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山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801735188
作者:托马斯·曼
页数:701页

作者简介

托马斯·曼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书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它由两条主线构成:描写主人公汉斯同少妇克拉芙吉亚及富商皮佩尔科尔恩问的三角恋爱,揭示生与死,灵与肉之间的矛盾;围绕民主主义者与军国主义分子间的争斗,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不同思想观点的对立。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汊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抵达  三十四号  柱餐厅里第二章  洗礼钵和祖父的双重形象  在迪纳倍尔舅公家——关于汉斯·卡斯托普的品性德行第三章  一本正经  早餐  愚弄·最后的晚餐·中断了的快活  意大利撒旦  思想敏锐  多说了一句  当然,一位女士  阿尔宾先生  意大利撒旦不体面的建议第四章  必要的采购  顺便说说时间  他试着讲法语  政治上可疑  希培  心理分析  怀疑与思考  席间对话  不断加剧的忧虑——两位祖父荡舟在黄昏时分  体温表第五章  恒久不变的汤与恍然大悟  “我的天,我看见啦!”  自由  喜怒无常的水银柱  百科全书  关于人体的学问  钻研  死的舞蹈  瓦普几斯之夜第六章  变迁  又来一位  关于上帝之国和恶的解脱  勃然大怒,再加一点令人十分难堪的情况  进攻失败了  神圣的事业  雪  好样儿的士兵第七章  海滨漫步  荷兰绅士佩佩尔科恩  “二十一点”  荷兰绅士佩佩尔科恩(续)  荷兰绅士佩佩尔科恩(完)  麻木不仁  妙乐盈耳  大成问题(煞是可疑,疑窦重重)  狂躁  晴天霹雳

编辑推荐

  托马斯·曼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书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它由两条主线构成:描写主人公汉斯同少妇克拉芙吉亚及富商皮佩尔科尔恩问的三角恋爱,揭示生与死,灵与肉之间的矛盾;围绕民主主义者与军国主义分子间的争斗,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不同思想观点的对立。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汊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内容概要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4年发表处女作《堕落》。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以后发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1924年因表长篇小说《魔山》闻名全球。1930年发表中篇《马奥与魔术师》。1939年发长篇《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前三部以及《绿蒂魏玛》等。1947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1955年8月12日,在80寿辰后,结束了他“史诗性的,而非戏剧性的生命”。 
1929年,由于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主要是由于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它作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地位一年比一年巩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章节摘录

书摘  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在盛夏时节离开自己的故乡汉堡,前往格劳宾登①山区的达沃斯坪,准备在那儿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  从汉堡去那上边,可是一段很远的旅程;特别对于只呆这么短短一点时间来说,就太远太远啦。途中要穿过几个国家,要越岭翻山,从南德高原下行,直抵史瓦本海滨②,然后再劈波斩浪,乘船横渡那些过去被认为不可测知的深渊。  到此为止还一路畅通,走的都是直线;接下去可就费周折了,走走停停,很是麻烦。到了瑞士境内的罗尔沙赫才重新乘上火车,但也只能乘到阿尔卑斯山中一个叫朗特夸特的小站,在那儿又不得不换车来着。小站上山风劲吹,周围也没有多少宜人的景色,在百无聊赖地东站站西站站以后,才终于登上一列窄轨火车;等到它那小小的、然而牵引力显然非同一般的机车头慢慢运动起来,才算开始了这次旅行中真正惊险的一部分:列车一个劲儿地只顾往上爬,好像就没个完似的。要知道朗特夸特车站所处的地势比较而言还不特别高;眼前这条从悬崖峭壁间穿过的荒凉而险峻的铁道,才算认认真真地通到山里去。  年轻人名叫汉斯·卡斯托普。他独自呆在一间小小的软席车厢里,车厢内的沙发全是灰颜色的。他随身带着一只鳄鱼皮的手提袋,这是他的舅公兼抚养人——让我就此交代一下他的大名——迪纳倍尔参议送给他的礼物;他的冬大衣挂在衣钩上,不住地摆来荡去;他腿上盖着一条苏格兰格子呢旅行毯。他坐在紧闭的车窗前,午后的气温渐渐变得凉爽了,自幼在家里娇生惯养的他,已经竖起他那宽大而时髦的夏季绸外套的衣领。在他身边的座位上,躺着一本题名为《远洋船舶》③的小册子,是他刚踏上旅途时翻过几次的,眼下却已被扔在一边不加闻问了。火车头沉重地喘息着,浊气一股一股地灌进车厢,书皮上已布满微小的煤粒。  两天的旅程将把一个人,一个在生活中扎根未稳的年轻人远远地与他习以为常的世界分开,与他称之为自己的职责、兴趣、忧虑、前景等等一切分开,其情况严重得远非他乘着出租马车上火车站去时所能梦想到。旋转着,飞驰着,在他和他土生土长的故土当中挤进来了一个空间;这空间显示出人们通常只以为时间才有的力量。一个小时接着一个小时,它在你内心引起种种的变化,其性质与时间引起的变化非常地相似,但程度在一定情况下还有过之。它与时间一样造成遗忘,其方式是把人从他的各种关系中分离出来,放进一种自由的、原始的状态。可不是吗,在转瞬之间,它甚至能把一个循规蹈矩的小市民变得跟一个流浪汉差不多。人说时间是一条忘川,其实远方的空气也有同样的效力,你吸了它虽然还不像饮过这条忘川的水那样彻底忘记一切,但是却忘记得更加迅速。  汉斯·卡斯托普的情形就是这样。一开始,他本无意特别重视这次旅行,没打算把心思花在它上面。他倒是想赶快去一趟了事,原因是不能不去,然后呢又跟动身时一模一样地回来,回到那个老地方,让暂时被迫中断的生活重新开始。就在昨天,他的思想还局限在已经习惯的范围内,考虑的还是刚刚过去的考试,以及即将到来的在通德尔一威尔姆斯公司——包括造船厂、机器制造厂和锅炉厂——的就职;对于面临的这三个星期,他是要有多么不耐烦就有多么不耐烦。然而眼下,情况似乎要求他付出全部的注意力,容不得他再掉以轻心。这样子被突然抬高到一些他从未呼吸过的区域里,到一些据他了解生活条件完全不同而又简朴、艰苦的地方,他开始激动起来,内心里渐渐充满了某种忧惧。故乡和有条不紊的生活不只远远地留在了背后,更可虑的是还深深地落在了脚下,而且他仍在不断地升高、升高。如此悬浮在它们和陌生的异地之间,他禁不住问自己,他到那上边以后将生活得怎样呢?也许,像他这么个在仅仅高出海平面几米的地方出生和过惯了的人,突然来到一个条件如此极端恶劣的地区,甚至也没有先在某个高度适中的地方逗留几天,本身就是既不明智又对健康有害的吧?他希望快些抵达目的地,因为一经到了山上,他想就能和在其他任何地方一样正常生活,而不会像现在似的一个劲儿地向上爬呀、爬呀,老得想着自己是处在一种何等不寻常的境地。他凭窗张望:列车正在狭窄的隘口上蜿蜒行驶;看得见前面的一些车厢,也看得见累得气喘吁吁的火车头;它吐出的褐色、绿色和黑色浓烟随风飘去。在右边的深谷中水声哗哗作响;在左边的峭壁间兀立着森森古松,直指青灰色的天穹。前边不断出现黑乎乎的隧道口;等到列车重见天光,巨大的山谷又展现在身旁,谷底里的村镇也历历在目。深谷慢慢合拢,紧接着又是新的隘口;在崖头的道道裂隙中,积雪尚未消融。列车一次次地停在寒碜的小站前,有时是到了顶头站,只好调转方向开出去,以致弄得人糊里糊涂,再也闹不清东南西北。举目眺望,群峰巍然耸峙,逶迤直至天际,眼前已经是人们盼望进入的神圣奇妙的高山世界;然而峰回路转,美景又从虔诚的眼睛前面消失了。......                       P1-3

图书封面


 魔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两个礼拜,平均每天三到四个小时,终于看完了这篇七百面的鸿篇巨著。这篇充满着自然科学知识,政治历史观念和哲学思辨的著作。有一类小说,专门以描写年轻人从无知迷茫踏上寻道之旅直至成熟。在大学这几年每读一遍这类小说,就感觉自己好似也跟随着青年的步伐,似列车并轨一般,驶入了他们的人生。从大一暑假的印度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大二漠河之旅中读完乔伊斯笔下的青年艺术家,再到大三开始学习德语后醉心的赫尔曼黑塞笔下那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直至这篇,由德语文学巨匠,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曼写的《魔山》。这些著作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部分都写于20世纪初,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工业革命后飞速发展的经济对固有的精神基础的挑战,也意识到了那个时代笼罩在欧洲的敌视和战争的阴霾。每一个青年都得有一个走向成熟的契机,哪怕他最先开始是反抗的。汉斯为了去探望生病的表哥约阿希姆去了位于高山上的疗养院,登上了魔山。魔山在书中被描写为一个与世隔绝的禁闭之地,在那里时间并没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人们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动,也不需要通过时间去意识到事物的存在。如约阿希姆所说,音乐对于时间来说是有价值的,因为音乐将连续不断的时间分割成了一个个音符,赋予了每一个片段时间独特的意义,这有点类似数学里的积分观念。在山上,每天的静卧,每天的规定步行,每天的就餐,让人们忽视了自我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优先于事物的存在的,此为此在。当魔山上的这样的生活让此在消失,那么便不存在对于事物的认识。魔山上的人们思想愚昧,品行恶劣,一露无疑地展现自己人性丑陋的一面。试想象,魔山在书中被描写为座落在瑞士达沃斯山峰上的一座疗养院,但是魔山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并不是遥远的,而是真实存在的。魔山的病态之处,在如今的社会也处处被体现着,在每个人生命的一段时期也被体现着。当你开始纠结于迂腐的思想抑或是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被习惯所臣服,不再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而仅仅只为肉体活动的需求,那又和居住在魔山有什么区别。当心灵开始变得麻木不仁,每一天过得“按部就班”,时间再也不是衡量生命的尺度时,发觉自己已经深陷于魔山。至于魔山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一堆因为疾病而不得不被安排“苟活”的人,他们厌恶健康,厌恶创造,鄙弃有价值的思想,对山下的平凡生活——一种多变,诞生与死亡同时存在不停转变的生活感到恐慌。由这些人构成的社会群体。对不对,放眼看看,是不是感觉这些群体似曾相识?是不是也有一种自己也会在某段时间居住在魔山上,而且无法发觉。当然也有不满足于鱼缸视野的人,两位大师,一位人文主义者,热情的教育家,固守着资本主义的进步,复兴的思想,试图用革命去建立一个进步的社会。但是他也难以逃脱暴力的魔爪,他的政治思想并不是一个和平的白鸽,而是一只有着利爪的雄鹰。另一位则是教会的忠实拥护者,赞同中世纪恐怖思想,视一切科学进步是反叛,因为他觉得认识事物的根源在于人,科学所陈述的客观存在对于教会的思想则是不折不扣的冲击,他分离肉体与精神,认为一切肉体的欲望即为可耻的,赞同对肉体进行刑罚以保持精神的纯洁性。两位大师都想对年轻的主人公汉斯进行说教,但最终发现,精神,虽然不属于个人的,但是它是绝对的,它甚至比一切行为都让人能更加绝对地对立起来,以至于不得不寻求以决斗去维护自己精神的尊严。——当敌视和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欧洲大陆,再也不会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而是为了“精神的荣耀”去决斗。而我们的主人公也渐渐习惯了魔山上的生活,认为自己是“病态的天才”,结合了纳夫塔的思想,天才是一种病态,在山上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用机灵的诡辩应对两位大师。与风流的女病人暧昧不清,最后战争爆发突然觉醒,死在了战场上。本来他应该是一位工程师,为人类科学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却死在了幻想的形而上世界里,在登上魔山的那一刻他就死了,死于他特别易被感染的一种细菌。托马斯曼不愧是语言大师,德语,这一个极其晦涩的语言,恰恰适合用于写这类小说,当我们看到两位大师,怎么用一面那么长的哲学思辨去驳斥对方的观点,又看对方怎么也用丝毫不输给对方长度的论证去抨击。这是一场场脑力风暴,对于作家的要求极高。同样在这篇小说中,托马斯曼也展现了自己深厚的自然科学底子,关于病理学,解剖学,化学,天文物理学都有涉猎,而且都还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研究。让人不得不怀念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那个时候,大家是学者,而现在只不过是一个个研究员罢了。
  •     这本书目前看到第四章了。激起了很多奇特的感受。这里写下一些。这个夏天,待我慢慢把这本书看完。不要流一滴眼泪。这本书是一篇对自由资产者的悼词。托马斯曼念得声泪俱下。他对这个世界的爱很复杂。一种把恨转化为爱的力量,应该不是一种简单的爱。而是另一种更复杂而入微的东西。对了,还发现生活的意义是在忍受中获得的;以及“恶的徒劳”(我对“恶”的美学理解来自波德莱尔和坡,“徒劳”来自川端康成,把这两者结合到一起的是曼?司汤达则说到“恶的乐趣”;沈从文则说20岁以前根本不知道“恶”,20岁以后才对“恶”有所认识)。还有什么呢?看完几个章节,放下书后我浑身畅快。甚至觉得这样很难理解。这本是一本多么让人战栗的书。我却觉得津津有味,相比而言,那些可以在教科书中念叨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是多么寡淡枯燥乏味……26岁写出《布登勃洛克的一家》的曼,自那以后,天才的偏执和狂想便贯穿于他一生的创作始终。我想到我21岁的作品《家》。真想抱抱曼这位德国最年轻的老人。曼在歌德之后,发现了德语中的另一种力量。属于一种个人的社会语言。准确说,是个人对社会的漂浮不定的语言系统。接近野蛮。却又繁华得那么准确和精致。如果不是曼开创的这一项语言艺术事业,20世纪德国的沉默将变得多么难以承受——打过两次世界大战、推行过种族灭绝的国家的人民,这一切竟然都是在沉默中进行的?!……恶,只是一种象征。纳粹集中营和布拉格群岛,为什么后者才代表20世纪的“恶”?因为布拉格群岛更加沉默。20世纪德国守望废墟的园丁还有很多。里尔克、卡夫卡、黑塞、布莱希特、格拉斯……守望废墟的人是寂寞的,但是应该受到世界欢迎的……他的谦卑与智慧,让人在瞬间升起强大的生活热望……面对曼的背影,我想到我的眼泪已经流干在他的悼词中。虽然那还在20世纪初,那是我爷爷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许多人已经流干了眼泪。为了不再流泪。我们一起开创了现在的时代……这时,我听到曼说,应该回到自己的内心里去看一看,那些废墟,那些老人,还有那些孩子们……6.17
  •     我还没有读完这部书。其实,我读的书《魔山》并不是这一本,是一共两本的上下册《魔山》。如今,它还放在我的床头。汉斯.卡斯托普是书中的主人公。二十三岁那年,他告别了自己的轮船公司,去了阿尔卑斯山中的疗养院。那一年,火车载着他,在白雪皑皑的山中,在夏季和冬季景色的交替中,到达了表兄等待他的疗养院。本来他的身体很好,只是情绪问题。可时间推移,他渐渐感觉头昏,体检结果显示他需要留在山中深度疗养。在这期间,他目睹了邻居,也就是病友,被装在白色的布袋里,在夜晚,抬出了疗养院。他是个感觉细腻的人。这一切,在他日常的不留意间影响了他。他恋爱了。那天晚上,当众人都离席而去,仅剩下他和表兄两人的时候,他听着表兄醉酒的话语,望着他们孤单的背影,他情绪激动。因为那天的晚餐,是为离别举行的。终于,他单腿跪倒在地,手捧面前苏舍夫人的裙裾,喃喃而言。这是我读的《魔山》的上册末尾的情节。那一刻,我为汉斯深深打动了。塞特姆布里尼,是疗养院里带给我欢笑的朋友。他来自意大利,坚持人文主义传统。汉斯常常带着这位意大利人话语的余音,埋头独自地沿着山路缓缓而行。他们时常讨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后来,意大利人塞特姆布里尼离开了山庄。原因好像和他的健康没有关系。当他们第一次在山庄相遇,汉斯在心里是这样评价他的:一位摇手风琴的流浪艺人。为什么喜欢他呢?在这个隔绝城市的疗养院里,除了病人阴郁的脸,缠绵的天气,医生院长的声音,就只剩下这位朋友的音调了。像唯一连接着外面的世界的声音一样。所以,汉斯很喜欢这位朋友。除了苏舍夫人之外,另一个让他牵挂的事,便是塞特姆布里尼的一次告别了。同样的,那一刻,作为读者的我,心情也是十分难过。2009.7.18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书封面破破旧旧的
  •     就书的质量而言真的不怎样,内容还没看,两星指的是书的质量!
  •     对于我来说有些鸿篇巨著了,很多妙处都没能体会到,特别其音乐性,只是里面的说教我以为相当不错,以后有机会看德文版。
  •     中国书籍出版社的书质量很好,价钱还行我一直在买他们的书,魔山内容也不错,不论质量还是内容本书不错。
  •     数年前所读,初识炫学的魅力
  •     看重他的译者。整体来说书的质量不错,内容还没来得及看。
  •     需要修炼,还差一半没看完……
  •     结尾匆忙,似乎文学类书要转变成深入实践的书,在结尾部分总归是无力和不可证的。过程似乎满足了人类在文学一领域的某种原型欲望和夙求:巨篇+百科全书+魔幻气息+哲思深度,但仅仅是这种原型的成型,其本身并无太大价值。
  •     应该是正品,纸张还好,字也清楚,大小间距适中,前面还有3p彩页,比想象中厚的多(50w字啊)。印刷质量一般(有些页有点重影,有些页整体有点歪),毕竟只有10几元,杨的翻译也挺好,总之超值了
  •     没看出好来。。。
  •     死亡和有限的时间不是我们热爱生命的原因,它只是生命不可避免的存在形式。而我们一直在追求超越这形式的热爱。
  •     看了前两章
  •     很喜欢,感觉不错。一直以来强烈支持。
  •     书的内容倒是好。发货的速度先不说,当我收到书的时候,咋一看,好像二手的一样!唉!
  •     Und immer hör ich's rauschen: "Du fändest Ruhe dort.
  •     杨武能的译本,这本最经济实惠,很厚,值,买吧!
  •     不和我胃口,但也是经典之做。
  •     顶级的书籍
  •     这系列买了不少
  •     Very. Good!!
  •     El Greco 的多来多风景做封面很拉风。。
  •     从2006-12-12到2007-02-21读 总体不错,部分地方的思辩很罗嗦
  •     水平低,造诣浅,自知不够资格读这种伟大的作品。但还是收获不少。
  •     每一个年轻人的成熟都需要一个契机,在这儿汉斯登上了魔山,一个与世隔绝禁闭着的疗养院。时间在这里并没有存在的价值,如他的哥哥约阿希姆所发表的评论,这里并不存在一个个如音符般的事物去斩断时间,好让连续不断的时间变得有价值。魔山在小说里被描写成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精神极度病态自我满足的地方。但是,生活中的魔山难道不是随处可见吗?当你满足于现状,变得麻木不仁,成为了习惯的奴隶,无意去思考,只是满足于迂腐过时的教条以及沉溺在自己的幻想中,甚至更多人选择的是忽视精神价值,漠视生存与死亡,漠视道德规范。这难道不是一个病态的社会,这难道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精神危机?两位大师,他们好像是魔山上唯一两位重视精神,并且乐衷教育的思想家,却还是难以抵挡敌意和战争的魔爪。
  •     我一直在等那个把我的x光装在钱夹里的人出现
  •     思想差异太过巨大,读着很费力
  •     这个德国人写出也太学术了吧,又是哲学思考,又是物理化学知识。不过他的引经据典是我看的书里最多的,包括各种神话……。还有波西米亚居然是捷克的旧称,长知识了
  •     每天四小时,看了二十天才看完。托马斯·曼不愧为德语作家的又一大师,冷峻讽刺的语言风格,可以是作家本人和描述的事物保持必须的距离。好多地方木有读懂,特别是我们的人文主义作家和耶稣会会士的交锋。歇几天再重看
  •     名家翻译本
  •     这本厚厚的书其实挺有故事情节的,只是作者喜欢将那些扯来扯去却完全扯不清楚的哲学问题融入人物对话之中,害我每当塞特姆布里尼和纳夫塔出场时就瞌睡连连。我承认,读到后面,我完全是为了考验自己的耐心。自觉和主人公一样,我也对时间犯了罪,从这个方面上来讲,本书是很有教化意义的。
  •     托马斯·曼是天才!!
  •     也没太懂
  •     大概是我看得最慢的书
  •     感觉读着不顺畅,又买了钱鸿嘉译的,一对比,当即决定把这本扔掉。
  •     看完这本书太不容易了。
  •     冗长沉闷
  •     越看越精彩,
  •     书自己喜欢的,肯定没的说。卓越的速度,态度更是锦上添花!
  •     纸张有些薄,记得实体店里正版书也是一样
  •     名字和图片吸引了我
  •     跟陀思妥耶夫斯基比,不算啰嗦。
  •     印象里老是看不完的一本书……ORZ
  •     第一次看魔山是在村上的作品中,自己是非常喜欢村上的,于是看了魔山,也是看到了大师的脸
  •     卡斯托普塞特姆布里尼塔夫曼加起来可以写一套bl
  •     必须要庆祝一下。这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故事。我们讲他是因为它本身,而非为了你,因为你太单纯。
  •     
  •     没眼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