星
  •     不禁让人想到阿乙的《灰故事》,性质类似,皆为作者成熟之前的练笔之作,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也锋芒毕露,展现出了作者的才情与潜力;不同的是,两位作者走的路子不太一样,前者较为志怪,邪气一些,而后者则写实,老实得多。基本上都是些日常琐碎,包含了大量的细节,非常实在且朴实的一本小集子。起名的方式有些神似爱丽丝·门罗,名为“柔软”,实则其反面。写尽了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也写了很多自己的生活点滴,格局很小,作者能够耐心且不厌其烦地一篇又一篇写下来,而且写得如此贴近生活,也当属不易。
  •     文字细腻。更喜欢前半部分。
  •     故事会
  •     比《山中的糖果》差,倒是可以看出作者这几年的进步。小说还是太浓烈了,大致翻了翻kindle版,不喜欢。2016年9月22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