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黑狗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301199848
作者:[英]安东尼·斯托尔
页数:254页

作者简介

丘吉尔长期罹患忧郁症,他称忧郁症叫做“黑狗”。
在大人物中,饱受忧郁症折磨的,丘吉尔并未唯一。
叫得出名字来的还有一大串:雨果、伍尔夫、马丁•路德和托尔斯泰。
非凡成就与忧郁性格之间的关系,仍有待于深入探讨,但几乎可以确定,对某些人来说,忧郁症就有如一条鞭子。
《丘吉尔的黑狗》首次出版于1970年代,多次再版,是斯托尔多种著作中最畅销的一种。书中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观察心理忧郁现象,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反思,剖解了许多大人物的忧郁心理与非凡成就之间的关系。

书籍目录


第 一 章 丘吉尔这个人
第 二 章 卡夫卡的自我认同
第 三 章 牛 顿
第 四 章 斯 诺
第 五 章 奥塞罗与性嫉妒心理学
第 六 章 成人发展面面观
第 七 章 精神分析与创造力
第 八 章 戈尔丁的神秘感应
第 九 章 荣格的人格概念
第 十 章 精神分析为何不是一门科学
第十一章 象征心理学:统一与整合的象征
第十二章 真正的天才不是疯子
第十三章 人类为何如此暴力
第十四章 开放社会中精神医生的责任

内容概要

安东尼·斯托尔,1920-2001,负笈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和西敏医院,英国首屈一指的精神科医生、作家,牛津大学研究员。
译者邓伯宸,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现为《新观念》杂志专栏作者。


 丘吉尔的黑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丘吉尔说:“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我却要说:“心理学家的日常就像只狗,一有机会就要撕裂到人性深处。”《丘吉尔的黑狗》讲的不止丘吉尔,亦非牛顿、卡夫卡等其他大咖八卦,甚至并非抑郁症这单独一条线。在这里,还有精神分析、人格概念和其它。它是琐碎的,以至于你一不小心便以为作者写出了局。它又是缜密的,如果你认真读上几遍,便会发现各章节之间看似毫无关联,读起来却又是相通的有趣。心理学到底是不是科学?这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普通人的乐趣,是在于约会心理学书籍的时候,深交那些“人性的,太人性的”东西它是心理学家这条狗嘴里抢下来的肉,真实却又血腥,让人难以下咽而又无法视而不见。《丘吉尔的黑狗》,心理学家嘴边肉的一种,你有多大勇气品尝,便能从中咀嚼出多少滋味,类于禅宗所谓“白鹭立雪,愚者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是也,附送阅读摘抄笔记一份,各位看官,品不品,全在您了。(附全书摘抄笔记)——————————————————————————————序P2 弗洛伊德认为,想象的活动源自于不满。我们大可这样说,一个凡事快活的人用不着想象,只有不满的人才会。愿望得不到满足,正是想象的原动力,每个想象都是要实现一个愿望,是要修正一个不满意的现实 。 P4 对某些人来说,忧有症就有如一条鞭子,当忧郁排山倒海而来时,整个人陷入幽暗的谷底,让人感到精疲力竭,完全失去活动能力,因此为了避免掉入这种悲惨的状态,在尚未错乱到无可救药之前,病人非得强迫自己去活动,不让自己有片刻休息或放松,如此一来,反而成就了大部分人无法完成的大事,这一切都因为他不能让自己停下来,一停下来也就完了,到底有多少人的伟大成就和忧郁症的频频发作有关,我们无法确知,因为一般来说,多数人都将这种事情掩饰得很好。 第 一 章 丘吉尔这个人P8 谈到“外向”与“内向”,将这两个词引进心理学的,还要拜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CG Jung)之赐。这两个词的广义用法,多数人都不会陌生。外向,指的是一个人的主要性向较偏重于外在世界的事务与现象。一个基本上属于外向的人,较少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也不太在意抽象、理念或哲学上的幽微。这种人感兴趣的是行动而非思想,碰到烦恼时,会找事情去做,好让自己跳脱出来,而不太会去探索内心,去找出压力的来源。P12 一个人的先天遗传有可能使他具有忧郁症的倾向,但是否会发作,早年的家庭生活却居于关键。站在精神分析的立场,每个人天生各异,对于环境影响的响应方式也不尽相同。理想的抚育是没有固定蓝图的,因为天下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P13 跟正常人不同,忧郁症患者脆弱得多。只要外在世界有一件事情出了问题,他们就可能掉入失望的深渊。这时候,即使有人安慰,对他们来说,可能也于事无补。一旦陷人忧郁,绝望,排斥,失落,都有可能扣动扳机,击发一波万念俱灰的反应。因为这种人缺乏自尊的内在资源, 在内心的深层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被人嫌弃,那么外在的否定只要来上―次,就会将忧郁的负面信念带到表层;短期之内,旁人再多的鼓励与安慰,也难以让他重拾自己的存在价值。 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这种倾向根植于早期不良的亲子关系。依正常的情况,在哺乳的过程中,孩子吸收到爱。有人疼爱、拥抱,有人陪着玩耍,孩子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活泼泼的自我价值感,因而能够超越童年的挫折与失落,即使感到悲伤,也只是短暂的,并维持一种信念:这个世界到底还是一块乐土,是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一般来说,这种信念将可以维持一生。 另一方面,一个既不受到疼爱又处处遭到拒绝、冷落的孩子,就无法产生这种信念。这样的孩子,就算以后有过一段成功与快乐的时光,仍然很难让他们相信,自己是受人喜爱的,也无法因此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终其一生,不是追求权力、征服女人,就是累积财富,临到最后,往往发现一切都属徒劳。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身为一个人,在他们的内在从来没有产生过自我的价值感,而这种失落,再多外在的成功也补偿不了。P14 身为一个人,在他们的内在从来没有产生过自我的价值感,而这种失落,再多外在的成功也补偿不了。P18 来自于母亲或其他人的爱,一个快乐的孩子,通常是不会去问“为什么”的,他总觉得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只有幼年缺乏足够爱的人,当他发现居然有人深深关爱着他时,才会感觉到惊讶;别的孩子视为当然的爱,降临到他身上时,他也会去追索原因。对于别人对自己的爱,罹患忧郁症的人就会自问:“为什么?”旁人对他们的尊敬、畏惧、崇拜,他们都会当之无愧,但对于爱,他们却不敢奢求。许多患忧郁症的人,只有在自己的成就获得肯定,或自己的付出足够多时,才会觉得被爱是应得的,是一种回报。任何人之所以爱我,是因为爱我这个人。这种想法,对忧郁气质的人来说是不存在的。我们全都需要母亲那种无条件、非理性的接纳,婴儿所需要的爱与接纳,大部分做母亲的更会倾心相授,但所有这些,丘吉尔都没有得到。P21 深信自己“与众不同,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就是反映所谓的“婴儿万能”(infantile omnipotence)。精神分析学假设,有充分理由可以相信,婴儿对于自己之来到这个世界,颇有点自命不凡。人生下来的时候,处于十足无能的状态,为了要保护他,就得寸步不离地照顾呵护,这种无能反而让他产生一种错觉:自己是拥有大能的。因为,婴儿是有求必应的。婴儿要喂要穿、要百般周到,在正常情况下,他的要求,自有一堆心甘情愿的奴隶忙着打点。稍微长大一点,孩子会渐渐了解,自己的愿望并非永远都是不可违逆的,有时候,别人的需求还会更为优先,这种情形,在家里还有其他孩子时尤其常见,兄弟姐妹的竞争,闹成团,孩子很快就会明白,自己其实不是宇宙的中心这种情绪发展的早期阶段,独生子女往往难以跳脱。 …… 矛盾的是,独生子即使遭到冷落,还是会产生万能的感觉。在人生的最初时期,孩子所需要的那种全心照顾与接纳,如果无法获得满足,就会产生失落感与饥渴感,等到长大以后,便可能尽力去营造各种条件,务使自己最微不足道的要求都能立即如愿,而稍有不如意,就会形之于色。P23 孩子的感情从父母亲那里得不到满足或有所欠缺.对于这种挫折通常会报之以敌意。最“难缠”.行为最乖张的孩子,往往都是那些不受人爱的,他们对权威也总是充满敌意,温斯顿丘吉尔不例外。但即使最叛逆.最别扭的孩子,在他们的想象中,对父母亲还是会保留一幅他们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画像。理想中的父母,一律都是慈祥温柔善体人意,借以平衡负面的权威形象:冷漠、凶狠、漠不关心。孩子对父母的真性情所知越少或难得近身体验,这种双重印象就维持得越久。真性情的父母就是真性情的人:有时慈祥,有时不耐烦,有时善解人意,有时漠不关心。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孩子能够在近身接触中长大,很快就会将“好”印象与“坏”印象整合,并以己而推人,了解到爱与恨、善与恶是无法截然分开的。精神科医生就常发现,行为偏差或情绪失调的孩子,父母亲明明是冷漠.凶恶,他们却坚信,这些“坏”父母其实是好”的,并把父母亲的过错归之于自己身上。将父母亲理想化,这种心态具有某种防卫与保护的作用。年幼的孩子弱小而无助,如果相信确实没有大人在爱他、支持他、引导他,那将会是无法承受的重负,如果情形果真是如此,他就会自己去想象出这样的大人来。P26 忧郁与敌意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方面的发现,还是得归功于弗洛伊德。感情上匮乏的孩子,后来之所以会饱受忧郁之苦不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敌意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对于那些造成自己匮乏人,他虽然讨厌,却不能表现出来,因为他有求于他们,何况就算表达出来了,往往只会遭到更严重的剥夺。忧郁症发作时,转而跟自己作对的敌意,会使患者贬低自己,或认为自己―无是处。正是这种处理敌意的困扰,迫使某些忧郁症患者向外界去寻找敌人,将一肚子发泄有理的怨气投射出去,以纾解内在的压力 ……如果碰到个好战的敌手,对他极尽挑衅之能事,而他既无可回避,又认为对方确属恶,就会激发他内在强烈的斗性 ……忧郁症患者如果能够不断与邪恶的敌人战斗,忧郁也就伤害不到他了。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对手往往不够邪恶,忧郁症患者内心的敌意反而成了自己的良心之痛。P34 人生在世,没有哪个人是宇宙的中心。早先我们谈到过,心理结构类似丘吉尔的人对于这点,可就弄不太清楚了。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们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互动,最初是与父母,其次是与其他的人,以致他们始终停留在自我中心导向,亦即自恋。婴儿刚来到世界上时,处于种唯我独尊的状态;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进展到较为成熟的情绪制约,不仅了解别人也有欲望与需要,同样也会明白,自己的欲望与需求必须跟其他人互动,既要满足自己也要满足别人。从小在这方面就匮乏的孩子,无由形成这种概念,其结果是,只知道一味地要求别人,却不知道自己也能相对地给予。对自己的手下败将,丘吉尔通常宽宏大度,但对别人的需求,却始终都是斤斤计较,甚至麻木不仁。他最在乎的,无非是他自己,只因为他从小就不曾获得满足过精神分析将这种性格特征形容为“口腔”(oral)性格,因为婴儿最早的需求就是透过嘴巴得到满足;缺乏如果一直得不到满足“口腔性格的特征就持续维持。……正是由于幼年时连自己的满足都顾不到,始终不足的人往往自私,小孩唯有感情的需要获得满足,日后才能有受有施。第 二 章 卡夫卡的自我认同P44 自我认同既然意味着差异,那么,自我认同的确认就少不了自尊,一个人处于他人之中,想维护自己,就必须先看重自己……对此,莱恩的评语是:”为了要被人当作一个人看待,自主的自我认同意识就必须坚定,否则的话,对自我认同来说,任何人际关系都会成为一种威胁。“P47 绝大多数的婴儿都会经过这个“妄想型精神分裂”(paranoid schizoid)的阶段’再进入另一个有人可以让他信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贴心照顾的期待如果不致落空,便可以克服因软弱无助而产生的不安。 …… 人活在世间,之所以会被人视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关键在于权力操之在人,下一步会如何发展,会变成什么样子,完全无法预料,婴儿虽然事事依赖照顾他的人,却也自有方法传达自己的需要;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合理而充分,长大之后,在他的心目中,世界就是合理的、充分的。换句话说,饥时得饱,倦时得眠,精神好时有的玩,湿了脏了有的洗换,那么,在外在世界的种种事态与婴儿内在的感受之间,就会有着一种稳定的联系。但是,婴儿的感受如果遭到了忽略,大人想到时才有得吃,想睡时却被弄醒,想玩时又被丢去睡,全凭大人摆弄,又丝毫不顾他的抗议。对这样的一个孩子来说,世界既不可理解又不可预料;对他而言,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能与他的感受相呼应,世界操之于反复无常的巨人之手,而对这些巨人,他又束手无策。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存在着这种落差,必将导致强烈的幻想倾向与失落感,既不了解这个世界,又不能从这个世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那就注定了会被逼到自我的角落里去。P55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有的人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贬损得一文不值,之所以如此,似乎是要寻求某些自己极端缺乏的东西:无条件的爱,能够对自己最不堪的部分,毫无保留地接纳;而这种爱与接纳,通常都是随着婴幼儿时期一去不回的。在这些读之令人泄气的信中,卡夫卡正是在寻找这种完全不要求回报的接纳,那种只有母亲对新生儿才有的爱,那种不论婴儿如何哭闹、如何屎尿如何蛮不讲理,都能耐心以对的接纳。在幼年时期若是遭遇过匮乏或忽略,特别是很小的时候,别体会到爱是听话的报酬而非无条件的礼物,精神病人在分析治疗中,透露出这种渴望的情形便相当常见。卡夫卡所需要的,正是一种无需他去顺应别人的人际关系;由于他既无法维护自己的自我认同,又不曾努力去顺应别人的要求,以致在自我认同上,终其一生都找不到出路。P60 对于痛苦,像我们般人,大多都会用不同的防护手段加以掩盖;我们戴上面具,假装无所谓;我们欺骗自己,因此也欺骗别人我们扭而曲之,掩而饰之,用酒用性,无非就是要忘记。但也正因为如此,到头来徒然落得庸庸碌碌,毫无创意。第 三 章 牛 顿P80 婴幼儿时期所面对的不可预测强化扩大了无助感某些天赋高的人,长大之后,对于自己存在的许多面向,便可能想尽办法去掌握与主控……曼纽尔是这样说的:“任何事情,天让的、地下的,全都纳入个紧密的框架中,即使最细微末节的小事,也不让也不让它们任意脱离掌控,而这正是这个焦虑当头的人最迫切的需要。” 与别人缺乏亲密关系,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与自己的情绪也为之断裂;而相对于思想,身体感受才是人类亲密关系更重要的共同基础,因此,孩子与母亲的身体关系若遭到中断,导致不信任感产生,其结果有可能对以后的亲密关系发展形成障碍。在具有某种天赋的人当中,这种不信任虽然剥夺了他与别人的亲密机会,但却可能强化其他方面的能力。 在人类创造性的成就中,抽象的能力就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所谓抽象能力,就是能够将思想与感觉分开,对于概念之间的关系较为敏锐,对于概念所源出的客体则较少关心……性方面的冲动与人际关系的需求,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或许会使人在工作上分心,但感情上的孤独,不论独身与否,往往是与抽象心灵的高度成就不可分的。P81 与别人缺乏亲密关系,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与自己的情绪也为之断裂;而相对于思想,身体感受才是人类亲密关系更重要的共同基础,因此,孩子与母亲的身体关系若遭到中断,导致不信任感产生,其结果有可能对以后的亲密关系发展形成障碍。在具有某种天赋的人当中,这种不信任虽然剥夺了他与别人的亲密机会,但却可能强化其他方面的能力。第 五 章 奥塞罗与性嫉妒心理学P93 爱也好,恨或者嫉妒也罢,在心态上,全都是极度主观的,其强烈的程度,可能跟自己的所为所感全然无关。一个人的想法与感受,如果既无事实根据又跟现实无关,就可以称之为幻觉,并可以将这个人归为精神失常。但是,谈到这类强烈的感情,正常与失常之间其实并有没有一条一成不变的界线。第 六 章 成人发展面面观P123 一个人一旦退休,往往被视为是因为无能才不得不放弃工作,结果常常引发抑郁症……如果能将退休看成是自我发展与充实的机会,而不是一种失败,对于某些自认为前景暗淡的人来说,乐趣无疑将会大为增加,也能鼓励自己去走出年轻人的路。第 七 章 精神分析与创造力P136 按照弗洛伊德的推想,做梦的人或许是想要面对或者克服那些焦虑的刺激;用这样的角度来看待梦,反倒比他原来的理论来得更为合理些。P142 科学家的目标是要发现外在世界的秩序,艺术家则是要创造自己的内在秩序,亦即从自己的主观经验与感受中发掘意义……这两种形式的创造力,全都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神圣的不满“在推动着。神秘与失序刺激着人类去探索,创造新的假说,为现象界的迷宫带来秩序与形式;但是,神秘与失序也正是人类本性与外在世界的属性。第 八 章 戈尔丁的神秘感应P151 一个小说家,如果想要写一系列各异其趣的作品,在信仰上或在自我认同上,显然还是以不固定,不僵化为佳。如果还记得的话,济慈写给理查德·伍德豪斯那封有名的信中说:”在诸种存在之中,诗人是最不诗意的,因为他们没有自我认同——他的存在只是不断让人进来,以及去填满别人。“第 九 章 荣格的人格概念P 162 阐述外向与内向之余,荣格更进一步提出一个观念,指出所谓的“片面发展”会对人格造成扭曲。一个人如果极端外向,完全投入外在世界,将会与心灵的内在世界失去联系。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内向到自我中心的地步,整个人都被自己的心灵产物所占据,就无法让自己适应外在的现实。第 十 章 精神分析为何不是一门科学P182 若要了解一个人,你就非去了解他的人际关系不可。因为,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是基于他跟别人的比较,以及他跟别人的互动,正如麦克默里所说:“因此,人乃是由彼此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我’只是‘你我’这个复合体的一个元素而已。P187 精神分析基本上是一条单行道,其出发点就只是要嘉惠病人,对分析者来说,却是吃力不讨好的,所能得到的,不过是靠专业技术所获得的酬劳而已。但是,精神分析所要求于分析者的,却是一种诉诸直觉,设身处地的了解。由于这种直觉是源于分析者自己主观的、人性的经验,因此,使得他绝不可以采取实验科学家所服膺的态度,亦即超然而不动心的客观,而精神分析之所以不可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道理在此。第十一章 象征心理学:统一与整合的象征P204 (维克多·祖克坎德尔说)音乐并非个人禀赋,而是人类基本的属性之一,人之喜爱音乐乃是本性使然。对人来说,音乐之为用,并不在于表现什么东西(如感情),也不是要建立自发性的形式,而是在创造自我。在音乐中,循着某种规则,人体验到自身的一息尚存,而这些规则又是以最纯粹的形式存在着。第十二章 真正的天才不是疯子P220 就某种程度来说,创造力可以抵挡心理疾病的发作。这一说法,实验心理学就提供了一些支持。研究显示,有创造力的人确实较一般人表现出较多精神疾病的特征,但在应付精神官能的问题上,他们的条件却也比多数人为优。另外又显示,因遗传而有精神分裂倾向的人,其心进特征也是分歧的,正常的时候,是“有创造力的,但若一旦失控,则变成精神分裂典型的“思想失序”。 创造性的活动如果真的有助于抵挡发病,我们也就不难了解,为什么有才华的人会倾其才智献身于创造,而一般人却做不到。天生就有心理疾病倾向的人,内在力量的运作不够均衡;正是这种失衡的力量在扮演推手。对有创作力的作家来说,遭到忧郁的严重侵袭时,投身于创作的活动,正是使他免于坠入深渊的手段。基本上,易患忧1院的人,主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尊心特别脆弱。任何人都会因为遭到损失、失败或丧亲之痛而被忧郁缠身于一时,但我们却有正常的遗传,或是在婴幼儿期受到过妥善的照顾,内在拥有自尊的资源,足以支持我们去面对寻常的存在危机。当命运折磨我们时,我们经受痛苦,但却能够重新站起来。我们明白,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会活下去,为新的一天而奋斗。但不论发 ,是严重忧郁倾向的人却没有这种信心。他们的内在缺乏自尊的资源,即使面对的只是小小的挫折.夫妻间的争吵、微不足道的拒绝或一次不理想的考绩,他们都会跌人忧郁的深谷,难以自拔。对于这一类的人,逃离这种状态乃成为生命的当务之急。有些人,譬如说巴尔扎克,就是发了狂般地工作,以困住那头蠢蠢欲动的恶魔。成功与名声多少可以补偿内在的空虚,用外在的资源充实内在的自尊。忧郁之依赖经常性的肯定与成功,就有如上瘾者之依赖药物。忧郁的倾向,基本上是推动创造性成就的力量来源,天赋才能的人利用追求成功以应付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其实是不难理解的。 但是,忧郁倾向并非唯一的心理失能,精神科医生称之为精神分裂病样的人,也属于这一类。这种人一旦发病,就会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精神分裂症状……另外,精神分裂病样的人很难营造亲密关系。对于亲密,他们既需要又害怕。他们摆出高不可攀的姿态,无非是要保护脆弱的自我,避免过度的亲密会造成伤害或掩盖了自我……但话又说回来,沉湎于智性追求的人,之所以逃避亲密关系与其说是害怕受到伤害,不如说是为了要加强自己的生命。总之,思想独立与感情独立本来就是不可分的……有些人,在人格上无法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却具有才华,写作便可能成为一种间接的沟通,形成一道对外的出口。但是,不论是害怕自己会发疯,还是害怕会被亲密关系淹没或摧毁,投身于创造性的活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创造性的活动基本上是一种统整,使对立得以统一,分歧得到协调。至 少对那些想要创造自己自主性的人来说,他们之所以忘我地创造正是基于一种强烈的需要,亦即免于自我的分崩离析。 兰姆断言,天才不是疯子,“他非受困于自我而是自我的主宰”,在这一点上,他是对的;但是,他坚称,“智者之伟大…无论在哪一方面,自会展现出最大的均衡”,在这一点上,他却错了。 谈到天才,失衡也有其地位。迫使男男女女敢于为人所不敢为的力量,经常都是源于外在世界或内在自我的疏离与绝望,献身创造性的活动,未必是有报偿的,而是为了自我的一贯。正如欧文 艾伦普莱斯说的“优美而迷人的音乐、故事或诗歌,人类心灵的力量都是在将痛苦的折磨予以转化。这些资源使我们面对人生无可逃避的磨难时,免于因恐惧而僵化。”第十三章 人类为何如此暴力P227 基本上,精神变态在感情上是孤立的,纵使在肉体上并非如此,以其他的物种来说,孤立会对危险的刺激产生过度反应,这可以从测量内分泌的反应上得知。人类在童年的早期,尚未学会与同伴相处,就经常表现出不恰当的攻击性反应。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虽然是正当的,但却因为太弱而无法保护自己;而有的时候,却是以过度的暴力回应,那则是因为看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威胁。第十四章 开放社会中精神医生的责任P253 上帝赐给人类自由,条件是要永远保持警醒;如果破坏了这个条件,其罪过立即招致奴役与处罚。
  •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之后,黑狗(blackdog)便成了英语世界中抑郁症的代名词。现代社会,忧郁症已然成为这个世纪的隐形杀手,不知有多少人在暗夜哭泣,不敢承认自己有忧郁症。然而英国首屈一指的心理治疗师、作家斯托尔却写了《丘吉尔的黑狗》这样一本书,用正面甚至带点欣赏的观点。这让那些对忧郁症避之不及的大多数人读来颇有些不习惯,但也这是我们向中文世界引进这本书的目的所在。斯托尔说,忧郁症等负面心理往往是非凡成就的一条鞭子,如丘吉尔、卡夫卡和牛顿的人生显示的那样,内心的鏖战缠斗会激发无限潜能。对此,崔永元说过类似的话,但是更夸张:“得抑郁症的人都是天才!”斯托尔受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影响很大,也曾撰有专著《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荣格》表达其师承,这两本书内地都已经有译本。能爱,能工作,是弗洛伊德为心理健康下的定义。斯托尔的所长正在于审视为什么有的人特别“能工作”,汹涌澎湃的工作创造力从何而来,在解开人类心理与非凡成就之间关系方面做出了贡献。连一代科幻大师克拉克都曾在小说后记中,引用斯托尔,并遵奉他为上述领域的权威。对于斯托尔的一生思想精华,在他2001年去世时,《每日电讯报》讣告标题概括得最为精当:一位剖析人性阴暗面,又相信从中蕴含着人类创造力的心理治疗师。以斯托尔对丘吉尔性格的解剖为例。丘吉尔虽出身马尔波罗公爵之家,可是父亲热衷于政治,母亲喜欢社交应酬,往往好几个月难得见上一面,他的童年是孤寂的,斯托尔认为,由于父母的冷落与疏忽,丘吉尔内在的自信资源遭到了剥夺,这造就了他一生的忧郁性格。可是丘吉尔日后成为二战期间英国最杰出的领袖,折冲樽俎,愈挫愈勇,将英国从战败的危机中拯救起,除此之外,他还是为数不多的文豪级政治家,凭借《英语民族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获得1953年贝尔文学奖。是什么让丘吉尔做出了别人好几辈子才能望其项背的事业,斯托尔点出了其中的玄机:许多忧郁症患者都拒绝让自己休息或放松,因为他们身不由己。万一外在环境迫使他们无所事事,乌云就将压顶而来。1915 年 5 月离开海军部,年方三十就赋闲,1945 年竞选失败,以及最后退休,丘吉尔都是这种情况。每当公职一空下来,为了应付忧郁的来袭,他就得想尽办法排遣,包括绘画、写作与砌砖。更吊诡的是,丘吉尔活在自己一厢情愿的自我世界里,在内心对绝望的久久品咂,却使他成为1940 年英国一败涂地之际的唯一力挽狂澜者,“换作是一个头脑清晰的领袖,可能已经宣布放弃了。丘吉尔却和任何一个识时务的政治家不一样,正因为他终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绝望战斗,只有他才能够告诉别人,绝望是可以战胜的。 能够将悲情的现实转化成大无畏的话语,在 1940 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夏天,支撑住我们,不至于倒下去。”无论是丘吉尔,还是卡夫卡,牛顿,他们的一生都告诉我们:聪明的头脑,与工作的动力是两回事,如果内心平静,家庭美满,聪明的人也许会度过从容而平淡一生,很多所谓天才,因不适应外在环境导致的内在矛盾,不可抑制地投入创造,促使他们成就了丰功伟业。而所谓疯子,是那些找不到出路,无法表现或解决内在冲突的人,精神上终于陷于病态。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人们说“天才与疯子仅隔着一条线”,但此一线之隔,其实犹如天壤。我们浸淫于一些心灵鸡汤式的固有观念太久了,比如关于所谓幸福,心理健康以及人际关系。斯托尔则往往对这些甜得发腻的迷思发出挑战,他用《丘吉尔的黑狗》告诉我们:抑郁其实是人类当中的智者们向内思考、回归内心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因为痛苦可以唤醒人的意识与创造力!他还在《孤独:回归自我》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过分强调人际关系,从而忽视以至误解了“孤独”所负载的“正面功能”,这对人的精神和心灵可谓一种不负责任的无辜的伤害。《丘吉尔的黑狗》台湾译本早出几年,其观点在知识界影响不小,在内地因讲解孟子和周易颇有知名度的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曾在给大学生讲人生意义的课堂上,推荐过这本书。台版译者邓伯宸是不可多得的好译者,译笔信达雅,故而内地版不做重复建设,沿用了这一译本。唯有台版封面上是那一幅著名的丘吉尔蹙眉肖像,而英文原版使用1920年英年早逝的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人物画,更突出的是忧郁症等心理阴暗面本身,二者相较,后者与主题若合符节。故此,内地版也选用了莫迪里阿尼散发着忧郁气质的另一幅人物画,也希望借此能够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位生命止于三十六岁的天才画家的作品。
  •     每个人都有情绪,在面对不同的生活情景,成长经历,以及当时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下,情绪都难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压抑、孤独、失望都在所难免,在这些恶性情绪还没来得及成长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管理、控制它。别让这条情绪黑狗自由的在我们思想里乱窜。丘吉尔把他的的精神忧郁称为黑狗,就是这样一个象征性的称谓,才便于他管理和控制它。不然思想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真的不好管理。抑郁促使了丘吉尔、卡夫卡、牛顿等等名人的成功,这种压力促使他们不敢松懈,忙碌而充实,因为一旦空闲,抑郁就会出来与你的思想战斗。关于抑郁的产生,多发生于幼儿的成长环境,这也告之我们作为父母,为了避免伤害的产生,给孩子一个温暖,爱意的生长环境。丘吉尔是一个早产儿,童年时,父母对他的爱少的可怜,他是与奶妈一起长大的。卡夫卡,幼年缺乏母亲的照顾,父亲对他粗暴,多次搬家,使他的童年极不稳定。牛顿,虽有母亲照顾,但是母亲改嫁后,抛弃给了他的外婆照养,童年时,很少与伙伴玩耍。所以,今天的我们,可以看见未来,也可以洞悉过去。本书还阐述了精神分析的争论,不管是佛洛依德,还是荣格,他们在心理学上的地位都是牢固的。这本书学术性较强,关于人物作品的分析很全面,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第十三章“人类为何如此暴力”,阐述的详尽,分析也到位。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太过凌乱和晦涩了,等以后有需要的时候再静下心来研究
  •     心里的那条狗黑狗,打跑它你就会更强大,但你永远打不败它。
  •     作者是英国的精神病学家也是作家,从精神病学的角度去扯一些文学科学方面的历史人物,但感觉比较散乱。大概是因为对很多人物不了解,所以读起来没什么印象。
  •     还没读完,朋友买的,看不太懂,不太好读
  •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不是未婚就是无法营造亲密的人际关系。较长时间的抽象思考,需要的是长时间的独处与专注,这显然是与婚姻生活相抵触的。不过话说回来,沉湎于智性追求的人,之所以逃避亲密关系,与其说是害怕受到伤害,不如说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生命。
  •     边看边自我分析……
  •     读完以后我的抑郁倾向似乎一点儿也没好!
  •     抑郁竟能沉淀出伟大,或者该称之为疯狂
  •     对丘吉尔以及精神分析比较认同,其它可读性不强。
  •     11-14章值得一看。
  •     像是一本导读书,从这一本书会发现需要了解的有多少,无论是人还是理论知识。
  •     这本书不光只谈抑郁症,而且涉及文学史、科学发展史等方方面面,作者功力不凡,译文亦精彩,总之是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     有点启发,但深度不够
  •     不光是患者,如果忧郁的人能不断在外界找到足够邪恶的对象,将怨气投射出去,缓解内在的压力,那可能真的会快乐起来吧……只可惜生活中哪有那么多邪恶的对手啊,只好将敌意对准自己的良心了
  •     比较符合我个人经历,感同身受,很有启示,喜欢。
  •     人总会有隐藏起来的一面,无论光明或阴暗
  •     读书是一个自知的过程。
  •     (求保佑!)最喜欢卡夫卡那里。不是专业的我,后半本觉得后半有点烦,别的也能有点收获吧。
  •     感觉有点啰嗦。
  •     小失望但还是可以推荐。有句话特别对,有的抑郁症患者有特别大的社会成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让自己忙起来他们就会被抑郁吃掉。还有个很好的反例证明这个理论,就是我=。=
  •     翻译的语言简洁流畅不乏深度,将一个遥远的历史场景和心灵世界与我们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忧郁的一面是自我认知的粉碎,另一面是人类偏执而又强大的升华,是创造力,感应,冥冥之中的追寻。忧郁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也了解这个社会,注定要完善自我的人,注定要与自己的忧郁症作斗争。
  •     斯托尔叔叔是我了解精神分析的第一位老师。这本书让我反思怎么从自己的角度看生命的价值而并非从世界的投射来观察自己。那些信奉传统教育的家长看到精神分裂的牛顿,还想让孩子成为“人上人”吗?丘吉尔的伟迹实际上也是他偏执性格的产物,人们该如何评价“成功”之于他?什么东西才是科学,科学就是一门学科要追求的吗?潜意识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虽然这本像是他文集一样的东西,但对我来说仍受益匪浅。
  •     感觉一个人的童年对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     读完第一章就打算跳到最后一章了,本书成书于70年代,当时的这些学术观点到现在已经显得陈旧和孱弱
  •     仿佛在自我认知?
  •     读过的心理学著作多是从大众展开,天才伟人相关的又容易猎奇,这本还不错易懂有趣,特别是前面名人名作的几章内容,想顺着精神学医生的分析从这些既是伟人志士艺术家又跟一般人一样有相同的需要、本能、希望与恐惧的真实人类的身上可以更好的理解你队。
  •     对弗洛伊德观点的反思令人意想不到。主观与客观调和。
  •     以各个名人和著作为切入点,找到人类心灵的创伤。
  •      昨天和朋友在ktv里唱歌,有人点了何勇的《姑娘姑娘》,一个极为表现力和天赋和激情的摇滚乐手。出于好奇,今天搜了一下何勇:多次因精神病入院治疗,一年前因为深夜捅人进入北京看守所。想起黄舒骏的歌词“天才就怕不够天才,坏又不够坏,天天都想离开,却不知道哪里才能换骨脱胎。”我想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所有心理疾病患者,没有什么关系,无需内疚,不需要自责。我想任何心理上的宁静只产生于一种对世界安于“解释”的能力,而太聪明的人恰恰无法用各种理由骗自己,世界是象,我们是瞎子。 我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姑姑患有高危焦虑症几次去医院抢救,这时候再次从书架拿下这本书,犹豫了一下要不要给她,考虑再三还是算了。
  •     十来篇随笔类小论文,讲得不深,也讲得很广,适合我这种心理学弱鸡看。就是篇与篇之间缺乏关联性系统性,容易看完即忘。
  •     喜欢前几章包括丘吉尔与抑郁症的对抗史的叙事,后面则像拼凑的文献综述。
  •     1.人本来就是分为外向和内向的,外向的人从社交中获得能量,内向的人从独处中获得能量。刚发现,原来我并不外向。2.大概从高中起,就觉得自己是蓝色的,倒不至于忧郁,但还总是需要一些抗争。3.可能按一些精神学家的观点,儿时的事对以后有很大影响,可我这方面记忆几乎为零,以至于自我分析根本无法展开。4.书里有错别字,减半星。5.标记这个译者,外文-中文-古文,游刃有余。
  •     从抑郁症这一切入点写和抑郁症相伴相抗的几位人物,要说片面也行,作者也没打算讲其他的吧。
  •     更像是一本精神分析的综述性论文,但是有些逻辑不太通顺...顺着这个脉络去找书读倒是很好的
  •     另辟蹊径
  •     抑郁症
  •     属于作者的论文集,开篇丘吉尔的黑狗非常赞,有逻辑又有情怀,读起来既长知识又非常燃。对抑郁的分析比较通俗,非心理学的大众也可以看。全书中介绍的人物有丘吉尔、卡夫卡、牛顿等,可以当成迷你版的心理传记。
  •     第一章,关于丘吉尔的抑郁症讲得很写实,跟一个朋友一模一样的!
  •     一般心理学大众读物,无奈又写得不那么大众,有些失望。
  •     抑郁与天赋之间并无绝对联系,反之,过度的抑郁会摧毁掉一个人的激情。
  •     怎么感觉我跟评论看的不是一本书?了解精神分析的不错的文集,通俗易懂,名人作引子,涉及了忧郁症,精神分裂(基本每篇),科学和艺术,嫉妒,暴力和精神科医生的社会身份问题
  •     两星主要是因为文不对题,直接说different phenomna of the human mind可能更合适,借Churchill又是何必。作者本身的思路就略零散,只好说是与精神分析/社会学/文学发展相关的文字,宣传文案却以抑郁作为卖点,也无怪诸多读者大呼上当。其实理论知识方面倒是还颇为中规中矩,就1970年作品而言,算是可读。翻译方面,问题较多。前几章大概修改认真,还算可读。中部开始就只好摊手。且不说刻意(或不经意?)的仿佛书面化其实却不通顺的句式。单是各种专家人名的翻译就需要猜一猜= =#时而全名、时而只有名字没姓的选择也是让人默默。所幸还是附了英文(虽然也是时有时无)。当然要考虑译者个人的背景,但罗夏墨迹测验这种固定词汇恐怕实在没有道理自己编一个新名吧。北大出版社也是打脸了。
  •     送书纪念。“我们都是蛆虫,只不过我是会发光发热的蛆虫。”
  •     中年时期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到了这个时期,才让人真正警觉到死亡之必至,而年少轻狂时,死亡显然距离得太遥远了。
  •     不错不错,蛮有文学性的~
  •     案例大同小异,看前几章足矣。
  •     这一本读到后面倒通顺起来,可惜译得不好。
  •     内容一半在引用名人名句,多半把别人的观点往自己头上一扣,东拼西凑的举例,跳跃的思维,真跟不上,不明白7.7分怎么来的?
  •     作者正面解释了忧郁症,通过丘吉尔的“黑狗”和他的一生向人们展示了忧郁症并不只有消极的一面。1940年任何政治领袖都内心绝望硬着头皮打气,只有丘吉尔知道如何在绝望中抓住希望,只有他能将悲情转化为大无畏的话语。此书还列举了卡夫卡,牛顿等人的例子,描写了他们一生的与精神症战斗。
  •     作为外行人也可以看的心理学,不过就关于描写丘吉尔的那一章对我的吸引大些。 超喜欢封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