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活着.去旅行》书评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224103991
作者:王婧
页数:280页

旅行的故事

读来很舒服,不是攻略,不是游记,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好想一个人旅行,可老爸始终不答应。一姑娘家,又是独苗,不放心,无语,无奈。没有计划的旅行,不奢望。不喜欢无措和等待,可期待计划之外的惊喜,那些人和那些故事。要找个喜欢的人,做点傻事。趁着人少外出,先去体味,再去记录,那样的风景才是你的。重要的是和谁一起,突然感到好孤独,很难找到非常合拍的人。天时地利人和,难上加难~

趁活着.去旅行

人生不用天生无敌再一直精彩,不用等到考完大学、养大小孩、完成业绩再上路,只要放开懦弱忘掉顾虑打开背包把衣服胡乱丢进去出发就好。然后就用心感受用心记录,轻装上阵满载而归。她写道:旅行的前半段看风景,后半段看自己,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看到自己内心...

没有新意,开始疲劳

这本书的其他部分可以作为案例分析,mark之!标题可以是:一些的电脑中的图片是怎么变成一册散发出小清新的游记类型的书?是不是凡是游记类的书都要加一个霹雳般的口号做书名,这样可以给读者高端的感觉,进而向往之亲近之……没有新意,开始疲劳!多彩的书页,温暖的配图!不忍思考的文段!双手想需要再翻一遍,大脑用眩目头晕抗议!闻着油墨的香味滑动着书页,照片加文字的编排!暖色的照片,脑海中回想起最近去过的最小清新的地方(哪儿,那……)要不要把这本书送给小店做装饰,让闪光的珠宝橱更加耀眼!定位于杂志画报是优秀的选择!

人既要有享受当下的淡定,又要有说走就走的魄力.

寻找自我这事儿要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不一定非在旅途,但是在旅途,的确有更多的时空\时间来观照内心。人需要定期审视自我,骄纵、自负、傲慢、颓废,看看是否在欲望的丛林中迷失了自己。 ps:书中图拍的不错.

如果这就是写书

因为也喜欢旅行,也在英国待过,所以看到这个标题就点进来了。但请阅读我评论的读者注意,我只看了试读的第四章英国部分,管中窥豹首先,让我觉得很失落的是标题,原谅我这种细节控,但“Life is to go the distance”这种语法错误真的不是我可以容忍的,何况这是一本书的标题其次,我觉得写英国部分的,就是把若干个段子收集起来,这种模式如果是博客或者微博,丝毫没有意见,大批粉丝顶帖,十分支持,图片都是很好。但这是一本书,我认为还差的很远。豆瓣上评分8分,我忍不住了。我只是想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这的确是本好书,我期待我的声音被淹没。

让改变发生 壹 - 序言

书名中Go the Distance并不是[去远方]的意思,而是[勇往直前]。是否真的远游不重要,勇往直前的心更可贵。这是本游记,但之于我,也是本关于成长,改变的书,是我给自己的礼物。若也能给读过的朋友带来一点点思考和改变,那么,我在“让改变发生”这个理想上又迈出了一步。I.旅途每次出门前,我都先将自己放空,包裹也空空。每次回来,脑袋、心,全部装满,里面有人,有风景,有故事,有情绪。然后通过文字和照片,一点一点把它们倒出来,变成一种叫做“宝藏”的东西,这薄薄的纸和相片,比金子沉。尼泊尔的日子让我了解山脊上的民族;泰国之旅则带我走进水下的世界,光着脚喝啤酒,吃着地道的冬阴功,听潜水大师说海底与虎鲨的邂逅;在越南,坐在足球小子的摩托车后座飞驰于西贡的夜里,听他们用中文唱《童话》;在葡萄牙,碰到厌恶商业文化的谷歌少年,从此,我也学会不要见面就问人家的工作,人不可以被工作所定义;在埃及,听独自来尼罗河旅行的英国老太太讲故事,她让我无论如何都要珍惜自己的年轻;在意大利,围观威尼斯电影节,还跟贾樟柯、赵涛在十米开外对话;在伦敦,为“哈利·波特最终回”首映礼在特拉法家广场与全球各地的粉丝在雨中打地铺,睡睡袋。这些由于贪玩产生的旅行,却让我收获了些稀奇古怪的经历,了解了来自“异次元”的人。写旅行笔记时,我在定义这些经历,而它们也在定义我。生活全看我们是如何把它造就。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而是我们自己。费尔南多•佩索阿也这样说。的确,有时坐在长途巴士上,看到窗外流动的景色也会产生些悲壮的情绪,可也不必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旅行上,比如寻找自我,摆脱迷茫。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看到自己内心的能力,跑到再远也是徒劳;拥有发现美丽的眼睛,窗台的盆栽也能带来愉悦;若是源于对现有生活的郁闷不满而逃离,那除非你彻底选择另一种活法,否则逃避回来更徒增伤悲。我固执地认为,只有热爱自己现有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在路上的乐趣。自由从来都不是断线的风筝,断线的风筝叫漂泊,自由是大树,它的枝繁叶茂源于扎实的根基。我的自由来源于“追求自由”之外,稳固的生活重心。人越迷茫,越容易剃头挑子一头热,将自己交付给不着边际的口号。II.改变我伙同伪文艺青年以及另一个雀跃的少年玩起了SocialBeta,目前它是中国最好玩儿的解读社会化商业价值的平台,不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有点儿冒险,有点儿不知天高地厚,也有点儿玩物不丧志,信念很简单,便是自信“我可以让改变发生”(To make a difference)。跟三年没见的日本好友碰面,她是我曾经的老板,儿时移民西班牙,后定居英国,被公司派来中国打理亚太区的咨询业务。她是工作狂,常常半夜4点发出邮件,让我搞不清楚她到底是没睡还是起太早。后来我因为留学,提早辞职,旅行、读书、接着旅行。她因为身体原因也辞职,移居去新加坡加入了非政府组织 (NGO);第一次遇见她时我刚毕业,懵懂,她则是神经紧绷的女强人模样。如今见面,她说:“Jean,你现在的样子,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那便是Free (自由)。” 我说:“Mika, 我也有一个词形容你:Relaxed(放松)。”三年的时间,足够我们从人生的一个阶段平缓地过渡到另一个。我的变化便是上面提到的两点:更自信,更自由,也许还有更天真吧。我无法用很严密的逻辑说出这种改变和旅行的联系,唯一可以做的是把这一路上的经历倒出来,看回这些日子,这些人,这些事,也许能找到蛛丝马迹。Socialbeta跟我的旅行和留学没有直接关系,只是我会想,这些年,我的见识和皱纹步履不停地一起野蛮生长,是否早已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让我在无数个人生路口做出现在的选择,选择创业型企业,选择Socialbeta。比如面对英国大学的拒信,我自觉不合理,我问自己,要不要写一封邮件去据理力争。因为这封信,大学收回拒信并录取了我;比如在被火车公司误罚了60英镑后,刚到英国的我无助地向周围的证人索要联络方式作证,并用一封信要回了我的60英镑;比如我想着玩遍欧洲但也要学有所成,于是我最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比如一年前我对自己说要写本书记下这些日子,就真的让我勾搭到了出版社。这些经历让我开始相信,个体的努力是可以带来改变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过程,哪里是偶然,其中有我大胆的想法,也有一次比一次更强的行动力,而每一次成功的经历又累计成了下一个为梦想而坚持的砝码。接下来,我要做一个纪实摄影的项目,我没有太高端的相机,也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摄影训练,但这都无所谓。III.旅途之外我有一帮交往一年到二十几年的损友,平时活得没心没肺,我一有事儿全部神奇出现,我一没事儿,又作鸟兽散。他们每个人都缺点一堆,傻的傻,二的二,鸡婆的鸡婆,龟毛的龟毛,可朋友这玩意儿,真不是因为对方有多好,而是明知道你是个大衰人,还愣要跟你一块玩儿。后来我慢慢明白,我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遇到很多人,忘掉很多人,被很多人忘掉,却很少感到孤单,就是因为我知道一回头有他们。我的男人,也是把我带去巴黎的那个男人,在我以专业第一名毕业时,他也在英国的克兰草原拿到了全专业的最佳论文奖,学校把他的名字刻在了墙上。他在论文的摘要中写道:Last but not least, Jing Wang, my soul mate, who is the sunshine of my life, shining deep in my heart.(最后要感谢王婧,我的伴侣,我生命的阳光, 照耀在我心底深处。)这十年,我们帮助彼此与自身和解,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两对老干部夫妇外出旅行回来在绿皮火车上碰到,坐对座,聊得挺投机,还互留了联系方式。回到家,两家的箱子怎么也打不开,原来是火车上拿错了,两只皮箱长得一模一样。于是,其中一对老干部派他们的大儿子把皮箱给人家送去,老实俊俏的大儿子去了,对方客气地请他进来喝茶,下午五点,这家人的小女儿回家,大姑娘进房间前瞥了来还箱子的男孩一眼。这两对老夫妇分别是我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老实俊俏的大儿子就是我爸,大姑娘就是我妈。他们是大树的根基,让我的自由枝繁叶茂。书名中[Go the Distance]并不是[去远方]的意思,而是[勇往直前]。是否真的远游并不重要,有颗勇往直前的心更可贵。这是一本游记,但对我来说,却也是一本关于成长,改变的书,是我给自己的礼物。若也能给读过的朋友带来一点点思考和改变,那么,我在“让改变发生”这个理想上又迈出了一步

趁年轻,把江山走遍,把疯劲用完

看到风景撩人的图片,想起自己去年的徒步旅行。一路上让人忍不住一次次低下头才勉强忍得住震颤的美丽风景,便又想长途跋涉走得更远。“旅行不应该是辞职休学的借口,而应该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既要有享受当下的淡定,又要有说走就走的魄力!”庆幸自己有过这样让人羡慕的魅力,在一路颠簸劳累的路途之后回到依然明媚如初的校园,修整回味尚未完全结束就开始怀念的旅程。书中跳跃洒脱的文字必定是经历过的人才会有的开阔,精彩的故事让自己的人生显得充满梦幻浪漫的色彩,当然,这并非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人生,然而翻开书读这一行行远走他方的故事,自己的心也就跟着明朗雀跃起来。如果真的没有机会没有勇气没有经济基础去一次次完成自己的旅途,那就在别人的脚步里故事里来慰藉自己不安分的年轻跳跃的心。愿自己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心永远在路上。

《三联生活周刊》和旅游卫视官方微博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和旅游卫视官方微博的推荐三联生活周刊的推荐:#在路上# 面对市场上铺天盖地的催人们辞职、休学上路的书,这本书的年轻作者对于旅行有自己的看法:旅行不应该是辞职、休学的借口,而应该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她写道:旅行的前半段看风景,后半段看自己,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看到自己内心的能力,跑到再远也是徒劳。旅游卫视的推荐:#幸福心能量#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看到自己内心的能力,跑到再远也是徒劳。只有热爱自己现有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在路上的乐趣。自由从来都不是断线的风筝,断线的风筝叫漂泊;自由是大树,它的枝繁叶茂源于扎实的根基。——《趁活着,去旅行》

生活就是一场旅行

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里的80一代,都是深受三毛影响,想象着徜徉在异国的自由空气中,随意行走,到别人生活的地方过不一样的生活,去把日常工作的压力抛开,来一场随心的旅程。就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趁年轻,无畏惧,趁还有机会改变,来一场彻彻底底的释放,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自己的青春。用一句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致我们年轻还能改变的青春!

旅行不是辞职休学的借口,而应是人生活的一部分

必须不该辞职啊,要不哪来的干粮盘缠啊,也不是唐SIR,饿了可以化缘,带水陆空三栖私人保镖都不用花钱~~~ 必须不该辞职啊,要不哪来的干粮盘缠啊,也不是唐SIR,饿了可以化缘,带水陆空三栖私人保镖都不用花钱~~~ 必须不该辞职啊,要不哪来的干粮盘缠啊,也不是唐SIR,饿了可以化缘,带水陆空三栖私人保镖都不用花钱~~~

stay hard,play harder

大概大部分的人都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吧。但是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行走是不顾一切的辞职去旅行,一定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间隔年才算是叫做对旅行的热爱?我只是觉得,要有上路的心。趁年轻,趁还有机会改变的时候,去疯狂尽兴。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旅行计划,不必羡慕间隔年,不必嫉妒环游世界,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好现在工作的同时,计划并开始一程又一程旅行,永不忘实心,永远在路上。旅行的前半段看风景,后半段看自己。也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旅行

作为一个并不是常年在外奔波旅行的人,去一个个心仪的梦幻之地并不是我生活的主题。一年能有两三次可以随心所欲背起行囊,抛开工作生活家庭里的种种阻力,全心全意尽兴去玩,已是莫大的欣慰。只是,每次出去玩我总尽量可以做背包客,跟团是我觉得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简直是浪费财力人力,还不如不要出去。但在我身边,这样的人竟然寥寥无几。朋友中最多的还是一年跟一次团或者压根就没旅行一说。和他们在一起聚会,基本上围绕的只有票子房子车子孩子,我在聚会最热闹的中央,却是最寂寞无语的倾听者。很多时候我都在反思,为什么我不能像他们一样多一些追求物质的动力?有很多钱,有房子车子不好么?事实上是很好啊,你看,他们多开心快乐?我也想,真的。可是,走的太快,我又怕忘记看那些未曾来得及看的美景。为了去西藏圆自己多年的梦想,辞掉了安稳的工作,这大概就文艺青年和二青年的结合体容易犯的病。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一路的风景是你们做梦都梦不到的震撼与惊叹。我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在路上的感觉,在雪山下,在峡谷里,在峻岭里,默默感受内心与大自然的对话。那是你在城市一辈子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的。钱可以再赚,没有人可以阻止你再找一份工作的可能性。房子以后也可以再买,也许会贵了点,但也许还有其他的可能,谁知道呢?世界变化太快,今天明天后天会怎么样,我们谁能预测?谁能肯定明天就没有意外先来?我渴望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年少时就可以走遍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我没有,在她那样的时光我在工作,像沙漠里的鸵鸟将头紧紧埋在现实的沙子里,努力将自己长成一棵可以扎根城市的植物,只为挣得有限的一点空间。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谁能肯定那些敢于面对房价车子的人就一定不够快乐。也许,追求物质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只是像我这样的人不够理解他们的这种快乐。就像他们永远都不会理解我一样。人上一百,种种色色。只要你过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只要你知道,你追求的,是你想要的快乐。那么就算做着你不想做的工作,被老板骂的狗血淋头,可是转身后还是会对着自己的梦想微笑。如果你有一个去远方的梦想,请及早背起行囊。我有一朵梦之花,终究会开满天涯。

那些还处于辞与不辞纠结中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这本书。

读过了一些催人上路去旅行的书,但觉得与自己的处境不符合,我喜欢的旅行一年也就两三次就够了,太久的时间飘在路上对于我来说总有点不踏实。很多一直在路上的人都是与其职业有关比如摄影师神马的,在路上可能更能养活自己。可是我不是这种。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属于理性派的,全书以泰国开始,越南结束,这两个都是我去过的比较喜欢的国家。很赞同书中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不具备看到自己内心的能力,跑到再远也是徒劳;拥有发现美丽的眼睛,窗台的盆栽也能带来愉悦;若是源于对现有生活的郁闷不满而逃离,那除非你彻底选择另一种活法,否则逃避回来更徒增伤悲。我固执地认为,只有热爱自己现有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在路上的乐趣。自由从来都不是断线的风筝,断线的风筝叫漂泊,自由是大树,它的枝繁叶茂源于扎实的根基。可能比起书中的文字,我会更喜欢里面的摄影作品。大部分的图都很美丽。那些还处于辞与不辞纠结中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这本书。

想要的旅行怎么有一百种

作为读者,是从blog的尼泊尔开始follow王婧的。大概是不能理解老妈从贡嘎山下来之后感觉意犹未尽萌生出的去尼泊尔的想法...刚好碰到这位刚游回来的人,借机了解了解这些疯子和那个不会出现在我的旅行list上的国家。然后,尼泊尔就登登登进入到我的大名单大概是文字吧...去做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在陌生的环境遇到各种有意思的人,聊一聊各自的生活,交换下彼此的经历;甚至来点cultural shock,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也许是因为那张色彩浓郁水果摊儿,香蕉挂得好好笑或者是想看看菱形的星星恩,是下决心想要去一次的!说不定,你翻到Jean的某个章节,就神奇地也探索到一个未曾想过的目的地-------------------------------------------那个时候还没露出大脑门的卢广仲唱,想要的生活怎么有一百种,该怎么走谁来告诉我计划着出发去远方应该是其中之一我碰到过这些旅行的版本:有人坐在家里读各种游记,安安稳稳地去过了那里有人就是要背包徒步在田野里搭帐篷,怎么苦怎么来有人拿起包买一张即时车票,逃离现时的生活随便去哪儿都好有人做好行程捧着LP划钩钩,不愿错过每个值得的地儿有人一定要吃到地道小吃有人一定要沿着某部电影某个剧的路线……噢还有Jean,背着单反捧着书带着朋友上路,演很多戏,拍很多照片,摆很多pose,跟很多人聊天;一路思考,感动常在,吐槽不止。看完啦,作为总以吃当主题即便在青旅也是宅着不去common area的本人,下次旅行想尝试下Jean的版本!

还没看

因为还没看,所以不给书评,只是暂时谈谈自己对于旅行和背包客的一些可能不算全面、客观的看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开始疯狂学习国外人,流行起背包客的范儿。我不反对旅游。我认为,生是见识,不是活着,所以我非常喜欢旅游行走。但是对于目前国内很多生活都还没学会独立,经济上还完全依赖于父母的人(比如部分大学生,比如一些毕业了还在依赖父母帮助的)口口声声非常自豪骄傲地说,“我是一名背包客”的时候,我总是会不禁地以一种淡然的态度,点头一笑。这种不以为然,你可以说,我带有嫉妒的心理。我嫉妒他们,我不能像他们一样,那么年轻就可以自如,毫无顾忌地想去哪儿去哪儿。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在靠父母给的一个月800元的生活费在大学里生活。刚满18岁的时候就很想出去走走,但是直到24岁,才真正实现这个梦想。为什么,因为直到工作,经济上才让我能够支撑得起一场随心所欲的长途旅行。因为,即使是像背包客那样的苦旅,也是需要经济基础的。我认识很多国外的背包客,他们是15、16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靠自己打工赚的钱游走欧洲。有些是刚毕业,带着一点点积攒的钱,和一群朋友住东南亚最简单的旅社,观赏风景。

每一次的旅行都让灵魂变得更自由

旅行的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是让自己的心更宽广,海纳百川。 但对于我,旅行的意义不止于此,每一次的旅行都让我的灵魂变得更自由,我一直渴望自由,这是旅行可以带给我的.。 被许多意念,不安,纠结所缠绕的我们,何时能拨开那片天空,给自己一个清静,或许后面就是彩虹,一分你自己的安静。

做点我们称之理想的事情

去年的年初,我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大意是:一群老年人终究受不了年老后的被人照顾、又不被家人理解的生活,想到年轻时曾经有想“走遍天下“的勇气,便纷纷走出老人院,带着自己的老伴,骑着大摩托车满世界旅行。具体的情节我忘记了,只记得当摩托车飞驰过小溪之时,溅起的水花在夕阳下折射出美丽的光线。这个视频感动了很多人,它给了人们出发的勇气。可是我总觉得太悲壮,就想,如果我们能在年轻的时候就能有走出去的勇气,是不是,年老之后,我们的人生会变得比较不一样呢?去年的五一節,表妹結婚,我提前從北京回老家,去樓下的糖酒店幫忙準備婚禮用的糖酒,老闆娘40歲左右,發福。她一邊給我打包我要的東西,一邊跟我聊天,問我在哪裡工作?我說在北京。她一聽來了興趣,說,我很想去北京玩呢。我說,歡迎啊,我可以給你當免費嚮導。可是她卻說,不行啊,忙,出不去。過了一會兒又滿臉嚮往地說:等我兒子高中畢業后我再去吧。我問:那他什麽時候畢業?她說:還有兩年。其實,從我老家在的小城,交通很便利,到北京,也不過就幾個小時的時間。飞机的话,也就是一个多小时,而老闆娘,也不缺錢,店裡還有伙计。出去个几天应该也没什么。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心态吧,总是说,有钱的时候没有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可是,要是真的下定决心后, 整理个包,买张车票,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玩个几天,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吧.那时候,还没有见过这本书,如果我再回去见到她,一定会送她一本《趁活着,去旅行》.封面这句应该能对她有些启发吧:人生不用天生无敌再一直精彩,不用等到考完大学、养大小孩、完成业绩再上路,只要放开懦弱忘掉顾虑打开背包把衣服胡乱丢进去出发就好。然后就用心感受用心记录,轻装上阵满载而归。短到一次旅行,长到人生.都要趁活着,趁着年轻,去做.

这样的句子打动了我

旅行的意义就像生命的意义一样,一直探寻一直未曾有过最完美的总结。你走得再远,也终究无法完整,这是一个无法探寻的悖论,然而走得越远,却也越能更深地走进生命。趁活着,去旅行,趁活着,给自己更丰盈的生命。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国王湖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旅游景点,早晨坐着大巴来,黄昏成群结队地离开。对于当地的家庭和孩子来说,那是后院的池塘。湖里有许多光着屁股戏水的小孩,爸妈在岸上看着,顺便享受阳光。   小时候,爷爷也常带着我去鄱阳湖学游泳。国王湖——鄱阳湖,德国南部小镇——中国南方小城;一个湖水清澈碧蓝,一个混浊泛黄。它们都承载着孩子无忧无虑的好时光,寄托着长辈无尽的慈爱关怀。   每个人心里都有故乡,故乡都有个学游泳的水塘。   爷爷是嫌弃游泳池是死水才带我去湖里的,当然也有可能是觉得游泳池门票太贵。那时的他们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可如今年迈,难免在翻开厚重的相册时怀念起能一把抱起我们的结实手臂,从被需要到需要,被依赖到依赖,岁月凶狠。   湖里一个小女孩游够了上岸,光着身子站在湖边的大石头上,蹦蹦跳跳地炫耀起在湖里的英勇事迹,不得消停。妈妈给她裹上大浴巾,从包里拿出换的新衣服,粉色的连衣裙搭配白色的袜子,衣服散出的洗衣粉的香气,洗晒好的衣服穿在刚擦干的身体上,有一种特殊的触感,尤其在夏天。   我点了杯冰牛奶坐在台阶边,小女孩的金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却看到鄱阳湖边那个有点瘦小的黑发女孩。

Life is to go the distance

书的英文名Life is to go the distance生命就得勇往直前?去远方?看作者的微薄有解释选择前者,我觉得两个翻译都可以。从豆瓣一直跟到微薄一直到她出了这本书。她对于旅行对于生活的一些见解我身有同感,有时候还会在微薄聊上几句,很nice。有人说,旅行不是济世良药,它只是一片阿司匹林。最好的旅行不是去往千山万水,而是走出自己内心。 若回来的还是旧的你,那走的再远也是徒劳。常常旅行的我深深认可。

生活就是勇往直前

正如书的英文名字所写,生活就是勇往直前。想好了就出发。要趁着年轻去多发现世界,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觉得发现世界也得趁早,要不然,等到年老体衰,一切来得也没那么有意义了。看了太多催人上路催人辞职的书了,所以这书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理性的适合自己的旅行,才是享受。国人旅一次行往往兴师动众的,其实很多时候,不用辞职休学。王婧就是个利用一切缝隙一遍创业一遍旅行的姑娘,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趁活着.去旅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