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49531783
作者:易中天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 “文人原本是怪胎”——“公知”为何坍塌?“斯文”如何扫地?易中天系列文章,厘清中国文人的品格和品类,清算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的“红”与“黑”……杯具啊杯具,无意招谁惹谁,只是想说就说。
◆ “改革是没有任期的”——反对票不该是奇迹,正义是不是一座很远的桥,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谈教育、论时事、辩儒学,针针见血。
◆ “那时我们唱红歌”——畅谈红色年代离奇荒诞的红歌往事,以及黄歌、蓝歌、白歌、黑歌、灰歌、绿歌……睡觉还早,一起聊聊。
本书为易中天教授谈文化嘴脸的诸文结集。
“文化人的分野”系列文章,从孔子时代追溯文人的源头,探求文化人的品格和品类的分野,在对士人、学人、诗人、文人等类型的区分中,考量风骨、气节、担当、性情、学养和理想,穿透皮相,排列出文化人的精神光谱,烛照中国文人在历史和当下社会中扮演的帮忙、帮闲、帮腔、帮凶及其他角色。在人格光谱的比对中,分明映现出中国古今文人的红与黑。
另有长篇访谈《那时我们唱红歌》,畅谈红色年代的“红歌”往事,透视“红歌”岁月的荒诞和离奇。此外,又有系列专文,就儒家的遗产,与秋风论道;从药家鑫的悲剧,反观中国教育的缺失及教育官僚的职责与担当,伸张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以“方韩之争”,辨析公民的权利与言论的自由。
在《我的父亲易庭源》一文中,易中天深情追忆父亲那样一位老派共产党员的点滴往事。

书籍目录

【第一辑】——文化人的分野
文人原本是怪胎 ——“文化人的分野”之一
诗人与文人——“文化人的分野”之二
学人与文人——“文化人的分野”之三
士人的风骨——“文化人的分野”之四
文人真面目——“文化人的分野”之五
文化气质与文化血型——“文化人的分野”之六
谁都可能是文人——“文化人的分野”之七
做人要做怎样的人——“文化人的分野”之八
【第二辑】——新新儒家
我们从儒家那里继承什么,又该怎样继承
这样的“孔子”不离奇吗——与秋风先生商榷
儒家的限政只能是徒劳——再与秋风先生商榷
独尊儒术:革命还是参股——兼答秋风先生
【第三辑】——再谈教育
“后药家鑫时代”之某校
药家鑫案:啥教训,咋整改
谁把药家鑫变成了凶手
儿童节:何妨也是“亲子节”
改革是没有任期的
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
【第四辑】——愤不顾身
反对票不该是奇迹
正义是不是一座很远的桥——由音乐剧《时光当铺》所想到的
“擦桌子的主义”之排列组合
惟其独立,方能妥协
美德本是天良
文化是个慢活——答《人民日报》记者潘衍习
放水养鱼——答《南方都市报》记者王晶
传统文化不是道德缺失的解药——答《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马芸菲
“文化入世”与“文化航母”
国骂•汉骂•非非骂——答《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倩
我看方韩之争
兔子怎样证明自己不是骆驼
决不能再设“道德祭坛”——从“方韩之争”说开去
【第五辑】——我和我爸
我的父亲易庭源
那时我们唱红歌

编辑推荐

《斯文:帮忙、帮闲、帮腔、帮凶及其他》编辑推荐:“文人原本是怪胎”——“公知”为何坍塌?“斯文”如何扫地?易中天系列文章,厘清中国文人的品格和品类,清算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的“红”与“黑”。易中天说:无意招谁惹谁,只是想说就说。杯具啊杯具……“改革是没有任期的”——反对票不该是奇迹,正义是不是一座很远的桥,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谈教育、论时事、辩儒学,针针见血。“那时我们唱红歌”——畅谈红色年代离奇荒诞的红歌往事,以及黄歌、蓝歌、白歌、黑歌、灰歌、绿歌……睡觉还早,一起聊聊。

内容概要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65—1975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生活,1975—1978年在新疆乌鲁木齐钢铁公司子弟中学任教。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名誉教授。著有《品三国》《帝国的终结》《书生傻气》《公民心事》《我山之石》《费城风云》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不讲证据的,多半也不讲逻辑。学人说话,虽未必都对,但逻辑上总能“自洽”,起码“自圆其说”。文人则不管这一套。要讲,也是“中国逻辑”。比如张三质疑李四,王五有不同意见,则王五必定是帮李四的。可笑!王五为什么一定得帮谁?他就不能就事论事吗? 又比如有人说,中国和西方,应该互相学习。现在西方并不学中国,所以主张向西方学习的,都是“汉奸”。还有人说,中国有中国的问题,西方有西方的问题。你如果只批评中国,不批评西方,也是“汉奸”。 这是很带欺骗性的说法。因为“相互学习”和“都有问题”并不错。但,人家学不学,是人家的事,我们为什么要管?你管得着吗?还有,自家人感冒了,我当然要着急,为什么要先管人家拉不拉肚子?你说你是“爱国者”,请问你爱的是哪一国? 很明显,文人的这套“逻辑”,虽然都不堪一击,却颇能蛊惑人心,甚至批量地生产“脑残”,因此非予以批判和揭露不可。 四 泾渭分明 文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正如刘勰所云,他们的特点,是“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文心雕龙•情采》)。夸夸其谈,自然不要证据;沽名钓誉,自然不讲逻辑。 这也正是其本性所使然。因为所谓“文人”,原本就是帮腔和帮闲,充当喉舌或打手的。帮腔说官话,帮闲说闲话,喉舌念稿子,打手听命令,哪里用得着去管问题的真假,证据的虚实,以及逻辑的严密?当然也不可能“无成见”。相反,他们的说法,都是结论在先、主题先行的。也就是说,预设一个前提或结论,然后去“论证”,还得“貌似正确”。这就只能牵强附会,不讲证据;强词夺理,不讲逻辑。 学人正好相反。他们做研究,是因为自己发现了问题,又需要明白真相。这就不能预设立场,也不能带成见和偏见。这当然很难。尤其是对自己长期研究的对象,日久生情,难免偏爱和溢美。这是所有做学问的人,包括我自己,都必须高度警惕的。 但,真正的学人,必须对所有的研究对象,都一视同仁地既“无罪推定”,也“无功推定”。然后,再根据事实和逻辑,是其是,非其非,问其故,存其疑。宁肯没有结论,也不妄言是非。因此,如果说学人有立场,那也只能是客观、公正、理性,坚持科学精神。


 斯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易中天的《斯文》,其副标题中有几个关键词:“帮忙”、“帮闲”、“帮腔”、“帮凶”,显而易见,名为斯文,却有着将斯文扫地及揭破某种虚妄面具的用意。我们所知晓,对此眼光最独到、锋芒最锐利的,是鲁迅的一些论断,直接廓清迷思,一针见血。而易中天的《斯文》,详尽地梳理了文化人的分野,将缘起与脉络展示给大家看,可谓有趣之极,也令某些被戳中痛处的人暗自难堪得紧。要看清文人的嘴脸,首要是分清文人与诗人(指真正的作家、艺术家)、学者、士人的泾渭之别。如文人和诗人都写文字,表面看大家都一样嘛,有何区别?不同在于诗人是“我要写”,文人是“要我写”。易中天打了个狠辣的比方,“文人就像‘应召女郎’,必须‘召之即来,来之能干’”。话语尖利,一目了然。我想,真正的作家写的是自己的性情文字,有一以贯之的坚持度,而文人固然也不乏出好文章的可能,但其摇摆不定却时常看得人眼花缭乱、迷惑不已。如今日猛烈批判某个背时的人物,一旦其人平反昭雪,又笔墨一反,大力颂扬起来;反之,唱某些大人物“永远健康”的颂歌,风向一转,即大力抨击其丧德败行,折转得流利滑润令人惊讶莫名,不得不感叹其才智过人,有顺应潮流之敏锐度。在各种有趣的言说中,我觉得易中天关于学人、士人也会是文人的论断颇有启发意义,尤其是面向当下的种种世态怪象而言。大家印象中的文人通常局限于弄文学者,似乎这个概念自动屏蔽了社会学、人文学、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从业者,而事实上,文人的“抱负”与嘴脸并不会受学科所限,正所谓心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只要有需要,何处无文人?奶粉出问题了,开个论证会,必有专家拿出数据言之凿凿证明此产品纯净如处子,请大家尽管放心食用;房价飞涨,不时有专家放出豪言或趣谈,如某某时段必跌,或丈母娘催涨房价、单身男女是房价飞涨的祸首云云;某大型工程做前期论证,必有若干专家为官方的方案背书,大谈其如何英明、千秋万载可以获益等等。学术固然有良知,但可惜的是放弃良知的绝不在少数,此时学术不再是学术,仅成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徒为学术蒙羞,亦证明了即使不“文”,却不防纳入“文人”的轨道。话题衍伸来,文人的“文”可能未必人人皆会,但其“范儿”却似乎埋藏在国人的血液里,由此,易中天说“人人都会是文人”。这个命题很严重,但可悲的是,现实的实践证明,这是确实的。国人善于站队,善于表态,与立场无关,关乎风是向哪个方向吹。若帮忙不会,那就帮闲、帮腔,下得了手的就帮凶,这种事情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上演得轰轰烈烈,而在所有时期的现实生活中以“杀人如草不闻声”的方式呈现,难道我们看到的、经历的还少吗?许多人似乎都有正义感,亦因之,他们不喜欢类似小如武汉“五道杠”、林妙可,大如社会名流之类的人与言行,因为那种假模假式的“站队”与“姿态”令人作呕,乃至猛烈抨击之,不过如易中天所言,“然而有趣的是,不少自命清高的,摄像机前一站,就自动变成文人,言不由衷地歌功颂德,还一脸的真诚。”这表明,某些顽固的因素早已渗入国人的血液中,于不经意间,情不自禁地即往外冒,几乎在不自知的状态下。在此种意义上,易中天说,“文人是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表演者’。他们的表演,就是我们的表演,是我们的‘集体标签’。”这种集体表情即一种罐头食品,规格统一,套路齐整;若有逾矩,比如没有“感谢祖国”云云,必定遭遇申斥,拉回方休。本为怪事,但大家见怪不怪,真有反弹,反而以之为怪,此人人皆为文人之缘由也。解决之途,无他,唯独立人格、自由意志而已,培养合格的公民,而非唯唯诺诺的臣民,庶几可以挣脱自设的牢笼。若逢有文人这一类型的消除之日,国民精神的自新方可说具真正的进境了。
  •     书名够让人猜不透的,不过不用猜,管它什么书名,内容好看就行。但一个好的书名能够让一本书加分,而这次的书名可以说是减分了的。尤其是那个副标题,不伦不类。本来此书的重点应该是前面“文化人的分野”几篇文章,但这几篇文章还没后面的那些好。虽不能说是假大空,但受话题所限,纵然我喜欢工整的东西,也觉得过于啰唆和文绉绉了。编辑把这几篇文章放前面,可是会影响销量的。书中文章大多数是发表于报纸杂志或其它书籍,以及个人博客,归类了一下集结成书。上一本好像也是杂文集吧,居然忘了是什么,还好我有写书评。其实这种集结号我不反对,因为不用自己找,编辑都找好弄好印好摆出来了,花点钱就能看了,只是弄成个精装版木质封皮,就好像有点字数不足封面来凑的意思了。里面的文章几乎全部都能在网上找到,只是麻烦一点而已,花四十元买这书值不值就看个人了(我是图书馆借的,呵呵)。总结了一下好看的那几篇文章都是讲人性道理和人文常识的,而讲理论的次之。还有就是介绍文革的最后一篇文章,不过人家《白纸黑字》里也收录了,并且人家只卖三十元。另附文章刊载出处:文人原本是怪胎 ——“文化人的分野”之一(刊载于2012年5月29日《南方都市报》)诗人与文人——“文化人的分野”之二(刊载于2012年6月1日《南方都市报》)学人与文人——“文化人的分野”之三(刊载于2012年6月5日《南方都市报》)士人的风骨——“文化人的分野”之四(刊载于2012年6月8日《南方都市报》)文人真面目——“文化人的分野”之五(刊载于2012年6月12日《南方都市报》)文化气质与文化血型——“文化人的分野”之六(刊载于2012年6月15日《南方都市报》)谁都可能是文人——“文化人的分野”之七(刊载于2012年6月19日《南方都市报》)做人要做怎样的人——“文化人的分野”之八(刊载于2012年6月22日《南方都市报》)我们从儒家那里继承什么,又该怎样继承(刊载于2011年1月20日《南方周末》)这样的“孔子”不离奇吗——与秋风先生商榷(刊载于2011年3月10日《南方周末》)儒家的限政只能是徒劳——再与秋风先生商榷(刊载于2011年7月11日《南方周末》)独尊儒术:革命还是参股——兼答秋风先生(刊载于2011年8月14日《南方都市报》)“后药家鑫时代”之某校(2011年5月5日新浪博客)药家鑫案:啥教训,咋整改(2011年5月8日新浪博客)谁把药家鑫变成了凶手(2011年6月8日新浪博客)儿童节:何妨也是“亲子节”(2011年6月1日新浪博客)改革是没有任期的(刘道玉著《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序言,刊载于2011年9月27日《中国青年报》)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钟道然著《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序言)反对票不该是奇迹(2011年7月26日新浪博客)正义是不是一座很远的桥——由音乐剧《时光当铺》所想到的(刊载于2011年7月27日《新京报》)“擦桌子的主义”之排列组合(刊载于2011年9月18日《南方都市报》)惟其独立,方能妥协(2011年11月24日新浪博客)美德本是天良(刊载于2011年12月15日《南方周末》)“文化入世”与“文化航母”(刊载于2012年1月26日《南方周末》)我看方韩之争(刊载于2012年2月14日《南方都市报》)兔子怎样证明自己不是骆驼(刊载于2012年2月24日《南方都市报》)决不能再设“道德祭坛”——从“方韩之争”说开去(刊载于2012年2月29日《南方都市报》)那时我们唱红歌(原载鄢烈山主编《白纸黑字》,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有一点出彩的文学句子,倒是没有出彩的思想哲理.写文章有两个缺点:爱玩文字游戏,二是道理太拖踏.
  •     文人传统写的好评啊!
  •     老易这本书实在乏善可陈 我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完了 是我水平太高 还是老易这书水平太低?????
  •     老易的书都还是可以的,喜欢老易率直的性格和他的书。
  •     易中天老师分析的很深刻,
  •     前一半看不懂,后一半又太浅
  •     有点碎,最后两篇不错
  •     杂文随笔,易先生一贯的风格,不错
  •     多是报纸上的文章或是记者的采访,几个小时就能扫完。喜欢易中天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珍重而不盲从,面向的是现代。最后一辑关于父亲和文革的访谈读罢,令人动容,也令人深思。文革遗毒未消,而共产党员精神却逐渐淡化,叹息叹息。
  •     这是写我的书啊
  •     装帧很漂亮,排版也很好。
  •     有点意思,但没有很出彩。其实我很欣赏教授这种中庸清明的观点。
  •     易老师的书,五星没商量。比较切现实,格局感觉不像早年那么大了。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易老师出完这本之后去写中华史了。
  •     质感很好,本来就喜欢易中天的文字,整本书看下来很有一种畅快之感。
  •     易老,喜用短句,铿锵有力,骈文对仗,言辞斐然,喜笑怒骂,针砭时弊,皆成好文章。
  •     不好。
  •     硬皮封面我喜欢,内容丰富有趣、作者独特见解,值得品鉴,排版也很好
  •     文人的重新定义
  •     不是文人,不做文人,要么文艺,要么二。
  •     拥有独立的思考,自由意志。不要“一事当前,不过脑子,只想当然,然后大发议论。”
  •     “帮忙”、“帮闲”、“帮腔”、“帮凶”,还是喜欢易老师的观点,但是受不了他啰嗦的分析过程。倒是后面的一些杂文和回忆父亲的几篇很喜欢。
  •     16书41。下午陪女儿上课时看了几十页,晚上又看了两个多小时,挺畅快。易中天先生,是俺喜欢的一类学者,上得去也下得来,善于说些俺们小老百姓能懂的人话。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你不能简单说清楚,就是你没有完全弄明白。俺想,自然科学如此,社会、人文科学更是如此。
  •     文人无行,文人帮凶,只是每个中国文化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文人。
  •     ⋯⋯我还是喜欢儒雅一些的文字。另外,说的好的,写的就一般,对吗?
  •     ★★易中天是个有趣的老头,但是通篇大讲文化,快变成秋雨第二了。
  •     杂文,吐槽
  •     不过尔尔,缺乏诚意。内容多有大可商榷处,也懒得细究。13.
  •     独到
  •     重新认识 自己和周遭
  •     易中天就是喜欢玩文字游戏,废话也多,但倒也不是很生厌,关键在于说理骂人“实际上”讲逻辑,行文讲话“实际上”够精炼。把问题讲清就可以了,要容忍废话,这是风格。重点在第一大章,重在反思,拿来开刀的人恰恰是大部分“全体中国人”。这倒不是什么流行的国民性批评,而是当真放在面上、人人看得到而且深有体会的毒瘤。明摆着被挨刀的那些人,哪个不是小人流氓;明摆着被挨刀的我们,哪人身上没有酸腐陈气。拿来批评,情理之中,批得好,便是“士人风骨”。 最后几章非常差,油腔滑调。
  •     前面的几篇有意思,后面的时评看不动了。
  •     作家要有作家的操守,这本“书”能称作是书吗?不过是“易中天博文集罢了”。既然决定出书便请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你的文章,字里行间那种散漫的思考方式真心让人没有看完整本书的动力
  •     很好讀的書, 易入口還好消化。緊繃的時間,還是會感謝這種遇見。
  •     深入浅出的剖析了文人,这一看似普通却又独特的类别,在不同时期历史背景下扮演怎样的角色,其各自区别与不同作用。作品继承了易先生一贯的语言风格,鞭辟入里,自成一家之言,值得读一下~~~~
  •     易中天的报纸和博文集吧算是,很多文章可看不过也就这样吧
  •     一般般,老易有点骗钱的感觉可不许这样,会伤我们粉丝的心的
  •     文人的世界总归有点不懂。。
  •     喜欢他的语气,不喜欢里面的文章
  •     内容主要是老师博文的集合,原来看过。不过集结成书出版,一定是要支持下的,易老师的书不矫情做作,讲的又是常识至理,以后要给孩子看。
  •     易老师的言语依然那样犀利有力。
  •     书及时收到,包装完整。易老师的书只有2个字,喜欢、喜欢再喜欢,哦也!
  •     博客文集也能卖钱?何况还是没有营养的流水账。
  •     酣畅不淋漓,偶有精彩之处却聊得不尽兴。然而易先生还是我男神。
  •     前半部分关于文人这东西的剖析看得我也蛮爽利。后面部分属于常识的再探讨范围了…其实我还是挺喜欢的。
  •     易老师的作品一如既往的好
  •     看完谈文人的发现就是微信朋友圈声讨五个人引发的脑残粉的逻辑性更强的答案。
  •     呵呵……做人要知分
  •     看看就行,没那么好。
  •     报刊上发过的文章、博文、为他人写的序、访谈收录在一本书之内,配以五个毫不相关的主题,感觉乱。文章也是良莠不齐。
  •     不要认为是博客结集就轻视此书,内容非常有启发性,延续易氏学术随笔的格调,非常不错。
  •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集结成书。已豆列。
  •     不要读这类随笔集
  •     作为易教授的专栏和博文合集,论题不免略散,不过概念完整,逻辑清晰,论证理性、态度温和,同时又爱憎分明,即便有“学术超男”之类略带嘲讽的标签,但是易教授的学养却是不需怀疑的
  •     买之前被书名吸引了,买来后发现是文章合辑,边骂边看,却越看越发现易中天的文笔好,思想境界高,深得我心,有几篇文章写得真是在我读过之后还暗暗叫好,大呼过瘾。总之,这本书让我对易中天老师的理解就像往装满石子的水瓶里倒上水,丰富了我对易中天老师的理解,使易中天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立体
  •     文人 士人。分清楚主要还是看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人。
  •     文章值得一读,值得推荐。
  •     第一辑还不错
  •     这算是一本易中天的杂谈?我倒觉得更像是本涂鸦,里面有一些吸引人的观点,比如文人、诗人、士人的比较,又比如擦桌子理论的趣解,但偶尔的闪光确实不能掩盖整本书的粗糙,如果每个作者都把自己博客里发表的杂文一股脑儿大包然后改头换面出一本书的话,这样的作者其实也不怎么值得尊敬了。书读完了,觉得买书的钱有点浪费。2016年7月26日
  •     读得让人荡气回肠!
  •     2014年8月30日。
  •     一本检讨自己“文青”,讨伐“文人”的辩论文合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