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08653211
作者:孙隆基
页数:432页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277页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的“政治”,与西方的politics没有相通之处。politics是指城邦(polis)的事务,它具有公民自治的内容,因此是典型的海洋型历史发展途径的产品。“政治”一词所表现的,则是大陆型的大一统帝国的权力结构,并具有由上面纠正下面的意思。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164页

因此,当中国人在谴责别人态度不好时,总说对方“没有教养”,要侮辱别人的人格时,攻击的对象也不是对方本人,而是他的父母——而且多半是对方的母亲。这就是鲁迅所说的中国有名的“国骂”(的确,即使在侮辱别人时,中国人仍然没有“个性解放”,而仍然是“二人”定义“一人”的局面)。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329页

事实上,清廷搞外事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办事机关,而是有几个之多。一般来说,“礼部”是用来处理别的东亚农业国家,这些国家的社会条件与中国类似,可以接受儒教文化,因此也可以“礼”待之。至于蒙、藏的事务则归“理藩院”处理。这些游牧民族与入关以前的满族人一样,都是边疆民族,因此,礼遇虽不若外国人一般,却可以当“自己人”看待。当西方人来到中国后,中国人本来把他们当做是来“朝贡”的,但是,在自己被打败,而又被不平等条约加诸身上之后,就不能再把他们当做“藩属”处理,于是,只得参照现代的国际关系,多加了一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结果,就出现了“三分世界”的局面!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我是初学者,算是入门级别。但是我估计我这入门书选择选错了,太高深了!这下真是体会到了全是中国字,但是连成一块儿一句也读不懂的感觉。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158页

虽然同属“心的文化”,中国人“做人”的方式大体上是与拉丁文化背道而驰的。中国人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为了表示处处以对方为重而将自己贬得很低,为了表示不炫耀自己而使女的像“清汤挂面”、男的像“梅干菜”一样的外形,以及为了表示自己的安分守己、“听话”、与人保持和谐,而不敢表现自己,等等,这一切,站在拉丁文化的角度来看,都是破坏一个“人”的美感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52页 - 第二章 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二)身体化倾向

4.中国人的“养”
中国人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意向,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养”字。
养自己的身体、养老婆、养孩子(安身立命)、养上一代(孝)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141页

在某一个意义上,中国人可以说是最容易统治的百姓。只要还“有一口饭吃”,中国人是很少会向统治者采取“对抗”态度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27页

的确,“人情”是中国人的主要精神形态。在传统的天道观中,中国人甚至连天地都加以人情化,例如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有化育之恩”,亦即是认为它们对人类有父母一般的恩情,而人也必须用一番心意去回报恩典。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309页

中国人不欣赏一个人有“个性”,他们只欣赏一个人“不脱离群众”“不掉队”“乖”或者“听话”。换言之,就是“跟大家一样”。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74页 - 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第二章
1,对自我的定义
西方文化个体在脱离他人的情况下被定义,也就是自我如何定义自己。
中国文化中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被定义,二人,君臣,父子,定义的过程就是相互的关照,感通,比如礼让,人情味,豪不利己专门利人。通过关系,组织来定义自我概念
舍小家为大家,这样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中西方对个体价值的理解差异。
自我概念,西方:我喜欢,我觉得,我认为,中国:我是好妈妈,好学生,角色定位
2,自我边界,情感边界
中国没有个体灵魂之说,在道德建立上耻辱感来维持,所以有在熟人面前道义,在外人面前麻木的特点,道德感不稳定。西方有宗教灵魂,有罪感,在道德建立上是秉承人格发现完整性上简历,有更广泛的稳定性。
圈内的人情,圈外的冷漠(家庭,小月月事件)
对内的贬低,对外的抬高(贱内,贵客)
对外礼拒,排斥,麻木,对内没有界限可以贬义,也可恭维
3,人情
吃亏,人情债,获益的循环。发展到送礼这个地步就走了不认帐就不行的控制意味。
吃亏,道德高尚感,获得别人的喜欢与赞许。亲近人的倾向,讨好性人格,拖累症患者(《爱是一种选择》 )往病态里发展就是中国好人的原型。中国好人的身上有不被喜欢的遗弃感,不敢有需要,有要求,否则就是自私,付出没有回报是委屈,到亲密关系中的愤怒。
4,中国人的心
书上说中国人的心是以二人感通之心照顾一己之身。我不同意中国文化中没有个人意志的说法,比如士的精神,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而所谓个人意志中缺乏的是对私欲的肯定,不占便宜,先利人再利己。
5,社群性文化
拉美的社群性背后有尊崇享乐与生命,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它强调的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同样是重视家庭的文化,拉美开放,享乐,不同主张的政治更迭,中国内敛,中央集权。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30页

因此,中国人只能保持“和合“,一旦有分歧,就会闹至不可收拾。而这种将”不同“等同于”不友好“的观点,使中国人对人对事都容易持有”不是朋友便是敌人“的态度,因此,凡有矛盾,就很容易导致对抗性矛盾。固然,在统战过程中,也可以出现”非对抗性矛盾“这样的设定,然而,解决这类矛盾的方法却是:你最后必须与我”共和“,否则就会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155页

事实上,中国人父母叫小孩子不要做这个,不可做那个时,也常会搬动到别人的“口”与“脸”,例如说那么做会“被人笑”,会“丢脸”,等等。这自然是对“人言”感到可畏的初步培养,待到长大了之后就会常常惧怕自己的行动会“贻人口实”“留为话柄”“招人物议”,在别人口中“太不像话”,等等。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166页

因此,中国人在必须“做人”;以及不用“做人”的场合,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在公共汽车上,如果你是熟人,中国人在坐到了位子后,就必定硬让给你去坐;如果不是熟人,即使那张位子是在你面前,你只要动作慢了一点儿,他就会三步并作两步地抢了过去。
因此,中国人只要被放在可以将气出在别人身上的岗位上——例如守闸的、把门的、穿制服管理别人的——就很容易有辱骂别人的行动。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74页 - 第二章 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一)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

1.中国人对人的定义
(与西方新教文化下产生的存在主义比较,
存在主义者:一个人只有从所有社会角色中撤出,做内省式思考,他的”存在“才浮现。
我是谁,我要什么,选择什么或是不选择)
中国人认为:“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的 不倾向认为有抽象的人格,很可能与中国文化中不存在西方式的个体灵魂观念有关。
要有个体灵魂观念,才比较容易产生明确的“自我”疆界。
“仁者,人也”——(“仁”:“二人”)人只存在于二人的对应关系中
用关系定义“人”,正好铲除了明确的“自我”疆界
中国人的”仁“:人与人之间的心意感通,“以心换心”。须处处以对方为重
这种“人”的设计下,不受任何人伦与集体关系定义的个体,难以设想的存在。
2.“二人”与“一人” (儒家与道家)
**因为要在二人的关系中定义人,单个的个体被设计为一个“身”,它追求自身利益
就显得不合理,被顺理成章的当成没有精神性的肉体。
儒家是“心学”;道家是“身学”
“ 心”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照上,关照对象正是彼此的“身”。
儒家强调人情磁力场中人我感通(相互关照以期回报)的过程,
道家强调人情磁力场中“自身”这一端,明哲保身or“以静制动”的阴谋。

(任何文化中,形而上的“天理”总是人间状态的一个投射。)
西方式的“上帝”是个人“灵魂”认同的对象
中国的“天理”在世俗关系中展现,要求“存天理,灭人欲” “克己复礼为仁”
成全对方
论因果,是因为中国人“做人”方式是成全对方,才让儒家成为一统思想。
道家认为,保持“一人”状态看似受损,实际获益。
在中国缺乏个人主义的文化中,道家式的飘逸总有从世俗隐退意味。
偏重一人,是注目于养生。求长生。
由个体自己决定的心易变成“私心”,本来可以正当谋取权益,在人情磁力场中,
却只能靠借力打力来完成,而且人我界限不明的情况下,往往会损害到别人的
权益。
日常生活中,人情磁力场中的阴阳互补的作用可归纳为6点形态p.23
压抑、牺牲自己,抬高、成全对方,以达到“做好人”目的,最终让自己“吃得开”,或是受赞许。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28页

事实上,现代中国在革命时期就调动过这种“人心”力量,那就是用“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去付出“心意”,令群众向自己“交心”,造成一个“心连着心”的群众大团结,然后用这股“心力”(集体的意志)去克服落后的物质条件。唯心意志论正是这样的一种“唯心论”,那就是认为集体的意志力量可以改造物质。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152页

因此,中国人特有的人情味就是不待别人开口,而是从“鉴貌辨色”去觉察对方的需要,下级对长官也是“看面色”办事,对“有头有脸”字号的任务就更需要给他“面子”。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91页

因此,鲁迅才说:“(中国人)照例是制造还在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51页

一方问:”你身体好吗“......另一方答:”你有心!“这无疑是”心“对”身“的照顾之”文法“规则的最基本模型。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138页

相形之下,日本留学生就很少摆出这种“对抗”的姿态。他们一般态度是:中国是“主人”,自己是“客人”,因此必须相处以“礼”。但在另一方面,不少日本人在心中却是常常用自己的国家与中国做比较,并因而产生一种比中国人优越之感觉的——这种情形在西方人之间就很少出现,他们多半是站在“个体”的立场上去对待问题。不过,五伦日本人在背后想什么,他们在表面上却更会“做人”。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109页

(中国人有)将性爱“肛门化”的倾向
将“性”当作是“肮脏”的,其实是把生殖器官仍然当作是排泄器官看待。
中国人其实也常将原该是“成人”的男女关系母子化或父女化。
中国人生活空间之“霉”,与个人之松垮馊乏相映成趣。这也与贫穷落后没有必然的关系。 “霉干菜”式的外观 导致 心理方面馊掉
这个比喻着实有趣,让我一个人笑会。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45页 - 第二章 中国人的“良知系统”(二)身体化倾向

2.“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有一口饭吃”的生活意向,却给人一种颠倒的感觉——似乎生存是为了“食”。
美国人饮食简陋,好像是给自己添燃料,去做自我发展之事。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159页

又有一次,一位中国学生请了一位日本学生、一位美国留学生回家吃饭。本来,中国学生要请外国学生回家,要先通知校方,经后者批准才能进行的。有很多次,中国人为了怕麻烦——例如留下记录之类——就根本不理会这样的规定,校方当局请外国人回家。但是,那一次,该生却是照规定做而获准的,因此就将两位外籍人士名正言顺地请了回家。吃饭时,连点心在内,他家一共端出了五十道菜,令两位外人惊讶不止。他们觉得中国人收入微薄,但请客却那么隆重,实在很受感动。然而,过了半年,却传了出来,该顿饭是由校方津贴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19页

确实,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把自己纳入渠道化的“二人”关系的。在传统时代,这类“二人”关系即被公式渠道化为五伦观念: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正因为中国人是讲究“二人”一对的,因此,在涉及另一个人时总是说“对方”,于是,如果自己这一方做错了,就会觉得“不对”,因而“对不起”对方。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150页

这种“身体化”与人情化的“恻隐之心”是只同情“跟大家一样”的人,而不同情个体化的特异表现,甚至可以说是以“心”去关怀人人一样的“身体化”需要的方式来抹杀个体“灵魂”的需要。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54页

因此,我们以前从未听说中国人的“个体”乘气球横渡台湾海峡、坐浮筏漂过太平洋以创新纪录,或者去非洲狩猎、到南极探险。中国人如果做类似的事,总不是为了“自我”,而多半是出于以下两种动机:第一种是如玄奘、法显、义净等脱离了人情磁力场的“出家人”,为了宗教狂热而冒险患难——这类情形可以说是例外中的例外。另一种是为了集体,例如:攀登珠穆朗玛峰是为国争光云云;壮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一种集体的业绩。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41页

事实上,即使可以将心理问题”人情化“,中国人也不倾向于与别人讨论内心的问题,甚至在相熟的人面前亦多半表现含蓄——这与”个体“不习惯于表现整个”自我“形态的总趋势有关。因此,情绪问题多半表现为:头昏脑涨,腰酸背痛,四肢无力,等等。这种把心理问题”身体化“的倾向,使中国人很少出现抑郁症,但却多半导致虑病症(hypochondriasis),亦即是过分担心自己身体有毛病,怕亏若,怕冷,怕天气变化引起感冒,等等。虑病症其实与抑郁症一般,都是一种心理的态度,不过前者却以”身体化“的方式体现出来。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 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84页(描写国民党,共产党分别与群众的关系)
共产党:对广大的群众开说,讲抽象的革命道理是形而上学猖獗,只有具体地向他们表达心意…………从而达到人心归向的效果……在中国式的心的文化的前提下就先天决定了仁者无敌。
国民党:台湾制作的描写抗日的电影,多半是描写愚民如何不了解领袖曲线救国的一片苦心,还要群情汹涌地闹事,到后来才体会到领袖的英明,于是出现痛苦流涕地忏悔的一幕,或者描写国民情报员的个人英雄主义,而其内容则是先去充当汉奸,并且在妓院中与敌方周旋,等等。
(所以还是共产党懂中国文化,回做人。)

94页
中国人一方面很有彼此照顾的集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却存在知道不受控制的私心;一方面也很听话活受制于人的倾向,另一方面却又有不守规则的表现,然后无论哪一方面,都与……同一个深层结构的结果。(人格不独立,边界不清晰)

101页
与中国人相较,西方人除了更恐惧被妈妈吞噬之外,也更害怕同性恋倾向,中国人对同性恋者顶多取笑,在西方尤其美国,则有将之杀害者。西方对同性恋的歧视,有所谓的人格成长不全的恐惧,旧说:同性恋的成因可以是男孩与妈妈的影响国人认同的结果。

112页
中国人对人的过分保护(唠叨,反复叮嘱),无疑使人重温温馨的童年,也将成年的世界当做父母之延续,但似乎忽略了性格建立这一点。

114页
非性化的中国人,难于形成营造魅力的心理化学,也难于出现表达魅力的身体语言。中国人破坏自身魅力的方式包括:不控制身体的动作,抖脚,放弃,当众挖鼻屎,随地吐痰,撸鼻涕,说话哇啦哇啦,以及种种不登大雅之堂之举。其实,喉头肌肉之只放不收,痰想连珠炮一样失去控制,光这一点端倪,就可以浮现出整个人格在其他方面组织的松垮。
哈哈,画面感太满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23页

处处以对方为重的行为,可以是一种使对方欠自己“人情债”的方式,以便自己在将来也可以求助于人。在这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形成很尖锐的对照——后者倾向于把权益范围与友情范围划分得清清楚楚,中国人则倾向于将真正感情以外的领域也加以人情化,结果,就使整个人情领域内出现了“人情债”这样的金钱交易的意象。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84页

中国人的“刑”,杀头自然不用说,其他的种类都牵涉到皮肉之苦楚,甚或肢体之伤残。并非偶然地,西方人称司法部为“正义部”(Ministry of Justice),中国人则称为“刑部”,因此,司法就倾向于成为“司刑”。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258页

但一般来说,常有中国学生假期回台湾,而泛泛之交者都会托他们带东西的情形。纵使是小东西,十个人加起来也够呛的。某些人又特别地没有分寸。例如,有连婴儿用的棉布也要买美国货,托人带回台湾。此外,就是托人带五十磅重的行李,还要专程送去偏僻的郊区。像这类事,中国人是推辞不了的,顶多在背后骂。或者,将回国之旅当做最高机密,回来以后才揭晓。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29页

中国人的“心”,除了混淆了heart和mind之外,还将道德的判断也包含进去,例如,称能够判别是非好坏之心为“良心”,而王阳明探究“良知良能”之学亦称为“心学”。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良知”是属于判断与意志范围之事;亦即是以“自我”做基地的道德判断,以及在选择了某种判断后对它的谨守。因此,凡是提到“良知”(conscience),必涉及“意志自由”(free will)的问题。......在“上帝已死”的现代,这个问题就变成:要不要受世俗所累,要不要坚守自己的看法,或是否必须过自己的生活方式等考虑。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47页 - 第二章 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二)身体化倾向

3.口腔化的倾向
对中国人来说,“自己人”这个圈子往往是一个可以互相“吃”的范围。
熟人面前吃得开,在他们面前多吃一点亏也无所谓。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160页

中国人这种暂时将自己抽离现实生活的层次而将自己放在一个夸张的层次上的倾向,也很明显地表现在中国拍照的时候。。。。。。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复杂的现象,就可以明白中国人为什么拍不出好的电影来。
因为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做人”,亦即是多少还有渠道化的角色的成分。至于电影,又是一个抽离现实生活的层次,而在这类场合中,中国人又势必加以夸张的。既然平日已在做戏,在银幕上表演时再经“艺术夸张”,就只有使演戏的痕迹毕露,没有一点真实感。
要解决艺术造型中缺乏个性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现实生活中同样的问题。
p168
中国人的人格的组成并没有一种自主的完整性——它一方面是一些未受约束的冲动,另一方面是一整套外铄的、类型化的因此也是抹杀“个性”的“做人”渠道。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第141页

“老百姓”一词,也是中国人特有的名词。它是指被统治者,是相对做官的人而言的,因此与现代的“公民”观念没有相通之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