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边的王朝

出版日期:2013-9-1
ISBN:9787516801194
作者:吴玉才
页数:全二册页

作者简介

蒋家王朝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崛起,到八十年代谢幕,伴随了中国当代历史发展的半个多世纪,蒋家王朝对于中国当代历史的发展和走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风雨飘摇日月如晦的岁月中,蒋家王朝虽然是一个显赫的家族,但却犹如一个建在悬崖边的王朝,虽然华丽夺目,却也危如累卵。
岁月如白驹过隙一般瞬息,历史如流水一样无情。纵观历史,无论多么辉煌的王朝,无论多么显赫的家族,都有谢幕和消失之时。蒋家王朝和历史上所有的王朝和家族一样,随着蒋介石、蒋经国的去世,蒋家王朝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便逐渐衰退;随着宋美龄的去世,蒋家王朝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则宣告彻底结束。蒋氏家族后人也逐渐从政治舞台上隐去,“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相信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对于这个悬崖边的王朝,以及它的前世今生,都会有无尽的了解兴味。本书秉持平实公允的态度,讲述蒋家王朝的前世今生,感慨“人间正道是沧桑”,诚然!

书籍目录

第一章蒋介石的一生
一、从走出乡关到统一广东
1、活跃在辛亥革命
●少年失怙的蒋介石刻苦学习,于1906年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在日本他接触了陈其美等一干革命党人,加入了革命阵营。辛亥革命爆发,蒋介石便义无反顾地回国参加革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二次革命兴起。蒋介石受孙中山委派,在江浙一带活动反袁,发动江阴要塞起义,震动全国。军事失败后,蒋回到上海,开始了与江浙财阀的广泛接触。
●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在广州再举“护法”大旗,蒋介石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然而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蒋只身赴难永丰舰,帮助孙中山脱离险境,从此深得孙的信任。
2、参加统一广东根据地的斗争
●黄埔军校建立,蒋介石出任校长,为国民党打造出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1924年10月,广州商团叛乱,蒋受命带领黄埔军校学生,一举平叛,锻炼了黄埔军,维护了广东革命政府。
●广东革命政府平定商团叛乱之后,形势有所好转,但整个广东的局势并不稳定。蒋介石挥师东征陈炯明,平定杨、刘叛乱,巩固了广东革命基地,为国民政府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第二次东征和南征邓本殷
●1925年7月,成立了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蒋介石在军事上取得了较高的地位。9月,蒋介石作为东征军总司令,再度挥军东征陈炯明,旗开得胜,很快便攻克惠州。
●惠州既克,蒋介石继续东征,基本剿灭陈炯明部队。这时,邓本殷又发动了叛乱,蒋介石南征邓本殷,取得胜利。这标志着广东革命政府彻底消除了地方反动军阀在广东的隐患。
二、北伐战争和反共“清党”
1、国民党新右派的领袖
●蒋介石借廖仲恺遇刺一案,与汪精卫一道排挤胡汉民,挤走许崇智,利用戴季陶,为自己宣传鼓吹,对西山会议派又打又拉,努力为自己谋取私利,提升自己在党内和军中的地位。
●中山舰的正常调动,却被蒋介石视作共产党叛乱。为此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做出了让步,汪精卫被迫出走。蒋一箭三雕,即打击了政敌,争取了个人权力,又仍以公正面目出现,得到谅解和支持。
●鲍罗廷与蒋介石合作,“弃汪联蒋”。而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整理党务案”,打压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为之后的清党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2、率师北伐
●广东国民政府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北伐。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集中第四、第三、第二、第一、第六各军和第五军第十六师第四十六团的兵力,由此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北伐先遣队分途由桂、粤挺进湖南,之后,又兵分三路,攻占长沙,宣告北伐一期胜利。之后,北伐军取得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攻克武汉,剿灭了吴佩孚的主力。
●蒋介石将江西作为北伐的下一步目标,北伐军兵分三路,大获全胜,克复南昌,并一鼓作气,下福建,攻克江苏和安徽,打败了孙传芳的主力,也打击了张作霖。
3、分裂与变节
●北伐的节节胜利,蒋介石地位也越来越高,逐步掌握党、政、军大权,对此各派都十分不满。通过迁都之争,提高党权削弱军权之争,中共、国民党左派与蒋介石的斗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
●蒋介石与江浙财阀、帝国主义列强和帮会相勾结,获得他们的支持之后,为了替即将发动的反革命政变披上“合法”的外衣,假“中监委全体会议”之名“决议清党”,并发表美其名曰为“护党救国”的通电。
●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下令查封各种革命团体,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清党,给革命带来巨大损失,蒋介石终于露出了他反革命的真面目。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1、与国民党内政敌和地方军阀的争斗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在与汪精卫、冯玉祥的斗争中,落了下风,被迫下野。蒋介石乘机出游,争取了美日帝国主义的支持,东山再起,逼走了汪精卫和改组派。
●在召集国民会议和制定约法方面,蒋介石和胡汉民意见相左,蒋介石把胡汉民软禁起来,取得胜利。胡汪联合起来,逼蒋下野,但却因为内部纷争,又让蒋介石重新夺取了大权。
2、荡平地方军阀
●蒋介石拉拢摇摆不定的冯玉祥,取得了对桂系的军事胜利,很快却又和冯玉祥战端再起。蒋介石故技重施,拉拢分化冯玉祥部队内部,打败了冯玉祥,又拉拢了阎锡山。
●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在内外各方的努力下,宣布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其后,冯玉祥又和阎锡山一起,联合反蒋,掀起了中原大战。蒋介石取得张学良的支持,大获全胜。
3、南京政府的运行
●二期北伐结束后,蒋介石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所谓“训政”,实际上就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将国民党置于国家之上。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拥有了极大的权力。
●南京国民政府的体制和制度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体现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分配与机构调整。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五五宪草》,体现了一定的进步倾向。
●蒋介石强化意识形态管理,进行思想管制,加强文化围剿,进行党化教育。与此同时,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系统,加强对国民党、国民政府和军队的控制,严密防范、镇压共产党的活动,强化对民众的统治。
●蒋介石认为取得思想领域中的领袖地位,才能巩固其集权统治,于是发动了新生活运动,提倡改革生活习惯上不卫生、不文明的现象,但事实上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4、十年经济建设
●蒋介石采取了一些有利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减租减息,制定和推行《土地法》,保护国货,改革税制,废除厘金制度,进行币制改革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蒋介石在不改变所有制的经济格局下,希望建立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求得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为此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蒋介石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以蒋、宋、孔、陈为首的官僚资本集团,它大部分是以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出现,成为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严重影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外交政策的调整
●蒋介石上台前后,先是缓和与列强的矛盾,减轻他们的敌意,其后相继联络日本和美国。北伐过程中的外交活动,实际上是国民政府与各帝国主义基于各自利害冲突,进而通过一系列谈判相互妥协。
●1927年7月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活动主要围绕着关税自主权和废除领事裁判权,总称“改订新约运动”。蒋介石的努力,使得国民政府收回了一部分租界,废除了部分领事裁判权,获得了关税自主权。
●尽管苏俄支持中国革命,但为了消除帝国主义的疑虑,也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以及配合国际上的反苏潮流,蒋介石仍然决定对俄绝交,制造了“中东路事件”,与苏联交恶。
四、镇压革命和对外妥协
1、镇压共产党人和打击进步人士
●为了巩固政权,蒋介石大肆“清党”,在全国范围内捕杀共产党人,全国共产党员的人数由国民革命时期近6万人减少到1万余人,许多革命志士不幸遇难,中国的革命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邓演达等左派成立了第三党,发动了一系列反蒋的活动,受到了蒋介石的残酷打击。邓演达被捕后,不为蒋介石的威逼利用所动,最后被蒋介石秘密杀害。
●在文化方面,蒋介石为其独裁统治,致力于文化围剿,打击革命文化,摧残进步团体,迫害进步人士。这使得知识分子与他的关系恶化,最后导致了他们走上第三条道路和与蒋政权的决裂。
2、“围剿”中国工农红军
●蒋介石从1930年10月到1934年10月先后五次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围剿”,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和碉堡政策、封锁政策等手段。
●蒋介石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对中央苏区组织了三次“围剿”,红军则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法,以伏击和奇袭方式打击敌人,伺敌军力量削弱后,再一鼓而歼灭之,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1932年6月,蒋介石再次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在周恩来、刘伯承、朱德等人的指挥下,红军战略正确,英勇善战,纵然蒋介石亲赴南昌指挥,仍不能改变“围剿”失败的命运。
●1933年10月,蒋介石实施第五次“围剿”计划,调集了优势兵力和大量炮火,深入苏区腹地,对瑞金形成了包围态势。10月18日,中央红军被迫决定向西作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从不抵抗到有所准备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寄希望于国际干涉,希望忍辱负重,顾全大局,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呼声下,蒋介石开始表态准备自卫,并派出十九路军进行淞沪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华步伐,蒋介石却继续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引起国内各方面的不满。张学良扣留了蒋介石。在国共及多方的斡旋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答应合作抗日。
●为了抗战,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开展了一系列准备。在政治上,利用各种途径与中国共产党沟通联系,发起新生活运动,培育民族精神。在军事上,整编军队,扩充军备,改革兵役制。在经济上,发展重工业、整修交通、发展农业等。
五、在抗日战争中
1、决心以战求存
●七七事变之后,华北危急!平津危急!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日军的炮火攻陷了平津,还打算进一步占领华北,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在华北大战。其后,军事委员会将全国划分为六大战区,开始着手全盘作战战略的修订,中国政府全面进入战时状态。
●蒋介石制定了持久消耗的战略。淞沪会战一役,拖延了日军的侵华步伐,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逐步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大后方的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为民族生存和尊严而战
●蒋介石向淞沪战场大量增兵,扩大战争,以牵制日军在华北的进攻。国民党军奋勇杀敌,历经三个月,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也为长江下游工厂和物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
●上海失守后,南京被围,日军企图占领首都,迫使中国政府投降。蒋介石下令“短期固守”,然而城破之后,日军制造了屠杀三十万人的惨剧!日军为了打通津浦线,夹击徐州,李宗仁血战台儿庄,取得惨胜。
●蒋介石炸开花园口大堤,用黄河洪水阻挡日军的步伐,但也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之后的武汉会战,中国军队以惨烈的牺牲,为大军战略转移和后方的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艰难的独自抗战
●由于信息传递失误,长沙被焚,民怨沸腾,蒋介石安抚民心,制定下一期的作战计划,与日军激战湘鄂赣,进入了艰苦作战但初见希望的新阶段。
●两广一带陷入苦战,军事委员会判断失误,被日军占得机会,攻取南宁。蒋介石将其嫡系精锐,机械化“王牌军”杜聿明第五军投入战场,誓与日军周旋到底,不料后方交通线被切断,中国守军失利了。
●卫立煌固守中条山,牵制了日军3个师团,为此,日军集结兵力突袭中条山,大败中国军队,此后,国民党正面战场被压缩于长江中游湘鄂赣地区。紧接着,日军发动了二次长沙攻势,双方苦战对峙。
●为了排除国人悲观情绪,蒋介石决定统一全党思想,坚定民众信心,发起了内务整顿和精神动员,鼓舞民众抗战。同时,蒋介石还经略西南,以西北为后方,为持久抗战做准备。
六、大国领袖和抗战胜利
1、与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并称四巨头
●蒋介石与英、美、苏等大国打交道,争取援助,最终取得美国的支持,在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出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国成为四强之一,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中坚力量。
●蒋介石从中国和世界大局出发,出访印度,希望印度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对日作战。然而甘地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英国也未有积极表现,蒋介石出访印度的目标并没有达成。
●盟军开始转入了战略反攻,在这样的形势下,同盟国召开三国(中、美、英)首脑会议,讨论与中国和亚洲有关的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在开罗会议上,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2、中国远征军在缅甸
●缅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抗战大局着想,蒋介石通过加强云南防务,继而遣兵入缅作战,援助英军。
●日本发动侵缅战争,在远征军出征之际,英军消极抵抗,仰光失守,面对形势的突然变化,蒋介石将精锐部署于缅北,持久抗战,既能打击敌人,又可以保障中国的大后方。
●中、英、美三方配合不力,中国遭受巨大损失,近10万精锐部队,折损过半,导致日军完全控制了滇缅公路,切断了西南最大的援华通道。因此新开辟驼峰航线,打通新的交通线。常德会战中,由于得不到友军支援,余程万指挥的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3、从“溶共”、限共到反共
●国共二次合作,抛开过去恩怨,携起手来共御外侮。国共在军事上展开了忻口防御战、徐州会战等合作,在政治上,召开国民参政会,承认了蒋介石为国家和民族的代表,表明了全民族抗战的决心。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掀起国民党内片面抗战与消极抗战,之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声讨。
●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蒋介石把目光放在了战后的独裁统治上,发表了《中国之命运》,并集结大军准备消灭共产党,虽然在国内外一直反对下放弃了进攻,但其司马昭之心已经路人皆知了。
4、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日军大势已去,但仍负隅顽抗,为打通华中华北,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损失兵力60万人左右,约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6000余万同胞沦陷在日军奴役之下,遭受了严重损失。
●1945年,中印公路开通,驼峰航线空运加强,中国开始展开反攻,捷报频传。湘西战役是日本投降前发生在中国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战,以中国军队全胜而告终,日军的末日到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灾难终于结束了。举国上下欣喜若狂,这是近一百年来中国反对外来侵略所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
七、从和平谈判到大决战失败
1、从谈判到驱赶中共代表
●抗战胜利,为解决国内问题,毛、蒋在重庆展开了谈判。国共双方经过艰苦的马拉松式的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又在美国顾问马歇尔的调停下,签订了整军协议。
●日军战败,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接受大法”,各地军阀和官僚却大肆“劫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而山城重庆完成了其战时首都的使命,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要还都南京了。
●政协会议的种种决议刚刚出炉,便被国民党当局践踏,公开撕毁。国民党在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进攻共产党的军队。马歇尔赶来调停,然而蒋介石驱逐中共代表团,进攻延安,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了。
2、从全面内战到全面失败
●共产党在军事上对国民党的进攻坚决反击,在政治上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双方在东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后国共各自占领城市农村,各有损失,基本战成平局。
●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先后向中原、苏皖、山东、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等解放区大举进攻。从战争进行的总体形势上来说,军事形势对蒋介石来说是在向坏的方向变化。
●经过近一年的全面进攻,蒋介石不仅未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反而损兵折将,只好被迫改变为重点进攻。可是蒋介石越打越弱,共产党越打越强,蒋转攻为守,中共则占了主动。
3、战略防御和战略决战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华东野战军、太岳兵团、山东兵团等,纷纷出击,打垮了蒋介石的“分区防御计划”,蒋又推行起“重点防御计划”来。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民党只能固守几个战略要点。蒋介石重兵把守济南,加强防御工事,却被华野攻破,极大打击了“重点防御计划”,使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为三大战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辽沈战役,毛泽东运筹帷幄,林彪罗荣桓指挥得力,首先攻取锦州,占领北宁路锦州、山海关段,关闭东北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攻占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这对蒋介石是一大打击。
●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60万人与蒋介石70万人打响了淮海战役。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俘获敌人55?5万余人,打开了通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的门户。
●150万解放军投入平津战役,采取隔而不围或围而不打的方针,将傅作义的60万部队分割包围在5个地区。天津失守后,在强大的武力压迫和政治攻势之下,傅作义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
八、全面崩溃和逃离大陆
1、政治经济的总崩溃
●蒋介石军事上失败,政治上的日益独裁,国民党的逐渐退化和失去民心,也使统治合法性丧失,民众在全国广泛的范围内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加速了蒋介石的败亡。
●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蒋介石单方召开了制宪国大,通过了伪宪法,力促国民党在选举中巩固既得优势,以民主之体,执掌政权,行一党专政之实。之后,蒋介石还通过行宪国大,当选了“总统”。
●为了“副总统”的选举,属意孙科的蒋介石和对“副总统”志在必得的李宗仁关系交恶。经过四轮选举,李宗仁终于当选“副总统”,但蒋桂矛盾也进一步加深了,成为压垮蒋介石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国统区的经济日趋崩溃。国民党政府滥发钞票,发行金圆券,搜刮财产,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搞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人民不干了。
2、再次下野与重返政坛
●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不断失败,遭到了美国和桂系的联手“逼宫”,他不得不引退下野。然而他却在溪口老家幕后操控,看到国民党军队败绩连连,气急败坏,又要赶回上海部署战斗。
●蒋介石咬牙打了淞沪之战之后,却发现美国没有援救的意思,失望之余,放弃了上海,布防台湾门户福建。然而不到10天,福建就解放了,蒋介石的东南防守宣告失败。
●华南无望,蒋介石又寄希望于西北。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指挥下,歼灭胡宗南主力,消灭马步芳、马鸿逵两兵团,绥远董其武和新疆陶峙岳相继通电起义。至此,蒋介石在大陆只剩西南一隅了。
●在统战工作的努力下,国民党元老程潜起义,蒋介石失去了湖南。他嘱托白崇禧守好西南,但四野在林彪的指挥下,彻底捣毁了桂系,解放了广西全境,白崇禧不得不逃往台湾。
3、凄然离开大陆
●蒋介石逃到重庆指挥战局,然而好景不长,入川解放军攻势凌厉,重庆很快就将失守。带着悲切的离愁别绪,蒋介石带着蒋经国,与国民政府一起逃到了成都。
●胡宗南希望放弃成都,到西康、云南固守,而蒋介石却希望四川地方实力派刘文辉、邓锡侯能死守四川。然而,刘、邓也抛弃了蒋介石,宣布起义,反戈一击。
●在成都的蒋介石,众叛亲离。防守成都北大门的李振原打算起义,后方云南的卢汉也拒绝蒋介石政府迁滇,万般无奈之下,蒋介石于1949年12月10日坐上飞往台湾的飞机,从此再未回过大陆。
九、退守台湾岛
1、所谓的“保卫大台湾”
●大陆军事溃败后,蒋介石将其主力部队撤退到台湾和东南沿海的厦门、舟山等一系列岛屿上,到1950年8月,解放军打下这些岛屿,将蒋介石压缩到了台湾和澎湖列岛一带。
●为了巩固在台湾的统治,蒋介石大力进行社会秩序整顿,他成立了“台情会”等一系列情报组织,颁布戒严令,交由蒋经国负责,在台湾实行特务恐怖统治,准备以台湾为“反共复国”基地。
●蒋介石在台湾实行高压白色恐怖,大量无辜民众被投入监狱或杀害,对社会的控制十分严密。
2、国际“反共防线”的建立
●1949年7月到8月,蒋介石出访菲律宾和南朝鲜,组织反共联盟,并希望美国能参加。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蒋政策发生了改变,重新卷入中国事务,从而也挽救了蒋介石的命运。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其利益,美国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虽然“防卫”台湾,却对蒋介石参加朝鲜战争,以求把战争扩大化的请求一再拒绝。
●经过多次讨价还价,美台签署“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决心协防金门、马祖,以巩固台、澎的地位,至此,蒋介石才算放下心来,也使台湾问题日益复杂化。
●1953年韩国总统李承晚访台,开始了蒋介石建立“反共同盟”的努力。随后,所谓“亚洲反共同盟”和“世界反共同盟”建立,但始终没有建立起蒋所期待的“世界反共体系”。
3、“反攻复国”的梦想
●蒋介石在台湾复出后,几番检讨自己在大陆的失败。他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三民主义信仰的动摇和国民党党德的丧失,为此,他发动改造运动,试图把台湾变成“反共复国”基地。
●蒋介石总结失败的原因,提出要用三民主义在理论上反攻大陆,他大肆宣扬“四维八德”和“知难行易”的思想,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多次提出反攻大陆的计划,然而都停留在了纸面上。
●蒋介石利用潜伏在大陆的特务和大陆周边溃败的散兵游勇发起“反攻复国”,这些力量很快就被人民解放军消灭了。一江山岛、大陈岛之战,金门炮战,使得蒋介石明白军事上的反攻是不可能成功的。
十、在台湾去世,但悬棺未葬
1、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
●蒋介石从大陆带去的大量财源,加上美援和华侨的捐款,为台湾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国民党政府逃台后,推行“三七五减租”的土地改革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吸取了大陆失败的教训后,蒋介石在台湾进行金融改革,改革币制,实行高利率政策和黄金储蓄政策,加强外汇管理。此外,还整顿税制,发行公债,压缩财政支出,使台湾的财经走上正轨。
●从1953年至1960年为台湾的工农业平衡发展时期,这期间以农养工,以工促农,发展进口替代工业,鼓励民企。从1960年至1972年,为工业起飞阶段,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2、“外交”上陷入困境
●蒋介石撰写了《苏俄在中国》,进行反共宣传。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苏、美三国关系变化莫测,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台、苏眉来眼去,中美走到了一起,蒋介石夹在大国中间,陷入困境。
●老牌大国英国在1950年率先承认了新中国,1964年中法建交,又给予蒋介石重大打击。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加、意等国也纷纷和中国建交,连日本也抛弃了“老朋友”蒋介石。
●蒋介石在美国组织了“中国游说团”,企图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1971年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尼克松从全球争霸的战略出发,决心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对华政策。1971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申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彻底打碎了蒋介石“反共复国”的梦想。
3、将台湾传给儿子
●蒋介石为了将江山传给儿子蒋经国,他先是清除反对势力,打击吴国桢、孙立人等元老,巩固独裁,将蒋经国安排进权力中枢,为其接班扫清道路。
●蒋介石逆历史潮流,违背宪政,多次“连任”总统,遭到了雷震等人的不满和反对。他们在《自由中国》杂志上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还打算组党参政,被蒋介石逮捕,交由军事法庭审判。
●在蒋介石的安排下,陈诚、严家淦等人成为“花瓶”,蒋经国出任握有实权的“国防部长”,“辅导会副主任”,“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职,步步高升,做好了父传子的准备。
●随着年龄的增长,蒋介石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于1975年4月5日逝于台北,灵柩暂厝于慈湖。蒋去世后,台湾当局大办丧事,为之筹建“中正纪念堂”。

内容概要

吴玉才,安徽长丰人,1964年生,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近年来,在《光明日报》《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悬崖边的王朝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