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皮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6
ISBN:SH10019-3321
作者:巴尔扎克
页数:305页页

作者简介

如果人世间真有一块驴皮,使你的一切愿望都能实现,同时随着愿望的实现,驴皮将会缩小,你的生命也会缩短,试问,你是否愿意接受这块驴皮?
对大多数人来说,答案将是肯定的。且不说那些如本书的主人翁那样,穷途末路, 已经输掉身上最后一枚金币,准备投水自杀的人,世上有许多人,面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诱惑,还不是将名誉、地位、家庭、祖国,甚至自己的生命,全部置诸脑后,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道德、法律、舆论的阻力,杀人放火,诈骗盗窃,无所不为,小小一张驴皮,哪里阻止得住他们?然而这块小小的驴皮, 巴尔扎克还是费尽心思才得到的。 巴尔扎克经过十载艰辛,深刻地体验了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深知一个人如果疯狂地追求金钱,世间上很少有力量能够阻止他。巴尔扎克首先想到的力量,是良心的谴责和特殊的疾病。在这部小说里,召开盛大宴会的东道主是泰伊番,而且在小说里一再提到《红色旅馆》,可见泰伊番是经常出现在巴尔扎克脑际的一个人。为什么这个形象会缠住巴尔扎克,挥之不去呢?原来在《红色旅馆》里,泰伊番是个杀人犯,他用最要好的朋友的解剖刀,杀害了一个商人,盗走了商人的十万法郎珠宝,逃之夭夭,害得他的最要好的朋友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泰伊番因此发了财,当上银行家,拥有价值一百万的地产,在社交场所出观时,他很爱笑,举止态度完全像个慈祥的老好人。他完全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正在安享他:的不义之财。 巴尔扎克没有违反现实对这样一个人给于间的制裁, 正如《驴皮记》里拉斐尔得到六百万遗产以后,泰伊番所说的:“拉斐尔先生已成为六百万法郎的富翁,登上了权的宝座。他是国王,他可以为所欲为,他凌驾一切,像所有的富翁那样。对他来说,从今以后,所谓‘法国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记载在大宪章里的一句谎言。他不会服从法律,法律倒要服从他。没有为百万富翁而设的断头台,也没有对他们的行刑的刽子手。”拉斐尔回答道:“他们都是给自己行刑的刽子手。”

内容概要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负债累累,一边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他的生活趣事层出不穷,而作品更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他逝世时,文学大师雨果曾站在法国巴黎的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哀悼者慷慨激昂地评价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
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法国大革命后致富的资产阶级家庭,法科学校毕业后,拒绝家庭为他选择的受人尊敬的法律职业,而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独立生活和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试笔并插足商业,从事出版印刷业,但都以破产告终。这一切都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哲学、经济学、历史、自然科学、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极为广博的知识。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为他带来巨大声誉,也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放下第一块基石,巴尔扎克将《朱安党人》和计划要写的136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在小说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小说结构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他还善于以精细人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败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


 驴皮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哲理小说。小说别出心裁地用一张驴皮来象征人的欲望和生命的矛盾,并借此概括他的生活经验和哲理思考。巴尔扎克写作这部作品的年代,正是他经历了十年艰苦奋斗,尝尽了人生的辛酸,深刻地体验了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以后的1830年。他从自已的切身感受中,得出了这样一条痛苦的结论: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若想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则无疑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你要长寿吗?那就该清心寡欲,这样就能免除一切痛苦、忧愁,避开一切呕心沥血的搏斗和失败的烦恼,然而你的生活也就无所谓欢乐,无所谓幸福;你想要快乐么?那就以你的生命为代价去争取吧!于是他在《驴皮记》中写道:“对于某些生不逢时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天堂即是地狱。”小说的主人公拉法埃尔·瓦朗坦,就是人类这种精神矛盾的化身。瓦朗坦的形象,尖锐地提出了人的欲望和生命的矛盾,这个矛盾也许只对那些具有强烈的欲望和个性的灵魂才显得那么尖锐,那么不可调和。为了充分提示这一矛盾的残酷性,作者还进一步告诫读者,你以生命为代价去争取的幸福和快乐,也许根本就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东西。《驴皮记》的结论是什么?是通过瓦朗坦的形象劝诫世人节制情欲、修养心灵,提倡一种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吗?似乎如此,其实不然。在这部小说中,真正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究竟是死的恐怖,还是那种行尸走肉式的生活的痛苦呢?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作者不打算代替读者作判断,他只是将矛盾摆出来:要么为长寿扼杀激情,要么甘愿做激情的牺牲品而夭折,这就是我们的宿命。让每个人自已去选择自已的生活方式吧!至于巴尔扎克自已,显然早已做好了选择。他明知满足欲望需要付出代价,却从来不曾放弃自已的欲望。他像那些纵欲者一样,不能忍受生活的河流缓慢地、死气沉沉地流逝,他要它像激流一样“一泻无遗”地呼啸着向前奔腾。他不知疲倦地在生活中战斗,像一个疯狂的赌徒似的以生命为赌注。也许是一种命运的巧合,二十年后巴尔扎克的结局竟与瓦朗坦有惊人的类似。他毕生追求光荣和财富,还梦想和一位有头衔、有财产的贵妇结婚,就在他如愿以偿之际,死神召见了他。但巴尔扎克又与瓦朗坦有很大的不同,瓦朗坦慑于死亡的威胁,几乎不敢运用驴皮赋予他的权力,作者显然对此深感遗憾:“权杖在儿童手里是玩具,在黎塞留手里是板斧,在拿破仑手中是使世界倾斜的杠杆……权力只是使伟大的人物更伟大。拉法埃尔本来可以无所不为,他却什么也不曾做。”巴尔扎克却是充分运用了生命赋予他的权力的,他的一生在高度浓缩的状态下度过,为了使生命之火增强光度,不惜加速它的燃烧。他在短短二十年间,完成了《人间喜剧》这一人间奇迹,尽管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真正实践了他自已那句名言:“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恪守对自已许下的诺言,就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自已的命运。”驴皮是什么?巴尔扎克通过古董商的嘴说得极明白:“这件东西便是欲和能的结合,这里面包含着你们的社会观念,你们过分的欲望,你们的放纵行为,你们致人于死命的欢乐,你们使生活丰富的痛苦……”简言之,驴皮是社会生活的象征,是人类生命历程的缩影,甚至是某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规律的体现。所以,尽管小说中有这么一张神奇古怪的驴皮,但小说所反映的矛盾,所提出的问题,却是十分现实的。《驴皮记》一书,充分反映了巴尔扎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反映了他对当代种种社会现象的总体分析,书中关于欲和能的思想,几乎贯穿了《人间喜剧》的所有作品。有的评论家将《驴》视为解读《人间喜剧》的钥匙,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     驴皮是欲望,书中反复强调。人性的欲望是功名利禄,吃喝嫖赌抽吗 我感受的是:欲望是生命,是活着。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老者的欲望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交际花也罢,富人也罢,文艺青年也罢,追逐着自由的东西,但美好转瞬而过。生命的自由中有魔鬼的影子,是人性贪婪、索取、无能的表现。驴皮不是伏在人身上的,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而是意识里迸发出的深层暗示。驴皮这本书,太深奥了!
  •     这是一个身材略显肥胖的中年男人,他生不逢时,用书中的话说“生不逢时的人,不是选择天堂就是选择地狱”而他也似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耗干了体内最后一丝油,搜到巴尔扎克的图片,他躺在灵床上,眼睛深陷憔悴不堪,二十年后他的预言成真了,“你将会娶到一个有钱的女人,她将给你带来很多苦恼·····还将杀死你”。《驴皮记》中这是波利娜对瓦郎坦的一句话,这似乎是作者的自传体,只是稍微添加一些神秘的幻想成分,也增添了小说的戏剧性。被小说中瓦郎坦对爱弥儿的大段自述,好像是巴尔扎克自己在叙述着自己的生平,对女人的渴望,对金钱的渴望,对赌博的嗜好,对男女之间的调情洞悉透彻······我诧异于惊奇这个作者彻彻底底的享乐主义观念,他跳跃的思维将社会的金钱观赤裸裸的解剖给人看,在瓦朗坦静静的躺在巴黎郊外的温泉俱乐部,却任不得安宁,发现种种自私的嘴脸。可怜的瓦朗坦不仅要与自己的欲望斗争还要与这个噪杂的外部世界斗争,在怀疑他患了偏执症时,谁会不反问一下自己是否已经被巴尔扎克写进了人间喜剧呢?或许是对权威宣传权威的反感所至,老师一般所说的大文豪除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之外,其他的都不涉猎,总是想着都是些言过其实的作家。对于巴尔扎克也是这样的印象,或许是一直被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所以对于现实主义,我一直认为应该是缺乏一种浪漫的激情描述和心理解析,而过于极端化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人物性格可能会太过单一。但是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却完全颠覆我那点浅薄的认识,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现实主义作家,但不也是在我最喜欢的作家之列么?而这位19世纪前期的作家相对于后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似乎更多了狂妄,在他的笔下,我看不到过于敏感的内心,也只是在追求一个贵族夫人馥多拉的时候,男主人公才显出卑卑颤颤的感觉。瓦朗坦在驴皮剩下叶子般大小的时候,不敢再产生一丝的欲念,所以在剧院他会戴上能让物象扭曲的眼镜,来丑化眼前所有的女人。他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思考,在青年阶段诉诸于赌博,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来回奔波,而乐此不疲。他身无分文的时候,阁楼上的波利娜,虽然对他充满着爱意,可是他始终无意中将地位金钱奉作爱情的催化剂。巴尔扎克笔下的瓦朗坦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梅诗金公爵更有野心,没有自卑,没有悲观。充满了野性的欲望,在欲望和理智之间挣扎的男人。“人生的种种乐趣纷纷在我的死床周围嬉戏,好像美女在我面前翩翩起舞,要是我召唤她们,我就会死去。”“这种背叛死刑的罪犯所受的折磨,这种垂死的病人才会体验的临终的痛苦,终于摧毁了他的健康,击溃了他的意志,把他变成了一具活尸。然而他毕竟不能抵挡爱情的诱惑,终于在最后一次欲念的挣扎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瓦朗坦和波利娜相爱,饱尝爱情的甜蜜时,生命也急剧萎缩,他们甜蜜的时候可以喊出“就用我的生命换取这一分钟的爱情吧。”然而回到现实中来,那丢失到深井里的驴皮像梦魇一样无时不缠绕着他,就在他最幸福的时候也不例外,或许他本来就是不幸的。爱情中躲不过的一条残酷的真理,“要为长寿而扼杀情感,或甘愿做情欲的牺牲品而夭折,这就是我们注定的命运·····你有欲望,那么就以你的生命为代价去争取吧!”小说最后的“尾声”,似乎交代清楚了巴尔扎克笔下两个女性的概念,波利娜是男性幻想出来一个理想的化身,她美丽如天使,躲避你,引诱你,用朱红的嘴唇吸引着你,全身心的匍匐在你的脚下,用灵魂爱着你。挑逗起你全身的欲望,“都是痛苦”。一如书中巴尔扎克多次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转换说出的理想女性的形象。而馥多拉则是“社会,”虚荣、滑稽、美丽、而对这种女人最大的惩罚,只有让时间去再她的脸上额头上划出一道道的痕迹。瓦朗坦悲剧性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他在欲望中焚烧了自己,临死时躺在波利娜的怀里。他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还是没有逃脱欲念催化后的悲剧。西方文学作品永恒的一个主题,为了欲望,把灵魂交给魔鬼,最后欲念化身魔鬼出卖灵魂,人类永恒地循环着自己悲剧。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这样的构思与思想深度!
  •     欲和能是会耗费生命的,不过,有他们的生活,才不会留下遗憾呢。
  •     借的刘力的。。。好像还没还
  •     這個版本讀起來很舒服
  •     每当你的欲望实现一次,我就相应的缩小,恰如你在世的日子。你要就拿去,神会允许你,但愿如此!
  •     欲
  •     当时触动就很深,想着主人公当年简直是苦修啊,终于还是像生活妥协了,太像自己了。嚓,老子看了书也是不长进。
  •     “当穷人积聚力量和知识,以便胜任愉快地担当重任而不可得的时候,满嘴空话,毫无思想的阴谋家却来去自如,他们欺骗傻瓜,迷惑半呆子;有些人埋头研究,有的人在行动;有的人谦虚,有的人胆大;天才人物力戒骄傲,阴谋家专好炫耀,他们是必定要达到目的的。当权者非常需要依靠现成的业绩,信赖擅长吹捧的才能,而真正的学者则天真地希望得到人世的报酬。” 我巴专业打脸三百年
  •     我们常常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杀死了自己
  •     “人类是喜欢用反面同正面对比的,他用眼前的痛苦来欺骗将来的希望,又用不属于自己的将来,来欺骗眼前的痛苦,他使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带上前后不一致的软弱性质,在人间只有灾难是完整无缺的。”
  •     拉法埃尔一点坏事也没做,他只是太怯懦。在这种层面,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巴尔扎克式的欲望毁了善良青年呢?还是更具悲剧意味的,逃不脱灭亡的宿命?谁知道呢,为了不死,拉法埃尔悲哀到不得不压抑自己善良的愿望。
  •     “你能想象一个具有最狂放的思想,最多情的心灵,最温柔的情感,脑子里最富诗意的青年。。。一切失望只能用睡眠去抚慰,一切欲望都受到压抑,一切忧郁也只能用忧郁去派遣。。”
  •     读这本书是心慌而不知所措的,因为生命无处不存在这一张张诱人的驴皮,究竟怎么样才能做到不贪心,丈量欲望与良知的标尺在哪里~恐怕要花上一生的时间去参悟~
  •     在欲望中挣扎还是在平静中消逝
  •     2010年5月读的,好像是个网格本,找不到就暂时点这个了,不断缩小的驴皮在巴尔扎克笔下能写出人的欲望,而在中国人笔下,只能写出阿胶……
  •     可能是时过境迁,或者阅读介质的局限,总之读起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     他的经典性,不亚于巴尔扎克的其他名著。那个恒久的命题,恐怕永远也没有答案。
  •     我表示没认真看进去,所以没看懂
  •     驴皮记,是欲望的凝缩!是批判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现代主义土壤搅拌的一部泥塑!语言简直无可挑剔!
  •     和小星 高三的美好日子。
  •     这本书的记忆全部是关于许沁
  •     巴尔巴克=掉书袋君+脱线君 越来越觉得整个故事是在讲述巴君在女人方面遇到的挫折【可改进】保留创意,重写故事
  •     節制或者放縱
  •     人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注定的,当拉法埃尔对自己说不可能喜欢贫穷的女人,他已经为自己铺排好了未来的道路。决定命运的大概不是选择和意志,而是我们自己不能控制的深层欲念。
  •     我读的是人文社《巴尔扎克选集》的梁均译本。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的大师,可是“驴皮”这一象征又有着切实的荒诞色彩。幻梦一样的古董店、银行家盛宴、多尔山区……拉法埃尔的一生就像是芸芸众生的缩影,在无法逃避的命运中挣扎。巴尔扎克天才式的奇想与激昂的文字,完全抓住了读者。
  •     觉得死不足惜,是因为一无所有。当心里住进了人,那份挂念与不舍是足以让人愿牺牲所有来换取人世间多一天的逗留。
  •     忽然想起这本二十多年前读过书。里面说:你每享乐一下,生命就由此递减一次,直至你自己把生命消耗遗尽。里面的故事是在讲述一个原理。它和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异曲同工。为什么我会在二十多年后想起这本书?我不知道内在的关联是什么。
  •     状态不对没太get到,巴尔扎克的书还是留到心情low到底的时候再看好了。知道作者追了俄国富孀17年后看驴皮记总有种这真不是你的日记么?贫穷与虚荣,孤独与单恋,我有点审美疲劳了……单恋时看人间喜剧真被虐的死去活来,现在闲闲的没什么情绪无法get虐点。。
  •     这本根本就是巴尔扎克的自传:在阁楼上的清教徒式的生活与奋斗、对贵族女性的渴望、对人生应该充分发挥“欲”和“能”而燃烧自己还是该平静无波地活到老的拷问(他明显选择了前者)。小说本身,从立意、结构和手法来看都和他别的作品挺不一样。很喜欢。明明是傅雷译的怎么标着梁均。
  •     对立
  •     读巴爷的书总有爱不释手的感觉,根本停不下来~~~最后为了延迟感觉的结束不得不每天节省着读~~~
  •     巴尔扎克叙事描述都很具体,如同看电影版一幕幕在眼中呈现。开幕描写古董店里的珍宝是铺垫,但偶觉得有点冗长,到高潮的盛宴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再到最后和生命做的最后的抵抗,确实是好书!
  •     何必这样害怕
  •     是一本深刻的哲理研究小说,有巴尔扎克的影子,主人公在欲望的熔炉中看着驴皮不断缩小,心惊胆战担惊受怕地过着日子…… 欲望之火可以成就人,也可以毁灭人。
  •     fhh
  •     人类生命的永恒启示
  •     生命里有两种悲剧,一是一无所有的悲剧,一是无所不有的悲剧。当财富和健康不能两全之时,欲望扩张必将折损生命,保持安宁又必然清心寡欲。“欲”和“能”会毁灭自身,也可以通过“知”拯救自身。一幕幕悲剧都是人间喜剧的一部分,所谓“喜剧‘只是世间生活万众的百态的并称。2014.12.02
  •     想了解巴尔扎克早年的奋斗史,必须读《驴皮记》。
  •     叹服其全景式细腻的场景描写
  •     “让开!让开。"
  •     虽然我只敢看简介和结尾 我一直知道这是我最爱的书。这么多年能在我脑中挥之不去的 只有这块牛皮。
  •     小说用一张驴皮来象征人的欲望和生命的矛盾,人的欲望越大,生命就越短。如果世上真有这块驴皮,你会做什么选择呢,如今这社会为了金钱把爱情,家庭,良心,国家,名誉,地位甚至生命抛之脑后,无视法律,道德,杀人放火怎是一张小小驴皮所能阻止。
  •     欲望有点像空气,有的人需要很多,有的人只要一点点,但总归是离不开吧?当拉法埃尔努力保全自己的性命时,比他和波丽娜一起驴皮不断地缩小时还要可怜一百倍。ps:既然我连巴尔扎克臃肿的叙事都能忍受了,估计可以去看《巴黎圣母院》了……
  •     我很想知道,如果对这块驴皮许愿说:“我想长命百岁”会怎么样
  •     巴尔扎克太有才了!作品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在这种长度的小说中很少见。
  •     贪婪, 欲望什么时候才能被人好好的控制住。
  •     好沉重好恐怖好忧伤
  •     无欲无畏
  •     终于破了巴尔扎克的处,我好喜欢好喜欢他啊。那种罗里吧嗦世故的洞察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