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208120952
作者:[法] 爱德华·勒维 (Édouard Levé)
页数:128页

作者简介

《自杀》姐妹篇!一部不分段的小说!“点彩派”自画像!
《自画像》小说从头到尾只有一段,经常一句话就是一个非常个人和主观的看法,涉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想过的、喜好、厌恶等等,前后句多为没有逻辑关系的语句,好像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同样很碎。如果说《自杀》是作者无法与外部世界和解的结果,那么《自画像》则是一个开端:无法 与自己和解。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是对《自杀》的预设,也是对自己生命走向的“预设”。
《自画像》是一本充满智性的作品。即使放弃了叙事,即使采用了最直接、无修饰的陈述句,爱德华•勒维依旧不时展现了他的奇思妙想、幽默感、对语言的敏感和哲学深度。

内容概要

爱德华•勒维(1965-2007),法国作家、艺术家、摄影师。这是一位很特殊的作家,他毕业于法国精英ESSEC高等经济商学院,却自学成才走上了艺术之路。自1991年开始钟情于抽象画,1995年,印度的两个月之旅回国后,决定放弃绘画,焚毁了自己的几乎所有画作,开始涉足摄影。先后出版了三本摄影集《恐慌》(2002)、《复原》(2003)、《假象》(2006),并为很多杂志提供摄影作品。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7部作品,包括《自画像》、《日记》、《著作》、《虚构》、《自杀》等。
其独特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语言朴实,情感真实,淡淡的悲怆凄凉跃然纸上;特殊的句子结构,犹如“碎片的组合”,被称为“文学立体派”。勒维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其作品内容本身的影响,他的写作风格称为一种新的风格的研究对象。法国作家Nicolas Bouyssi研究勒维的书籍《刻板印象的美学:读爱德华•勒维》。


 自画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种繁琐到几乎失焦的自画像其实正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你真诚地描述它的琐碎,不夸大,不贬低,只是陈述。了解他人在此的不可能——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正是由我们的判断误差所造成的,也即因某一事某一处便给某人下定论。在这本看似混乱的书里,读者只好一次又一次推翻他自己。而了解他人的可能,在这里则是因为这本书给予读者一种颇为诚实的叙述方式。抽离了苦心经营的宏大叙事,这样的书更有生活气息,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     人生就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旅行。——“我希望人们在我的墓碑上刻下这句墓志铭:‘一会儿见。’”人生就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旅行。——“我希望人们在我的墓碑上刻下这句墓志铭:‘一会儿见。’”人生就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旅行。——“我希望人们在我的墓碑上刻下这句墓志铭:‘一会儿见。’”
  •     《自画像》小说从头到尾只有一段,经常一句话就是一个非常个人和主观的看法,涉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想过的、喜好、厌恶等等,前后句多为没有逻辑关系的语句,好像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同样很碎。如果说《自杀》是作者无法与外部世界和解的结果,那么《自画像》则是一个开端:无法 与自己和解。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是对《自杀》的预设,也是对自己生命走向的“预设”。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也许已经过去了。”
  •     商机啊!
  •     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都是一种无声的讯号,可那也只是讯号,只是发出,并不要求别人来制止或者改变。
  •     还是给个四星吧 倒不是说这书有多好 只是看了作者两本书 发现我们真的是一种人
  •     大多数人都坚持自己正确性甚至百科全书式精神,除了,抑郁症患者。
  •     我没有等过永远不会来的火车和飞机,但是对人,是有的。
  •     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也许已经过去了。
  •     爱上他了
  •     我的指甲徒劳地生长。
  •     “我无法与我和解,我选择我的死亡。”
  •     惶恐的是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特别
  •     爱德华·勒维似乎有抑郁症,看他的经历,总觉着他有着某种或多种类别的妄想症
  •     通常我们会对一个人有兴趣多半是因为对方有趣,有趣也只是精选,生活的全部汇集成无聊。就像作者也厌烦的「说了大量无用的细节」,变成了经验反刍。「我写作不是为了给看我书的人以乐趣」,所以这凌乱的句子看起来更像在和读者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每个人都可以从里面圈出自己和作者的共同点以此证「个别性是一种幻觉」。
  •     还是蛮有新意
  •     新奇的流水账,倒是提供了一种不费劲不乏味的写作路子,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按这个路子给自己写书,把平凡的写成奇葩,把细碎的写成宏壮,把压抑的写成优美,把负面的写成力量。
  •     像一片由心底发酵出来的难过在那静静流淌。别了,那个还能肆意欢笑的岁月。我们接下来只能戴上名叫“面无表情”的面具,做个衣冠禽兽。
  •     整本书只有一个段落,从哪里开始读都可以。
  •     重复 矛盾 补充
  •     我尝试着点下了“读过”。
  •     我希望人们在我的墓碑上刻下这句墓志铭:“一会儿见。”
  •     这个作者写的东西让我觉得非常raw,同时觉得他精神有问题。
  •     漫画式:你在阅读自我的“他者”。作者的终极揭示或许在于:现代个体性(远非自我主义)的泛滥。
  •     让我想要模仿他记录“碎片”。
  •     喜欢这本多于自杀 可能有同感的地方多一些,所以我看书是追求共感?
  •     如果你写的真是自己的话,那只能给三颗星。还是《自杀》更让我有共鸣。
  •     有多少人会给自己写墓志?无论是苦心经营还是一语成谶,你在塑造自己一世形象的时候,会有多少真实、多少谎言?作为一个去繁就简的过程,墓志把一个人一生琐碎的经历都浓缩为一个定性的身份
  •     碎片式的写法,却可以让我接受,只是因为他的人生真的太酷了。简单的文字,丰富的内涵
  •     为什么那时候开始就喜欢这本书 因为如果不谈及哲学深度 我是一个意识流的人 太过随意 却在寻找主线
  •     好喜欢这种随性的文字
  •     出版方面 自画像和自杀完全可以和成一本 且页数也不会超过一百 定价应在十五元左右 所以出版商在这方面欺骗了消费者 同时也浪费了资源 内容方面 也许是意识流 表达的是人所不自知的荒诞世界 荒诞行为
  •     想到了勒维在《自杀》中的一句话:按照顺序来描述你的一生是可笑的:我想起你,毫无连贯的。我通过杂乱无章的细节在脑中将你复活,就像从口袋里掏出钱一样。
  •     个人偏好 勒维真的非常非常非常接近我的状态
  •     每一句的自我描述即使凑成一本书也无法做到让别人完全认识你。真正在乎你的,看这本书时宛若你又活生生出现在面前的应该是爱你的那些人。透过作者的自我描述,倒是可以从心理学层面窥见作者内心的一二
  •     读到后面就觉得像是螺旋,一圈一圈绕着绕着,其实还是能窥到一点自画像的真貌
  •     不久之前才在轻轨上读完 看到很多地方都有种共鸣感而笑出声 孤独感共生的既视感 无论如何 还不忍心读他的自杀 因为写完自杀就自杀了 以后再说吧
  •     一种全新的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描绘出了一个人自画像。你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认识“我”。
  •     我是谁,认识自己才是最为艰难的过程。
  •     深得我心
  •     不管承认与否,我们的生活就由无数或有联系或没联系的碎片构成,整本书是作者对过往生命的回顾也是对生活告别的挽歌。
  •     在琐碎的自我解剖中感受到安定。有些事情只能说给自己听写给自己看。犯不着要人陪伴。
  •     藝術思維的文字
  •     很自画像
  •     一部很短小很快就能翻完的实验性作品,像极了点彩派艺术,一个一个的句子就像彩点般,如果脱离了“我”这个母体,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当人们像拼图似得把这些彩点拼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一生。总觉得,作者用了很多技巧,达成了形式和结构的统一,欠了点情感的共鸣。
  •     这书我也能写一本了
  •     比忏悔录诚实,把自己剥得体无完肤。
  •     镜子
  •     3.5 还真是切题,全书就一段话,每句皆是围绕“我”,事无巨细一一道来,确是文字画成的自画像,碎片式的琐碎记录,作者把自己解析的一览无余,艺术家天生的忧郁敏感,有些句子读来挺难受;把没全读完的书也作弊算在读过的书里,有时作者也很可爱
  •     “比起在时间里展开的艺术,我更喜欢让时间停止的艺术。”非典型性自传,非线性叙述,在抽离具象化的碎片语境里,关于「我」的无限描述清单,但关于这个具体存在的个体,即使我们在熟悉其习性、爱好、口味、外形、历史后,依然无法窥得其真实的存在感,自我眼中的「我」与他人眼中的「我」远非重合。
  •     爱德华维勒用他那诡异的幽默感,呈现了自我的“集合”,但自我显现出来了吗?那清晰的自画像,随着叙事的推进越发模糊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