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会过去》书评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5026662X
作者:【西班牙】米莲娜·布斯克茨
页数:216页

什么都不会停留,这可真好

在我乏善可陈的感情史上,有一个亮点,即,当时在一起五年、我已笃定要在一起一辈子的男友,跟我一闺蜜劈腿了。这个狗血的桥段,让我任何时候回忆起来,都带点兴奋,这兴奋里面,依然带着那个时候撕心裂肺的伤痛。那时已经是夏天,我的心里就像一个冰窖,黑且冷,晚上要盖三床被子,依然感觉冷。泪腺的存储功能已经失效,任何时候一不小心,比如走路踩了一个石子,比如马路上看到随便一对情侣,比如当一个人拥抱了另一个人,眼泪就掉出来,而且止也止不住。一个做心理疗愈的朋友说,什么都不会停留,这样的痛苦也会过去的,痛苦也是礼物,哪天你走出来了,你会发现,自己领了一个大礼包。这样的话如同天边的薄云一般,说出来的同时就飘走了。如果生命有十分,我的九分已被抽走,剩下的一分仅够维持呼吸。我站在冰窖里,哪里能相信,阳光可以普照在任何人的脸颊上。布兰卡的母亲去世了。布兰卡像试图接受一个侵入皮肤的异物一样接受这个事实,但排异反应如此强烈。“你已经死了,妈妈。两天来我一直不停地重复这句话,不停地对自己重复,不停地对朋友们重复、发问,期待着万一这一切都是场误会或者是我理解错了,但每一次,她们都确认说,这件难以想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而如同我们所有人一样,面对这样的黑暗,她首先想到的是逃跑。男人。朋友。孩子。西班牙夏日的海。性。“据我说知,唯一能够暂时解脱死亡——也解脱生活——而且不会在过后令人加倍沮丧的事情,只有性。”然而,如果光明不生起,黑暗将会一直在。“顶多稍稍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家具、衣服、回忆、灯、恐慌、悲伤,所有在奥兹国魔法师的龙卷风里消失不见的东西,全都再次从天而降并毫厘不差地回到原来的位置,回到房间里、脑海里、胃里。”布兰卡是那种我能够非常喜欢且愿意跟她做朋友的女人。她有一个触觉密布如软体动物的身体,一颗开放到甚至愿意接纳一切的心灵,还有一副智性聪慧的大脑。这样的配置下,痛苦意味着什么呢?大概如同一场大雨,她没有准备雨衣和伞。她不是那种防御牢固的人,可以轻易地穿过风雨。布兰卡被大雨淋得湿透了。这个小说,从第一页起,就宣告了这个事实。整个小说,212页,就是在呈现大雨打在布兰卡——还有我们——身上的感觉及该如何把衣服烘干。我们该如何把被滂沱的尘世淋湿的衣服烘干呢?我并不知道。那个夏天,我也被淋得像只落汤狗,站在哪里都感到苍白尴尬,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敌意,我的存在如此可疑,夏天孤寂得如此不真实,我站在阳光下痛哭,地面塌陷了三米。布兰卡在同样的伤痛里沉沉浮浮。“我不喜欢成为孤儿。我不是生来就注定悲伤。或者也许是的,也许这就是悲伤最精确的尺寸,也许这就是唯一合我尺寸的外衣。”小说里,她的周围总是有真心爱她陪伴她的人,男人们,女友们,孩子们,大部分的故事发生在西班牙海边小镇卡达克斯。“船已经下海了。”夏日的芭蕉树、炽热的石头、高空的云朵、深夜里的派对、阳台上的悲伤,快乐、骄傲、无忧无虑、“规划着世界”的年轻人。然而,只有她一个人在面对母亲的死亡。也只能是她一个人。她的孤独是每个人的孤独。失去母亲的悲痛,除了是失去母亲的悲痛外,还有因为失去而突然对生命生起的困惑。感觉到或者感觉不到,都有一个巨大的阴影,在生的背后,盯着所有人。布兰卡的母亲,文艺界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一切都在掌握中,什么狂风都不能将她吹倒,而疾病改变了她,“将她推下宝座,无情地摧毁了她的王国,最后又使她令所有人都不胜其烦。”她问道,“妈妈,你怎么会认为自己有机会赢得这场战役?古往今来从未有人能够赢过的战役。即便是那些最聪明、最强壮、最勇敢、最慷慨,甚至那些值得战胜死亡的人。”死亡之下,一切皆可过去。包括死亡本身。这是死亡带给人的领悟。除此之外,还有——“事实上,我觉得更多地是已经失去的那些东西,而不是现在所拥有的,使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不只是爱,还有观察,让我们成为一些事物的主人,所有那些你经过时并非无动于衷的事物,你专注过的,都是你的。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随时将它们召唤出来。”“我从不否认任何爱,或任何伤痛。否认这些就像在否认我自己。”“幸福无他,即是接受赐予而不问其他。”而妈妈,这个在小说中常常以第二人称被布兰卡呼唤的人,促使着布兰卡喊出了这些饱含着深爱的表白—— “是你,让我知道一见钟情是相爱的唯一可能方式(你说得没错),是你给了我对艺术、书、博物馆和芭蕾的热爱;在金钱方面的绝对慷慨;适时的夸张表情……我还从你那里遗传了神经质的笑声、生的快乐,以及全情投入、对所有游戏的热爱、对所有你认为会让生命变得更加渺小而不愉快的事情的轻蔑:吝啬、缺乏忠诚、忌妒、恐惧、愚蠢,尤其是残忍。还有正义精神、反抗精神、在幸福再次飞走之前把它紧紧握在手中时享受当下那一瞬间的意识。还有伟大:一种为事物命名、看到真实事物的能力,一种对他人的恶习和缺陷的真正的宽容。我很怀疑自己是不是继承了这一点,但是我能确信当身边出现这样的品质时,我会辨别出来。”妈妈在夏日里走向她的船,上船之前,转过身,朝她眨眨眼,说,这也会过去。很久以前,有位皇帝召来本国所有的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诗人,要他们提出一个永恒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几个月后,群臣回报那句话已被找到,仅短短五个字:“这也会过去。”这是一个真理。这可真好。它教给我们:快乐的时候,不抓取快乐,痛苦的时候,不固着痛苦。若可以这样,人生就容易得多了。然而我们却常常忘了这一点。这个被意大利媒体称“每一个字都带有美丽的能量”的小说,适时地,以极大的敞开的生命力,再次提醒了我们这一点。在这个夏日。那个夏天之后,我一点一点重新拾回生的力量。一次一次,悲痛袭来,我从仓皇逃避,到可以看到悲伤,与之共处。奇怪的是,当我真正敞开手臂接纳时,就如同火接纳冰,冰自然就融化了。这个夏天,我不再感到冷,也丝毫不怕热。家里连风扇都不开,更不需要冷气。每天早上醒来,我去隔壁的房间,跳舞,打坐,出很多汗,摸一摸皮肤,凉爽。心里面也清凉。窗外的天空,云来了又去。于是想起那个时候,面对站在一大坨乌云下的我,朋友说,这样的痛苦也会过去,什么都不会停留。

什么都不是死亡的对手,爱也不是

王小波说过,“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除了爱”,可是看完《这也会过去》后,我想说,“什么都不是生命的对手,爱也不是”。当小布兰卡的母亲去世以后,她能够赖以生存,或者得到短暂忘却和喘息的只有爱。书的开始她就写道,“据我所知,唯一能够暂时解脱死亡——也解脱生活——而且不会在过后令人加倍沮丧的事情,只有性。”那种喷薄而出的激情,可以暂时让她的悲伤、回忆、恐慌、想念全都灰飞烟灭。可是这不是一件更加绝望的事情吗?你所依赖的唯一的东西,也只是那么短暂,你像救命稻草一样,最后一口氧气一样抓住的东西,也无法彻底湮灭你的悲伤。有时候想想,人不该太聪明了,思考太多,负担的越多。小布兰卡就是一个敏感而聪明的人,所以注定在她失去母亲之后,比任何人都要难过和恐慌。对于她来说,家里的桌子、椅子、一件毛衣,都可能是她的天敌,能在瞬间让她溃不成军。在生活里,她活得那么大胆、潇洒、不羁,离过婚,再结婚,再离婚,不停地交男朋友,在任何场合跟喜欢的男人调情,她带着几个孩子生活,跟两个前夫都相处的很好。那些经常会打败我们的生活和爱情,并没有打败她。最终,她是被母亲的去世,打败了的。并且这种失败,将永远伴随在她的生命里,她呼吸着度过的每一天。她用最美好的事情,抵抗最恐惧的死亡。她说,“但无论如何,这种甜蜜也可以暂时解脱死亡。自从你去世以后,甚至去世之前,我感觉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去抢夺爱。”她说自己需要被征服,哪怕是超市女孩的一个微笑,大街上陌生人的一个眨眼,什么都行,她贪婪的吸取这些,多少次都不够,因为多少都无济于事。因为痛苦,她想要被征服,被解救,她迷恋一切都让她暂时忘记痛苦的事情,她疯狂渴望,可聪明的她也知道这些渴望,对她来说,到最后,都是无济于事。生命的残忍在于,你接受了,痛不欲生;你不接受,它依然发生,你依然痛不欲生。你能想象吗,一个四十岁的女人,从母亲去世以后的每一天,每一年,都将带着这种伤痛活下去,一直活到她也去世。这种失去,感同身受过。就像自己曾经历亲人去世一样,那种痛心,永远也无法磨灭了。没错,它是一种注入身体深处的嗥叫,一旦夜晚降临,一旦你试图回忆想起,它就会如同一头凶猛的动物,抓住你的胸膛,把你撕碎。爱过,痛过,你会懂的。所有人都在正常的生活,所有的生活都在照常的进行着,可是你不一样了。你失去了,你无法挽回,你满怀悲伤,你更渴望爱,于是你更加不幸。渡边淳一说,一个人到老,要尝遍人生酸甜苦辣,冲破世间千难万险。并非要你怎样功成名就,翻山越岭,单单是活着这件事来说,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暮年,历经千难万险,一点也不为过。现如今,鲜有人的内心深处,如同外表看起来那样好。而我最怕的也正是这些,当你坐下来跟一个人促膝而谈,你会发现她居然那么不快乐,她居然伤痕累累。世界无时无刻不在摧毁我们,把我往日铸造起来的好印象和好的憧憬全部摧毁,让我知道,是我太想的太少了,是我知道的太少了。多希望受着伤的每个人,都能快乐。可是不能了。小布兰带着孩子还有前夫、朋友去旅行散心,可是不管她看起来多么跟其他人一样,她都在跟别人不一样的度过每一天。让我心疼的,是她的那些无关痛痒的细节。前夫基连带着她和孩子们、朋友们下海的时候,她把手伸进水里,随着船的前进拖行。“我感到指间的水流,三个冒着白沫的水柱留下一丝印记又立即消失。海水深处有灰色的小鱼在游动,像幽灵一样。沙滩、各式各样的人、笑声、叫喊声、哗哗的水声都飞快的远去。”她把自己沉浸在针扎似的海水里,任凭海水包围,漂浮在海面上。做完这些的时候,她说“它接纳了我,祝福了我,溶解了我。我想,或许大海会成为我最后一个情人。”她无时无刻不在悲伤,也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安慰。当你的内心有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你就再也别下跟其他人一样正常的生活。我经常想,我们到底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我们死去的亲人。当至亲的人,烟消云散以后,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第二天清晨的太阳,我们依然会饿,会感到口渴,会需要爱,会跟他人说话,甚至过了几天以后,我们会笑,会开心,再有一段时间,我们可以一如往常的生活。只要我们不想起失去这件事,我们好像活的越来越好。如果对于彻底失去这件事,我们都如此麻木的话,我不知道生命到底还有何意义。为什么,亲人死了,我们还活着。为什么,亲人死了,我们还能笑。为什么,亲人不在了,我们还能看到打进窗子里的灿烂的阳光。为什么,我们没有一直流泪,一直悲伤,而是像从前一样活着了。我为自己的无情无义,感到悲愤。直到后来,我懂得,这种伤痛虽然不会时时刻刻的存在,可是我永不会忘却了。不管以后我过的如何潇洒、幸福、成功,这伤痛永远都在,永不会消失。直到我也消失了,否则一切都不会过去。所以主人公小布兰卡才这样安慰自己,“一切都会过去,伤痛和难过会过去,快乐和幸福也会过去。”这就是说,忘记这些,只有等到连我们自己也成为过去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否则一直到死,我们都必须接受,你爱的人永远不会再陪伴在你身边的事实。甚至在我刚才写下“事实”那两个字的时候,也心如针扎。事实,一切都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事实。我的爷爷奶奶再也不会回来了,她的母亲也是一样。小布兰卡说,“在人世间游荡的我,虽然似乎快乐,似乎独来独往,其实总有一半的我在任何你所在的地方,形影不离”。对于死亡这件事,我再也不下给任何人以及自己,任何安慰。它是无法更改的事实,也是永无法消失的伤痛。它只能交给生命本身,爱不是它的对手,甚至生命本身也不是。想来可笑,生命创造了我们,却也无法操控它自己。它是一个只负责创造却无法改变结局的懦夫,只是在这一场注定喘息度一生的时间里,我们慢慢学会了理解、懂得、面对、承受。长大以后我再也不懊恼自己走错了路,永远都是,“这次走错了,下次就知道怎么走了”的想法,先于“妈的,白白走了那么多路,累死了”想法之前。只这一件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小事,我就知道,我成熟了。对于生命这个课题,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我想书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样。我想也许它根本没有答案,我们无法将它交付于任何人、任何事、任何一切。甚至连,“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这也会过去,一切都会过去”这样的事,都不必去想明白。“我不想让自己悲伤,无论如何,悲伤是一种细微平缓却深沉长久的感情,我宁可被激怒。”——小布兰卡愿你我都能远离悲伤,假装安稳度日。

这也会过去——谁说不是呢?

米莲娜·布斯克茨,一个眉眼之间都有爱意的西班牙女人。大约只有她自己,配得上这纷纷的情欲和毫无掩饰的激情。太久不读女人写的书。不是对性别怀有偏见,毕竟女人对生活的细微之处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但女人的书,有时难免因为肆意的情绪难得精致。但米莲娜·布斯克茨做到了。故事很简单,她在40岁,这个开始为自己的前半生懊恼的尴尬年纪,失去了母亲。而母亲,却是她一切快乐、热爱、正义、反抗、甚至是情欲的源头。因为失去了,所以要弥补。她近乎肆无忌惮地描写自己对男人的渴求,有的只来自身体,有的触及灵魂。写性爱,一半是发泄,一半证明自己还活着。对小说中的布兰卡而言,死亡的反面不是生,而是性。她用自己的身体诠释了这句话。但奇怪的是,这一切并不让人反感。没有繁琐的故事情节,没有纷纷登场的人物,连结构和设定都显得懒散和随性。但却在顷刻之间,就能将你拉入到夏季的巴塞罗那,那暗银色的海,炽烈的骄阳,焦躁的沙滩,还有男人和女人,为了庆祝此刻的快乐,彼此拥吻。她写烟,写酒,写大麻和可卡因。写自己蓬勃的欲望和对生活不死心的那股犟劲儿。让人可怜,又让人渴望。中国的一些所谓当代流行作家,要么耽于庞杂的故事枝干和叫人迷糊的人物,要么沉迷于描摹贫穷和粗鲁的性。却少有人,如此纯粹地写自己深邃的情感,只写:作为一个人,在抛弃了一生挚爱、生活的鸡零狗碎、天然对苦难的自虐式向往之后,应该如何存活。布斯克茨不仅写了,而且写得洒脱利落。单单读她的文字,不管那些情绪的渲染或环境的衬托,本身就是美的,干净的,诗意的。阅读的同时,你似乎能清晰地看见一个骨子里高傲,却时时被琐事拖累的40岁女人,站在你面前,赤身裸体,脸上无悲亦无喜。独自扛起生活里的酸涩和快意。我时常想,若是让一个40岁的有婚姻有孩子的中国女人写这个故事,还会不会这么耐读。她会不会羞耻于因为欲望和已婚男人调情。会不会害怕揭露自己两段失败的婚姻。会不会和众多都市小说一样,把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写得气派壮丽,而人心却始终空空荡荡。会不会变成女人和女人之间因为妒意而起的一场战斗。会不会让人在字里行间看出无奈,觉得困倦、疲惫、迟暮。如果把这个故事安插在中国。一个女人在40岁的关头死了母亲。而她却无法和自己的孤独共处。只能听任自己的欲望,从酒精和男人那里寻求快慰。如若发生在中国,左思右想,这个故事都糟糕透了。读者也会难以接受这样的设定。大约只有热情洋溢的西班牙,只有那片不为人生和年纪设限的海域,不因为一个女人40岁就指指点点、给她道德压力的地方,才会生发出如此美妙的阅读体验。说来也是一件不可解的事。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不禁想到两位同样任情绪流淌甚至于喷薄的女作家。一位是压抑而孤绝的西尔维娅·普拉斯,一位是血液里积蓄着反抗的情种邱妙津。前者在她著名的《钟形罩》里借一个19岁女孩之口,探讨女性灵魂深处的压抑、绝望和挣扎。后者在她的《蒙马特遗书》里用近乎惨烈的口吻写二十几岁的背叛、爱和欲。普拉斯于30岁自杀了,邱妙津在26岁自杀,两个人都近乎果断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人们读她们作品的同时,总带有某种窥探的微妙情绪,想要探知两人死亡的究竟,像看一场荒诞的热闹。布斯克茨没有死,她笔下的布兰卡也没有。虽然全书一直在写死亡,却并不显得壮烈。她只写芭蕉树的树冠微微摆动,“对世间一切苦难都报以令人惊讶的冷漠”。写有着玫瑰色丝绸般的黄昏,冬天,黑色的风把大海染成黛青色。布兰卡隔空对逝去的母亲私语:“我会买下你隔壁的墓地,在那里,我们甚至都不必起床就可以看到日出。”死亡在她那里,除了悲恸和隔绝,还有温情和期冀。这也会过去。布斯克茨平静地说。欢喜和幸福会过去,悲伤和痛苦也会过去,最糟的和最好的,一切都会过去。

一个悲伤的灵魂在游荡

最好是喝点小酒之后,再看《这也会过去》。晕晕乎乎的,本来也是一个女人的碎碎念。“正常是坨狗屎,让我们为不正常干杯”,应该是它最好的注脚了。四十岁的布兰卡,在母亲去世后,深受打击。按理说,生过两个儿子,结过两次婚,谈过很多次恋爱,搬过很多次家,换过很多次工作的布兰卡应该习惯一些告别了,可母亲的离世,却把过往的痛苦经历统统牵连拉扯出来,让她更加难过与空虚。那种无忧无虑的小女孩生活状态,被瞬间撕得粉碎。当情绪糟糕透顶时,有两样东西可以让我们的情绪迅速得到发泄——脏话与性。简单直接,粗暴有力。布兰卡的情感生活是充满浪漫与激情的,也可以直接说是非常肉欲的。无论是在她与前夫奥斯卡的故事上,还是与外遇桑迪的相处中,我们都能感觉到。作为性爱疗法坚定捍卫者的奥斯卡,他认为没有性治不好的不幸,烦恼或沮丧。即便布兰卡话语中的那句,“你悲伤吗?做爱吧!你母亲去世了?做爱吧!”带了几分调侃,但她也不得不承认这有时候确实十分管用。自行车运动员、滑雪爱好者桑迪,也给了她同样的体验。但这些,并不能解决内心深处的虚无,只是短暂地回避而已。无法从痛苦情绪中抽身的布兰卡,带着好朋友艾丽莎和索菲亚,以及几个孩子,一起去卡达科斯旅行,然后在终点与两位前夫奥斯卡和基连相聚,看似充满了故事性,实则并不奇幻。在她絮絮叨叨的记录中,我们发现,无论有多少人存在,守护在她身边,她依旧只是一个悲伤的灵魂在游荡。所以最后她悲哀的感觉到,爱人们离开了她,朋友们在离开她,孩子们也在离开她。关于离别与告白,我们总是不得不去面对,欠下的课程,总是要补回来的,哪怕母亲安慰故事里的那句,“这也会过去”,前提也是自己去面对,然后走过去,才真的可以释怀的说出这句真理。《这也会过去》作为西班牙作者米莲娜·布斯克茨的自传体小说,这位曾创立过出版社,写作之余还是一名记者和翻译的女性,被媒体称为21世纪的弗朗索瓦丝•萨冈,姑且不论作品的文学成就,就她们写作、酗酒、吸毒的经历倒是很相似的。PS: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起风了,好好活着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熬过去全靠洪荒之力最近游泳运动员傅园慧火了,面对着习惯撩拨运动员失利情绪的记者,她旁若无人想啥说啥:“58秒95,我以为是59秒!我游这么快?!我已经很满意了!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一瞬间她成了王朔之后最红的段子手,全国人民说话不上溯至“洪荒”就显得很没有调性。然而她还说了一句大家不怎么在意的话:“这是我历史最好成绩了,我用了三个月去恢复,鬼知道我经历了些什么。”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刚读完的《这也会过去》。鬼才知道母亲去世之后写书的米莲娜姐姐经历了什么,但跟放纵宣泄的傅爷相比,年龄大上整整一倍的她选择了更细密的记录,于是有了这本书。她们俩应该都算疗愈系的代表人物了,只不过一个像云南白药,喷完立马镇痛,恢复全靠自己,另一个却像火罐疗程,把痛从心里拔出来烙在皮肤上提醒自己和所有读者,“已经失去的那些东西,而不是现在所拥有的,使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其实看看书里插入的那些小彩画儿,就能知道米姐是个多么自主、自负甚至自恋的人,说不出好在哪可就是透着艺术口味高绝的劲头。她居然难以置信地走不出母亲去世这么一个让艺术家嗤之以鼻的老旧主题带来的阴影。她有字斟句酌写下大篇个人感悟而不被厌恶的天赋,这天赋大半来自于她的母亲。她骄傲地承袭着母亲文艺女王的血统,又惊恐地看着死亡危险遮蔽下的她从宝座上滑落。她的惶恐来自于血统的预言,她的恐惧其实也是人类共同的恐惧。这一生不得不面对的东西太多了,然而一切努力在注定到来的死亡映衬下都显得毫无意义,死亡恰恰是唯一无须窥破的天机。初期的极度惊惶之后她采取了行动,当然不是自己开发表情包,而是寻找感情上的寄托。亲情、友情、爱情或者单纯的性爱都不重要,她只是需要抓住切实存在的温热生命来对抗死亡带来的沦陷感。她有几十年缭乱生活攒下的众多闺蜜、基友、前夫、炮友和孩子可供实验,“你悲伤吗?做爱吧!你母亲去世了?做爱吧!”她一次次试图在消耗和调侃中化解难受的感觉—— “性的妓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应该有‘爱的妓女’。现实中没有‘爱的妓女’只是因为爱是如此难以复制、难以假装,如此需要全情投入,如此长久而隐秘,同时也如此毁人。”多棒的句子啊,书中比比皆是,然而却没法阻止悲伤发酵成更危险之物。然而借着一个古怪的契机,她自我回归了。梦中回归的母亲让她想起父亲去世后听到的一个故事。那个故事LOW得可以,上次我看到的另一个版本还是在学校里的阅读理解试卷上。话说伟大的所罗门王在梦里得了一句至理名言,阐释了永恒而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悲催的是他醒过来就忘记了,于是召集了本国所有的智者去寻访,答案居然就几个字:“这也会过去。”米姐在潜意识里重建的妈妈就说了这句话。病得那么重的家伙能熬过来全靠这句话。浸泡在漫长的项目和无休止加班中的家伙能挺过来全靠这句话。屡战屡败却不愿意放弃的丧家犬不断重复着这句话。坚信能找到一生所爱的单身狗不断重复着这句话。婚姻围城里激情不再唇枪舌剑的人们求助于这句话。……这个故事其实还有个没法验证真伪的现实版后续。传说足球王国巴西当年止步世界杯4强后回国准备接受民众指责,不料迎接人群中打出了横幅,上面写的正是:“这也会过去!”4年后巴西世界杯夺冠重回世界之巅,欢迎人群中竟又打出了同一条横幅。这个场景我们没赶上,可上届世界杯巴西在家门口被德国队血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不要说巴西人民,就是从小比着巴西球星给自己起绰号的我都觉恻然。听说又有心大的巴西球迷端出了这句“这也会过去”安慰球员。然而这次真的没这么简单,足球大国体育、政治、经济一连串的崩坏,眼下“代总统们”只能期待万众瞩目却自暴其短的奥运会赶紧“过去”。米姐的妈妈并没有复活。可这句话虽非万灵药,却的确隐藏着另一个真理。时间流逝的速度是个常量,即使从技术性的角度考量,世间也没有“过不去”的事情。记得姥爷去世时,母亲悲痛得难以自抑,我很想安慰一下却张口结舌找不到合适的话语。我内心也极度难受,但显然我们的悲伤感觉并不相同。我不能说“这没什么”,也不能说“别难过了”,更不想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终于能收住悲声时告诉我,我是不能体会永远失去父亲是种什么感受,再没有人在下雨之前真正在意遥远的你是不是带伞了。我突然在多年独立坚强的母亲眼睛里看到了孩子的哀伤。米姐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突然成长的过程,这与年龄无关。心智的成长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但心思丰盛如她很自然地把这种变化与必然到来的死亡结局相联。那不可能是一个更好的地方,而只是一个回收站吧。但通过漫长的体验和书写,她幸运地完成了心灵上的自我救赎。在精神受到不可逆转的摧毁之前找到一个出口,哪怕只是想象中的。饱受痛苦煎熬的人们所求不多。“都会过去的。”我轻轻地对她说。书上没说的是,把这句治愈名言刻在指环上的所罗门王的故事还有后续。他戴上这神奇指环便能与所有动物交谈,然而在听到鸟儿通报了爱妃喜欢年轻男子的消息后怒而摘下它丢弃了,从此异能不再。得过诺贝尔奖的劳伦兹借题发挥,认为人应该复归自然的本性,不要被早已扭曲得不成样子的所谓文明和人性推进死胡同。每个人都不断经历着茨威格小说里灼热情书写到的那种煎熬:“如果没有你,我就既无白昼也无黑夜,只有一片绝望。”然而生活的琐碎、丰富和时间的平稳、淡漠会冷却一切。了解、接受、复归,发生的事情永远过去了。介绍米姐的时候,有人提到了萨冈。记得初读她作品时的别扭,带点玩世不恭却又忧思深种,总感觉作者、读者和故事有种时间上的错位感。直到读了她在米姐现在年纪时写下的话——我真希望能死在一片麦田或者玉米地中。让麦秆在我的头顶上随风飞舞。你知道,有句话这么说:“起风了,好好活着。”

在慌乱与希望中习惯于置身于成人世界里

这本书的评论可能会有两极(已经发生的国外评论也是两极)。那些希望看到一个好故事,从中得到情感的感染和力量的鼓舞的,会失望地发现本书几乎没有故事;而希望看到一种情绪的演绎,体会一种人间真性情的,本书对他们而言,又过于阳光轻快了一些——是的,轻快。即使作者的口吻是纪实的、描述丧亲之痛的、渴求疗愈的。最挚爱的人(比丈夫和情人更深爱)的母亲去世。作者本来以为天会塌,可并没有。她和好友、自己的孩子、好友各自的孩子和丈夫,甚至自己的前夫(们),一同去海滨小城度假散心;期间美食与阳光、友情和性爱交相上演。西班牙夏日的艳丽使得即使是悲伤,也这么明媚。可我总觉得,这才是作者的母亲想要看到的。从一开始,母亲就去世了,临死前,她度过了极其痛苦的一个月;临死前,她没能见到自己心爱的女儿,这件事也让作者深深悔恨。(她说自己一直任性着,这是她任性的极致。)可是,那些十年二十年都没有联系过母亲的人,却都赶来出席了她的葬礼。因为母亲,她在患病以前,是那样光芒万丈、盛放着的一个人。她鼓励女儿勇敢去爱,一定要爱,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去谈恋爱;她鼓励女儿不要拘囿于别人都在拘囿着的日常,要发现生活中的新奇和有趣;她极其慷慨,对人非常信赖;她会抽烟喝酒,大笑,朗声说话。她闪耀着作者的少小和成年,也璀璨着周围人本可能灰扑扑的小人生。而她也会跟女儿争吵。陷在对战中的母亲又会突然间变成一个青春期少女。偶尔的任性和不宽容又会让作者怨念……以及,想念。很难说,像作者如今这样,中年了还单身着,生活不稳定,情感也不固定,又犹豫又坦荡的状态受到母亲影响有多深,或者,又是某种刻意与母亲拉开距离的表现呢?在热烈明艳和悠扬轻舞背后,是母女间微妙难诉的牵系。其实是很简单的书——总是想要看到故事的阅读是肤浅的,总是想要找寻某种意义的阅读是功利的,总是要在主人公的行为和言谈中给与自己的道德评判是可笑的——而我们还可以在文字中,体会到一种细微的美和沉重。“显然,昨夜芭蕉树并没有自燃,树枝也没有变成致命的飞剑,没有血如泉涌,也没有发生任何类似的惊悚事件。”这说的是作者本来以为母亲死去之后她也会悲伤欲死,可是没有。“我只是感觉你不子了:夏日清晨的阳光从窗户照进来,再也没有任何阻碍地洒满整个房间、整个世界,继续存在的是残破的我们、你痛苦的表情,沉默、疲惫,一种新的、深不见底的孤独正在拥我入怀,仿佛每当我踩下去时,地面就在我的脚下一层接一层地裂开。”这是作者在没有了母亲的空房间里感受到的。“在少年时期,伤感跟其他的感情一样,稍纵即逝而矫揉造作,至少对我来说如此。”“自从你去世之后,甚至自从你去世之前,我感觉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去抢夺爱,在路边拾获的任何一点细微的爱的迹象,都像发现金沙一样如获至宝。我已经被彻底摧毁,我需要被人征服。……这一切,我都贪婪地吸取,多少都不够,多少都无济于事。”这说的是作者对母亲的呼唤么?“看着这座房子跟你一起老去,我变得越来越孤单。最后,我变成了你。”——为什么读到这一句,我会有一点难过?而所谓的变成母亲,是指变成母亲的哪一种样子?作者四十岁,对的。在别人眼里的她,依然任性、自我、活力,有小孩子的天真和小孩子的放肆。而她想到过死。“在不久的将来,我会买下你隔壁的墓地,在那里,我们甚至不用起床就可以看到日出。”而她怀疑过时间是否真的流逝过。“身边的朋友当上市长,这件事情让我觉得格格不入而不同寻常,仿佛全世界都应该跟我一样继续待在学校的操场上,跳着绳,看天上的云。”不用一一列举了吧?因为有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母亲,她也成长为一个被宠溺和包容的、感性的女人,长久地停留在青春状态中,不自觉地不肯踏入成人世界,即使婚姻离散都不曾改变过什么。而母亲的死——那种最为厚重的、最为爱恨交织的呵护突然间消失,孤独如海啸般袭来(哪怕她的周身看似热闹),她在短短几日里经历过朋友的爱和痛斥,往昔恋人的理解和责备,才不得不意识到——她是真的站在成人世界里了。一个人,没有妈妈。这个度假的高潮不是作者去赴神秘情人的约会,而是她离开派对,独自走远,想要去看日出,“日出和很多其他事物一样,只有在无声的陪伴下才能获得其最完整的胜利和救赎的意义。”而她没有走向大海,而是爬上小山,钻进崎岖的小巷。什么都睡着了,万籁俱寂。回忆一帧帧略过,混乱而斑斓。她终于走到了墓园,却无论如何也推不开门。在母亲死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怎么流泪的她,此刻终于放声大哭。就在她觉得最无助和不堪的时候,阳光刺破了黑暗,粉红色冲淡了黑色,又变成了金色。她仿佛看见了她最思念的那个人,泳衣外罩着衬衣,光着矫健的腿,头发蓬乱,领着三只大狗,朝着波平如镜的海上之舟走去。她回眸对她一笑,轻声说:“这也会过去。”哀伤是会过去的——其实,人生的挫败感和所有懊恼的、悔恨的、不自信的情绪,都应该过去。而小时候跟母亲默契对视时看到的那些亮闪闪的仙尘,它们其实还飘逸而轻灵地浮在她头顶的空气里,像是母亲的爱与关照,像是她的觉醒和释然。是一本书,也是一首歌。我想我听到了歌中氤氲的慌乱与希望,它让我多少有些安宁和沉静,愿你也能从中获得属于你的那份力量。


 这也会过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