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出版日期:2016-10
ISBN:9787508665457
作者:[加] 卜正民 等
页数:2264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出版社典范之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课程指定教材】
哈佛大学出版社先后于2009—2013年出版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面向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汲取50年来世界中国史最新研究成果,谱写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
2009年出版以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美国历史评论》《亚洲研究》《伦敦时报》等近百家媒体争相报导,好评如潮;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史乐民,剑桥大学教授麦大维,牛津大学教授戴彼得,华盛顿大学教授伊沛霞等世界知名汉学家一致推荐;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指定为中国历史课程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如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莱顿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备受欧美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的青睐。
【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
《哈佛中国史》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反映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中国史研究较高水准的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与皇皇十余卷、内容专深、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的《剑桥中国史》不同,《哈佛中国史》每个断代均由一位学者一气呵成,文风通贯,浑然一体。
《哈佛中国史》以全球视野突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真正做到了跨学科、跨领域讲述中国历史,全面涉及天文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民族史、中西交流史等多个学科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堪称21世纪史学研究的新典范。
《哈佛中国史》丛书共六卷,分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六个时代分野,上迄秦朝统一,下至清朝终结,以一种新鲜、紧凑、好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通贯上下,分量适中,权威详尽,获赞“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
【4位国际顶尖汉学家,倾10年之功】
《哈佛中国史》丛书由国际顶尖汉学名家卜正民领衔罗威廉、陆威仪、迪特•库恩,倾10年之功辛勤创作,集世界中国史研究之大成。卜正民擅长以新颖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极具感染力的叙事风格讲述元明史;罗威廉为驰名国际的清史研究名家,所作“清卷”被誉为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必读的通俗佳作;陆威仪为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凭一己之力独立完成秦汉、南北朝和唐朝三卷;迪特•库恩专长于宋代物质文化史、科技史和艺术史,是德国重要的宋史研究专家,在世界汉学界享有盛名。
【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人人爱读的大众历史读物】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撰写,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写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历史学习者可从中了解世界中国史研究前沿,开阔新视野,学习新方法、新成果,而大众读者也可在享受会心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获得对中国历史的崭新认识,面对这套“大不一样的中国史”,豁然开朗。
【20位中国史专家一致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长序推荐,秦汉史专家王子今、李开元、卜宪群、彭卫,南北朝史专家罗新、楼劲,唐史专家张国刚、郝春文、刘后滨,宋史专家邓小南、李华瑞,元明史专家商传、张帆、李新峰、孙竞昊、方骏,清史专家李伯重、赵世瑜、夏明方等联袂推荐!
【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编辑历时5年】
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邀请海峡两岸优秀青年历史学者王兴亮、潘玮琳、李仁渊、张远、李文锋等携手翻译,编辑历时5年,精细打磨,力图向大众读者呈现一套可靠、可信、可读的中国通史。
--------------------------
【名家推荐】
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哈佛中国史》主编卜正民,中文版总序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葛兆光,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
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成功地填补了一卷本中国史教科书和多卷本的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而成的《剑桥中国史》之间的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基于朝代、每卷由一位作者独自撰写完成的解释性历史。
——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中有些见解或许可以作为对我们的考察和理解有所助益的“他山之石”。比如,作者陆威仪教授在政治史、军事史之外,以“帝国的城市”“农村社会”“外部世界”“宗族”“宗教”“文学”“法律”几个方面说明秦汉历史,这样的分析方式富有新意。中国的秦汉史学者有必要从西方学者的文化理念、学术视角、考察思路、研究方法借鉴其优异之处,通过比较鉴别,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品质。
——王子今,秦汉史专家,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回归叙事,是历史学的新趋势,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叙事有种种形式,形式的变化和创新,应是历史学的追求。基于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作出精准的概括,写成易懂的叙事,是需要相当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我相信,阅读《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的读者,一定会体验到作者陆威仪的苦心而受益。
——李开元,秦汉史专家,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继《剑桥中国秦汉史》之后又一部认识和了解西方学者对秦汉历史总体看法的佳作。它把秦汉放在世界史、中国史的整体视野中观察,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了秦汉历史的概貌与演变。陆威仪教授把目光深入到了历史的内部,用自己的体验与理论,而非“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体系,在各个专题中表达了自己不少独特的见解。与此同时,他对秦汉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碑刻资料以及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极为熟悉,信手拈来,运用得当,体现了一位专业史学家的高超素养。
——卜宪群,秦汉史专家,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讲述汉朝崩溃到隋朝统一之间四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和日本最常见的通史型著作不同的是,政治史所占篇幅有限,而且这有限的篇幅也重在讲述引起政治变动的结构性因素的发展,历史解释的思想性因素被放在优先位置。作者陆威仪教授最深的关怀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描述社会与文化如何、为何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塑造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一扫陈陈相因的旧说所型塑的刻板印象,从多个角度展示该时代独有的魅力。
——罗新,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一书对魏晋南北朝史的重写有相当坚实的理据,具备了“成一家之言”的基本条件。从历史空间的拓展,到士族、军将等历史要角的崛起和影响,再到芸芸众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态势,以及中外关系、社会体制、宗教形态和文化生活等领域所示特色的递嬗,陆威仪教授力图以此凸显当时一系列历史转折的内涵及其对此后中国史发展的意义。且其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具体样态,又堪称精神饱满而文史贯通,加之其通篇娓娓而谈、见微知著又要言不繁,遂能令人读之甚快而又会心深思。
——楼劲,南北朝史专家、中国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写给西方读者阅读的一本概要性唐史著作,其谋篇布局不拘套路,抓住主要问题,不求面面俱到,有自己的独特叙事框架。有些内容,作者陆威仪教授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心得,有些内容则比较充分地综合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观察问题的视角独具一格,加上翻译语言和概念上的格义效应,在整体叙事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他山之石,对于国内读者有不可多得的参考意义。本书还保留了作者引用文献的出处,对于国内同行了解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无裨益。值得向读者诸君郑重推荐!
——张国刚,唐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通过对唐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城市、乡村、宗族、宗教、文化以及外部世界等方面的具体描绘,以生动的事例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高峰期异彩纷呈的恢弘画卷。作者陆威仪教授着重论述了在唐代社会诸多领域陆续发生的巨大变革,凸显了唐代历史的特点,也揭示了这一时代在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开启了帝制时代后期的历史。
——郝春文,唐史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如何向对中国古代历史几无了解的读者讲述其最辉煌的朝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师从何炳棣先生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陆威仪执笔的《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一书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对唐代历史观测点的选择独具特色,众多小故事背后都有大关怀,从帝制中国整体特征的宏观视野提出或综括出了许多独特的切入点。即使站在一个挑刺的专业研究者角度,我对本书的阅读体验也相当愉悦。
——刘后滨,唐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内容广博、行文晓畅是《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的重要特点。作者迪特·库恩眼界通贯东西,视域开阔,态度切实,通篇征引丰富,环环递进。整体叙述前后呼应,突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引导读者看到,这一时期“在理性、效率、前瞻性和经济活力的基础上”经历着中古历史的转型。宋代的新儒学思想家致力于为这一急剧转型的世界提供可行的出路,而脱胎于此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
——邓小南,宋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可以说是中国读者读到的第一部较为全面反映西方学界对宋代历史认识的著作。即使将来出自众人之手的《剑桥五代宋朝史》中译本出版,也不能完全取代这部书的价值,因为本书具有作者迪特·库恩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艺术史和宋史的鲜明特色。这部出自西方学人的书却力图回到传统中国的认知上,亦即探究宋代历史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统领、影响下践行和发展的。单就域外学者努力解析中国文化密码,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李华瑞,宋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卜正民教授用他新颖的视角和生动细节描写成就的一部元朝与明朝的历史。他将元朝与明朝的历史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政治史与社会经济文化史相结合,将传统的历史多层次并且立体化,将国家更看作为一个经济体而不仅仅是政治体,这些都是他与我们这些国内学者解读历史的不同之处。
——商传,元明史专家,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不仅有着精致的结构,而且富有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卜正民教授强调了一个时代挣扎的身影:在政治人物的风云际会、民族迁徙斗争杀戮的背后,全社会(不只是中原农业文明群体)统统屈服、受制于环境变迁,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做出一定程度的探讨与努力。它兼顾各界读者的精心布局,与一贯的高度可读性,对专业、非专业读者各有价值。
——李新峰,明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在本书《导言》中说:历史学家们现在对大清帝国的理解,与四五十年前我们所曾经理解的大不一样了。感谢作者罗威廉,本书夹叙夹议式的宏大叙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富有活力的清史领域产出的丰硕成果,并且通过此一对比,领会五十年来人们对大清帝国的理解确实已经“大不一样”。
——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由于史料、观点、方法各方面的原因,清史研究之难,可谓中国各断代史研究之冠。穷一人之力完成一部清史,本已非常人可为,而要写出一部超越前人的清代全史,其难更是可想而知。本书作者罗威廉教授,以其毕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为基础,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深刻把握了社会史研究、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大重要新取向,成功地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而把清朝历史放入前后更长时段的中国史脉络以及更加广阔的全球史空间中。本书抛弃了传统的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与失败并存的重要时期,从而深入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这些特点,使得本书体现了前沿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完美结合,成为一部难得的成功之作。
——李伯重,明清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本身就是《剑桥中国史》“清代卷”的作者之一,又长期担任《中华帝国晚期研究》杂志的主编,这使他在综合利用现有中西方学者的成果方面具有优势,写作这样一部概括性的断代史驾轻就熟。读者阅读此书时,既可以发现他个人对清史的独特看法,也可以了解到海内外清史研究者的重要观点。特别是如何以一种较小的篇幅,雅俗共赏、夹叙夹议地展现大清一代的历史全貌,是我们中国的学者需要学习的。
——赵世瑜,清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罗威廉教授的大作,以其非凡的学术功力,对费正清以来美国清史领域相继兴起的“冲击—回应论”、“中国中心观”以及“新清史”等诸多流派进行批判与综合,力图构建一种与传统中国的王朝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帝国形象,即一个具有标准的近代早期欧亚大陆形态的“多民族普世帝国”。如果清史研究在未来的美国真的像罗教授最近预判的那样变成“绝学”,那么作为通史,这一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也很有可能成为某种“绝响”。
——夏明方,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一章帝国版图
第二章一个备战中的国家
第三章矛盾重重的帝国
第四章帝国的城市
第五章农村社会
第六章外部世界
第七章宗族
第八章宗教
第九章文学
第十章法律
结语
致谢
统治者年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南北中国的地理
第2章 世纪大族的兴起
第3章 军事王朝
第4章 城市
第5章 乡村生活
第6章 外部世界
第7章 重新定义的亲属关系
第8章 佛教与道教
第9章 书写
结语
致谢
统治者年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帝国的地理环境
第2章 从开国到内乱
第3章 藩镇与专使
第4章 城市生活
第5章 乡村社会
第6章 外部世界
第7章 宗族关系
第8章 宗教
第9章 写作
结语
致谢
日期和年代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混乱的时代
第2章 模范的统治者
第3章 从改革到衰落
第4章 南宋
第5章 儒释道三教
第6章 教育与科举考试
第7章 人生礼仪
第8章 探索内在和外在世界
第9章 京城的转变
第10章 生产领域的变化
第11章 货币与赋税
第12章 公共领域中的私人生活
结语
致谢
统治者年表
宋代度量单位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龙见
第2章 幅员
第3章 元明“九渊”
第4章 可汗与皇帝
第5章 经济与生态
第6章 家族
第7章 信仰
第8章 物华
第9章 南海
第10章 崩溃
结语
致谢
极端气温和降雨量的时期(1260—1644年)
元明“九渊”
元明帝王世系年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征服
第2章 治理
第3章 盛清
第4章 社会
第5章 商业
第6章 危机
第7章 叛乱
第8章 中兴
第9章 帝国主义
第10章 革命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概要

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年生,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师从孔飞力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任会长。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圣约翰神学院院长。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
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撰写其中第5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首次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
已翻译为中文的作品多达十几种,在海峡两岸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他主要代表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杀千刀》《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维梅尔的帽子》等。其中,《纵乐的困惑》获得2000年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秩序的沦陷》获得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十大好书”。
-----------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3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权威》《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
----------
迪特•库恩(Dieter Kuhn),1946年生,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学工作与任教。德国著名汉学家,专精宋史,尤为擅长物质文化史与科技史。现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教授。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4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丝麻纺织技术史》《地位和礼仪——从远古代到公元十世纪贵族的中国》等。
----------
罗威廉(William T. Rowe),1947年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杂志主编、《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市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6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共同体(1796—1895)》等。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自《剑桥中国史》之后西方汉学界又一部通史名著,视野很开阔,不像国内同类著作过于重视政治史,很能反映近年来的西方汉学新进展,稍显遗憾的是对近年来国内历史学界的成果引用不多,但也不必苛责,作为教科书式的通史著作已经很赞了。 比《剑桥中国史》简明,翻译质量也好很多,近年来的同类著作《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各本之间质量参差不齐,统一性很不好,感觉像是找了一系列类通史作品拼成的,而《哈佛中国史》属于统编约稿,前三卷还是成于一人之手,统一性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     总体讲什么?1. 第一卷:秦汉历史。复述知识1. 秦朝统一后,大家还是按照原来的地域,自称为“秦人”“楚人”“齐人”等,统一的“中国人”身份认同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2. 新的职位“皇帝”,有神化色彩,更大权力。3. 儒学虽然获得正统地位,形成了一整套价值体系,但在汉代的社会约束力其实还比较有限。4. 先秦普遍兵役制永久消失,军人职业化。5. 中央与地方之间有一个媒介,是地方大家族势力。它们兴起强大,最终脱离中央掌控,军阀割据,指导东汉灭亡。6. “天下观”成型于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7. 汉朝为了自己,努力批评秦朝,但又舍不得秦朝的“美好”的中央集权制度,只好采取策略,不批评秦朝制度,只丑化秦始皇本人。我的感想1. 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新事物(统一中国人身份认同、儒学社会约束力)总是成长缓慢。
  •     《哈佛中国史:元与明》是由整套《哈佛中国史》的主编,加拿大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撰写,他的代表作就是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再版的《纵乐的困惑:明代商业与文化》,是美国汉学最高奖项列文森奖获奖作品,可见作者对于明代历史的了解。这本元明史叙事非常流畅精彩,抛弃帝王将相和历史重大事件的叙事手法,采取全新的视角,比如从气候,比如从商业和文化,比如从全球化尤其南海经济体中的明帝国,让我们从更多的侧面更立体的重新的认识元、明朝。九渊:气候对于元明朝的影响卜正民在整套《哈佛中国史》总序中特别强调自己撰写这本元明史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就是气候对于元明史的影响。其实近年国外气候影响(甚至决定)历史的论断已经很火了,近年来也受到不少反驳和诟病,气候历史学家认为元朝灭掉宋朝和清朝灭掉明朝,都是处于全球小冰期,气候严寒,北方蛮族无法生存所以南侵,导致异族统治中国。但是,卜正民并未觉得气候是决定朝代兴衰的原因,他只是觉得一个以农业基础的帝国,气候影响农业也势必影响朝代的政治状态和走向。卜正民特别梳理元明史上的气候和自然灾害,特别是明代的九渊(九次大的自然灾害)对王朝治乱的影响,这一视角较为新颖。此外,卜正民还关注了当时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动植物的减少,增添了一份人文关怀色彩,这是中国历史叙述中较为少见的。龙见:通过虚构的历史现象看历史真相卜正民这本元明史,以龙的出现作为本书的开头和结尾,卜正民查阅了元明史上多次龙见的记载,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也有着多重的寓意,比如中国,比如天子,比如自然灾害,比如上天示警,通过龙见这一现象可以折射当时社会与国家政权的某种关系。卜正民说“龙使普通民众想到了自己在面对不可预测的上天和时而冷酷无情的国家时的脆弱性。那些看见龙的人可以宣称,这些偏离常态的现象是皇帝未能留意民生的征兆。”龙也许和爱尔兰黑豹一样,本身并存在,却被“当作一种自然力量,用以对抗难以捉摸的国家权力”。 龙明明是虚构的事物,为何在如此注重真相的历史中屡次出现,这和神话传说一样,都是因为某种动机对真实历史虚构表述而已,读历史就要读出这种虚构历史现象背后的动机来。历史学家鲁西奇说过“历史研究者的任务,也许并非透过历史资料去探索所谓“历史真相”弄清“唯一”的客观历史,更重要的乃是各种历史资料看作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或人群对历史的述说,与认识。去分分析这些述说与认识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如此叙述?换言之,历史学家所面对的问题更多的是历史叙述与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丰满:360度的元明社会全景图相对于国内主流历史的地王叙事和细分研究,这本元明史通过幅员、经济、家族、信仰、物华等方面详细而细微的通过一些历史截片呈现元明时代的整个社会的生活图景,不再是宏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叙事,而是贴近人民生活的360度的社会全景图。下面简单的挑一些:幅员主要讲地域与人口,其中印象深刻的南北差距,经济重心的南移,并预言会移到广东。经济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社会财富的富裕带来的社会阶层的变化,士农工商变成了士商工农。家族其中印象最深的隋唐科举制的兴起导致士族门阀的衰落,元和明朝初年都不愿意采用科举,但是随后科举得以恢复,士绅阶层成为中国的链接上下的中间阶层,氏族家庭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基础结构。信仰三教合一,儒教管日常生活与政治,道教管世界的观测方式,佛教管生死往来。最后,重点讲述王阳明新学的兴起。物华这部分详细的介绍了明朝时代的物质生活,当时的文化品位和对暴发户的鄙视,大量引用了柯律格的作品,比如《长物》。世界:南海经济体与全球化汉学家治中国史的优势在于可以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史,这是本书的亮点,比如明朝的外贸形式,朝贡与贸易。明朝非常注重朝贡贸易,甚至葡萄牙人也想加入朝贡体系之中。但是中国对于贸易的态度一直是犹豫不决定。倭患因为贸易受阻明朝的倭患的根本原因就是割断了与日本的正常贸易通道的结果,重开贸易之后倭患便很少发生了。明朝对于贸易的态度导致了其逐渐丧失了南海经济体的主导地位,葡萄牙人逐渐屠杀东南亚的中国人成为了主导,葡萄牙人南海区域内的贸易量已经超过亚洲和欧洲的贸易量,荷兰人和英国人随后也加入进来,逐渐开启了全球化。全球化对于明朝的一个显著的影响就是拉丁美洲银矿的开采,通过贸易或者直接货币套利,大量流入明帝国,一方面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造成晚明的严重通货膨胀,为明朝的崩溃加一把力。全球化的另一个影响还在于以利玛窦为代表大量的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科学和技术,包括火枪火炮,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但最终在争议中选择了保守,没能用先进技术抵御大清的入侵,清也在几百年后付出沉重的代价。皇帝:政治兴衰的变与不变成吉思汗的世界性帝国,因为蒙古人采取并非中国的嫡长制继承制发生分裂,根据卜正民的观点,元朝频繁的皇帝更替和灭亡的主要原因也在于继承制。宋元灭宋,到明灭元,到清灭明,看似中国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集权的政治体制却一直没变,元朝统治者为了税收的经济利益放弃了原来蒙古人的体制,选择集权政体,明朝推翻元朝后实际继承了元朝的体制,清朝入关后为了统治华夏大地,依然选择集权体制,甚至是后来的民国与我们现在。在本书最后一章结尾时,卜正民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当我们回首时,原来元明从未消失在历史深处”。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最后一本写得最好。
  •     很期待
  •     推荐
  •     扫了一眼,挺失望
  •     这套书值得一读。一是葛兆光先生的书评,二是卜正民先生领衔主编,三是由剑桥中国史那样的纯粹史学向公众史学过渡,受众更多,四就是装帧了,装帧特别精美。国内社科院卜宪群主编的中国通史,也是面向大众的,但是其文与哈佛中国史是不能相比的。
  •     书不错,翻译可实在差点意思。第六卷大清,选22,23两页看,硬伤累累啊,囫囵呑枣吧
  •     很不错的历史书,不同的视角。尤其是那段关于房子的史观比喻。
  •     期待期待期待!!!
  •     全书平淡,娓娓道来。几次要中断,又陆续拿起。读一遍不会有多大收获,但是留一个印象,遇到具体问题再仔细翻看,也有乐趣在。特别是通过国外的观点看国内的历史,总可以假装客观
  •     不知是否是外国的和尚会念经,现在似乎只要从外面引进的评价都很高。剑桥、讲谈社、哈佛都看了,我觉得论大于史,这些书得与传统史书合看才行。
  •     由卜正民主编的哈佛中国史,6卷本,备受期待。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汉学家从外人的视角写中国历史,往往会有很多新颖的角度和观点。
  •     在听书软件听的,感觉这书最有价值的就是哈佛两个字了,实在不咋地,作为历史专业的人,我觉得这是与剑桥那一套根本没法比嘛。没有多少深度,独到的见解就没发现啊。
  •     快速扫过一遍,感觉无功无过吧,但真心不是给普通读者的中国通史,只是对豆瓣学术向为主的读者算入门简史吧,论平均数豆瓣用户都是初中程度为主,也就是很可能《上下五千年》都没法坚持看完的人,so。。。
  •     哈佛大学出版社典范之作,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倾10年之功主编,葛兆光、邓小南、李伯重、赵世瑜等20位中国史专家撰文推荐,西方顶尖学者写给普通读者的全新中国通史。
  •     准确说是听完了,而且认认真真做笔记。外国人用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历史,从秦到清,政治、文化、军事不同的方面解释了当时的情况,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结果以及后期的变化,循序渐进有理有据。
  •     洋大人不能提供新鲜视角的时候,史料掌握上的捉襟见肘也就越发暴露无遗。但作为教材,写法有可取之处。
  •     可以说是顶配版的通识读本,语言流畅,内容结构分配也好,史实和史论的结合相当不错,论述多于叙述,但又不至于犯以论代史的毛病,非常棒!
  •     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     尽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提供不同视角,去审视我们自己的历史。
  •     暂时只读了元明这本,好看。
  •     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帝制,有意思!
  •     大致听了一遍
  •     博大精深,外国的视角看中国
  •     似乎终于要把历史理顺了✌️
  •     读了第一本,写的比较一板一眼,内容详实但趣味性不足!
  •     新观点,新视角,虽有一些明显的历史错误,还是值得一读
  •     看见邓小南推荐就读了04卷。
  •     有机会再读
  •     另一种视角,很西方,可做不错的参考,不很推荐给历史入门。
  •     只读过最后两本,各有各的精彩。如果想通过这套书了解全面的朝代脉络与史实细节,不建议“服用”。有一定历史学常识与基础的读者会读出味道,引发反思。不管如何,这是一套优秀且不同于以往的通史。
  •     伴着早春温和的阳光,终于翻完这一系列《哈佛中国史》。细数下来竟然用了三个多月。几位外国学者站在全球史的角度看待中华帝国的起起落落,笔法精细,见解独到。初读枯燥,但读下去却颇为有趣。虽只是匆匆翻完,但依旧对我原本就不多的历史观有了一次系统的刷新。回想起来,很多读时妙趣横生的细节都记不很清了,感触最多的反而是序言里的一段话,大意是:中国的历史就像一间屋子,中国人坐在屋子里头,可以看到屋子里的很多细节,但视野也就仅限于屋子内部,无法从更高的维度看清这间屋子所处的位置,而这个问题屋子外部的人可以解答。 世界很大,这本书很好。嗯,周末好哇。
  •     书店里二小时翻完,最后二本最好。优点在于观念新而且社会政治思想经济四大史部全面介绍,缺点么篇幅有限所以基本直接给结论,新手看看不错。如果说讲谈社那套类似细说讲义体,这套更接近简史类
  •     推荐,值得一读
  •     中信出版社的书就算了。
  •     L201716-
  •     比较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写的中国史,细微之处可以看到的差别,很多地方形成的独特角度甚至可以用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学术性强,但不影响可读性,很用心,也很有意思。
  •     通史,比较枯燥,但通史类的书就是这样,对元明时期的自然灾害导致饥荒并最终导致社会动荡的研究观点比较新颖,也很有说服力。
  •     翻译的一般,只能说通顺,但是不够精彩。
  •     就制作的精良和文字的可读性而言,还要略胜过讲谈社那套
  •     看到“气候”“全球史”之类就觉得审美疲劳。我还偏偏就不喜欢什么“新视角”“新观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