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札》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 十九札章节试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5
ISBN:9787563331901
作者:朱青生
页数:195页

《十九札》的笔记-资料卡片 - 资料卡片

好实用的资料索引,感觉不错,简介内容通俗易懂

《十九札》的笔记-关于科学的局限 - 关于科学的局限

《十九札》的笔记-第1页 - 全书

大学的意义和性质:
理性、科学的方法
人性要求自我发展
广选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课程
掌握周密实在大方法
收集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研究材料,对比、分析、思索,作出独立的判断
大学的目标:理性得到发展的人


关于科学阅读:
读书(准确获取学科信息)综述(对获得信息进行科学整理)


科学阅读时读书的方法之一。它以拾取专业信息为唯一单纯目标,并要求用最经济简便的方法实现这个目标,同时还要求不仅正确,而且完整地获得该阅览对象的有效专业信息。

科学阅读时对学科其他学术论文的阅读,同时也就包含了对自我撰述学术论文的规范。

(知道如何读,就相应知道如何写。)

通过工具书和目录数据库获得本课题的全部论文

从出版年代最近的论文读起,同时阅读本课题阶段性结果论文(已获全部解决,被公认为定论而后人不再加以研究的结论)

要在20分钟(时间限定原则)中获得基本信息
第一、看作者。判断是否为本学科的重要研究者。判断作者学术地位。
第二、看出版年代。如果是同题异次原始报告,也要先引述已有的报告,在说明自己的报告对已有报告所做的纠正、补充和更新的程度。如果是新课题的开发,则要说明此课题与已有存在的相关课题之间的关系。总之,年代越近越好。
例外:
划时代的科学报告,经典的科学论著(论著的气息和思维已成为本专业和学界的一种常识),特殊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下(了解出版年代的社会背景)
第三、看出版社。
第四、看主题词、关键词和内容提要。
第五、看参考书目。注意:
1、参考书目的时限。一是判断作者实际研究是何时进行的。二是看出作者对出版年代有无准确的判断能力。
2、参考书目的范围。选择范围的适当和质量。本课题的最重要参考书。
3、参考书的取向。引书有些是为了读者复查,有些是为了综述问题。为了复查会引用正式出版、他人可以方便获得的材料;为了总数问题,则会引用正式出版之外的秘密材料。确定这个研究的性质。
第六、看目录。看不出内容结构就有理由怀疑论著的规范和可确信程度。目录中出现似是而非的文学性描述,则可视之为非科学专著。
第七、看一个与你最熟悉的内容相关的段落。从段落划分、行文结构、修辞方法、推理的严密程度、脚注和尾注的使用对该论著的质量作出判断。
第八、看结论。
1、查看专著的最后结论,看它达到了何种结果。同时可以考察作者对自己的结论的反省程度。如果武断,说明方法上有疑点;如果夸大,说明作者理性上有问题。
2、检看章节的小结部分,协助你理解总体结果。同时检测上述方法和理性是否真正存在问题,遗迹问题大概的严重程度。

以上的过程在20分钟之内完成之后,就可以决定这个研究陈国是否应该全文研读、部分研读、通览、选查、备考等等。



关于思考阅读:
历史、哲学史基础、系统精密地识画
我认为艺术史是借助艺术的形相信息来研讨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性,前三者或可称之为“形相学”,后一点是一个人生的对观,从而沉思而反省,所以不能完全称之为“学”。“形相学”的基础是一切形相遗迹其之间的关系,而美术作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读一篇名著,一是要弄清其科学意义,一是要激发自己的思想。

科学意义是事实和历史,用以考证作者的思想内容以及历史价值。所以得从字句入手,弄清每个重要关键词的本意以及中文特有的歧义性造成的本文文本义。本意中还有字义和引申义。引申义中有专业申引和非专业申引。


激发思想需要思考阅读。思考阅读不是为了读取被读物,而是借助读书过程以形成、发展、砥砺、坚定自己的思想。因此,《历史名画记》又有另一种读法。你不必在意张彦远的意思是什么,而是在意艺术应该怎样,张彦远顺应多少,遗漏多少。如果你重做此论,应调整什么,弥补什么。读先贤书,当知先贤都是向道之人,与你是同路,本应事事相析,多所辩驳,才是同道。所以自己的心胸有定见,每读一书,并非吸收他的思想,而是与他交谈,补充与修正自己的见识、自己的思想。初时可能不习惯,或因浅陋,被先哲们罩盖在下,只有追随之心,再无自见之地,此是历代读书人多。得道者稀的心病。切不可有一日自己不思想!切不可有一时随顺他说!开始时,要读的慢,先读一个意思,前思后想,所以精读法不仅是做学问的方法,也是求道的门径。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自己不能思想,以他人的思想支配自己,最后受制于某种信仰、思想、精神或理论,丧失自我的批判力,在时势之中为潮流所裹挟,甚至会在一个高尚的理由下违反人性,残害他人,破坏环境,撩杀精神上的异己;或因处处因袭他人,自己的精神不能整合为一个属于自己的全体,一旦社会信念发生冲突,集体信仰产生危机就会迷失自己,变成衣冠禽兽。

在读中思

读后思
采用科学阅读方法,不加入自己的意思,那是科学研究的根据。

不读思即沉思

科学之外还有思想。科学精神只是理性的一部分,除外还有第二个部分,就是思想。


关于外语
对于全世界的知识分子,英语成为普通话
用外语处理母语问题会增进理解

从某种程度上说,你不能读英、法、德这三种语言的原文,实际就不真正了解你所使用汉语外来词的确切意义。
如果你想深刻理解汉语外来词的原型本义,拉丁语和希腊语就成为外语学习的对象。

对中国现代汉语关键概念(尤其是抽象概念)进行“四面切法”。一切其译文:西文原文,二切其典义:希腊罗马的词源,三切其释义:佛教汉语和梵文原文,四切其诂义:汉字的字源和古文献中的训诂。四面切齐,就可以成为思想的大殿的基石,如果学外语以此为根基,何患中国现代不出思想大家?

用中文研究中文乃是把目的混同于工具。

母语是自然学成的,意义之传达,部分依赖语言,部分则依赖言外之意。
中文有个特色就是在一句话中不作完整的逻辑表达,而是留下一些语意飞白,由操本语的成员依赖习惯和文化熏习出的素养来自动填补。

用中文作为科学语言,目的就不在于语言的美而在符码功用,将中文作符码用,就要有一时地补充本来依赖习惯和文化熏习填充的部分。填哪些,怎么填,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用外语写(真正的外语表达方式,而不是中文的外文套用方式),最好用语法规则刻板的德文、法文或拉丁文。

通过运用外语而更深刻地反省了母语,精纯了自己的思想

钻研问难:尽量自己多做练习,造句作文,大量阅读。
新东方的方法不外乎外语学习原则:
1、强化 2、频化 烫习(三分钟后立即重复),然后热习(10分钟后),然后才是一般性的温习(课前课后)、复习(阶段性)
3、理性 找到词源、语源和构词规则,及前后缀用法。
4、俗化。联想




关于资料卡片

关于古文献全文数据库



关于提问

练习每天提出问题10个

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是以一当全,像一把利剑,仗之者可以横行天下。解决特定课题的方法,必须是根据这个课题的资料和需要,在解决过程中逐步解构。在解构本课题的方法之前,应该完全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人类使用的一切相关方法。

提问不仅有学问中问学求知的动机,还有对课题的设置和解决方法的追寻,更有对精神成长的一种怀疑、辩驳和创造的积极鼓励。
提10问:规则
1、可以在一般工具书或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无价值
2、不能由现有的研究基础加以处理的问题不是科学问题
3、经过反思的问题对你个人有价值,同时也反映你的学术基础和理论能力
4、经过反思,而且因为此问而对问题清除(一问而使许多局部问题被超越)或升级(一问而使问题中他人在另一个层次上思考)。

3种提问方法:
疑问:寻求知识(1)
质疑:寻求问题(2、3)
怀疑:寻求观念(4)观念就是对人生的观点和见识,人情练达,直指本性,就是从怀疑始。



关于科学语言
科学语言不是单纯的文体文体,而是一种诚实和认真的理性精神的锻炼。
理性有两种,第一种我称之为理性i---算计性;对因果逻辑的求证,最佳手段是数学。但数学语言不是人的母语,所以逻辑因果求证应该用母语也能进行。况且许多问题不便或暂时不能转化为数学,所以母语必须承担算计性。那么被用作算计功能的母语部分就是科学语言。
理性ii---思想性:对真理的反省和追求。算计只能解决有边界的问题和可操作的问题,而思想除包括上述问题之外还涉及幻想、信念和觉悟。

你要从康定斯基相关的材料中发现科学问题,并找到方法和证据解决问题,而且这个解决如果另一个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和另一些材料验证,答案应该一致。科学的成果必须是可以重复和验证的。

人可以说谎,至少可以把投机取巧、道听途说、剽自他书、未经验证、一厢情愿、中伤他人或毫无价值的陈词滥调组成文章。因为思想是无从证明、无需证明的理性,可以拉出来掩盖一切暧昧、偏执、鄙陋和卑劣。所以,我们的训练从科学入手,不许涉及思想,其中就不会放过半点虚伪,尽量减少人为的偏差。它既是一种科学方法的训练,掌握了它可以解决问题;它更是一种理性的锻炼,有了诚实和认真的精神和习惯,再进入思想,就会融入无尽和永恒。



关于学士论文规范和硕士要求

全面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科目(本专业的各门课程和其他相关科目);常识(概念、理论、主要成果的了解与运用);进一步深入的方向,知道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参考文献的途径

了解学科的基本方法
收集资料(现成资料的整理、分析、对比、判断)
论证的思路:确定一个主导思路,展开观点,列出自己不同意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引用与注释

在给定的课题中模拟性的解决课题
自己自选择课题并明确选择的理由
对课题的范围做明确的规定,限定在现有手段可以处理和解决的范围之内
设计出解决课题的方法
用上述的方法和只是模拟解决课题
试用资料进一步解决课题

以规范格式撰写结构完整的作业
列出提纲(相当于详细目录)
以简洁明晰的结构列出章节(小标题或段落提示),显示解决课题的过程
根据章节结构提供准确的论证根据,每个论据必须有出处
各章节形成明确的小结
在所有章节最后形成明确的结论
对结论的价值和缺陷作补充说明
列出参考文献目录
附录或附图
关键词即索引
后记:简短记叙本科学习历程,所受相关帮助和资料来源,致谢恩师。



基础课:英语、第二外语、古汉语、计算机、世界文明史(用英文课本)、中国文化史、
外国哲学、中国哲学



关于学术翻译

译书方法:
首先,制定一系列工作用表。



好学并不仅仅意味着要求自己学到什么,而是要求自己不断去研究、去怀疑、去反省。这是一种内在的趋向和精神的本能。即使面对一个流行的道理或者一项通俗的规则,也要不断发问,探讨它们背后的意蕴。

“士”是指读了儒家规定经典,通过了国家考试,从而干预政治、参与国家管理的一种人。这种人在其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之下隐藏着与之俱来的缺陷,即他们必须仰仗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体制的变化来为统治者谋划。他们或者站在贮才预备队里,关注着世事变化,等待统治者的召唤;或者置身于朝廷,殚精竭虑,给皇帝提供自己的智慧与中心。

独立的判断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推敲、证明以获得一种印证的,而印证的最可靠的方式是在科学系统中以学识的形式体现出来。学识是指通过与本行业的专家以及其他行业的专家们交流自己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结论,从而不断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能力。


学习,成为一个学者,具备理性是非判断的基础、能力和习惯

对科学的局限反省,不为科学所限制,不被科学发展出来的技术所宰割
因为现代技术已将人群进行的不可逆的分工,由此使人丧失了成为人的权利,而被迫成了某项技术的奴仆,成为一个脑力劳动者,所欲的愿望和精明,在利益的催动下转变成重复、枯燥的劳动
技术由于人的松惰和战友的肉身邹勇,却以肉身的身体---人的专门化、单调化、片面化的割裂为结果。

科学本身是有一定限度的,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人性的部分

大学生是一个研究的人,而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大学时模拟欧洲的university制度,student 的语源是拉丁语studens,意指要自找努力(studere)和要分析选择(diligere)。
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必要的两种知识:对自己的身心、对人间、对世界的生活境遇的认识;技能
大学所学的是科学知识、规范和科学的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理清现象、分析因果、设计对策、解决问题
人文科学:对人的自我追问(人/我从哪里来/在干什么/到哪里去)而生起的现象及观念的认识和研究。
人类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和自我觉悟的理性方式

知识之外还有经验、感情、心灵、不可意识、描述和感觉的人性全体的其他部分
在苍茫的知识海洋上,必须回港,使精神安得其家。

根据信念和信仰而解脱知识泛滥所造成的沉没和颠覆,才是一条复归人性之路。虽然归到他想,但如果一个人能够相信和执持一种思想或教义,那么平安和幸福将会降临于他。

时时处在向学状态

日短以夜灯添长,汗尽以心血继续

《十九札》的笔记-第197页

人文学科是指对人的自我追问(人/我从哪里来?在干什么?到哪里去?)而生起的现象及观念的认识和研究。这些现象和观念常常并不实有,就是说不具备成形的现实存在(这里的存在指有形存在),是“无有”的。它是人类自我追问的结果,因为有了问题,才有了被问题问出来的对象。...诸多的界定表明了人文科学的对象不可界定(不可名)性质,它是一种“无有的存在”。
一问之下而题生。人文科学就成为人类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和自我觉悟的理性方式。但是,无论是问者或是解释者都在被问问题中混入了自我,所以,问与被问的关系的设定,就具有了意志,具有了“因何、为何、如何”(七何法之后三何)发问的自由。这种主观的意志和自由,使得人文科学的规范和实验手段(试验和测验成果的方法)变得非常微妙和有限,以至于不少学术系统中的学者宁愿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完全分置。其实,这种分置表面上是对不同的学科方法的区别,内里却包含着对人文科学(同时常常包括社会科学)的科学合法性的怀疑,只不过为这种怀疑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科学的方法基于人的理性中算计部分,与思想并存。在西方思想史上,到了实证主义时期,对哲学的科学化努力,使希腊形而上学(意为用基本原则追求根本原因)的传统与科学分裂。哲学上出现的以经验和实验为根据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为分析哲学[对可以科学化的思维方法及其“度”(程度和限度)的算计]。但是,人的思想本来不必要根据,而是出于意志,指向信念(在宗教中归向信仰),即使是世界上不存在,过去和将来都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也可以进入思维。而因人提问或由人思维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变现为艺术、哲学、历史和语言现象,才成为其科学研究的对象。对于这些对象的研究就是人文科学,所以分析哲学确实如其所望,不再是纯粹的思想,而是关于思想的一门人文科学,在它之外,人类的思想依旧对无尽的宇宙和永恒的沉寂心驰神往。

《十九札》的笔记-第71页

科研报告规范,Mark备查

《十九札》的笔记-第147页

西方人的”intellectual“来源于中古法语intellectual,本义是古拉丁语的intellectus,inter(间于)+legere(选取,进一步源自希腊语),是具有辨识能力、智慧的意思,intellectuals是被理性告知的人,它在基督教传统中指受过某种外在真理的人。也就是说,他认知了一个”道“,是闻道者,所以他能以此为标准来评判社会与人生。

《十九札》的笔记-第18页 - 关于思考阅读

《十九札》的笔记-资料卡片 - 资料卡片

对朱青生 《十九札》简评
—积累学问,追溯渊源
资料卡片等等
我是很偶然 在2011年国庆期间,从 老陶手里 要到 朱青生 《十九札》的小册子。先前,我还是 仔细 看过 有关读书方法 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越读者》,觉得自己的方式还好。
但是此书作者,作为 北大艺术史教授, 传授 的 积累学问的方法更加专业。
其中给 我启发最大的 还是 ,如何制作札记。我先前 也好奇,为何 早年那么多 学者 写出 影响时代 的论文 的时候,能够积攒那么多资料 卡片,这个卡片究竟 如何制作, 如何查询?
朱青生 先生的两篇 《关于资料卡片》Ⅰ和Ⅱ解释 比较具体了。
其实, 我们 看到 标准 的学术论文 下面 的注释 ,罗列 了所引用 书籍 的作者、页码、出版社、出版年月、版次等等,基本 是 资料卡片 的重要事项。
每本书 的 版权页 的 编目数据 会有一组 简短 信息, 做资料卡片 的时候,除去 页码 和文中内容观点 外,就可以 直接 摘录 这 一组信息。
从外来语 梳理 渊源
至于 朱青生先生 其他 观点, 比如 我们 常常 用得非常习惯 的术语 乃至 日常名词,其实 往往 来自 几千年来 的汉语翻译,中国历史上, 汉晋 以来的佛典翻译, 19世纪末以来 西方经典翻译,20世纪 马列主义 经典 的翻译,都 为 汉语词汇 增加 了 重要 内容,很多习惯的 语言,我们甚至 认为 是 一直 纯正的用语,其实 是 文化 的 移植和吸收。
翻译的过程,很多 意义 会发生扭曲变形, 所以 朱青生先生 提倡 “四分法”,重新 考据 术语 的渊源, 把学问 脉络 梳理清楚。
要做好 这份工作, 似乎 只有 季羡林、金克木等 老先生 及其传人 可以 承担,眼下 复旦大学 的 34岁 的白钢先生,精通34种 主要古典语言 和现代 国家语言。似乎 也是后继有人。
非常惭愧,至今,我 依旧断断续续 停留 在 学英语的水平。其余 外语一直不曾涉及。

《十九札》的笔记-第81页

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Mark备查

《十九札》的笔记-第26页

马上你就发现汉译(或日译)的只是某一个词某一个时代在某一种上下文中的个别的意思,并不是那个词的本义,或全部的意思。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你不能读英、法、德这三种语言的原文,实际就不真正了解你所使用汉语外来词的确切意义。而且众人使用某词的随意性就无节制地扩大,用同一个词,互相说的不是同一样意思。实际上,你能读这三种语言,或向这三种语言的专家,及与以这三种语言为母语的学者请教时,就会发现英、法、德文各自又有它的外来语和语源。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荷兰语中许多词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古罗马拉丁语),尤其是后者,沿用作教会的官方语言,而生成了中古拉丁语。在宗教改革之后,又用做学术规范语言,直至19世纪还是通用科学论文用于。如果你想深刻地理解汉语外来词的原型本义,拉丁语和希腊语就成为外语学习的对象。

《十九札》的笔记-第189页

无论处于何种境况,都能凭借理性做出选择,寻找属于自己的通往真理和幸福的路。

《十九札》的笔记-四面切法 - 四面切法

一切其译义:西文原文,二切其典义:希腊、罗马的词源,三切其释意:佛教汉语和梵文原文,四切其诂义:汉字的字源和古文献中的训诂。

《十九札》的笔记-第100页

“语言本身就是障碍”。因为语言是认识的结果,而认识是先从表面现象开始的,表面现象是本体(存在即“是”“如此”)偶然的、片面的变现。根据偶然的、片面的变现的结果归结出来的人的语言/知识,是一个大的东西的局部,用局部来表述这个大的东西永远是局部的,因为那个大的东西只是一个东西,一个全体,全体不等于局部的相加。语言作为局部,运用语言提问也是局部。对于全体,一提问,已错在局部,所以不能问,当然就没有逻辑,消除因果。

《十九札》的笔记-第19页

我认为艺术史是借助艺术的形相信息来研讨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性,前三者或可称之为“形相学”,后一点是一个人生的对现,从而沉思而反省,从而不能完全称之为“学”。“形相学”的基础是一切形相及其之间的关系,而美术作品(“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十九札》的笔记-第152页

大学的意义和性质
大学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甚至许多课程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没有什么关系。大学要求它的学生——理性与科学系统的参与者做许多“无用”的学习。这时,对你们的心智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测试。
有几个原则是不应该忘记的
1,开张心怀
2,审慎周密
3,清晰判断
4,谦逊
关于思考阅读
读一篇名著,一是要弄清其科学意义,一是要激发自己的思想。
激发自己的思想与科学不是一回事,这就需要“思考阅读”。思考阅读不是为了读取被读物,而是借助读书过程以形成、发展、砥砺、坚定自己的思想。
读先贤书,当知先贤都是向道之人,与你本是同路,本应事事相析,多所辩驳,才能同道。所以自己的心胸有定见,每读一书,并非吸收她的思想,而是与他交谈,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见识、自己的思想。
关于提问
提问不仅是学问中问学求知的动机,还有对课题设置和解决方法的追寻,更有对精神成长的一种怀疑、辩驳和创造的积极鼓励。
有几个评分规则供你们在每日提问中参考:
1,可以在一般工具书或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无价值(不得分)
2,不能由现有的研究基础加以处理的问题不是科学问题
3,经过反思的问题(自我问难,反复思考过的)对你个人有价值,同时也反映你的学术基础和理论能力(得分)。
4,经过反思,而且因为此问而对问题的清除(一问而使许多局部问题被超越)或升级(一问而使问题中他人在另一个层次上思考),得分,只要能在学生的一般程度上提出一个这样问题就可以得到满分。
以上这儿的评分标准实际上反映了提问的3种方法。
疑问:如评分标准中的第一种,目的是寻求知识
质疑:如第二、三种,目的是寻求问题
怀疑:如第四种,目的是寻求观念。观念就是世事人生的观点和见识,人情练达,直指本性,就是从怀疑始。
关于专家和学者
专家是专业训练的结果,他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非同寻常的专长,从而能够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和专门科学中的某些具体问题。
专家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保障,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是一种障碍。
我们所谓的学者是指经过对一种科学执着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理性的充分生长,这种理性保证他能够承担对一个时代的设计和推动。
一个人如果只是掌握了一些专业技能,而对本行只是的局限性缺乏反省,对人类全部知识的基本状况缺乏感受,那么他只是个专家。
现在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道义的诱惑而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是学习,成为一个学者,具备理性是非判断的基础、能力和习惯。
先成为专家,然后努力成为学者,这件事并非是哪个教师或者哪所学校能够替你安排好一切的,关键是自己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不断的朝学者的方向努力。

《十九札》的笔记-第116页

索引作为一个科学/思想的工具,其根本目的在于“查找、核对、检查、重复”。
在科学和思想(哲思)中二者的价值又不相同。科学中可重复性是科学的必然要求,不可复制的术语、结论、方法、和成果不能进入科学系统,只能称之为“假设”、“猜想”或”议论“,它们可以在科学系统的运行中起作用,但本身是指向/通向科学的”用具“。科学的索引是自我检验和提供科学系统检验的必要工具。在思想中可重复性具有另外的含义。思想的目的是意志地解决问题,意志就是”心愿“,就是”想“、”要“,它可以符合科学,就像实证主义以及”哲学是科学的科学“的信奉者所支持的方向;它也可以是不符合科学,因为思想是人的思想,它是人的本性这个最根本的”无有的存在“在肉身、人间、环境和理想的追问中的语言化的系统变现,对于每一个人的具体思想而言,他的解释带有他具体的肉身状况、人间地位、环境际遇和理想认同的背景,形成了他自我的价值判断。……思想的结果就形成了智慧(科学的结果是知识)。这时,索引只是为了思想者的”自洽“。

《十九札》的笔记-第70页

现代“抽象艺术”中有两类,一类是从具体形象抽取为纯粹的人为的几何形象,德国传统的Kandinsky,Klee以及Bauhaus诸位大师是其创立者;第二类是从人类行为痕迹直接表达精神的活动,中国传统的书法就是其渊源。我们要命名以示区别,前者可谓抽象(abstract),后者可谓非象(informal法语词,表示无形象,无自然界具体的形象。但法国人却用之兼指抽象)。
二者作用于观者的方式也不同。前者利用形和形之间相互关系的视觉作用力,诉诸人的神经,引发心理上的反应。后者利用痕迹的运动轨迹,通过视觉引起人生理上的反应。后者利用痕迹的运动轨迹,通过视觉引起人生理上的“内运动”而造成精神上的“合拍”和“共鸣”。作为制作方法,前者是可以调节、实验和测试的。后者则是作者的内在修养和人格在一个运动瞬间复杂而微妙的表达,又期待于各个个体接受者的特别的反应,无从测试。

《十九札》的笔记-第124页

换一个方向,如果循着印度传统,专门破坏对任何原因固定的执持,根本上不允许发问,“语言本身就是障碍”。因为语言是认识的结果,而认识是人先从表面现象开始的,表面现象是本体(存在即“是”“如此”)偶然的,片面的变现。根据偶然的、片面的变现的结果归结出来的人的语言/知识,是一个大的东西的局部,用局部来表述这个大的东西永远是局部的,因为那个大的东西只是一个东西、一个全体,全体不等于局部的相加。语言作为局部,运用语言提问也是局部。对于全体,一提问,已错在局部,所以不能问,当然就没有逻辑,消除因果。虽然可以说是因缘,但毕竟全是假设。一为破斥而利用已有的语言和理论,二为救渡已沦陷在语言和局部中的同类。当局部被消解之后,个人就是全体,内外、往来,物没有界限,精神的最高目标于是实现。破斥道理即是真理,无理方真。

《十九札》的笔记-第122页 - 关于考试

开学数周,课程展开,大家关心本课的考试,我对同学们说,将会按讲义的基本知识部分,列出20道选择题,每题abcd四个选择答案。答卷完成后,我将把所有500份卷子摞齐了,在每题的正确答案的号码上,用一根大钉子钉下去,填对号的就被钉过,得分。其实我和同学都觉得略有荒唐,一个艺术课程,十几个欣赏的傍晚,天下大作,相与分析;玄谈妙想,感悟体会,一待经过,就是"通过"了一段美育,也就通过了这次课程。各人自我修养,按其秉赋本性生发开去,尤其在座者与我以心相印,根本无以言表,不堪诉说,怎么可以用些什么知识概念来衡量评价?概念知识在北大每位同学只有一次(2学分)的艺术课程中,知识就象糖果纸,课程面授过程就如糖果,真正传达交流的是那种甜味,糖果有时已是多余,因为它带来某种负担,糖果纸更是包裹运送糖果之外皮。庄子说:"得鱼而忘釜",固持尚在鱼,得了鱼水出一锅浓汤,尝尽鲜美,鱼亦须忘。但是期末考试却要把糖果纸拿来展玩,就只配用大铁钉钉一下了。   对于学生,不对付考试是无能的表现,应该认清考试的本质和各自不同的目的和方法,甚至了解主考教师的学养和秉性,有的放矢,克服考关,只是你们不要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尤其不要让别人以考试成绩所作的评价左右你们对真理的追求。

《十九札》的笔记-第65页

中国的整体学术水平在国际间还处在追随的地位。许多教授直接采用欧洲和美国的教材;即使在研究中国问题特别是中国的古代文化问题(国学)时也是以王国维、陈寅恪等人为榜样。而这一辈人是西方方法的第一代追随者。所不同的是他们在追随之前所接受的本文化的教养使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时自觉不自觉地保持了主动取用他者的立场。也许,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早年的另一种训练,他们就不大能够真正学会、学到西方的方法,他们并不像后来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精通西方。

《十九札》的笔记-第223页 - 关于科学的局限

一旦你发觉对某种思想和教义的执持不能解决自我的所有问题,你就不得不继续扯起风帆,追求自我的家园。在现代化的历程中,造就现代人的是知识,毁坏现代人的也是知识。人们只有依赖与生俱来的本性——自由与独立,去不间断的对任何现有的,哪怕是自我习惯的,并被实际得失证明是有益的“存在”质疑,面对问题,作出判断,作出抉择,并准备着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十九札》的笔记-第1页 - 全部

书中所讲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判断问题好坏的标准,以及论文的展开很有用。
如第一封信中,提到不该忘的几个原则之一第四点:
谦逊:不要一旦发现别人学问的缺点,就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方法永远在自我更新,材料日有所增,学科自成规律,科学中没有天才。
第二封讲科学阅读,提到的获得学术论文(包括专著)的基本信息的方法,共有几个原则相结合。
第三封思考阅读,解答了如何读科学名著的问题:一,弄清科学意义;二,激发思想。
如何弄清科学意义?从弄清重要语词本义、使用义、引申义入手,同时要看非专业申引,对当时的相关背景有精密的考察。
如何激发思想?老师在书中说:“思考阅读不是为了读取被读物,而是借助读书过程形成、发展、砥砺、坚定自己的思想。”信中谈到学历代名画记为例,则“不必在意作者的意思是什么,而是在意艺术应该怎样,作者顺应多少,遗漏多少。如果你作此论,应调整什么,弥补什么。读先贤书…多应辩驳,才能同道。……心胸有定见,并非吸收他的思想,而是与他交谈,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见识、自己的思想。初时可能不习惯,或因浅陋,被先哲们罩在下,只有追随之心,再无自见之地,此是历代读书人多、得道者稀的心病。切不可有一日自己不思想!切不可有一时随他说!开始时,要读的慢,先读一个意思,前思后想…精读法。”
以上说的是不读思,还做了读后思、不读思的另外两个分类。
第八封中关于提问,要求学生每天提问十个,同时提出对问题的评判标准:
1、可以在一般的工具书或教材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无价值。(不得分)
2、不能由现有的研究基础加以处理的问题不是科学问题(要能有意思,但在科学研究的范畴内无价值)。(不得分)
3、经过反思的问题(自我问难,反复思考过的),对你个人有价值,同时也反映你的学术基础和理论能力。(得分)
4、经过反思,而且因为此间而对问题清楚(一问而使许多局部问题被超越)或升级(一问而使问题中他人在另一个层次上思考。)。(得分)
提问的三种方法由上可见:
1、疑问:寻求知识。(如第一种)
2、质疑:寻求问题。(如第二、三种)
3、怀疑:寻求观念。(如第四种)
第十七封中提到:“人间的正义永远是我们所关切的,但是,关切并不等于在你学习的阶段介入。”
因为本科时并未受过相关训练,得到正是渴望并寻找很久的解答,读后醍醐灌顶。
最后一句实则对是否过度融入社交生活做了警醒。
总之,“莫贪书,思考!”

《十九札》的笔记-第148页 - 十七札

在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反省中,一直存在一种妄自菲薄的现象,就是把知识分子定位在“士大夫”或者说“士”这个阶层……这种人在其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之下隐藏着与之俱来的缺陷,即必须他们仰仗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体制的变化来为统治者谋划。他们活着站在“贮才”预备队里,关注着世事变化,等待统治者的召唤;活着置身于朝廷,殚精竭虑,给皇帝提供自己的智慧与忠心。到了今天,有些大学教授和学生受到西方民主精神的独立思考的鼓励,观察着现行社会制度的弊病,不间断地提出自己尖锐的批评。他们以为自己是闻道者,是知识分子……他们在内心里还是“士”。左右着他们的还是旧传统留下的那一种习性:不在庙堂之上,就在江湖之野,忧国忧民,为了统治的需要,为了在人间设计、调节、操持而奉献自己。

《十九札》的笔记-第74页

算计只能解有边界的问题和可操作的问题,而思想除包括上述问题之外还涉及幻想、信念(无需证明和不能证明)和觉悟(一种由具象的局部感受而引发的全体的超悟)。而且思想与思想之间可以并存,无从验证,因为前提是人的设置,是信仰和意志的对象。如果两个人设置不同,根本无从对话,更何谈印证,所谓“道不合不相与谋”。

《十九札》的笔记-第29页

任何词一经译成中文,就带上汉字的字义的影响。就说“影响”译自德、英或法文。我们从“影响”两个字获得一种形象。“花影寂寂,回响乃闻”。其与德文Einflues、英文Influence、法文influence“随之而流”的感觉如何相合,如何相解?综上所述,我提倡对中国现代汉语关键概念(尤其是抽象概念)进行“四面切法”。一切其译义:西文原文,二切其典义:希腊、罗马的词源,三切其释意:佛教汉语和梵文原文,四切其诂义:汉字的字源和古文献中的训诂。
母语问题以外语处理。 中文系用“中文”研究“中文”乃是把“目的”混同于“工具”。因为母语是自然学成的,意义之传达,部分依赖语言,部分则依赖“言外之意”。每个民族的人都有自己的“赋、比“以外的”兴“(言外之意)。但是中文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一句话中不作完整的逻辑表达(未生成规范化语法),而是留下一些”语义飞白“,由操本语的成员依赖习惯和文化熏习出的素养来自动填补,在诗词中尤为明显,这就是中文!但是用中文做为科学语言,目的就不在语言的美而在符码功用,将中文作符码用,就要有意识地补充本来依赖习惯和文化熏习填充的部分,最好是用语法规则刻板的德文、法文或拉丁文。

《十九札》的笔记-第5页 - 大学的意义和性质

学期短暂,人生漫长,因此在大学中就要了解什么是大学的性质,要从它的特长中去听受讲座,参与研讨,投身实习,积极思维。有几个原则是不应该忘记的:
1.开张心怀。为大任筹划准备,广选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课程(不是指数量,而是指幅度)。
2.审慎周密:掌握周密实在的方法(特别注意进入优秀教授的亲授范围,参加研讨课和科研项目;听课常不能深入)。
3.清晰判断:对问题明确掌握,尽量收集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研究材料,对比、分析、思索,作出独立的判断。
4.谦逊:不要一旦发现别人学问的缺点,就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方法永远在自我更新,材料日有所增,学科自成规律,科学中没有天才。社会地位的高低同我的思想程度的高低毫无关系,收入的多寡同我学术工作价值的多寡毫无关系。今天,我据此教席,我的职守与社会上一个成功者的标准也没有什么关系。

《十九札》的笔记-第111页

术语是怎么构成的呢?
一般有4种方法:
1.解释(添意成术语);
2.恢复(归义成术语);
3.挪用(借义成术语);
4.编造(创义成术语);

《十九札》的笔记-关于科学的局限 - 关于科学的局限

student这个词的语源是拉丁语的studens,义指要"自找努力"(studere)和要"分析选择"(diligere)。这是对研究的人的要求,就是对大学生(Student)的要求。人类的全部知识对人生来说是不够的,知识之外还有经验(未到知识阶段的人的经历、体验及其记忆);还有感情;还有心灵;还有不可意识、描述和感觉的"人性全体"的其他部分。特别是在人类的知识在现代突然爆炸性地增长,已经异化为一种非人的力量,任何个人知识面前不晓得应该了解那些,尽毕生之精力连一门学科的知识都不能完整把握,更何况学界门类之纷繁。人对知识的失控的感觉使人们在知识面前失去了尊严,以前的世纪要求人们在神之前的谦恭,今天人自己不得不在自己创造和发现的知识之前倍觉卑微。这种卑微不仅仅有如庄子"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容量上的慨叹,(毕竟"人生代代无穷已",个人不能掌握,指望同类可以共掌),而现在知识已生成自我的力量,它构成的自律性和偶然性(无序性)使人面临知识如海,风高浪恶。
  现代化的科学化和技术化特征使知识更快地膨胀,使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每个人的自主、独立、自觉、完满和幸福越来越难以攀达。现代化的理性方式成为现代化最高目的的敌人。就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增多得过犹不及,以至于对人们的幸福无益,知识是不够的。
  在苍茫的知识海洋上,必须回港,使精神安得其家。精神家园是可以借取于他人的思想与道德。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和庄严的教义都可收伏人心(知识之外的精神)。根据信念和信仰而解脱知识泛滥所造成的沉没和颠覆,是一条复归人性之路。虽然归到他乡,但如果一个人能够相信和执持一种思想或教义,平安和幸福将一时降临于他。"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一旦你发觉对某种思想和教义执持不能解决自我的所有问题,你就不得不继续扯起风帆,追求自我的家园。在现代化的历程中,造就现代人的是知识,毁坏现代人的也是知识。人们只有依赖与生俱来的本性--自由与独立,去不间断的地对任何现有的,哪怕是自我习惯的,并被实际得失证明是有益的"存在"质疑,面对问题,作出判断,作出决择,并准备着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现代,还有什么方式可以保持人的这种无所顾忌的反省,这就是"思",cogito ego sum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还有什么活动支持这种反省不断地具备自我动力,那就是现代艺术,或者称作透过表面美感的本质的艺术--对不可知的干预。

《十九札》的笔记-第25页

现代汉语是在外来文化的逼迫下改造而来的。它与汉末魏晋主动接受由梵文汉译外来语的情况不同。今天我们说话、思维、写作,其所用概念和修辞已不是完全来自母语的语源,尤其是日常使用最频繁的词汇,如“社会”、“银行”、“政治”、“经济”都是外来词。作为语言的一般功能,一种成熟语言吸收到的外来语,就可以自行作用,不会造成实践中的问题,最多就是出现本文化传统之中的语言古今断裂而已,纵观历史,任何文化都或多或少地断裂与今古,有些伟大的文化断了就不再接上,而被称之为古代文明。
但是如果用现代汉语来思考和创造中国现代文化和科学,就马虎不得。因为概念不能确切,意义就不能完全地负载而运行,交流就会损失许多时间和精力,思考就会损失许多质量和微妙之处。

《十九札》的笔记-第66页

提问的三种方法:
疑问:目的是寻求知识。
质疑:目的是寻求问题。
怀疑:目的是寻求观念。观念就是对世事人生的观点和见识,人情练达,直指本性,就是从怀疑始。

《十九札》的笔记-关于专家与学者 - 关于专家与学者

独处的日子有时也是值得珍惜的,清冷和孤独常常是锤洗良知的寒砧,这次的学习对你来说也许恰恰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我们用的"学者"相当于西方人用的"intellectual"( 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被引入到中文中以后,被许多人执持为一种人生态度。他们不仅将知识分子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且作为人类的良心。
求道者的这种无情无义和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二者结合起来才构成了中国学者完整的品质。
只有看到了这一点,才能谈专家与学者的区别。我们所谓的学者是指经过对一种科学执着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理性的充分生长,这种理性保证他能够承担对一个时代的设计和推动。这样的人不是鲁迅式的日常社会批评者。那些批评者们非常自信,以为一个读过书的人就比一般的平民具有更高的道德评判力。然而,在他们作出深刻的科学贡献之前,没有理由可以使我们相信他们的判断。
古语道:"莫以善小而不为"。人间的正义永远是我们所关切的,但是,关切并不等于在你学习的阶段介入。固然,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当舍身取义,死得其所,但是现在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道义的诱惑而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是学习,成为一个学者,具备理性是非判断的基础、能力和习惯。

《十九札》的笔记-第148页 - 关于专家与学者

  专家是专业训练的结果,他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非同寻常的专长,从而能够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和专门学科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是现代生活中的主导趋向。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科学)正是把各种各样的人,甚至是普通人都推向了专门之路。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文明分工的趋势。所以,应该说一个人在大学本科阶段受到科学训练,并在研究生阶段巩固和扩展这种训练,正是许多人渴望得到的机会,以获得人生的保障。
  专家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保障,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是一种障碍。一方面,它保护了你生存的权利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今后你的专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它阻碍和障滞了个人作为人来说他的本性和兴趣的全面恢复。比如说,假如这次你没能去日本,以后你又有多少时间和兴致去沿着川端康成描绘过的小路走向伊豆的温泉呢?也就是说,专家的训练已经使每个人失去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生活的机会。所以,我们对这一点总是觉得惶恐,甚至对它有一种由衷的疑虑。这时我们发现,对于一个向学者来说,有一种不同于专家的追求--学者。学者首先是专家,但又不仅仅是专家。这正是我们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的。很多人以为,学者只是某种人的职称。这只是一种世俗的用法。事实上,我们用的"学者"相当于西方人用的"intellectual"(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被引入到中文中以后,被许多人执持为一种人生态度。他们不仅将知识分子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且作为人类的良心。他们要求知识分子保持独立的精神,对人间的不平作出公正的批评,维护法律、道德之外的社会正义。然而,这种想法在中国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其迷惑人的地方在于:(一)来源于中古法语intellectual,本义是古拉丁语的intellectus, inter (间于) +legere(选取。进一步源自希腊语)是具有辨识能力、智慧的意思,intellectuals是被理性告知的人,它在基督教传统中指领受过某种外在真理的人。也就是说,他认知了一个"道",是闻道者,所以他能以此为标准来评判社会与人生。但是我们不认为自己应该做知识分子,而认为自己应该做学者。这秉承于另一种传统,也就是孔子说的:"好学而已"。好学并不仅仅意味着要求自己学到什么,而是要求自己不断地去研究、去怀疑、去反省。这是一种内在的趋向和精神的本能。即使面对一个流行的道理或者一项通俗的规则,也要不断地发问,探讨它们背后的意蕴。拥有这种精神的人,我们才称之为学者,这样的人当然不仅仅是知识分子。(二)在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反省中,一直存在一种妄自菲薄的现象,就是把知识分子定位在"士大夫"或者说"士"这个阶层。"士"是指读了儒家规定经典,通过了国家考试,从而干预政治、参与国家管理的一种人。这种人在其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之下隐藏着与之俱来的缺陷,即他们必须仰仗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体制的变化来为统治者谋划。他们或者站在"贮才"预备队里,关注着世事变化,等待统治者的召唤;或者置身于朝廷,殚精竭虑,给皇帝提供自己的智慧与忠心。到了今天,有些大学教授和学生受到西方民主精神和独立思考的鼓励,观察着现行社会制度的弊病,不间断地提出自己尖锐的批评。他们以为自己是闻道者,是知识分子。我们一方面对于他们的义愤表示尊敬,另一方面不禁感到遗憾。他们在内心里还是"士"。左右着他们的还是旧传统留下的那一种习性:不在庙堂之上,就在江湖之野,忧国忧民,为了统治的需要,为了在人间设计、调节、操持而奉献自己。
  于是,在你心里也许不禁会生出一层悲伤和怀疑:中国历史上难道就没有其他的类型,而只有中国式的知识分子--"士"吗?假如不幸而真是这样,那么中国的文人就好象是在狗窝里长大的。他们要不成为好狗,受着主人的豢养去看家护舍;要不成为独立的狗,不仅敢于吠贼,而且敢于吠日。他们始终摆脱不了依赖性和服务型,这已成为他们内心的唯一倾向。这也就难怪许多外国人在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时候,也采取了这个偏颇的切入角度。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有一股潜藏的流一直被人忽视了。他们是求道者。为了探索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他们或进入道山,或隐入寺庙,或结庐于山林,或沉湎于文字训诂(如郑玄),用自己艰苦的思考和深刻的智慧寻找通往真理的道路。他们为了真理,为了克制自己肉身涌动的欲望和人间荣辱的激奋,为了杜绝在向道的途中情(感情、亲情和人情)、义(局部意义、正义和道义)的干扰,不惜出家离群,坐关行乞,竭尽心力,才得以亲近真理。正是由于他们拓开了他们的那个年代通往真理的道路,才使中国文明有了基石,而士大夫们也才有了判断、忧乐的根据。求道者的这种无情无义和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二者结合起来才构成了中国学者完整的品质。我们所谓的学者是指经过对一种科学执着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理性的充分生长,这种理性保证他能够承担对一个时代的设计和推动。这样的人不是鲁迅式的日常社会批评者。那些批评者们非常自信,以为一个读过书的人就比一般的平民具有更高的道德评判力。然而,在他们作出深刻的科学贡献之前,没有理由可以使我们相信他们的判断。
  在大学里,我们为什么可以用科学来培养人?就是因为如果没有科学作为评判是非、优劣的标准,我们一无所有。思想在每个人心里是一种意志,其指归在其信念的目标。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可以维护自己的思想与他人的差异。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可以服从法律、公共秩序和纪律,他可以克制或被限制表达自己的意志,但是他绝对不可能不思想。如果他的思想不能在公开的交流中得到砥砺和印证,思想本身和思维能力就会相对萎顿,就会在现实的撞击和个人私欲的纵惑之下随意拾取未经反复检验的信念来代替自己的思想。但是由于思想的自由本质,所以一种思想统治不了另外的思想。"道不同不相与谋",对于信念不同的人,不能用一种思想的规范去要求、检验和惩罚另一种思想。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公共媒体(大众传播)系统把各种信息同时传达给各个人,每时每刻都有新鲜和未知呈现在人们面前,凭借哪一种思想可以来作出是非判断呢?我对自己不敢相信。
  在信仰丧失的年代,有人皈依了宗教。我不信教,是个常人。而宗教徒不是常人,是信人。因为他们不仅可以接受一种未经自我检验而只是体验过的"真义",而且还可以在其他"真义"和"信念同时呈现或先后出现时有足够的信心破斥和排拒,纵使那些信念也为人类的另一部分所秉持。对于这一切他们不作根本的怀疑。我对宗教历来崇敬,不是因为我服膺其教义,由于没有信仰就不能理解真正的教义,而且不曾皈依也不配与闻这一种宗教的至理,因此,教义的判断同时也就对我不起完全的作用。然而,我尊敬教徒,因为他们和我一样是人。这么多人,这么多代人崇仰的,我不由不崇敬。我敬信宗教就是尊敬信教的人。对普通人和我这种常人之不信教,不是宗教不高尚、伟大,而是我们太"愚顽"了。这种愚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它的人性特征。
  独立的判断是需要通过不断的推敲、证明以获得一种印证的,而印证的最可靠的方式是在科学系统中以学识的形式体现出来。学识是指通过与本行业的专家以及其他行业的专家们交流自己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结论,从而不断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能力。而学识的高低是需要通过学术来证明的。一个人如果只是掌握了一些专业技能,而对本行知识的局限性缺乏反省,对人类全部知识的基本状况缺乏感受,那么他只是个专家。一些专家由于他们专业的缘故,受雇从事不正当的活动,这样的事屡见不鲜。所以在学习阶段当以什么为本,是一个值得深思和不断提醒自己注意的问题,以防止自己由于情绪和欲望的干扰而偏离了学术的正途,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看来,与其去做一个做得不好的专家,倒不如去当贩夫走卒来得朴实自然。
  但是,明朱柏庐《家训》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学者是必须的要求,专家也是过渡的必要。因为在专业科学训练中,算计性的原则至少保证了,无论出现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处境的变迁,都不会影响其学业所养成的正误判断。如果"人生的是非判断"也不受政治和经济的干预而随便,不就是"学者"了吗?
  古语道:"莫以善小而不为"。人间的正义永远是我们所关切的,但是,关切并不等于在你学习的阶段介入。固然,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当舍身取义,死得其所,但是现在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道义的诱惑而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是学习,成为一个学者,具备理性是非判断的基础、能力和习惯。
  先成为专家,然后努力成为学者,这件事并非是哪个教师或者哪所学校能够替你安排好一切的,关键是自己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不断朝着学者的方向努力。我想,目前你已经有能力,也有责任做到这一点。


 十九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