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 2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560437230
作者:陈志武
页数:328页

作者简介

在畅销书《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之后,陈志武教授推出了《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如果说《金融的逻辑1》关注的焦点是“富强”,那么,《金融的逻辑2》则把焦点集中于“自由”。面对股市动荡,政府应该救市还是不救?政府应该干预金融市场吗?如何把住政府之手?金融市场是克服民主制度缺陷的一种手段吗?为什么老百姓需要消费品,政府却一直在盖大楼?穷政府,富政府,哪个更有利于民主与法治? 为什么说《21世纪资本论》的药方开错了?为什么“货币战争”之类的阴谋论只能让我们自废武功?
陈志武教授认为:基于自由选择的人生才有幸福可言,而自由的市场与自由的金融,将会提升每个人自由选择的能力。

书籍目录

序言 金融为什么
第一部分 自由的金融逻辑
第1章 市场通往自由,金融解放个人
第2章 货币化与自由
第3章 愈自由,愈发展
第二部分 民富的金融逻辑
第4章 如何走出“勤劳而不富有”的怪圈
第5章 “赢者通吃”背后的经济金融力量
第6章 21世纪的资本为何不同
第7章 金融市场是克服民主制度缺陷的一种手段
第8章 国债破产、财政危机或许是必要的“魔鬼”
第9章 把住政府之手
第10章 制约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控制
第11章 经济发展要围绕着生活的幸福而展开
第12章 富政府之下,“权力”会压制“权利”
第三部分 创新的金融逻辑
第13章 金融监管的社会代价
第14章 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
第15章 期权工具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
第16章 诚信的“金融逻辑”为何在中国失灵
第17章 公司不举,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
第18章 强化股票的“股性”,弱化其“债性”
第19章 资本市场催化创新创业
第20章 金融“阴谋论”可以休矣

内容概要

陈志武,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及量化历史研究所所长。
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纪录片系列《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最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以及其他新兴资本市场问题。其著作常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远东经济评论》《波士顿环球报》《巴伦周刊》所引用,也常发表于许多香港和大陆的报纸和杂志上。此外,他还是ZebraCapitalManagement三位合伙人之一。


 金融的逻辑 2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作者在第一本里强调了财富、资本、货币的概念、误区和关系,也做了金融的作用是什么的定义,同时用以上工具简单谈了中国如何进一步变得更富有的方法。那么作者在这第二本书里就是重点谈了中国不富有的原因和尝试去寻找方法。在我看来,穷政府是西方的典型形态,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和财富,而穷政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在关键时期调动国家资源,这是因为法治的完善,所以他们不需要集中力量。但问题在于现在中国在处于完善制度之中,国家的力量是关键力量,而且中国面对这么多外患、和战略问题,市场是无法应付这些问题的,因此强政府是必须的。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放权给市场,只能根据法治进步的速度和国家战略的布局情况一步一步的来,这就是社会主义,以社稷为重,而不是理想和理念,社稷的稳定和可持续是一切的根本。陈志武教授谈国企应该让利民间,确实国企是个问题,它务必做出转型回归市场逻辑,从“公司”的定义上,国企不是公司,因为不符合分离原则,国企转型首先要分离权责利,做好这点接下来的让利才好做,不做这点再怎么讨论改革都是做个样子。
  •     金融的逻辑2。创投PE寄希望于未来,奖励未来,而银行和股票市场则是着眼于过去,奖励过去。过度依赖于银行体系,其实是偏袒富人、已经成功的企业。2.政府引导的,人造牛市是必定不了持续的。政府不干预的金融对大家都有利,而政府干预就会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3.一个腐败的低效的政府或者企业组织,短期内不一定会垮,它的崩溃一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如果有外部风险事件冲击,就可能在短时间能崩溃。但是这个风险事件也得接二连三地冲击,经历多次失败才行,一蹴而就不太可能。比如李自成,他曾经两次几乎被彻底消灭,但是最后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还是拿下了明朝,有太多外在因素在帮他。4.历史一直在重复,太阳底下无新事,如果你能一直记住教训,不去犯错,你就不可能不成功。5.追求多子女主要是为了规避年老后的经济风险,如果经济、养老能够自我确定,要那么多子女有什么用呢?6.没有钱就决定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你不会有自主权。感情需要物质基础,这一点似乎也不需要怪别人。6中国的亲戚称谓之所以比西方要清晰的多,还是因为亲戚间潜藏着太多的利益关系。6市场化改革没有使腐败更容易,也没有引起腐败,而是让腐败得到的好处大大增加了,让权力更容易变现。7.赢者通吃,败者苟延残喘。7政府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入的方向,将来必定出现大面积违约。现在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无限制地获得银行资金,将来必定无法偿还,只能往后展期,直接把银行也拖成僵尸。2013年以后出现的债务违约,对中小民营企业是个重大的打击,这直接导致民营经济的资金断流,这会在未来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中国经济复苏短期内不会实现。8.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是有政府破产的传统的,希腊在最近208年里,一半时间都处于破产状态,一共破产了5次。而法国德国近代以来基本没有破产过。这对于甄别欧元区债务危机多么重要!懂得历史多么重要!9新闻媒体不仅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基础,而且使社会对政策失去耐心,迫使政策周期越来越短。10只要中国还是以国有经济为基础,征税权没有受到有效制约,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就会非常困难。11政府越有钱,人民就越没有权利。只有政府很穷,有求于人民,国家才会走向民主法制。12抑制民间的金融供给,不等于解决了金融问题,因为社会需求还在。禁止民间金融,会断绝一些中低收入阶层的出路。存在既有其合理性。 13三类金融衍生品解放了银行。贷款证券化解决了银行贷款的流动性;利率期权和期货等利率衍生品解决了利率风险管理问题;信用违约期权CDS帮助银行分散了各种信用风险。14期权的保险属性要大于投资属性。转基因技术能够提高粮食作物的抗虫能力,作物产出的不确定性就会下降,粮食供给也会更加安全 ,这其实起到的也是期权的效果。玉米和红薯在平常年份的产出很少,但是在干旱年份别的作物绝收的情况下,它们就开始大显身手了。它们本质上是一种避险作物,它们的传入让中国人口从1亿增长到3.5亿。15大家都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这样关系相对单纯,如果不是,那背后有什么就不好说了。
  •     因为看完过电子版的《金融的逻辑1》,本来以为2的辅助标题为“通往自由之路”是讲个人如何通往自由之路,看后才明白,原来陈志武是从国家的来阐述相关的道理。不过国关出身的我对于国际大事和国际政治学还是比较了解了,也就可以理解和把握了。从金融的角度来说,国家通往自由的路写得还是非常好的,里面涉及到地政治学的东西还是比较少的,不像时寒冰的《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在未来篇中写国际形势,纯粹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好提多,至少陈志武还是紧扣金融的逻辑这条主线来写的,《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的后半部分也就写得很偏了,也就是简单的扫了一眼。《金融的逻辑》从整体来说,也是阐释了金融的魅力和作用,读来心潮澎湃并时不时停下来细想一番,总之是本好书。自感摘抄如下:除了“家”作为养老交易体系外,人类社会还发展出了其他三种养老交易体系:其一是基于宗教的寺庙和教会,民间社邑等;其二是我们熟悉的非人格化金融市场,像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人寿年金;其三是近代出现的政府养老保障体系。基于市场安排所带来的是商业文明、契约法治文化,而基于政府权力的人际跨期价值配置体系培养的官本位文化,是抵制个人权利的权力文明。靠行政权力建立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强制关系,而非基于自愿或自由选择,它往往以牺牲正义为前提。基督教对一夫一妻制有很大贡献。基于儒家的秩序的资源配置是以牺牲个人的自由为代价的。几代中国学了的认识盲点是:如果不是基于货币价格的自愿交易,也不是基于儒家秩序配置资源,那么,社会必然要找其他非货币化的方式组建社会并配置方方面面的有限资源,比如20世纪50年代引进的基于行政权力、行政级别的计划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不是导致腐败的原因,而是让腐败的收益变得更大,铤而走险的胆量也更大。对于人类来说,财富分配,甚至收入分配本身不是问题的关键,更为关键的是消费分配,因为不管是经济学理论还是现实中,每个人的幸福或说效用直接取决于消费,而不是倾向收入和财富本身。如果消费分配不很极端而是比较平衡,那么,即使财富分配过度集中,也不会那么糟糕。(人类的幸福与否,不在于收入了多少钱,与他人存在多少差距,而在于其消费分配;或者说人的幸福在消费的时候才是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时间)只要消费差距不失控,只要社会保障体系让低收入群体能体面生活,富有都所拥有的巨额金融财富,更多地是一些具有激励作用、让人感觉良好的数字而已。(这会动乱的根源在于此吧,我猜)国有资产股权化,全民所有才是实现“人民是国家主人”这用话的有效方式。为什么中国要保持至少8%的GDP增长率,才能保障就业率的不下降。那是因为中国国有企业太多,GDP的提升不全是全民性质的提升,而最多是国有企业的提升,所以需要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不像美、欧等保持2%到3%的增长率,整个社会的就业率就已经很高了。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样书审读
  •     金融市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还是金融市场决定社会发展, 对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与分歧, 将决定这本书的意义。我个人认为陈还是应该对逻辑分析中的充分与必要条件的关系再复习一下。
  •     没有第一本的启蒙性强,但总的来说比较客观,没有国内经济学家常见的耸人听闻观点与各种炮轰,还是能学到一些东西的,尤其是对于金融发挥的巨大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国企和政府有了更多的警惕,不过也看得出作者的立场还是比较亲美的,最后几章有些辩护的嫌疑,8分
  •     金融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每天干着符合经济学常识的事,但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这么干,这本书可以告诉你!
  •     论放松金融管制的重要性
  •     陈志武的通识之作,面向非经济学人群,为通俗易懂作出了很大牺牲。学经济学的表示看得很别扭。
  •     技术解释还算到位,可惜也只是乌托邦式的分析
  •     至少从国家层面上讲,对于金融的作用阐述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     相对于第一部,有一些重复的内容。但观点性更强,观点新颖,实际,站得住脚。毫无掩饰的揭开金融的核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人爱才,却羞于谈钱。儒家文化曾经有其必要性,当今尤其毒害性。期待金融能改变这些。
  •     还在读
  •     主题仍然是市场和金融自由化,所以与第1本有些重复,观点也基本一致。但多了一些接地气的案例,可能因为文章更新一些,所以也更贴近现在的很多现实。中间部分,关于股市、零售金融等的几篇值得一读。
  •     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七两可以买个女仆,简直是多少宅男的梦想。但是,强行用历史故事说金融的逻辑,感觉有点不够严密,毕竟,怎么就是金融逼着李自成造了反呢?
  •     理解金融价值的一本好书
  •     书不错,尤其是谈金融历史故事的部分。
  •     【2016-33】十一假期的读书任务,这一本是朝图外借,序“金融为什么”写的非常有意思,所以就买了其他三本。
  •     系统化比较差 随意一读
  •     全书围绕要金融自由,没什么理论学术,通俗易懂。但是真的实现了金融的自由就能实现人民的财富增长和幸福了吗?我还是有点怀疑的。
  •     与1比起来,有点为了市场化而提市场化,似乎市场化就是万能的,没有给出在国内市场化不行的根本解决方案,只是一味的推给儒家思想。
  •     不如第一本醒聩震聋
  •     也不知是自己知识的进步,还是书的原因,总之多年后出版的2并不如当年的1带给我的感受更好,有点过度论证市场和自由的好,而缺乏对当下很多具体问题的分析解读,不过论证本身对通俗读者来说还是好看的
  •     坚定的市场主义信奉者。
  •     相比较第一本入门知识来说,更为细致的以思维方式和分析框架来看待古今中外的金融发展并给予分析,虽与第一本内容有部分重复,仍然是深入了解金融本质的一本好书。
  •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自由的领地。
  •     准4。深圳官员如果读到本书中李自成失业起义的事(虽然不会有旱灾相助),在处理快递员时恐怕得想想了~
  •     几个主题讲的都挺清楚的。比较新颖的是引用了各种历史上的经济数据,这大概就是量化历史了吧
  •     这一册其实有不少观点是上一册的,实际上新的观点不多,显得比较罗嗦,所以只能给两颗星
  •     感觉就是之前读了那么多历史,文学的东西,去了解社会,国家发展什么的。却从来没有从金融的角度去思考,资本市场更为根本的存在在于加速创新创业成就的实现,在于培植,催化社会创新能力。看了陈老师的两本书觉得很震撼,以前总觉得,只有实实在在创造出肉眼可见可触碰的物质,才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现在才明白,原来可以通过金融的工具去跨期操作,把未来的收入提前到今天,使人过的更快乐,也是创造价值。而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先有财务自由,才有人格自由,才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     要不和1一起笔记一个?
  •     有些观点我是很赞同的,但是作者批判金融应服务于实体经济,说金融的地位应该高于实体,要走金融的道路,过分推崇自由化,某些章节中心思想重复,说了一遍又说一遍,不够简练。作者的数学水平和量化水平应该很高,可是他脱离了中国现在的现实。
  •     思路清晰。一本很好的书
  •     浮躁的当下,应该有一种冷静、客观的声音来为我们讲解这个金融世界背后的逻辑。
  •     同很多人的感受一样,这本书不如第一本书给人的感觉好,不够系统,条理差些。但该说明的事情说的也还算清楚,只是第三部分的内容看的不太清楚。鼓吹金融的作用,市场的作用,反对国企垄断,反对权力滥用。有一些分析比如慢牛如何不好,金融如何好会让人爱上金融。
  •     有点零散,读起来点到为止、似懂非懂的感觉
  •     和I有些重复 但毕竟I的文章都是08年左右之前的 II也算有些更新
  •     不错。读完以后,对金融的历史、作用有了粗略的理解。但是本书在逻辑证明上其实有很多漏洞,同时出于作者推崇市场、贸易的观点,全文片面强调市场,金融的好处,对于其弊端却语焉寥寥。之后再抽空做个读书笔记。
  •     中国的转型升级必须要靠资本市场的支持,本书承接第一部继续讲述金融的内在逻辑。
  •     经过几本书的历练,对陈志武的观点比较熟悉了。通往自由之路,目测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无论财产性收入还是工资性收入都受到了严重打击,2016年,注定是更加困难的一年。
  •     为了证明金融是“可以改变中国”的好工具,陈教授从文化、经济、制度、历史、学术各领域抽取弹药,看上去逻辑完整也很有说服力,这也是畅销书一般的写法。可是如果文化理解、制度研究都出现了错误怎么办?“战争所依赖的是强盗逻辑、暴力逻辑、炮舰逻辑,而金融市场靠的是真本事,靠的是自由选择的逻辑”——听起来似乎有道理,细想不就是疯人疯语?该书的真实价值是:金融乌托邦的深入描述。且不管这个描述对还是错,它依然是被需要的,如陈教授所言,它“不只是一组经济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分析框架,它背后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
  •     这本书跟财富的逻辑系列第二本一样,明显是为了出版而出版的产物。全文缺乏主线,系一堆已发表的科普文章的汇总。个人觉得,如果陈教授的才学只能支撑他写好一本书,那就多花些时间打磨,而不是学郎教授,丢了学者该有的风范。
  •     期权CDS这些篇章基本都是金融知识普及…提倡农村金融互助 反对银监会权力过大 反对阴谋论 反对强制分红这些都还有些新意 不过还是容易犯计量的永恒bug 印度农民更多和农民结婚不是因为嫌弃城里 也不是因为跨区域农业风险均摊 而是因为臣妾做不到啊…
  •     两本一起读完之后,感觉就是一个字儿:震!撼!
  •     作者的观点很明晰:小政府,市场经济,开放的金融市场,以及合理的有效的制度制约,是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基本框架。
  •     序言比正文精彩,简述了金融的闪光点: 1.金融市场的出现,把人从工具属性和相关制度约束中解放出来,是天灾发生时候不至于卖儿鬻女。 2.如果事前有丰富的规避缓冲风险的金融产品,农民可以减少伤害,也避免土地流入少数人手中。 3.还原了婚姻,婚姻不再是经济的交易。 4.稳定国家安全,天灾人祸发生时候不至于诉求于暴力。
  •     not bad
  •     从序言开看,发现此书论据推导论点,太生硬了,逻辑性没有多少。随后扫了下本书后续内容,未能发现逻辑关系明晰的内容,故而弃看。 额,当时看到作者签字版本就顺手买的。略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