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书评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年
ISBN:SH10019-650
作者:哈代
页数:577页

甩不开的“我”

这是一本如此有价值的书,阅读的过程中我是如此的难受,为什么我会等到现在才看它呢?我恨克莱尔,你为什么要和苔丝分开,结婚三天就丢下她不管;我恨苔丝,你为什么总是这么轻率,当初你答应克莱尔的求婚可没这么轻率,经过一番纠结挣扎。可是你却轻易的就和德贝维尔聊天,即使你碰上他实属巧合,可是你可以不理他的,对,就是不理他,这样他也许他继续着他的布道,那些圣经教条对他就还有一些影响,也许他就不会来骗你了。我讨厌德贝维尔,你就是个无赖无赖无赖,骗子骗子骗子!打倒我们的从来都不是肉体上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而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不尽是那些繁重的活儿,更是那些世俗的道德准则、观念、教条,这些存在于人头脑中,既衡量别人也衡量自己。我们害怕他人吐来的唾沫,因为在他们吐之前我们就已经害怕。别人的评价让苔丝一次又一次的离家,也总能找到一个栖身之地,让自己好过一些。问题是她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呢?却让自己无处容身,面对克莱尔的爱都不会做出一点的争取,不是要摇尾乞怜,是帮他明白他对她的爱和责任,因为她曾经那么多次的想要说出她的过往,而安其尔都没有给她机会,谁有权利去要求苔丝任何时候都具备坦诚的面对过去的勇气呢?没有,因为我们谁都没有这样的勇气。小时候啊,小时候最无奈了。我们从小受到培养,接受了父母和环境教给我们的道德,各种的观念,成就了一个最早的“我”。慢慢长大后,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会思考了,发现小时候接受的那些观念道德没有什么好的,甚至是错误的。于是就想摆脱,要成为一个新的“我”,当以为自己跟小时候的“我”不一样的时候,某一天你遇到什么大事,需要做出决定,你会发现,完全是小时候的“我”在做这个决定。于是你就很讨厌自己,很讨厌。克莱尔的最先的痛苦就是这样的,他明白苔丝没有错,也不能怪苔丝,可是他却不能接受她的过往,因为她的过往不纯洁。他的母亲问起苔丝的时候,他曾经多么肯定的,带着满腔的爱说“她是最纯洁的”啊!他认为苔丝是符合他父母的要求,也是他一直想找的那个人,除了身份不符他父母的要求外,当然他是无所谓的,他还“离经叛道”的就想找这样的能在农场干活的女人。克莱尔的痛苦是与他自己有关的,他作为牧师的儿子,被以牧师为未来职位来培养,却不信上帝,可是他又还没有成为自己的上帝,所以又受上帝的影响,以至于他在和自己斗争的过程中没有把对苔丝的爱考虑进去,这份爱是多么的热烈啊。他需要成长,从小时候的“我”中脱胎出来,成为一个不再飘摇的新的“我”,才能和他对苔丝产生的爱相匹配。可是世事不会停下脚步,等待他的成长,所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过程引起我的痛苦,而结果我能坦然接受,因为不管什么结果都是克莱尔应当要去承受的,认识到这点我就不难受了。

很感伤

正在读,原版有点难,所以拿着张谷若先生1957年的译本对照着看。 之前大学的时候看过电影。 现在才知道张谷若1984年的再版上改动了很多东西,比如各部分的题目都改了。言归正传。内容上讲,很喜欢哈代那种细致入微的对人性的描述,探讨。同时,张谷若先生的翻译则是归化型的,非常美。现在看到了第四部分。经典就是经典。不管是原著,还是译著,总能让人想到很多,学到很多。

苔丝

年轻人,你的轻率和狂热都是有罪的。当你做出一个承诺的时候,你还不了解那个承诺,当你以为你的爱万无一失的时候,其实它正矗立在最危险的悬崖边上,小石子儿正在往深渊划去呢。当一个男人像一根草一样,有什么风吹草动便跟着摇摆的时候,是不能拥有爱的。不单单是客观条件上的不能拥有,凭资格论后果也是不该拥有的,但却恰恰在最不该拥有的时间里遇到了因为幸运才能遇到的人,而悲剧便这样催发。而人,男人,难道不是只能在悲剧的发生中怀着痛苦和懊悔成长么?好像这只能,是必然的。纵使有哈代这样的小说家,有《苔丝》这样的小说,把一切都那么露骨地控诉了出来,又如何呢,难道我早几年读到这本小说能如今天读到它一样整个精神都在受到洗礼吗?说洗礼还算客气的吧,说是嘲弄,鄙视还更加恰当呢。我想一切的失去都是正确的,我没有怨言了。错误早已宣告。只是听见它的人假装没有听见罢了。并且这样的假装甚至不出于主动意识,而是潜意识的对危机的忽略所造成。有多少人,能在情谊绵绵的时候头脑清醒地看待未来呢?所谓的以后总会好的,以后我们再如何如何,都是不了解以后。因为不是有明天,就有以后的。人类狂热的爱呀,如果个个能如苔丝一样,知道,——“他们是该来啦,”她嘟哝着说。“安琪尔,我一直感到高兴——是的,一直感到高兴!这种幸福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它太过份了。我已经享够了这种幸福;现在我不会活着等你来轻视我了!”   她站起来,抖了抖身子,就往前走,而其他的人一个也没有动。   “现在可以走了。”她从容地说。 看着最后一章的标题为团圆,我真感到悲凉。是吧,也许,这也算是团圆吧,是最最卑微的一点点要求吧。多么含蓄的要求啊,团圆,而不是大团圆。至少最后,她是满足的吧,她对这个世界从未提出过她本可以提出的要求,她总是觉得,够啦,这样就很好呀。已经很好啦,能一直这样就好啦,但是不能的呀,因为已经很好啦。因为她知道,这样的幸福太过分啦,如果我也能知道,幸福的要求有时候是太过分了,也许我也就不用感到那么悲伤,更不会感到不平甚至不满了。但错误出于自己之手,看到安琪儿回家时候遇到苔丝母亲冷淡的信件时,我那么快就原谅起安琪儿来,甚至希望安琪儿以自己这副病容去打动苔丝的母亲,甚至是苔丝,让一切都过去,让那些有过的想法都烟消云散,我希望安琪儿去告诉苔丝,他不能及时回到她身边是因为他病倒了,这样苔丝就能原谅安琪儿啦,在有了这以念头时,我才知道,我的错误在哪里,我正是以这种方法逃避着应该受到的惩罚,以为自己能逃过,以为自己能省掉那些惩罚,以为惩罚是浪费时间,既然知道错了,就让一切都过去就好了,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惩罚是必须的,是必要的,是应该接受,并且因此满心欢喜才好,因为只有通过了惩罚才能把曾有的错误结束掉。而我逃避惩罚的习惯,已经让我不得不接受惩罚,我自以为狡猾,自以为真诚,不问实际行动,只问动机的习惯,其实是走了一条与只问行为不问动机相反的错误的路。而只能找中间那条路才行。安琪儿在那个时代,走了一条错路,我在这个时代,走着完全反方向的错路,然而,我们错误都出自同一种不成熟的性情。有了哈代这样的小说家,我再也不能说,小说只是小说,生活是生活,他是那么深刻地向我展示着我自己的模样啊。一个比我更了解我的人。我想我该考虑考虑自己行为的真正后果,语言的真正后果,我该去看看这个世界,以此来避免狭隘的思想,该吃吃生活的苦头,而不是坐一旁品头论足。任何事情,都有代价的。从良心上自省,从道德上约束,从认识上提高。本想摘录那些精彩贴切的描写,但突然想到,早有一说法更简洁,它高度的概括了一切——你是一罐不稳定的气体。

世界名著应该就是最牛逼的著作

世界名著大多数时候作为一个戏谑词汇,往往等同于古代城砖,乃所谓“文案清供”之物,没什么实际功用。但事实是,世界名著总是名不虚传、震撼人心,前提是你读完它。我突然想到我早年看过的一本书,叫《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我很佩服那些能书写一个女人命运的男性作家,《包法利夫人》当然也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完全是个情绪线索,串接的是十二钗之类的女人,所谓“我堂堂须眉曾不若彼裙钗”。沈从文的几个代表作,《萧萧》、《边城》和《丈夫》也无不是写女人。汪曾祺《大淖记事》里那个姑娘给十一子灌尿治病时,先自己尝了一口,委实让人动容。例子不举了。兴许,男人不具备怜香惜玉之情大致是当不了好作家的?另:夏洛蒂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可能是最迷人的小说之一,迷人在于她写了一个叫西克历的吉普赛孤儿——男人。这个健壮、犹豫、暴烈的吉普赛孤儿一生都沉浸在对凯瑟琳的怀念情绪中,他无法接受后者早已死亡的事实,经常手执铁锹在深夜刨开后者的坟墓,然后将她的尸骨抱在怀里。

我们以什么姿态面对苦难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想去评说哈代这本小说的文学价值,只想记录下自己读完此书的一些感想。上中学的时候,家中书架上就摆着这本厚厚的《德伯家的苔丝》,80年代出版,书页发黄,字小,一堆繁体字,这些对当时的我来说是种挑战。如今以即将步入社会的心态拿起这本书,三四天内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书中人物反映的人性的种种,特别是苔丝从纯洁快乐的少女直至被处死刑的一切遭遇,仿佛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在警示我现实的无奈和残酷。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必然带着一定的文学夸张,但谁说生活中不是充满了不如意呢?甚至于祸不单行,命途多舛。面对苦难的姿态,多种多样。我想起了另一本书《平凡的世界》,想起了电影《风雨哈佛路》……想起在哪看过的一句话:Life is tough, but I am tougher!愿一切正在告别或早已告别单纯无忧日子的朋友,经历现实生活的洗礼,仍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德伯家的苔丝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