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544715256
作者:[英国]迈克尔·坦纳
页数:118(中)+110(英)页

作者简介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学几乎完全被世人忽视;此后,他逐渐成为各类人争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对尼采思想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尼采当年曾有预见:“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本书通过对尼采生平与著作的探究,揭示了尼采思想中固有的模糊与歧义,并对百年来人们对尼采作品的诸多误读进行了梳理。
坦纳的这本书作为通往尼采哲学的桥梁非常实用……简洁,不枯燥,不学究……这种简洁而又具有高度批评性的读物,将激起读者对酒神进行真正的哲学观照;在今天,人们对酒神自说自话,却忘了酒神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偶像或神。
——《哲学教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尼采之形象
第二章
悲剧:诞生、死亡及复活
第三章
幻灭与隐退
第四章
道德及其不满
第五章
唯一不可或缺之事
第六章
预言
第七章
占据制高点
第八章
主人与奴隶
第九章 用锤子进行哲学思考

编辑推荐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学几乎完全被世人忽视:此后,他逐渐成为各类人争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对尼采思想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尼采当年曾有预见:“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牛津通识读本:尼采》通过对尼采生平与著作的探究,揭示了尼采思想中固有的模糊与歧义,并对百年来人们对尼采作品的诸多误读进行了梳理。坦纳的这本书作为通往尼采哲学的桥梁非常实用……简洁,不枯燥,不学究……这种简洁而又具有高度批评性的读物,将激起读者对酒神进行真正的哲学观照;在今天,人们对酒神自说白话,却忘了酒神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偶像或神。——《哲学教学》

内容概要

作者
Michael Tanner 哲学家、歌剧评论家,剑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终身研究员。研究领域:19世纪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尼采;作为文化现象的瓦格纳;艺术哲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当代思潮。著有《叔本华》(1999)、《尼采》(2000)、《瓦格纳》(2008)等。
序言作者
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随感集《人与永恒》等,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坦纳的这本书作为通往尼采哲学的桥梁非常实用……简洁,不枯燥,不学究……这种简洁而又具有高度批评性的读物,将激起读者对酒神进行真正的哲学观照;在今天,人们对酒神自说白话,却忘了酒神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偶像或神。  ——《哲学教学》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与此同时,尼采成为二战后欧洲(在那里尼采从未丧失体面)存在主义者和现象学派持续研究和征引的对象。1960年代和1970年代,尼采逐渐成为批评理论家、后结构主义者和解构主义者关注的焦点。当后两个学派在美国立足进而大行其道之后,尼采再次被认定为启发两种思想的主要源泉。一些分析哲学家也发现,尼采并非如先前想象地那样与他们的旨趣相去甚远。出于学术圈中典型的互惠互利的动机,这些学者将他们的一些见解的萌芽归功于尼采,与此同时,通过引用尼采的权威他们进一步确立了自己对这些思想的贡献。如今,由于尼采对各种反差极大的思想以及反思想学派的吸引力,尼采研究正在蓬勃兴起。几乎确凿无疑的是,每年出版的有关尼采的书籍超过了关于任何其他思想家的。佯称尼采完全不愿看到这样的现状是徒然无益的。尼采在世时几乎完全为人忽视(除非另作说明,本书所言的在世都指在1889年之前,那年尼采精神失常,距他逝世还有十一年)。尽管尼采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愤懑,正如几乎任何事都不会使他愤懑,但世人的忽视确实使尼采陷入困境,因为他相信自己可以向同时代人传递真理,这些人正在因为忽视这些真理而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是尼采最精确的预言之一。然而,对打着他的旗号完成的著作或做下的事,他定会嗤之以鼻;学术圈对他的学院化改造的成功,尽管不像尼采所遭受的其他改造那么惊人,但从尼采的角度来看一定极像是最终的失败,因为他无论如何不愿被学术界所同化,在学术界,任何事物都只供讨论而不会付诸行动。

图书封面


 尼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虚无】尼采主要关注的是人生的根本性痛苦,即生命意义之缺失,这既是折磨他自己的最大个人问题,也是他后来定义为虚无主义的最大时代问题,而他寻求的则是一种能够为生命创造意义的文化,或者退而求其次,一种勇于担当生命之无意义的文化。“是痛苦的无意义,而不是痛苦本身,构成了长期压制人类的灾难。而禁欲主义理想给人类提供了一种意义……一种对虚无的欲求,一种对生命的反感,对生命最基本的先决条件的反感,但它是并且仍将是一种意欲……宁可让人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求。”以上是尼采最后一本原创著作的结尾。【道德】在从《曙光》到较晚期的《论道德的谱系》一系列著作中,尼采致力于分析历来道德对抗痛苦的各种方式。其中,有两种基本方式最值得注意。一是同情,即企图通过剥夺个人在痛苦面前的尊严来消除痛苦。二是禁欲主义,即企图通过扼杀生命的本能来消除痛苦。《人性的,太人性的》副标题为“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曙光》的副标题为“论道德的偏见”。《曙光之中》,尼采就道德目的——究竟是为了可能的最长时间的生存还是人类最有可能的非动物化——进行了讨论;而若以“幸福”为衡量标准,那么应该是最高水平,还是平均水平,那又是另一个问题。再退一步,又为什么实现幸福的途径是道德呢?基督教的许多神学家认为,道德是一个自足的体系,或可说建立于理性之中,其基础可被证实。“所有伟大的事物都通过自我征服的方式导致自我的毁灭……规律的制定者最终也听到了召唤:向你自己制定的规律屈服吧……”《道德》【艺术】尼采关心的是伟大而不是善,二者的区别在于,伟大包含着对痛苦的肯定和有效利用,善则一味企图消除痛苦。在《快乐的科学》(作者视为“尼采最令人振奋的一本书”)中,他描绘了他心目中的伟大,便是“赋予个性一种风格”,艺术地规划自己天性中的长处和弱点,甚至使弱点也悦人眼目。另一种表达是,“要成为生活的诗人——尤其是成为最琐细、最日常的生活的诗人”。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新的道德,就是要做一个能够自我支配的强者,包括支配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痛苦,以此来使生活变得美好。也许仍然可以把这看做一种审美人生观,但显然已经脱尽了《悲剧的诞生》中那种生硬的形而上学逻辑。“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世界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自我批判的尝试》因为音乐的缺席,你才并不认为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尼采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位洞悉酒神世界的人,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他不是一个犹豫者,而是一个绝望者。叔本华认为音乐可以让我们直接领悟意志的发展变化,因为音乐不以概念为中介。“悲剧神话所唤起的快感,与音乐中不谐和音所唤起的快感有着同一个根源。酒神冲动及其在痛苦中所感觉的原始快乐,乃是生育音乐和悲剧神话的共同母腹。”《悲剧的诞生》【驯服】人类进化的奇特的限制性,它的踌躇犹豫、迟滞耽搁、频繁的倒退以及交替循环,都立足于以下现实:群畜(herd)的服从能被最大限度地遗传下来,并且以命令的艺术作为代价。如果人们想象这个本能可以走到肆无忌惮的地步,那么,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发号施令者或独立的人。或者,如若确实存在这样的人,他们也会因败坏的良心而受苦,而为了能够下达命令,他们就不得不将欺骗加于自身:这里的欺骗指的是,他们自己也只是在服从。实际上,这种情况正存在于今天的欧洲:我称之为发号施令者的道德虚伪。他们知道没有别的办法在他们败坏的良心面前保护自己,除了摆出较古老的或更高级的命令(祖先的、宪法的、正义的、法律的甚至上帝的命令)执行者的姿态,或者甚至从群畜的思维方式那里借来群体的准则,例如,表现为“民族的第一公仆”或“公共福利的工具”。另一方面,在当今之欧洲,牧人(herd-man)把自己说成是唯一被允许存在的一种人,将他的各种品质作为人的真正美德,即公德心、慈善、体谅、勤奋、温和、谦虚、克制、同情,由于这些特性,他是温顺的、平和的,并且对群畜有用。然而,就在领袖和带头人被视为不可或缺的这些情形下,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将聪明的牧人联合起来以取代它们:例如,一切议会政体都有这个起源。尽管存在着这一切,对于这些如群畜一般的欧洲人来说,一个绝对命令者的出现是多么好的祝福,是无法忍受的负担下多么大的解脱。拿破仑的出现所造成的影响便是最近的一次充分证明:拿破仑影响下的历史,几乎就是这整个世纪在它最有价值的人身上和最有价值的时刻中所达到的较大幸福的历史。【同情】针对被同情之人,尼采指出,同情者扮演了“命运的角色”,他们从未想到,遭遇痛苦之人其实需要痛苦。【查拉图斯特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明显是对《圣经》的戏仿,书中包含诗歌,且每章结尾都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重复。“何谓超人,超人乃尘世之意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个神秘的“众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 从反面说“永劫回归”的幻念表明,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依,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它象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某次战争,某次未能改变世界命运的战争,哪伯有十万黑人在残酷的磨难中灭绝,我们也无须对此过分在意。 然而,如果十四世纪的两个非洲部密的战争一次又一次重演,战争本身会有所改变吗?会的,它将变成一个永远隆起的硬块,再也无法归复自己原有的虚空。 如果法国大革命永无休止地重演,法国历史学家们就不会对罗伯斯庇尔感到那么自豪了。正因为他们涉及的那些事不复回归,于是革命那血的年代只不过变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轻,吓不了谁。这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与那个永劫回归的罗伯斯庇尔绝不相同,后者还会砍下法兰西万颗头颅。 于是,让我们承认吧,这种永劫回归观隐含有一种视角,它使我们所知的事物看起来是另一回事,看起来失去了事物瞬时性所带来的缓解环境,而这种缓解环境能使我们难于定论。我们怎么能去谴责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呢?昭示洞察它们的太阳沉落了,人们只能凭借回想的依稀微光来辩释一切,包括断头台。 【露·莎乐美】露·莎乐美是俄国贵族,先后被尼采爱慕,成为里尔克情妇,成为弗洛伊德门徒。弗洛伊德曾经大加赞美过她在肛门性欲领域的发现。有一张在尼采强烈要求下拍摄的奇怪照片:莎乐美坐在牛车上,拿着鞭子作势要鞭打尼采和雷。奇异地侧面呼应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老妇人对查拉图斯特拉说的那句臭名昭著的话:打算回到女人身边去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尼采通过好朋友雷向莎乐美求婚,遭到拒绝,且发现莎乐美和雷的关系非常好,这一极具打击性的事件发生之后,尼采开始写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认为该书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书,前三部出版后,无甚反响,第四部只好于1885年由其自费出版。【人道】任何人若把人类的历史当成自己的历史加以感受,就会普遍体悟到各色人物的忧伤:顾虑自身健康的病人,回忆青春之梦的老者,失去恋人的情郎,理想正在消逝的殉道者……然而,如果一个人承受了,如果一个人能够承受这形形色色、不可胜数的忧伤……如果一个人能够让自己的灵魂担负这一切——人性中所有的最老、最新之物,失败,希望,征服,胜利;如果一个人能够将所有这一切集于内心,压缩为一种单一的情感,那么,就会产生人类前所未有的幸福:一种充满力与爱、泪与笑的神圣幸福。这幸福宛如夜间的太阳,一直馈赠着它那永不枯竭的财富,并将其倾入海洋,仅当此时,最贫穷的渔夫也能划动着金色的桨,感到自己最为富有,就像太阳一样!这神圣的情感将被称为——人道。《快乐的科学》【欲望】人可以从欲望中拯救自己,首先可通过选择不会带来这种感觉的状态;其次可以通过理解它的傲慢和愚蠢:欲求某种事物与它的实际状况不同,就意味着欲求所有的事物都不同——这包含了对整体的谴责性批评。但是生命自身就是这样的一种欲求。《强力意志》
  •     【虚无】尼采主要关注的是人生的根本性痛苦,即生命意义之缺失,这既是折磨他自己的最大个人问题,也是他后来定义为虚无主义的最大时代问题,而他寻求的则是一种能够为生命创造意义的文化,或者退而求其次,一种勇于担当生命之无意义的文化。“是痛苦的无意义,而不是痛苦本身,构成了长期压制人类的灾难。而禁欲主义理想给人类提供了一种意义……一种对虚无的欲求,一种对生命的反感,对生命最基本的先决条件的反感,但它是并且仍将是一种意欲……宁可让人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求。”以上是尼采最后一本原创著作的结尾。【道德】在从《曙光》到较晚期的《论道德的谱系》一系列著作中,尼采致力于分析历来道德对抗痛苦的各种方式。其中,有两种基本方式最值得注意。一是同情,即企图通过剥夺个人在痛苦面前的尊严来消除痛苦。二是禁欲主义,即企图通过扼杀生命的本能来消除痛苦。《人性的,太人性的》副标题为“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曙光》的副标题为“论道德的偏见”。《曙光之中》,尼采就道德目的——究竟是为了可能的最长时间的生存还是人类最有可能的非动物化——进行了讨论;而若以“幸福”为衡量标准,那么应该是最高水平,还是平均水平,那又是另一个问题。再退一步,又为什么实现幸福的途径是道德呢?基督教的许多神学家认为,道德是一个自足的体系,或可说建立于理性之中,其基础可被证实。“所有伟大的事物都通过自我征服的方式导致自我的毁灭……规律的制定者最终也听到了召唤:向你自己制定的规律屈服吧……”《道德》【艺术】尼采关心的是伟大而不是善,二者的区别在于,伟大包含着对痛苦的肯定和有效利用,善则一味企图消除痛苦。在《快乐的科学》(作者视为“尼采最令人振奋的一本书”)中,他描绘了他心目中的伟大,便是“赋予个性一种风格”,艺术地规划自己天性中的长处和弱点,甚至使弱点也悦人眼目。另一种表达是,“要成为生活的诗人——尤其是成为最琐细、最日常的生活的诗人”。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新的道德,就是要做一个能够自我支配的强者,包括支配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痛苦,以此来使生活变得美好。也许仍然可以把这看做一种审美人生观,但显然已经脱尽了《悲剧的诞生》中那种生硬的形而上学逻辑。“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世界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自我批判的尝试》因为音乐的缺席,你才并不认为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尼采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位洞悉酒神世界的人,意识到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他不是一个犹豫者,而是一个绝望者。叔本华认为音乐可以让我们直接领悟意志的发展变化,因为音乐不以概念为中介。“悲剧神话所唤起的快感,与音乐中不谐和音所唤起的快感有着同一个根源。酒神冲动及其在痛苦中所感觉的原始快乐,乃是生育音乐和悲剧神话的共同母腹。”《悲剧的诞生》【驯服】人类进化的奇特的限制性,它的踌躇犹豫、迟滞耽搁、频繁的倒退以及交替循环,都立足于以下现实:群畜(herd)的服从能被最大限度地遗传下来,并且以命令的艺术作为代价。如果人们想象这个本能可以走到肆无忌惮的地步,那么,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发号施令者或独立的人。或者,如若确实存在这样的人,他们也会因败坏的良心而受苦,而为了能够下达命令,他们就不得不将欺骗加于自身:这里的欺骗指的是,他们自己也只是在服从。实际上,这种情况正存在于今天的欧洲:我称之为发号施令者的道德虚伪。他们知道没有别的办法在他们败坏的良心面前保护自己,除了摆出较古老的或更高级的命令(祖先的、宪法的、正义的、法律的甚至上帝的命令)执行者的姿态,或者甚至从群畜的思维方式那里借来群体的准则,例如,表现为“民族的第一公仆”或“公共福利的工具”。另一方面,在当今之欧洲,牧人(herd-man)把自己说成是唯一被允许存在的一种人,将他的各种品质作为人的真正美德,即公德心、慈善、体谅、勤奋、温和、谦虚、克制、同情,由于这些特性,他是温顺的、平和的,并且对群畜有用。然而,就在领袖和带头人被视为不可或缺的这些情形下,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将聪明的牧人联合起来以取代它们:例如,一切议会政体都有这个起源。尽管存在着这一切,对于这些如群畜一般的欧洲人来说,一个绝对命令者的出现是多么好的祝福,是无法忍受的负担下多么大的解脱。拿破仑的出现所造成的影响便是最近的一次充分证明:拿破仑影响下的历史,几乎就是这整个世纪在它最有价值的人身上和最有价值的时刻中所达到的较大幸福的历史。【同情】针对被同情之人,尼采指出,同情者扮演了“命运的角色”,他们从未想到,遭遇痛苦之人其实需要痛苦。【查拉图斯特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明显是对《圣经》的戏仿,书中包含诗歌,且每章结尾都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重复。“何谓超人,超人乃尘世之意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个神秘的“众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 从反面说“永劫回归”的幻念表明,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依,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它象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某次战争,某次未能改变世界命运的战争,哪伯有十万黑人在残酷的磨难中灭绝,我们也无须对此过分在意。 然而,如果十四世纪的两个非洲部密的战争一次又一次重演,战争本身会有所改变吗?会的,它将变成一个永远隆起的硬块,再也无法归复自己原有的虚空。 如果法国大革命永无休止地重演,法国历史学家们就不会对罗伯斯庇尔感到那么自豪了。正因为他们涉及的那些事不复回归,于是革命那血的年代只不过变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轻,吓不了谁。这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与那个永劫回归的罗伯斯庇尔绝不相同,后者还会砍下法兰西万颗头颅。 于是,让我们承认吧,这种永劫回归观隐含有一种视角,它使我们所知的事物看起来是另一回事,看起来失去了事物瞬时性所带来的缓解环境,而这种缓解环境能使我们难于定论。我们怎么能去谴责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呢?昭示洞察它们的太阳沉落了,人们只能凭借回想的依稀微光来辩释一切,包括断头台。 【露·莎乐美】露·莎乐美是俄国贵族,先后被尼采爱慕,成为里尔克情妇,成为弗洛伊德门徒。弗洛伊德曾经大加赞美过她在肛门性欲领域的发现。有一张在尼采强烈要求下拍摄的奇怪照片:莎乐美坐在牛车上,拿着鞭子作势要鞭打尼采和雷。奇异地侧面呼应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老妇人对查拉图斯特拉说的那句臭名昭著的话:打算回到女人身边去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尼采通过好朋友雷向莎乐美求婚,遭到拒绝,且发现莎乐美和雷的关系非常好,这一极具打击性的事件发生之后,尼采开始写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认为该书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本书,前三部出版后,无甚反响,第四部只好于1885年由其自费出版。【人道】任何人若把人类的历史当成自己的历史加以感受,就会普遍体悟到各色人物的忧伤:顾虑自身健康的病人,回忆青春之梦的老者,失去恋人的情郎,理想正在消逝的殉道者……然而,如果一个人承受了,如果一个人能够承受这形形色色、不可胜数的忧伤……如果一个人能够让自己的灵魂担负这一切——人性中所有的最老、最新之物,失败,希望,征服,胜利;如果一个人能够将所有这一切集于内心,压缩为一种单一的情感,那么,就会产生人类前所未有的幸福:一种充满力与爱、泪与笑的神圣幸福。这幸福宛如夜间的太阳,一直馈赠着它那永不枯竭的财富,并将其倾入海洋,仅当此时,最贫穷的渔夫也能划动着金色的桨,感到自己最为富有,就像太阳一样!这神圣的情感将被称为——人道。《快乐的科学》【欲望】人可以从欲望中拯救自己,首先可通过选择不会带来这种感觉的状态;其次可以通过理解它的傲慢和愚蠢:欲求某种事物与它的实际状况不同,就意味着欲求所有的事物都不同——这包含了对整体的谴责性批评。但是生命自身就是这样的一种欲求。《强力意志》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其實,這不是尼采,而是“尼采”,吧。(另,是時候進行英文原著閱讀訓練了……然而英文部分幷沒讀)
  •     条理清晰,简单明了,梳理了一下尼采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当入坑指南。
  •     不算通识,也可能是我笨
  •     精品书系,写的很好,翻译的也十分到位,通俗易懂,满意。
  •     感觉并不是很适合做入门…各章节不像一般导读一样介绍学说的关键词,有点get不到重点,而且作者个人的阐述占比较大,比较适合对尼采思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后读,而且最好还是在读过一部分原典的基础上,对尼采零基础的人来说,入门最佳还是重庆出版社那个系列里的导读尼采。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这算是一个尼采思想史和精神史的概论,对准备开始攻读原著的人很有帮助。
  •     译文同样晦涩 不适合入门
  •     太薄了,其它还行。
  •     这个书还是挺好的。但内容不太适合初学者。
  •     看来不是为初学者准备的。
  •     书拿到了,质量非常不错。这个系列的书都是国外的大家写的,经由国内的学术界顶尖翻译。非常值得收藏的一套书。内容是严肃的,文字可是一点也不枯燥。能学到不少东西。
  •     这根本不是一本导读吧。。如果不是对尼采思想有相当了解很难读懂。文风透彻睿智,启发颇多。
  •     ⊙_⊙
  •     应该加个副标题:作为批判性评价的导论。有的地方不看尼采原著的确不甚了了。温和派实在无法赞同尼采狂放激进的论调,但是尼采骨子里真的激进么?如果对一切价值一视同仁,“这种崇高与冷漠麻木毫无分别”。
  •     质量很好,没什么说的,对亚马逊一直很放心
  •     没想到竟然硬生生地读完了。感谢尼采大叔。。
  •     想用如此短的篇幅介绍完尼采本就是天方夜谭,但作者的确够水平也够用心,只是不知与尼采本意相去多远。
  •     读读 睡睡 拖拖 延延 终于明白自己所知甚少,学习之路任重道远
  •     虽说是“牛津通识读本”,但是感觉一点也不通识,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在说啥,只有少数有共鸣和闪光的地方……
  •     这个牛津通识读本。
  •     我感觉离题远了 然后 不那么懂
  •     倒是序言写的更好!
  •     “他对尼采最广为传颂的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评价颇低,责备其戏仿《圣经》的预言式文体背离了一向具有的嘲弄与试探的风格,并导致了后来者的可笑模仿和狂热崇拜。”这段让我想起了某art。。。
  •     有关尼采,我只看过三个不同版本哲学史里的尼采部分、周国平两本,很有兴趣想了解,可是看这个(中文版)思维跟不上。2星属于认知感受打分。继续找一些适合入门的尼采读本。
  •     阅读体验实在不愉快。不管作者自身的研究有多么高深,作为通识读本,此本的评价只能是不合格。英文未读,不加评论。中文翻译蹩脚与否且不去说,读起来不痛快的句子太多,难免让人困扰。让凡人记得的哲学家往往有口号式的似是而非的箴言,尼采则尤为擅长于此。如此混乱又有趣的神经病,竟然能被此本介绍的这么闷气,也真是活见鬼。
  •     结构和文笔还好,但是引用的尼采原文和作者的文笔真是云泥之别。换了我根本不会有勇气下笔。
  •     你要回到女人身边去吗 别忘了拿你的鞭子
  •     本书逐一评析了尼采重要的几本著作,是牛津哲学家系列里作者主观色彩比较浓重的一本。可能要评说尼采,不加一些个性的东西在里面,对尼采强调生命和风格,会是一种辜负吧。
  •     一个良好的反面教材
  •     书本有中英文对照,且内容值得一看。总有收获。
  •     这翻译......Why make a principle of what you yourselves are and must be?
  •     从未读过尼采,感觉作者的解读太多了,不能当作一本导论书。
  •     前中后英的小书,牛津通读本印刷很好,挺喜欢。全面介绍本人和思想的一本书,可以充分了解此人
  •     一点也不通识,而是以研究者的视角. 查拉图斯特拉 尼采最著名
  •     到现在这套书里文笔最晦涩的一本,不觉得这是好事……
  •     之前对尼采没有任何了解,没有资格评分。差不多还记得一点,就是尼采的思想永远在面对痛苦。其实这本书真的打破了之前对尼采的很多幻觉,感觉之前多多少少误解了他。但是我还是想把勃兰兑斯的那本尼采也找来看一看。
  •     周国平先生编译的很好
  •     (第一次在牛通见到这么稳健畅快的文风)作为一本入门书,作者更倾向于进行独立评鉴而不是介绍——怪不得读完以后有点开始怀疑人生……我就说难道尼采入门书不都是让人相信人生吗?
  •     前半本不错,一些解读颇精准,后半部的批评显示作者依然只是个哲学教授。那些逻辑清晰的质疑用于尼采身上,只能将其简化为一堆精彩但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
  •     这本书的问题在于:他的理解是对的,但是他不是导读……没读过尼采的人读他这本就是一头雾水地读一头雾水,读过尼采的人读他这本觉得像在读他的读书批注+摘抄+读后感……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我开始以为是周国平翻译的,结果只是写了篇序。
  •     作为导读来讲肯定不好,何况尼采才不需要导读。不过似乎可以作为尼采文本的启发来看,作为启发的两个原因是:作者自己提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回答;读书的责任在我不在它。 嗷……英文部分我看不懂
  •     英文部分没看。 对尼采的禁欲主义有了理解和认同。也认同作者所说着人们对非正式文稿对衍生而导致的不尊重。 不过从这个意义来说,没有对卡夫卡的不尊重就没有现代文学了。
  •     篇幅不长,双语对照,适合对术语名词较多的学科做基础知识的科普
  •     就⋯⋯太浅了
  •     是痛苦的无意义,而不是痛苦本身构成了长期压制人类的灾难
  •     虽是入门书,但谈得颇有深度。作者敢于独立思考,对尼采的一些著作和观点,有不同于流俗的判断。值得一读。
  •     追求意义的人被意义掏空,所以你能承认生命的毫无意义吗?生命只是在宇宙的永恒流变中无限次重复。尼采说是,对一切毫无意义说是,从而成为超人。 看到第五章的时候差点崩溃。此书是不学究,以适应尼采的杂乱和随处生发,作者同样简洁评述,没有系统理路,跟着尼采的随处感发零散评论。于是作者没有系统观点,看不到对尼采的哲学史意义,对尼采哲学的深层本质的宏观把握。而这些可能是对尼采思想的外部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真正理解尼采并感同身受,但我同样不承认作者有此感受力。
  •     感觉不是introduction,是review,还是很谨慎的review。可能是尼采本身的作品原因,零零碎碎的
  •     非常棒的尼采作品导读。
  •     尼采跟川普好多相似,他做不了艺术家,只能是艺术评论家。可是谁又不想从一元视角看待存在。
  •     看不懂。。。
  •      天哪,这个人!作为一个搞古希腊哲学的看现当代哲学,真像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直面现代派画作,大叫衰弱神经的平静被惊扰。海老爷子说得对,Nietzsche hat mir kaputt gemacht.
  •     想要表达的还是挺清晰的。
  •     作者对每部尼采著作都有所阐发和论述,译笔尚可,但不太适合作为入门读物,因为尼采是极少数几位思想不成体系甚或混乱的哲学家之一,所以概述和评论起来也难免零散琐碎,被其非线性却又包罗万象振聋发聩的行文所带偏,趋于主观化。对尼采有意或无意的误读曲解也由此甚嚣尘上。
  •     读不懂,但无疑,这其中的东西就是哲学,也许是我太心急。找个公开课看看试试。
  •     后记二莫名其妙地开始发起了疯(x)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