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大宗师:张彻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309093469
作者:魏君子 主编
页数:470页

作者简介

张彻从影四十余年,始终在武侠片领域勤奋耕耘,先后培养数代动作明星,暴力美学影响至今,对香港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电影的类型开拓与产业繁荣厥功甚伟。本书作者先后访问吴宇森、徐克、杜琪峰、王羽、姜大卫、狄龙、陈观泰、李仁港等张彻生前弟子、好友,由他们的追忆来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把所有生命热情都投入电影的武侠片大宗师形象。此外,本书还全文收录张彻本人的重要著作《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及影评人对他的二十部代表作的独到点评,系统揭示了张彻的电影观念和艺术成就。本书由大量第一手材料构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香港电影、武侠电影不可或缺的著作,广大影迷、“邵氏控”不可错过。

书籍目录

序重看张彻 十三太保说张彻 门生弟子 王羽说张彻/004 姜大卫说张彻/014 狄龙说张彻/025 陈观泰说张彻/037 李修贤说张彻/050 戚冠军说张彻/056 郭追说张彻/063 吴宇森说张彻/077 武指武师 刘家良说张彻/096 曾志伟说张彻/103 忘年故交 徐克说张彻/108 李仁港说张彻/121 翻拍者说 杜琪峰说张彻/138 陈可辛说张彻/145 戏说张家班 风云野火/153 武侠实验班/155 叛逆者王羽/157 故人之子姜大卫/161 独臂刀王狄姜聚首/164 1/5影帝/167 世事如棋局/172 “吴宇森要做导演”/176 李翰祥回归/179 契仔傅声/181 闯荡台湾/185 倾国倾城/190 别了,台湾/193 木讷仔戚冠军/196 孝顺仔李修贤/199 可爱仔郭追/202 过客梁挺/207 励志北上/210 傅声之死/213 最后的得意门生/217 义胆群英/221 尾声/224 张彻谈香港电影 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 回顾三十年前——章国戏曲的影响/230 “邵氏”的勃兴——香港式的好莱坞/250 “嘉禾”的另辟途径——独立纸片人制度/277 趋向于本地风味——许氏兄弟与“金公主”/306 前瞻——香港与中国/333 张彻论同行 论岳枫/354 论李瀚祥 论易文/359 论陶秦/360 论张彻电影 《独臂刀》(1967)/365 《大刺客》(1967)/370 《金燕子》(1968)/374 《铁手无情》(1969)/378 《保镖》(1969)/381 《报仇》(1970)/384 《十三太保》(1970)/388 《大决斗》(1971)/391 《无名英雄》(1971)/394 《新独臂刀》(1971)/397 《马永贞》(1972)/400 《水浒传》(1972)/403 《刺马》(1973) 《方世玉与洪熙官》(1974) 《洪拳小子》(1975) 《八国联军》(1976)/418 《八道楼子》(1976)/423 《残缺》(1978)/426 《街市英雄》(1979)/429 《大上海1937》(1986)/433 附 录 为张彻一辩/439 张彻(含邵氏)大事记/454 张彻作品获奖记录/458 张彻作品目录/459 鸣谢/469

编辑推荐

《武侠大宗师:张彻》由大量第一手材料构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香港电影、武侠电影不可或缺的著作,广大影迷、“邵氏控”不可错过。

内容概要

魏君子,本名魏海军,著名影评人,香港电影资深研究者。2001年开始从事娱乐影评写作,迄今已在《电影世界》、《中国银幕》、《新京报》等四十余家平面媒体发表文章近百万字。又先后任《看电影》、《生活资讯》、《青年时报》、《新娱乐》、《重庆渝州晚报》专栏作家,并长期为搜狐、新浪、网易、腾讯、TOM撰写特约专题及影评稿件。编著有《香港制造》、《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香港电影演义》、《华语电影势力探秘:领袖访谈录》等。2009年担任武侠电影《追影》领衔编剧。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吴宇森要做导演" “希望我的老朋友狄龙、姜大卫他们来客串一下,因为友情”,吴宇森对《赤壁》的寄望原本如是,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不太方便”,心愿终究未能达成。 吴宇森与两位爷深厚的友情建立于火红的张家班岁月,1972年至1973年间,他做张彻的副导演,待遇不高,每每经济困窘便求助姜大卫,那人有个储钱的竹筒,每次一见吴宇森,二话不说就拿起竹筒,把里面的钱哗啦啦全倒在他手里。当昔日的落魄人功成名就,两个好朋友坐在一起忆苦思甜,姜大卫起初装作不记得这事,但吴宇森感恩地屡屡提起,姜大卫只好开玩笑要他还钱。 1972年的《年轻人》缺少男三号,两位爷曾一起租了掇影棚,拉来摄影师和化妆师,想给吴宇森拍一段试镜戏,张彻看到断然拒绝,摆摆手道:“吴宇森不要当演员,吴宇森适合当导演。”只言片语给向着理想挣扎的年轻人莫大鼓舞。这部戏最终的男三号由陈观泰饰演,作为张彻“永远副导”的午马也有参加,苍老着脸,毛衣鲜红,和一群面容稚嫩的同龄人站在大太阳底下,手里有时攥紧一把吉他,像大力握住一把剑。 姜大卫的长发在这部电影中继续消失,“长发影帝”的姿态暂时告别,张彻再不用对记者解释:“我觉得他的头发并不长,我留的头发,都与他差不多了。”还要努力撰文,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姜大卫留长发是为了电影中慢镜的效果。血泊搏斗中抽空甩一甩,的确很凄迷。当年他出名的爱发如命,为拍《无名英雄》剪短竟然也成为一条新闻。


 武侠大宗师:张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百万片子的戏,最著名的无过于《报仇》,界牌关的主题和剧情水乳交融,这个也作为母题在百万自己向自己致敬的《八道楼子》闪回过。本书十三太保的回忆里零散有提及跟京剧,别人评价里也说到著名的白袍武生哏,而百万自己的旧文则是很认真梳理了自己和京剧的渊源,说自己可以票老生呢。百万说姜是短打狄是长靠,非深受京剧所化者不能言,看到时忍不住叫好三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虽然百万走阳刚凿实之风,和胡导形成鲜明对比,但我始终坚信其不能不受时代之曲所感,只是一个外化得更明显,一个埋得比较深而已,或者用百万自己的话来说,胡比他精致。看此书时这个判断不断得到印证,真是开心极了。还有一处印象深刻的,百万又说自己第五代弟子董志华不动的时候像高盛麟,懒洋洋的,一出手边式极了,好了知道了百万你对高盛麟是真爱。12月末的时候梅大一场纪高的演出,除了能说明高晚年魔怔一样地向麒老牌靠拢外,就是现在武生的一地鸡毛了。看刘子蔚洗浮山,虽然劲儿略嫌不足,但身上是真顺,当时心里就在琢磨董志华。二位改行时各自跟随的大佬已盛极而衰,成龙洪金宝故不可得,连求做陈慧楼于荣光亦不可得。书快结束处忘了是谁的文章提到,百万过大陆来拍片,去西安大叹果然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其实我在看到《保镖》最后一幕空镜头时,斜阳下苇影蔽塔,当时脑子里也是这句词。受一种文化所化之同龄人,在审美的大方向和小细节上总有暗合之处,这大概是胡导、百万乃至李风月片子里总有或隐或现形散意不散的戏曲因子出没的根结。百万真古道可风。
  •     导演张彻自上世纪四〇年代末离开大陆,在香港从事电影工作三十多年,于八〇年代初回大陆拍片,第一次给人打电话,报姓名:“张彻。”接线生问:“彻字怎么写?”张彻愣了一会,才想出回答:“彻底的彻。”因为不知其名的情况,几十年没遇到过了。而转眼间,张彻已逝去十年,我们的时代与电影变异的速度及程度,似乎连我们自己也有些陌生了,此时若提起张彻,是不是也会有许多人要问:“彻字怎么写?”而张彻留于电影史与电影艺术的重墨痕迹是不会轻易抹灭的,无数电影人、研究者、影迷始终记得这位“暴力美学”的开创者,《武侠大宗师:张彻》这部纪念集即为一个好的“留影”。主编者魏君子是港片影迷都熟知的骨灰级“港片控”,为纪念张彻逝世十周年,联手香港导演徐克、李仁港,成果即2012年上海张彻影展,以及本书。做一册纪念集不易,因为要不重复前人,要出新,否则无太多意义,而《武侠大宗师:张彻》的做法极有意思,一望而知是内行与其事。不仅收录张彻自己写的谈电影的文章,戏说“张家班”的史之概述,更有重头的“十三太保说张彻”,十三太保自然是戏言(暗合张彻的同名影片),指的是大导演的门生弟子、忘年故交、后辈同行,尽为口述实录,可以想见采访者花的路程、时间和气力,即是很好的电影史料,更可使我们看到张彻作为导演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正所谓众语喧哗,形神毕肖。在听别人评说张彻之前,先听张彻对自己的说法,亦可看到其自知之明:“我这个人,一生常‘但开风气’,总是犯老子‘不为天下先’的戒条,什么都走早了一步,常须待我的后来者在条件成熟时完成……我的古装武侠片有时也颇见神采,但个中精品却出于胡金铨。我以《报仇》开始了民初装拳脚片,但其中高峰却来自李小龙。我用傅声在动作片里加入了喜剧成分,但‘谐趣打斗’片的完成,则尚待成龙、洪金宝。”话语中有自负,更有清醒的自知,说明影评人出身的张彻对自己的严苛。不过我们若规行矩步,按照这个话语逻辑推演,那张彻电影的价值岂不是更多的在于史料,未免有电影“化石”之嫌。但为何其作品仍能吸引数量众多的新一代观众(自然是通过录像或网络等渠道),且后辈导演如吴宇森、徐克、杜琪峰、陈可辛、李仁港等或重拍张彻作品,或融入其影像元素,至今不衰。这要归于张彻电影涵蕴的炽烈情怀,技巧一面或因粗糙而过时,但创作者施加作品的情感及独特的美学观念却历久弥新,这是其影片并未成为“化石”的根本所在。吴宇森是张彻之电影精神的全面继承者,这是众所周知的。他回忆,自己当初想演戏,张彻阻止了其试镜,并说,“吴宇森还是在幕后比较好一点,他将来会是一个导演。”没有张彻的提携,或许也就没有后来的吴宇森了。吴宇森评价张彻与胡金铨的创作特征,一是大开大合,一是工整写意,而他自己,显然承继了恩师的衣钵。徐克因拍过《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及《笑傲江湖》,外界多认为他受胡金铨影响较深,不过徐克笑言:“其实张彻对我影响更大。”细想之,徐克作品中情感的浓墨重彩,显然与张彻的性情更加相契,自不必说他拍的《刀》,其创意就来自张彻的《独臂刀》,那种血性阳刚的气脉,可说是一种对张彻的致敬。而昔日温文尔雅的文艺片导演陈可辛,北上内地执导以来,制作的《投名状》、《十月围城》、《武侠》,均为动作片,且尽数来源于张彻电影,《投名状》翻拍《刺马》,后两者的创意分别出自《上海滩十三太保》、《新独臂刀》。陈可辛自言对张彻“其实是有点粉丝心态的”,这是来自幼时的观影记忆,长大后终于可付诸实现,而陈可辛将自己的气质与心境加诸《投名状》等作品中,其中与张彻相连和相异的元素,我们若根究,倒是大有意味的。晚辈同行说张彻是一种样式,而门生弟子对恩师的评说又呈现另一种样貌。张彻一生有六代弟子,贯穿了其整个电影生涯,而无一例外,张彻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对于张彻,他们感情复杂,多半有话要说,或恩情,或怨言。王羽作为首徒,中途离开张彻,有了芥蒂,但师恩仍在,张彻在台湾有困难时,王羽出手相助,“张彻只会拍戏,不会理财、不会发行,后来钱全被弄光了”。姜大卫、狄龙联手开创了张彻电影的“双生时代”。姜大卫有这样令人动容的话,“我这一生,除了生命是父母给的,其他的都是他给的。我能够有今天,也是他给的”。狄龙亦作如是观,但晚年的张彻和他发生误会令他至今不能释怀。但不管如何,几代弟子在纪念张彻从影四十周年拍摄的《义胆群英》中合作,一笑泯恩仇,是对张彻师恩的回馈。而最令人叹息的是第六代弟子,他们伴随着张彻晚年在大陆的电影拍摄,多数人已不愿回忆往事,但偶尔透露出的片言只语可管中窥豹,如“我们这么多人,就是他的大玩具”,风烛残年、创作力衰退的导演获得的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英雄迟暮的景象让人不忍言说了。每个人的人生向度都是多棱面的,有得意亦有失意,即使是叱咤数十年的大导演。张彻早年从政,随即转入电影行业,此后一生也未离开,这个离开是实实在在地没有离开,即使有人说他未保住晚节,但张彻之为张彻,“死不悔改”是其本色,就算遭人诟病亦在所不惜。而如今,一切的风云都已过去了,恩怨已淡,唯有盖着鲜明印记的血气淋漓的影像作品,呈现在影迷的目前。
  •     香港地铁观塘线牛头角站下车出站往右走不远,在公交站坐104小巴,有一站名叫“邵氏大楼”。小巴开了好久还没到,竟一路开进山里,我在车上看着窗外越来越乡野的景色不禁感慨:邵逸夫老板当年为盖片场买的这块地离市中心着实不近。终于到站,下车一抬头,就看见邵氏新楼的大门,而这座大楼的旁边,就是邵氏片场。2012年炎夏,在香港短短三天的时间里,硬是挪出时间跑到这个旅游指南不曾提及的偏远之地来,唯一的原因,就是张彻导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邵氏公司拍出的电影。而我把从豆瓣小组发言里大海捞针地找出来并亲身验证的交通路线详尽地写在本文开头,多少是抱着也许会对同道中人有用的想法。就像上译版《简爱》里罗彻斯特的台词:“那么早晚,有个傻瓜会找到你。”这次香港之行的另一项收获,是一本由香港三联书店当时刚刚出版的《武侠大宗师张彻》。时隔数月,这本书的内地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现在,两个版本的《武侠大宗师张彻》就并排放在我面前,而内地版从内容丰富到装帧精美都无疑更胜港版一筹:硬皮精装封面大红的色彩呼应着张彻“茄汁大导”的暴力风格,书名由徐克题字,而且内地版除了港版内容外,更收入130个页码的张彻旧作《张彻谈香港电影》,一本抵得过港版的两本书。话说回来,就算内地版和港版的内容毫无区别,我大概还是会尽力收齐两个版本——此所谓脑残粉。年龄渐长,犯傻的配额用掉一次,就少一次。张彻,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位票房过百万的导演,他的电影四十年前曾红极一时,作品屡获大奖,1971年,香港票房排名前五的电影中,有四部都是他的作品……不能免俗地,我得像《小王子》中庸俗的大人,用上述这一连串数字介绍他。然而隔着四十年时光依旧夺目魅力未曾稍减的,却不是这些辉煌,而是电影中的少年意气和热血,以及由之而来的摧枯拉朽的感染力。借用吴宇森导演为2012年上海电影节“张彻与电影大工厂时代”研讨会所写寄语中的句子:“他热爱年轻人,他的电影就是年轻人的世界。”是的,少年的飞扬跳脱英气逼人,少年的锋利脆弱稍纵即逝,没有人比张彻先生拍得更好。拜高科技之赐,借助数码修复和网络,无须穿越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今天的观众也能透过四十年前的镜头,被光影中呈现的一切打动和深深吸引——那些江湖里的青春热血,江湖里的刀光剑影,江湖里的恩怨风雨,江湖里的伤痛决绝。而本书以“宗师”之名冠之,是因为张彻先生无疑是香港影坛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前辈。他电影中浪漫夸张的暴力和对兄弟情谊的渲染深深影响了之后数十年的香港影坛,他亦是上海滩黑帮风云、功夫小子、少林电影、金庸武侠等等类型片的开先河者。就拿他最广为人知的弟子吴宇森巅峰之作《喋血双雄》来说,不但终场周润发被鲜血染红一半的全套白西服很容易让人想起张彻电影《报仇》中同样白衣赴死的关小楼,片中周润发李修贤当着盲歌女叶倩文语带机锋持枪对峙那场戏,也能在张彻1969年的《铁手无情》中找到源头。为纪念张彻先生逝世十周年而出版的这本纪念之作,有张彻二十部电影的逐一解读,有讲述“张家班”六代弟子旧事的《戏说张家班》,特别是借用张彻名作《十三太保》概念的《十三太保说张彻》一章,采访对象包括当年张家班成员,数代门生弟子中的代表,电影风格深受张彻影响的杜琪峰、李仁港,还有近年孜孜不倦用《投名状》《武侠》等作品重新解读张彻电影的陈可辛……同一桩影坛旧事,同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可以从这里看到不同角度的看法和说法,是非常珍贵的影史资料。整本书洋洋近四十万字,全面梳理了张彻的生平、思想和电影风格。就算不是张彻先生的影迷,凡对香港电影有兴趣的人,都会开卷有益。而对一位导演的研究下这样的功夫,要天时地利人和,要不计时间金钱成本的全心投入,才能成就如此难以复制的盛况和豪举。用本书主编魏君子在序言中的话说就是:“于公于私,各得其所,岂不快哉?当浮一大白!”读毕整本书,附录中有张彻先生的全部作品年表。这样一张表,几年前我在刚刚看了两三部张彻电影后,也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并保存了一份,摩拳擦掌准备一部部看过来,像一幅长长的画卷正在眼前徐徐展开,青山绿水,风光正好,许多良辰美景,仿佛刚刚开始——正如张彻先生和他当时那些光彩夺目的电影正意气风发的四十年前,那同样是一段,最好的旧时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迄今为止最棒的掌故书,如果胡金铨也有这样的地位足够被许多人回顾就好了
  •     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算是六一送给自己的礼物。虽只是一部杂烩八卦集,但仍从字里行间读到当年的恩怨情仇、江湖风雨,感动是少不了的(尤其张彻给狄龙的信真是读出泪来了!)掩卷想想,人生在世,浮沉起落,曾经身凌绝峰的张彻虽然晚景寥落、余光黯淡,但终究不枉此生,可谓无憾。
  •     喜欢邵氏电影是看过天映频道之后的事情,以前只有耳闻,没想到其辉煌期如此华丽而出彩。也恍然发现年青时的狄龙和姜大卫、尔冬升原来是这个样子。尤其姜大卫,颠覆了我对他所有的印象,而他年青时的形象,也即是“颠覆”二字。极其中国的武侠、极其暴力的美学、极其干净利落的画面、极其剑拔弩张的剧情。看过太多拖沓、冗长、怪异、完全没有逻辑的电视之后,对电视剧完全失去了兴趣。唯天映的故事值得一看。而天映之中,最喜欢的就是张彻。如果说楚原的影片有阳光的温暖,那张彻电影中直白的黑暗却另有一番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是典型的男人戏,在保家卫国之外,男人之间的情义成为生命的另一个主题。关乎死亡,关乎信仰,关乎背叛,以及,快意恩仇。直面人生也直面人心,不逃避,亦不退缩,生命或长或短,但都酣畅淋漓,原是中国人梦想中的江湖。
  •     邵氏那个年代的电影很有味道,一直有种天然的喜好感。较之邵氏张武侠更好李翰祥的风月与历史片,不过张大师的那些徒弟们: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李修贤,却都是一见皆喜的男主角,这或许就是张导一直致力阳刚武侠的结果。
  •     把细说张家班全文收录真的大丈夫么噗哈哈,瞬间穿越了好么是在图书馆看的好么捧着脸笑成sb又泪成sb了好么形象尽失好吧虽然本来就没形象但起码不要影响到别人嘛(叉粗去
  •     不信一家之言 还不信多家之言么
  •     那个年代真的是有“轰轰烈烈”“侠义”这样的事情的
  •     不管你们怎么批评他 我还是最尊敬他
  •     许多典故值得一看,特别是张彻自己写的部分,那时候的导演是文人啊
  •     此书全文收入了张彻早已出版过的著作《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这本书明明在大陆的书店里都卖过,在降价书店还拖拖拉拉地卖了好长时间,有什么必要再出一遍?这是什么情况?书中有书是么,自己的著作中再加上一本别人的著作,要是这样为什么不加上一本香港武打电影史,岂不是更齐全?如今的人挣起钱来,比张彻电影里那些拿刀动杖的武人们,可脸厚胆肥多了!
  •     看到一半被老妈拿走,再问被老爸带去单位了。一家子武侠迷还成。///不知道也没想过老去后谁会留在自己身边,清楚如果有一天自己出现意外,谁会为我流泪就够了。
  •     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
  •     好看
  •     十三太保文采了得,江湖中的趣味和智慧真是学不来。张大师李大师斗了一辈子却落了相似结局,英雄气短真是让人唏嘘。
  •     精彩
  •     你航终于不再鄙视百万了。小港真是个脑补能力超强的fanboy
  •     2015.11值得购买,和收藏。张家班讲故事部分,某些评价电影文字特别美,读完慨叹人生。
  •     想起来就翻翻。。。。
  •     这个还差不多,最起码都是干货啊
  •     复旦社千秋万代~~~
  •     十三太保说张彻之后史料重复太多……那个“本来老六”不伦不类的影评拉低了整本书的水准。
  •     无论是访谈还是戏说都忘了钱小豪,这个张彻离开邵氏前的最后宠儿。。
  •     买来探查基友秘史的, 想不到各种黑历史老八卦纷纷扰扰, 要我说世界上哪有什么“真相”,不过是“罗生门”而已。
  •     看完八卦終於滿血復活 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樂趣
  •     文章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原本想细琢磨一下的姜大卫那段自述,我居然是跳着看完的。喜欢魏君子跟迈子负责编辑的部分,迈子的细说张家班其实大致在豆瓣都追完了,不过可以跟书复习一下。狄龙的确如迈子所说,一身的冷静,姜大卫那一段,却太琐碎了。
  •     “落拓江湖一剑轻,良医良相两无名。南朝金紫成何事?只合银幕梦里行。”任你一时风光无限,任你拍惯豪情万丈,却也敌不过人世沉浮,纵使今日依旧以礼相待情深义重却也回不去从前,走走散散人自然是要各奔前途,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恩恩怨怨撕逼翻脸淹没岁月风尘中到底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不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还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昔日辉煌让人叹息今日落魄,一万年来谁著史,是非功业任后人评说,最好的张彻,当还属姜狄双生携手患难与共决心赴死的时代。也知你粗枝大叶粗制滥造,最后还是决定多被你霹雳几下好了。
  •     还不错,很多影人对张彻的回忆。还有张彻本人自己写的一本回忆录也收入其中。
  •     资料比较详实,不仅仅是张彻的影迷,老邵氏粉儿甚至老港片迷都可以看得很过瘾。
  •     我真是太八卦了
  •     做了很多采访和资料整理工作。有一篇文章结尾引用了《台湾怪谭》里的一段对话,老师对学生说“人生无常,但在众多无常的事务中有一样还算比较有常,你一定要懂得把握”学生说“我懂,是爱”老师回答“不对,是钱”。
  •     就当读过了
  •     看到杜sir表示自己更喜欢胡金铨,俺贱贱地笑了出来,“张彻要的其实只是一个场面,一个简单空间,能把他的英雄啊、情义啊,把他那些武打的东西放进去就够了。”所以再看张彻武侠片的时候,可以进入一种纯粹无脑的状态,仿佛看一场无限循环的单元剧,看一些不变的元素进行各种排列组合,观感谈不上过瘾,就是停不下来而已。
  •     張徹!張徹!!張徹!!!君子知遁?君子殉兇?一人敢死,萬人不敢當。自你之後更復有誰?
  •     "蔡澜说张彻就如电影里的大侠,乱箭穿身还是屹立不倒,其实那并不是张彻多么伟大,而是有一种结局叫做石化"
  •     看完了,说实话对于了解张彻起到的帮助一般,在关于张彻的书里夹带这么多旧日恩怨真的好吗(这一版里似乎已经做了少许删减)。张老师本人文笔不错,一些见解也很独到,不知他的影评有没有结集出版过,有些感兴趣了。
  •     是非恩怨 后人只能旁观
  •     不见这样的人,更不见还有这样的事。烈士殉名,小人殉利,良以有也。
  •     此书贡献:一、聚集了一帮张彻身边人来聊张彻;二、详细明晰地梳理了张彻生平。此外的一些影评多是些不怎么拿得出手的私货。至于戏说张家班,本来就好,不为此书之功。
  •     有些回忆之外的种种龃龉,今时再看来觉得好唏嘘。时代变了,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悠然下楼梯”?(张老爷曾说他喜欢有性格的男仔,每一种性格都喜欢。十三太保说张彻,又何尝不是张彻给这些人一双翅膀。张家班是群青春鸟。)
  •     没有港版排版好看,但是Cover蛮好~
  •     顶多算作资料集,且多重复,书很厚,水分太多
  •     内容详实,八卦甚多,不可多得的香港电影普及读物,张彻论电影的那几篇长文很有先见之明。
  •     资料翔实,有深度。一路看过几代人的沉浮,心中有万千感受又不知如何言说!人生大抵如此。
  •     狄姜旧梦。
  •     内容说的很详细,如果有电子版就好了
  •     书是好书,但封面你敢再花一点嘛?!这是不想卖书吗!里面都是八卦,满满的爱啊!狄龙姜大卫……都是爱啊!
  •     收录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全文,材料详尽,采访真挚感人,全方位立体式看张彻,难得的精品。
  •     是非成败转头空,回忆起刷武侠片到天亮的曾经。
  •     粉丝作品;八卦。
  •     这纯粹是一种对于张彻或者当年邵氏的窥探,一向对于这个很感兴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