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3年3月
ISBN:SH10019-1981
作者:鲁迅
页数:62页页

作者简介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内容概要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著作书目: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期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惶》(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野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7条)

  •     死火 鲁迅的作品很难,《呐喊》《彷徨》至少还可以从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来分析,。。。。只有《野草》,鲁迅说不希望别人可以读懂它,因为它只属于他自己。死  火[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语丝》周刊第二十五期。]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 火宅 佛家语,《法华经·譬喻品》中说:“三界(按这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泛指世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中出,所以枯焦。  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哈哈!  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死的火焰,现在先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中间。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 铁线蛇 又名盲蛇,无毒,状如蚯蚓,是我国最小的一种蛇。分布于浙江、福建等地。]。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 火聚 佛家语,猛火聚集的地方。],将我包围。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他说。  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冰冻冻得要死。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  “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  “那么,怎么办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  “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  “那我就不如烧完!” 他忽而跃起,如红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就坠入冰谷中。  “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不同于《野草》集中其他由咏物开始的散文诗,《死火》开篇就点明故事与情节都是虚构的,这只是“我”的【梦境】。不过,鲁迅没有心情做甜蜜的梦,他梦见的是一个人在冰天雪地中踽踽独行。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鲁迅是孤独的,他的怀疑精神和悲观主义总是将他推到绝望的边缘。在五四运动的巅峰时期,他就写出了一系列颠覆时代共名的作品,与同时代那些对未来自信乐观的知识分子们格格不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迅是现代的心灵漫游者,他的内心自我沦陷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为了求得出路,像屈原一样开始了对问题的追索,与屈原不同的是,他知道追索也是荒诞的,可能会毫无意义。即便如此,他却还是要前行。在求索的过程中,他挣扎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灰色地带,“忽然坠在冰谷中。”他发现自己行走的每一处都是虚空。“我”在冰谷中绝处逢生,遇到了死火。死火是地下的火焰,是寒冰中冻结的熊熊烈火。死火这一中心意象很有象征意味,它可以代表诗人心中冻结的希望,也可以代表很多处于“我”的对立面的事物。无论是鲁迅的小说还是散文,主体总处于一种两极对立之中,而在《野草》集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成对的观念或形象:生和死,明和暗,友与仇,生长和朽腐,空虚和充实等等。这些都是被置于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对照的乌比斯环里。鲁迅小说深挚感人的地方就在于主体精神和生命体验总是不自觉地渗入到了文本中,令读者很有代入感。用浓缩着爱与死的童年体验来说话是作家们惯用的一种提神技巧。也使“我”存在与行动的理由更加充足、深刻。死火燃烧了我的衣裳,而我终于惊醒了沉睡的死火。但是,死火与“我”的相遇并不是和谐的,陷入了残酷的博弈之中,除非你死就是我亡,必须要有人做出牺牲。死火无论是离开还是留在这里,都会熄灭。“我”无论如何也要走出这冰谷。死火决定烧完自己助我离开。在此处,死火所代表的希望通过牺牲自我达到了一个峰值,它将我送出了谷口。如果,全诗在这里结束,恐怕有人会说鲁迅赞扬的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是鲁迅还是鲁迅,他早就穿过了时代共名,他让“我”刚一出谷便碾死在车轮底下。而“我”并没有因此绝望悲伤,反而得意地说:“你们是再也遇不到死火了。”鲁迅在此处为何要采用悲剧的结局?在文学作品中,他杀与自杀都是一种创作,为的是盖棺定论,像流动的金属最终在模具中成形一样,抹杀掉其他的可能,从而将一个凝固的形象映入读者或是自我的脑海。“我”虽然在希望(死火)的帮助下离开了绝境(冰谷),但是马上就死去了。这一点,很像鲁迅笔下那些知识分子们的命运,最终像苍蝇绕了个圈,回到原点。鲁迅可能意识到,在他长久探索的终点,并没有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即便如此,他还是在反抗自己的绝望,所以“我”的最后一句话并没有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意味,“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这是对“你们”的复仇。谈到“你们”是谁,就不得不提到鲁迅在作品中总是将“独异个人”与“庸众”并列的原型形态,在独异个人与庸众的相对中,前者的行动除非与后者相关便没有意义,而后者并不了解前者的意图。于是出现了奇怪的复仇逻辑,这是一种爱与恨,轻蔑与怜悯之间的紧张矛盾,唯一的解决方法是牺牲。独异个人只能成为某种烈士,对庸众实行复仇,或是拒绝他们以观赏自己的牺牲而取得虐待狂般的快感,或者作为一个固执的战士,对庸众进行无休止的战斗,直至死亡。不管他选择的是战斗还是沉默,孤独者总要为那迫害他的庸众而死。
  •     《野草》的感性是我所没有料想到的,我以为《朝花夕拾》是先生最动情的文字了,原不是的,至少,不仅仅是。<野草题辞>、<影的告别>、<求乞者>、<复仇>、<风筝>、<好的故事>、<过客>、<聪明人与傻子>、<死后>……这一个个篇章,是一打开,就让人感慨太息的。 北京萧条肃杀的天空中“我”再次看到风筝飞扬,于是想起“故乡的风筝时节”。想起幼年时“嫌恶”风筝,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弟弟”在“苦心孤诣偷做这没出息的玩艺”后,“我”一面沉浸于“破获秘密的满足中”,一面又“很愤怒他的瞒着我的眼睛”。于是,“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当“我”怀着万分的忏悔想求得弟弟的宽恕时,“他什么也不记得了”,而“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便是《风筝》的故事。一个作家朋友曾教给我说,读后感,重要的不是写书中都说了些什么,而应该是带着自身的问题走近书,看产生了什么样的碰撞。做文首先要写真,宁可思维不通也要写真。钱李群教授也说,读鲁迅,是需要灵魂的‘相遇'的。他不是可以推到相当的距离外,作纯客观的‘研究’的对象,让你支解分离的;他要进入你的内心,要你也进入他的内心,彼此纠成一团,发生灵魂的共振。否则你永远接近不了他,永远也读不懂他。那么,相比反思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对封建家长制的严肃批判,我更愿意相信,《风筝》是先生的心情文字,是横眉冷对这令人丧气的社会现实时心底仍然留有的一抹温情,是有关于青春有关于成长的一首哀伤的诗,是对温暖的怀念与憧憬,是近乎泄愤似的自省与救赎。最近我一直在想,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真正好的文章,难道非要引经据典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吗?感情真挚,足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便也是了。为什么当我们看《背影》的时候,眼角会湿润,心也会变得潮潮的?因为我们看到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看到爱,看到自己的影子,同时,也看到无力和抓不住。那么,《风筝》也是的。我以为,那个踩扁弟弟风筝的哥哥,那个表情严肃的撕碎孩子单纯梦想的人便是自己了。而那个为风筝欢喜为风筝忧愁的小弟弟就是我的小表弟就是邻家的小女孩呀。曾几何时,我也这般无礼取闹地对待过原本甚至信奉我为神的他们,不给他看他喜欢而我不喜欢的动画片,不让她看我的书,哪怕是再不喜欢的书也不给看。这些“不许”真是带有一种特立独行的神经质并且总是异常坚定。我想,说“不”是会上瘾的,而在少年的内心,对自己的追随者,有一种天生的虚荣和发现秘密之后犹如报复一般的满足与快感。所以“我”在小木屋的什物堆中看到弟弟在偷偷做风筝时会有一种“破获秘密的满足”,而我在拒绝他们的请求后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很有可能会毁了一个孩子的梦想和童年。先生也一定未曾想过,所以二十多年后,当他“不幸”了解到有关儿童“精神虐杀”的知识的时候,他的心“很重很重地坠下去”。很多年过去,当我很“不幸”地拜读了先生的文章并相关的评论后,我的心也不自禁地“很重很重地坠下去”,我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有人说,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青春、希望、和理想的象征,而《风筝》就是先生写的一首给青春、希望和理想的哀伤的诗,一首寻找“逝去的青春”的诗。据考证,先生是在与弟弟周作人因性格、志向不同而决裂后,内心感到烦恼、愤怒而又对弟弟舍不得情况下写下的《风筝》,也有人说,故事的主角是先生的另一个弟弟,周建人先生,可惜他完全不记得有这么回事——正如先生在文中说到的。无论如何,当先生想要忏悔的时候,已经回不了头了。读到“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的时候,我忍不住眼眶湿润,要滴下几滴泪来。时光的力量真是太巨大太可怕,先生满怀虔诚地想要得到宽恕,我也满怀虔诚地想要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可是文中的小弟弟像在听别人的故事,已然完全不记得年少时受的伤害,曾经吵闹着要看《铁甲小宝》的小男孩转眼也已经长到一米八几的个头,是篮球场上呼风唤雨的主力了,而那个调皮的小女孩,如今早已经跟随她的父母奔波得不知了去向……这种渺不可求的久经逝去当真是不可把握的悲哀! 小弟弟的春天在哪里?男孩儿和女孩们的春天在哪里?我们的青春又在哪里呢?先生也在问,可是找不见答案。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向低谷,20年代中期的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的分化,教育界的复古读经,文苑里失恋诗的盛行……这些使他感觉到的不仅仅是个人成长上的悲哀和亲人之间的误解与冲突,黑暗笼罩着一切,让他仿佛置身于肃杀的严冬,使他分外地感到了深深的“惊异和悲哀”。 也正因如此,他才一再地呼唤春天,回忆青春。
  •     之所以取名“哲学之致”,致是一种抵达,而谓之哲学,是因为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凝聚在《野草》里了。《野草》不同于鲁迅的其它作品,是鲁迅自身历经诗与思的消长,以及感性与理性的抗衡所抵达的一个平衡点,其中的思想性与哲理性,包含了鲁迅全部的哲学。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他在《南腔北调集》里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统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曾在看柴静的《看见》的时候,记得她说过,有松动的时候,外界的东西才会侵入你,侵入你的头脑,侵入你的心灵,击碎你的模式,摧垮你原来的概念。我想,“五四”便是形同如此得振聋发聩,以致退潮之后,大致各有各的抉择而分道扬镳。在此种情境下,历经盛大的思潮洗礼后,再面对身边人事的变更与颠覆,鲁迅便满是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疑惧与失望。卡夫卡说过,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所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于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在《希望》中引用了裴多菲的这句。用笔端抗诉现实,用坦诚对峙愚妄。在我的眼中,《野草》里有愤怒,有平静。有粗暴,也有温情。正如绝望与希望同在并且交锋时,所必然历经的此消彼长。在这本灌满思想矛盾的集子中,鲁迅也身为其中,是一个矛盾体。他可以狂暴如《死火》,也可以柔和如《秋夜》。在《野草》中,看见了一个完整的情绪构造,是感性与理性共存,是父性本能的思,与母体孕育的诗的结合。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发泄愤懑,有《影的告别》、《死火》解剖迷茫,有《希望》、《死后》疑惧未知。这样的意象与寄托越发沉重,我就越难以直视。在这部分凌冽的主题中,鲁迅屡屡提及必死的命题。比如在《死火》中,“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来得及看见那车就坠入冰谷中”。仔细想来,在一本绝望与希望并行不悖的书中,死的主题未必就是毁灭与皈依。有人说,死亡在《野草》中不是把人的生命引向顶峰,相反,死亡是进入并存在于现实的生命活动中,作者通过认识死亡来强化人对生命过程的自觉意识。而这种自觉意识又恰好是中国人所缺乏的。”我突然想到曾经在去年的《冰点周刊》上看到的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关子尹教授的一篇演讲,题为《这一夜,我们直面生死》。他说,死亡非但不是生命的反面,而且是生的要素。而如果我们失去死亡这一屏障,那么生命就会变成一项诅咒,没有去寻求意义的任何冲动。因此,鲁迅之所以谈及死亡,思考死亡,正是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有太多太多生命受到诅咒的民众,盲目与空洞,没有悔恨,亦没有想往,唯有毫无意义地延续这项诅咒。这种冷冽的思考主题的另一面,是柔和的向往。鲁迅叮嘱青年读者说,为了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难的,为了让国民更好地知道这段苦难,可以深入地感受一些写景的文章。比如《雪》,《好的故事》,《腊叶》。而我好几次在《好的故事》处翻停,只知我便还是偏爱一段抗诉的思考中的那部分柔和。有人说,思是父性存在的本能,它把生命的丰富性加以贮存,肢解和研究。思是生命丰富性的死亡档案图,理性碾碎了生命鲜活的躯体。对于这一点,我深感认同。很多人认为,人愈发理性是为一种成熟,是为思想的一种完整抵达。而后来我才逐渐觉得,理性同时也是一种失去,失去灵敏地去感知,失去设想更多的可能性的存在。而这恰好只是哲学之致的一半。如果《野草》中仅有的是冷静凌厉地去思辨,去驳诘,甚至去绝望,我都认为它决不可能是鲁迅的全部哲学。台湾导演杨德昌在电影《一一》中有一句台词,我印象颇深,“人们只能看到事情的一半”。在昏暗的年代,似乎对绝望的痛斥才是一种需要,然而这却只是一部分。我们拥有绝望,我们热爱希望。而这一部分希望,则是通过柔和的,温暖的想往来完成。它囿于苦难,却超越苦难,将成为苦难未知的那一部分。因而引用鲁迅自己的话讲,“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 在《野草》里,有几十处写到梦境,比如《死火》,比如《狗的驳诘》,比如《失掉的好地狱》等7篇文章。但几乎都充斥着噩梦,而《好的故事》就是在昏暗背景中,那仅存的柔和与温暖,以及少许的淡淡怅惘。这大概就是鲁迅思想深处最向往的抵达了吧。文章开初,是一片昏暗的情景,灯火缩小,烟雾缭绕,夜是昏沉。然而未及料想,在朦胧中闯进一个好的故事。“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摇船经过山阴道,是乌桕,新禾,野花和枯树,是鸡,狗,茅屋和伽蓝(梵语。指僧院),是天,云,衣裳和蓑笠,是澄碧小河,是闪烁日光,是萍藻游鱼。碧河参差如夏云头,蹦跳着水银色焰。所有意象的色调明快清新,呈出一片美好。“现在我所见的而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河边枯树,瘦削一丈红。是云,是狗,是村女,是红锦带,是胭脂水上浮动的影。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瞬间退缩,花影碎散。“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我就要凝视他们••••••”就将凝视时,睁眼而惊。云锦凌乱,水波撕了那一片片浮光掠影,手捏《初学记》,眼前剩了虹霓色碎影几片。“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抛书欲取笔,又何尝有碎影。昏暗灯光洒一片,我在,小船已不在。从浮影到碎影,从昏暗到明快,再回归昏暗,这即如一个美好故事完整的回环。“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据说,《好的故事》是以从绍兴西南偏门出城,经鉴湖、娄宫而到兰亭那条路上的风光及历史为背景而写成的。1913年6月24日,鲁迅在长住北京后第一次返乡省亲,6月26日,他“同三弟(即周建人)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百度:原名伍杏仙。早年在县城唯一的女子高等学校求学,后来成为爱国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见《鲁迅日记》)鲁迅之弟周建人后来也曾回忆起那天的情景:他们在兰亭逗留的时间较长,他们乘一只乌篷船,出偏门经鉴湖到娄宫上岸,到兰亭还要走十里旱路。三人一同观看王羲之手书的“鹅池”石碑。游览右军祠、墨池、御碑亭、流觞亭和亭前的流觞曲水,遥想着晋朝的丈人墨客在这里饮酒、吟诗作赋,让酒杯随着曲水徐徐流动的闲情雅致。散文名家方令孺在其名作《在山阴道中》写下,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境界,正是鲁迅先生所向往的好的生活。这篇好的故事,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一种好的向往。它本身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与开放性,所以之于鲁迅的,不一定之于现下的我们。不去定义它,而拥有自己的释义本身,即是一个好的故事。也可以说,这篇《好的故事》代表着故乡与他思想里一脉相承的情怀,须臾不可分。而这篇文章收录在《野草》集子里所要表达的意象本身,是一种希望,是一种想往,是一种摧枯拉朽历经撼动后的新生。将鲁迅一生中的精神诉求与乡愁乡情系为一体,也是鲁迅哲学与思想的韧性所在。于是,在我界定里的哲学之致,正应该是这样一种抵达。理性当道,感性却须臾难分。它不啻只是一种冷冽的思辨,还有另外一部分,当是柔和的情与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鲁迅
  •     野草写的相当苦涩,有很多寓言般的小短篇,先生想象了自己的渺然的死亡,独自前行的受声音召唤的赶路者,傻子聪明人与奴隶,复仇,地狱等等。也正是如此,那一瞥的温柔就有如恩赐一般,先生的人格魅力就在于狂狷外表下包裹的温柔的心。他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大先生。入我书单,读你千遍不释卷。
  •     讯哥脑残粉
  •     《风筝》 《好的故事》
  •     去年夏天在绍兴经鲁迅故居,上周在北京见鲁迅博物馆,似乎小时那个课本里难解的人物渐渐变的生动了起来,在《野草》中再读到初中课文,再不敢说晦涩,觉得真是好。你瞧呀,鲁迅先生的语言也可以是如诗的,更不用说思想是深刻回味无穷的。
  •     于是所有人都拜鲁迅为大师了。喜欢他用过客,狗,坟,尸,梦等等形象来说理的笔法。
  •     然而我不愿徘徊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默 《影的告别》
  •     我梦见自己⋯⋯
  •     唉。
  •     鲁迅从争议颇多,到变成时代标志,再到移出教科书……种种事情我不去管。只是从这文字里,能看到当时社会的容貌,还能看到一个不是教科书里那样刻板端正的鲁迅罢了。
  •     wj.
  •     奇异的阅读体验
  •     实在是很难懂也很经典的作品
  •     “造物主...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
  •     野草是最好看的,一团死火
  •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     我想有些文章我读懂了 有些地方我还需要时间教会我去领会其中奥妙
  •     密集而强力的意象
  •     最喜欢的是《腊叶》。“枫树更何消说得。”请轻声吟读“何消说得”。
  •     在鲁迅的作品中,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一生的读物……值得读千遍万遍……
  •     中国彼时的黑暗与虚无(伴随着必然的彷徨)究竟由何撑开呢?
  •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     1.太喜欢了;2.他走远了。
  •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
  •     绝望无限。希望无限。
  •     在层层彷徨和苦涩中体会到深深深深的孤寂,再从孤寂中去寻求平和。在愤怒里感受到绝望,在生存中玩味死亡,而后,又从一丝微光中得到希望,那丝微光叫做救赎。每一篇,一点点掰开揉碎去品味,读到的东西越多,越趋安定平和。
  •     晦涩,现代主义,反抗绝望的哲学。愿你如那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愿你如那过客,不管前方是草原还是墓地,向前看不回头。
  •     !
  •     先生的书隐喻太多,太有时代色彩啦!
  •     完了,有些看不懂……(´・_・`)不过有几篇还蛮喜欢。怪不得鲁迅之后不写这种文章了,确实叫不醒人,搞革命嘛,还是投枪匕首比较快啦~
  •     最拗口的一部,最孤单的一本
  •     “绝望之为希望,正与希望相同。”
  •     黑色的悲哀 浓得化不开 满篇是怀疑、虚无和复仇 有几篇略出戏
  •     突然发现鲁迅的散文诗写得真棒。为啥高中语文课本不选这里的文章捏。每篇读完都要去看背景介绍和赏析就是了。 好喜欢 影的告别。想起点灯人
  •     喜欢序
  •     《野草》,鲁迅说不希望别人可以读懂它,因为它只属于他自己。所以我没有看明白鲁迅在说什么,只看到黑暗中亮起一点火光,同时传来纸烧焦的声音,那点微弱的红色亮光衬托出一个熟悉的彷徨的脸庞,当火光消失的瞬间,一缕青烟从此升起。待你成尘时,我还是没有看见你的微笑。
  •     嗯……我看不懂。
  •     原谅我实在看不懂→_→等我大一些再看吧!
  •     我梦见……
  •     沉郁的,隐晦的,颓然的,衰败的,在浓墨的黑夜静谧无声的铺展,在孤独压抑中挣扎出一丝光亮,微弱却坚韧,珍贵又哀伤。
  •     我不愿彷徨在明暗之间
  •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文学之原型。独行者,寻路的过客,战士,傻子,童年,死,火,梦,悲惨的青年,可哀可恨的奴隶,彷徨与呐喊
  •     山木英雄 丸尾常喜 旺晖
  •     初中时就买来摆在书架上,闲时翻阅,苦于晦涩难懂每每放回。高中一夜里捧起读起来,感叹作者冷峻的文字,其思想仍是难懂。考研路上,加之近来郁郁心境,再读之,某些部分竟引发共鸣感。读懂,太难,读不懂。
  •     我和我愛的人們
  •     鲁迅还是那个鲁迅,不同的是读书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逐渐变化,每次读后,都有不同的感悟。
  •     阴沉诡谲的诗意。
  •     刚进大学那会儿,还能看得进去这些书,快10年了,依然记得开篇的高中语文老师说“我的门前有一颗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充分说明了先生的百无聊赖。这是周先生书之最,不为过。
  •     看到题词就哭了,鲁迅啊鲁迅,任何时代都需要你啊
  •     《死火》!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