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果果枝枝蔓蔓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13314837
作者:桥东里,周小兜
页数:208页

作者简介

国内首部绝美手绘植物抒情散文
一段段温暖奇妙的植物情缘
一篇篇隽永不朽的草木传奇
于繁、败、荣、枯中细细体味——
人间四季 花树一生
作者以南方特有的婀娜多姿的植物为描写对象,结合了博物学、植物学、古文献资料等,纵古揽今,引经据典,写就篇篇植物传奇。
行文集野趣、情趣、 旨趣一体。妙趣横生,清新怡人。南方的一花一草一木一果,皆身姿摇曳,葳蕤生光,在书中宛若一个个有着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儿。它们有名字、有来历、有性格,也有各自的命运,一起构成了南方草木的瑰丽图景。
有花有果有典有趣有识见,这本草木短文结集的清凉小书,在夏日到来之际可谓天意。——黎戈
读时令人不觉回想起幼年嬉戏时光,这些婀娜植物就仿佛摇曳在眼前,周围都变得绿意盎然了。——meiya

书籍目录

花草部
果木部
菜蔬部
后记

内容概要

桥东里
博物学爱好者、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曾任搜狐文化频道主编。
于《南方都市报》《时代周报》《新京报》《东方早报》等主流报刊发表文章数十万字。
2008年至2010年在《南方都市报》开设专栏“南方草木”,颇受好评。
2010年至今在《财智生活》开设读书专栏。
周小兜
人气插画师。植物及植物手绘爱好者。
1988年出生。自小学习绘画,初中以后开始接受传统绘画教育。毕业后从事平面设计,2009年开始成为自由职业插画师。


 花花果果枝枝蔓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小时候,在一年四季之中,我最喜欢夏天了。在这样热情如火的季节,喜欢它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每天能穿着花裙子到处嘣哒,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夏天,我们家菜园里种的各种瓜果蔬菜都个个长的日新月异,每天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穿着花裙子穿梭在各种瓜腾枝蔓之间,成了儿时的难忘的美好回忆。黄瓜的从开出小黄花到长出毛绒绒的小黄瓜丫,丝瓜挂在架起的树枝上,和它的弯弯曲曲的小藤一起随风晃荡,每个枝蔓上每次不得不剪掉几个小南瓜,以便把营养让给更大的那个长的更好,每次在选择剪掉谁的时候,和妈妈都无比纠结和心疼。哪些辣到哭的朝天椒,哪些长大硕大无比的冬瓜,哪些蔓延四处的瓜藤,哪些穿着红裙子在绿色的菜园里捉虫的岁月,都被吹散在风中了。当这个夏天结束的时候,妈妈打来电话说,大圆南瓜长了十几个,还有三个应该可以留到过年。没有被雨水侵蚀的两个大冬瓜留在冬天下雪的炖肉是最好的了。还有一筐的丝瓜有一半是特意让它们长到老的不行,再晒来做洗碗布的。听着妈妈有一下没一下的说着这些事,想起这个时候家乡想必已是秋叶落满地的时候了。妈妈后来依依不舍地说,你哪边都没有这些新鲜的菜吧,你也好多年没有看到过它们是怎么长大的吧。我从遥远的电话中听到了思念与些许的悲伤。妈妈从未来过南方,也许在她的心中,我所在的南方城市不过是能看个海,不下雪这之类的概念吧。我跟我妈说,南方也有家里种的所有东西,它们不经历严寒酷暑,却也都长的生机惹人爱。在《花花果果枝枝蔓蔓》这本书里讲的清清楚楚。或许是因为从小被培养的对植物蔬菜的深厚兴趣,当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每看一篇,想到竟都是儿时的美好时光。桥东里先生在这本书里把南方的我们常能见到的植物视如亲人朋友一样对待,对它们的前世今生一一说来,这怎么来的,怎么去的,如何生,如何死都一一讲述。在桥先生笔下,这一棵棵植物,已不再是静态的生命,而是“有血有肉”的灵魂,它们各有性格,各有姿态,各有祖籍,并非莫名其妙从地底下横空出来的。这本书的开篇就写了夹竹桃,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是在福建的泉州,成片的夹竹桃开满了一片山坡,桃红的花瓣美丽娇艳,当时还“偷偷地”折了一些回来,插在花瓶里,离开树枝的它们,二天就花容竟失,我也只好丢弃。在看这本书时,才知道原来它们是有有毒的,枝叶花全都是毒。回想当年的举动,不竟捏把冷汗,差点因爱它们的“美貌”而险些“遇害”。看来,人说没文化真可怕,这是真的。想来如果能早些年看到桥先生的南方草木志,就不会做出当时的愚蠢举动。桥先生在这本书里,运用博物学、植物学、古文献资料等,纵古揽今,引经据典,把每一个我们在路边看到的,在小山上遇到的花草植物都个个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不时出现如三国中的故事,如民间的传说,如唐宋词诗词,可谓丰富多姿,惊喜不断。对于我这种天生害怕读定理介绍的人来说,这样的认识植物的形式无疑是一种享受。而能做到如此境界,除了桥先生具备了良好的研究古典知识的功底外,我想更重要的,就是他有一颗心爱万物的宽大之心,在它们一天天的开花结果的过程中耐心等待,在它们的枝荣叶败时真诚相伴。同它们对话交流,同它们共沐阳光雨露,也同它们共担风霜雷雨。这样的真情与实意,我想,在他写的每一柣植物上都得到了回馈,它们一个个在南方这片土地上长的欢乐向上。而每当我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时候,我都会外出走走,看看这片南方的城市的一草一木,它们从生根到发芽,从开花到结果,都在经历着一季季的轮回。如同我们的生活,初春从家出发,四季之后,由冬回归与家人相聚。和这些南方的植物一起生长,不焦急,不妄念。读这本书的每一分钟,都是安静的,因这它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田园生活,而又能在现在,把我带到南方的万物的温情中来,想象的这些花前月下的日子,不过是,时时处处懂得万物皆有其真情的善良仁爱之心。
  •     你知道南方草木的来历吗 by 桥东里2014-08-02 镜外势力本文选自新书《花花果果枝枝蔓蔓》(桥东里 著 周小兜 绘 新星出版社)。------------------------------------------------------桥东里/文芭蕉,为你含情一去年年中,歌手林一峰与独立组合My Little Airport合作推出一张专辑,名字叫《为你含情》,唱片封面是一根白色大香蕉。报纸娱乐版的介绍语是“单看名字就让人遐想联翩,里面有争议的歌曲也让不少歌迷大呼‘顶唔顺’”,林一峰自己也说“这个封面也确实有着另外的暗示”、“在这张唱片里加入了一些小意淫”。一根白色大香蕉,怎么就能令歌迷“顶唔顺”?又带上了一些什么样的微妙暗示?蕴含了一些什么样的小意淫呢?在粤语的语境里,因为形状的近似,蕉被指代为男性生殖器。因此若有人请你“食蕉”,这绝对不是一个善意的邀请,而是一句下流的诋语。不过也有论者指出,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食蕉”虽然仍然是骂人的话,但已不带禁忌性。周润发在《赌神》里笑嘻嘻地说,“朋友,你返去印度食蕉啦!”——这个例子被用来说明“蕉在次文化中的地位经已牢固确立起来”。时至今日,香蕉更是被主流歌手拿来用做唱片封面,并与“为你含情”的语句联系起来。可见“不带禁忌性”之论断非虚。巧合的是,蕉的这个性象征在古籍里也是有迹可循的。《南方草木状》记录着芭蕉的别名叫巴苴。《本草纲目》说苴乃由蕉的转音而来,并举出四川人的例子,说他们就叫芭蕉做天苴。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苴这个字。苴字从草从且,草字头不去说它,这个且字可大有讲究。郭沫若在八十年前写成《释祖妣》一文,考证甲骨文的“祖”(即“且”,指已故男祖先)、“妣”(即“匕”,指“祖”的配偶)二字为“牝牡之初字”。他说,“且实牡器之象形”,且就是照着男根的样子画出来的。郭沫若的说法产生了很大影响。日后,考古学家们沿用了这一定名,把出土的男根模拟物都称为“祖”,按照不同的材质分别叫做“陶祖”、“石祖”、“铜祖”、“瓷祖”,现在“祖”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器物学术语,说明这种玩意在考古发现上还真不少,在上古那是生殖崇拜的意思,到稍近一点的时候,它可就具有实际的功用了。李零先生在《中国方术正考》里有一章论及“‘祖’名考实”,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见识见识。李敖是接受这个观点的。他用稍嫌刺耳的大白话说过,“‘且’字一定要译为‘鸡巴’、译为‘屌’字,才不失原意”。他指的是《诗经》里“郑风”那几句,如“有女同车”的“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山有扶苏”的“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褰裳”的“狂童之狂也且”等等。且字的传统解读都是译做“而且”之类的助词,但是如果换上李敖的眼光去看,你会惊讶于八十年代初的著名小册子《怎样鉴别黄色歌曲》怎么没到《诗经》里去找例子。细细究之,“有女同车”里的孟姜就是齐国的文姜,婚前婚后一直与同父异母的兄弟齐襄公通奸的那位;“山有扶苏”据说是“疑是巧妻恨嫁拙夫之歌谣”,这种事古今中外都是黄段子的最佳取笑对象;“褰裳”则说得很清楚,“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明明就是男女打情骂俏嘛。这样的题材用下半身来开玩笑,一点也不奇怪。而且圣人早就说过了,郑声淫,那里的人开放得很,说话荤些算得了什么。让我把话题收拢回来,不要在先民的黄色歌曲之中奔得越来越远吧。通过以上论证,我的结论是:古人造“苴”字,或许正是认为芭蕉与男根形近,故以此为字根,蕉为草本,于是加了个草字头;未必是先有蕉字,再由蕉字转音而成苴。这番猜测,虽不中,亦不远矣。芭蕉的拉丁文学名也挺有意思,叫Musa basjoo。《植物古汉名图考》说Musa来自古罗马第一任国王奥古斯都的医生的名字Antonius Musa。据说这位Antonius Musa在公元前23年曾经帮助奥古斯都用冷水浴来治疗疾病,他与香蕉发生了什么关系则暂时无考。至于basjoo则为日语中芭蕉的俗名。Basjoo的发音与芭蕉近似,这么说来,芭蕉的日语发音也与汉语差不了多少了。二很难想象,像芭蕉这种庞然大物,还被分到草这一类里头去。李时珍把它归于隰草,隰者,低湿之地也;屈大均则说,芭蕉“柔脆不坚”,本质更接近草多一些,所以他也认为芭蕉属于草而非木,只能算是“草之大者”。这就像某种食草性恐龙,体型再大,也没有资格以猛兽视之。话说回来,芭蕉叶可真是大。嵇含描述说,“叶长一丈,或七八尺,广尺余二尺许”。这看起来像大树一样的家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南方草木状》记述的众多珍奇植物里,他把芭蕉排在了第一位。这么大的叶子,当然很适于避暑。屈大均用颇有情致的笔调写了这么几笔:“盛夏时,高舒垂荫,风动则小扇大旗,荡漾翻空,清凉失暑,其色映空皆绿。”出于这个理由,他很直截了当地指出,“蕉之可爱在叶”。“清凉失暑”这四个字无意中为一则神话提供了注脚。据说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本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阳之精叶,故能灭火气”。在我看来,这个能够灭火气的太阳之精叶,之所以要以芭蕉叶的形象出现,无非就是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芭蕉叶是最能“清凉失暑”的。君不见,唐代诗人钱珝写未展芭蕉,说“冷烛无烟绿蜡干”,到芭蕉这里,连本来是热的蜡烛都变成低温蜡烛啦。你是不会看得到芭蕉落叶的,它们宁可挂在茎上,逐渐枯去。北宋的陆佃在《埤雅》里说,“蕉不落叶,一叶舒则一叶焦,故谓之蕉”。屈大均则说“巴者焦也”——到今天我们不也还是有“锅巴”的叫法吗?——“巴而不陨,焦而长悬”,所以合起来叫芭蕉。即使在芭蕉叶没有干枯的时候,它也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优雅的形态,来自动物或自然的外力会沿着叶脉把叶子撕扯成一条条的,看上去一副破落颓唐的神气。但是我看过日本江户时代的一幅《芭蕉图》,却用墨色把这本应很零落的景象画得非常自在,实在叫我叹服。画家的名字叫伊藤若冲,他是芭蕉的知音。三见过芭蕉结实的人都知道,蕉实是像梳子的梳齿一样排列而生的。所以在我的家乡,对此使用的量词是:一梳蕉。屈大均说,“子熟时,大小排比,或以十余二十余为一梳”,即此之谓。这个字看上去很形象,诗人苦吟炼字,捻断数根须之后推敲出来的,也不过如此。北宋的唐庚有一句诗写道,“西邻蕉向熟,时致一梳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里评价唐庚说,“他在当时可能是最简练、最紧凑的诗人”,他用的这个“梳”字正是与我们日常经验暗合。不过他贬斥惠州多年,也许也听过当地人这么说过,作诗时便搬用了。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引用这句诗,却把作者说是苏子瞻,我想一是因为唐庚字子西,与子瞻只有一字之差,二是因为唐庚是苏轼的同时代人,也和苏轼一样在惠州呆过,屈大均一时弄混了吧。这把“梳子”有大有小。屈大均说,佛手蕉是小的,只有六七寸长,皮薄味甜;牛乳蕉、鼓槌蕉、板蕉是大的,皆大而味淡;还有一种最可口的叫香牙蕉,像龙的乳汁一样甘美(有谁吃过龙的奶呢),他用的形容词是非常特别的“邪甜”,又叫龙奶蕉——既然以牙为名,体型也是很小巧的吧。如此看来,蕉好不好吃,和体型大有关系,总体规律就是“浓缩就是精华”。家乡人没有那么细致的分类,他们笼而统之,小的叫鸡蕉,大的叫牛蕉,不大不小体量适中的就直接以芭蕉唤之。比起鸡蕉,牛蕉确实不是很好吃,肉质也比较粗,吃一根差不多就饱了,不想再吃第二根。买到了尚未成熟、皮色青涩的香蕉怎么办?屈大均介绍了一个土法:“置稻谷中,数日即熟”。我可以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从前家里还用大陶缸做米缸,芭蕉买回来就扔到里面去,没几天就变黄变软了。对这个现象我一直不得其解,难道是大米散发的气味有催熟作用吗?如今超市里的香蕉都是黄澄澄的,漂亮得很,用不着另行催熟了,这个小实验也没有了实践的机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里,他们不知道自己又失去了一个对自然产生兴趣的时刻。榕树,有用与无用一《庄子》记着庄子对惠施说的话:“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虽然说的是樗树,但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同时像是在说榕树。榕树是无用的。《南方草木状》说“树干拳曲,是不可以为器也;其本棱理而深,是不可以为材也;烧之无焰,是不可以为薪也”,《广东新语》说“干多中空,不坚,无所可用”(他从庄子那里引用了这个词,不知有意无意),《植物名实图考》说“不材之木”。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从来没有见过人们利用过榕树。总的来说,就是一无是处,粤语所谓“废柴”是也。就连它的名字,也充满忍让退避的道家智慧。屈大均说,“榕,容也。”第一,它独木成林,长成一座大厦一般,可以把人容纳在里面;第二,它的无用使没有人想到要砍伐它,它为斧头所容。这就是“自容亦能容乎人也”,用庸俗的处世哲学来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如果植物之中有哲学家,还能有谁比榕树更适合呢?因此,庄子用来形容樗树的那两句“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往往是出现在榕树身上的情形。每一座南方的乡村,村头都生长着这么一株巨大的树,人们在它身旁休憩,嬉戏,传播流言,指桑骂槐,作揖道喜。特别大的,人们还在它前面立起土地祠,作为祈福之地。光绪年间修纂的《临桂县志》引用《广西旧志》说:“南人多凭以立社,诚蒙庄所为社树也。”或者当作许愿树,在红布上写了愿望,抛将上去,挂在枝头。香港林村的许愿树就是很著名的一株,经常在电影里看得到。据说因为前来许愿的人太多,挂在树枝的布条、纸片压得大树不堪其重,竟逐渐枯死,香港大学教授詹志勇还四处奔走,在电视上为拯救大树而呼吁。当“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的时候,榕树得全天年;当人们发现它可以成为许愿对象的时候,它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这里面蕴含的哲理真是辛辣。二既然有做许愿树的资格,榕树总该能够给人带来好运吧。这是有书为证的。屈大均就说,广东人常常把榕树种来做风水树,“墟落间榕树多者地必兴”。不过,我还听说过相反的说法。岳父的一位同事有一段时间老遇上烦心事,岳父在办公室看到她的办公桌上摆着一盆榕树盆景,不禁提醒她说:“你没听说过‘榕树不容人’吗?”在两广,风水学确实有“榕树不容人”的说法。有人说是因为榕树根系茂盛,吸收水分能力太强,有榕树之地就打不出井水,也有人说这是针对家居而言,在室内不宜摆放榕树盆景,对青年人尤其有害。史无明文,我只有擅自推测。我认为,首先是榕树强盛的生命力吓坏了人们。周去非在《岭外代答》里说,榕树“四时结子”,“禽鸟衔其子寄生它木上,便郁茂”,气根垂到地上,“得土气滋直盛壮,久则过其所寄,或遂包裹之”——极易成活,会吸收土气,能长到超过寄主,甚至把寄主包裹起来。这简直就是人类的噩梦,他们从来不喜欢越出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事物。这一点在最早的植物志《南方草木状》里就得到了暗示。嵇含说,榕树的枝条一旦触及旁边别的树木,“即连理”,但是南方人见多了,“不谓之瑞木”。连理枝本来是吉瑞的征兆,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当地人表示出谨慎与疑虑。这还不够说服力吗?其次,也许这只是人们玩弄的文字游戏,是他们根据“榕”字的读音做出的无端的解释。如果“榕”就直接意味着“容人”,那就太没创意了,所以他们选择了相反的意思。在某些地方,如果有家庭成员的岁数尾数是九,种植韭菜会给这位成员带来厄运,这就叫“种韭不留九”。这两句令人感到恐惧的俗语都具有相同的结构,我想,它们也拥有相同的起源。无论如何,“榕树不容人”为这种无用的植物带来了一丝隐藏的锋芒。它也许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甘于沉默,与世无争。这句话提醒我们,任何一种植物都是有性格的,而我们永远不能完全了解它们。三严格来说,指责榕树无用是不合理而无知的。据我所知,榕树至少有以下一些用处。把榕树的小枝条晒干做火把,在风雨中也灭不了。当然,如果是“鹦鹉”、“黑格比”这样级别的台风,另当别论。榕树结出的果子可以喂鸟、喂鱼。有一个侗族传说,说榕树会唱歌,鸟儿吃了榕树果,就也唱得婉转动听。可是萨阳婆婆嫌吵,就把榕树砍倒扔进河里,谁知道鱼儿吃了榕树果,也学会了唱歌。渔夫细崖抓到鱼,用箩筐挑着去卖。走过兰洞河桥,扁担断了,结果歌撒出来布满世间。今天的鸟和鱼虽然再也不会因此歌唱,但是填填肚子也是好的。岭南乡间水道密布,榕树往往种在水边,就是因为可以顺便喂一喂鱼。榕树分泌的树脂可以像漆一样粘东西,比520万能胶环保。榕树的气根可以入药。清代的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里说把榕根须塞进竹管里,填满盐,用泥封起来,烧成粉末,用来擦牙,本来松动的也会恢复牢固。现在市面上不是有竹盐牙膏吗?我想原理应该是一样的吧。古代的中国人比较狭隘,他们判断一种东西有没有用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它能不能入药。天生我材必有用,现在总算为榕树找到了正名的依据,像屈大均说的那样,“亦未尽为不材也”——我也不完全是一根“废柴”啊。其实我是很喜欢榕树的。不管它是“婆娑偃蹇”,像个醉鬼似的几乎要躺倒在地上,还是端端正正,不苟言笑,满脸长须地立在那里,我都觉得有一种优游自适的态度。不过,榕树也有一点不好。那天清晨,我在客村找喝早茶的地方。经过路边的细叶榕下面,赫然发现无数条细丝从树上垂下来,尽头都缠着一只肉虫,动也不动。女子都吓得避开。回来在网上搜索,知道那是灰白蚕蛾,属鳞翅目家蚕蛾科,幼虫有叶丝悬挂习性,俗名吊丝虫。《奋斗》里杨晓芸说小时候住的四合院种着槐树,到夏天都会有“吊死鬼”,或者就是此类虫子。
  •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封面迷住了(好吧,其实我是封面控,== 暴露了)。书到家之后,随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的内容更迷人,目录里干净整齐的排版、不知道名字的字体以及看起来很灵的手绘(不知道是不是印刷的缘故,有些手绘看起来有点儿失真),每一篇文字对应的图片旁边都有一段小字,写着植物的信息,好贴心的感觉。这本书除了让我觉得很有趣之外,另外一个感觉就是:看不懂。由于知识水平有限,里面很多描述植物的古文看的一知半解云里雾里的,还有很多字也不认识(一边查字典一边看书的感觉真不好)。好像扯的太远了,再拽回来。看这本书的时候,除了熟悉的植物外,剩下的几乎都是按“看书→查字典→去网站看植物本来的面貌”这种模式进行的。这本书是写南方草木的,但作为北方人,书里的很多植物也有我童年及成年之后的记忆。开篇介绍的夹竹桃,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把它和皂荚树弄混(明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植物),囧,看完这篇之后,基本上能分清楚它俩谁是谁了。凤仙花是小时候最常“玩”的植物之一,一般都是睡觉之前让妈妈帮忙染指甲,去院子里摘了它的花,放在小瓶子里,加一点儿醋或者明矾一同捣碎,然后拿起一点儿花泥放在指甲上,再用凤仙花的叶子包好,最后用线缠起来就可以去睡觉了,等到早晨醒来就可以看到红彤彤的指甲了(小时候睡觉不老实,基本上等我醒来手指上的花泥和叶子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书里说到了一种可以吸食的植物——朱槿,是没有见过的植物,想起小时候也有过吃花的经历,吃的最多的就是一串红了,也是像作者一样吸食里面的花蜜。哈哈。还有书里提到的构树,看到图片才想起来以前在小河边有很多这样的树,小时候吃过它的果子,酸酸甜甜的,总觉得它长得好像红毛丹。书里描述的那些没有见过的南方草木,像鸡蛋花、黄皮、豆捻、余甘子、还有西洋菜,它们好像一把小刷子一样,挠的心里痒痒的,只能看着书里的文字图片以及网络上的介绍来“止痒”了,假如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看看它们的样子尝尝它们的味道,哪怕只是看一眼闻一闻也好。合上书本之后,一想到“苦瓜原来被称为锦荔枝呀”、“因为黄瓜而与朋友绝交的故事”、还有作者认真又可爱的一些吐槽,就不自觉的傻笑起来了。哈哈。最近琐碎的事情太多,这本书读的很匆忙,对我来说,它算是一本小小的植物图鉴,更是值得反复读的小书,留着以后再细细读。有很多话想写,又不知道从何写起,那就这样罢。PS: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吃的饱饱的,这是来自一个吃货的建议,哈哈。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南方风物,故土之思。
  •     奇妙有趣(≧∇≦)
  •     每一朵花都值得春风,每一株草都值得秋月
  •     文字和插图各两星。。。没想到作者是男的,不过还是蛮小清新的。。。里面的插图都很熟悉,因为我一直在南方生活,江西、海南、广州。。。
  •     感觉作者是两广一带的人吧,有些说法听起来很熟悉,看到一些游戏总有童年的感觉。文风就是轻轻松松地写一些常见的植物吧。很喜欢书里的插图,感觉画得很赞呢~ 芭蕉竟然是草本植物,这个认知刷新了我的世界观(๑• . •๑)
  •     一本考察南方草木源流的书,引证了很多古籍里的记载。有很美的插画,广征博引,内容丰富,看熟悉的草木加深认识,陌生的增广见闻,推荐南方的朋友们阅读,相信会有收获的。
  •     蛮有情趣。
  •     原谅我对典故真的不太感兴趣,看得头痛,只是想认识下植物,但这里的植物我基本都认识。插图很喜欢,书的设计也很喜欢,但买书的初衷只是想浅识植物~
  •     斑斓手绘,清明散文。
  •     其实这本书在现在渣书泛滥的时代,还算可以,但是跟手头汪先生的《人间草木》一比,读起来就味同嚼蜡了....
  •     适合植物爱好者
  •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
  •     书到用时方恨少。
  •     嗯,只能说图书的装帧和内里手绘插图还不错(给2星也是基于此),文字差强人意了些。说是科普文少了些专业,说是散文又没味道。在书架未满前就当装饰了吧。
  •     夹竹桃果真是一朵一朵的落下
  •     蛮有意思的书,篇幅不长,睡前读物,手绘也很赞
  •     绘画美啊,看完后感觉好清新。专注看图
  •     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看到的却全是年少时的记忆。遇见一本有意思的书。
  •     仅36页,在图书馆笑出声来了,好吗?!72页荔枝时离枝的谐音,读到这里突然觉得荔枝这一水果,好孤独~"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总之按我的标准看,全书的插图太单调了,文字也没出彩,不有趣,还是出发的角度有问题,三星而已。」
  •     随意看的一本书 清爽
  •     综合下来感觉比其他几本讲瓜果植物的要有趣一些,有典故有常识但是不枯燥,插画也美貌~
  •     感觉篇幅略少。看饿了
  •     很可爱的书 很适合没事的下午打发时间
  •     旁征博引,因此也知道了很多植物蔬果类小知识
  •     学到不少生字和植物来历~
  •     插画好美
  •     画比文字好。
  •     读起来很有意思
  •     印刷有点差强人意
  •     看到余甘子 嘴馋了
  •     一些故事很有趣哈
  •     略可爱
  •     一本植物手绘书,一开始是被插画吸引,植物介绍的部分感觉比较枯燥,我更喜欢有故事的,画还是不错的。
  •     有人外出,有人在书中研读博物。
  •     闲时可以读读。
  •     这本南方草木志引用了很多古今的文献资料、诗词等描写了南方人熟悉的花草蔬果,行文中时有出现广州的地名和民俗等,令我觉得很亲切。因为是散文并配上唯美的植物图,所以即使引经据典也不觉得枯燥,同时内容也因此带有浓烈的个人情感。
  •     内容详实,又具趣味性,喜欢自然和植物的读者不容错过的南方草木志。
  •     挺逗的啊 浅显易懂
  •     因为封面和简介决定买下。介绍南方花草树木的确是妙,但到自然田野时,仍是分不清楚,也不能将书带上秋游吧。
  •     画得很漂亮 认识了几种植物 原来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 有那么好听的名字 比如 朱瑾
  •     草木皆情也
  •     1星半给写字的,2星半给画画的~^_^
  •     蛮清新可爱的一本小书~配图很美:)
  •     原本是计划一天看一篇,结果变成了一晚上看完,每种植物的副标题都写的很好。文学性比科普性强。
  •     我来告诉大家这本书是怎么构成的,首先把自己认的植物大致记了下来,然后开始搜古人怎么写这个东西,一一排列,互相打趣。三星给辛苦的整理和插图…
  •     颇多小掌故,读来有趣。可是有掉书袋之嫌,情趣上逊了一筹。
  •     引用太多了,影响了阅读连贯的体验。不过还好虽短了些,能看出个一二。
  •     4小时的花果枝蔓
  •     装帧和手绘插画不错,文字差强人意了些。
  •     写植物的都是有情志的,写活了一些植物的灵。只是引经据典太多,读时稍有点乏味。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