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支语录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7-2-1
ISBN:9787100022927
作者:尼采
页数:349页

作者简介

尼采的一部主要著作,便是这《苏鲁支语录》,甚为鲁迅所欣赏。鲁迅最初加以翻译,用的是文言,题曰《察罗堵斯德罗绪言》,是第一卷《序言》的前三节。那译笔古奥得很,似乎是拟《壮子》或《列子》。以原著的思想及文采而论,实在类乎我国古代的“子书”。宋五‘子’尚不在其列。这是华文第一译。后来鲁迅再度翻译,用的是白话,从新开始,止于《序言》的前九切,题曰《察拉斯忒拉的序言》,后附注解,刊于一九二O六年《新潮》杂志第二卷第五期。此后有郭沫若的译本,题曰《察拉斯屈拉图如是说说》,亦止薄薄一本,似是节译。后下鲁迅属徐梵澄将全书四卷译出,交郑振释出版,时在一九三五。书名乃鲁迅所定,郑振释还作了一页序言,便是书端这序。郑序中说还有楚曾先生的一译本,当时未便出版两种译本,是以未取。此外另有高岸先生的译本,似乎后不皆已行世。此译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译本流传。
《苏鲁支语录(精)》假托拜火教先知苏鲁支的口气,用散文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彻底的反传统的哲学思想。

书籍目录

绪言 序言 前言 卷之一 卷之二 卷之三 卷之四 著述年谱 附录

编辑推荐

《苏鲁支语录》书名乃鲁迅所定,郑振释还作了一页序言,便是书端这序。郑序中说还有楚曾先生的一译本,当时未便出版两种译本,是以未取。此外另有高岸先生的译本,似乎后不皆已行世。那幺,此译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译本流传。

前言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苏鲁支语录》(Also SprachZarathustra)刊行于1884年。全书凡四卷,以富于诗趣的散文,写出他的“哲学”。这是一部语录,托为一位波斯的圣者苏鲁支,向他的门徒和人民们训说的;所谓“超人哲学”便是他所宣传的东西。尼采他自己对于《苏鲁支语录》有一段自白:    “在我的著作中,《苏鲁支语录》占一个特殊的地位。我以这著作,给人类以空前伟大的赠礼。这本书,声音响彻了千古,不单是世界上最高迈的书,山岳空气的最真实的书——万象、人类遥远地在它之下——亦且是最深沉的书,从真理之最深底蕴蓄中产生,这是一种永不涸渴的泉水,没有汲桶放下去不能满汲着黄金和珠宝上来!”    “他所升降的云梯,没有边际,他比任何人已经看见更远,意愿更远,并去得更远”。(Ecce Homo,楚曾译文)    他自己又说过:“人如不自愿闭其智慧,则对于发自苏鲁支之歌——鹰雕之歌——必须给与适当的注意。”    他所注意的是“将来”而不是“过去”。“哦,我的兄弟们,你们的高贵不当向后流盼,乃是向前凝视!你们当爱着你们的孩子们的国土——在最遥远的海上没被探险过的国土!让这种爱是你们的新的高贵吧。我吩咐你们向着那里扬帆前进!”    这便是苏鲁支——尼采——所呼号着的话。    这部译文是梵澄先生从德文本译出的,他的译笔和尼采的作风是那样的相同,我们似不必再多加赞美。    在我们得到梵澄先生的译本之后,楚曾先生也以他的另一部全译本交给我们,很可惜是不能再在这里刊出了,对于楚先生,我们谨致敬意和歉忱!    郑振铎    1936年

内容概要

作者:(德国)尼采 译者:徐梵澄

章节摘录

卷之一  精神之三变    我为你们陈述精神的三种变迁: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化为狮子,狮子怎样终于变为婴孩。    坚强底负重底精神,涵藏着诚敬,则有许多严重底负担,其坚强有望于重者,至重者。    什么是重的呢?坚韧底精神这么问,则跪伏如骆驼,希望满驮于背。    最重的是什么,英雄们?坚韧底精神这么问,使我将其负载,欣幸我的坚强。    岂不是自卑,而自损其高傲?自示愚蠢,而自诎其聪明?    或者是从我们的事业离开,当其庆有成功?登高山,试探其试探者?    或者是以知识的茅草与橡栗为卡长,为真理之故使灵魂饥饿?    或者是生疾病,屏绝慰安者,与聋者为友,那永远听不到你所需要者的人?    或者是自没于浊水,倘若是真理之水,而不屏斥冰凉底蛙,热底蟾蜍?    或者是爱着蔑视我们的人,向魔鬼伸手相握,倘其正要恐吓我们?    这一切艰重皆由坚韧底精神负起:如骆驼,负重向沙漠奔去,他如是奔往他的沙漠。    但在最寂寞底旷野中,发生第二种转变:精神要在此变为狮子,他要夺取自由,自为他的旷野之主。    他在此将寻其最后底主子:与之为仇,仇其最后底上帝,与大天龙争胜负。    那大天龙,精神所不再称为主子与上帝者,是什么呢?这天龙名叫“你当”。但狮子的精神说“我要”。    “你当”阻于中途,金光灿然,一鳞介动物,每一片鳞上辉煌着金色的“你当”!    千秋的价值显耀于此龙鳞,龙中最强力底龙便如是说:“一切事物的价值——在我身辉煌。”   “一切价值已经造成,而一切造成的价值——便是我。诚然,不应再有‘我要’怎样了!”天龙作如是说。    兄弟们,缘何需要精神中的狮子呢?那负重的动物,退避,诚敬,有何不足呢?    创造新价值——狮子也许还不能,但创造着新创造的自由——凭狮子的威力可以做到。    为自己创造着自由,加义务以神圣底否认,则需要狮子,兄弟们。    为自己取得新价值之权利——这于一坚韧而且诚敬底精神,成为最可怕底攘取。诚然,于他这好像劫掠,一种劫掠底猛兽的行为。    他曾以为这“你当”至神至圣,爱之:现在必在此神圣中也看到了任意与狂放,他将从其爱好中夺取自由,要夺取则必成为狮子。    但是,兑弟们,请说出婴孩又何以能狮子之所不能呢?何以猛悍底狮子必化为婴儿呢?    婴孩乃天真,遗忘,一种新兴,一种游戏,一个自转底圆轮,一发端底运动,一神圣底肯定。    是呀,兄弟们,为创造的游戏,必需神圣底肯定,精神于是需要其自我的意志,失掉世界者要复得他自弓的世界。    我已指示你们精神的三种转变:精神如何变成骆蛇,骆驼如何化为狮子,狮子怎样终于变为婴孩。——    苏鲁支如是说。那时他在一个城里留连,城名花牛。    道德讲座    有人告诉苏鲁支一位智者,善说睡眠与道德的理论,因此甚受旁人的尊敬与供奉,一般的少年皆坐于他的讲席前。苏鲁支也去听讲,和一班少年一同坐在那讲席前。智者便作如是说:    对睡眠尊敬,自羞!这是第一要义!避开那班失眠与夜间不睡的人!    偷儿对于睡眠犹且羞怯,他时常在夜里轻轻窃盗。但不知羞耻的是守夜者,无耻地负着他的号角。    睡眠不是小玩艺,为此应需整天醒悟。P19-21

图书封面


 苏鲁支语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个翻译得最具酒神精神!就是一曲酒神之歌!看看那最开始的部分吧!苏鲁支向日球作如是说:“伟大的星球!倘若不有为你所照耀之物,你的幸福何有?!十年间,你在此照上我的崖穴,想你已必倦于光明,必倦此修途,设若未曾有我,及我的飞鹰与长蛇。但每日早晨我们等候你,揖取你的丰余而向你祝福。看啊!我餍足了智慧,如采取了过多密的蜜蜂,我需要那向我求索之手!我愿意赠与,分给,直使人群中的智者重欢其愚庸,贫者更欣其富足。于是,我必须降至深渊!如你在夜间之所为,没入大海之后,而犹布光明于彼土!你这太过丰盛的星球!我必须像你一样坠落,如我欲下往之地之人群所云。然则祝福我吧!你宁静的眼光,可以观莫大之幸福,而不生嫉妒之眼。祝福满饮的深杯啊,金波从而泛溢,随处映着你欢乐的容辉!看啊!这杯将更倾完,苏鲁支将更为凡人了。”
  •     【转载自www.xschina.org】圣哲徐梵澄詹志芳   1982年初,我们一家三口从友谊宾馆搬到团结湖社科院宿舍楼。对门住着长期侨居印度刚回国不久的徐梵澄先生,他是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研究员。徐先生那时已年过七旬,但是身体非常硬朗,一副金丝眼镜架在高高的鼻子上。他身材瘦高,外出时手里定持一根stick,不是因为步履艰难,而纯粹是一种派头。他在家里每天抽四次pipe,从未见他抽过纸烟。没有烟丝时,他就把纸烟的纸剥掉,将烟丝放入烟斗。徐先生每天准时起居做事,下楼取报,外出散步,有些英国人的教条和德国人的刻板。   他刚搬来时,不大和邻居来往。1982年的夏天,我们全家去北戴河度假,买回一个很漂亮的草编门帘挂在门上。第二天,他出门看见后,端详了一会儿,对我说:"我在德国学习过艺术,对艺术我还是知道一点的。"从此,我们开始了近20年的交往,直到2000年3月6日他91岁时突然病故。   鲁迅的恩谊   缘是对邻,进而有缘向他问学但先生一直客气地称我这个小于他一半年纪的学生为大姐,也逐渐对这位独身而居的大学问家有了更多的了解。徐梵澄先生原名琥,字季海,谱名诗荃。他是湖南长沙东乡人,生于1909年10月26日。徐氏在当地为大族,族中多读书人,善书画;但是,为官却都做不大。徐先生一生远离官场,淡泊人生,专志于人类精神哲学的研究,人称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极为难得的圣哲。   徐先生是家中季子,自幼颖慧,在家塾中读《四书五经》,是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壬秋的再传弟子。小学时,毛泽东教过他两三年地理。后在长沙有名的雅礼中学读书。1927年考上了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后来我看到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人员常来请教他问题,他总是无私地给予帮助;我又看到不少介绍他的文章,才知道我的对邻在年轻时曾与鲁迅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在鲁迅的日记和书信中出现很多的徐诗荃就是他,老出版家赵家璧认为他是一位受到鲁迅宠爱的学生。在我的好奇下,他才给我讲了鲁迅对他的恩谊。   1928年5月15日,他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听鲁迅先生的讲演《老而不死论》之后,把自己的笔记寄给鲁迅先生校对,自此开始与他所心仪的青年导师鲁迅通信。后来,他投稿于鲁迅主编的《语丝》,揭露复旦大学内腐败黑暗的现象,因此遭到当局的嫉恨,鲁迅先生也受牵连,成为后来复旦大学出身的CC派分子借故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的事由。然而,鲁迅先生与这位有思想的青年来往却更加密切了。   1929年8月,徐先生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该校是世界十大名校之一。在海德堡大学,他主修哲学,因对艺术感兴趣,又选修艺术史,并学习了木版画和铜版画。那时,鲁迅先生正努力于把世界优秀的文学和版画作品介绍到中国,就委托他代为选购作品。据鲁迅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我,现馆藏的现代德文书刊和版画,一大部分都是经徐先生精选邮寄的;80年代博物馆还发现了他寄赠鲁迅先生的他自己习作的版画作品,其中包括一幅中年鲁迅像,刀法粗犷有力,很有特色。经版画史家考证,认为这些是中国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的版画作品,因此他们称徐先生是中国新兴版画创作第一人,他为发展我国版画和现代文学艺术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徐先生说起鲁迅保存了他的青年时代的版画、诗作和书信时,不由显露出意外的惊喜和感激之情,不过,对一切赞誉之词,他总是淡淡地不予宣扬。显然,诗和画已不是他的正业,其实已溶入他的生活和精神中,每天工作之余,书字作诗、绘画篆刻便是他最大的乐趣。在他近90岁时,他自费印刷了一百多本线装诗集,名为《蓬屋诗存》,收入了他自30年代以来创作的500余首旧体诗,记载了他独特的心灵历程。   他学有所成,却未能取得博士学位。1932年8月在他做完博士论文要答辩时,因父亲病重匆匆赶回中国,可是父亲已经去世。此后,他得不到家里的资助,没有再回德国。他留在上海创作杂文,经鲁迅先生推荐在《申报》和《自由谈》上发表,因文笔和思想形似鲁迅,嗅觉不灵的反动文人以此攻击鲁迅。徐先生至今仍有歉意地说:"鲁迅先生为我挨了不少骂。"那时,他与鲁迅都对德国现代主义哲学家尼采的思想颇有兴趣,他译了一部尼采自传体作品,鲁迅积极地把它介绍给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赵家璧,还亲自承担起校对工作,1935年署名梵澄的《尼采自传》,是我国从原文译出的第一部尼采著作。鲁迅又建议他翻译尼采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苏鲁支如是说》,徐先生知道这是一部意义深奥,语言诗化的著作,不禁犹豫地问:"译了谁出版呀"鲁迅介绍他去找主编《世界文库》杂志的郑振铎。但年轻的梵澄竟向郑振铎提出要求:译完一卷刊登一卷,付一卷的钱。郑振铎心里有些嘀咕,如果译了一半,不译了怎么办于是问鲁迅,鲁迅深知梵澄其人自视颇高,有尼采气,也就不置可否地说:"他还提条件呀"结果,徐先生如约分期译登了全书。郑振铎向读者推荐说:"这部译文是梵澄先生从德文译出的;他的译笔和尼采的作风是那样的相同,我们似不必再多加赞美。"全书很快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采用鲁迅所定的书名《苏鲁支语录》。同时,又出版了他译的另外两部尼采著作《朝霞》和《快乐的知识》。这些译著直至今日,仍为尼采研究者和翻译界视为最具尼采文风的佳品。可惜,日寇的侵华战争打断了他的翻译计划,他辗转于湘黔滇渝道上,先后在昆明的中央艺专教艺术史和中文,任教于重庆中央大学,充任中央图书馆编纂,编辑《图书月刊》等。   现代唐僧   徐梵澄先生的生活道路多有不幸,却也多有幸。1946年他受教育部的委派到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讲授中国佛学家欧阳竟无的学说,后被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弃之于异国。困顿的生活反倒促使他决心去南印度贝那尼斯深造梵文,这原因还得从鲁迅说起。早年,他曾在书摊上看到鲁迅先生出资为母亲生日刻的经书《百喻经》,因此常向鲁迅请教一些佛教问题,先生也细心地给他解释,还开了书单让他去读。从此,他逐渐对佛学感兴趣,在他写给鲁迅先生的诗里有"辟佛有心存硕果,安禅无意惹氛矣。女娲未补唐天处,觅取芝兰次第培。"我猜想是鲁迅先生在跟他交谈过程中,透露出对唐朝佛学翻译的遗憾,使他产生了"补唐天"的宏愿。他终于如愿在佛教的发祥地潜心学习研究印度哲学、宗教、梵文,时间长达33年。我说他是现代唐僧,他却对我说:"印度是个大国,中国也是个大国。印度可以不懂中国。可是,中国不能不懂印度。"   为了这一心愿,他进入印度圣哲室利阿罗频多与圣诗泰戈尔,圣雄甘地并称"三圣"学院。在那里,他认识了在西方极其有名望的院母Mother。这是一位让徐先生一生敬佩的法国妇女,她本名Mira,但大家称她Mother,西方人意谓神圣老母。Mira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哥哥是阿尔及利亚的总督,她却舍家来到东方,钻研东方神秘的宗教和一些功法,颇得神力。有一次,徐先生胳臂痛了好久,Mother知道后,点了他一下,他的胳臂就好了,以后再也没有痛过。Mother在西方影响很大,到现在每年都有上千的人从世界各地去学院参观她住过的地方,不少人还要求留下来。徐先生在印度时出版了四本从法文翻译的《母亲的话》,在中国也出了一本。Mother爱护徐先生像自己的孩子,她为他创造很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分给徐先生12间大房子,委任他为学院的国际教育中心华文部主任实际工作人员只有两个,又给一万港币让他在香港购买华文铅字,印刷他认为有用的作品。虽然,学院里没有工资,生活清苦,可是徐先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充分利用学院的收藏,遍识对佛教有重要影响的古印度吠檀多精神哲学《奥义书》百余种,陆续译出自古推重的50种。他又翻译佛教重要典籍《安慧〈三十唯识〉疏释》,印度教的经典《薄伽梵歌》和伽里大萨的《行云使者》等。已逝的学院创始人室利·阿罗频多是一位不平凡的革命者和精神哲学家,他的学识在欧美也颇有影响。徐先生发愤要让中国人也了解他,陆续翻译了他的重要著作《综合瑜伽论》四部、《赫那克莱妥斯》、《神圣人生论》、《薄伽梵歌论丛》等。鉴于西方对于印度的了解多于中国,他又积极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用英文编写了《孔学古微》、《小学菁华》等。在印度他大约出版了20本书,可谓纯真的中印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但是他的书大都是学院出版的,中文书籍仅在东南亚、港澳一带流通。他对故国的思念越来越浓重,何时才能让祖国人民看到他为他们做的工作呢我问过徐先生:"您什么时候想回国的"他说:"我有三次想回国。第一次在50年代,我和Mother说了我想回国的想法,Mother说我离开会后悔,她也会后悔让我走了,我就没有回来;60年代,我又一次提出来要回国,Mother大怒说:'你不能去'我又不能离开。"我说:"Mother救了你,否则,你可能躲不过'反右'和'文革'。"徐先生说:"Mother有许多渠道,知道中国的事情。我从来没有看见她生过那么大的气,我也就不敢再提了。直到Mother96岁去世后,印度人掌权,将大房子收回去,把铅字都熔掉。"徐先生已忍无可忍。那时有人想让他定居香港,他不愿,要回大陆。他没有中国护照,通过中国驻印度大使馆,还有朋友出资帮助,他才于1978年回到祖国。他说到当时的感觉时说:"我真想哭呀,我离开祖国53年了。"   1978年回国后,他被聘为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他几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工作,克服种种困难,陆续整理出版了上述旧著,有的还得以再版。1984年出版的《五十奥义书》不仅再版,荣获翻译成果大奖,还被台湾翻版,被评为我国的学术瑰宝;他早年翻译的尼采著作也一一重新出版。除了旧著外,他又致力于著述,1994年出版的《陆王学述》,以现代精神哲学的理念重温宋明儒家陆九渊、王守仁一派的"心学";1996年又出版了《老子臆解》。他用英文著译的书则有《周子通书》1978、《肇论》1985、《唯识菁华》1990。有人要为他集印30年代发表的百来篇杂文,但他却引鲁迅的话说:"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他只选印了一本涉猎很广,见解独特的小书《异学杂说》1988。在当今学术著作出版难的情况下,他回国20年来也出了20多种书,平均每年出一本书,可见他的学术品味已越来越被国人赏识。但他的一肚子学问似乎还未尽"性"发挥,在他85岁前后又开始了他的另一项久已孕育的大计划--译注佛教密乘真言,即把《大藏经》中原据古梵语音译的密教咒语,释出它的真意,解开禁锢人们精神的千年之谜。另外他计划重新翻译《圣经》等。   徐先生曾研读《圣经》、《古兰经》、《大藏经》等世界宗教经典,他研究的宗教有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有南亚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有中国道教、儒教等等。这位现代唐僧又是一位了不得的语言学家,他精通英文、德文、法文、梵文,还学过希腊文、日文、印度文等。所以,他可以同时用几种文字校对同一本书。他对古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喜爱,他爱中国古文、古诗、古字、古画。也爱外国的古文、古诗等。徐先生在学术研究上是无畏的,再硬的骨头他也要啃。他的中国古文功底深厚,他的译著多采用诗化的古典白话文。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对应出印度古经书的味道。十几年前,他对我说:"现在翻译的《圣经》都有些错误。可惜中国没有一部用与《圣经》同时代的古文翻译的《圣经》"。可惜,由于长期简朴独居的生活,导致他严重的营养不良,终因肺部严重积水而撒手人寰,未能完成他的大计划。   徐先生一生都在世界的思想宝库里寻找人类崇高精神的宝藏,他为祖国翻译了大量的德国、法国、印度的精神哲学的经典,旨在汇通世界不同的精神现象和世界观,以达到相互理解和渗透的圆融境地。   挚友和忘年交   梵澄先生不爱社会交际,但是他有一二相交甚深的挚友和一群忘年交。   冯至先生是他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时的同学,两个人有60多年的交情。可是,碰到一起经常为学问的问题争论不休。徐先生说:"我们是三天一大闹。"在冯先生去世前,他们俩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就是某学者的名字最后两个字母是er还是re,他们定好找到作者的签名为准,可见两个学问家做学问之认真。他听说许多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他曾几次关心地问冯至与贺麟两位老友受到什么折磨了,两位老先生谁都没有说一个字。我在有些书上看到冯至先生挨斗的记述就拿给他看,他看了以后很难过。   他是一个十分念旧的人。抗战初期,徐先生在湖南,冯至先生在上海。有人批评徐先生的翻译有错,冯至先生就写文章说没有错冯先生是德国承认的大学者,德国曾给他颁过四个奖。事情过后,才有人告诉徐先生这事。徐先生对我说了许多次:"冯至替我打了两个月的笔墨官司呦。"   他回国后,也一直受到冯先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曾为巨著《五十奥义书》的难以出版而苦恼,冯先生得知后即写信给社科院院长胡乔木,才使这部世界哲学、宗教的经典得以和中国读者见面。冯先生一家都把徐先生视为亲人,有一次冯先生和夫人去德国领奖,当时外汇有限,可是,他们还是为徐先生买了他最爱的烟丝。逢年过节,他们都不会忘掉徐先生。有一年的除夕,我去徐先生家看他过年的东西准备好了没有。他家没有半点过年的气氛,伴着楼下稀疏的炮竹声,他一人在摆棋谱。这时,两个十几岁的后生小子,蹦着跳着进了屋,叫着:"徐公公,过年好,我外公外婆请您去吃年夜饭。"说着两个人七手八脚地帮徐先生穿上大衣,一边一个架着徐先生呼啸而去。第二天问了徐先生才知道是冯至先生的两个外孙。   徐先生曾作七言律诗《访友人归书感》,最后两句云:"祝君寿如金石固,如日如月如川水",就是对冯至先生的祝愿。1993年冯至先生去世时,徐先生哭了。他又和我说起他说了许多遍的那件往事:抗日战争刚开始,徐先生回到了湖南老家,那时,冯至先生的家乡北平已经沦陷,他就把从德国带回来的宝贵书籍寄往长沙托徐先生保存。没想到国民党为了抵挡日寇的进犯,放火烧了长沙城。徐先生的家被烧光了,当然冯至先生的书也一同烧掉了。"嗜书如命"的冯至先生知道后,却再也没有和徐先生提过书的事。徐先生每每说起这件事,就说:"冯至人好哇,厚道。"   徐梵澄和冯至1931年在德国海德堡   在徐先生最后一次住院前,他几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为冯至先生写墓碑。他改写了好几次,还让我看,征求我的意见。对于书法我是外行,常常评论不到点上,徐先生也不恼,反而耐心地给我讲,如,"那一笔是古法,不容易得"等等。他爱冯至先生,他要用最美的字永远地纪念这位好朋友。徐先生和冯至先生的感情胜过亲兄弟。   贺麟先生也是徐先生在德国时的同学,也学哲学。贺麟先生知道徐先生回国后,需要用书,就将自己多年的藏书无私地借给徐先生,其中有许多成套的线装书和德国带回来的原版书;还把一架德文打字机借给徐先生。为了朋友做学问方便,贺麟先生真可谓慷慨大度。从徐先生回国后,他和冯至、贺麟三个老朋友每年都要到日坛公园里的一家餐厅聚一次,每次,徐先生会高兴好一阵。有一次,吃饭回来他对我说:"我不如贺麟呀。服务员把给邻桌做错的一盘菜给了我们,贺麟拿起筷子就吃,我就做不到。"他们三人的经历和性情多有不同,但诚和爱使他们结成了天长地久的友谊。   虽然,徐先生去德国最早,可是他年龄最小。贺麟先生和冯至先生在前几年先后去世,徐先生每每想起好朋友,回忆起他们在一起快乐的时光,就不禁凄然。   不过,他还有一群经常来看望他的忘年交。他称冯至女儿冯姚平为"明星学生",因为早年住在冯家时,教过她练毛笔字,她从小学习好,也是工作和治家的能手,徐先生每年做衣服都要请已经是司长的冯姚平帮忙;冯姚平也是得了好茶即送徐先生品尝,去德国探亲一定给徐先生带来烟丝和咖啡,亲如父女。在北京,还有他惟一的远房外孙女姜丽蓉一家,凡是家中杂务乃至某些繁简字体的校对工作,他都要请丽蓉夫妇帮忙;他们也以外祖父的道德文章为榜样,在徐先生逝世后,宗教所把徐先生的遗产赠给丽蓉两万元,她一分不留都按照徐先生的遗愿捐给了宋庆龄基金。宗教所的办公室主任李毓凤则在生活上给于徐先生许多帮助,老人每次看病住院都由她接送;所里分鱼虾,李毓凤有时还做好了给徐先生送来。老人对她十分信任,当他病危时见到她,禁不住握着她的手,深情地说:"我们是20年的朋友啊"   平时来向徐先生问学的中青年学者就更多了。前几年,《读书》杂志编辑赵丽雅常来向老先生约稿并成为他的知友,她和她的上海朋友陆灏为徐先生出版竖排繁体字的旧体诗集《蓬屋诗存》出了不少力,先生常常为此念旧。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姚锡佩在年节时也常来和老人会餐,有一次我问徐先生:"介绍你的文章,哪篇最好"他说:"他们写的,大都是他们自己的感觉,有的与我无关。姚锡佩写的较实际。"原来那只是一篇简介他生平、著作的千字文。徐先生还有一些跟他学习梵文的二三十岁的"小朋友",如北京大学东语系的杨嵋和她的丈夫及朋友们,他们都十分崇敬先生,为挽救先生宝贵的生命,积极访医问药;先生的猝死,他们忍不住失声恸哭,痛悼失去了一位良师。外传徐先生脾气古怪,其实,他是一位仁蔼平易的学者。   我家先生廖秋忠是研究语言学的,他和徐先生同一年回国定居。自从和徐先生做了邻居后,他每次出国出差,也会像待家里人一样给先生带份小礼物;还时常与徐先生探讨学问。徐先生之于我则是亦师亦友,徐先生教过我古文和国画。因为我学的是计算机软件,文字功底差,又不用功;还经常去住院开刀,一刀开下去就是半年下不了床,但先生仍经常鼓励我。1991年,我先生突然去世,徐先生看见我,举起紧攥的左手说:"勇猛要勇猛。"后来,看我老是责备自己,就对我说:"人生就像一本书,没有一本书是没有勘误表的。你的勘误表是短的。"我豁然开朗,从忧郁的心情中挣扎出来。   我们楼里的人都仰慕徐先生,像院部副秘书长孙耕夫先生、日本所何方先生、哲学所蒙登进先生、语言所丁声树先生一家都成了先生的好友。但是不少人又都苦于听不懂他的长沙官话,大翻译家董乐山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我告诉他徐先生的话没有那么难懂。一天,他下决心去看望徐先生,两人说了几个来回实在是无法沟通。最后,两个中国人只好借用英语,结果交谈甚欢。后来,董先生跟我说徐先生的英语真好。董先生是翻译《西行漫记》和《第三帝国的兴亡》等著作的大翻译家,他的作品语言精练犀利。他说徐先生英语好,那就绝不是一般的好。   勤奋博学,不慕名利   徐先生的博学,源于勤奋。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喝一杯咖啡,就背梵文。天亮了以后,他在晒台上做一套自己编的操。然后,在客厅里抽一斗烟,休息一下。到了八九点钟才吃早饭。早饭吃过,就到北屋做正事,或写书或翻译,一直到12点才停止工作。然后,在客厅看报纸。一点左右吃中饭。小睡一小时,又起来抽一斗烟,再工作。晚上,通常不工作,除非稿子催得紧。他为了保证身体健康多做工作,在印度时,经常在40多度的高温下疾走。他在最后两年,常常抱怨说自己老爱困,我说:"你困了就睡吧。"可是,他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就喝浓咖啡提神。   30年代徐梵澄赠鲁迅先生诗   我问过他:"你是怎么学梵文的"他说:"我最初是在印度泰戈尔大学时学的。我是作为教授去的,我教人家中文,人家教我梵文。每天学半天,学得苦呀。梵文是要背的,现在我每天早上还要念一段梵文呢。"他在90岁以后去住医院,每天早上还要背梵文。他曾经给我背过,实在像一种歌,很好听。他过世后,我帮助整理他的遗书,看到他从印度带回来被虫蛀满窟窿的梵文书上,有他用英文写的整齐的注解。他是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与印度古代圣人交流的人,也是中印文化交流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后人很难再达到他的高度了。   徐先生也有很好的数学功底。他在与我闲聊时说过,他在印度几十年,没有中国的年历,他就自己计算。有一年,别人说他算的春节差了一天;后来,有人从香港带回日历,才查明他是对的。他还对我说过埃及是太阳历,中国是月亮历,最精确的是玛雅人的太阳历与月亮历结合的历法。   他还告诉过我,在德国留学时,他的教授跟他说:"学习是为了活着,不是活着为了学习。"可我看他到90多岁了,还是活着为了学习。1984年,我的女儿几个月的时候,经常去他那边玩。有一次,他对我说:"我要是没有看见你女儿呀,我都不知道我是死了还是活着。"他都钻到书里去了。在他80岁的时候对我说:"我要封笔了。"过了没有半个月,他又开始写东西。我说:"你不是要封笔了吗,怎么还写呀"他说:"那我一天到晚干什么呀"我说:"你就每天画画、写字、刻图章。"他说:"那不是成了玩物丧志了。"   徐先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严,包括自己的学说。有一次,他对我说:"我的《老子臆解》出了这么多年,怎么没有一篇批评的文章呀,有些地方我都看出不妥,怎么就没有人写文章呢。"我心想,在当今有几个人能完全领会他的学问呢他和那些批评不得的人形成多大的反差呀。   徐先生为人清高孤傲,不慕名利。他对我说:"我最解放,因为我不要名也不要利。"他确实说到做到,以他和鲁迅先生的关系和学问,或可得到各种头衔,可是他经常躲着不见各种宣传媒体。近10年,他经常却酬,也就是不要稿费。   1998年肿瘤防治宣传周,我和朋友策划给癌症病人开三场音乐会,但经费不够。他知道后马上捐出1000元,捐献者中他是捐的最多的一位。回来后,我对他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出名,就在音乐会上说,是一位89岁的老人捐的。"他说:"这都不必说。"他去世后,从遗物中发现他有多种捐款收据,这些事他从来没有对我说过。   徐先生也有在别人看来古怪的地方。比如,离我们楼几十米的地方建了三座二十几层的新大楼,因为扰民发给每户1000元。他认为这钱不应该要,就捐给了希望工程。还有,《文汇读书周报》每年送他一份报纸,他却非要自己订,认为报纸应该自己订。   他的家中除了电灯、电话,电冰箱冯姚平要他买的,再无电器。他的生活非常简朴,除了爱吃肥肉外,在饮食上别无挑剔。他让我给他补了好几次磨破的毛衣袖子,现在很少有人穿这么破的毛衣了。徐先生虽然是常常穿着破旧的衣服,可是,他身上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   但他又不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有一次,徐先生送给我东西,我马上又还他些礼。他就对我说:"你看泉水清不清呀,清澈见底。大江大河混不混呀,泥沙俱下。可是,泉水清得连条小虾也没有。大江大河呢,浑浑沌沌,泥沙俱下,可里面什么都有。人做事就要有气魄,不要只注意小事,才能够成大事。"我是在他那里上的第一堂哲学课。   徐先生的一生都在追求人类的精神解放。他有幸接触到世界精神哲学的精华--尼采和室利阿罗频多;他又有鲁迅和Mother思想的真传,造就了一位道德文章具佳的国宝级大学者。我有幸和他成为邻居,他的为人和学问为我所敬仰。我愿世人更多地了解这位埋头学问的现代圣哲。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不好意思,听的模模糊糊,虽然看了一部分《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是还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关于中了尼采的毒,但是却忘了尼采的警告,我不清楚,作者是想如何表达。请指点……
  •     寓意
  •     没读完,没读懂。
  •     诗一般的语言,蕴含的却是让尼采自己都无法参透的哲学理想。。。。
  •     徐先生的版本值得一生推!
  •        阅读时间:2014-1-1始,2014-1-5终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往地狱的路,通常由善意铺就。如果我没有经过思辨形成自己的三观,满脑子只有政治正确,与人为善,听从过来人的指导或建议(这些建议往往带有强迫性和“不听从就是不聪明不识好歹”的嘴脸),爱我的人让我背负了沉重的十字架,我想自行安排生活,哪怕后果惨烈我也愿自己承担。对,我愿晚景凄凉而不要儿孙满堂,因这儿孙满堂是你们给我规划的人生。
      
       查拉图斯特拉说,人是可以也是应该被超越的,人需要超越的归根结底是他自己。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三观,自己的常识,自己的勇气,自己的谦逊,自己对自己的反省和批判。
       前半部分看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不可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沾沾自喜;赠予是荣幸,接受赠予反是对赠予者的极大同情。
       后半部分对宗教和欧洲反讽更多,看的不是很明白。
      
       查拉图斯特拉很情绪化,和信徒或世人交谈时,经常会因为对方的一句话而对其前后态度判若两人,每次读到他大喜大悲的时候会有些抓狂,就想问尼采:你是几个意思啊?现在你是在阐述还是反讽啊喂????
      
       我因为赶时间看这边书时有些囫囵吞枣,有些地方不求甚解,可能后面会重读一遍。
      
       这书可能适合一切想精神独立但又没有什么“精神内涵”的同仁,柴静的《看见》里有前辈批评新人:你们总说限制你们的思想自由,可是你们有思想吗请问?(大意)
       我们总要有些自己的想法才好意思去表达自己。
  •     古雅
  •     本来有些想打折扣,但是当时我在书店就看到剩一本了的感觉和观赏时候的惊艳快乐没法忘怀,要知道最喜欢的是鲁迅的文言翻译版,其次是徐先生,民国味道和紧凑性质都比今天翻译的苏鲁支好的多
  •        对知乎该问题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005152/answer/20000578?group_id=109554046#comment-50737323
      
      华中吃饭大学 陈芝
      
      
      谢邀。
      
      
      我觉得尼采是一个在误解与认同的两极相互徘徊的人物,在华师我见到了许多认同尼采的学生,但他们眼中的尼采肯定不是我知道的尼采,而我知道的尼采是不是历史上的尼采我又不敢确定。他们读尼采读成了神经病,而我读尼采却读成了伪施派。因此回答这个问题,以我的水平很可能见笑于大方之家。但是既然被邀请了,出于消灭零回复的惯性,姑且抛砖引玉,请诸位行家不吝赐教。
      
      
      在我看来,尼采之所以被广泛认同,一是时代大气候的风雨际会,哲人在林中路跌跌撞撞,些许身影恰巧映入民众眼帘;二是因为尼采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我们最多只能勉强称之为诗化哲学,而各种诗化哲学都比较好懂,与我们生活离得更为贴近,能够切中人的情感,类似的还有叔本华。转引我一个专精康德的女神的看法,与诗化哲学相比,他们的上源康德、黑格尔等人就不那么受欢迎了,后者一是言语晦涩、体系庞大,二是因为更为严肃,立足点也更高,乍看之下与我们生活情感太过疏离。十个外行读哲学八个恨不得都巴在叔本华和尼采身上,如果海德格尔不是因为同样很晦涩,想必他也会成为三大民工哲学家之一。这两个因素的合力,让尼采成为人类世界最知名的哲学家之一。
      
      
      
      尼采在西方最早得到推崇,源于散文社会的出现,史诗社会趋于退散,现代科技的兴起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作为代价我们却只能面对钢筋水泥的丛林,过着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生活。人口的暴增,无数的生面孔超过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上限,情感在自我驯养当中被压抑,曾经被认同的价值在这个剧烈变动的年代被蔑视。“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一切陪伴人们走过千年岁月的旧规则在这唯一埋人的地方被打碎被动摇被消解。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价值重估,不过是顺乎天命,应乎人事罢了。
      
      
      或许中国人很难理解“上帝死了”在尼采心中的分量,因为中国有宗教,但没有一神教传统,所以无法理解尼采的宗教体验。尼采是个体价值的终极支持者——个体价值是基督教带给我们的,基督教是非常个人主义的宗教, 而尼采是基于上帝已死,个人被大众淹没的现状,求索于后基督教的个体价值命运问题。尼采反基督教,反不反基督,只是自己想成为基督,否则也不会说《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第五福音书了。当我们翻开《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这本诗歌,千万不要忘了尼采重复过无数次的隐喻,哲人被大众放逐,庸众在广场群蝇的孳生里自甘为末人,跪舔科层制官僚国家施舍的微末嗟来之食,在部落野蛮-封建自由-文明启蒙-平等专制-福利帝国-费拉顺民这条不该有的歧途上跌跌撞撞,“极端诡诈残忍怯懦犬儒,从嘲笑道德、天真、同情心获得最后满足,视无耻为机智灵活足羡。最终,愚昧、勇敢、正直征服者席卷而来,感到脚下并非人类,善者不过家畜、恶者纯属虫豸。”
      
      
      十九世纪末叶一切非理性主义学说的兴起,都是在力图摆脱末人与历史终结的阴暗图景。尼采只是其中最强有力的一位,尼采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极为矛盾的。他一方面要挽救资本主义的没落,一方面力图抵制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大发展。但是尼采并没有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于是只能以权力意志的非理性癫狂让自己陷入疯狂当中。在十九世纪初二十世纪末,这对古老的欧罗巴可能还算不上问题,虽然浸染上了末期文明的症状,只是病在肌理,未必不可治疗,欧陆的文人知识分子依然有他们璀璨的现代文明可以自傲。但是一战和二战摧毁了他们的自信,打断了欧洲人的脊梁骨,为满足战争需要而不得不施行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主义加深了科层制对欧洲的阉割。“今夜全欧洲的灯火都熄灭了”,茨威格无比怀念昨日那美好的世界,却无能为力只能选择在巴西与妻子一同双双自杀,就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隐喻。斯宾格勒感慨西方的没落,和注重当下,活一把就死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就是对大时代的反应。然而可笑的是,后现代主义衮衮诸公看到了尼采对现实的反抗,并采用了尼采的非理性主义,自命尼采的当然继承者,却忽略了尼采对末人的唾弃,最终成为了末人和东方邪恶帝国的帮凶,当真是买椟还珠。
      
      
      在中国,尼采的命运更是啼笑皆非了。虽然在晚清-民国和八十年代各有一次尼采热,但中国人对末人的感触同样不深,因为吏治社会长大的末人早已漫山遍野,遮天蔽日,可对尼采价值重估的感慨心有戚戚焉。自宋明儒生发明了群众性儒学以后,纲常伦理在国人心中亦有西方上帝等同的份量。但这万事不经之说,如今被洋人的大炮给摧毁了自信,所谓的中国一如同俄罗斯斯拉夫派与西方派之争精神分裂,双头鹰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但如果说这就是“俄罗斯神秘灵魂”的奥秘:两个灵魂争夺一个躯体。这个躯体本来无力承受其中任何一个的负担,但同时承受两者之后,却在分裂和斗争的痉挛中爆发出狂人的蛮力、足以让任何接受理性化程序训练的对手望而生畏。那么中国便是在灵魂对身体的争夺中逐渐衰落,于是文人骚客们在物竞天择的压力下彻底激进化,选择彻底否定自己的过往以一了百了,这以五四运动为其巅峰,而尼采也是此时达到了晚清以来在中国传播的最高潮。
      
      
      人们迷恋尼采的梦靥,试图从中寻找解救亡国灭种危机的良方,文人与文人总是最惺惺相惜的。人们都看到了尼采对科层制的反感,对末人拜倒在国家祭坛的不屑,对文人帮闲的鄙夷,克鲁泡特金/普鲁东式的无政府主义在此时的中国达到了影响力的巅峰,但以浪漫心灵寻求治国要义的人,喜新厌旧的速度是最快的,可以从一个极端迅速游击到另一个极端,五四之后的知识分子从无政府主义拜倒在国家主义门下不合逻辑,但合乎情理。人们迅速忘记了哲人尼采的教诲,只记得诗人尼采的非理性与激进。尼采的时代暂且落幕,接下来是马克思出场的时候了,人们从马克思的反对者那里找到了马克思,”从婴儿变成骆驼“。马克思从西方带来了千年帝国的福音,又与中国大同社会的幻想相一致,中国人扬眉吐气可以俯视西方世界的梦想似乎就此开始,“时间开始了”。
      
      
      然而时间很快结束了,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同样面临精神危机。马克思在中国人精神世界衰落的速度如同他征服中国人的速度一样快,在彻底取代两千年的旧道德以后,马克思又被现实给自我否定了。“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啊。”社会主义是最好的衰老剂,在走过那十年的动荡以后,整个中国的年轻人都如同潘晓一般暮气沉沉,看不到人生的方向。尼采、叔本华、萨特这三大民工哲学家适逢其会,因为他们最好懂,也因为他们的非理性,对现实的悲观点亮了被蜘蛛网尘封已久的炉台,如春雨浸入了人们的心田。这三大民工哲学家并没有告诉人们安身立命的道理,但是他们为人们精神上的反抗提供了正当性,当然在那个大时代的激烈变动里,人们也迅速发现改革开放的新曙光给人们生活,安身立命的考量不如济世救民的分量重。直到九十年代,人们才正式开始重视安身立命的分量,一如丁耘所指出的:
      
      在逐渐成型的现代体制中,“个体生命”的意义被突出地放到了那些游走于社会科学之外的所谓 “人文知识分子”面前。刘小枫对基督徒体验的持续思索、以及人文精神的反思运动等等,无不表达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焦虑。这种思想状态体现为对一干 “诗化哲人”的关注。但海德格尔最终把国人对尼采萨特叔本华之类的热情全都收入自身之内。
      
      海德格尔这个最强的诗化哲人固然将所有对诗化哲人的关注收为一体,但是这并不代表三大民工哲学家不再重要,当然这除了萨特,他因为他的浅薄迅速失宠了。在许多知识分子看来,海德格尔最终消灭了启蒙哲人对现代社会正当性的论证,历史对启蒙哲人们的最大嘲弄就是,当现代社会终于呱呱坠地之时,他们突然发现早就为她准备的那张合法出生证丢失了。先知所呼唤的来了,但哲人论证不了。只是市场经济的大踏步前行将这问题暂且被搁置了,直到中国人引入施特劳斯,才重新开始闹腾起来。而尼采,作为反抗的思想资源与符号,一再被反对者和反对者的反对者争相引用,直至今日,但他对末人问题的重视,似乎一直被忽略或被误导。而一群又一群文学青年在现代社会的压抑下,中了诗人尼采之毒,与后现代主义同流合污,他们以自己反对的事物为手段,成为他们所反对的事物,这群颓废与颓唐流水线批量制造出的神经病;而哲人尼采的警告,始终无人问津。
  •     港版!
  •     尼采非我所喜,而徐公译笔甚佳。
  •     我学问太浅薄了,也就只能泛泛而答。
  •       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激情,诗一样的意境,这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光明圣洁的山巅、黑暗污垢的深谷、孤傲的鹰、智慧的蛇、黑暗的森林、无边的大海、闪电、超人、坟墓……这些意象构成了查拉图斯特拉的世界。
      
      查拉图斯特拉离开山巅要到普罗大众中去布道,森林中的圣哲预言了他的挫折和失败。圣哲说人类已远离了上帝,只有在遁世中才能重新找到上帝,给人们布道注定要失败。而查拉图斯特拉却宣布:上帝已经死了!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篇散文诗的内容而又不致过于偏颇,那么这句话应该是:这是一篇针对基督教的战斗檄文,这也是一篇歌颂生命意志的礼赞!
      
      如果说叔本华对于生命意志的态度是否定的,那么尼采对于生命意志却是充分肯定的。叔本华认为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是否定生命意志,在宗教中找到安宁,尼采却认为正是宗教才造成了人们的愚昧和麻木,而最好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直面生活中的痛苦并保持坚强,并享受生命,在尼采的诗意意境中,那就是唱歌、跳舞。
      
      查拉图斯特拉开始了他的布道,他认为人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所谓过程就是人生应该是从“最终之人”走向“超人”的过程,什么是最终之人呢?那就是积聚了所有人类罪恶和怯懦的人,那么什么是超人呢?超人就是尼采眼中人类的目的地,他坚强、智慧、享受生命,当然,不信仰上帝。但是,人类的愚昧和怯懦却使他们拜服在上帝脚下,他们相信原罪、相信苦修,消极的抵御痛苦,而不是积极的寻找幸福,这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原因。
      
      查拉图斯特拉是一个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
      他宣布传统道德说教者不过是催人入眠,使人麻木;
      他宣布文化只是面具;
      他宣布知识只是伪善;
      他宣布道德是侏儒的庇护;
      他指出禁欲者的虚伪;
      ……
      所有这一切都没有触及人类的本质——即生命意志,或者说权力意志!查拉图斯特拉说出了真相!
      
      当查拉图斯特拉遇到的所有人:左边的王,和右边的王,老魔术家,神父,自愿的乞丐,影子,明智者,悲哀的预言家和驴以及最丑陋的人到了查拉图斯特拉的山巅洞穴中时,查拉图斯特拉却宣称:
      
      你们不是我所期待的。
      
      因为你们的两肩负着许多重累,许多回忆,许多不祥的侏儒潜伏在你们的洞穴的角落,在你们的心中也有着隐秘的贱氓。
      
      虽然你们是高人,是高人的族类,但在你们的心中仍有着许多歪曲和变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铁匠能为我将你们锤正和锤直。
      
      你们只不过是桥梁,更高的人从你们上面渡到彼岸,你们站着,如梯子一样,别怨怒那登在你们之上而达到了他自己的高度的人!
      
      有一天会从你们的子孙中为我生出了真实的儿子和完全的后嗣,但那时候还遥远呢,你们不是我的遗产和名义所属的继承者。
      
      那么什么才是查拉图斯特拉期待的人类呢?如书中末尾所宣城的那样:
      
      你们高人们哟,你们心中最坏的事乃是你们无一人学会跳舞如人之应当跳舞——跳舞超乎你们自己之外!失败于你们算什么呢!
      
      仍然有着多少的可能!所以学习超乎你们自己之外而大笑!高举起你们的心罢,你们优良的跳舞家,更高,更高呀!
      
      也别忘记了畅快地大笑!
      
      这大笑者之王冠,这玫瑰花之王冠,我的兄弟们哟,我投送这王冠给你们,我圣化了欢笑!你们高人们哟,我请你们学习——学习欢笑罢!
      
      芸芸众生,为欲望所累、被痛苦包围,读到这一段,是不是会莫名的感动?
      
  •     一本已经有它五年以上,至今没有读完,却还依然让我念念不忘的书。沉迷于尼采的语言和思想。。。。
  •     “如是開始了蘇魯支的墮落”——“是時候了!是最迫切底時候了!”——“蘇魯支如是說,離開了他的崖穴,鮮健而燦然,如出黑暗千山底之旭日。“
  •     你总喜欢在思想史相对外部在讨论,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思想史内部。当然文章要写给一般人看,思想史外部的事情认知压力都蛮大了,内部的事情几乎难以涉入
  •     #最后那门课我拿了B# 深深的怨念……
  •     尼采的思想史讨论太需要学问功底了,一般也就是哲学史科班的能做,能写东西就很不错了哈
  •     比我本科强多了,咕~~(╯﹏╰)b
  •     以前公选课的课本,好吧其实我压根没看……
  •     我应该说点儿什么。
  •     喜欢这译笔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上课时老师推荐的
  •     写得真闹心
  •     译体是文言体了
  •     据说不知道是刘墉还是周国平的是阅罢此书,立地成才的,我怎么就没成?
  •     加缪难道不是三大民工哲学家之一么
  •     “如是開始了蘇魯支的墮落”——“是時候了!是最迫切底時候了!”——“蘇魯支如是說,離開了他的崖穴,鮮健而燦然,如出黑暗千山底之旭日。”
  •     在尼采之后,若不能如生命哲学家那样去思考,不懂生命的大欢喜大悲戚,就不要写诗了,——在吟吟哦哦的小情调里,生命显得太过萎靡太过虚弱了。在尼采之后,若不能如诗人一般感受、思考、言说,就无法再谈论生命谈论哲学了,学院派的体系建构者们早已被枯死的概念的藤蔓窒息而死。我们要谈论的,必是生命力的满溢,还有意志的张扬。
  •     其实是这本繁体的。。
  •     比最近的所谓新译本好到不知道哪里去。尤其是前面徐老两万字的缀言,据说是以90高龄专门为年轻时译作的再版所作,虽然里面的译名有些古旧,但评价很精到
  •     你知道有超越一切人类肉体之上的,有超越人类一切语言之上的,有臻于人类精神之至高境的......
  •     好像要出新版了
  •     倾向于反悲观、反基督教、反民主制、反社会主义、反男女平等、反唯智论、反道德论、反资本主义、反国家主义……
  •     苏鲁支为唐代译名,鲁迅先生博识。
  •     我后天写篇霍布斯与近代自由主义之间的关联,就从思想史内部讨论好了。
  •     隐约感到被震撼了 但其实并未读懂的书
  •     怪不得我总觉得尼采并不难懂,还以为是自己太自大了额,民工哲学家。。。。。
  •     成所做智。君主论、社会契约论合璧。超人=君主论,永恒轮回=社会契约论。《判断力批判》续集。以狮子吼结尾。
  •     禽畜们,我爱你们呀!。。。。。。。。。。。。
  •     读的好累啊...还是没怎么懂......
  •     纸版珍藏。。。
  •     基本上是在地铁上看完的。看过另外一个版本,反正两个版本都没看懂。需要对尼采思想以及他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才行,另外对于《圣经》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不过,可以从书中摘取几个关键词是雷点、超人、勇猛、给予和索取、坟墓、跳舞等。从尼采的这本书以及结合鲁迅的杂文看来,后者确实受到了前者较为深刻的影响。
  •     半文半白之語焉不詳 溫煦熠熠 灼灼二華
  •     有意思。翻译得确实不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