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树的守望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229113318
作者:[美] 米歇尔‧克拉桑迪
页数:384页

作者简介

巴以冲突版《追风筝的人》
战火中成长的孩子,该如何选择生命的方向?
主持人蔡康永&作家钟文音&战地记者张翠容 联袂推荐
1955-2015
一场令整个中东痛彻心扉的悲欢离合
外头,我听到有人近距离开了三枪。我的心抽搐起来。
我望向妈妈。她坐倒在地,手臂环抱膝头,前后摇晃。
我希望自己能代替爸爸死去;
我以十二岁男孩所知有限的单纯心思,坚信自己再也没有快乐起来的一天。
妹妹被地雷炸成碎片, 房子被强制征收,随后父亲又被关进监牢。为了维持一家八口的生活,十二岁的巴勒斯坦男孩阿赫玛和弟弟阿巴斯被迫辍学,前往以色列人的工地打工,却又意外导致弟弟残疾。
逆境重重,似乎永无希望,只有屋后的杏仁树是一家人的心灵寄托。然而阿赫玛并未放弃挣扎,凭借自己的数学天赋,他敲开了耶路撒冷大学的大门,但在门后等待他的事物,将会把命运转往他始料未及的方向……而与此同时,他最亲的弟弟阿巴斯,却走上了与他完全相反的复仇之路。
战争与和平、种族与仇恨、包容与希望、亲情与爱情,在六十年的岁月流转之后,他们该如何得到救赎?
《杏仁树的守望》对巴勒斯坦人做出的贡献,也许可比《追风筝的人》之于阿富汗人。
――黎巴嫩《每日星报》
战争、种族、亲情、爱情,《杏仁树的守望》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它就是另外一部《追风筝的人》,只不过故事发生在巴勒斯坦。我确信它将成为十年来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
——《华盛顿邮报》
《杏仁树的守望》这本书写得太美了,从第一章开始就紧紧抓住了读者。
——《中东观察》
《杏仁树的守望》文笔聪慧、不滥情,字行里间充满爱……其中情节如此私人,如此可怖,却又满盈着希望,邪不胜正。你绝对会希望这是个真的故事。
——The International Writer’s Magazine
《杏仁树的守望》绝对有成为畅销书及改编为好莱坞电影的实力……从住在帐篷里的贫苦男孩,到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主人公的经历就是一则凤凰涅槃的传奇,交织着爱、苦难、死亡与正义。
——The Electronic Intifada,一份聚焦巴以冲突的在线出版物
昨晚我几乎没怎么睡。我太兴奋了。看了前五十页,我就决定要买下这本书在荷兰的版权。我真是太喜欢这本书了。它让我拿起来就放不下,它让我哭得比笑多。它让我思索,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这是我对一本书最高的期望。没错,没错,我们要出版它!
——伊扎斯昆•阿雷特斯,荷兰Ara Llibres出版社编辑主管
我们读了《杏仁树的守望》,实在是太喜欢了!这本书这么美,这么充满力量……它让我哭了好多次。
——英格•汉森,挪威Schibsted Forlag出版公司编辑,《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的挪威出版人
很久没有一本书这么触动我了。这是一部坦率的作品。里面的每一次死亡,每一幕悲剧,都令人潸然泪下……作者的叙事风格从一开头就吸引了我。她娓娓道来,写尽每一个感人的瞬间。这就是一部小说应有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世间的伤痛,但同时又充满希望。
——卡罗尔•帕里斯,西班牙Ediciones B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
《杏仁树的守望》内涵丰富、文笔优美……这是个讲述爱、失落与觉察的个人故事,揭示了在巴以冲突的世界中,一个人类所能历经的苦难与试炼。
──玛西•德曼斯基(Marcy Dermansky),《坏玛丽》(Bad Marie)作者,安德烈•杜布斯短篇小说奖得主
读完《杏仁树的守望》,我必须诚实地说,这是过去好几个月来我读过的最精彩的小说……虽然这是个虚构的故事,但却基于现今世界的真相,其中充满了非常重要的讯息。我极力推荐这本书。
──夏琳•莱克里夫(Charline Ratcliff),作家
《杏仁树的守望》是成长小说中一个强而有力的发声……如果要在报纸书评中介绍,却又怕写得太长的话,你可以直接用这句:“《杏仁树的守望》从头到尾都精彩无比。”
──海伦•杜蒙特书评,Bookwatch

书籍目录

第一部
一九五五年
第二部
一九六六年
第三部
一九七四年
第四部
二〇〇九年

内容概要

米歇尔‧克拉桑迪(Michelle Cohen Corasanti)
犹太裔美国作家,希伯来大学学士,哈佛大学硕士,目前正在哈佛大学及一所法律学校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她还是一名人权及国际法方面的律师。
米歇尔致力于中东问题的研究,并曾在以色列居住七年,亲身经历了巴以冲突。《杏仁树的守望》是她的第一部作品。


 杏仁树的守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E=MC²,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它在科学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在小说《杏仁树的守望》里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一部巴以冲突背景的小说。围绕一个阿拉伯家族半个世纪的遭遇,呈现巴勒斯坦难民的集体命运。小男孩阿赫玛爱上了物理,E=MC²让他万分惊讶。爸爸送给了他一本书:《爱因斯坦与物理学》。家庭的剧变旋即发生在那一晚他的生日聚会上。因为阿赫玛隐瞒了抵抗组织埋在屋后的枪支,以色列人抓走了不知内情的爸爸,并炸掉了一家人居住的房子,废墟上唯一幸存的只有两株杏仁树。根据古希腊神话,杏仁树象征着等待和希望。等待父亲的归来,等待安宁的日子,等待新的人生的开始。十二岁的少年阿赫玛,和他的弟弟阿巴斯,必须作为男子汉撑起这个举步维艰的家庭。灾难接踵而至,暴力肆虐人间。无数个难以入眠的深夜,或者劳累不堪的恍惚瞬间,阿赫玛默默冥想物理书里的问题,以便驱走恐怖的想法。出色的物理天赋改变了阿赫玛的命运,他被高等学府破格录取,后来他远渡重洋去了美国,小说结尾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并发表演讲表达自己对和平的祈望。阿赫玛脱离了他原本既定的人生轨迹,但他的心灵始终烙印着巴勒斯坦难民的身份,他的族人还在那块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苦苦挣扎。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一九五五年,一九六六年,一九七四年,二〇〇九年。这是阿赫玛人生的关键时刻,也是敏感的历史时间点。1955年,以色列总理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必须建立自己的霸权主义;1966年,“六日战争”阴霾笼罩之前短暂的和平;1974年,犹太人定居点“奥弗拉”动议,以色列即将向约旦河西岸推进;2009年,新一轮巴以冲突到达高潮。每一个暂得喘息的时刻,却酝酿着新一轮风暴的到来,和平的希望一次又一次被打破。杏仁树的守望还有意义吗?如果和平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式,人们能找到解答吗?父亲的教诲如暗夜里的明灯,指引阿赫玛的道路。父亲最重要的生活理念就是“不问政治”。但是,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高尚正直、与世无争的人,却躲不开残酷的迫害。阿赫玛的第一个妻子,美国犹太女孩诺拉,美丽善良、理想主义,企图尽个人之力阻止以色列人的暴行,却死于无情碾压的推土机下。汉娜‧阿伦特是对的。她将大屠杀视为每一个人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施暴者和受害者的问题。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小说在几处暴力场景的描写中呈现出冷热分明的两极气质,一面是受害者的痛彻心扉,一面是施暴者的冷漠以对。我们所面对的是那些籍籍无名的普通人,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地执行命令,在过去的历史里,犹太人曾经被这样对待,如今他们也沉湎于偏执的民族政治氛围。以色列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爱因斯坦说:“我信仰史宾诺莎的上帝,他以宇宙的秩序与和谐来示现,而不是那个会干涉人类命运和行为的上帝。”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得到的尊崇,不仅在于他对科学的贡献,更在于他普世大爱的人格魅力。阿赫玛不能像他父亲那样独善其身,他必须去做些什么,他必须要打破一些壁垒。他如何冰释梅纳肯教授的民族主义偏见,他与第二任太太、传统的阿拉伯女孩雅思敏的相处,他与恐怖分子、信奉以暴易暴的成年阿巴斯的交流,这些都是书中细致描写的情节,作家需要重新唤起一种同理心的关注,所以她让阿赫玛在演讲里说道:“我梦想的世界是这样的——可以超越种族、宗教以及造成分歧的种种其他因素,找出更崇高的目的。有如先辈马丁‧路德‧金,我勇于梦想和平。”米歇尔‧克拉桑迪,犹太裔美国作家,同时还是一名人权律师。她致力于中东问题的研究,并在以色列居住七年,亲身经历巴以冲突。米歇尔是犹太人,但《杏仁树的守望》寄予了她对巴勒斯坦民众的深切同情。爱因斯坦曾经谢绝参选以色列总统。他说:“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我猜想,这句话就是这部小说的灵感来源,它本身就是和平的一种尝试,对话渠道的一种开拓。
  •     突破版 放风筝的人
  •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即将过去,蓦然回首,顿觉世界变得日益动荡。残酷的阿富汗战争、美伊战争的阴影还未散去,全球反恐战争、索马里海域反海盗也是越反越猖獗,巴以冲突、印巴矛盾、南北韩摩擦等都可能随时引爆区域性战争,世界和平似乎永远只是一枚橄榄枝,弱不禁风。而无形的战争更是随处可见、愈演愈烈,经贸碰撞、汇率大战、货币战争,这不仅仅攸关各国政府和大小企业,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影响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犹太裔美国作家米歇尔‧克拉桑迪的长篇小说《杏仁树的守望》,讲述了在巴以冲突背景下,战火中成长的孩子在战争裹挟中的沦陷与救赎。主人公阿赫玛原本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随着战争的爆发,家园被侵占,亲人一个一个地被战争吞噬,父亲的含冤入狱更是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在狱中,父亲嘱托“男人如果不为家人挺身而出,就一无是处。答应我,你会想办法出人头地,不要被卷进这场斗争。让我以你为荣吧,不要让我坐牢的事毁掉你的人生。你必须找到最好的办法来帮你母亲,她没有自力更生的经验。你现在是一家之主了。”十二岁的他不得不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然而沉重的生活并没有将他打倒,凭借父亲不断的鼓励和自己的天赋,阿赫玛克服种族、宗教与政治的重重困难,终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小说在描写了巴以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的同时,更注重个人在战争中的苦难与挣扎,触及到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即战争中的涅槃、希望、信念、救赎之光。战争,是一个无解的困局,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剧——人类并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实现和平,却有勇气隔三差五地策划、导演一场场自相残杀的悲剧。“惨遭屠杀的巴勒斯坦婴孩,像垃圾一样随意堆成几堆,扔在以色列陆军装备和威士忌空瓶旁边。巴勒斯坦难民营夏提拉的建筑被炸为平地。巴勒斯坦妇女的尸骸覆在一堆断瓦残砾上,摄影机对准仰躺在地的妇女拍摄,她的裙子扯破了,身下紧紧压着小女孩。女孩一头深色长卷发,双眼睁着,但已经死去。另外一个孩子躺在附近,好似弃置的玩偶,白裙沾染了鲜血与尘土。”作品真实地呈现了战争的惨状、以色列占领区巴勒斯坦人民的精神压力和心理恐惧,以及艰难的生活状况,反映了战争中民众生活的残酷真相。小说生动刻画出人物和场景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读者在作者细腻的描述下仿佛能亲眼看到妇女衣服上精美的十字绣图案、士兵手里步枪上的瞄准器、甚至铁丝网隔离带上的每一根铁刺,鲜活地呈现充斥着痛苦、绝望的难民营以及占领区民众生活的困境。战争会吞噬生命,吞噬光线,将祥和的人间变成黑暗的废墟,只有自强不息的光芒才能救赎这黑暗。在奋斗的过程中,父亲的鼓励是阿赫玛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父亲的智慧成就了阿赫玛的辉煌。为战争而感到愤怒和恐惧时,父亲说:“人不能靠愤怒过活啊,儿子。”面对教授的歧视时,父亲说:“找出他仇恨的动力,尝试去理解。”为争取机会准备放手一搏时,父亲说:“我知道只有胆敢冒失败风险的人,才可能有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有了父亲这些淳朴、顽强、生生不息的信念和智慧,阿赫玛才一次又一次咬紧牙关奋力拼搏,完成了对自己、对整个家族的救赎。《杏仁树的守望》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作者的文字闪耀着诗意,充满了富有灵性的意象,不做作、不拖沓。他在行文中大量使用短句,各个章节大都是十页之内的短篇幅,叙述节奏感强。读者很容易被小说中的情节所深深吸引,渴望随着故事的推进,了解主人公们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在希伯来文里,“杏仁树”又有“守望”的意思。阿赫玛一家在杏仁树的守望下,度过无数严寒的冬天,一直抱持着希望,等待春天的降临。而他们身上所透露出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则体现了战争中民众的希望与信心。战争虽已成为历史,但战争对巴勒斯坦民众造成的创伤却驱之不去,或隐或现地影响着现实生活。世人不禁思索:战争于民众意味着什么?饱受战火煎熬的巴勒斯坦民众该如何消解战争记忆的痛苦、抚慰自己的灵魂?这种战争创伤又是否会于代际间传递?希望《杏仁数的守望》能够引领读者跨越时空,深入战争本身,身临其境地探讨巴以民众的命运,为深陷战争创伤的巴勒斯坦寻找一剂精神救赎的良方。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战争与和平 冲突与仇恨
  •     很感人的故事,爸爸真的伟大!
  •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育得到不同的观念。 祈求和平共处或是仇恨相加,心中的梦想都是和平然后幸福。 前路坎坷,跌跌撞撞的走下去。
  •     只看了前几页就被打动了心弦,痛失和珍爱,逆境和希望,史诗般的作品。。。
  •     苦难与成长并存
  •     以一个阿拉伯人家族半个世纪的遭遇,展现巴勒斯坦难民的集体命运。仇恨在硝烟战火和暴行中滋生,和平的愿景,仍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小说情节和语言都很流畅,不过在力度和氛围渲染上还是稍逊于《追风筝的人》。
  •     唯有和平最可贵
  •     好好看!!
  •     文笔拖了后腿。
  •     还无法达到追风筝的人达到的震撼……男主有个深明大义的父亲,对他来说,是个福气。很多人没有这样的福气,那些人就只能在仇恨中继续沉沦……
  •     10年前看了《追风筝的人》,那时还小,现在看这本书忽然好多东西都明白了
  •     我看过不少关于战争题材的儿童成长小说,每一本都能给我带来很深的感触。这本书前面讲的可谓是叫人心酸啊,太不容易了,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能那样顽强的挣扎,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唯一的遗憾是,结尾有点仓促......
  •     书前三分之一的惨况让人实在是不忍心再往下读,知道男主人公终于上了大学开始正常的生活才觉得更触动人心,非常棒的小说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珍惜平安生活的不易
  •     很久没有忍着眼泪喉咙哽咽着看完一部小说了,无关爱情,关乎战争与和平,种族冲突与仇恨,被剥夺的受教育的机会,以及人的困境与超越。
  •     作者对战败国受到的欺侮和压迫有很深的理解和感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