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與香火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9570843484
作者:趙樹岡
页数:456页

作者简介

《星火與香火: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視野下的中共國家形構》
從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閩西山坳小鎮、
從看似微不足道的宗祠與中共革命事件,
討論意喻「大眾」的星火象徵、
民間信仰和家族延續關鍵的香火觀念
以及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構建下的「新中國」。
當代跨學科國家研究,逐漸偏向國家╱文化分析、探討國家形構過程,以及國家如何透過不同形式被展演。所謂國家形構是一種文化革命,世界產生意義的方式,永不停止的建構各類充滿真實感的地景與敘事,展演國家觀念賴以而生的建國輝煌與英雄烈士事蹟。趙樹岡藉由本書《星火與香火》,以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閩西山坳小鎮、看似微不足道的宗祠與中共革命事件為起點,透過細膩的田野、檔案和地方文獻,剖析小鎮宗祠逐步聖地化的過程。藉此討論意喻「大眾」的星火象徵,以及民間信仰、家族延續關鍵的香火觀念,進而分析星火與香火彼此間的攀附、鑲嵌。探討作為「新中國」論述基礎,官方化的大眾文化,以及例行、儀式性、作為日常生活實踐的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構建下的「新中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緒論
一、革命星火的考掘
二、星火與香火
三、「新文化」與中共國家形構
「大眾的新文化」與「新中國」
大眾文化與地方歷史
攀附與鑲嵌
四、從「聖地」探訪「新村」
第二章 汀巖山坳小鎮
一、山街的宗族與地域組織
二、蘇區與客家意象
三、文學地景建構的邊緣
四、吾土吾民
第三章 1929紅旗乍到
一、地方菁英的回憶
五四青年的「新村夢」
革命激情歲月
決裂與對抗
二、夾縫求生
三、社會控制的基礎
四、土地與社會改革
第四章 「新中國」與「新歷史」
一、國家代理人與階級透鏡
二、從土改調查到土改補課
三、政治化的歷史問題
四、「新村」社會再詮釋
日常生活的階級想像
個體擴散到集體的階級仇恨
在真實苦難中幻想「新村」
五、狂風驟雨中的歷史布幕
第五章 鍛造聖地
一、大眾化的革命文化
二、記憶地景
革命遺址的形成與規範
空間意義的轉換
從宗祠到革命遺址
三、革命空間的拼貼與再現
四、重燃星火餘燼
五、生活中的紅色印記
第六章 革命朝聖
一、第二次「長征」:文革大串連
二、「寓教於遊」立紅旗
三、總書記到古田
四、庸俗化與再神聖化
第七章 照映宗族的星火
一、宗族傳統的復興
二、建構宗族聖地
三、收納革命光芒
四、人民英雄與祖先
第八章 結語
建國「史詩」的真實感
革命支譜的匯流
徘徊纏繞的紅色幽靈
參考書目
索引

内容概要

趙樹岡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中國湖南省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教授╱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國立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魏德海(Weatherhead)東亞研究中心Professional Fellow。曾獲教育部菁英留學獎學金(2006)、中央研究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培育計畫等學術獎助。研究領域:文化人類學、歷史人類學、中國研究。


 星火與香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民国纪事本末》的作者刘仲敬月前在“一席”上发表了一场演讲,题为“缺少土豪的世界”,他不无新意地以“土豪”和“游士”将民国人物划分成两类,一类是像张季直、刘文彩这样以伦理宗族维系的地方共同体的核心人物,一类则是像梁启超、杨度、李大钊、陈独秀这样天南地北游走且时时传播并修正自己政治主张的人物。在刘仲敬看来,“游士”现在每每成为我们记诵传扬的对象,但他们并不具有凝聚性和建构性,其价值特性总是表现为破坏式的革命,通过对旧有的体制、意识、思想、传统的解构,标识出旧文明的毁灭,“他们没有再造文明的能力,却一再高估自己的重要性”;而“土豪”则是任何稳定社会都不可或缺的,他们就像一种凝结核,“土豪的有机性越强、共同体属性越强,社会就越是稳定。”然而,我们在阅读历史时却不无遗憾地看到,晚清以来剧烈的社会变动和历届政府对权力愈发贪婪的侈夺,造成了“土豪”势力的衰微和社会的空壳化,在那个所谓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由乡土和乡邻维系的绅族阶层消亡,传统伦理社会崩塌,当是近世以来比军事上拜绩于日本更能对中国国家和国民产生严重影响的现象与事实。   若由此一历史情境出发,再来理解1920年代末以后中共意识形态的逐渐风行和组织力量的迅速壮大,似有一“必然”之慨存焉。在《星火与香火:大众文化与地方历史视野下的中共国家形构》一书中,作者赵树冈教授就从闽西山坳一个小镇中的普通宗祠与中共革命事件,剖析该镇宗祠逐步“圣地化”的过程,将当时“土”与“流”之间的博弈史迹与较量结果展现在读者面前。   赵树冈因于2007年参与中研院一项主题计划过程,偶然注意到古田会议旧址以及其所在的小镇,万原祠(廖氏宗祠)或许仅仅是因为空间宽敞、利于集会的优点而被选择为召开会议的场所,但在这种帝制时代用以维系基层社群组织与伦常情感的传统空间,进行有关革命的宣传与部署,其象征意义非常耐人寻味。正如赵树冈所言,“历代政权无不希望国祚绵延、万世永续,除了政治军事后盾,一方面需要依赖祭祀天地,藉由乡绅透过宗族制度,传递代表国家正统的宋明理学,另一方面更要透过高压手段毁淫祀,确立合于祀典的神明,透过敕封确立神明位阶,以此建构类似香火的文化象征基础。”而中共组织的建立、发展、壮大,及至最后获取全国政权,在彻底摧毁旧有信仰体系的同时,也自有一套“主义”用以弥补前者缺失后精神层面的空白。毫无疑问,宗族与民间信仰属于传统国家正统象征的范畴,也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维系家族和社会稳固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共在培植无孔不入的党团组织之外,仍极着意于将本党的政策与主张教义化、革命传说与系谱神圣化,此即中共不遗馀力称善之“新文化”的奥义所在。   “五四”和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以“孔家店”为标志的传统文化的破坏和打击,留给中共一笔颇可续用的文化资源与遗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党人将权力话语和话语权力统一在“革命”的历史叙事之下,传统意义上作为政治力量之制衡的知识分子不仅发出的声音开始不受关注,本身亦被驱赶向历史舞台的边缘——李劼先生认为,直到1980年代的文化启蒙,才真正划清了“五四”话语和毛泽东话语之间的界限,知识分子又逐渐活跃起来。就是在这样文化权力格局被悄然变动的情境下,中共和红军抓住了在文化层次较低的区域和阶层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和革命精神的机会,以“改造自我”的形式对大众施以“洗礼”,而这一过程在中共的官方角度下表述为:“(古田)会议决议的中心内容强调要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即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农村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在党和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农民的条件下,如何克服来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及其他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影响,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把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   在《星火与香火》中,赵树冈着重论述中共的“国家形构”(state formation)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双向互动,因此动用诸种方法与多重证据来从不同角度进行描述,全书八章亦各有重点,前三章除绪论外详尽叙述汀岩当地的地貌地理和人文风俗,以1929年为中心,凭借可靠的历史文献及方志,兼之合理的想象,还原出当时的历史形态,为读者展开一幅现代中国与闽西农村的全息舆图;四、五、六章分析红军到来之后对当地的种种影响,土地政策、阶级形态、势力格局、利益冲突、阶层矛盾、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等,均在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革命话语中的“世俗性”与“神圣性”交织缠曲在一起,以致我们对此既深入大众群体又颇具超越意涵的运动化过程看得炫惑不已,中共在“新文化”语境下造制出的历史图景也在“世俗性”与“神圣性”并存互融之间展示出其特有的壮观与惊悚。至于最后两章,则以“照映宗族的星火”为论述主题,专力说明革命事业(星火)的宗族信仰(香火)性转换,既不是传统国家意识形态和正统象征的胜利,也不是新兴政权暴力革命话语的成功,它既有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基质文化参与,又有官方特意塑造的对群众无形施加的束缚和压迫——正如荷兰学者许理和(Erik Zürcher)曾以“佛教征服中国”为其博士论文的基本观点和标题,但却有为数尚多的学者坚持认为是中国文化强大的融他性迫使佛教为了更广泛地传播教义而对之进行自我修正,我们今天也很难确证“星火”和“香火”究竟谁最后“吃”掉了谁,只能解释为两者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互相影响着并发生了改变和产生了新的质素。   赵树冈熟稔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亦花费极多实地调查的工夫,因此述及某处历史风俗,皆如悉家珍,如他提到,清代古田、蛟洋虽然同属古田里,1930到50年代也同属古蛟乡,“但从市场和地域组织来说,却是可以划分为二个各有墟场的社会单位,彼此主要是透过婚姻交换而产生紧密连结。古田与蛟洋之间有山丘阻隔,如果不是越过山头,往来都必须绕道郭车,三地的位置略呈倒三角形,古田在东北,蛟洋在西北,而郭车则位于二者南方。古田、蛟洋、郭车的语言自成体系,当地称之为古蛟话,自认属于客语的一支,但能够沟通的区域仅有上杭的步云、白沙,连城的新泉、芷溪。相较于古田和蛟洋各为独立的社会单位,步云与古田的社会、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密切,除了通婚关系,步云也相当依赖古田墟场,将生产的纸张销往外地,以及从古田墟得到民生必需物资。僻处群山之间的步云,也成为古田镇民在清末以来,匪患、战乱期间的避祸栖身之地。”此外,赵树冈还通过反复比较县志、族谱、地图和前人的调查统计报告,纠正了不少陈说的错谬;又其往往在进入正题之前,以大量纪录片旁白式的语言进行叙述,使人如读旅者游记,颇有入画同行之感——不得不说,这也是此部研究态度极其严肃的学术专书之一大亮点。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涉及很多有趣的问题:古田会议及其再发明,客家/革命话语的相遇,土改补课,红色朝圣,档案的虚构性……然而作者的问题意识究竟是什么呢,叙述中充满了断裂
  •     感谢赠书
  •     有些例子挺有趣的,但全书的结构安排感觉很奇怪。
  •     作者整理呈現史料的能力太差了 書寫非常混亂。星火香火的隱喻有趣 但「星火」最後也就慢慢燃成香火了 對怎樣運用大眾文化場域(陣地)進行文化轉譯著墨並不多。
  •     作者用一个非常好的个案,把革命圣地的建构和宗族传统的复兴结合在一起,发人深省。PS:鲁迅的传人们看到本书描写的“大众文化”可能会先批判一番吧。XD
  •     台湾清大博论,莊英章、陳祥水指导。文章既在厘清历史脉络,又在讨论当代的空间叙事,有点双管齐下。作者对这种塑造太“乐观”了一点,整体上看是在做后革命时代的革命文化史。作者过于沉湎民众的“弱者的武器”,却不见商业运作后面的那种“隐形”的默契与迎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